中国是一个有着许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而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苗族,苗族姑娘能歌善舞,大多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但是我们通过了解,发现苗族姑娘很少愿意和其他民族结婚,这就很令人好奇。其实她们不愿意和其他民族结婚也是有所原因的,因为苗族属于原始的少数民族,一些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为了保持这种原始的宗教,大多选择和本族进行联姻。
一、传统思想,延续至今纵观苗族的历史,我们能发现苗族是一个传统的少数民族,有着很强的思想观念,并且有着当地独特的风俗文化。苗族的祖先始终相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心有灵犀,相辅相成的,她们也就对自然产生了一种崇拜感。在苗族的老一辈看来,苗族姑娘要选择结婚,只能和本族进行联姻,这样才会不去破坏她们的传统。同时,苗族人民的文化信仰和其他民族也大不相同,选择其他民族进行联姻,会产生某种的文化冲突,并不利于夫妻之间的和谐,所以便很少和其他民族联姻。
二、生活习俗,各不相同在我们普遍看来,苗族人们大多是生活在广阔的山林当中,她们热情奔放,崇尚婚姻自由。并且当地的习俗就是通过唱山歌的方式来进行求爱,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这些生活方式并不是容易学习的。苗族人民热爱唱山歌,这是很多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因此当苗族姑娘选择与其他民族联姻在生活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按照苗族姑娘的择偶标准,唱山歌这种生活习俗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就很少见苗族姑娘和其他民族联姻。就是因为苗族有着传统的民族观念,加上苗族姑娘本身喜欢唱山歌,有着独特的生活风俗,因此我们很少看见苗族姑娘和其他少数民族进行联姻。但是不管怎么说,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我们不能够盲目地促使本不可能的变为可能,因此也就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了!
我的老家是黔东南的台江县,那里有967%的人口都是苗族,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有着浓郁的苗族婚俗习惯和独特的酒文化习俗。
“游方”是我们苗族人民恋爱的主要方式。
我们那一般都是在晚上“游方”,但是农历三月十五的姊妹节(施洞镇一带)和“六月六”的游卯节(巴拉河畔一带)除外!
一般每个村寨都有两个指定的给青年男女“游方”的场所,在我们那叫“马郎场”,一个是晚上用的,一个就是给农历“六月六”时白天用的(一般都是在寨子边上的枫树林里。注:枫树是我们那里的风水树,一般都有3人合抱那么大)。
到了农历“六月六”那几天,本寨的姑娘都打着花伞,来到寨子旁边的枫树林里,唱起了飞歌。其他寨子的小伙子闻歌而来,先是勾肩搭背地对着姑娘们对歌,然后相中了喜欢的姑娘之后,就拖上那位姑娘到一旁对歌……
我还记得其中的一首开场白似的飞歌——
大西响大呀,
满娘季对多,
多咖上乃么,
呆洗“列啊”满“也哦”?
——啊……吼……
歌词大意是:来交谈吧,你们在那么遥远的地方,遥远得有一辈子,(如果再不来交谈的话)哪个还能够与你们亲近呢?
看看,咱们苗族谈爱很直接吧,爱就是爱,没有什么花花肠子!!
