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哪些疾病的人不能结婚

患哪些疾病的人不能结婚,第1张

问题:我国《婚姻法》第7条规定:患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请问题:这些其他的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包括哪些?

我国《婚姻法》的这条规定,是一种概括规定。从司法解释和实际生活中看,患有如下疾病后,未经治愈的人不予登记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5年6月1日起施行)第8条规定,婚前医学检查包括对严重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及有关精神病的检查。可见,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疾病。

指定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9月1日起施行,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中规定的艾滋病、淋病、梅毒、麻风病等医学上认为影响结婚和生育的其他传染病。《母婴保健法》第9条规定:婚前医学检查,对患者指定传染病在传染期内或者有关精神病在发病期间内的,医师应当提出医学意见;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暂缓结婚。

严重遗传性疾病,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先天形成,患者全部或部分丧失自主生活能力,后代再现风险高,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遗传性疾病。如《母婴保健法》第10条规定:结婚前医学检查,对诊断患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医师应当向男女双方说明情况,提出医学意见;经男女双方同意,采取长效避孕措施或者实行节扎手术后不生育的,可以结婚。但《婚姻法》规定禁止结婚的除外。

有关精神病,是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

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12月13日公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条“一方患有禁止结婚疾病的,或一方有生理缺陷,或其他原因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的”,如一方有严重的生殖器疾患,以致不能发生性行为亦应属于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许多不宜结婚的疾病会被治愈,但同时又会发现一些新的不宜结婚的疾病,因此,我国婚姻法没有具体列举患有哪些疾病的人禁止结婚,而是原则性地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者禁止结婚,这是立法者理性思辨的智慧结晶。

  对于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姻法》没有规定,可根据《母婴保健法》、《传染病防治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由有关部门根据婚姻法原则具体规定。

  一、《婚姻法》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

  1、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2、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二、《母婴保健法》第八条 婚前医学检查包括对下列疾病的检查:

  (一)严重遗传性疾病;

  (二)指定传染病;

  (三)有关精神病。

  经婚前医学检查,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出具婚前医学检查证明。

  第九条 经婚前医学检查,对患指定传染病在传染期内或者有关精神病在发病期内的,医师应当提出医学意见;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暂缓结婚。

  第十条 经婚前医学检查,对诊断患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医师应当向男女双方说明情况,提出医学意见;经男女双方同意,采取长效避孕措施或者施行结扎手术后不生育的,可以结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禁止结婚的除外。

  第三十八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指定传染病,是指《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艾滋病、淋病、梅毒、麻风病以及医学上认为影响结婚和生育的其他传染病。

  严重遗传性疾病,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先天形成,患者全部或者部分丧失自主生活能力,后代再现风险高,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遗传性疾病。

