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4月8号的深夜,在山东德州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上,停泊着当今天子乾隆皇帝的御舟。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运河岸边全副武装的兵丁警惕地监视着御舟附近的一草一木,而御舟上的人们也都屏住呼吸,不能有丝毫的大意。终于,不幸降临了:御舟上哀声突起,皇后崩逝! 从此大清帝国的宫廷进入了一个艰难多变的岁月。对于年仅37岁的乾隆帝来说,皇后富察氏是一位端庄秀丽、温柔贤淑的妇人,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此时,乾隆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他无法接受皇后去世的事实,无法想象失去她,自己将多么孤独地走完今后人生漫漫旅程。
乾隆帝的皇后富察氏,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二十二日,满洲镶黄旗人,是典型的名门闺秀。其祖父米思翰,在圣祖康熙皇帝时深受倚重,官至户部尚书,列议政大臣,参与机密。康熙初年,米思翰与兵部尚书明珠一起,力主撤三藩,最终翦除了大清帝国的心腹之患。米思翰第四子李荣保官至察哈尔总管,富察氏为其爱女,从小即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诗书,深谙古今贤德女子的佳言懿行,小小年纪,在当时旗人贵族女子中即已颇著贤声。
雍正五年(1727年),弘历年届16岁,已长成翩翩美少年。于是,雍正开始考虑儿子的终身大事。在众多亲贵们的女儿中仔细观察、左挑右选后,雍正最终看中了富察氏。这是一个身材苗条、妩媚动人的姑娘。她的眼睛,像洁净透明的清水,一看就知道品性淳良;她的声音,婉转和顺,一听就知道温恭之性与生俱来;她的步态,稳重端庄,不用思量就知道为世家闺秀,贤淑之德,堪配天家。
这年七月十八日,16岁的弘历与富察氏举行了婚礼。新婚之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在弘历的眼中,富察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可爱,她就是完美的化身。在富察氏的眼里,夫君是那么的英俊,那么的睿智,虽贵为天子,却对自己体贴入微,相敬如宾,一种终生有靠的欣慰之情便油然而生。在这些甜蜜的日子里,他们俩或泛舟于湖上,或信步于花园,有时开开少年人的玩笑,有时同阅古今典籍与诗文,当然,更少不了缠绵爱意,同祷白头偕老。
第二年(1728年)十月,富察氏为弘历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然而,仅过两年,此女就不幸夭折。雍正八年(1730年),富察氏生下儿子永琏。永琏是个长相俊秀,天赋极高的孩子,弘历夫妻对他异常宠爱,作为祖父的雍正皇帝对这个孩子也十分疼爱,认为他长大以后,定是一个能够担承国家重任的治国之材。雍正帝曾暗示弘历,将来自己传位于他,希望立永琏为第三代继承人。次年,富察氏又为弘历生下一个千金,这就是固伦和敬公主,15年后,她下嫁给蒙古科尔沁和硕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成为清代满蒙联姻政策的实践者。弘历与富察氏,这对年轻的小夫妻,有了一对活泼可爱的小儿女,其兴奋、满足之情可想而知。