一般经过数次游方交流,小伙子如果对姑娘有意的话,就可以向姑娘讨要“嘎迭”(苗语:围兜,我们那的苗族女孩都有自己精心绣制的围兜,围在衣服外面,煞是好看。)。如果姑娘喜欢小伙子的话,一般不会拒绝小伙子的要求的。
讨到“嘎迭”之后,小伙子会跟家人商谈,告诉家人自己喜欢的姑娘的名字。然后家中老人就会托姑娘寨子里的自家亲戚去调查姑娘家的背景,只要是调查姑娘的为人、相貌、家中是否有不干净(比如有蛊虫或者亮鬼之类)的直系亲属。如果没有的话,就派亲戚到姑娘家说亲,姑娘家的老人也对小伙子家进行同样的调查,满意之后,才答应这门亲事。
接下来就是选定接亲的日子,选好日子之后。到了接亲那天的晚上10点钟左右,男方小伙子就带上本寨的一两个小伙子一起,出发到女方家接亲。
到女方家之后,女方已经穿上了家里准备的银衣,盛装待发了。别以为小伙子们能够轻易地就把姑娘接走了,因为按我们那的习俗,小伙子们得经过拦门酒和擦锅底灰这两道关。
拦门酒一般容易过,我们那的小伙子个个都是海量,一般一两斤米酒之后,女方家的代表们都会放小伙子们进门。但是进门之后,躲在暗处等候多时的姑娘的姐妹们就会拿出用猪油搅和过的锅底灰出来,一把一把地抹在小伙子们的脸上,小伙子们也不是吃素的,也抢过锅底灰往姑娘的姐妹们脸上抹去……一下子,姑娘和小伙子们都成了黑脸包公!!
嬉闹过后,小伙子们就围在火坑旁边,一边享用女方家里准备的简单送别宴,一边接受着女方家老人们的祝福语。
宴毕,女方姑娘的弟弟或者哥哥就背上姑娘出门,跟新郎一起来的小伙子们就放起带来的鞭炮。来到马廊场之后,哥哥或者弟弟放下姑娘,姑娘要在马廊场和姐妹们告别。姑娘和小伙子一起在马廊场唱了几首飞歌之后,姑娘就打伞,在自家一姐妹的陪同之下(主要是帮新娘挑首饰和衣服),走路去新郎家。陪同新郎来的小伙子们又开始放鞭炮,一直放到出了寨子的范围。
到新郎家的寨子旁边时,陪同新郎来的小伙子们又开始放起鞭炮来,一直到新郎家门口。这时等候多时的新郎家的人就出门来迎接新郎新娘(有时候是在寨子外面的路口迎接),新郎家里的妹妹就接过新娘的首饰衣服担子,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出来看新娘子。
新娘进门之后,就待在新房里不出来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才在新郎的妹妹的带领下,挑着水桶到本寨子的水井里去挑水。但是寨子里的妇女和女孩子可以到新房里去看新娘子。
新娘进门,一般都由寨子里有名望的老人(族长或者鬼师——做法事的师傅)主持简单的迎接仪式,杀了一只鸡,煮成一锅菜,叫上几个寨子里的老人,和一起接亲的小伙子还有陪同而来的女方家的那姑娘一起吃点饭、喝点酒。闹到2、3点左右,然后散去。
第二天5、6点左右,新娘就在新郎家的妹妹(没有妹妹可以叫堂妹或者侄女代替,要没有出嫁的女孩带路)的带领下,挑着水桶到寨子里的水井里去挑水,一直把水缸里放满水,以代表真正成了男方家里的一份子。
新郎家的男人和妇女们也开始忙碌起来,杀猪的杀猪,煮饭的煮饭,开始准备盛大的婚宴!
一般苗家的结婚宴,全寨子五服以内的亲友都会参加,还有舅舅姑妈等亲戚都会来,一般都要有300人左右参加。招待这么多的亲友,一般要杀500斤左右的猪(两头甚至三头),煮5、6百斤以上的米和喝1000斤以上的米酒!要在新郎家里招呼这么多人是容不下的,好在每次婚宴都有几个负责人,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他们就动员新郎家里的兄弟和叔伯或者新郎家的邻居,由新郎家出米出菜,在这些人家煮饭煮菜并摆上宴席。
一般安排有专人煮饭,专人收礼,专人记帐,专人安排带客到各个宴席就餐并陪酒,专人发放白肉(就是将猪肉整大块放到大锅里和着青菜和大米煮熟,然后切成小块,发给妇女和小孩带回家吃的,一般是一人一块)等等。
小时侯最喜欢就是婚宴发放白肉了,因为那时候穷,很难吃到肉。每当领到白肉之后都舍不得吃,留到晚上回到家里放在火坑里烤出油之后再拌着辣椒酱下饭吃,一块小小的白肉竟然能够让我吃上三碗白米饭,现在想起来,真是奇迹!!