  有关精神病,是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

  产前诊断,是指对胎儿进行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条“一方患有禁止结婚疾病的,或一方有生理缺 陷,或其他原因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的”之规定推定可知,一方有严重的生殖器疾患,以致不能发生性行为的,亦应属于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法律分析: 1未经治愈的麻风病人禁止结婚。2患有病毒、淋病等性病未彻底治愈者不能结婚,以免危及配偶。3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畸患者不能结婚。 4遗传性精神患者禁止结婚。如患精神分裂症、狂躁或抑郁性精神病、癫痫病未治愈者等。 5遗传性或先天性畸形患者禁止结婚。如患有生殖器官畸形、严重的性功能障碍等,这些病在治愈之前不宜结婚。 6各种重度能智低下者。 7如患有某些急性传染病、血液病以及严重的心、肾等重要器疾病,在未治愈或病情未减轻前(包括刚刚稳定者),暂时不宜结婚。 8近亲不能结婚,更不能生育。 9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者不宜结婚。如软内病、发育不全、原发性癫痫、成骨不全、视网膜细胞瘤、多发性家族性肠息肉、先天性肌强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10患有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者不宜结婚。如血友病、红绿色盲、肾原性尿崩症、维生素d性佝偻病、遗传性肾炎等。11患有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者不宜结婚。如先生性聋哑、全身白化病、全色盲体位性蛋白尿、特发性低血糖、高度近视等。 12患染色体平衡易位者不宜结婚。如先天缺陷和呆傻等。 13患有多基因遗传病者不宜结婚。如精神分裂症、狂躁或抑郁性精神病、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和原发性癫痫等 14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肾脏病和高血压的妇女,不宜生育。15结婚后的妇女若患了以下病症,暂时不宜怀孕;已经怀孕了的,应当选择中止妊娠的方法:心脏病、慢性肾炎、地方性甲状腺肿、糖尿病、严重营养不良、精神病、流感、肚炎、风疹等传染病、结核病、系统性斑狼疮、性病。16不能与近亲结婚。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八条: 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法律分析:不能结婚的疾病:1指定传染病,艾滋病、淋病、梅毒、麻风病以及医学上认为影响结婚和生育的其他传染病。2严重遗传性疾病,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先天形成,患者全部或者部分丧失自主生活能力,后代再现风险高,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遗传性疾病。3有关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八条规定:婚前医学检查包括下列疾病的检查:(一)严重遗传性疾病;(二)指定传染病;(三)有关精神病;经婚前检查、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出具婚前医学检查证明。第九条规定:经婚前医学检查,对患指定传染病在传染期内或者有关精神病在发病期内的,医师应当提出医学意见;准备结婚的男女应当暂缓结婚。第十条规定:经婚前医学检查,对诊断患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医师应向男女双方说明情况,提出医学意见;经男女双方同意,采取长效避孕措施或施行结扎手术后不生育的,可以结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禁止结婚的除外。第三十八条规定: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指定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艾滋病、淋病、梅毒、麻风病以及医学上认为影响结婚和生育的其他传染病。严重遗传性疾病,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先天形成,患者全部或者部分丧失自主生活能力,后代再现风险高,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遗传性疾病。有关精神病,是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

法律分析:法律上没有特别规定哪些疾病一定不能结婚,就实践经验来看,以下疾病一般不宜结婚。

1、指定传染病,一般来说包括艾滋病、淋病、梅毒、麻风病等医学上认为影响结婚和生育的其他传染病2、严重遗传性疾病,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先天形成,患者全部或部分丧失自主生活能力,后代再现风险高,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遗传性疾病。

3、有关精神病,是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

4、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898年12月13日公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第一条“一方患有禁止结婚疾病的,或一方有生理缺陷,或其他原因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的”,如一方有严重的生殖器疾患,以致不能发生性行为亦应属于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八条 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第一千零五十三条 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造成的疾病。遗传病在上、下代之间按一定方式传递,同时,遗传病的发病也需要一定的环境因素。现在已被认识的遗传病有5000多种,包括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化病、血友病、白化病等等。遗传病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危害,也严重影响人口素质。随着医学的发展,一些遗传病已经能够治疗,特别是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促使了分子医学的诞生,开始应用基因疗法治疗遗传病。预防遗传病患儿的生出,是极为重要的。现在应用羊膜穿刺等胚胎检测技术,在怀孕的初期,就可以确定胚胎是否有遗传缺陷。如果有缺陷,就采取堕胎。禁止近亲结婚,是减少遗传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遗传病主要特点

遗传病是因遗传基因或遗传物质的改变导致的疾病。遗传物质只能在有血缘关系的成员中传递,并且受累个体可能在受精卵时期即已获得了致病基因,保持到终身。因此遗传病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家族聚集性。即家族中有多个成员患病,或者一对夫妇反复生育患同样病的病孩。

②垂直传递性。遗传病只在血缘亲属中自上代往下代传递,无血缘的家族成员不受影响。血缘亲属中也不能横向传递,如哥哥不能传给弟弟。

③先天性。这些基因大多可能在胚胎期已经发挥了致畸的作用。遗传病患者大多在母体内即已患病,很多遗传病患者在出生前或出生之时就有明显症状或畸型。

④终身性。终身性意味着两点:

其一,对大多数遗传病还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一旦病情发生,很难彻底纠正或根治;

其二,主要是指无法改正患者的致病基因。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内外科技术及当今发展起来的基因治疗

