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芙蓉一日游攻略永嘉芙蓉一日游攻略图片

永嘉芙蓉一日游攻略永嘉芙蓉一日游攻略图片,第1张

1永嘉芙蓉一日游攻略

芙蓉古村的名字来源于三个悬崖。

芙蓉村无芙蓉,因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白如含苞待放的三朵芙蓉,故名。

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仙清公路西侧的芙蓉村,是七星八斗楠溪江的古村落里。被鹅卵石围起来的寨长2000多米,高2米。整个村庄就像一座小城堡。沿着小路走,可以看到院子里的花静静地开着,仿佛一个古老的梦缠绕着房子的前后。

:2永嘉芙蓉一日游攻略高清

1姜欣雨

新余,位于温州市鹿城区瓯江,是一个冲积岛,没有形成时间的记载。姜欣雨成为旅游胜地的历史最迟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历代名人,如谢灵运、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都在岛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被赋予了诗意。主要景点有文心国公庙、东塔、浩然塔、谢公亭、雪莱亭、凌云桥、成仙亭、共青湖、情人岛等。

2永昌堡

常宝,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永昌镇新城村,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为防备日本侵略者而建。整个城堡呈长方形,总面积035平方公里,周长268公里,有13座敌塔。堡垒的墙是夯土做的,外面是石头,外面挖了一条护城河。

3雁荡山景区

雁荡山风景区位于温州市乐清市雁荡镇。雁荡山在中国以其美丽的风景而闻名,并有东南第一山。雁荡山景区面积广阔,包括灵峰、三者瀑布、灵岩、大龙瀑布、石梁、咸胜门风景名胜区等六个区域,各具特色。

4刘伯温s的家乡景点

刘伯温刘伯温故里景区位于温州文成县百丈集镇,包括刘伯温的故乡和百丈集。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名声甚至不输给诸葛亮。刘伯温的主要景点刘基故里有刘基庙、追元寺、刘基墓和刘基纪念馆。百丈是瀑布景观,353米落差的三重瀑布流溅落,妙不可言。在,刘伯温s故里景区被评定为国家5A级景区。

5楠溪江风景区

楠溪江风景区位于温州市永嘉县,总面积近700平方公里,包括大楠溪江、石柱岩、大若岩、太平岩、岩滩溪、海斯山、源头等七个景区。有800多个大小景点,包括龙河古渡、石门台、芙蓉三亚、藤溪滩瀑布、陶公洞、永嘉书院、苍坡村、芙蓉古村等。

6万窑古村

万古村,位于温州市苍南县桥墩镇,形成于明代洪武年间。它是清代浙南一个著名民窑的所在地,因主要生产民用粗瓷碗而得名。古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戏台、古寺庙在古村落中得到完整的保存。**《长恨歌》曾在该村拍摄。

7玉海楼

娄宇位于温州市瑞安市道源前街5号,是中国古代东南部著名的私人图书馆。占地近8000平方米,包括孙诒让故居和白金斋。娄宇由孙诒让之父孙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创建。孙艳,瑞安人,道光秀才同治三十年(1850),清入仕太仆寺,并喜欢收藏书籍。1996年,国务院公布娄宇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胡s庭院

雪湖大院,俗称石门楼,位于温州市泰顺县习雪乡桥西村。由胡东伟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创建。胡东伟在光绪年间被任命为医生,而除了胡其他民居如丰隆厝和丰隆头厝

泰顺廊桥文化园,位于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是以古廊桥为主要内容的景区。景区内的两座廊桥北建桥和董熙桥是中国最美的廊桥,是泰顺众多廊桥的优秀代表。2006年,泰顺古廊桥整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芙蓉村的古建筑

芙蓉村古建筑群,位于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是芙蓉古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芙蓉古城建于唐末,是陈的聚集地。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陈大雄祠、三兴寺、如意街、芙蓉阁、明伦堂、将军府、南寨门、司马棣府邸遗址、芙蓉书院等。2006年,芙蓉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永嘉芙蓉一日游攻略大全

谢公岭古道位于雁荡山,号称世界上最好的山和海上名山。它自西向东起于雁荡镇灵峰村,止于大井镇焦玲村,全长近一公里,宽约两米。路线由大小不一的脊石铺成,路面平整。山脊背面海拔189米,坡度比较平缓,适合旧时肩背骑马过岭。

755-79000记载:南宋初年,北段驿道改为从雁荡山进出,从谢公岭,马雁荡至芙蓉驿至县城东经的安陵和能仁寺。南宋末年,驿道经白螺岭、朱槿驿改为芙蓉驿,后几经变迁。明清时期,谢使用较多。755-79000年:谢位于灵峰以东第一里的东谷中,从灵峰出东外谷,到洞以东。755-79000还包含:谢公岭,西部灵峰,东部石梁,这是谷限的东部和外部。谢玲是古驿道的一段,是曾经从东大门进入雁荡山的山路,也是雁荡山的分水岭。山内为东内谷,山外为东外谷。

相传谢建于南北朝时期,因谢灵运而得名。谢灵运(385-433),南宋诗人,东晋著名学者谢玄之孙,名龚,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宋少帝龙山三年(422)出任永嘉郡守。据史料记载,谢灵运是第一个打听燕山山门的历史名人。他曾作过《乐清县志》年的作品,后人将此山命名为谢山。但是,《乾隆雁荡山志》云:谢公,许多人指的是精神财富,但李源五峰有灵动谢石的说法。岭东老谢佳妤是灵璧峪人所作,五峰之说相近。同年的文初道士方也写了这首诗虽然谢弓是一个游泳健将,但他没有不要参观这座山峰,证明谢灵运从未去过谢。至于谢,那s大概与一个住在山上的叫谢的村民有关,然后过了几千年,它就依附于山水诗的鼻祖了。谢灵运是否去过谢宫铃,是研究谢灵运的学者非常关心的问题,需要后人进一步考证。然而,这种神秘却使谢更加神秘迷人,引得诗人为之扼腕叹息。

