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白居易是个多情花心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人也有一生难忘的挚爱。
白居易的夫人子女
正妻:杨汝士的妹妹。 儿子:白阿崔。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史料中记载白居易爱情有那么几段,最纯美的那一段恋情莫过于和初恋情人湘灵的相处。初恋总是美好而残酷的,湘灵与白居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人经过多年相处,坠入爱河,感情深厚。然而造化弄人,封建社会乃至现今社会中,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白居易不是官宦之家但是比起湘灵也算大户了,出身农户的湘灵虽与白居易两情相悦,却跨不过封建礼教那道门槛。门不当户不对,加上白母的坚决反对,湘灵最终也没能成为白夫人。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还有一个樊素。 白居易的家姬,与小蛮齐名。托白居易之名,闻名遐迩。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开成五年(836年)的春天,此时的满头白发,病躯奄奄,已是六十四岁的老人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旧时,已经是风烛残年。酒宴散后,正值暮春三月,春尽花残,更添伤感。白居易突然感到莫名的惆怅和寂寞,他又想起了他最心爱的歌姬樊素,然而正像诗中所说的——“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樊素和那烂漫春光仿佛一起走远了,留下来的只有满怀的病愁。
白居易就是一个专情的大龄剩男,因为一个青梅竹马的女子湘灵。因为门第观念严重,白居易的母亲不允许他娶湘灵,他53岁时,湘灵已不知去向,再次为这段绵延35年的恋爱而扼腕叹息。佩服白居易的专情,年过半百还是不能忘记心上人。
白居易祖籍太原,出生在河南新郑,11岁时因射避家乡战乱,举家迁至徐州符离。在这里,白居易与湘灵相识。湘灵是一个比白居易小4岁的邻家女子,她活泼可爱,成为白居易青梅竹马的伙伴,也在他心中种下刻骨难忘的相思。可惜几个月后,白居易再次避难前往越中,直到19岁时才再次来到符离,与15岁的湘灵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的母亲嫌弃湘灵出身寒微,坚决不能接受他们之间的爱情。为此,白居易坚持不肯结婚,要等待母亲的回心转意,这一等就是8年(“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但封建门第观念的阻隔,让一对有情人始终不能够在一起。
贞元十六年,29岁的白居易考上进士后,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借考中后的喜庆再次向母亲提出与湘灵结婚要求,但却再次被封建门第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家,再次赴京参加吏部的选官考试。
不能与有情人结成眷属,白居易便坚拒婚姻。一直到37岁,在母亲的以死相逼之下,白居易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然而,湘灵的形象一直未能在白居易心中消散。
白居易一直到53岁时,从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湘灵已不知去向,再次为这段绵延35年的恋爱而扼腕叹息!
1紫薇花
紫薇花
唐 白居易
紫薇花对紫薇翁,名目虽同貌不同。
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
浔阳官舍双高数,兴善僧庭一大丛。
合似苏州安置处,花唐栏下月明中。
紫薇花又名“满堂红”“百日红”。
在民间,有一个关于紫薇花的传说。
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野兽,异常凶猛,杀人无数,因此触怒了紫微星君,紫微星君下凡,把他锁入深山。
紫薇星君为了人间长久的平安,化作紫薇花,留在人间,时刻看管着年。据说,如果你家周围开满了紫薇花,你将获得不尽的幸福与美满。
白居易的诗,经典的太多,好处自不必说。
小时候读他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很是喜欢,只觉相当顺口。
白诗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言浅意深,小孩老人都能读明白,可是其中蕴含的道理不是一般人能说的出来的。
《琵琶行》《长恨歌》在其诗歌史上的造诣达到了最高峰。这首紫微花确实算不上是最出彩的。但是全诗却是难得一见的欢心,喜悦之情。
枝头紫薇花开得热烈,枝下赏花人欣喜。
没有失落,没有悲情,有的只是诗人心中对紫薇花的热爱。
说到紫薇,不禁让我想起,琼瑶阿姨,应该说是琼瑶奶奶了,《还珠格格》中女主角紫薇的名字的由来,当时听见这个名字就觉得惊艳,那时我还小,不知道有紫薇花这种植物。
后来,发现夏天到秋天的时候,有一种花,开得时间很久,花期长达半年,而且很颜色漂亮艳丽。经询问得知,这就是紫薇花。
道路两旁,公园,或者是,有些家庭的院子里到处都是,开的一团团一簇簇,粉的,红的,紫的,白的,相当好看。
由于紫薇花的花期很长,所以人们又将紫薇花称作百日红。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但是我们真的遇见了百日红的花,那么千日好的人应该也是存在的。
2爱而不得
说到白居易,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写实主义诗人,其实他还有一段浪漫的爱情,让人为之,扼腕叹息。
那年白居易十一岁,湘灵七岁。他们都住在一个叫符离的地方。两人也算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湘灵又生得灵巧,聪慧,而且她还擅长音律。顺理成章两人就成了相当要好的玩伴。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之间的感情,由单纯的友谊,变成了朦胧的爱情。八年后,白居易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了一首《邻女》向湘灵表白了,赞美了湘灵婀娜曼妙的身姿和悦耳动听的声音。
邻女
唐 白居易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可是两人再情投意合,唐朝再开放,那毕竟也是一个封建社会,还是论门第的社会。白家是官宦世家,而湘灵只是一介平民,两人注定,门不当户不对,他们的爱情之路注定坎坷崎岖。