技术,在某种程序上可以改善甚至完全纠正临床症状,但是其致病基因仍保持终身,并通过生殖传给子女。

冬春季节是各种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近两年来,非典型肺炎(包括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都在此季节严重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给我们的健康敲响了警钟。但是专家认为,只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勤于锻炼身体,很多传染性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本报记者特邀沪上权威感染病学专家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副院长、感染科主任缪晓辉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副主任卢洪洲博士,就冬春季节常见的麻疹、风疹、流脑、猩红热、流行性感冒、水痘、肺结核和非典型肺炎等传染性疾病为读者一一解析。

专家认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来传播,因此,日常生活中是有对策来避免它的。以下八大对策供参考。

1、避免受凉

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细菌和病毒容易侵入。

2、净化环境

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

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3、补充营养

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冬季气候干燥,空气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注意多喝水。

4、生活规律

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5、加强锻炼

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但雾天不要晨练,因为浓雾中不仅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水汽较多,会影响人体肺部的气体交换。

6、个人防护

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出门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尽量少到拥挤的场所。

7、免疫预防

流行季节前可到防疫站或正规医院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

8、及早就医

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别不当回事,更不要胡乱吃药。

盘点8种冬春常见传染病

[麻疹病毒]袭击5岁以下幼儿

麻疹俗称“出麻”,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粘膜有麻疹粘膜斑,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等为主要表现。多见于8个月以上到5岁的婴幼儿。自开展麻疹疫苗接种以来,总发病率已经显著下降了。

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麻疹病毒存活在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内,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可随空气进行传染,不过麻疹病毒比较脆弱,在空气中不能存活很长的时间。该病毒在公共场所的传染性很强,建议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少带婴幼儿到公共场所去。

■预防麻疹的方法:

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龄时初种,7岁时再加强接种一次。

2、体弱多病或有慢性病的儿童,可注射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可制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3、冬春季节,用马蹄(荸荠)、红萝卜煎水服,每周1-2次,亦有预防作用。

[风疹病毒]早期感染可致胎儿畸形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儿童集体机构发生流行。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的上呼吸道炎症状和麻疹样皮疹,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孕妇如果在妊娠早期感染了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严重的全身感染并致畸形,称之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预防风疹的方法:

1、注射风疹减毒活疫苗:主要对象应是15个月以上的小儿及儿童、易感育龄妇女。

2、妊娠早期孕妇应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如已接触并经风疹病毒抗体测定阳性者,应终止妊娠;阴性者可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一般的丙种球蛋白无预防作用。

[流脑]起病最急及时就医

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寄生在人的鼻咽部侵入血液循环,再进到脑膜及脑脊髓膜,引起脑膜及脊髓膜发炎。它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是一种较严重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15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脑流行期间,绝大多数患者症状不典型,他们是主要的传播者。

流脑的主要症状是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呕吐,严重时出现颈项发硬,头后仰、抽搐、昏睡等症状,在胸、背部皮肤上一般可见到瘀点。因此,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的病人要立即就近就医,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48小时危及生命。

■预防流脑方法:

1、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被褥勤洗、勤晒,流脑流行时不要带小孩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或病家串门。

2、预防流脑最好的办法是接种流脑多糖体疫苗,一般接种后5-7天抗体水平就上升,注射一次疫苗有效免疫力至少可维持3-4年;如在流脑流行的季节前一个月,对6个月至15岁的儿童普遍进行一次流通脑多糖体疫苗注射,可预防流脑的发生和流行。

3、流脑是儿童中多发传染病,小学、幼儿园、托儿所要做好晨检,发现可疑病儿应及时送医院治疗,并做好隔离和其他儿童的预防工作。

[猩红热]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

猩红热为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5-15岁的儿童。临床表现为发热后出现咽峡炎及全身皮肤细小皮疹,疹退后皮肤出现片状脱落,少数患者于发病后2-3周发生非化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及风湿热等。

■预防猩红热的方法:

1、隔离患者,特别是要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执行。

2、密切接触者的处理,尤其是体弱及免疫力功能低下者,可服用磺胺类药或注射青霉素。

[流感病毒]传染性强易流行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起病急,传染性强,流行广泛,传播迅速,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流感是通过飞沫传播的。