1735年,雍正去世,弘历继位,成为著名的乾隆皇帝,富察氏成为皇后。从此,富察氏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帝、管理后宫。一年, 乾隆身上长了个重疖,富察氏忧心如焚,亲进汤药,当乾隆病好后,太医说: "皇上必须修养百日,元气才能恢复。"富察氏听后,就搬到乾隆寝宫外面一个小房间居住,亲自照顾其起居。一百天后,乾隆身体康复如旧,富察氏却消瘦 了许多。这个时期的清朝宫廷,真是充满了温馨与和谐,乾隆没有内顾之忧,一心一意地治理国家,整饬吏治,革除弊端,施恩于百姓,在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然而命运似乎故意与这对恩爱夫妻作对。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他们视若心肝的儿子、年仅九岁的永琏竟然突患寒疾,当即死亡。这对乾隆和富察氏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这场灾难最大的受害者皇后富察氏,得知这个噩耗,悲痛欲绝。多少次,她在梦中怀抱娇儿,醒来却是两手空空,惟有以泪洗面。第二天,当她去见皇太后、乾隆的时候,还不得不强装笑脸,她不愿自己失子的哀伤,过多地影响母亲和丈夫的情绪,就这样,一晃过了七八年。
最早注意到富察氏变化的是皇太后,因为她也是女人,作为母亲,她从自己对乾隆的爱中,几乎毫不费力地感到永琏的早逝对富察氏的打击是多么沉重。她悲哀地看到:富察氏变了,昔日清纯的笑声少了,清瘦的脸庞失去了往曰的光采,总是隐含着无尽的忧愁,而且她的身体一天天衰弱,真怕她有一天会发生不测。
乾隆十年(1745年)夏,富察氏又有了身孕。这对于富察氏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抚摸着腹中的婴儿,她由衷地感到幸福。第二年,富察氏生下了一个健壮的男婴。孩子生期恰是佛祖诞生之日,上天作美,又降喜雨浇灌万方,乾隆夫妇视为吉兆,欣喜异常,就连群臣以及妃嫔,也喜笑颜开,竞相庆贺。乾隆绞尽脑汁,为孩子取名永琮,并已在内心将其立为太子。
然而命运实在太不公平,当永琮刚满一岁零八个月的时候,在大年三十竟因出痘不治而亡。这次打击,把富察氏彻底摧垮了。生活对于她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恶梦,一场灾难。八年之中,两丧爱子,前后所生四个孩子,竟有三个夭亡,对任何一个母亲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打击。她实在太痛苦了,痛苦得以致于没有了眼泪,她实在太伤心了,伤心得以致于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
看着皇后急剧衰弱的身子,一种不祥之感在乾隆心中陡然产生。为了减轻皇后丧子的哀伤,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带着皇太后、皇后等人一同启銮东巡。巡幸中,皇后显得兴致勃勃,时而到太后处问安侍膳,时而与皇帝低语闲谈,脸上的愁云,也比在京师时少了许多。其实,富察氏的兴奋与兴趣不过是为了不让乾隆以及太后失望,她内心的忧伤依然如故,而且与日俱增。当她路过乡村城镇,看到平民家的孩子活蹦乱跳的玩耍,便心如刀绞。山东的暮春,乍晴乍雨,冷暖不定。习惯于北方寒冷、干燥气候的富察氏在济南开始感到不适,太医诊断为寒疾,乾隆闻讯,立即下令推迟回銮,以便她在济南休息几天。然而,富察氏不愿因为自己而导致众人长时间滞留外地,不愿太后为自己的健康过分操心。因此,当病情略有减轻,富察氏就强打精神,对乾隆说可以启程回京。
富察氏的身体实在太虚弱了,过度的悲伤,旅途的劳累,使她根本无法抵御疾病的侵袭。4月8日,富察氏的病情突然恶化,惊惶失措的乾隆令将其火速抬上御舟,并调集良医会诊。这个时候,随驾的诸王、大臣也得到消息,纷纷前来问安。然而,为时已晚,病入膏肓的富察氏早已奄奄一息,到半夜时分,竟溘然长逝,和永琮去世的时间,仅相隔三个月。
在富察氏去世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乾隆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乾隆将富察氏为自己制作的衣服、荷包,均一一收藏,令子孙后代,世世相传,并为其定谥号为"孝贤",从此,富察氏即为孝贤皇后。
贤德大度只会换来皇帝的敬重,而不是爱。
无论是小说还是剧版,皇帝的喜好其实挺稳定的,就是美貌,如果貌美同时又知情识趣,那基本是妥妥的宠妃位置了。比如说皇帝最爱的纯元和爱过的甄嬛都是才貌双全的配置。
皇后容貌普通,性情也古板,对丈夫永远只有规劝,纵有情意也是深埋心间,绝不显露一星半点,这样的女孩子放到现代也很难遇到一个全心全意相爱的人的。
