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第1张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八卦一下

小时候,经常听语文老师讲,白居易写完诗之后,都要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儿童听,然后修改,直到他们听懂为止。当时我就想,写诗至此,还能叫诗吗?不如叫歌谣算了,因此对白颇有不敬。长大后,特别是读了白《琵琶行》和《长恨歌》后,我对白的态度彻底改变了。我由衷地佩服他,试想中国古人还曾有谁写过这么长的叙事诗,又写得如此凄婉动人。

这里只说《长恨歌》,历来有关此诗的主题有争议,不过现代的大部分读者都会把它看成一首爱情悲剧诗。诗的内容不想细说了,我这里只想八卦一下,全当是玩吧。

白写《长恨歌》时,已三十五岁,但还未婚。一个大龄的未婚之人,竟然写出了这么一出让时人(据说《长恨歌》写出之后,立马传遍大江南北,曾有娼妓应聘的时候把此作为法宝:“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白居易到别人家作客的时候,那些歌伎一见到他就纷纷指点:此乃长恨歌歌主也。可见此诗的流行程度),让后人不住感慨的故事,以至于一些历史书在写到唐玄宗如何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时也引用《长恨歌》诗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甚至写到安史之乱时,也来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我的问题是:白居易一个光棍汉,如果没有情感经历,他又如何能写出这种缠绵悱恻的相思之苦呢?查一下书,看一看白所写的诗歌。明白了,白有一个相好,而且是青梅竹马,她就是湘灵!

白有一首《邻女》的诗是写湘灵的: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白居易没事干,竟欣赏起邻居家一位15岁的姑娘,并且观察得这么仔细,还写到绣床,如果不是写湘灵,那白居易绝对是个不怀好意的色狼。但我们都知道白居易不是色狼,所以这首诗只能是写15岁的湘灵。据推算,白这时19岁。也可以说白居易19岁时,和邻家15岁的湘灵确立了恋爱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能结合呢?白居易27岁的时候,他离开湘灵(即离开徐州符离的家)到江南叔父家时,一路上写了三首诗给湘灵。第一首的题目就是《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他想湘灵想得泪眼朦胧,真是个有情男子!第二首《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从这首诗中看,白居易与湘灵的关系已发展到很深的地步了,深到什么程度,借用《长恨歌》的话应该是:“翡翠衾寒谁与共,孤灯挑尽未成眠。”第三首《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唉,读到这里,实在让人扼腕叹息。两人15岁(从湘灵的角度看,白居易当时19岁)就认识了,至今整整苦恋了8年(白居易27)。是什么阻碍了他们?门第。当白居易29岁终于考上了进士,就向母亲恳请与湘灵结婚,遭到了母亲无情的拒绝,理由仍然是门第。白居易的《生离别》诉说了自己的苦衷:

“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发,可见相思之苦了。白居易33岁的时候,在长安已作了校书郎,仍得不到母亲的允诺,其《潜别离》揭示了这一苦楚: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相思之深,潜离暗别之苦,直让人慨叹白居易的生不逢时了。连送别都只能悄悄地进行,这是何等的无奈。白居易以不婚来抗争(白直到38岁才结婚),但无济于事。他也只能用诗来表达了:

《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 瞑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正是有如此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白居易在写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的时候,特别是写到两人的生死相别之后的那些大段大段地抒情描写,入骨三分,要把人的肠子都化了,一个没有类似情感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因此与其说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写唐明皇和杨玉环的,倒不如说是写他自己的!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们后人读这样的诗歌,同样长恨绵绵啊!

(附注:文中观点主要参考了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当然有些地方纯属推测,并不严谨。不过作为八卦还是值得一信的。)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生于772年,卒于846年,享年75岁。

幼年时期为避战乱,经常搬家躲避。

28岁,他苦读近三十载始中进士,真正有官职是到31岁。最开始的职位是言官。

早年他的诗歌和文章多以讽谏为主,比如《卖炭翁》、《观刈麦》、《秦中吟》让人读后印象深刻。大概是年轻吧,职位又是言官,即使是出于职责所需,或者是报答皇帝恩宠,讽谏也是必要的。但是,正如白居易所言,“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大概是朝中无人,又没有人指点,善讽谏的白居易没有因此少吃苦头,没少受到达官贵族的排挤。毕竟,他在为百姓说话。

39岁那年,母亡。按照祖制,他回乡为丧母守孝三年。

42岁他回京,从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个五品闲职开始做起。但是,44岁那年,发生了两河藩镇叛乱,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在路上一个被杀,一个被重伤,裴度是他的好友。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朝廷居然没有人说话(可见当时个个明哲保身),他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出来说话,却被贬到江州做了司马。司马其实就是一个闲置。这一闲就是四年,直到四年后,他才在朋友的帮助下转为忠州刺史,重新开启了仕途。这一年,他已经48岁了。

联系之前的三年守丧,加上四年贬谪。七年已经过去了……人生有多少个七年啊。早期做官的时候,他的俸禄不多。元和二年(807年),年俸是三百石,只是岁末有余粮。而被贬谪的官员俸禄是极少的。江州四年,他的日子一定是很清苦的。

821年,他从忠州回京,此时已经换了天子。唐穆宗李恒爱他的才,两年之间他已经升至中书舍人,成为皇帝身边的亲信随从。但是,朝廷争斗太盛,他急于躲避,于是自请外派出京,到杭州任太守。这一年他51岁。

