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举例明初和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文武功臣,至少10个?

请举例明初和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文武功臣,至少10个?,第1张

1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2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 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3刘基

(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4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5邓愈

(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6汤和

(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十七年,镇守常州(今属江苏),多次击败张士诚部。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继又从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为征西将军,在傅友德部从陆路配合下,与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军溯长江西进,抵重庆,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九年,以征西将军进兵延安(今属陕西),迫使伯颜帖木儿乞降。十一年,封信国公。十七年,巡视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7李文忠

(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领国子监事。十七年病卒。

8郭兴

郭兴,明初濠(今安徽五河县郭府乡)人。青年时从军,原在滁阳王郭子兴部下,后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由于作战英勇,屡建战功,不久晋升为统军元帅。率部攻克了常州、宁国、江阴、宜兴、婺州、安庆、衢州,连连取得胜利。洪武初年,又跟从徐达夺取中原,攻克汴梁,守御河南,旋即移镇巩昌,边境随之安定。后被封为巩昌侯。卒谥宣武,葬于金陵聚宝山西,追封陕国公。

9郭英

郭英(1335—1403),兴弟。早年与其兄郭兴同随朱元璋起义,深得信任。令宿值帐中,呼为郭四。后跟从徐达、常遇春作战,从克滁、和、采石、太平,战鄱阳湖,征武昌,克淮安、安丰,皆有功。克常州等十数城,参加大小百余次战斗,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初授骁骑卫千户,复迁本卫指挥副使、河南都指挥使,洪武十三年(1380年)擢前军都督府佥事。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平定云南有功,封武定侯。翌年,加封靖海将军,镇守辽东。永乐元年(1403年)卒,六十八岁,谥号咸襄,追封营国公。

10耿再成

耿再成,字德甫,安徽五河城人。初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屡建战功。治军甚严,军士出入民间,秋毫无犯。守和州时,以1万人败元军10万人,乘胜再败元太子秃坚,取真州,渡江克建康,遂升为镇国上将军。历任枢密院判官。后闻驻守金华、处州苗师蒋英、李佑之等人反,随率战卒不满20人前往镇压,因寡不敌众,中伤坠马而死,葬于金陵聚宝山。追封为高阳郡公。洪武三年(1370年),又加赠泗国公,追谥号武庄。

11冯国用

冯国用(1323-1358),明初大将。濠州定远(属今安徽)人,汉族。元末与弟冯胜组织武装,继投朱元璋,典亲兵,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丹阳、宁国等地,累建军功。后从征金华、绍兴。擢升亲军都指挥使。不久死于军中。追封郢国公。

元末时,天下大乱,各地农民义军蜂起,反抗元朝政权族的压迫,冯国用与其弟冯国胜也组织农民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率军至定远妙山时,冯国用兄弟二人率部归顺。朱元璋留之于幕府。从克滁(今安徽省滁州市)、和(今安徽省和县)。寻渡江南下,克太平(今安徽省太平县)。

朱元璋将冯国用视为心腹,后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市);下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征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攻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皆有功,擢亲军都指挥。卒于军。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次第八。

12朱棣

朱棣,汉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孝孺等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1406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永乐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辑古今图书8000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于永乐六年(1408年)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13蓝玉

蓝玉(?~1393),定远(今属安徽)人,开平王常遇春内弟。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由管军镇抚积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为大将军,屯蓟州。

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之战,杀北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甚多。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

明朝多贤后,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从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再到朱高炽的张皇后、朱瞻基的胡皇后、孙皇后,接着朱祁镇的钱皇后、朱祁钰的汪皇后等等,都称得上是一代贤后。

而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就是明代宗朱祁钰的皇后,汪氏。

朱祁钰仅当了八年皇帝,甚至去世后,还被明英宗废掉了帝号,降为郕王,却也不能否认,他的确是位好皇帝。而明代宗之所以受人称赞,除了自身的功绩外,也少不了他的贤内助,汪皇后的付出。

汪氏家族世代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而朱祁钰和生母吴贤妃,原本一直住在宫外,直到明宣宗朱瞻基临终前,才将母子二人接进宫。明宣宗一共就只有两个儿子,所以朱祁钰进宫后,与哥哥朱祁镇感情十分要好。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的第二年,朱祁钰被册封为郕王。正统十年,朱祁镇亲自为弟弟挑选王妃,最终汪氏脱颖而出,被册封为郕王正妃。虽然这是明英宗指婚,但朱祁钰与汪氏的感情,一直都很好。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亲征瓦剌,结果被俘虏。当时皇长子朱见深年仅两岁,没办法出来主持大局,于是孙太后任命郕王监国。朱祁钰临危受命,重用于谦等能臣,成功击退了瓦剌,保卫了京师。