更要命的是,皇后的劝谏从来都是很干巴巴的没有人情味,她不像甄嬛或者华妃,她们想让皇帝做些什么的时候,会懂得给皇帝一些甜头,比如甜甜笑一笑,或者撒个娇、哄一哄什么的,让皇帝从情绪上得到满足感,皇帝感觉自己被需要着,感觉自己被她们爱着。
反观皇后呢?她讨好皇帝的方式就是进献美人儿,看起来贤德大度,可这是违背爱情的呀。尤其是皇后还在自己推荐的美人得宠以后装出欣慰的样子,皇帝恐怕还以为她真的高兴呢,哪会觉得她爱自己呢?更何况皇帝也不是色令智昏的登徒子,他都人到中年了,比起美色,他更想要的是情绪被安抚,比如烦躁时的一首小曲,伤心时的一句安慰,烦恼时的一个建议,孤独时的一点理解。
皇后从始至终,没有给皇帝恋爱的感觉,她身上没有女人的风情,也没有女儿家的情思,把自己活成一个木偶,看着光鲜亮丽,其实对皇帝来说,就是个摆设而已。
说到底,是人都会想从伴侣身上看到真诚,而不是虚伪和掩饰。皇帝虽说是个刻薄寡恩、冷血多疑的人,但他面对自己女人的时候,也是抱着想好好过日子的心态。所以他对待不同的女人,会考虑她们的喜好,相应地给予。
所以,为什么皇后得不到皇帝的宠爱呢?其实她得到了,她得到的尊荣,已经是皇帝以为自己给皇后宠爱的最好形式了。
清朝婉容皇后的一生 婉容怎么死的
一、溥仪的说法:
溥仪前后两次谈到婉容的死地:第一次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写《我的前半生》初稿时。他写道:“‘八一五’以后,她〔按:指婉容〕虽然也和东北人民一样,得到真正的身心解放,无奈病势已深,终于病死在哈尔滨,而了结了她那极其不幸的一生。”婉容一生没到过哈尔滨,也不可能死在哈尔滨;第二次是在60年代初《我的前半生》正式出版时。该书修正了上面那段话,改定如下:“‘八一五’后她和我分手时,烟瘾已经很大,又加病弱不堪,第二年就病死在吉林了。”如果说这“吉林”二字含着一个省的范围,倒也不错,却没有指出具体的位置。倘仅指吉林市,无疑是错了。 二、嵯峨浩的说法: 在《流浪王妃》一书中,嵯峨浩说他们离开延吉后,部队又把婉容“送到了位于中朝边境的图们市”,“婉容皇后就在那里,一个人孤独寂寞地死了”。部队既是因为怕路上颠簸而留下婉容,不让她随 往佳木斯,当然也不会送她去图们。再说延吉、图门相距仅两小时路程,没有转移意义。 三、李玉琴的说法: 李玉琴在其回忆录中详述了她跟婉容分手的过程,然后就婉容的去处谈了一段传闻。她写道:“部队撤出长春时,这位可怜的中国末代皇后,只好跟着部队走了。那时蒋介石发动内战,部队正为解放全中国而南征北战,带着她极不方便,加上她当时又病重,生活不能自理,部队到延吉时只好把她留在那里,以后听说她死在敦化了。” 婉容皇后都和谁发生过关系婉容,郭布罗氏,达斡尔族,正白旗,1905年出生于内务府大臣荣源府内。1922年,已满17岁的婉 容因其不仅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而在贵族中闻名遐迩。同年,被选入宫,成为清朝史上最后一位皇后。然而婉容的当选并不是因为她的美丽与多才,而是因为皇帝溥仪随手在她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同时也就圈定了婉容凄苦的一生。与婉容同时入选的还有另外一个少女-文绣,但是由于文绣家族势力没有婉容家大,所以文绣退而居其次,成为皇妃。然而现在看来,婉容的幸运当选却正是她不幸命运的开始。
住在紫禁城的那段日子里,由于母仪天下的荣耀和新婚燕尔的欢愉,婉容过得还算惬意,她的柔情与活泼也给溥仪带来了很多快乐,而她的饱学多识,更是使溥仪视之为知己。但是婉容也有着大多数女人都有的小心眼和嫉妒心,所以文绣的存在,使得她和溥仪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音。 1924年底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皇帝的尊号也成为了中国的历史。他带着婉容、文绣住进了天津静园。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性格上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了,而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终更是导致了文绣提出离婚。