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结婚习俗

湖南永州结婚习俗,第1张

· 婚嫁习俗—订婚

男女婚嫁习俗清末、民国时期媒人穿梭于男女双方家庭说媒女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同意即发红庚八字(上书女子出生年、月、日、时)然后由男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将男女双方年庚八字一并送算命先生测算俗称“合八字”合则同意这门亲事并留下女方八字不合则退回女方八字八字合好后媒人立即向女方报喜只要女方无异议这门亲事即定下随后男方带彩礼和八字送女方女方则向男方回赠鞋帽以示联姻谓之订婚1949年后封建性说媒媒人逐渐消失央媒作伐和合八字等陋习也逐渐消失男女双方婚姻之由自行认识和人介绍相识然后爱情关系人介绍只起桥梁作用联姻与否双方自主不许者(含父母)包办或

· 婚嫁习俗—彩礼

男女订婚和结婚男家要给女家送去猪肉、鸡、鸭、烟、酒、茶富豪人家送珍珠、玛瑙、宝石戒子、镯子项链等彩礼。湖南省境婚俗中传统而古老礼俗彩礼多少随男方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此俗沿袭至今而且生活男方向女方送彩礼日多50~60年代男方送女方彩礼:4~8套衣服办酒席肉类;70年代则送缝纫机、单车、手表、收音机谓之“三转一响”80年代后则送彩电、收录机、冰箱、沙发及现金价值少则上千元多则数万元不过男方所送彩礼除办酒席菜肴外均作女方陪嫁物品带到男方

· 婚嫁习俗—结婚

又名嫁娶男方择定成亲吉日后于成亲前几个月或更早由媒人持贴告知女方以便女方嫁妆嫁妆多寡随男方送彩礼多少和女方家庭贫富而定贫困者仅一、二床被和少量家具;富豪者则备金漆大床、桌椅箱柜或备奁田、媵婢女、赠牛马男家迎娶由男方备花轿、伴乐队由媒人导至女家女家则设香案方盘于大门俟花轿至撒米压煞名曰“接轿”随后设宴款待接亲队伍晚,家备办酒席宴客厅堂母上坐女旁坐择福泽老妇导饮名曰“离娘酒”酒三巡携女归房邀请姑姐妹唱歌每歌一阙媒人索花箱钱谓之“打花箱”次日早择时转轿新娘胸前佩戴一大铜镜(作避邪)头戴凤冠或乌龙帕或戴绣球帕行告别祖宗礼然后由福泽妇背女人轿新娘上轿后锁上轿门由小舅或其亲戚小孩管钥匙轿行亦撒米压煞乐队盈路奁物先行女叔、兄弟和男性亲戚多人相送至男家花轿途中如遇官轿花轿走大道(左边)官轿走小边(右边)结婚人生中大事俗称“小登科”做官也要相让若花轿与花轿相遇则新娘要互相交换剪刀凡过山、过桥新娘要赠给轿夫红包表示慰劳及暗示多加小心头铺抬至男家堂屋大门时由福择妇用秤象征性地称一称说“重千斤”寓意婚后福大命大八字大花轿及至男家婿要到村外迎接接下送亲客人伞等物设香案接轿择福泽妇为侍娘启轿由侍娘导新妇入祠堂同婿拜祖先拜天地次拜高堂夫妻互拜然后拜翁姑、伯叔与众宾依次相见名曰“拜堂”然后由侍娘引入洞房当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青年前往闹洞房令新郎新娘捧姜茶饮客婚期前一日款媒婚期后一日散客1949年后婚礼并无定规但因结婚乃一生喜庆之事人们均好约集亲友同庆客家送礼祝贺主家备酒席酬谢在农村则仍有沿袭旧婚俗者1957~1979年婚事新办婚礼从简有参加集体婚礼也有旅游结婚80年代后结婚讲排场、摆阔气日盛一日铺张浪费之风严重

