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第1张

我可以跑得更快

395  马子栋

      苏桦伟,一个传奇般的人物。他是苏神中的“苏神”,“我可以跑得更快”正是他的座右铭。   

        他出生于香港,天生脑痉挛,无法正常说话,听觉弱,下肢力量薄弱。别人都说他不是一个普通人,而他则要做一个不普通的人。   

      在他13岁那年,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残疾人田径队。在那里,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寒冬酷暑,在训练场上总有他的身影。他一圈圈竭尽全力地奔跑,常常跑到四肢无力,汗流浃背为止。长期的训练,再加上即将到来的亚历山大残奥会的压力,让他开始逐渐崩溃。那天晚上,他用塑料袋裹住头,嚎啕大哭,他想要放弃,但,他在母亲的开导下,明白了“用力哭不如用力跑”,他停止了哭泣,仿佛又对训练充满了希望。此后,他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不断奔跑,不断冲击自己的极限,从刚入队的17秒到两个月的16秒,再到最后的14秒五七,一直在前进,前进,前进……     

        时间如白驹过隙,1996年,亚历山大残奥会4×100米男子接力赛拉开了序幕。他们一行人代表中国香港参加。他位于压力山大的第四棒,担负着冲线的责任。当接力棒在他手里时,他如离弦的弓箭,飞速的反超对手,跑到领先位置,越过了终点线。那一刻,他茫然而紧张,最终他以领先了001秒的成绩,赢得了桂冠。在队友身边激动的他竖起了食指——第一,仰天长啸,他光芒四射,如宝剑出鞘,帅,帅,帅。     

      2008年北京残奥会他重返赛场,再次代表中国香港队参战。“1615号”站在了200米的赛道上,他双眼微闭,食指着地,摘下助听器,脚尖点地,蓄势待发。一声哨响,他如猛虎下山,冲向终点,那时,仿佛在赛场上,只有他与母亲“望着妈妈,set,go!”他自己压线那一刻,世界仿佛停止了,24秒65!他赢了,他打破了此前创造的世界纪录,他看向母亲,再次摆出夕日的标志,竖起食指——第一。     

        苏桦伟的一生是坎坷的,是饱经挫折的,但他始终认为“我可以跑得更快”,一直在向前跑,所以他永远不会迷路。      只要坚信“我也可以跑得更快”,我也可以变得神奇。

《妈妈的神奇小子》是一部能让观众从片头哭到片尾,剧情令人震撼、感动与反思的良心之作,影片所倡导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正逢其时,可以被推上**好评榜单,被更多人看到。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残奥会冠军苏桦伟从小因脑痉挛无法走路,到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下一步步成为了田径赛场世界冠军的传奇故事。

催泪亲情的呈现

影片名为《妈妈的神奇小子》,顾名思义,是从母亲的视角出发讲故事。通过苏桦伟母亲的视角,我们看见苏桦伟因疾病而承受的生活压力,以及藏在各式各样细枝末叶中「母亲温柔的爱」。看似残酷,将不会走路年幼苏桦伟放在「工作车间不断滚动传送带」上,如果不努力站起来走动,就会被卷入传送带中受伤。实则眼神中藏满担忧,身体也早已准备好抱起不会走路的苏桦伟。

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少年苏桦伟感到非常难受。但母亲并未选择安慰他,而是告诉苏桦伟:“用力哭不如努力跑。”语气有多冷静,内心就有多难受——知道苏桦伟受了多少委屈又有什么用呢?作为处在社会边缘的残障人士,只有做到最好才能让周围惊讶,才能迎来尊严。这个道理少年苏桦伟可以不懂,但母亲却不能不考虑到。

《妈妈的神奇小子》

**《妈妈的神奇小子》在此前的点映中收获了自媒体大号和许多观众的好评,有望成为九月开学季**市场的潜力股。片中苏妈奇迹般的母爱令人印象深刻,有观众赞叹道:“一个母亲将一个不被世人看好、不被抱有希望的残障儿童,从无法行走带到成为世界短跑冠军,忍受了巨大的非议、嘲讽、不理解,换来了一次又一次打破世界纪录、夺得金牌的好成绩。”