白母的封建门第观念特别深重,她不能接受湘灵,不希望两人交往,于是给两人施压,时刻督促白居易考取功名官职,并私下找湘灵,让她知道自己的身份,白家是不会允许身份卑微的人进门的。
白居易为了前程,为了对母亲对白家有所交代,更为了增加迎娶湘灵的筹码,二十九岁时考取了进士,回到符离恳请母亲允许他与湘灵结婚,被拒绝了。
怀着极度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四年后,再次向母亲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这次不但被拒,为了不让他们见面,还举家迁移,离开了符离。
可是多年的感情不是距离就能阻断的,白居易以此生不婚来表达对母亲的惩罚,对湘灵的钟爱。
白居易太孝顺了。面对母亲以死相逼,他束手无策,只能妥协,在三十七岁的高龄把自己给交出去了。
3长情,但不痴情
后来再遇湘灵时,一个四十四,一个四十,只是湘灵仍然单身,两人抱头痛哭,遗憾今生的错过,祭奠曾经的爱情,痛诉时间的迅疾。
之后湘灵不知所踪,两人再未遇见,刻骨铭心的爱情就此画上了句号。
白居易和湘灵在错误的时间相遇了,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后来的种种不过是将错就错,成就今天的唏嘘。
在我看来,白居易是长情的人,可并不是痴情的人。
他未婚时并不是孑然一身,身边不乏姬妾,只是没有正妻而已。
到了晚年,他蓄养家妓可谓疯狂,还写出了“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艳诗。
4到底意难平
在我看来,他就是不甘寂寞,还要博得有情郎的美名,这样的人我是没有太多好感的。
我佩服的是湘灵,一生只爱一个人。并为所爱之人守身如玉,洁身自爱,一生不嫁,对自己的爱情和爱人忠诚得纤尘不染。
眼看着,人家结婚生子,耳听着,人家为妾写诗,心里,还不由得,想他,念他,爱他,痴痴等他。
这份爱,太耗精力,用尽全力也无法求得圆满,太沉重,行走的每一步都很艰难,用五脏煎成佳肴,六腑熬成高汤,咽下的却是苦涩。
想来也是,从古至今,爱情面前,受伤最深的往往都是女人。
女人柔弱如水,却心比金坚,一旦爱上,便如飞蛾扑火,万劫不复。真正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又有几人?多数化为灰烬,归为尘土。
白居易另一首同名《紫薇花》,七言绝句。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这是他在丝纶阁任职无聊的时候写的,我想,没了湘灵的陪伴,他该有多寂寞啊,对着热闹的紫薇花,百无聊赖,没心情欣赏,只能空对着。
好比贾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遗憾穿透时空,到底意难平。
大家都知道白居易,是我们唐朝很有名的诗人,而且被称为是“诗王”,可见其在诗坛的地位有多高,和刘禹锡两个人并称为“刘白”,而且白居易创造的作品,我们有很多都是非常熟悉的,就像是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叫《长恨歌》,而我们语文课本当中有首他的诗叫《琵琶行》。
但是,除了在诗词上被很多人关注之外,他的生活也备受瞩目,在民间传说他的父亲和母亲是属于近亲结婚,有甥舅之间的关系,因此白居易在感情这一方面就被母亲影响了不少,在母亲的过多干预下,他迟迟都没有结婚。其实在他年轻的时候和一名叫湘灵的普通女子相爱了,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非常好,后来因为白居易要去考取功名,就离开了她,当时他很想要娶她,母亲强烈反对让他没有办法。
后来二十九岁的他考上进士,这样的话和平民女子湘灵更没有缘分了,毕竟古人讲究门当户对,因此白居易就放弃了,还为湘灵写了不少的诗词,比如《寄湘灵》,《长相思》,终于在三十七岁的时候,他才开始结婚生子,不过娶的是杨氏,而不是湘灵。这个时候白居易已经是晚婚很严重的了,同样年龄的男子孩子都十几二十岁了,尤其是在古代,而他才刚刚结婚,所以传宗接代在白家来说成为了很重要的事情。
但是白居易可不在乎孩子是男是女,当杨氏刚生出女儿的时候,可把他高兴坏了,于是取小名为金銮子,这可是老来得女,当时他都四十岁了,肯定对这个女儿也是百般的宠爱,只可惜在三岁的时候金銮子去世,让白居易深受打击,后来杨氏又生了一个女儿叫阿罗,这才让白居易心里好受一点,有之前失去爱女的痛,让他对第二个女儿更好,于是阿罗慢慢长大,也结婚生子,有了外孙女,这让白居易更开心了,毕竟是六十岁才当上的外公。
于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外孙女的喜爱,就写了一首诗《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用这首诗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整首诗是这样写的:今旦夫妻喜,他人岂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桂燎熏花果,兰汤洗玉肌。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也就是说,我们夫妻两个人在今天有多么的开心,旁人怎么能够明白呢?我生女儿就很晚,外孙女来的也晚,物以稀为贵,而人的感情在年老的时候就会变得更慈祥,现在到了我给外孙女取名字的时候了,只要怀里有孙儿,管他是男是女,一样珍贵。
从全文我们也能看得出来,白居易多么渴望亲情和血缘,而且对于古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他这里也打破了,就和我们如今的老人一个样子,但是在全诗当中,只有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这句话被后人所流传,但是人们也很少知道出自哪里。
#能力训练# 导语《夜雨》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抒情诗,写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大气、又不失细腻的风格。诗人通过描绘夜里风雨纷纷的场景,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其相爱女子“东邻婵娟子”湘灵真挚的思念之情。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夜雨白居易古诗拼音版翻译与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夜雨白居易古诗拼音版翻译与赏析
yè yǔ
夜雨
táng dài:bái jū yì
唐代:白居易
wǒ yǒu suǒ niàn rén,gé zài yuǎn yuǎn xiāng。
我有所念人, 隔在远远乡。