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王安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冬参加次年春天的进士考试,途经雁荡山时写了一首诗《雁山志》:十年九线服役,反复经过这座山。爱情百看不厌,每次觉得丢人就赶紧。大学者盼一时,诗人思谢众。如果你不你在生活中看得还不够多吗

沿着雁荡山灵峰景区大门右侧的一条小路进入,古道便呈现在眼前。在起点的左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红色的字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界碑。雁荡山地质遗迹可视为晚中生代亚欧大陆边缘复活火山形成演化模式的典型范例,记录了火山喷发、崩塌和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享有古火山三维模型。灵峰景区是雁荡山的经典景区,这里风光旖旎,夜景迷人,意境深远。在古道的入口处,你还可以看到许多景点,如果箱桥、朝阳张、金鸡峰等。果箱桥下的水潭美得醉人,朝阳张的壁曲曲折折,象形如画,金鸡峰黄昏时形状各异。

从古道入口望去,天高云淡,眼前一片绿色。古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植被,参天松柏伴着沙沙作响的竹林,混杂的藤蔓,为古道增添了一份静谧的气息。最抢眼的是那棵满坡的枇杷树。黄澄澄的枇杷已经出市了,树上只剩下微微凹陷的枝叶。走在古道上,听着风轻轻吹来,鸟儿欢快地鸣叫,溪水在脚下歌唱,路边的昆虫窃窃私语。这些自然的音乐声音增添了群山的宁静和古道的魅力。

爬了20分钟左右的山路,就可以来到岭头。有一个黑色瓷砖的小石亭子,类似于一个走廊。粉刷过的墙壁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非常明亮。圆形的洞门上有三个红色的大字:谢,刻字顶部刻有云头图案。这个小亭子就是传说中的洛邑亭记载于温州乐清旧志。亭子的外墙是石头做的,梁柱是木头做的。从走廊内部看,后人对其进行了整修。相传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爬山时喜欢穿一种木鞋。鞋底有两个木齿。上山时把他的门牙拔掉,下山时把他的后牙拔掉,方便走山路。谢灵运曾经带着特制的登山鞋经过这里,有人说他把登山鞋留在了山脊上。后来人们讲了一个佳话来纪念谢灵运的建筑落木屐亭。清代叶廷易《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说,禹晋关畔《雁山志》,说寺出南,过谢公岭,还有老落洞阁,云又回到这里。

在谢玲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雁荡山脚下住着一个叫猪头雁的富人。富人肚子里有几滴墨水,但他必须假装温柔。清朝的时候,永嘉总督谢灵运来看望大雁。消息传来,猪头雁还挺高兴的。他进城买了些吃的喝的,亲自去观音洞请谢灵运做客。我没有我不知道谢太守只喜欢到处旅游,不是吗Idon’我不喜欢和上流社会的人交朋友,我只喜欢写诗,但是我不喜欢。我不喜欢当官。朱头雁再三邀请,他都拒绝了。财主被拒绝了,胃里酸酸的,但又不甘心。脚上穿着一双登山鞋的谢灵运,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巡回演出。朱妍跟在后面,寸步不离。太守谢看着雁荡山的奇峰怪石、飞瀑深潭,不住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诗歌。财主赶忙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条雪白的毛巾,整理了一下笔墨,恭恭敬敬地送到谢太守面前,说:请感谢他在这里写下这首诗作为对我的纪念!谢灵运哈哈大笑:这条毛巾是用来擦鼻涕擦汗的。我的诗怎么会被龌龊的东西卡住!当他到达山脊脚下时,谢灵运看到了一块看起来像猪的岩石的头。他想了想,觉得特别有意思:猪石头的头和猪头雁有同样的声音;这猪石头的头和米斗是一样的,和猪头雁也很像。谢灵运借题发挥,高呼:凡以污秽之品祭祀山神者,必被一切糟蹋风景者所憎恶。雁荡时,名山胜色加三分。富人没有Idon’我根本不知道诗的意思,却假装知道,说:一首刻在这座落基山上的好诗,更是因其多姿多彩的景色而闻名。走到田埂上,朱扔了一只野鹅或蚂蟥蛰了鹤的脚,而谢的肚子更是烦躁,于是他加快了脚步,想赶快离开朱投雁。然而,有一个跳,他右脚的木屐被石头绊倒,他的木屐牙齿被打掉了。谢太守干脆光着一只脚往前走,一只脚高一只脚低。谢老爷,等一下,你的木屐脱了!富人抱着木屐,上气不接下气地追上了他。谢灵运斜眼看着他,厌恶地说:什么不要脸的东西有什么用?扔掉它!说完,他丢下左脚的木屐,重重地砸在财主面前的石头上,自顾自地走了。这一下,朱头雁觉得有点,脸色变得又红又白,他不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后来,村民们在谢灵运坠入木屐的山脊上建了一座石亭,名为落木屐亭,并称谢灵运当年走过的山谢。

站在山脊上,你可以俯视灵峰,也可以坐着看云起。只是现在走的人少了,路亭的墙上长满了青苔。石板条和长凳斑驳,给这条古驿道增添了几分荒凉。

从洛邑亭是下山的路。一眼望去,岭东的树更密,更成荫。松树挺拔,藤蔓混杂。最惬意的是一大片竹子被修剪,枝叶繁茂,绿影婆娑。炎炎夏日,走在这条古道上,一定会让人神清气爽。转个弯,向前看,视野会更开阔。这时候抬头就看到正前方右前方,迎客僧,雁荡之一著名的形象代言人,坐在云头上。迎宾僧的位置就在雁荡东大门口,呈戴高僧的形状,站在山口,鞠躬迎宾。无论晴雨,四季更替,日夜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古人留下的诗句山口挺立,人来人往,笑声。清代学者阮元在0755年至79000年间写过一首诗:叶早就生了谢,他的牙齿曾经到了山脊前。我不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成了佛。看左下方,绿树白墙黑瓦的安静房子。它真是美味