也有观众认为这份亲情是双向的:“母子二人都站在为了对方好的立场,却做了让彼此难受的事情,或许这就是考验吧。”更有观众认为该片的题材非常振奋人心:“其实我们需要的不过就是给自己的鼓励,即便一地鸡毛也不要放弃自己热爱的事!”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1

 东京残奥会开幕当日,被网友称为“苏神”的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心目中也有一个苏神——香港伤残人田径运动员苏桦伟。

 苏桦伟1981年出生在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油漆工,妈妈无业,还有一个弟弟。苏桦伟是目前男子100米和200米跑T36级残疾人世界纪录保持者,被称为“神奇小子”。

 妈妈用目光丈量儿子的跑道。

 近日,以苏桦伟为原型的**《妈妈的神奇小子》上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苏桦伟的故事。他自幼因黄疸病导致的痉挛性脑瘫,无法正常站立。作为母亲,苏桦伟的妈妈一开始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更不愿意任儿子因为身体残障受到异样的目光与对待。

 在苏桦伟的童年,妈妈总是站在他的前方,用撕心裂肺的呼喊,用接近威逼的鼓励让他站起来,向前走。在儿子人生的前十年,她充满了愤怒和不甘,甚至绝望说出“你走给我看,不然我们一起去死”。

 随着苏桦伟长大,妈妈又发现了他跑步很快,自此,苏桦伟迎来人生转机。在妈妈的注视下,他正式开始训练,经历了刻苦训练、自我怀疑、自我超越,他终于能够赛过火车,一次又一次地高举代表冠军的手势。

 “神奇小子”背后,是一个家庭的辛苦。苏桦伟的爸爸不幸工伤,为了不拖累家庭,放弃了治疗。妈妈让苏桦伟专心训练,自己一天打四份工,累到吃着饭睡着。弟弟偷偷卖了苏桦伟的金牌,愤怒地指责母亲偏爱哥哥。

 每个家庭在教育中遇到的难题都是相似的,残障儿除了要迈过自理、自立的关卡,也会和所有同龄人一样,经历自我意识的萌发、觉醒。饰演妈妈的演员吴君如回忆,在运动场与儿子决裂的一场戏让自己印象深刻。“儿子长大了,第一次要妈妈放手,很伤妈妈的心。”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障儿的赛道上,不只苏桦伟的家庭在陪跑。

 从**中的妈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妈妈的影子:全心全意地爱孩子、为孩子打算,恨不能以身替之。其中有人也会敏感、暴躁、无心的偏袒,但她们一样自强自尊,尽管不完美,却一直在用坚定的目光鼓励孩子前行,一如既往陪伴孩子面对人生路上一个又一个赛程。即使撇去苏桦伟的金牌经历,这段故事反映的家人之爱,也足以令人动容。

 多少残障儿在“各就各位,预备,跑”。

 这部**,很难不令人联想到东京残奥会。拥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体育健儿,用残缺的身体诠释更高、更快、更强,尽展人性的光辉,奏响生命的旋律。

 当地时间8月31日,东京残奥会上的轮椅篮球项目比赛。

 显然,因为身体的缺陷,他们要承受的磨砺远比身体健全的运动员更多。这也是为什么苏炳添将苏桦伟奉为自己的`“苏神”。

 东京残奥会上,中国健儿领奖台下蹲,与坐轮椅的对手、队友合影。

 赛场之外,还有一个值得全民关注的庞大群体,他们身残志坚,找准自己人生的赛道,不断向前。

 江苏人陆鸿,因为中毒性脑炎留下了小脑指挥神经失常的后遗症,现在,他有一家生产相册的工厂,40多位员工中,一半以上是残障人士。他说,残障人士很难找到让自己发光的工作,自己要为他们提供机会。

 湖南姑娘杨淑亭,19岁那年因为一场车祸高位截瘫,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家人的鼓励在当地创办了扶贫车间,专门生产仿真花,带领1300多个曾经的贫困户和 59 位残疾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还有舞蹈家邰丽华,曾因《千手观音》家喻户晓,在听不到音乐和节拍的情况下,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舞蹈。作为全国两会的“老委员”,她提交了几十个提案,涉及农村残疾人医疗保障、建议设“全国无障碍日”等各类内容,她说:“我希望残疾人活得更有尊严。”