可是溥仪却把这场给他带来奇耻大辱的“刀妃革命”的所有过失都推到了婉容的身上。 等到溥仪逃至长春,成为了伪满洲执 的傀儡后,他更是对婉容置若罔闻,不闻不问。同时婉容的行动也受到了日本人的严密监视和限制,这一切使婉容的身体和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于是婉容越来越放纵自己,她狂躁易怒,她嗜毒成瘾、她甚至与溥仪身边的侍卫私通,总之,婉容竭尽所能地做出所有可以激怒溥仪的事情。终于,她开始了长达10年的冷宫生活,这段日子使她从一个娇美恬静的美人变成了一个形如槁木的疯子。到了1946年,随着日本人的投降,撇下了一大群的皇亲国戚,溥仪这个儿皇帝也仓皇出逃了。在随 转移到吉林延吉的监狱后,孤苦伶仃的婉容终于香魂一缕随风散,化作一抔黄土,结束了她曾令人羡、令人怨、令人怜、令人叹的一生。 婉容一生坎坷,本是高贵的皇后,为何落得凄凉下场?郭布罗婉容,1905年出生于内务府大臣荣源府内,字慕鸿,号植莲。1922年,已满16岁的婉容出落的端庄秀美、清新脱俗,丹凤眼,细长眉,天生的美人胚子。并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而在贵族中闻名遐迩。同一年被选入宫,成为清朝逊帝溥仪的妻子,成为末代皇后。
婉容和溥仪珍贵合影。婉容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她的父亲还请来一位英语老师,受西洋文化的影响,婉容也慢慢影响到溥仪。他们留下了需要珍贵的回忆,骑单车,拍照等等,婚后生活甚是甜蜜。
1924年,婉容跟随溥仪居张园,换上旗袍和高跟皮鞋的她,更是显得自由自在,不像宫中那般拘谨,一时成为租界中的“摩登女性“。
好景不长,直至1931年淑妃文秀和溥仪离婚,有着溥仪本身的原因,也有婉容和文秀不和的种种因素,导致溥仪对婉容越发冷落,心中郁闷的她学会了吸烟。溥仪自知有对不住婉容的地方,还派了一名叫赵荣升的太监专门服侍皇后吸烟。
溥仪在自传写道皇后婉容遭到日本军官 后,还生下私生子的事实。1935年得知事实的溥仪,立即将孩子扔进火炉将其烧死,却跟婉容说孩子给她哥哥抚养了,一直瞒着她孩子的死因。1945年,满洲国覆灭,婉容随着溥仪逃离,后被关押,直至1946年6月20日离逝后被草草安葬,具体地点已无处可查,那年她才40岁。
注:奇闻解密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属作者)
婉容皇后怎么死的?留在延吉监狱中的婉容,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也没有一个皇族成员,孤独地度过了悲惨一生中的最后十天。关于她的死地,在爱新觉罗家族中和社会上有许多传闻,其中较有影响的说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溥仪的说法: 溥仪前后两次谈到婉容的死地:第一次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写《我的前半生》初稿时。他写道:“‘八一五’以后,她〔按:指婉容〕虽然也和东北人民一样,得到真正的身心解放,无奈病势已深,终于病死在哈尔滨,而了结了她那极其不幸的一生。”婉容一生没到过哈尔滨,也不可能死在哈尔滨;第二次是在60年代初《我的前半生》正式出版时。该书修正了上面那段话,改定如下:“‘八一五’后她和我分手时,烟瘾已经很大,又加病弱不堪,第二年就病死在吉林了。”如果说这“吉林”二字含着一个省的范围,倒也不错,却没有指出具体的位置。倘仅指吉林市,无疑是错了。 二、嵯峨浩的说法: 在《流浪王妃》一书中,嵯峨浩说他们离开延吉后,部队又把婉容“送到了位于中朝边境的图们市”,“婉容皇后就在那里,一个人孤独寂寞地死了”。部队既是因为怕路上颠簸而留下婉容,不让她随 往佳木斯,当然也不会送她去图们。再说延吉、图门相距仅两小时路程,没有转移意义。 三、李玉琴的说法: 李玉琴在其回忆录中详述了她跟婉容分手的过程,然后就婉容的去处谈了一段传闻。