wǒ yǒu suǒ gǎn shì,jié zài shēn shēn cháng。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xiāng yuǎn qù bù dé,wú rì bù zhān wàng。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cháng shēn jiě bù dé,wú xī bù sī liang。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kuàng cǐ cán dēng yè,dú sù zài kōng táng。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qiū tiān shū wèi xiǎo,fēng yǔ zhèng cāng cāng。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bù xué tóu tuó fǎ,qián xīn ān kě wàng。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夜雨翻译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她在遥远的异乡我不能去靠近,似乎也没有可以用来传情的太阳。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夜雨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平平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
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诗人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诗人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诗人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诗人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诗人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
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诗人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诗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诗人在这情景万分伤心,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
“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诗人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
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用直抒胸意的写法,将全诗推向。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诗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它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它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习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扩展阅读:白居易故事之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扩展阅读:白居易文学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
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引言: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这首诗中有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空落惆怅,平白的语句不说恨不言愁,却字字深重、尖锐如锋。只因为这首诗里,有着诗人那一世的伤情……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一阕《钗头凤》,使宋代诗人陆游的爱情悲剧得以流传千古。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早于陆游三百多年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有和他相似的遭遇。
白居易从小就聪明伶俐,颖慧异于常人。16岁就吟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然而如此才子却不能拥有他所珍视的感情。
十九岁,白居易和东邻之女十五岁的湘灵姑娘相爱,由于封建礼教森严,双方都不敢将关系公开,只有暗暗地往来,以至于双方的父母都不知道。
二十七岁,白居易,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临行前,他对湘灵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而湘灵也许下了非他不嫁的誓言。
二十九岁,白居易考上进士,写了题为《生离别》的诗,在心底为祈求上苍,望两个人能够姻缘永结,然而,母亲还是拒绝了他的请求,只因为门第之见: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为了她,白居易三十岁未到,就已满生白发,相思至极。
三十三岁,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而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要强行拆散他们这对鸳鸯。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千百年后,其中的悲情依然让人不忍去读。
三十六岁,白居易依然是孑然一身。孤独和寂寞折磨着他,他只有寄情于花草,把花当作情人。他在《戏题新栽蔷薇》诗直呼出了他的心声:“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 这是多么的凄凉与无奈。