 还有千千万万我们不知道姓名的残障人士,奋斗在这平凡的世界。他们身后,是给予他们支持与关爱的家庭和家人。每一个他们,都是父母的“神奇宝贝”。

 向前跑吧!你们身后还有大家,促进每一位残障人士更好地发展,不只是他们家庭的责任。政府、媒体、企业、各种社会组织和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尽己所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社会支持。

 以残障运动员为例,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少网友只知奥运会,不知残奥会。客观而言,更偏爱商业价值高的热门项目,追捧明星运动员,是更多普通人的选择。普通运动员尚且要面临退役后的落差,对残障运动员而言,这个问题就更加残酷。

 苏桦伟(右)和艺人刘德华。刘德华安排苏桦伟到他旗下公司工作,公司从来不会因为训练或比赛请假扣他薪水。

 《妈妈的神奇小子》中展现了对残障运动员出路的探讨。影片里,苏桦伟参加训练,每月只能领到3000港币的政府津贴,远低于送快递等普通工作。考虑到家庭经济负担,苏桦伟一度不想跑了,而他的妈妈则将目光放到了广告代言上。现实中,同工同酬的制度还需要不断推动制定落实,对残障运动员的未来规划,也应被用人机构纳入工作计划。

 据吴君如透露,这部影片本身10年前已有雏形,但一直被投资者拒绝。演员古天乐的投资,才使这个故事得以搬上银幕。

 文艺创作、新闻宣传、科普工作,对消除歧视、营造助残氛围,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效用。苏桦伟主演的**《12秒58》,曾经收到了一些这样的评论:“只要看见残疾人在社会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就会觉得好伤心。希望社会能多些宽容理解吧。”“二十年后的我,在录像中依旧被这个残疾少年在跑道上燃烧的激情所感染。”

**《妈妈的神奇小子》观后感2

 由尹志文导演,吴君如、张继聪、梁仲恒主演的**《妈妈的神奇小子》已于9月4日在内地院线上映。昨天,片方在北京举行了观影会,监制兼主演吴君如线上跟现场观众分享拍摄这部**的经历,“这次拍摄跟我以往所有的角色都不一样,有很多场哭戏。”而吴君如的丈夫,著名导演陈可辛更是透露,“拍摄这部影片她真的非常不容易,每天都是‘哭’着回家的。”

 影片根据参加过4届残奥会、获得6块奥运金牌的“神奇小子”苏桦伟的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来因患黄疸病而无法正常站立行走的苏桦伟,在母亲的帮助和鼓励下,被残障田径队选中,多次夺得残奥会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的励志故事。

 吴君如最为观众熟悉的是她的喜剧角色,尤其是她跟周星驰合作的那些喜剧**,但《妈妈的神奇小子》中没有任何的喜剧元素。“老实说,这样题材的**很多人一开始都不看好,影片中也没有明星,但我觉得这个**非常励志,非常有意义,尤其是片中苏桦伟的妈妈这个角色,她是把母爱掰开了揉碎了,再展现给大家看,这是我们拍摄这部**的初心,我们想试试看能不能拍摄一部成功的**。”

 片中吴君如演的母亲跨度30年,从苏桦伟的小时候一直演到他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为止。为了演好角色,吴君如专门去跟苏桦伟的母亲聊天沟通,后者告诉她,自己的生活一直都是围着苏桦伟转的,“苏桦伟10岁之前,她的母亲一直是很愤怒的,因为她觉得老天很不公平,为什么我就生了一个不正常的孩子。后来她发现,这个孩子有跑步天赋,就刻意培养他,当他拿到了金牌后,苏妈开始有了信心,原来我儿子是有能力的。苏妈的爱是无私的。”

 影片中让吴君如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苏桦伟跟母亲的“决裂”。苏妈为了儿子退役后的经济来源,替他接了不少广告,需要他配合拍摄,但这影响到了苏桦伟的正常训练,有一次终于情绪爆发了。这时候,这么多年为儿子默默付出的苏妈说出了心里话,“你长成这样是天性,没有人会怪你,只有怪我的!”原来苏妈早年的确受了很多人的歧视,尤其是她带着小苏桦伟出去,旁人难免会指指点点,这些经历也都被写进了**中。