她写道:“部队撤出长春时,这位可怜的中国末代皇后,只好跟着部队走了。那时蒋介石发动内战,部队正为解放全中国而南征北战,带着她极不方便,加上她当时又病重,生活不能自理,部队到延吉时只好把她留在那里,以后听说她死在敦化了。”“死在敦化”的传闻实出 中央社的一篇报道,其文如下: 婉容之死 一代伪后 病死敦化 --溥仪作证东京日,秋鸿魂归太虚时 〔中央社讯〕此间盛传伪后秋鸿已于上月下旬病死敦化之说,共军前攻陷长春期间,伊曾一度由通化重返抵此。在苟安十四年之伪都,又留恋多日,共军由长撤退前,伊被迫赴永吉,并在永吉警察局公开展览。旋又押赴敦化,转送延吉。目前,由延吉再送敦化,卒因贫病交加,且侧近侍从早已四散,八月下旬已客死敦化。 敦化是吉林省老解放区, 军队从未到过此地,而且撰文记者也声明系据“盛传”而写,其可靠性显然是有限度的。 现已查明:上述三种说法都是缺乏根据的传闻,而且都错了。 据一位健在的目击者说,婉容死在延吉。这位目击者名叫郭长发,他在1985年11月间因病住院,并与黑龙江省林口县一位干部朴亨道成为病友。他们谈到《末代皇后和皇妃》这本书,郭长发说书中所载关于婉容的死地有误,于是谈起自己作为目击者的经历。其时郭长发老人七十四岁,是 首次进占长春时第一个冲入伪皇宫的战士,他所在的部队当时被称作“铁道部队”,押送、看管伪满被俘人员即是该部队承担的一项任务,据说日本人送给溥仪的那把战刀就是郭长发从长春一直背到延吉的。 1986年3月20日,朴亨道同志写信给《末代皇后和皇后》一书作者,反映了郭长发老人关于婉容死地提供的新证据。信中写道:“据他〔按:指郭长发〕说:婉容当时确实死于延吉江北大狱。因为她当时正像书中所说的‘病重’,加之当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极差,最后死于狱中。死后也是他们(郭等)用旧炕席卷着扔在北山上的。因为是皇后,不同凡人,他对当时的情节、年月日都记得非常清楚。” 嗣后,陈自新、于天震、于天云三位同志又对婉容的死亡地点和时间作了考察。他们“翻阅了一些或许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原始资料,并走访了一些当时接触过这方面情况的老同志,包括参与为婉容遗体拍照的同志”,从而获得了确切可靠的证据。据此,他们对婉容撤出长春直到病亡(1946年5月3日至6月20日)的过程及其背景,作了如下综述: 正如许多回忆文章所介绍的那样:婉容由长春转移到吉林市时,曾被临时留置在吉林市公安局看守所。当时她身患重病,神志有时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全靠随从人员服侍。为了维持她的生命,每天都需要供应她适量的鸦片。至于她所以被转移到吉林市,这并不是因为她是皇后,更没有把她当作一个政治犯。只是因为她在长春的亲属,不肯将她领回去抚养,致使民主 不得不在由于战争所造成的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带着她转移。 婉容转移到吉林市不久, 军队就占领了长春,并向吉林市逼近。在这种形势下,于1946年5月23日夜,她又被抬着送上火车,一直转移到延吉市,被安置在延吉监狱(旧址在现延吉艺术剧场)。当6月10日再次决定她同爱新觉罗浩、溥俭等六人一起转往牡丹江,再送佳木斯时,因为她已病入膏肓,难以承受旅途颠簸,而未能成行。只好将爱新觉罗浩等五人送往佳木斯,并很快允许他们自由行动各奔他乡了。 在爱新觉罗浩走后的第10天即1946年6月20日,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终于与世长辞了。死后葬于延吉市南山。在一份保存下来的原始登记表上清楚地记载着她的准确死亡时间:“于6月20日午前5时亡去”。 陈自新等三人考察的结果与郭长发老人提供的证据大体相符,至此已能对婉容死地作出结论:她确实死于现已改建为延吉艺术剧场的延吉监狱,当时称之为“江北大狱”。 至于葬地,郭长发说是“用旧炕席卷着扔在北山上”,而陈自新等三人说是“葬于延吉市南山”。在当时环境下只能简单处理后事,拍摄遗容和尸体存档,然后找个合适的山沟掩埋,不留坟头。关于“北山”和“南山”的说法不同,恐怕是因为郭长发按当年居处的方位讲话所致。他们都说葬在山上了,正式称谓应是“延吉市南山”。 作为皇后的婉容,为什么说她的一生很苦?在一般人的眼中,如果能入皇宫为后为妃的话,生活生活是幸福的。因为皇帝是天之骄子,能够在皇帝身边服侍肯定是能够沾到光的,所以古代时的女子都是挤破了头的想要进宫,盼望自己能被皇帝喜欢,被皇帝选中,那么真的成为了皇帝的宠妃之后就一定会幸福吗?其实是不一定的。
