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什么年代?

曹植是什么年代?,第1张

三国时代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山东聊城市莘县,一说出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 (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 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叡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再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言出为论,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地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奉承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结果曹植在出征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得可怜。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192年

曹植诞生。

·211年

封平原侯。

·214年

改封临淄侯。

·221年

改封鄄城王。

·233年

忧郁而死。梵呗泰斗编辑本段  曹植还是中国佛教梵呗音乐的创始人。魏太和三年(229年)曹植封东阿王,历时四载。曹植初登鱼山,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明清之际,鱼山曾建有吾山书院。《吾山书院记》中写道:“沿山路攀登,至‘秀野堂’,堂前洗砚池,金鳞游泳,有吐墨状……北望郁然有灵秀之气,乃‘羊茂台’。子建祠与墓傍山向西,由台向东,拾级而上,至绝顶,上有柳舒城,是曹植读书处。”如今,曹植墓前右侧有一亭,名为“隋碑亭”,亭内矗立一块石碑,杂用篆隶、金文和楷书,记述了曹植的生平、祭祀及有关情况。沿墓北侧拾级而上,不远处就见一块突兀的奇形怪石,状似卧羊,周有茂密草木,故名“羊茂台”,相传这就是当年曹植的读书处;羊茂台上方有一干涸的石塘,上方的石壁上写着“洗砚池”,相传是曹植洗砚的地方;登临山顶,在山的北侧一处比较平坦的石面上,有一处摩崖石刻,镌刻着“御山”、“左川”、“寿”等几个楷书大字,传说是曹植登山所书。

  鱼山顶西侧,有一石壁,上写“闻梵”两个朱红大字,据记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惋”、“乃慕其音,写为梵呗”。“闻梵”处便是相传曹植当年闻听梵乐的地方,由此曹植也就成为中华佛乐的创始人。在“闻梵”处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曰“梵音洞”,据说曹植听到的梵乐就是从这个山洞中传出的。曹植闻听的梵乐后来向东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为此曹植又被誉为日本佛乐的鼻祖,每年,日本宗教界都有大批人士前往鱼山参拜曹植墓,并在墓前演奏曹植当年创作的梵乐。前不久,中国佛教协会、山东省佛教协会在鱼山山麓隆重举行了鱼山梵呗寺修复奠基仪式。这次修复鱼山梵呗寺,预计总投资1亿多元,寺院以鱼山为中轴线,主体工程有普渡桥、山门殿、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方丈室。中轴左右分别建有地藏殿、观音殿、禅堂、斋堂、僧房以及客房。在鱼山东麓还将建设万佛太殿、舍利宝塔以及梵呗佛乐大厅。在这次修复工程中,还将修建一座高20多米的铜铸观音像。鱼山梵呗寺俯瞰滚滚黄河,面临青翠群山,背倚鱼山,呈献给游人一个“白云、青山、黄河”的云水胜景,当人们登临此处时,自然会想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的不凡气度。 所著诗篇编辑本段  丹霞蔽日行 飞龙篇 薤露行 惟汉行 鰕{鱼旦}篇 吁嗟篇 豫章行二首 浮萍篇 野田黄雀行二首 门有万里客

  泰山梁甫行 怨歌行 圣皇篇 灵芝篇 大魏篇 精微篇 孟冬篇 当欲游南山行 名都篇 美女篇

  白马篇 升天行二首 五游咏 远游篇 仙人篇 盘石篇 驱车篇 种葛篇 妾薄命行 平陵东行

  当来日大难 桂之树行 当墙欲高行 当事君行 当车已驾行 苦思行 飞龙篇 飞龙篇 远游篇 善哉行

  对酒行 苦热行 艳歌行 艳歌行 结客篇二首 天地篇 长歌行 亟出行 妾薄幸 妾薄相行

  艳歌行 陌上桑 两仪篇 秋胡行 对酒行 乐府十首 歌 甘露讴 时雨讴 嘉禾讴

  白鹊讴 白鸠讴 木连理讴 责躬 应诏 朔风诗五首 矫志诗 矫志诗 正会诗 闺情诗

  公燕诗 侍太子坐诗 斗鸡诗 赠徐干诗 赠丁仪诗 赠王粲诗 赠丁仪王粲诗 赠丁翼诗 赠白马王彪诗 送应氏诗二首

  三良诗 代刘勋妻王长杂诗 弃妇诗 游仙诗 杂诗七首 杂诗 杂诗 七哀诗 怨诗行 情诗

  喜雨诗 诗 七步诗 离友诗三首 妬诗 四言诗 四言诗 离友诗 诗 诗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

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

曹植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扩展资料:

文艺成就

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

甄氏是袁绍的儿媳妇,袁熙的妻子,袁绍病死后没两年,他的大本营邺城就被曹操攻破,曹操俘虏了袁绍的亲属,这其中就包括了袁绍的妻子刘夫人与儿媳妇甄氏,被俘虏的女人在当时无论曾经的社会地位有多高,此时也不过是男人的战利品。曹操早年在南征北战时,只要看到或者俘虏了漂亮的人妻,都会自己收编为妾,比如曹操收编了张绣的婶娘为妾,收编了何进的儿媳妇为妾,收编了秦宜䘵的妻子为妾,甚至为了收编漂亮的美女,不惜得罪关羽这样的英雄,曹操抢了关羽看中的秦宜䘵之妻,关键是有人在抢自己的妻子时,秦宜䘵还活着。