 扮演苏桦伟的有三个演员,除了饰演小时候的苏桦伟也是一名残疾人外,扮演14岁和27岁苏桦伟的的演员,都是正常人,他们以前也都没有受过体育训练。为了拍摄,提前训练了半年。扮演27岁苏桦伟的梁仲恒,是一名舞台剧的演员,他的表演受到了著名编剧张翼的赞美,“绝对是一次影帝级别的表演。”

 至于苏桦伟本人的现况如何?吴君如透露,他还是每天早上9时就去上班,苏妈已经退休,但苏桦伟的父亲已经过世了。至于片中提到的“同工同酬”,现在中国香港地区残疾人运动员的奖金“的确加多了一点点,奖金也提升了一点点”。而中国香港地区,今年也是第一次可以收看到残奥会的直播节目。

;

      这是导演尹志平的系列作品之一,都是关于运动,关于拼搏,关于母爱和成长,然而为什么还是综合评分较高呢(猫眼93,豆瓣由73到69)。

      原因它切中了人性的痛点和社会的热点,抓住了主旋律。主人公苏桦伟患有先天的小儿麻痹症及失聪症,从小就受人小坏蛋的欺凌。但好像他的本能就有反抗,就好像反抗逆来顺受的命运一样用飞快的奔跑给自己命运赢来了正义,也赢了她母亲的惊喜和意外。从此开始了他开挂的人生。

      然而他的人生开挂并没有那么顺利,在残奥队曾是拖累队友的白菜;进队之前也没被教练看好,之后也遭队友的白眼。但他妈妈没有对他失去信心。依旧鼓励他,让他赛赢火车。赛赢火车的他终于也赢回了队友的信任,最后一起团结协作拿回来教练曾失之交臂的冠军。

        此外,他的弟弟作为一个正常人,看见妈妈最偏爱的还是哥哥,未免心理失衡。他将自己被无形中作为照顾哥哥的“备胎”命运深感不公而且愤恨不平以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

        从人性来讲,这对这位母亲带来了很大的考验。怎样平衡对两位儿子的爱,怎样让儿子明白自己的苦心和母亲的脆弱,无疑让她陷入了两难。最终影视将一位隐忍但又对儿子饱含母爱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出来。

      然而影片不单讲人性,也把人性放在社会的环境和热点去受考验和升华。不管他赢了几次冠军,但最终报酬和待遇是那么微薄,远远抵不了正规奥运冠军的奖项。一个抵抗自己命运的人不得不在社会的残酷面前低下了头颅,选择去做了较为相应的快递员工作。

      于是他的成长之路再次面临挫折。不过很快这个社会的利欲又将他寻租了。广告公司找他拍广告,他可以一边拍广告一边训练了,除此别无他法。他也渐渐地活在了被寻租的陶醉之中无法自拔,以致训练成绩再次下滑。教练对他急得不行,甚至是恨铁不成钢。于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冲击下,让他活得较为艰难。有很多次,他为了训练不得不面临公司违约赔款的威胁;也有很多次,他迟迟未至训练场,也很尴尬地面对教练的失落和怨怅。但最终,他冲破了这种双重夹击。

        再次获得冠军之后,她母亲终于喊出了残奥会冠军和奥运会冠军同等待遇的呼吁。让我们不得不为这为勇敢的母亲点赞。

        整部**除了跑步的燃点之外,其实最注重的还是讲故事。通过质朴的表演和细腻的叙述不急不躁地将影片要展示的人性冲突、社会热点、人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母爱的均衡与隐忍等各方面展示了出来。可以说这是较为优秀的文艺片。

        能看下去的观众也许会为导演和演员蕴含于作品中的脉脉温情所打动,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吧。不像某些动作片,除了冲突劲爆的画面之后,被消费和挥霍的荷尔蒙到现实变成了一场空。希望真能多些这种不急不徐,好好讲述故事,展现人性,唤醒心灵力量,带我们多多思考成长与现实和命运的作品。