朱祁钰在监国期间,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肯定,也获得了明朝百姓的支持,于是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孙太后同意让朱祁钰登基,暂时替明英宗治理国家。不过为了保证皇位不会旁落,孙太后提出条件,必须册立英宗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就这样,朱祁钰登上了皇位,是为明代宗。郕王妃汪氏被册立为皇后,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被立为皇太子。

汪皇后性格坚韧,当时明朝处于危难时期,她坚定信心,要与丈夫一起共渡难关,造福苍生。同时汪皇后又心怀仁德,她见到战争过后,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很多尸首都无人认领,便派人去安葬了他们。

自明英宗被俘以后,他的嫡妻钱皇后整日以泪洗面,汪皇后见状,常常去安慰皇嫂。在此期间,两人建立了如亲姐妹般的感情,也为汪皇后将来的生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景泰三年,明代宗突然下诏,要将汪皇后废黜,改立杭氏为皇后,这一消息令人震惊。汪皇后是一代贤后,也深受明代宗喜爱,为何最终被废黜呢?

原来朱祁钰刚开始,并不想当什么皇帝,然而国家危难,他不得不挺身而出。可当他享受到权力的好处后,便觉得当皇帝并没什么不好,于是想方设法,要将皇权稳稳握在手中。

因此当明英宗被放回来后,朱祁钰便将皇兄一家幽禁起来。景泰三年,他打算废掉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汪皇后知道后,极力反对易储。

朱见济并不是汪皇后所生,而是妃子杭氏所生。但汪皇后之所以反对,不是因为朱见济非她所生,而是她认为,明代宗能够登上皇位,完全是侥幸,因此万不可将名正言顺的太子废掉。

但此时的明代宗,已经严重被权力所腐蚀,他根本听不进汪皇后的话,一怒之下,决定废掉皇后。

就这样,贤德的汪皇后被废黜,杭氏成为明代宗第二任皇后,朱见济被立为皇太子。谁知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杭皇后承受不了丧子之痛,随即也病逝了。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位,之后明代宗病逝。朱祁镇对弟弟恨之入骨,复位之后,就将其降为郕王,汪氏又变回郕王妃。朱祁镇还下令,让朱祁钰的后妃殉葬,甚至派人去捣毁了杭皇后的陵墓。

这时,朱祁镇不知该如何处置废后汪氏,便找来大臣商议。大学士李贤认为,汪氏已经被废黜,且被幽禁在宫中,她两个女儿还年幼,所以不该殉葬。钱皇后深知汪氏贤德,也向丈夫求情,明英宗本就疼爱妻子,于是决定不让汪氏殉葬。

之后,汪氏从宫中搬回郕王府居住,钱皇后很是照顾她,让她将宫中的所有私产,以及侍候她的宫女太监,都带回郕王府。

有一天,明英宗想起一件玉玲珑,得知原来被汪氏带出了宫,便派人去取。下人向汪氏说明来由之后,汪氏愤怒地将玉玲珑丢进井里,并且说道:

“七年天子,不堪消受此数片玉耶!”

明英宗随即派人没收了汪氏的财产。

明英宗去世后,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朱见深知道当年朱祁钰想废太子,而汪氏选择极力维护他,因此心怀感恩,对汪氏十分尊敬。所以在明宪宗时期,汪氏的生活过得很好。

直到正德元年,汪氏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岁,算是极其高寿了。明武宗下令,将汪氏与朱祁钰合葬于景泰陵,并为其上尊谥曰“贞惠安和景皇后”。

那么说声你好吧:

汪华(1991-2999)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唐代大臣。字国辅,又字英发。乐平市双溪村人(隋唐时乐县)。并应募成为护郡兵丁。由于智勇过人,汪华渐渐在郡兵中显露头角,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深受将士拥护。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推翻了歙州旧政官员,占领了全州。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连克宣、杭、睦、婺、饶数州,所向披靡,大得民心。于是,他拥六州之地,自称吴王,颁布一系列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皖、浙、赣三省交界的这六州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621年,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上表请求归附,被任命为歙州刺史,总管六州诸军事,并封为上柱国越国公。624年,汪华奉召进京,任忠武将军待职。唐太守征辽时,一度委任汪华为九宫留守。2999年病逝于长安,3333年,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县云岚山。