清朝的婉容就是很好的例子了,在清朝濒临覆灭之的时候,就算是作为让皇帝宠爱的皇后,婉蓉的日子过得也不是很好。她的全名是郭布罗·婉容,是清朝溥仪的妻子,也是清朝和中国的末代的皇后,后来被立为伪满洲国皇后。其实婉容的出身很不一般,她的父亲是郭布罗·荣源,当时担任内务府大臣,他的父亲一向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女孩子应该接受教育。所以他除了教婉蓉读书习字和弹琴绘画之外,还请老师教婉容学英文。婉容作为一个大户人家的**,有富足的生活环境和显赫的家族地位。
在婉容16岁的时候,因为容貌端庄秀美,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被选入宫中之后婉容成为了清朝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后。当时溥仪在她初进宫时候非常的十分宠爱她,也为她聘请过英文老师。但是由于溥仪身体原因,两人结婚后一直没有孩子,因为溥仪的生理问题,所以两人并不同房睡觉,每晚都是婉容独处在黑夜中,后来就养成了打开门睡觉的习惯,当时的婉蓉还年轻,确实也是相当的可怜。
到后来,婉容在日本人的带领下与溥仪从新团聚,但是婉容的一切都要听从日本人的安排,甚至不能走出大门一步,没有了人身自由。
婉容皇后怎样与人通奸的溥仪在叙述满洲国皇帝时期的部分中写道:“早前,在皇后从天津前往大连的路上,她的哥哥为了得到某种利益,就把自己的妹妹卖给了同行的日本军官,我很晚才得知这一事实。” 1935年才得知皇后怀有私生子的溥仪皇帝说,对此感到极为愤怒和屈辱,同时也担心日本得知这个事实并利用到政治中,所以在皇后生下孩子后立即扔进火炉将其烧死。他还写道,婉容皇后以为已把这个孩子托付给哥哥抚养,每月都给哥哥抚养费。 据悉,溥仪皇帝和吸毒并出现精神错乱症状的婉容皇后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有名无实。 末代皇后婉容至死都以为,她的私生子是由其兄长秘密抚养长大。而对世人来说,这个孩子的去向却始终是一个历史之谜。日前,群众出版社惊曝:“婉容的私生子才出生,就被末代皇帝溥仪亲手扔进了锅炉烧化。” 溥仪在书中这样叙述:“1935年,由于她有了身孕并且将近临产,我才发现了问题。我当时的心情是难于描述的,我又愤怒,又不愿叫日本人知道,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她身上泄愤婉容也许至死还做着一个梦,梦见她的孩子还活在世上。她不知道孩子一生下来就被填进锅炉里烧化,她只知道她的哥哥在外边代她养育孩子,她哥哥是每月要从她手里拿去一笔养育费的。‘八一五’后她和我分手,烟瘾很大,又加上病弱不堪,第二年就病死在吉林了”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 ] 书中也有溥仪亲述婉容吸毒及私通的内幕:“事实上,她(婉容)的吸毒是由于她的父兄出的主意,甚至在私通问题上,也受过她哥哥的鼓励。直到很晚我才知道,早在她那次离津去大连的路上,她的哥哥就由于换取某种利益,把自己的妹妹卖给一个同行的日本军官了。” 分享到:
婉容皇后真的好美,溥仪为什么喜欢婉容婉容在当今社会不用化妆,不用整容,肯定也是一个美女。可惜的是溥仪没有生育能力,导致婉容与侍卫私 通并怀孕,溥仪知道后把她的女儿扔了锅炉,从此婉容就吸上了鸦片,从曾经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也是她一生的悲哀,不过溥仪还是爱她的,可惜的是他们生不逢时,早出生了百年。