流感病毒在外界的抵抗力弱,在56℃30分钟条件下易被灭活,在室温下传染性很快丧失,100℃1分钟即被灭活,但在0~4℃能存活数周,在-20℃真空干燥条件下可长期保存。对紫外线和化学消毒剂敏感。

■流感的预防方法:

1管理传染源:病人就地隔离,隔离至退热后2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天。

2切断传播途径: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和污染物要用漂白粉、过氧乙酸等进行消毒,室内通风,流行期间禁止大型聚会。

3保护易感人群:有条件时疫苗接种和流行期间药物预防。

[水痘]常在儿童中集体流行

水痘是一种小儿最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另一种是接触传染,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而被感染。多见于1~6岁的小儿,水痘传染性很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体中流行。

■水痘的预防:

患了水痘的病儿一经确诊,立即在家隔离直至全部结痂。水痘虽然症状较轻,一般都能顺利恢复,但它的传染性很强,而且水痘在目前还未普遍施行自动免疫,因此预防水痘主要靠隔离好病儿,尽可能避免健康儿童与患水痘的病儿接触。

[肺结核]易感人群在增加

肺结核是传染病中的常见病,又称“白色瘟疫”,曾经在80年代被认为人类已经基本征服的疾病之一。但在90年代又卷土重来,易感人群的数量也在增加。它对机体的侵袭,以及对人体生活,工作造成的影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排菌病人。有了传染源,结核菌还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才能传染给别人。肺结核病人主要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把含有结核菌的微沫散播于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含有结核菌的微沫可受到结核菌的感染。结核病传染的程度主要受结核病人排菌量、咳嗽症状以及接触的密切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内父母或祖父母等长辈有结核病,儿童较易受到结核菌的感染。

■肺结核的预防:

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因此禁止随地吐痰,对菌阳性病人的痰、日用品,以及周围的东西要加以消毒和适当处理,室内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2小时,患者用过的食具应煮沸消毒10-15分钟,被褥在烈日下暴晒4-6小时,痰盒、便器可用5-10%来苏浸泡2小时,最好将痰吐在纸上烧掉或用20%漂白粉溶液泡6-8小时。除此之外还可接种卡介苗,它是一种无致病力的活菌苗,接种于人体后可使未受结核菌感染者获得对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保护率约为80%。可维持5-10年,因而隔数年后对结素试验转阴者还需复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护人员是高危人群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高于38摄氏度)、头痛、乏力和咳嗽,部分病人有呼吸加速、气促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早期白细胞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减少;影像学显示肺炎性改变。该病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医护人员是本病高危人群。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

(2)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稳定情绪和避免吸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保持办公室和居所的空气畅通,经常开窗,使空气流通。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保持空调设备的良好性能,并经常清洗隔尘网。

(4)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5)结合自身情况,可适当服用一些抗病毒和预防流行性感冒类药物。

(6)尽量不到医院探视高烧不退或肺炎病人,如果一定要探视时必须戴医用口罩。

(7)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导致传染病流行有三大环节

环节一:传染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患者无疑是重要的传染源,但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即出现症状的患者)只占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隐性感染者与病原携带者在一些传染病中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环节二: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或方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是呼吸道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此外,还有些传染病可以经水和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播。经蚊虫等叮咬,即虫媒传播,以及血液和体液等途径也是传染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环节三:人群易感性即人体对某种传染病免疫力低下或缺乏,不能抵御某种病原体的入侵而染病。某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占总体人群的比例越高,则这种传染病越易于发生和传播,该病流行的可能性越大。

为何传染性疾病多发在冬春

专家指出,因为冬春季节气候寒冷,人们多集中在室内活动,互相接触机会较多。由于门窗关得较严,空气不流通,室内温度较高,给存在于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据实验室研究,在污染严重的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就存在着数以百计的各种微生物。另外,由于病人或带菌(毒)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播散出大量的病菌和病毒,使集居于室内的人们易于互相传播;流感、腮腺炎、白喉等亦可通过食具、用具、玩具等传播。再就是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当从温暖的室内外出时,骤然吸入大量冷空气,冷空气刺激呼吸道粘膜,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呼吸道的免疫球蛋白及吞噬细胞功能也随之降低,这时潜伏在呼吸道内的各种病菌也乘虚而入,引起发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863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