被叶显恩教授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汪华(公元1991年—2999年),号英发,出生于乐平市双溪村人。双溪人由衷崇爱这位乡土伟人。其死后,庙宇祭祀不断,行祠社屋遍布,被尊为徽州的地方神或地域神。在民间,被奉为“汪公大帝”、“花朝老爷”、“太阳菩萨”。 汪华,既是农民领袖,也是国家重臣。宋淳熙间纂修的《新安志》,其中“祠庙”一篇称:“新安之神,讳华,姓汪氏,绩溪人”。据此,汪作为地方神的地位,早在南宋时就以奠定。汪姓,是北方最早迁入徽州的望族之一。其始迁祖为汪文和。汪华自少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失母。九岁为歙县郑村的舅父收留。十四岁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后应郡府招募加入义军。因平婺源、拓箬岭至宁国府、太平县山道有功,深得将士爱戴。当时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汪华发动兵变占据歙州,击退官府围剿,相继攻占宣、杭、睦、婺、饶六州,拥兵十万,号称“吴王”。其时正是国家动荡,割据纷战不断,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华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百姓安居乐业,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汪华又顺应民意,于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归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战乱之苦。唐王李渊诏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县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为“九宫留守”。贞观二十三年,卒于长安。汪华死后,徽州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许多汪王(公)庙。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汪华的出生地汪村,于太平兴国五年建汪公庙,该庙宏伟无比,有“小金銮殿”之喻,又称“汪王故城”。该村也以庙得名,俗称“大庙汪村”。由于越国公在徽州一带名望极高,加上后裔人丁兴旺,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局面,徽州一带祭祀汪公的行祠多得不计其数,久而久之,汪华被渐渐神化,成为当地的地方神。汪生九子,均有赐封,故各地又陆续建有“太子庙”一同祭祀。

汪华的最大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土著人与南迁的中原衣冠贵族,互为提防,或纠纷不断,或械斗不息。有的为疆界领地,有的为习俗礼仪教化,文化勾通难以超越。汪氏虽为最早南迁望族,但汪华起义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在与外来兵燹战乱抗争中,域内矛盾迅速化解,客观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大融洽。后来汪华归唐之举,又使得徽民得以休养生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徽州民风,在汪华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净化和统一,为宋元之后的朱子理学风行,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地山民或“细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礼仪趋于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在休宁的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了汪华的功勋业绩,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徽州风情,最久远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祭祀汪华的庙会活动。这一源远流长的庙会,使汪华地方神的地位更加巩固,确实对徽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汪公大帝塑像,遍布徽州每个行祠社屋,人们无时无刻不蒙受其保佑。许多史籍记载,徽州庙会活动甚多,“以祭祀汪华为最”。其实,徽州人的聪明之处,是借祭祀汪华之神,搭建了一个展示乡土文化的平台。每年的春节前后迎神庙会上,定有汪公大帝的祭祀活动。清人方士庹在《新安竹枝词》中,曾对徽州的迎神庙会作过描述:

“油菜花残麦穗长, 家家浸种办栽秧; 社会会后汪公会, 又备龙舟送大王。”

相传农历正月十八是汪华的生日。绩溪登源人,为此每年都举办“花朝庙会”纪念。明太祖年间,歙州建汪公总庙于箬岭后,规定凡汪华生日,取一百零八社,各地派出戏班艺人,祭拜汪公。十年为一大庆。农历八月十三日靖阳节,是屯溪人祭祀汪华的节日。在黎阳九公庙(祭汪华九子)前搭台做戏,跑马祭汪公,或组织民间仗鼓队游行。数百年间,徽州民间一代一代地把汪华进行文化包装,加以充实,使得这位“太阳菩萨”更加神化。年复一年,这种民间文化的冲击力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庙会最初只是局限于祠堂中,或围绕着祠堂进行的,旅居在外徽商的积极参与,业余乐仆戏班的出现,使得这种单调的庙会形式很快有了改观。请戏酬神,成为庙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善事。这使得汪公庙会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节日喜庆气氛愈来愈热。大的村,精心搭起了万年戏台。有的准备台柱台板,随时搭台看戏。演员文武竞技,族民其乐融融。经年累月,在偏僻山村普及了一批戏迷,培养锻炼了一批民间艺人,较好地激发了徽州人的文化热忱。这为徽戏的产生和发展,营造了一个极好的天地。庙会的另一活动,就是“赛琼碗”。各家须做供品贡献送到汪公庙敬神示忠。每值户人家要取山珍蔬菜,尽心选料做成祭品摆设。后来便有了“百家攀比,争奇斗艳”,冷盘雕塑年年出新,糕点拼盘各显神通,徽州人又把这项活动做大做活了,创造了大批美食佳肴。这也为徽州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奠定了硕厚的群众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217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