其实,早在他 47岁从江州赴忠州时,他已经想好了未来的官场之道——中庸守成。要少言,要晦而不明,要保余生,否则他苦读30年,功名尽弃,不说立功名了,自身也难保啊。"多知非景福,少语是元亨。 晦即全身药,明为伐性兵。 昏昏随世俗,蠢蠢学黎甿。 鸟以能言媾,龟缘入梦烹。 知之一何晚,犹足保馀生。”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原来做人要“难得糊涂”,这是他后半生的全身之策!多么痛的领悟啊?可是这里面难道没有对朝政的失望吗?毕竟历史上对朝政失望的又不止他一人,甚至连皇帝也不能幸免。

这段贬谪的经历,让人联想到历史上明朝的王守仁(王阳明)也曾经被贬贵州龙场,他在被贬期间的成果是“龙场悟道”。于是建书院讲学,忙得不亦乐乎。后世每当朝廷不用他时,他的精力就用在讲学上了,他的成果也就在讲学上了。相比之下,白居易的”悟道”则是对官场凶险的领会,而采取中庸守成,回归家庭和诗文,表面上做一个闲官,实际上当“香山居士”才是他的真实意图。

50岁以后,白居易知道自己已经“年老体衰”,再无精力也无心朝廷的争斗,他决定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此时,他已经知道了官场斗争的险恶,他从“兼济天下”,转变为“独善其身”。52岁那年,他的官职是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此后,他远离长安,居于东都洛阳。选择这个职位,是根据他的策略“中隐”。古时候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他已经厌弃了朝廷的纷争,又不想归隐于田园。东都洛阳和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这个职位,就是他中隐隐于于世的选择。

留一份俸禄,用于养活妻儿和自己,不至于受饥寒交迫的威胁。也没有有身居高位的压力和陷于争斗之中的苦恼和紧张。不是很好吗?可以游山玩水、呼朋唤友,要知道白居易其实是爱茶嗜酒之人,每每喝酒都需僮妓相伴。

白居易结婚晚,36岁才结婚。早年丧女金銮子,不到三岁夭折。守丧期间是不能同房的,因此后来一直没有儿子,44岁时(也就是贬到江州那年)才得生得一个女儿阿罗,非常疼爱。经常感叹孩子小,自己年龄已衰。白居易51岁时,爱女阿罗才七岁。这种情况下,想要给50岁之后的自己和家人留一点安稳而体面的生活,也是人之常情。

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是身体力行之后,白居易也知道,二者其实难两全。如果归隐山林,做一个穷苦老夫,他的心里怕是放不下仍有残余的的家国情怀。从他的诗文来看,经常出现“两千石”的描述,他并非淡泊之人。其实他对对生活品质是有要求的。但如果身居高位,他又担心年轻时候被贬江州司马的厄运再次降临,那么他可能今生再无机会返回政坛。所以,还是中隐吧。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这种中隐的态度,对他来说,也算是幸运。因为63岁那年,发生了宦官和朝臣之间争斗的“甘露之变”。从宰相到普通人,一夜之间有上千人被逮捕杀死。从这个角度来说,白居易如果在长安,怕是不能幸免的。当时,在宰相王涯家的平常客人也有被无辜牵连杀头的,可见当时政治斗争的凶残。

会昌二年的时候,他70岁,辞官致仕。75岁在洛阳去世。死前他的诗里已经没有了人民,而是“此心除自谋身外,更问其馀尽不知。” 嗟乎,大诗人人生最后的落脚点却只在“谋身”二字上了。这和陆游临死前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何等不同?

白居易的一生,体现了封建君主时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官场文化,也反映了朝廷争斗的险恶。白居易从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年轻官员,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要保全自己和家人,是他无奈之下的选择。

现代社会,很多人在企业中打拼。企业里的组织架构调整频繁,似乎哪年不改动一下,老板和高管的手心都会痒。很多人拼命工作,才获得机会晋升到一定的职位,但是一个改变又前功尽弃。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古人,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并非我们主观努力就会如愿。自古宦海浮沉就是常事。因此,除了用平常心看待之外,也要了解家庭和事业在生活中各有位置。其实,从佛家的角度来看,所谓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其实也都是一时的状态。无常之下,不仅成功容易破碎,幸福也并非永恒。我们只管用心守候,却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物品因为稀少而珍贵,爱情因为衰老而更深刻。出自《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

原文:

《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今旦夫妻喜,他人岂得知。

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 

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

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译文:

现在我和妻子都很高兴,其他人怎么会知道。从喂生的女儿晚,我惊讶于迟迟没看见孙女。物品因为稀少而珍贵,爱情因老更慈爱。新的一年遇吉日,满月请求名称时。怀里有可以抱着的孩子,为什么一定是男子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潘镇势力刺杀,御史中丞裴度被刺伤,朝廷一时大乱,白居易时任太子左善赞大夫,挺身而出,力主辑凶讨贼,白居易的主张得罪了朝廷里的权贵,于是那些奸臣小人罗织罪名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去往江州的途中,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二人相见抱头痛哭,那年白居易已经四十四岁了,湘灵也四十岁了,但是湘灵一直守护着自己的诺言一直还没结婚,湘灵说:“我已经把全部身心都给了乐天哥哥,心中再也容不下任何一个别的男人了”。

据说,白居易其实很早熟的,11岁对一个女孩一见倾心,但是受到父母的阻扰,看不起那个女子的出身,就不准他们结婚,于是白居易到37岁的时候,在家人的逼婚之下,娶了另一个不爱的女子,养了很多女仆,风流到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938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