        是的能思考人性试图呼唤现实和命运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猎奇素材固然好,但那不是广大受众的平凡人生,对于如何走好普通人的平凡之路,增强老百姓的对平凡生活的幸福快乐和对命运坚实的触感才是诸多影片现在所承担的任务。它们离走进老百姓的心里,提高民族的思考力,唤醒人性这方面,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影片改编自残奥冠军苏桦伟的故事,但更多的笔墨不是卖惨他身体的不如意,而是聚焦呈现他对跑步的热爱以及现实生活的窘迫。

残奥会刚刚结束不久,看这部以香港残奥冠军真人故事改编的**,似乎更有感触。跟随主角一步一步走到领奖台,也让大部分观众第一次知道,原来不是一枚金牌就能改变命运,原来奥运冠军需要送快递补贴家用,原来金牌和金牌不一样。

剧情

该片根据残奥会冠军苏桦伟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残障儿苏桦伟如何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克服身体障碍,最终成为残奥冠军的温情励志故事。

苏桦伟生来因黄疸病导致脑痉挛,无法正常站立行走。而苏妈(吴君如饰)没有放弃,不仅帮助儿子站了起来,还发掘了他的跑步天赋,直到苏桦伟被残障田径队选中并夺得残奥会冠军,这对神奇母子的热血励志传奇开始家喻户晓。

东京奥运会的余温仍在,两天之后,东京残奥会的圣火也即将点燃。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中国香港田径运动员苏桦伟以24秒65的速度夺得男子200米-T36项目金牌,并打破了该项目残奥会的世界纪录。

这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中国主场的第一块金牌,也是苏桦伟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届残奥会。从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到2008年北京残奥会,他在4届残奥会累积了6金3银3铜的惊人战绩。

一晃,十几年过去。又到了一个新的奥运之夏。

有新的像苏桦伟一样的运动员继续在赛场上挥洒汗水,而苏桦伟的故事也并没有结束,那些奔跑在赛道上的瞬间,都被刻进了一部**里。

——《妈妈的神奇小子》。

这部吴君如监制并主演的新片,徐徐呈现了苏桦伟是如何从一个身有残疾的孩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或者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这部**讲述的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点点将身患残疾的儿子培养成田径运动员的过程。

一些看过点映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有的看到了苏妈的艰辛,“吴君如能凭这片子拿一个影后”。

在这些感受里,“笑中带泪”“感动”算是非常突出的关键词了。

其实在影片9月4号正式上映之前,桃团已经提前在广州和深圳组织了两场观影团。

也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奖状、金牌这样的周边。

“感谢你成为妈妈的小孩,妈妈不是超人,但是愿意为你勇敢,希望你赢在终点。”

有朋友组团前来,也有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来一场亲子之旅。

昨晚的提前观影结束后,大家分享了对这部**的感受。

这些感受非常复杂细微,我们可以提取出励志、热血、燃这样与少年、运动紧密相连的词语,也可以提取出母爱、温情、感人这些与亲情和家庭密不可分的字眼。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一眼看过去,这是一个足够热血燃情的运动故事。

一个原本连走路都困难的人,竟然能在赛道上奔驰,这本身不就是一个关于运动的奇迹么?

人生一开始,苏桦伟就是那种“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医生宣布他“以后能行走的机会很小”。

从幼年时代的无法行走,到逐渐能够站立、走路,再到13岁第一次在赛道上奔跑赢得教练的赏识。

苏桦伟的人生走的是“后发制人”的路。

而他的跑步节奏也像他的人生一样,是“我起步比别人慢,所以才要在后面追上来”的后来居上。

这与我们以往见到的运动员太不一样了!

我们见过太多拼命去补足短板的人,但是如果人生中有的短板是注定无法补足的呢?

就像是苏桦伟说的,他因为先天听力弱,导致起跑发令后反应总是比别的运动员慢一点。

一开始,为了攻克起步慢,他按照教练的要求不断练习起步、调整起步姿态。

但是沉溺于一次次的起步练习中,几乎让苏桦伟忘记了自己跑步的初心:我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一直练习起步,我只是想要跑步啊!

起步,就像一个人无从选择的出身,家庭、 健康 这些无从选择的先天条件决定了苏桦伟的起点不可能比别人更高。但他了解自己的人生,也知道自己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追上来。

就像他说的那样,“我知道我起步比别人慢,所以我才会更拼命在后面追上来,就像我的命一样!”