小时侯婚宴时,一般每家每户的家庭主妇都会带上自家炒的菜(一般是鱼肉之类),拎上一瓶酒,再带上一升米(有时还在米里插上几块或者十块钱),到新郎家去赴宴。米就倒到收礼台的箩筐里(礼钱有专人收),并有记帐的记录在册。九和菜就带到宴席上与大家享用了。
我们那一般是流水席,来了客人就吃,吃了就走,下批客人来了又上菜接着吃……桌子是传统的长桌子,一般两米长,70公分宽,80公分高。饭菜摆好之后,主客围在长桌旁边,长桌的主席上一般坐着有威望的男人。
坐好之后,由主席上的人先祝酒,接着按辈分和主客轮着祝酒:“酒咯XX,酒咯XX……”如此这般之后,才开始动筷子夹菜!
酒过三巡之后,人们开始敬酒,先是由辈分低的敬辈分高的(不论老少,只论辈分),再由客人敬主家。我们那敬酒不是象汉族和其他地方那样将酒杯端起对着所敬之人,然后一饮而尽,或者相互碰杯。而是双手举起自己的酒碗,端到所敬之人嘴边,一边唱着酒歌,一边看着对方一饮而尽!偶尔对方还会客气,一边常歌回应,一边端起自己的酒碗,一手接着所敬之人的酒碗,一边将自己的酒碗送到所敬人的嘴边,两人一起一饮而尽……
酒到酣处,男人们和妇女门都情不自禁地唱起酒歌,歌声响彻云霄!!
醉了,男人和妇女们就跳起舞来,一边唱一边跳,不时还互相用自己的臀部与对方臀部相撞……更有甚者,拿出锅烟灰,或者颜料水在对方脸上互抹!!
呵呵,我淳朴豪爽的同胞呀,你们给了我无尽的美好回忆!!
常常怀念小时候的日子,那时候我们那里还没有电灯,每天晚上都点着煤油灯过日子,“游方”时就靠一把手电筒。小时候我就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手电筒,是我叔叔送的,用来晚自习用的。
每当夜晚吃过晚饭之后(一般是9点左右),我们寨子里的的马郎场和其他周边寨子的马郎场上就开始响起悠扬的飞歌和尖锐的口哨声,偶尔还有动听的木叶声……让人心驰神往!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时,每当下自习之后,都要到“丢当”(有椅子休息的地方,一般每个寨子都有,主要是年轻小伙子聚集商量到哪里“游方”的地方。)去叫比我们大的青年们教我飞歌和情歌,那时候学了好多,可是现在都不记得了!偶尔晚饭也不回去吃就直接跟他们到周边的寨子里去,看他们如何“游方”。那时候很调皮,对性也是朦朦胧胧的。喜欢在马郎场里做恶作剧,做得最多的就是捉一些小虫放进比我们大的女孩子们的脖子里和跳起来打他们的胸部(那时候很矮),现在想起那些事情来,真是汗颜……
姊妹节是我们台江县施洞镇一带一个有关苗族恋爱的节日,到那天,附近村寨的女孩子都到山上采集一种树叶和糯米煮成五颜六色的“姊妹饭”,还到田里捞鱼呀虾呀之类煮成“嘎本梭”(榨辣子汤),等待其他寨子的小伙子到来。
一般小伙子到来之后,都会带些好菜或者礼物来。吃“姊妹饭”是有奥秘的,如果哪位姑娘喜欢小伙子的话,就会在“姊妹饭”里包上一样东西给那小伙子,如果不喜欢的话,小伙子就会看到姑娘送给他的“姊妹饭”里包着辣椒。(小时候听说过,不知道是否属实)
现在,台江县政府已经把“姊妹节”和本来在农历五月二十五举行的“龙舟节”整合成“姊妹节”,搬到了县城台拱镇举行。在县城里的翁你河上筑了条拦河坝,并在坝上建了古色古香的风雨桥。在“姊妹节”的时候,就蓄水成湖,用来举办龙舟赛,至今已有10年历史了。
欢迎各位红网的网友到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县去体验别有风情的苗族婚俗,领略苗族人民独有的酒文化。谢谢!
