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蒙古老人的寿诞习俗是什么?

乌拉特蒙古老人的寿诞习俗是什么?,第1张

乌拉特蒙古老人的寿诞习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寿宴:在老人的寿辰上,家人和亲友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寿宴,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庆祝。寿宴上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和饮品,以表达对老人的祝福和敬意。

2 祈福仪式:在寿宴上,家人会为老人祈福,祈求老人健康长寿、福寿康宁。这通常会由家中长辈或有道德威望的人来主持。

3 红包:在寿诞时,家人和亲友会给老人送上红包,以表示祝福和尊敬。红包里通常会放入一定金额的钱财。

4 祭拜祖先:在老人寿辰这一天,家人也会举行祭拜祖先的仪式,以感谢祖先的保佑和祝福。

5 传统表演:在寿宴上,会有传统的歌舞表演,以增添喜庆氛围。这些表演通常由年轻人扮演,他们会穿上传统的蒙古族服装,跳起独具特色的舞蹈,演唱传统的歌曲。

总的来说,乌拉特蒙古老人的寿诞习俗注重家庭团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老人的尊敬。寿宴是庆祝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包括祈福仪式、红包赠送、祭拜祖先和传统表演等。

一、饮食:蒙古国饮食文化受俄罗斯的影响,进餐厅前需在门前脱去外套以示礼貌,吃饭中不得大声喧哗,男士需为女士拉椅子先行入席,菜品多西化。

二、习俗:蒙古人忌讳别人触摸自己的头部和帽子;向别人递交东西要用右手,以示尊敬;与客人正式会面或共同进餐要衣着整洁,男士应着西装打领带,女士应化妆并佩戴首饰;送客人离开时,主人不必出门。

三、节日

1、白月节:白月节(白节),蒙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尔,日期与中国藏历年相同,节日习俗和汉族的春节相似,是蒙古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白月为全民节日。

2、国庆节:国庆节为7月11日。1921年7月10日,蒙古人民党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后将7月11日定为国庆日。1922年起,蒙古定期在每年7月11日举行全国性那达慕,成为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蒙古国庆易名为 “国庆节-那达慕”。

扩展资料:

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以服饰为载体传承蒙古族文化

“第十一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开幕式在成吉思汗广场隆重举行。

开幕式由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巡视员马永胜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魏国楠局长、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牛振声副市长分别致辞,呼伦贝尔的参赛队代表乌答木和大赛评委会主任郭健分别发言,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张利平市长宣布第十一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开幕。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牛振声副市长在致辞中表示,本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以厚重的草原文化为根基,以绚丽的蒙古族服装为载体,以丰富的节庆活动为内容,旨在保护、传承和发扬蒙古族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蒙古族,了解内蒙古,了解呼伦贝尔市。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蒙古族服装服饰文化,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展现呼伦贝尔多彩的民族文化,提升呼伦贝尔旅游整体形象。

由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和呼伦贝尔市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于6月14日至18日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举办。

本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参赛和表演队伍达到89个,队员人数为1133人,服装服饰2000多套件,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黑龙江、北京、内蒙古自治区的参赛队80个,来自蒙古国、俄罗斯、呼和浩特以及呼伦贝尔市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三个少数民族的表演队9个。

-蒙古

民族图腾

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有狼、鹿、熊、牦牛、鹰、天鹅、树木等等。

《蒙古秘史》开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狼和鹿。

此外,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蒙古民族也崇拜龙,还有的部族有树木图腾崇拜、牦牛图腾崇拜等等。

各种图腾神话反映了蒙古民族特点及与北方各民族、特别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神话的许多共通之处,体现出他们之间相互交融的密切联系。

文学艺术

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

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

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与筷子舞等。

中国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

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

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

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蒙古族是东亚及中亚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蒙古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

全球蒙古族人口约为一千万人,其中六百万人居住在中国大陆境内,其余的分布于蒙古国以及俄罗斯。

于中国大陆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于内蒙古及新疆 尔自治区,而在俄罗斯的则主要居住于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

到近代19世纪末以后,由于“民族”一词的含义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蒙古族所说的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

现代蒙古人的祖先称为原始蒙古人。

扩展资料:

语言

蒙古族传统上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

今亦有蒙古族使用汉语或俄语等。

宗教与信仰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以格鲁派为主的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

因此,喇嘛和诵经便成为敖包祭祀活动中的主角和重要内容。

此外,藏传佛教法事活动还遍及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清代多将信仰 教的蒙古人称为蒙古 ,各地蒙古 亦有不同称谓。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有少数信仰 教的蒙古族 群体。

他们在语言、服装上同其他蒙古族相似,但在宰杀牛羊的方式以及饮食禁忌上,和 相同而有别于其他蒙古族人。

当地俗称缠头 ,文献中称蒙古 或蒙古族 ,清朝地方 称蒙回。

族群来源有多种说法,体貌特征接近于 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

1950年代,中国 将他们归于蒙古族。

2015年的人口数据是1255人。

在青海省,还有信仰 教、说蒙古语方言的托茂人,人口只有数百,原系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南右翼后旗的属民,但目前其被官方归为 。

生活习俗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

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

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不吃青牛肉。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的节日性群众 为“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马奶节、那达慕大会和新年(也称白月)。

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的丧葬有火葬﹑土葬和野葬(也称天葬)。西部牧区常见的是野葬。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直到掉下来为止。尸体置于荒野,被狼或野鹰吃掉,死者的灵魂即可以升天堂。

七天后,如果死者的尸体还在,被认为是不吉祥的,必须继续请喇嘛念经﹑向喇嘛布施,替死者祈祷消灾。火葬主要是上层喇嘛,土葬则多为王公贵族以及农区或半农牧区的蒙古人。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野葬形式消失,完全改用土葬和火葬,其丧葬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自己家族的习惯。

扩展资料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1、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地区曾有过很多落后的婚姻习俗,如贵族一夫多妻﹑包办婚姻﹑结婚前要由喇嘛念经或求神问卦﹑重聘礼﹑抢婚、收继婚习俗等风俗。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绝大多数家长接受和同意孩子的选择,父母前往女方家“征得同意”只是一种必要的程序。

2、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因琴杆上端雕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最早的马头琴称为“奚琴”或“胡琴”,起源于东胡的“奚”(即库莫奚),清末称作“潮尔”。演奏形式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

3、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筷子﹑安代﹑驯马手、小青马等。通过草原马上生活提炼而成的马舞,造型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轻盈。

中国政府网-蒙古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446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