他说出那句话,身后的赛道仿佛不是一条跑道,而是他奋力前行的人生之路。

在这条路上,当一个人面临注定无法补足的短板时,苏桦伟的方法不是囿于困境,而是将长处发挥到极限。

“输在起跑线不重要,最重要是知道终点在哪里。”这是苏桦伟在形容自己的比赛,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关于人生的哲思。

与其说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励志和热血,不如说就是这种从重压之下迸发出的惊人能量。

而在这种励志和热血背后,是一个家庭和一位伟大母亲倾尽全力的支撑。

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上,苏桦伟和队友一起夺得400米男子接力赛金牌。那是苏桦伟运动生涯的第一个高光时刻,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他的人生与田径赛事紧紧相连。

一个家庭想要培养出一个奥运冠军,背后所付出的心血常人难以想象。更何况,还是苏桦伟这样在生活起居上需要有人照顾的运动员。无论对家人的精力还是经济,这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考验。

影片没有回避这些现实困境,直面了运动员尤其是残疾运动员生活中真实的困难和阻力。

片中,苏桦伟一家四口蜗居在老旧的居民楼里,父亲突然生病,整个家全靠母亲苏妈打四份工支撑。

生活的琐碎艰难袭来的时候,天赋和梦想显得不堪一击。

苏桦伟一度在艰难的现实面前放弃了运动员生涯,“我跑步每月拿3000多津贴,但是我去送快递一个月可以拿七八千块补贴家用。”

苏桦伟,他不仅要与自己的身体和命运抗争,他还要与琐碎困顿的现实生活作战。

唯一幸运的是,无论他做什么选择,都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永远都有苏妈并肩前行。

拍板儿让儿子加入田径队的是苏妈,每一次采访都陪在儿子身边的是苏妈,想出主意让儿子拍广告赚钱恢复训练的也是苏妈。在儿子比赛状态不佳时飞去赛场帮助他调整心态的,还是苏妈。

苏妈,是苏桦伟故事里绕不过的重要人物。

老实说,刚刚看到片名的时候,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一部运动员传记片,会在片名中把“妈妈”放得如此之重。

但是看完全片,我就明白了——再没有任何一个切入点会比现在的这种方式更加贴切了。

因为在苏桦伟的运动生涯甚至整个人生轨迹里,没有苏妈的坚持和陪伴,不会有今天的运动员苏桦伟。

一部运动员传记**,我们见过太多从对手、教练、恋人、家人等视角切入。这些人确实也在苏桦伟的人生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每一个视角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但是对苏桦伟的人生而言,再没有任何一种视角比苏妈的视角更加重要。

第一次,幼年的苏桦伟在苏妈的鼓励甚至是逼迫下,从工厂传送带上站了起来。

一个被医生宣告此生很难行走的人,在母亲的培养下,创造了奇迹。

在亚特兰大残奥会比赛前,少年苏桦伟有些迷茫,苏妈说“你当妈妈在终点望着你”。

冲线夺金的苏桦伟,每一枚奖牌里,都凝聚着妈妈数十年如一日的温情目光。

“望妈妈,set go!”是苏妈的名言。她陪着儿子训练、比赛,为儿子剪脚趾甲,为儿子的 情感 和未来操碎了心。

“小明为什么能比火车跑得快?”

这个问题在**里出现了不止一次,苏桦伟也与火车比赛了不止一次。每一次,苏妈都陪在他身边。

一边是鸣笛前行的火车,另一边是全力奔跑的苏桦伟。而苏妈,就在一旁的楼梯上为儿子计时。

小明真的可以跑得比火车快!

苏妈与儿子击掌的瞬间,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欣喜,眼中涌动着幸福和骄傲的泪光。

在苏桦伟的故事里,妈妈是故事的起点也是跑道的起点。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一向被看好的苏桦伟在前两场比赛中都未能夺冠,心态一度失衡。苏妈飞到儿子身边帮他解开心结、调整状态。

在那个“小明为什么跑的比火车还快”的问题里,苏桦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因为他有一个神奇的妈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351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