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讲过午不食 全素食 不挑剔食物 出家人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所以也称为“药”。在印度出家比丘要出去化缘,化到什么就吃什么,而传到中国汉地就不同,出家人已经不需要出去化缘了。
在丛林大众一同过堂(吃饭),过堂时不能有响声,不能说话,行堂法师会把食物装在大木桶里一排一排的走过,相当严格,更体现了出家人的威仪!
1949年建国以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除了交通、住房等得到了改善,就连人们的饮食也比以往更好了。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许多地方的食物风味也不同,在我国34个省份中,可以说,每个省份甚至于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美食。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食物也自然更加讲究,虽不说每家每户都能吃上山珍海味,至少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大部分的家庭是没有温饱问题的,三菜一汤也是许多家庭的常态。当然,有些家庭倡导健康,也会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说起吃素这一行为,如果说我国还有一个地方完全不沾荤腥的话,那肯定是大家都熟知的少林寺。众所周知,和尚是不能吃肉的,因为在佛教中,众生平等,与生命有关的畜类他们都是不能吃的,若是偷吃了,就是犯了佛家的大忌。既然不吃肉,那么少林寺的和尚们吃什么呢?
少林寺始建于公元495年,大家对少林寺和尚的印象应该都停留在电视剧中对其的演绎,光头,穿着袍子,脖子上挂着一串佛珠,手掌立在胸前,其实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和尚的形象。不过不同的是,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和尚那般迂腐和不懂变通,现代的和尚也是和平常人一样,他们会和朋友说笑,也会学习佛法和相关的知识,如果说唯一有一点不同的话,那就是我们之前所提到的,他们不吃肉,只吃素菜。
其实很多人会好奇,和尚真的可以做到一辈子不吃肉吗?虽然说肉类并不是说什么珍奇的食物,但是要拒绝肉食的诱惑还是很难的,而这也是现代许多女性减不下来肥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和尚的确是不吃肉,但他们并不是和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每天只吃清水煮的青菜和豆腐。
相反,他们饭菜是比较偏重口味的,就拿豆腐来说,不止有简单的水煮豆腐,和尚们吃的更多的是红烧豆腐这类比较容易下饭的菜,而且厨师也会素菜当成肉菜来做,简单来说,这些素食的味道就相当于肉类,只是口感上有所差别。
并且,大家都知道,吃肉和蔬菜都是为了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能量,和尚吃豆腐也是为了补充植物蛋白,虽然植物蛋白并不如吃肉补充的动物蛋白那么好,但是对身体来说,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也没有多大的区别。并且做一道菜时,菜品很重要,但是调料也很重要,而和尚们所吃的素菜中调料可是一点都没比肉类食物放得少,所以不存在和尚吃的菜不好吃、不下饭这一道理的。
另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地方都兴起了吃素的潮流,这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而少林寺所使用的蔬菜也都是十分健康绿色的,有去少林寺旅游的顾客还反映,少林寺的饭菜里虽然没有肉,但是味道一点都不比饭店的差,再加上吃素菜本就对身体好,许多人更是表示自己也想出家了。
只要是不沾动物肉或动物油的东西他们都可以吃的,但并不是说他们的菜里没有一滴油,他们用菜籽油炒菜。不但健康,而且也挺香的。其实人肠的长短介于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之间,不适宜吃肉,但吃少量则无妨。
食肉动物的肠都比较短,所以它们吃肉,这样可以在把食物排出体外前较短的时间内从含能量较多的肉中吸收够足够维持生命的能量,同时又不会让吃下的肉在体内呆时间太长腐败后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食草动物的肠都比较长,所以它们吃草,这样可以在把食物排出体外前有足够的时间从含能量较少的草中吸收到足够维持生命的能量,而草呆在体内相当长的时间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但人的肠不短也不长,介于中间,所以吃肉对身体不好,吃草能量不够,所以多吃些蛋类和高能蔬菜吧。
饮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所以佛教要求禁食。
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
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
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
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扩展资料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