曹操与儿子们所以,以曹操的个性来看,基本上看中了漂亮的美女都会自己先收了,当时甄氏22岁,曹丕18岁,曹植13岁,曹操50岁,在当时年龄不是问题,问题是曹操在攻打邺里时带着18岁的曹丕,这个时候的曹丕已经结了婚有正妻的,但是身为曹操的儿子,曹丕也继承了曹操好色的基因,曹丕也看中了漂亮的甄氏。曹操至少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是出生于公元210年之后,也就是说曹操56岁之后还有生育能力,所以在理论上,曹操是有可能继续纳妾的,但曹操是个成熟政治家,虽然会跟关羽抢女人,但绝对不会和自己儿子抢女人,况且当时曹操已经50岁了,关注的兴趣点也不一样了,再加上古人50岁已经是行将就木的年龄了,曹操对政治的兴趣显然超过了对女人的兴趣,所以曹操不太可能跟自己儿子抢女人。

曹丕与甄氏曹丕虽然看中了甄氏,但当时的婚姻是父母之命,曹丕纳妾都是要经过曹操同意的,曹操得知曹丕看上了甄氏,很快就同意了曹丕的请求,虽然曹丕小了甄氏4岁,但并不影响什么,曹丕也顺利地娶到了甄氏,在当时可没有什么贞节观念,离婚后再嫁,或者抢了别的妻妾为自己的,这种现象在乱世之中很正常。当时的曹植只有13岁,还是虚年,虽然古人13岁就能结婚生育,但是身体也不过刚刚发育,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很容易喜欢美好的事物或者漂亮的女人,但是曹丕看中的女人,理论上就是曹植的嫂子,曹植看甄氏就相当于男人在大街上看到漂亮的女人多看几眼的感觉,何况还是自己神圣不可侵犯了妻子,曹植可是个聪明人,再怎么样也不会对自己的大嫂有什么想法。

甄氏这应该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初见到甄氏的内心感觉吧,随后甄氏就成为曹丕的妾,还在当年给曹丕生了一个儿子曹睿,也就是后来的魏明帝。之所以后来有很多人说曹植与甄氏之间的关系有些不清不白,其原因有两个:1、公元216年曹操带着卞夫人、曹丕以及甄氏的一双儿女曹叡、东乡公主一起南征孙权,甄氏因为生病留在邺城,而当时曹植同样留守邺城,这中间有一年的时间,曹植与甄氏是同在邺城生活的,虽然两人各住各的,但是在曹操、卞夫人、曹丕等人回来时,甄氏脸上的气色很好,因此有人怀疑曹植与甄氏有些不清不白。

河洛之神2、曹植曾在公元222年写了一篇叫《感甄赋》的文章,文章中描写了一名绝色美女河洛之神,曹植用各种赞美之词描写,有人认为《感甄赋》中的“甄”就是甄氏的“甄”,而后为即位为皇帝的魏明帝曹睿把《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要知道曹睿是甄氏的儿子,如果不是敏感了,为何要改曹植的文章名?先说第一个原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虽然曹植与甄氏有一年时间是居住在同一个城池中,但并不是住在一个宅子中的,这是分得很清楚的,当时曹丕已经是世子,曹操的接班人,而曹植是只是曹操儿子中最有文学才能的,难道住在一个城池就有奸情,这也太强词夺理了,况且曹丕是未来的接班人,身份地位特殊,比曹植的地位高得多,再说了曹丕无论是武功还是文学,综合能力都是曹操儿子中最强的,曹植与甄氏就算住在同一个城池中,见面的机会也是不多的,他们是没有必要的见面机会和共同轨迹,就算曹植偶尔来看生病的甄氏,那也是要避嫌的。

甄氏所以,第一个原因不能凭甄氏脸上气色好,就断定她与曹植有什么关系,这应该是不存在的。再说第二个原因,曹植是个文人,文人写文章凭着一股情感,《感甄赋》的词藻豪华,描述深刻,是曹植对自己理想中的爱人的仰慕之情,所谓的河洛之神最大可能就是曹植虚构出来表达情感的,文人嘛,都会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很难说这其中就有真实发生的事情。曹植在这一年被封为曹丕封为鄄城王,所谓的《感甄赋》就是曹植在被封后所作的一篇文章,虽然“鄄”与“甄”很相近,且读音相同,但没有证据显示曹植与甄氏有什么关系,如果真有关系,曹植会把自己这一段不伦恋给公开写出来吗?难道他不怕曹丕杀了他?曹丕处处打压曹植正愁找不到借口杀曹植呢?但从曹丕对待曹植的做法来看,至少曹丕都没有认为曹植与甄氏有什么问题,相信我,如果有问题,曹丕会第一个动手的,而不会让曹植活过了自己。

甄氏被曹丕逼死至于甄氏的名字,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有人叫她为“甄宓”,也有人叫她为“甄洛”,这些都是后人牵强附会叫出来的,因为《感甄赋》的河洛之神名字叫宓妃,之后曹睿改名为《洛神赋》,因此才把甄氏叫做“甄宓”或者“甄洛”,其实是缺乏史书记载的。美好的东西人人是仰慕如,但这并代表其中有什么不清不白的事情,难不成在大街上看了漂亮的美女几眼,就会有所企图吗?同样的道理,曹植多看了几眼漂亮的嫂子甄氏几眼,就应该跟甄氏有些不清不白的关系吗?这也太牵强附会了,最多是曹植有些仰慕甄氏的美丽,在精神上有所爱慕,但是任何实际不伦之事应该是不存在的,这才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与甄氏之间纠葛,而不是什么一女乱三曹,也乱不了。

曹操死后,曹丕、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倍受猜忌和迫害。太和六年(232年)11月,由于长期遭受猜忌与迫害,精神上受到了沉重压抑和打击,终于郁郁而终,时年41岁。

参考资料∶日历网网页链接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234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