· 婚嫁习俗—哭嫁

哭嫁兴于湖南省地区郴州、永州、衡阳等地区婚嫁习俗中一项婚俗哭嫁。出嫁姑娘个人哭而且母女同哭伴嫁姑娘同哭、对哭你哭一声我哭一句满面泪流哭成一团哭内容繁杂且多如哭父母、哭舅爷舅娘、哭姐妹、哭拜别祖宗、哭八字不好命苦家穷、哭上学读书不认识字等等也有把出嫁前夕礼仪、开脸、梳头、管花、祭祖等仪典哭嫁内容出嫁晚上哭嫁高潮出嫁姑娘与伴嫁姑娘一道按出嫁礼仪一项一项哭几乎哭个通宵哭嫁表达倾吐心肠也与传说哭了才会家道兴盛哭了娘家郎家才红火信念哭嫁语句寓意情深如母亲边哭边劝道女儿:“娘劝女出门去孝顺爷娘天地知夫妻和顺百年好叔伯兄弟要和气”女儿边哭边敬劝母亲:“女劝娘多保重福大命大天地知父母和顺百年好子孙万代家兴旺”女儿边哭边索嫁衣:“好马无鞍骑好人无衣有人欺阿爷阿妈请开恩给我多添几套衣”哭嫁哭法与往常哭法不同即非号哭又非低位的演奏式哭唱从慢到快地重复着“嗯——嗯啊——嗯啊——啊啊啊”会哭人誉为有教养,以往在伴嫁中训练结果1949年后哭嫁婚俗逐渐消失

· 婚嫁习俗—闹洞房

又名吵新娘,新郎新娘结婚当夜众客人和邻舍青年戏弄新娘习俗吃完喜酒后众客人和邻舍青年向新郎要求“看新娘”于是新郎就陪同大家洞房在洞房时众人往往要念四句祝词如:“茶盘金盘茶匝深深夫妻相亲早抱儿孙”之类话闹洞房开始由侍娘或宾客中推一人把床帐里红枣灯点上叫做“添丁”添丁后侍娘扶新娘同新郎站立房中宾客环坐周围假如洞房容纳不下宾客就在正厅吵新娘当新娘把喜糖和甜茶茶匝敬给主客时这位主客故意不收而让给隔坐人隔坐人同样再让给隔坐新娘在房内踱来踱去大家还不理她于是吵新娘就开始了随后叫新娘唱歌、跳舞或要新娘新郎拥抱有出些难题让新娘、新郎回答有恶作剧将新娘和新郎床铺弄湿或放蚂蚁使当晚难以入睡总之闹洞房节目和多种多样诙谐浪谑无所禁忌“闹洞房”、“吵新娘”为祝福新娘和新郎而做男女老少都可以大闹一顿新郎和新娘当然麻烦不过也不“庆贺”时至今日闹洞房习俗虽有且文明得多而富时代特点但此俗仍然沿袭下来

· 婚嫁习俗—招郎

瑶、苗、侗、汉族婚姻流行于全省多地区以江华瑶族和城步苗族最盛大山区瑶族妇女享有较高地位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女儿人家也往往要“接”女儿长大后“招郎上门”延续家族而让男子出嫁称为“招郎”、“入赘”或“倒插门”“招郎”入门后女家长辈称其为子、为侄忌称女婿、侄郎;同辈称兄道弟忌称姐夫、妹夫;小辈称伯伯、叔叔忌称姑爹以避“外姓人”之嫌上门郎在女家享有财产支配权和继承权“招郎”有“两不辟宗”和“男从女姓”之分“两不辟宗”又称“两边走”、“半招郎”即婚后男女双方家庭生产和生活都要照顾生下孩子个随母姓个随父姓余类推“男从女姓”即男子到女家后生产、生活于女家改随女姓所生子女全随母姓汉族“招郎”婚姻男子“招郎”或“入赘”女家后改不改成女姓所生子女随不随母姓不甚有改随女姓子女随母姓也有不改随女姓子女不随母姓

· 婚嫁习俗—招郎

清朝男子留辫民国初期令男子剪辫初为光头继为平头、圆顶后通行三七分西式发青年女子留长发或留辫子老年女子挽“发暑”又名“巴巴头”50年代初男子喜剃光头或理平头青年学生剪偏分西式头男童习惯在脑门留一四方形短发谓之“口水毛”女重则喜欢羊角辫或扎个大秧秧农村未婚女子扎辫子婚后剪成齐肩短发中年妇女梳发髻城镇妇女大都剪成“一刀齐”短发姑娘多扎双辫或单辫辫梢扎丝绸蝴蝶结垂于胸前或背后80年代青壮年妇女烫发盛行由城及乡发型繁多男青年也有留长发、烫发