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同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的禁忌。下面就对佛教的一部分禁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戒,妄语戒,饮酒戒。
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语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识方面的善(禁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这里仅介绍一部分内容。
1、饮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所以佛教要求禁食。
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
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
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
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2、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等。佛教认为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独身出家才能成就,积蓄私财是违背出家本意的。
除此以外,这方面的禁忌还包括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作买卖,不看相算命等。
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因此,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
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等等。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对出家众的称谓,佛教也有一些讲究。中国人一般称呼男出家众为“和尚”,女出家众为“尼姑”,或者称“姑子”,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特别对尼众的称呼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其实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此外,沙弥的剃度师也可称为和尚;比丘的得戒师也称“戒和尚”。
所以,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称和尚,和尚实际上是很尊重的称呼。对于和尚可称为“和尚”、“大和尚”、“方丈”,教外人可称“大法师”、“法师”,居士可统称“某某师父”。
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年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则称做“比丘”。受具足戒五年之内的比丘,还没有资格收授徒弟的,居士可称他们为“师父”,教外人可称“某某法师”。
应该注意的是,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不要直呼其号,因为这样做显得不尊重僧人,容易引起信教群众的反感。
对于女众出家人,称其为“尼姑”并不合乎佛制。正确的称呼是:年龄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
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
-宗教禁忌
一般来说出家人不吃葱蒜香菜,韭菜洋葱,一切荤的都不能放鸡蛋,也不能放海鲜,更不行炒菜呢,用酱油炒,不能用炸过肉的油,就是洗干净就可以了,其他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太特殊的要求,只是,至少你要炒熟了吧?其他就是看个人喜好了,愿意吃香的,吃辣的,吃不辣的,吃清淡的,吃油腻的哈,你就是麻辣的,还是什么口味的?你就得问了,是吃淡的,吃咸的啊!这属于个人喜好问题了,其他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我就在寺院啊!给你简单介绍一下:
寺院早餐及午餐,称为“过堂”;晚餐称为“药石”。早午过堂,若有僧人在场,则随僧人行二时临斋仪,持诵供养偈及结斋偈;若无僧人在场,则领诵感恩词。晚餐药石,若无僧人在时,则领诵感恩词;若有僧人在时,则须恭敬请示僧人允可。过午不食者,可不入五观堂。负责为就餐僧众及学员打饭的称为“行堂”。过堂规矩如下:
1 早上过堂时间:7:00;中午过堂时间:11:00;下午药石时间:17:00
2 过堂全程需止语(就是不能说话)。
3 左饭右菜中间汤;筷子横放;若有茶杯,置放于菜碗之右;
4 打粥时,需要稠粥,则将筷子中立,意为“稠可立筷”;需要稀粥,则将筷子在碗面短距离来回晃动示意。
5 打饭菜时,需打满,则将筷子弧形划过碗面;仅需一半,则将筷子平半划分碗面;需一点或少许,则以大拇指掐小指示意,或者以筷子在碗里指定盛放高度。
6 吃完饭后,碗碗相叠,下碗以筷子斜撑碗壁,上碗轻轻放下叠好,再抽出筷子,确保无声;筷子于碗边竖,筷头与桌沿/托板齐平。
7 饭菜皆为十方信众供养,不可剩饭菜及遗弃。吃饭前如觉饭量太多,未动筷前可示意行堂之义工减量。
8 吃饭时上身端正,端坐长凳的1/3部分,手托饭碗时,姿势为“龙含珠”(四指托住碗底,大拇指扣住碗边)拿住,举起来吃饭,不可跷二郎腿,不可伏在桌面上吃饭。如有违反,巡堂纠察或义工即时纠正。