:4芙蓉古镇永嘉

1将准备好的纸灯笼打开,插入线框中,将灯笼中的圆环钩在线框两端的卡扣上。

2选择一种颜色的彩纸,剪成大小均匀的圆形备用。

3将圆形彩纸沿着灯笼的下边缘贴成一圈。

4粘到灯笼中间后,翻过来继续向上贴,直到整个灯笼都粘住。

5装上彩灯,把小彩灯固定在铁丝架上,系上中国结。

6最后装上挑杆,一个炫酷的灯笼就做好了。

当前位置温州有很多景点。如果有真是没办法,有只有一天,所以我们只能去市区,然后去姜欣雨。

2010年至2010年,楠溪江有趣的景点有楠溪江岩头中心景区、大若岩景区、十五岩景区、北坑景区、水岩景区。

楠溪江岩头中心景区:大若岩景区位于永嘉县小楠溪谷大若岩镇辖区内。主要景点有陶公洞、十二峰、六罗山、九坎石门台瀑布群、霞霞库悬崖瀑布、百丈瀑布、腾溪瀑布群、中兴坑峡谷瀑布、大若岩、芙蓉山悬崖。

大若岩景区:大若岩景区位于小南溪中游,总面积85平方公里。从九丈桥沿永金公路西行约14公里,即可到达景区的中心——大若岩陶公洞。

十堰景区:

石岩景区位于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景区东北部,东邻雁荡山,总面积86平方公里。沿仙青公路至瓦头巷,东行至合生溪进入景区。

水岩景区:水岩景区位于楠溪江东部支流之一镇西的岩石旁。东临乐清北雁荡山,南北分别与斗门、北坑景区相连。总面积72平方公里。

海斯风景区:海斯风景区位于永嘉县北部,张西乡西部。它是括苍山和雁荡山的延伸。这座山海拔从500米到1000米不等。盘大剑最高峰达11967米。景区特色:以美丽的大海、云海、雾海、雪海等奇观命名,森林面积38万亩,植被茂盛,气候温和凉爽。1992年,经林业部批准,四海山森林公园成立。被称为绿色宝库,酷世界,世外桃源和动物天堂,景区是浙南重要的避暑胜地。

当前位置温州最著名的景点是雁荡山。十大名山在中国,被称为东南第一山;有北雁荡、中雁荡、南雁荡;喜欢爬山徒步的朋友首推五老峰和雁荡山百山顶。我和朋友每年都要爬一次,来到景区后面。

永嘉县楠溪江,沿途各种瀑布、悬崖、古村落;

平阳鳌江上的南麂岛,近几年越来越火的网红岛,还有很多特色民宿即将成为东方地中海~

5永嘉旅游攻略一日游

芙蓉镇门票60岁以上不免费,60-69岁以上可半价购票。70岁以上老人免费持老年证和身份证(两证齐全)。

位于芙蓉镇武陵山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是自然风光与古老民族风情相结合的旅游胜地,是猛洞河景区的门户,是游览古代的最佳景点。

6永嘉芙蓉古镇游玩攻略

我去过这个隐藏在温州的诗画小城,才能谈江南!

徒步生活2015

浓密的树林中升起缕缕炊烟,层层蓄水的梯田像镜子一样。远处山多山多,炊烟缥缈。浓淡适宜,虚实适宜。

杰摄

一路上,梯田、山峦、云朵、村落、老农、孩童、牛羊将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田园景观。

通过时间拨弄

当地摄影协会还设立了六个最佳摄影点

永嘉谷多村拥有900多个自然村的千年古县,大多散落在楠溪江两岸。依山傍水,建筑风格各异的古村落点缀其间,古老的人文与秀美的风光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

按图像

岩头村

古代人的结晶的智慧

如果你不不要去岩头的丽水街,你不会赢的我没去过楠溪江。岩石村是永嘉市最有名的村庄。里水街,全长300多米,走在过道上,能感受到一股古朴的风,一切都是那么的古老和沧桑。

作者:武文

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或藏在水底,或露出水面,或在季节之间裸露在岸边。

按图像

悠悠的鱼

岩头村的村民最引以为豪的是科学的水利工程和巧妙的村庄布局。村里的亭台楼阁、街道、房屋、石桥,都布置得很好。

作者吴优武乐

悠悠的鱼

交通从温州到瓯北,瓯北汽车站有去岩头的车。

莲花村

七星八斗埠村

是楠溪江最古老的古村落,有近千年的历史。基本上所有的民居都是明清木结构的老房子。

凯撒写的

这个以花命名的古村落有着惊人的格局。据说街道和运河都参考了星星的布局,也就是说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人相对应。整个村庄是按照七星八斗以星形平台和戽斗池为标志。

陆明

杰摄

村里的建筑很有特色,与周围的景观环境高度协调,白墙黑瓦,经常挂着屋檐很远的柱子。高度错落有致,疏密有致,房屋的大小和颜色多种多样。

杰摄

交通从岩头村往南走20分钟即可。

苍坡村

文房四宝石头做的

苍坡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有宋代修建的围屋、步道、民居、亭台、庙宇、水池、古柏,处处显示着浓郁的古意。

凯撒写的

陆明

苍坡村在村庄的布局构思上非常注重文化内涵。村庄以文房四宝。

由风云。摄影师

陆明

对村庄右侧的笔架山,铺一条长砖街作笔,凿5米长石头作墨,分东西池作砚台,将鹅卵石铺成方形村墙,使村庄象征一张展开的纸。

凯撒写的

交通从岩头村往东北走十分钟。

林坑村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居模式。

楠溪江边有很多名胜古迹,最好住在林坑。这里是永嘉和仙居的交界处。山路崎岖难行。层层山峦阻隔了外界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林坑保留了许多原始的山地民居和明清时期的居住传统。

坑村的建筑都是普通的山居。这里没有亭台楼阁、深宅大院,文物古迹也不多。它们是纯粹简单、自然、洒脱的农家乐和房子。

坑村民靠在山里种田为生。村后有两条山路通往山上,爬上楼梯可以俯瞰山村。只有一条小溪和一条石板路蜿蜒通向村子外面。

可爱的菠萝

交通可从岩头村乘坐小巴到林坑(约30~60分钟)。

结婚拜堂的顺口溜

冠笄(在女方或在男方)