1、

一般来说,古代女性在15岁到19岁结婚,而男性在15岁到20岁结婚。《礼记》是孔子编的,大致反映了以往的社会习俗。它的规定是“男人二十冠而字”“女人…十有五年发夹”,可以结婚。秦以前也有宽容的时尚,没有硬性规定。后来,秦汉模式的农业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干涉个人生活,妇女超过年龄不结婚,受到惩罚。一开始有男权社会的风格,后来专制集权压过一切,干脆连男女都罚。

2、

秦朝以前的结婚年龄在《礼记》中有描述。根据《礼记曲礼》,人生十年,学习。二十天弱,冠。三十天强,有房间。”可见,在秦朝及以前,男子20岁时被称为“弱冠年”。儿子20岁时,父母在家庙里为儿子举行成人礼,把垂直头发盘成发髻,戴上帽子,这叫行冠礼。

3、

战国齐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

战国越王勾践令:男二十,女十七。

汉惠帝令:女十五。

晋武帝令:女十七。

北周武帝令:男十五,女十三。

唐太宗贞观令:男二十,女十五。

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宁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

宋司马光《书仪》:男十六,女十四。

宋朱曦的《家礼》:男十六,女十四。

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

清清《大清通礼》:男十六,女十四。

爱新觉罗·韫颖的丈夫

19岁时,韫颖由溥仪指定婚事,同前清大臣荣源的二儿子、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订亲。

1931年,溥仪在日本军警的保护下潜赴中国东北,建立满洲国。后来,韫颖与润麒的婚礼遂在满洲国新京(今长春)举行。二人婚后不到1个月,溥仪派溥杰和润麒赴日本学军事,韫颖也随同前往。甫抵日本,韫颖便被日本皇室包围,不仅要其出任妇女会名誉会长,且裕仁天皇的弟媳特邀其来寓所教授中文。韫颖颇觉束缚,乃经常致信溥仪,溥仪将其来信装订成册。 望采纳 爱新觉罗·韫颖的妈妈

爱新觉罗·韫颖(1913年-1992年)乳名“佩格”,字“蕊秀”(父亲载沣取),号“秉颢”(兄长溥仪亲取),英文名“Lily”(庄士敦题赠),满族,爱新觉罗氏,溥仪的三妹。

中文名 爱新觉罗·韫颖 外文名 “Lilyspan” 乳 名 佩格 字 号 字“蕊秀”号“秉颢” 出生日期 1913年 逝世日期 1992年 出生地点 北京紫禁城 民 族 满族 主席评价 走进人民群众成为一个有志气的人 爱新觉罗溥严

溥仪,是清朝第十二位君主,入关后的第十任皇帝;也是中国的末代皇帝。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之弟醇贤亲王)之孙、载沣(第二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之女)。

载沣(第二代醇亲王)有四子、七女:长子: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 次子:爱新觉罗·溥杰(1907—1994), 长女:爱新觉罗·韫媖(1909—1925), 次女:爱新觉罗·韫和(1911—2001), 三女:爱新觉罗·韫颖(1913—1992) 以上,没有你所说的爱新觉罗溥严。 爱新觉罗·溥仪的母亲

苏完瓜尔佳·幼兰,满洲正白旗,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之女、慈禧太后之养女,被称为第二春公主。

清光绪十年(甲申,公元1884年),苏完瓜尔佳氏出生。

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公元1902年)1月3日,慈禧太后为逃避八国联军而抵达保定。在这里,她将幼兰指婚给了光绪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为嫡福晋。此前,载沣就已订好一门亲事,因八国联军进占北京,烧杀掳掠,奸 女,无恶不作。为逃避外国兵污辱,北京不少贵族和官员的家庭满门自尽,这位姑娘一家也因此殉难。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又亲自主持,给儿子订了第二门亲事,并且已经放了大定,只待择吉日迎娶过门。这次订婚虽是按着封建的老办法,由载沣的母亲作主,但载沣本人对那姑娘也很中意。但是,霸道的慈禧不顾一切人情常理,为了达到一举控制和笼络两个显要家庭的政治目的,悍然毁弃了既定婚约。刘佳氏为此气得精神失常,背地里千遍万遍地咒骂慈禧,明面上却是敢怒不敢言。载沣本人对太后的这种做法也不满意,然而太后指婚是极大的荣耀,决无拒绝或谢辞的道理。同年秋九月,十九岁的载沣遵照慈禧旨意,同比他小一岁的苏瓜尔佳氏·幼兰举行了隆重的、介乎皇子和亲王之间的高规格婚礼。