9 吃饭已毕,暂不离席,端坐抄手,静等住持师父持诵“结斋偈”。未吃完者,当师父持诵“结斋偈”的时候,放下碗筷,合什,跟随师父持诵完毕后,继续吃饭。
对饮食很有讲究。
佛教对僧侣的饮食规定了许多禁忌,其中素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肉”和“鱼”。“荠菜”是指大蒜、洋葱、韭菜等蔬菜的恶臭。《释迦牟尼经》说牧羊人的钱包吃生嗓子,熟食有助于卖*。所以佛教需要禁食。
所谓“鱼腥”,是指肉,即各种动物肉,甚至鸡蛋。没有僧侣能吃这种食物。然而,素食的范围比较宽。例如,胡椒、姜、胡椒、五香、八角、Toona sinensis、茴香、肉桂、芫荽、芹菜等都是食用的。
大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脆皮、面筋等,都是不禁止的。
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侣不要喝酒或抽烟。不喝酒还包括不喝各种麻醉性饮料,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神经系统和分泌系统中的麻醉剂更是禁忌。虽然吸烟不是五诫的内容,但吸烟是一种坏习惯或精神依赖的嗜好,反映了一种精神追求和贪婪,这与佛教所要求的纯洁性和无私性是不一致的。因此,吸烟当然是佛教的禁忌之一。
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不仅是僧人尊严的需要,也是僧人修行的需要。因此,当与家庭成员共存时,向僧侣吸烟是不明智的。在同一张餐桌吃饭时,不宜素食。向僧侣敬酒或吃肉,或提议向僧侣敬酒(茶、饮料等)是不可取的。
僧人的饮食2008-07-06 16:29 在南方国家僧人的饭菜,或是到寨子里托钵乞食得来的食物,或者是受居士的邀请到家中接受供养时。居士们做什么菜,供养什么就得吃什么,不论素食还是肉食。比丘戒中并没有不许食肉的规定。所以在南方的僧人是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是正常的。我国大乘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我国汉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除了受比丘戒之外,并且还受菩萨戒,所以信奉大乘佛教的僧人以及很多信佛居士都是不食肉的。蒙藏族僧人虽然也信奉大乘,但是他们地理环境的影响种植蔬菜的极少,不食肉是不行的,所以一般都食肉。但在南方和蒙藏族的部分僧人也有不食肉的。同时也很赞叹不食的僧人们
僧人的饮食
首页>>经典图书摘录>>摘自寺庙管理制度大典
回前页
僧人的饮食 佛经中有这样的话: 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楞严经》) 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身依食住,命 托食存,流入五脏,充浃四肢,补气益肌,身心适悦。(《佛地论》) 就是说,佛教也认为人的生命是靠食物来维持的,只有食物才可以维持人的肉 身存在。因此,佛教对僧人的饮食是十分重视的,并有着显然是区别于常人的 一些特殊的制度。 佛教指出,世俗世界的一切有情众生皆处在三界中。佛教说的三界,指欲 界,即有食、*二欲的俗人世界,色界,在欲界之上,离食、*二欲的众生世 界。色界众生虽离食、*二欲,但仍然形体未尽,受物质所累;无色界,又在 色界之上,此界众生有形质的身心都已灭尽,但仍有识性。三界众生都需要以 食物维持生命,但食有不同。欲界众生的食称段食,即,以有香味的食物为食, 从口而入,再到胃肠变坏,摄取其营养,生长气力以资生命,因分段进行,故 祢段食。触食,其所食并不是食物。触,接触,指身体与外界尘境相接触。佛 教有六境的概念,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感知的外境,眼见色,耳闻 声,鼻嗅味,而身感知的是触。以身所触为食称触食,如鬼神触气为食,以 增益身心。思食,为色界天人之食。他们修习禅定,不想欲界的饮食,以禅思 增益生命,故称思食。识食,为无色界诸天众生之食。无色界的天人已灭尽 形色,称四无色天,但仍有心识,此天人皆持识以续生命,故称识食。 根据佛教的这种理论,僧人作为欲界的人,他维持生命的食应当属于段食。
佛经中有这样的话: 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楞严经》) 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身依食住,命 托食存,流入五脏,充浃四肢,补气益肌,身心适悦。(《佛地论》) 就是说,佛教也认为人的生命是靠食物来维持的,只有食物才可以维持人的肉 身存在。因此,佛教对僧人的饮食是十分重视的,并有着显然是区别于常人的 一些特殊的制度。 佛教指出,世俗世界的一切有情众生皆处在三界中。佛教说的三界,指欲 界,即有食、*二欲的俗人世界,色界,在欲界之上,离食、*二欲的众生世 界。色界众生虽离食、*二欲,但仍然形体未尽,受物质所累;无色界,又在 色界之上,此界众生有形质的身心都已灭尽,但仍有识性。三界众生都需要以 食物维持生命,但食有不同。欲界众生的食称段食,即,以有香味的食物为食, 从口而入,再到胃肠变坏,摄取其营养,生长气力以资生命,因分段进行,故 祢段食。触食,其所食并不是食物。触,接触,指身体与外界尘境相接触。佛 教有六境的概念,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感知的外境,眼见色,耳闻 声,鼻嗅味,而身感知的是触。以身所触为食称触食,如鬼神触气为食,以 增益身心。思食,为色界天人之食。他们修习禅定,不想欲界的饮食,以禅思 增益生命,故称思食。识食,为无色界诸天众生之食。无色界的天人已灭尽 形色,称四无色天,但仍有心识,此天人皆持识以续生命,故称识食。 根据佛教的这种理论,僧人作为欲界的人,他维持生命的食应当属于段食。
首页>>经典图书摘录>>更多资料请看寺庙管理制度大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