冠笄

1、白花插起起,好花结好籽。白花插头前,好子生头桩(胎)。

2、笄头是大人,子孙营一房,牵得四代孙,做得五代嬷。

3、双脚踏米斗,夫妻伴到老。双脚踏米筛,新娘娥传代。

拜堂

拜堂

1、 新人来拜堂,花好月共圆。夫妻相好合,地久又天长。

2、手扶新娘拜厅堂,喜看淑女配才郎。鸾凤和鸣五世昌,麒麟献瑞万古长。

拜灶神

拜灶神

1、恭恭敬敬拜灶神,举案齐眉好感情。孝顺翁姑真心意,家庭事业成。

2、新娘有人高有,娶你来管家,家如管得好,大小也有话。

看嫁妆(开柜橱)

看嫁妆

1、手拿锁匙开橱箱,大家都来看嫁妆,衣衫针线样样全,夫妻和合好姻缘。

2、嫁妆好又新,客公都看清,来年添贵子,贵子又生孙。

3、双手开担看担心,亲家美意值千金,天赐姻缘今日定,富贵荣花万代兴。

4、新做柜橱面面光,开起橱门看嫁妆。衣裳衫裤都新款,新娘穿上好模样。

开皮箱

开皮箱

一把锁匙开金箱,各位亲友看嫁妆,看见嫁妆真齐全,荣华富贵万万年。

锁箱橱

嫁妆看过,箱橱锁(卓)着,匙交新娘,子孙万年。

锁箱橱

以上就是与结婚拜堂的顺口溜相关内容,是关于婚姻的分享。看完结婚拜堂简单台词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Joanna(古萍)

大雨刚过的午后,好一阵子没见的国中死党惠美心事重重的跑来找我,才刚坐下还来不及喘口气,一开口就是「你能教我怎么辞祖吗?」,我心里OS:嗯!又是辞祖,这个问题似乎困扰著不少离婚女性。

惠美喝了口茶之后开口跟我诉说她这几年的遭遇,几年前结束了和前夫10年的婚姻,历经婚变后她选择一个人带着二个孩子出来生活,10年的婚姻生活中她都一直待在家中相夫教子,瞬间成为单亲妈妈的她在跟职场重新接轨上花费了很多的心力。带着二个孩子除了要一肩扛起经济重担,还要在工作压力与孩子的照顾养育上奔波周旋。

推荐阅读:米斗只给孝男捧?男女平权家人同心不伤心!

前一阵子在朋友的介绍之下她认识了一位很谈得来的对象,就在她以为自己已经要雨过天晴的时候那位男士却突然提出分手,觉得自己命运多舛的惠美忍不住跑去请算命师替她算命,算命师告诉她「因为你离婚时没有跟夫家祖先辞祖,夫家的祖先仍然认为你是他们家的人,所以当然不能让你在外面有对象啊!」。

惠美一脸沮丧地看着我「我们当初离婚时搞到不欢而散,现在他怎么可能让我进去他们家辞祖?」

「辞祖」是一种习俗一种仪式,以我的想法来解释就是一种礼貌和尊重吧!当初结婚时我们都拜过夫家的祖先,以洒狗血的方式来形容就是「拜了这柱香之后,我生是X家人,死是X家鬼」当初进门时浩浩荡荡举行了仪式现在要走总也要打声招呼,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去别人家做客时会跟对方家长打招呼,离开时也会说声拜拜吧!

辞祖的仪式其实很简单(如果还来的及做的)准备水果或方便祭拜的食物以及祭祖的金纸然后上香向祖先禀报「 我xxx已经和你们的子孙xxx协议离婚今日在此跟祖先禀报从此以后我们再无瓜葛,我xxx从此不是x家人,死也不是x家鬼 」,如果孩子是由女方监护,要跟着女方一起离开夫家的话,也要记得一起跟祖先说明,让祖先知道孩子的去处并继续保佑他们的子孙。

推荐阅读:丧礼习俗「夫妻不相送」:此世不再嫁娶、情感坚贞不移

可是,像惠美这种不欢而散的分开,而现在才发现需要辞祖的又该怎么办呢?那就到城隍庙去,诚心诚意地跟城隍爷禀报你要和哪家的祖先辞祖,因为什么原因没办法亲自跟祖先辞祖请求城隍爷帮你做主。

关于辞祖这件事,我认为每个人的际遇不同,未必没辞祖的离婚女性就都运势不好、不顺利,脱离婚姻重新出发的女性们都有各自的挑战要面对,经济的困难、重回职场的不易、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的种种压力,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辛苦与心酸,不顺遂时我们总会想着到庙里求神拜佛保佑我们顺利,辞祖这个仪式就像我们拜神一样,求的就是一份心安,心安了、也许路也跟着顺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结婚又是人一辈子的大事,所以在我国的各个地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非常重视婚姻嫁娶。长期以来,每个地方都形成当地特色的婚俗。在合肥,也有特别的结婚习俗,体现了丰富的 合肥文化 内涵,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合肥的传统婚俗,突显合肥地域文化的特色,汇南北婚俗之精髓,又不失个性。如在成婚那天,合肥的新娘进洞房前,要与新郎交换鞋穿,双方穿着对方的鞋,共入洞房,表示夫妻同行和谐(鞋),白头到老。

 花轿将至男家时,以三声炮通报,男家也放鞭炮迎接。临门,先由两位长嫂各持一火把迅速绕轿一周,并唱道:“老嫂燎轿,天神知道;火把一照,邪佞之气跑掉。”以此,除去沿途所沾邪佞之气,这叫“燎轿”。然后,新郎在轿前长揖三次,恭请新娘下轿。接着,“全福人”打开轿帘,由大姑小姑扶新娘下轿,并说:“要想发,大姑拉;要想有,小姑扭。”此时,大门紧闭,必须由新娘上前喊道:“娘!开门。”这叫“改口”。婆婆在门内问:“来家是否听话?”“一切都听婆婆吩咐。”有问必答,直到满意后才开门让进。合肥有些地方,故意把喜轿拦在门外,叫也不开,谓之“憋性子”。