贞丰苗族山歌
。。。。。。
男细细杨柳细细青,江边杨柳根连根;妹方会栽 杨柳树,哥来路远得遮阴。
女从来不见白斑鸠,从来不见龙过沟;今天才见 哥来耍,然和叫我不想逗。
男细细杨柳细细长,江边杨柳行对行;妹方会栽 杨柳树,哥来路远得歇凉。
女从来不见白天鹅,从来不见龙过河;今天才见 哥来耍,然和叫我不想说。
男云南下来十字街, 花树漆树一路栽;妹是花树 有人爱,郎是漆树无人挨。
。。。。。。
“四八”姑娘节也是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节。唱山歌,吹木叶,听苗笛,都是多情的苗族儿女表达火热爱情的方式。让我们先到巫水古桥上听听阿哥阿妹的山歌吧。
幽幽密林,云蒸雾绕,正是幽会的绝好地方。苗族木叶调的多情缠绵,赛过了鸟儿的鸣声。
苗族阿哥还有追妹的绝招,一张嘴同时吹两只笛子。
其实,对女性的尊重一直潜藏在苗族人的内心深处。当地人带我们去黄桑苗族乡的一个叫“崇拜”的村子。 沿着溪流而上,在陡狭的沟谷下,找到了一块女阴石。这是苗族女性崇拜的图腾。
绥宁县副县长、文化学学者张千山说:“苗族人到这里来求子祈福。”
传说流传至今,演变成了苗族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除了吃黑米饭外,苗族群众还用喝烧米酒、唱大歌等活动来庆祝。这天还成了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节”。白天他们会在林间僻静之处的茶棚内互对情歌,互诉衷情。这种合唱形式的山歌叫“歌 ”。苗寨群众从小人人会唱。婚嫁、待客时唱,吃饭、喝酒时唱,甚至连饮茶、担水时也唱,它已经融入于我县苗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锹“歌”演唱起来韵律优美、抑扬顿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目前正在申报省十大文化遗产。
在中国,汉族的人口最多,然后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同时也保留了很多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所以结婚的时候,有很多特别的习俗。现在,让咱们去看看苗族结婚时有什么样的习俗。
婚前的
年轻的苗族男女相爱后,他们的父母为他们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结婚。但是,在结婚前的某个时候,男女可以t相见,俗称婚前不见面结婚前一天,男方给女方送结婚用品去看一看。在这些婚礼仪式中,有一种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由25至30磅糯米粉制成。大到簸箕那么大,表示新郎新娘婚后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去接新娘来参加婚礼
在这结婚的日子里,男女双方都在家里招待亲戚朋友和同村的村民。新郎在几个伴郎的陪同下,带着礼物去结婚了。婚礼宾客中应该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中老年男子。当婚礼宾客到达女方在s村,女人会伸出一根竹竿拦住去路,和参加婚礼的客人一起唱歌。每次唱完之后,新娘们都要给这些女人送礼物,她们会收回竹竿让路。这样走,唱一次歌,重复几次就到了新娘的房子。在此期间,要防止新郎让女方带走。如果被带走,他们会把新郎藏起来,这样那些结婚的人就可以我不能准时接新娘。当我们到达新娘s家,姑娘们会围着新郎,折腾逗他,客人们会笑。什么更有甚者,一些女孩甚至诽谤新郎s满脸锅灰。望着新郎的混乱,人们会哄堂大笑。
婚礼
新娘结婚回家后,要举行见面礼。新郎新娘会向长辈和客人敬酒,接受他们的祝贺。吃饭前,新郎新娘要喂父母第一碗饭。在这一时期,那些来自女人的女孩新郎家在给新娘送行的时候可以用大竹篮盖住新郎,这样新郎就可以不要动。看着新郎在箩筐里挣扎,人们哈哈大笑,给婚礼增添了无限乐趣。