婉容简介 末代皇后婉容是怎么死的婉容,郭布罗氏,达斡尔族,正白旗,1905年出生于内务府大臣荣源府内。1922年,已满17岁的婉容因其不仅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而在贵族中闻名遐迩。同年,被选入宫,成为清朝史上最后一位皇后。然而婉容的当选并不是因为她的美丽与多才,而是因为皇帝溥仪随手在她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同时也就圈定了婉容凄苦的一生。与婉容同时入选的还有另外一个少女-文绣,但是由于文绣家族势力没有婉容家大,所以文绣退而居其次,成为皇妃。然而现在看来,婉容的幸运当选却正是她不幸命运的开始。住在紫禁城的那段日子里,由于母仪天下的荣耀和新婚燕尔的欢愉,婉容过得还算惬意,她的柔情与活泼也给溥仪带来了很多快乐,而她的饱学多识,更是使溥仪视之为知己。但是婉容也有着大多数女人都有的小心眼和嫉妒心,所以文绣的存在,使得她和溥仪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音。
1924年底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皇帝的尊号也成为了中国的历史。他带着婉容、文绣住进了天津静园。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性格上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了,而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终更是导致了文绣提出离婚。可是溥仪却把这场给他带来奇耻大辱的“刀妃革命”的所有过失都推到了婉容的身上。等到溥仪逃至长春,成为了伪满洲执 的傀儡后,他更是对婉容置若罔闻,不闻不问。同时婉容的行动也受到了日本人的严密监视和限制,这一切使婉容的身体和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于是婉容越来越放纵自己,她狂躁易怒,她嗜毒成瘾、她甚至与溥仪身边的侍卫私通,总之,婉容竭尽所能地做出所有可以激怒溥仪的事情。终于,她开始了长达10年的冷宫生活,这段日子使她从一个娇美恬静的美人变成了一个形如槁木的疯子。到了1946年,随着日本人的投降,撇下了一大群的皇亲国戚,溥仪这个儿皇帝也仓皇出逃了。在随 转移到吉林延吉的监狱后,孤苦伶仃的婉容终于香魂一缕随风散,化作一抔黄土,结束了她曾令人羡、令人怨、令人怜、令人叹的一生。 婉容死在延吉。这位目击者名叫郭长发,他在1985年11月间因病住院,并与黑龙江省林口县一位干部朴亨道成为病友。他们谈到《末代皇后和皇妃》这本书,郭长发说书中所载关于婉容的死地有误,于是谈起自己作为目击者的经历。其时郭长发老人七十四岁,是 首次进占长春时第一个冲入伪皇宫的战士,他所在的部队当时被称作“铁道部队”,押送、看管伪满被俘人员即是该部队承担的一项任务,据说日本人送给溥仪的那把战刀就是郭长发从长春一直背到延吉的。 1986年3月20日,朴亨道同志写信给《末代皇后和皇后》一书作者,反映了郭长发老人关于婉容死地提供的新证据。信中写道:“据他〔按:指郭长发〕说:婉容当时确实死于延吉江北大狱。因为她当时正像书中所说的‘病重’,加之当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极差,最后死于狱中。死后也是他们(郭等)用旧炕席卷着扔在北山上的。因为是皇后,不同凡人,他对当时的情节、年月日都记得非常清楚。” 嗣后,陈自新、于天震、于天云三位同志又对婉容的死亡地点和时间作了考察。他们“翻阅了一些或许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原始资料,并走访了一些当时接触过这方面情况的老同志,包括参与为婉容遗体拍照的同志”,从而获得了确切可靠的证据。据此,他们对婉容撤出长春直到病亡(1946年5月3日至6月20日)的过程及其背景,作了如下综述: 正如许多回忆文章所介绍的那样:婉容由长春转移到吉林市时,曾被临时留置在吉林市公安局看守所。当时她身患重病,神志有时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全靠随从人员服侍。为了维持她的生命,每天都需要供应她适量的鸦片。