 新娘下轿时,有一位“全福人”手拿米斗或簸箕,装上米谷和豆子,往轿里和地上抛撒。近代,改用金银纸屑。新娘下轿后,脚仍不能沾地,由几块红毡或布袋铺在路面,交替向前延伸,新娘一一踩过,谓“传袋”,旁边有人喊“一代传一代,十代传十代……”一直喊到万代才罢。

 合肥过去有给新娘挑盖头的习俗,就是在客人中选一能唱者,用秤杆挑盖头,边挑边唱:“小小秤杆圆溜溜,出在鲁班山里头。张班砍来李班修,一路明星照到头。拿到长街做买卖,人家请俺挑盖头。我把盖头挑起来,娘婆二家都发财……”唱完挑起盖头就走,后由东家用香烟、糖果等物换回。气氛十分欢乐。

 闹房,有文闹和武闹,文闹是新人对诗、对唱、互相考问。武闹,有的出于善意,只是语言动作粗了些;有的则过于庸俗,甚至野蛮,如把新娘按倒在床上,脱鞋脱袜,扒衣服,语言带挑逗性,甚至不堪入耳。无论文闹或武闹,家人一般不予阻拦,称“闹发闹发,越闹越发”。通过闹房增加欢乐喜庆气氛,同时尽快克服男女生疏感,打破僵持局面,促进感情融洽。

 闹房至半夜,吹鼓手吹起喇叭,大放鞭炮“送房”,亲友告辞。伴娘送来酒菜与成双碗筷,新人喝“交杯酒”,旧时称“合卺”,是指新郎新娘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的意思,古时合卺是指破匏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匏就是匏瓜,俗称葫芦。匏瓜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又合二为一,因为匏“苦不可食”,用其盛酒,象征同甘共苦,成琴瑟之合,合而生育,共建美好生活。后来改为喝交杯酒,所用器皿,由匏改用酒杯。所谓交杯,即新郎、新娘各执一杯,先喝一口,然后换杯互饮。现在为手臂交叉,互饮对方杯中酒。

 饮过交杯酒,伴娘和“全福人”等告辞,新婚夫妇铺被就寝。

 有的地方在新人就寝之后,有人躲在窗沿下偷听新婚夫妇窃窃私语。合肥民间有“三听”,即“婆母听”、“姑嫂听”、“亲友听”。“婆母听”有的是“听病变”,以防房事发生意外;有的是“听人品”,从言语察看新娘的品行。“姑嫂听”主要是从新娘的言语中看以后是否好处;“亲友听”大都是恶作剧,找些笑料。有些新人早有准备,整夜没有声响。

 婚后第三日,新娘回娘家省亲称为“归宁”,俗称“回门”。夫妇同往,称为“双回门”。娘家以酒宴招待。回门的意义不仅在于女儿探望父母和其它娘家人,同时因女儿嫁夫,人生巨变,遇到诸多新的问题,又难以对外人启齿,只好利用这个机会当面请教母亲。对新郎来说,拜门认亲熟悉岳父家庭和亲属关系,以便增进往来。父母通过接送、过礼、进餐,表达心理祝愿,规劝女儿、女婿。回门一般是当日返回。肥西高刘一带,一个月后娘家来人接回女儿,住满一个整月,称为“住对月”,俗语有“三天回门六天接,一个月回去住对月”。

  ◆◇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第一种寓意:“踩瓦片”,寓意过去如碎瓦,开始新生活。

  第二种寓意:大厅门槛前需置火盆及瓦片,请新娘脚跨过火炉,再踩破瓦片, 俗称过火与破煞。

  ◆◇古时婚礼习俗:

  (一)议 婚

  议婚相当于古代的“纳采”和“问名”。旧时,漳州的婚姻极重媒妁,“虽世契,非媒妁不相缔结”。媒人是议婚阶段的关键人物。

  1探家风

  又称“摆家风”、“踏家风”。在正式求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设法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女方对此更加慎重,事先要请自家的亲戚上男家去探家风,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为人,并摸清其经济状况。

  2求 庚

  男方备名帖礼物,让媒人到女家问婚。女方同意提亲就会收下礼品,并将待嫁闺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客家用白纸)上,一般写“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作为庚帖交媒人转给男方。

  3合 婚

  男方收到女方的庚帖后置于神明、祖先案上卜卦,然后将女方的庚帖在供桌的香炉下放置三天。在此期间如人畜平安,无吵架、生病或摔破碗碟之类情事,就可以说是“三日圆”或“三日好”。三天后请算命先生“合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断两人是否适于结婚。旧时,女儿出生后,如果生辰不是十全十美,父母就请算命先生伪造一个旺夫、旺家、财库十足的好“八字”,故俗谚云:“男命无假,女命无真”。合婚一事纯粹是自欺欺人。

  若双方命理配合,男方就把自己的庚帖并备礼饼、红包送给女方。送庚帖者一般是男方的叔伯,挑着装礼饼和红包钱的红漆竹篮,到女家后从大门直上厅堂,将红篮摆到供桌上,告知女方祖宗有人向其待字的后代求婚。女方父母祭拜祖宗后拆帖,亦请算命先生合婚。

  4相 亲

  合婚之后,双方各备礼品,先后由媒人陪长辈前往对方家中相亲。待字姑娘必须亲自接待男方的客人,奉茶敬客。

  双方彼此满意即可定亲,由双方家长商定聘金、聘礼以及妆奁的厚薄,并大概确定完婚的日期。结婚日期喜欢定在龙年,不喜欢定在虎年。农历七月为鬼月,婚期也不会定在这个月。男女双方年龄加起来正好50岁则暂不成亲。客家人在农历三、六两个月份忌提亲、不嫁娶,有“田水白,不吉利”之说。

  双方达成协议之后,由女方开出礼单。

  (二)定 婚

  定婚相当于古代的“纳吉”、“纳征”和“请期”,算作办喜事的开始。自此时起直到婚后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及其亲属不得参与丧事,以免“红白相克”,不利喜家。定婚包括以下礼俗:

  1定 亲

  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礼品一般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荖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以及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女家应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上厅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女方家长将男方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就完成“食定”的仪式。

  男方客人离开时,女方应回赠联巾(两条连在一起的面巾)等礼品。同时,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经确定。

  2行 聘

  又称“提聘”或“送大定”。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扛糖、红圆子和其他糕点等。其中礼饼、扛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定,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此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有些地方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

  男方送礼时应开具聘帖,罗列礼物名数。如:婚书一对、聘金若干、金钗一支、鸡鸭各两只。应写上“婚书成通,聘金全封,金钗全副,德禽成双,家凫四翼”等字。彩礼送到时,女家鸣炮欢迎,以礼品奉敬祖先,并依礼接待来人。女方不能将礼物全部收下,要割下排骨和猪脚让男方客人带回,称为“压篮底”或“回程”。女方也可能回赠另外的礼物,如定亲新郎的衣服鞋袜、未来舅姑的鞋袜等。

  女方收到彩礼后就要准备嫁妆。富家的嫁妆叫“全厅面”,包括女儿终身使用的物品,小至马桶、针线,大至田契、房契,甚至还有棺材和寿衣,称为“生死不求人”。旧时,富家嫁女还将“随嫁□(音干)”(媵婢)作为嫁妆。贫户嫁女只备“半厅面”:几套衣服、花粉、镜奁、剪、尺、被、帐及一些日常用品。嫁妆一般包括马桶,寓意早得贵子。另外还要准备一对“带路鸡”作陪嫁,带路鸡要选刚打鸣的公鸡和即将下蛋的母鸡。迎娶之日用红头绳或红绸缎一条,两端各捆一只鸡的脚,使公鸡母鸡并排而蹲,装进新饭篮里,由新娘伴(女傧相)提到新郎家。

  3送 日

  男方择定吉日迎亲并经女方同意后,便书写红帖正式通知女方迎娶日期和落轿时应避属相冲克的人,然后依礼行事。因而有俗话说:“隔壁做亲情,礼数着照行。”

  (1)添妆与添丁

  行聘以后,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和喜糖。送日以后,女方的亲友要送红包或礼物到女家,谓之“添妆”;男方的亲友也要送红包或礼物,为男方“添丁”。贺喜的财礼必须在迎娶日前送到,否则不吉利,婚家不接受。

  (2)裁制婚衣

  送日之后,男女两家要择日祀神上香,然后裁制婚衣,称“开剪”。除礼服外,还要裁制新郎新娘的白色内衣内裤。婚后新娘要妥善收藏这套内衣内裤,直到她死时再换上这套内衣内裤入棺。有说此举含有重贞操的意思;亦有说陈元光入漳,倡导汉畲通婚,时畲族男子战死,畲族女子议定内着白衣以悼念死者。新娘的婚礼服为红袄红裙,配上绣花红鞋,衣服上要绣上“�”形以祈吉祥,俗称“打万字”。

  (3)挽 面

  新娘出嫁前要择日祀神上香,请专业的妇女为其“挽面”,就是用细线交叉绞掉新娘脸上的汗毛。俗称为“开面”,表示出阁成人。

  (4)安 床

  娶亲前男家要将洞房布置妥当,首先要择吉日安床挂帐。床铺必须顺着屋梁的方向放置,否则称为“担楹”,不吉。床安好后要请一两个属龙的(其次选属蛇的)男孩爬上新床翻滚嬉闹,象征新娘连生贵子,称“翻床”。

  裁制婚衣、挽面和安床都不能让寡妇、属虎的妇女参与或观看。亲友送来的贺联、贺幛及其他贺礼应在大厅内陈列出来,其中新郎的舅父送来的贺幛应悬挂在厅堂正中。厅堂里要点上三撮香火和一对红烛。

  迎娶前夕,女方家长会请人携带新卧具、镜奁、箱柜等物前往男家布置洞房。完婚前,新郎不可在新房单独过夜,必须有一两个平辈的男子伴睡,称为“暖房”。睡伴首选为属龙的,忌选属虎的。

  (三)完 婚

  依正统的家礼,婚礼中“亲迎”是六礼之一,受到极大的重视。但漳州在清代“乡俗间有不亲迎者”,历来不强调新郎亲自迎娶新妇,不少是请“好命人”(福分大的人)代为上门迎接新娘。而对迎娶的细节却十分讲究,一丝不苟。

  1出 阁

  新娘出阁仪式繁复,而且各县(区)各不相同。清代,漳州嫁女要有“保姆翼以行”。各地都有专门主持这类仪式的妇女,称为“送嫁姆”。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1)上 头

  新娘在迎娶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汤沐浴,换上婚衣。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来,边唱:“请出厅,做人好名声。”新娘出来后送嫁姆拉着新娘的手,让她端坐在大厅里的一面大筊□(音俩)(以篾编成,用于晾晒谷物的浅平大圆筐)内倒置的米斗上,一边唱:“坐依正,新娘得人疼。”然后由长辈或“好命”的妇女为她梳头、簪髻、戴花,称为“上头”。有的仅在厅中的神位前由母亲(母亲不在则由其他女性长辈代替)插上首饰,表示已抚育成人。此礼为古代笄礼的孑遗。新娘还要戴上凤冠,有的地方头上要插茉草以祛邪,插石榴花心叶以示多结贵子,插早稻穗以表早得子。

  新娘打扮完毕,全家团聚吃一顿告别酒宴。宴席固定是12道菜,称“十二碗圆”。食后新娘与亲友郑重告辞,然后退入内室。

  (2)上 轿

  男方迎亲队伍到后,经过傧相们再三催请,新娘随身带上一面制煞的小镜和一个装着象征“连生贵子,百子千孙”的莲子、花生、桂花、石榴、茉莉花心等吉祥物的袋子,走出厅堂向神明、祖宗神位及双亲行跪拜礼辞行。

  父母为女儿覆上盖头,送嫁姆唱:“乌巾罩上头,新娘贤慧囝婿□(音搞,能干)。”家人将点燃的鞭炮抛上屋顶,并用米筛遮在新娘头顶上,使新娘不见天日,父母随即扶新娘上轿。