三十七岁,白居易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白居易婚后和杨氏夫人的感情一直平淡如水,只因为他心中仍然时时想起初恋情人湘灵姑娘。一首题为《夜雨》中写道:“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另一首题为《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须去,秋水无芙蓉。”他只有在诗中吐露自己的心声。
四十四岁,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在贬谪途中,也许是上天可怜这两位多情的恋人,他竟然再次遇到湘灵。数十年的分别,岁月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皱纹和老迈,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多年的别恨顿时历历在目、涌上心头。他禁不住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湘灵当时也已四十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爱,偏偏天各一方。少年离别之后,终生郁结成“恨”!
当年湘灵姑娘曾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白居易一直保存着,多年来,不论在朝在野,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情不自禁,又写了《感情》一诗。
五十三岁,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还特意绕道符离,看到“变换旧村邻”,原来的邻居,湘灵一家已经搬走了,再也不知去向。上天替他们作出了安排,这段长达三十五年之久的恋爱悲剧划上了句号。
情到深处是孤独,纵使他从了母命,娶妻乃至纳妾,拥有流芳百世的荣耀,也比不上他心中的湘灵妹妹吧,即便料到这一爱只能无果而终,他又怎么能放得下心中肝肠寸断的牵挂呢,琉璃易碎,心伤难医。而那首传唱千古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其中也分明有着白居易自己和湘灵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影子。
最后的最后,他们还是难逃一别。然而,我们相信,在这浩渺的时空中,此爱必将永存。
小岁日对酒吟钱湖州所寄诗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独酌无多兴,闲吟有所思。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
杨柳初黄日,髭须半白时。蹉跎春气味,彼此老心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轶事典故
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樊素小蛮
在杭州刺史位上,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这里的妓,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妾或家庭歌舞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但是他心爱的马居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和小蛮等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樊素感伤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虺愦。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白居易也长叹道:“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返庙,素返闺。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姑酌彼金缶,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当然最后于白居易70岁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家酿名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心瞩洛阳
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842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自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832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836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在白居易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的“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844年)春,白居易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今洛阳市东南部)观赏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诗。
会昌五年(845年),自居易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他们饮酒赋诗,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白园”。整个白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
西湖白堤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这种情况使西湖不能尽到最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
白居易是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彻底治理西湖这一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
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的两个月得以竣工。824年三月,白居易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提,人们就称它为“白公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