在一些苗族聚居的地方,还有一种古老的抢亲戚的习俗,叫做拉米才。在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双方约定了抢亲的时间和地点。到时候男方会找几个好朋友把新娘接回家。据说,如果这种形式的抢婚进行,如果丈夫和妻子不t同意或者以后男方喜欢新的东西,喜欢旧的东西,女方也会理直气壮。新娘被抢回男方后史家,婚礼将按照苗的规则。与此同时,男人史家会派人带礼物给女方史家解释情况并道歉,而那个女人s家会申斥,吼她。然后,她会接受礼物。在某些地区,会有充满乐趣的打斗:当女孩得知男子要来抢劫自己时,她会故意躲起来,并邀请同村的几个女伴拿着扫帚和竹竿等着。当男人抢新娘的人到了预定的地方,他没有看到新娘。迷茫中,突然,埋伏的人出来了,无数的扫帚和竹竿落在抢亲戚的人头上和身上。男孩们突然意识到,但按照习俗,他们不能不要反抗。他们在扫帚和竹竿旁边寻找新娘。当他们发现新娘的视线,他们联手齐新,以避免女孩追逐和抢夺新娘回到男人的房子。
按照习俗,新娘可以抓住新娘后不要离开这是我们的家。新娘一到达男方家的房子,这意味着她已经成为男人中的一员舍和能不要只是回到她的家人身边。在麻栗坡和其他地方,抢走女孩后交给丈夫的房子里,她被象征性地先用一把纸伞盖着,然后用
哭嫁
一般在新娘结婚前三七天就开始哭,有的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前就开始哭唱了。然而,一开始,这一切都是断断续续发生的。想哭就哭吧。亲戚邻居来送礼来访,谁来都要哭一场以示感谢。在Xi的婚礼,第二天她上了轿子,哭嫁达到高潮。在这段时间里,哭和唱歌必须按照传统礼仪进行,不允许哭。谁能不哭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一般来说,哭歌的内容主要有哭父母、哭哥哥姐姐、哭叔叔、哭同伴、哭媒人、哭头发、哭祖宗、哭轿子等。歌词已经代代相传,传统的,由新娘和哭姐妹们。主要内容是感谢父母长辈的恩情和兄弟姐妹的照顾;哭诉少女时代即将逝去的幸福生活的悲伤和新生活到来之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很多婚姻的不满,媒人对他们生活的仇恨和无奈,等等。
想妹妹MP3歌词:
词:樊孝斌 曲:朱德荣
哪一 年 妹送我
走出了穷山沟
不开口 不抬头
泪水的默默流
到如今 才知道
妹是我心头肉
无论在哪方走
有了妹妹我就没烦忧
想你深更半夜睡也睡不透
你的黑发
你的笑容
梦里飘悠悠
想你外面再那不如咱山沟
想来想去
还是妹妹最温柔
摘要: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另有满族、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壮族是广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的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和节庆、宗教、风俗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那么广西的结婚习俗有哪些呢?接下来本文将详细的介绍广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结婚文化。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广西汉族结婚习俗:
(1)男为结婚,女为于归,男女双方均设筵席迎宾客,一般为三天,分入场、正席、散席。个别地方以第三天为正席,谓之为隔日酒,女方设筵所需的主要物品,均由男方以聘礼提供,有猪肉、鸡鸭、大米、喜酒、山味(木耳、香茹等)、海味(尤鱼、螃蟹等),饼干、面条、香烟、礼炮、红烛、红绒等。女方的内亲(如外祖父、外祖母、舅爷等),要猪蹄一只(猪脚的上半部分,约两斤重左右),还要一只回去奉祖。
(2)入场那天,男家备齐礼物,由媒人领队送去女家,在清代民初,所有礼物用石脚抬去(石脚:木料制成,为长方形的一种担具,用至四十年代后期,之后多用手扶拖拉机代替),两人抬一担,抬和担都要成“双”,以示吉利。