  轿内多放有红圆子和冬瓜糖,新娘一路抛撒冬瓜糖,寓意此路可常来常往。

  (3)离 家

  新娘上轿后即从轿上扔出纸扇,谓之“放性地(脾气)”。父亲将一碗清水泼向轿后,这是古人嫁女戒勿“大归”(走回头路)的遗俗。

  花轿起行,新娘应在轿中号啕大哭,谓之“哭好命”、“哭兴旺”。同时娘家立即紧闭大门或以米筛挡门,有的地方新娘的母亲还要坐在大门槛上,以免娘家的财运、地气被新娘带走,也寓意新娘免得走回头路。

  2迎 亲

  旧时,迎亲要用花轿。20年代,漳州城区开辟马路,开始以马车迎亲;后来又改用黄包车、自行车、轿车迎亲。农村地区到50年代才逐渐废弃花轿,以乘客运汽车迎亲;70年代后流行骑自行车、坐拖拉机或汽车迎亲。

  迎亲要择吉时出发,一般多安排在凌晨时分。上路前有关的人要吃一顿宴席,席上照例有12道菜,其中一盘全烧鲤鱼不得动箸,其余各盘大家都要吃到。

  旧时,富家的迎亲队伍上路时由两个佣人执一对书写姓氏的红灯笼在队前引导,接着是八音乐队,一顶送嫁姆坐的油布轿、五顶给傧相和小叔坐的披红彩的竹帘轿、一顶给新郎坐的不挂竹帘略作装饰的官轿、一顶四人抬的装饰精致的花轿,最后是盛礼物、嫁妆的扛□(音匣,装礼品的大木箱)。匣的数目多的有12匣、24匣,最多的可达60匣,俗称“百二杠”(120人扛)。一般平民的迎亲队伍只有一两顶轿,乐队和扛匣的人数也少,由两个男孩用带根叶的甘蔗各挑一对红灯笼走在队前,队伍最后一个挑着布袋,内装便桶和子孙桶(产盆)。一些地方迎亲队伍由“拖青”的人走在最后。“拖青”的多为男孩,拖的是枝叶齐全的松枝或榕枝,有的是拖头尾齐全的鲜竹。

  迎亲队伍到女方家门时燃放鞭炮。放过三阵炮后女家开大门请迎亲队伍进门。男家送上两扎礼炮,一书“两姓合婚”、一书“百子千孙”。女家收入“两姓合婚”的一扎,将“百子千孙”一扎回赠给男家。

  接着,女家宴请迎亲队伍。男方陪新郎前去迎亲的“袍架”(傧相)在席间要设法偷窃两只酒盅,带回男家放在洞房里的新床下,俗谓可使新娘早生贵子。女家对男方傧相偷酒盅要佯作没发现。

  吃过宴席,男方的傧相催请新娘上轿。新娘要找各种借口推托,经数次催促才出厅准备启程。新娘上轿后,迎亲队伍接过嫁妆,有时还加上女方准备带到婆家种植的带根的毛竹,返回男家。女方若有随嫁婢,也坐轿随新娘同去。客家习俗,女方要有人手执“火龙”(火把)送嫁随行,谓之“开路制煞”。

  迎亲队伍一路上鼓吹(乐器)齐鸣,每经村巷、寺庙、桥梁都要鸣炮过路。到男家门口要将花轿停放在一面大筊□(音俩)内,等待吉时。良辰一到,新郎要猛踢一下花轿门,使新娘吓一跳,俗谓可使新郎以后不致惧内。送嫁姆随即打开轿门,小叔执红漆盘盛两颗红柑请新娘下轿,新娘回赠以红包。然后由“好命”(寿高多子孙、夫妻双全)的老妇女扶新娘出轿。送嫁姆唱:“新娘踏土,生囡好囡模;踏依在(稳),生囡胖狮狮。”同时有长辈用贴上八卦的米筛(现在多用雨伞)遮在新娘头顶上,另有人在地上铺红毯或新席或染红的麻袋,让新娘走进大门。

  送嫁姆随新娘进大门,口中要唱好话,如过门槛唱:“过户橂(音定,门坎),有吃又有穿”等等。新娘进门的礼节在漳州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此刻要将炉膛里的火用水浇灭,而且不许新娘踩门槛,谓可避免新娘脾气大,驾凌于他人之上。万一新娘踩到门槛上去,就暗中将举在她头上方的米筛放低来压一压凤冠,使她受惊来破此招。有的地方则相反地要生起炭火炉或烧一把稻草,让新娘“跨火薰”,而且要新娘踩门槛。有的地方当新娘到家门时长辈要暂时避开,以免“相冲”。客家人当新娘入门时要宰杀一只鸡,在门前放几只碗让新娘跨过,称“拦门鸡”。

  如果新娘的生辰八字中犯“破娘家”或“破婆家”,主持婚礼的人就会在大门口预先放一片完好的瓦片,新娘入门时踩破瓦片,旁边的人随即说:“都破了!都破了!”以此禳解八字中的缺陷。

  3成 亲

  漳州完婚的仪式大致包括古代的拜堂和合卺。男方要请一个内行人来主持仪式,称为“管事”。

  新娘进门后,管事手捧圆斗,边走边唱好话边撒斗里的谷粒,引导新娘走上厅堂。管事高声唱礼,新夫妇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交拜成礼。

  拜堂后在送嫁姆引导下新郎以红缎牵新娘入洞房,双双坐在床沿上,同时厅堂鸣炮,开始大宴宾客。

  新娘进洞房时,新郎的家人要把带路鸡放进床底下,然后撒米引诱,想方设法使公鸡先走出来,预兆新娘头胎生男孩。带路的母鸡在一两天内下蛋也被视为新娘早生早育的吉兆。送嫁姆在进洞房的前后都不停地唱好话,她教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红色或黑色绸盖帕,并指导新夫妇食用洞房里由12道菜组成的“新娘桌”。送嫁姆先将酒倒在一对以红线联系在一起的酒杯里,让新夫妇互递酒杯,同饮合卺酒。接着,送嫁姆要为新郎、新娘搛菜,每吃一道菜她就唱一句与这道菜有关的吉利话,12道菜寓意12个月,月月美满。“好命人”点燃洞房里的一对红烛。自是夜起,洞房里要连续13夜彻夜灯火不熄。