至于她所以被转移到吉林市,这并不是因为她是皇后,更没有把她当作一个政治犯。只是因为她在长春的亲属,不肯将她领回去抚养,致使民主 不得不在由于战争所造成的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带着她转移。 婉容转移到吉林市不久, 军队就占领了长春,并向吉林市逼近。在这种形势下,于1946年5月23日夜,她又被抬着送上火车,一直转移到延吉市,被安置在延吉监狱(旧址在现延吉艺术剧场)。当6月10日再次决定她同爱新觉罗浩、溥俭等六人一起转往牡丹江,再送佳木斯时,因为她已病入膏肓,难以承受旅途颠簸,而未能成行。只好将爱新觉罗浩等五人送往佳木斯,并很快允许他们自由行动各奔他乡了。 在爱新觉罗浩走后的第10天即1946年6月20日,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终于与世长辞了。死后葬于延吉市南山。在一份保存下来的原始登记表上清楚地记载着她的准确死亡时间:“于6月20日午前5时亡去”。 陈自新等三人考察的结果与郭长发老人提供的证据大体相符,至此已能对婉容死地作出结论:她确实死于现已改建为延吉艺术剧场的延吉监狱,当时称之为“江北大狱”。 至于葬地,郭长发说是“用旧炕席卷着扔在北山上”,而陈自新等三人说是“葬于延吉市南山”。在当时环境下只能简单处理后事,拍摄遗容和尸体存档,然后找个合适的山沟掩埋,不留坟头。关于“北山”和“南山”的说法不同,恐怕是因为郭长发按当年居处的方位讲话所致。他们都说葬在山上了,正式称谓应是“延吉市南山”。 清朝(422)婉容(8)
《山河月明》当中朱棣与徐皇后伉俪情深的情节并非虚构,真实历史上朱棣对徐皇后用情至深,朱棣所有的皇子公主几乎都是徐皇后所生,在徐皇后生前从未纳过妃子,可谓是宠妻狂魔。
在男尊女卑的旧时代,三妻四妾是富贵人家十分寻常的事情,更何况是当朝天子,更是后宫佳丽无数,并非所有帝君都如此,比如明成祖朱棣。提到朱棣,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是一位手段残暴的帝君,特别是对建文帝手下的许多臣子“诛十族”让人不寒而栗,可是如此凶残之人也有温情的一面,朱棣与徐皇后的爱情故事令人羡慕不已。
徐皇后12岁进宫服侍马皇后,可以说陪伴在朱棣身边有三十多年,两人从小青梅竹马,相濡以沫,在朱棣的心中徐皇后的位置非常重,因为徐皇后不仅是贤内助,还是事业和精神上的良师善友。朱棣可以登基成为一代君主,离不开徐皇后的辅佐,婚后两人感情深厚,朱棣所生的九个子女当中,有七人都是徐皇后所生,可见朱棣对徐皇后十分宠爱。
在朱棣登基之后因为国事操劳经常忘了饭点,徐皇后会陪伴在朱棣身边,陪着一起进食,一起挨饿;在朱棣处理国事的时候,无论多晚徐皇后经常在一旁侍奉,再加上徐皇后才华横溢,两人经常一起共讨国事,有如此贤妻,试问哪个君主不会宠爱呢,更重要的是朱棣和徐皇后有共同的爱好和信仰。徐皇后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同样十分上心,将家庭与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样德才兼备的妻子,朱棣自然百般疼爱,可惜再完美的人也是肉体凡胎,徐皇后因病永远离开了人间,朱棣从此性情大变,很长时间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综上所述,《山河明月》当中帝后之间感情深厚的剧情是真实存在的,朱棣与徐皇后的爱情令人感慨万端。纵观徐皇后这一生拥有了朱棣全部的爱,对于徐皇后来说是值得的,而徐皇后的才华和德行同样值得后代学习。
汉宣帝刘询和许平君,下诏求微时故剑(用圣旨写就最浪漫的情书)。
光武帝刘秀和阴丽华,娶妻当娶阴丽华。
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推荐小说《长孙皇后》,《桃之夭夭--长孙皇后》
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后宫只有一名皇后。
清太宗皇太极和宸妃(海兰珠)。
清世祖福临和董鄂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