(3)安床,由夫妻两全,有子有女,如且必须是男丁头孩的人按择日先生拟示时辰吉时及方位安床、铺席、设账,安置完毕要道上几句吉语,说:“吉日安床,两姓成双,夫妻合好,生子生孙”。
(4)男方外家如外祖父母、舅爷父等人,一般在入场当天就来庆贺,有些地方来时先在村边略停,未直接进屋,要主人家亲自或派人邀请,备些清水、香烟、茶水、毛巾等,在外洗面,喝茶之后才进屋等礼数,否则,外家亲戚则结队哄然返回,对外家要特别的招待,要在中堂设席,由专人旁待。否则,主人或代东要遭诸多指斥,甚至不欢而散,现在这种现象已大为减少。
(5)正席当天,远近亲友,齐来道路贺宴饮。司簿官应对来贺之亲的礼物、礼金作登记,也要提前写喜联张贴,备写各种喜红、代东、司簿、厨师等大小十多个红包和各种拜帖礼目,做庚谱对联。庚谱对的字数要遵循“生、老、病、死、苦”五格出对联,即不能空落在“病、死、苦”三字上。有些司簿出庚谱对联专想出难题,企图难倒对方,以表自己的才学高深。
早餐后,去女家接新人员要带好礼物、礼炮出发,有乐队(唢呐、大号等),采旗四至八面,一路鸣放礼炮,大吹喜乐,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前往。亲迎新郎出门前,请两老者点烛。秉烛道词:“龙烛辉煌,照耀满堂,百年偕老,五世其昌”。新郎拜祖宗、父母,由一老者给新郎挂红,挂红颂词:“红挂新郎,结为良缘,恩爱夫妻,建设家园”。新郎挂红后,才去迎亲。
去迎新的一行人,每经一村由炮手鸣放礼炮,待到女家村边,先放炮,后进屋。到屋后由传帖生将帖式、大小封包交女方司簿。挂红人取出两条红布挂职在女家大门的乾三和坤三上,媒人请来代东交点送去的礼物。此时,新郎在伴郎随同下步入大厅的厅堂右方转到左边站立,(在大位)有细舅来奉茶,伴郎以封包赐给细舅。接着媒人带上岳父母等长辈到厅堂,新郎一一拜见后,方才入座。
下午,迎亲队伍返回,到村边鸣放礼炮,稍停。以示新娘来到,做好准备。新娘入屋时,男方家中大小均避开,意为能相处。新娘的骄停在大门外,扶新娘老妈手扶点燃的“火木”(用稻草编成)转摇大骄上下四周,经师公念经作法洒水后,扶新老妈便掀骄启帘,拉出以采扇掩面的新娘,半拖半推,不让新娘站在门槛上(谓之新娘踏门槛,日后不受公婆的约束),拖到堂而皇之上扶新老妈强行将新娘向外跪下,与将郎同拜天地,再拖向后转同拜祖宗,最后夫妻对拜,然后才入洞房。
(6)女方送新娘到男家有“嫁她”一个和“勒她“几个。有些村坡当夜新郎不能与新娘同宿,因为“嫁她”和“勒她”要在新新房作歌台与男家亲友对歌。新娘嫁妆放在院里,由做家婆的给“嫁她”一个封包,讨取锁匙,逐一开箱,道颂词:“今年开柜箱,明年吃酒姜”,后抬入房间。
(7)次日晨,新娘洗漱罢,即去“拜爷”,拜罢由一未婚女子伴同新娘去“担水”,同时备三支香冥钱一把,由新娘把冥钱放在井(河)边,点燃香插在冥钱中,即舀水挑回家。即安饮甜茶,甜茶是白糖冲开水,花生、槟榔等调成,在大厅举行,饮甜茶为翁姑、叔伯父母,外祖父等长辈齐坐堂中,由新娘捧茶依次一一而敬,并作介绍,以便认识,由新娘逐一叩首称呼。受茶老要经红包,有的边喝边颂词:“口饮喜茶甜又香,祝酒词你夫妻百年长,今日甜茶齐齐饮,明天又齐饮花茶”。堂中充满喜气,茶甜人欢,此俗现不是盛传。
二广西壮族结婚习俗:
广西壮族的婚姻形式一般有两种:父母包办和自由恋爱。
1父母包办:
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父母包办必请媒人说婚。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
2自由恋爱: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说到这,大家是否想起了歌仙“刘三姐”的甜美嗓音。
3恋爱方式有:对歌、抛绣球和打木槽。
(1)对歌:
壮族人对青年男女的交往是持开放的态度,有山歌唱到:“老人也有十七八,父母也有风流时。”成年的壮族青年男女外出赶墟,在田野、村头对唱山歌(有很多色色的歌词啊!),一般父母不会加以约束。而封建社会中汉族对儿女(特别是女儿)的约束是有名的。所谓的“大门不迈,二门不出”是也。因此,对歌成了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