  厅堂的宴席上由新郎舅父坐首席,新郎的父亲作为主人向来宾敬酒。酒过三巡,新郎新娘要出来敬酒,席终鸣炮送客,至门而止。有些地方新娘要一直呆在洞房里,仅由新郎和家长出面敬酒。在客家的婚宴上,由新娘的叔父或兄弟坐首席。

  清代,漳州就有看新娘和闹洞房之俗。“于初婚之日,亲戚朋友拥挤而至,索见新妇,嘲谑新婿。”新婚宴席散后,新夫妇端坐床沿,男左女右,中间插坐一个男孩,送嫁姆和其他人以次就坐,一两个男孩上床翻腾跳跃嬉闹一番,象征新娘早生贵子。新娘要向众人分发糖果、花生、蜜饯等,众人边吃边念歌谣式的吉利话。为增加喜庆的热闹气氛,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与新娘逗乐戏谑,新娘必须端坐任亲友观看、笑闹,由送嫁姆来应付一切。闹洞房时参加者不必拘泥于自己的辈分和地位,故有俗谚:“闹洞房,无大细。”但闹洞房者不得站到门槛上,也不得将雨伞带入洞房。

  闹洞房的人走后,小叔捧进甜汤圆,称“合房圆”,新娘要赏给红包,然后与新郎一起吃合房圆。有的地方合房圆要由新郎新娘亲自搓成。吃过合房圆,送嫁姆退出,新夫妇即可安歇。

  一些地方,婚礼中“新娘桌”的陈设与祭死人的供桌类似,婚床上要铺的草席也属葬死人的用品,这些寓意两人要白头偕老,至死不渝。新郎新妇的亵衣以白布制成,婚后三日洗净珍藏,以备死时再贴身穿上,此俗也与贞操和互相忠诚的观念有关。

  (四)婚 后

  完婚之后,喜事并不算办完,此后4个月内不得参与他人的红白事活动。同时也忌家庭内的喜事“相冲”。一年之内家中不能有两个喜事,如儿女之中有两个嫁娶,或一个嫁娶一个生育;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设法再增加一个喜事,俗称“三打散”,就没有忌讳了。

  清代,漳州旧俗,合卺后“越日父母持汤饼�房,三日而后庙见,见毕旋马,乃执妇事”。后来婚后的礼俗逐渐有所变化。

  1出 厅

  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在鸡鸣时就要出洞房,盥洗修容,准备正式参与婆家的家庭生活。

  新娘先要煎四果汤,或者以桂圆干或蜜金枣沏成甜茶,准备“拜茶”。待到全宅的上辈上堂,新妇便到厅堂祭祀祖先和神明,然后端甜茶敬奉尊长,并把自娘家带来的鞋子敬献给公婆,随后公婆引新娘与全家大小见面。拜茶即古代“庙见”之遗礼,长辈接受新妇拜奉甜茶时要在茶盘内压上红包。拜茶所得的红包钱照例尽归新娘私有。

  拜茶后新娘由送嫁姆陪同下厨初掌炊事。新娘要下厨做第一次饭菜,显示自己的身手;此外还要喂猪、饲鸡、舂米,显示自己的勤快。后者有时只是象征性的,新娘只舂几下米,撒一把谷子,搅一下泔水缸。

  新娘每做一件事或做一个动作,送嫁姆就要在旁边唱一句针对这种家务事的吉利话。如新娘搅泔水缸时要说:“搅潘(泔水)搅会浮,饲猪恰大牛(比牛还大)。”

  2探 房

  迎娶的第三天,新娘的弟弟要坐轿到姐夫家探望,俗称“舅子探房”,是古代“餪女”的遗俗。

  舅子带糖、饼、香粉、抹头发的茶籽油和一篮鲜花或纸制石榴花,径直走进新房,将礼物放在床上,并邀请姐姐回娘家作客。婆家应设宴隆重招待阿舅。

  3归 宁

  完婚后过一定时间新娘要“回门”(回娘家),俗称“做客”。新婿有时应陪同前往,俗称“回礼”。送嫁姆也同时伴新娘回门,至此完成她的任务。

  迎娶后的第四天(有的地方是第七天)新娘首次归宁,俗称“做头摆(次)客”,客家人则称“转朝”。依礼新婿要陪同并备香烛、礼炮、礼饼、猪脚等礼物。上路时如有小舅子同行,则舅爷轿在前,新夫妇在后。若步行则新郎要跟在新娘后面,俗称“趁(跟随)某(妻)吃”。

  抵娘家时岳父母到门前欢迎,入门后新娘径入旧闺房和女眷们话家常,新郎则留在厅堂上接受甜茶的款待。岳父要引女婿与亲友相见。有的地方礼俗,新郎要以红包分赠岳家亲属。按例,中午岳父母要宴请姑爷,厅堂上新婿坐首席;新娘则在内室坐首席,其他女眷作陪。

  宴席散后新夫妇休息片刻即应告辞回归。回程时要男轿在前,女轿在后。首次归宁的新夫妇不得在岳父母家过夜,如确因归途遥远需要留宿,也不得同床,否则对娘家大不利。

  女儿做客返回婆家时,娘家要赠送布料、上插石榴花枝的甜糯米饭、一对连根带叶箍上红纸的甘蔗、一对或一窝脚上绑红布的雏鸡。雏鸡用小竹笼装,挂在轿(或车)前,俗称“带路鸡”。有的地方还赠一对猪崽,称“带路猪”。有的地方娘家要派小舅子捧一瓶花生油伴送新娘回婆家;花生油是添灯的油,寓意尽快添丁。

  按旧俗,新娘婚后12天和婚后一个月还各应归宁一次,来回都要携带礼品。但夫婿就不一定再陪同,而且新妇可以在娘家留宿几天。以后新妇回娘家就习以为常,无须遵守特别的礼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445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