当然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麻烦。例如,当时有些人对筑堤设闸、决放湖水来灌溉农田的举措十分担心,而且提出了反对意见,白居易对此一一作出了解释与批驳。并且,白居易也对湖堤筑成后西湖的蓄水量与放湖水灌农田的实际功能作了细密的测算。
当然,最后捍湖大堤的建造是十分成功的。
到明代,白公堤仍然存在,它不仅是一座水利设施,而且还是当时杭州一条热闹繁荣的交通要道。只可惜白公堤的原址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游览西湖,就以白堤为白公堤的替身,来寄托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之情。当然,其实我们今天说的白堤并不是白居易建造的白公堤。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白公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这个山明水秀的城市,三面环山,山泉淙淙不竭,又有周边三十里的西湖,蓄着一湖淡水,按说水源还是相当充裕的。但是在唐代,居民的饮水却大成问题。
原来,杭州濒临钱塘江,由于受钱塘江咸潮的长期侵蚀,地下水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唐代的杭州范围比今天要小得多。城中居民大多住在井边,取井水饮用,而井水却是咸苦的,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路途更远。居民为解决日常引用水问题,往往跑来跑去,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
第一位浚六井,解决饮水问题的官员是李泌。李泌所始建的六井,不是从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水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过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类似于蓄水池,其水源就是西湖。只要西湖水不干涸,城内井中就淡水不竭,居民们就可免除远途取水疲于奔波之苦。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造六井已经四十年。这时,地下引水管道已常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六井的供水。白居易发现了这个问题,决心继续李泌这一利民业绩,彻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823年秋天到824年春天,亲自主持并完成了西湖水的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长安居大不易
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典出《唐摭言》卷七)
白居易(772年~846年), 字乐天,自称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先是山西太原人,后来又迁居到陕西韩城,最后定居在陕西下邽。据说白居易刚生下来才两个月,①奶妈抱着他,并指着家里的书让他看,他虽然口不能言,但心里却早已认识“之”、“无”二字了。所以后来人们在谦逊地称说自己所识别的东西不多抑或知识有限时,便往往会用上这典故,说是“略识之无”。稍微长大了,白居易尤其喜欢读书,而且他的记忆力之好极为惊人,凡是他过目的书,就没有不把它紧紧记在了脑子里的。而他诗文里所透露出来的非凡才华,便更是让人吃惊不已了。
诗才已经不同凡响的白居易,在16岁那年便只身来到了京城长安。他闻名去拜访当时掌管编纂国史以及为朝廷起草文告诏令的著作郎顾况,以便请顾老前辈对自己的诗作进行亲切指点。而苏州人顾况却是一个自视甚高、很少对他人有所推许的著名诗人,尽管他家门口车水马龙,来拜访和求教的人很多。那天傍晚,仆人就要掌灯开饭了;一个行色匆匆的小青年竟在此时此刻递上了他自己的名刺,并在他诗稿的封面署上“白居易”这三个工整的楷体字。
因频繁接待来访客人业已有些疲惫了的顾老诗人,一眼瞥见“白居易”三字,遂禁不住大笑起来:“呵呵,好大的口气!要知道,京城长安现在米价高得很,平时就是想居住下来也挺不容易呀,更何况居然要想白白居住!”说完,他趁家人还没有把饭菜摆上桌来的当儿,便漫不经心地浏览起白居易呈给他的诗稿。一打开扉页,里头第一首就是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五律,其诗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②
当他看到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眼睛蓦然一亮,顾老诗人就再也不能移开目光了。可以想见,此时他固然已不敢再漫不经心了。他一手捻着他那把略已花白的胡须,一手紧握着诗稿,转而细细地品味起来,并不时点了点头。然后他又腾出了那只轻捋胡子的手拍案叫绝道:“能写出如此之好的诗句,要想在长安居住下来,又有何困难可言哉!老夫刚才的话,只不过是开开玩笑的啊!”
这是顾老诗人欣赏白居易该诗中野草所蕴涵着的顽强生命力,纵然在历经野火焚烧之后,但它一经那春风(请注意,此二字在古代诗文中是一个蕴涵极为丰富的词汇)吹拂,它便又生机勃勃地绽出嫩芽,并开始生长和迅速繁衍起来了。作为一个人,难道就不应该像这株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斗争,以期倔强地生存下来吗?而这,该是多么需要精细观察和深刻领悟呀!不用说,这正是作为诗人所必备的良好素质,所以顾老诗人不禁为眼前这位天才少年所深深折服了。
接下来,得到了老诗人顾况的大力赞扬和多方介绍,少年白居易的诗名顿时便传遍了整个京城。但非常遗憾,由于白居易还没能得到更为强有力的引荐,虽然在长安居住了三年,他却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出路,于是只得黯然离开了。直到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他才以高科考取进士,此后便踏上了仕途。再就是他的诗名不但在全国知名,到处流传着他许多杰出的作品,而且他的诗名还传到了鸡林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可见,顾老诗人当年并没有看错白居易。
按:① 然据白居易《与元九书》则称七、八个月也。② 20世纪许多选本亦据《唐才子传》仅仅选录该诗前四句,要知道这并不科学;而且,它也是对白居易诗作的肆意阉割。至于其颔联,乃系是流水对的构句方式,同时它还使用了“隔句拗救”这作诗技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