(2)抛绣球: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抛绣球是认识对方,是恋爱的开始,而不是一些文人所说的是爱的结局。
(3)打木槽:
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不同地区之间也有一些不同的特别方式。)
(4)隔街相望:
在广西靖西一带,有种“隔街相望”的恋爱风俗。每到赶场那一天,青年男女一早就来到街口,男的站一边,女的站一边,仅相隔几步,相互对望。一直站到太阳落山。双方眉目传情,如果有意,就示意对方离开大家。在相望过程中,双方阵营中的同伴有商有量,相互参谋,十分有有趣。
(5)碰鸡蛋:
广西都安的壮族“三月三”中有一项特别有趣的“碰鸡蛋”的恋爱习俗。三月三”的前一天晚上,青年们特意准备好十几个染红的熟蛋,忙得不亦乐乎。三月三”中的游戏开始时,男女双方各握一个蛋,相对而立,然后手握红蛋相互对碰。如果双方红蛋同时破裂,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缘分,便将红蛋互赠吃掉。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红蛋破裂,则表示双方没有缘分,只好自己将红蛋吃掉。
(6)不落夫家:
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札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不孕也得“落夫家”,反之则行改嫁。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7)夜婚:
凌云县城内壮族过去有一种“夜婚”习俗。它的由来系明清时期土司荒唐的“初夜权”制度下的产物,即土官规定土民取婚时,新妇必须拿到土司那里去过初夜生活。这是卑鄙无耻的一种霸婚行为,日子越久百姓越难忍受,但在封建王朝和土司统治下,平民百姓是呼天无门,只能选择夜深人静之后进行接亲,以避免土司对百姓婚姻的糟蹋。凌云县城的壮族历代有夜婚的习俗,为广西唯一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婚俗。这种婚俗直到现在,虽然在婚序婚礼形式上已经简化得多了,但仍经久不衰,甚是流行。
(8)背新娘习俗:
龙胜龙脊壮族有一种“背新娘”婚俗,即婚礼要经过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步骤。婚礼前选择一个父母健在的男子背新娘,女的在出到门口前不能穿鞋,表示自己的脚印已经出来了,而且也表示不是自己愿意出来的。新娘由10几位伴娘和歌手陪着,到了新郎家通过临时搭的竹梯上楼,并走过“新桥”,然后有人砍断竹梯和“新桥”,表示新娘要永远地忠于夫家。当晚,新郎带新娘和村寨的小伙子对歌,直到天亮,新娘次日回门,新郎当天或次日接回,晚上又继续对歌,共对3夜,可对杂歌、赞歌、情歌等。
苗族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八年、十来年不等。“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 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节日时期各地不一,从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届时,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食毕,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到夕阳西下时,才带着鲜鱼回家,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 "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