皇子婚仪的全部过程相当复杂。第一步是指婚,并且指定筹办婚事的大臣和命妇,大致相当于婚事筹办委员会;第二步是向未来福晋的父亲传旨。接旨的人身着礼服进宫,到乾清门,面向北下跪,传旨大臣面向西宣读指婚谕旨,接旨之人三跪九拜退下礼成;第三步是皇子亲临福晋家行文定礼,下一步是福晋家在迎娶前一天将妆具送陈皇子宫中。这以后才是奉迎新妇、合卺、设宴、新夫妇朝见帝后,九日归宁等礼。

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正月十四日,苏完瓜尔佳氏在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为载沣生下长子溥仪。然而,此子在年幼时就与她分离,很少有机会相见。

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4月16日,又生下次子溥杰。

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公元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同时生重病。在光绪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帝无后,慈禧太后在 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然而,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醇亲王载沣三岁的长子溥仪为帝,并由载沣监国。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登基。当时,年幼的溥仪啼哭不止,其父载沣只好哄他,连着说了三声:“快完了!”当时就有大臣觉得,在如此重大庆典上,居然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果然三年后,袁世凯强逼溥仪逊位,清朝至此灭亡,于是就有大臣提及,全怪载沣当年的三句‘快完了’。

清宣统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苏完瓜尔佳氏又生下长女爱新觉罗·韫媖。

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苏完瓜尔佳氏的丈夫载沣纳妾。同年,她又为载沣生下次女爱新觉罗·韫和,此女后来改名金欣如。

左一为苏完瓜尔佳氏、右一则为醇亲王载沣,中间两位则是载沣的生母和二娘

1913年(民国二年),她又生下第三女爱新觉罗·韫颖,此女后来嫁给婉容皇后的哥哥郭布罗·润麒为妻。

1921年(民国十年),宣统帝与光绪帝的瑾妃,因范一梅辞退事件爆发激烈冲突。结果,幼兰与醇亲王的母亲一同被瑾太妃召入宫中,被训斥了一通。无端遭受指责的幼兰,因个性强而受不了这个 。从宫里回来后,便吞食鸦片自尽身亡,时年三十七岁。

爱新觉罗家族还有后人吗

有的 宣统皇帝溥仪虽没有后代 但溥仪有三个弟弟,七个妹妹,分别如下:

二弟 溥杰(1907-1994年),娶嵯峨浩,生两女。 大妹 韫媖(1909-1925年),嫁郭布罗·润良,无子女。 二妹 韫和(1911-2001年),改名“金欣如”;嫁郑广元,生一子三女。 三妹 韫颖(1913-1992年),改名“金蕊秀”;嫁郭布罗·润麒,生两子一女。 四妹 韫娴(1914-2003年),改名“金韫娴”;嫁赵琪璠,生一对子女。 三弟 溥倛(1915-1918年),不满三岁夭折。 五妹 韫馨(1917-1998年),改名“金蕊洁”;嫁万嘉熙,生三子一女。 四弟 溥任(1918年-在世),改名“金友之”;娶金瑜庭,生三子两女。 六妹 韫娱(1919-1982年),字“芯多”;嫁王爱兰,生一子四女。 七妹 韫欢(1921-2005年),字“芯笑”,改名“金志坚”;嫁乔宏治,生两子一女。 其中溥杰与日本皇室女子结婚 有两位女儿 此外,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亦是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仍健在,溥仪有个堂弟,叫金溥聪,本名:爱新觉罗·溥聪,是台湾知名政治人物、学者, 重要之幕僚以上均为爱新觉罗的直系,亦有旁系子孙,例如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著名书法家 启功先生,爱新觉罗·启功”,属正蓝旗,据说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远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曾祖父、祖父都是科举出身,但先生自己并不十分认同。当然,还有一些是养子 养女之类,现在多数“爱新觉罗”姓也有改姓汉族“金”姓的,以上回答不知您满意否 爱新觉罗溥仪有儿子吗?

溥仪没有儿子,于是在他被苏联红军囚禁时,曾经想让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远房侄儿毓岩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于是就把毓岩作为自己的干儿子。因为毓岩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皇五子)是溥仪的祖父(道光皇帝皇七子)的哥哥。

溥仪一直没有张扬。有人猜测,这可能是他自感性命不保,只是想有一个后代,所以,仅有私认毓岩做儿子。这件事情当时不为人知,文革之后,此事才被某些人知晓。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末代皇帝》,曾荣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069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