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感情很深?

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感情很深?,第1张

长孙皇后是公元614年嫁给李世民的,当初的李世民才15岁,李渊也只是河东慰抚大使,所以不存在什么政治婚姻之类的。当时长孙皇后的舅父高士廉觉得李世民才华出众,以后必能成就一番事业才把长孙皇后嫁给他的。这就像一种投资,高士廉投资对了。

接着感情的话应该很好才对,下面是长孙皇后病逝后李世民的表现(这足以证明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独一无二的感情):

李世民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唐会要》卷二十陵议)。

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最后长孙皇后长得怎样?那就不清楚了,没画像,没记载,也没人知道长得怎样了。(应该是一般或者有些姿色,如果是绝色的话会有大量篇幅记载的)

齐帆齐微课:

历史长河皇朝倾覆,宫廷女人泪眼婆娑,华衫凄艳,万千宠爱背后每每暗涌着刀光剑影、骨肉倾轧、众叛亲离。

然而,在李唐王朝,长孙皇后这个女人,却实实在在获得了皇帝李世民如普通丈夫般的一世深情和难能可贵的尊重,后人也称长孙皇后为贤后。

如果把皇后看成职业岗位,无疑,长孙皇后人前人后,面子里子都有,获得了巨大成功,得到皇帝老板、一众同事和民众的高度赞誉。

长孙皇后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卒于贞观十年(636年),在她36年的短短人生中,13岁时嫁给年方17岁的李世民,一路风雨相伴23年,在后位约10年。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夫妻情深的轶事很多。

比方说,夫妻俩在宫外散步,行至湿润处,李世民兴致勃勃地用棍子插下去,即掘出甘泉,被视为祥瑞。

长孙皇后产后身体虚不进补,不能吃鸡,鸭肉寒凉,唐太宗令厨师研制菜品,在鸭肚内填满药材,慢火烤制,滋补又美味,定期送食给长孙皇后,皇后身体渐好。

长孙皇后作《春游曲》,唐太宗为讨妻子喜欢,对此诗“见而诵之,啧啧称美”,虽然后人评价该诗词稍艳,不符合皇后身份。但在唐太宗眼里,长孙皇后就没有不好的地方。

长孙皇后故去后,唐太宗亲自抚养他们共同的孩子——幼子李治和女儿晋阳公主,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亲自抚养孩子的皇帝。

爱屋及乌,唐太宗对他和长孙皇后生共同生养的皇子女,都格外偏爱。

比如他们的大儿子李承乾与二儿子魏王李泰双双夺嫡失败,按律当斩,也只是贬为庶民流放,后来李泰还重回官员队伍,做了郡王。长孙皇后同父异母的兄弟参与谋反,经长孙皇后求情,不仅饶过他死罪,后来还做了兵部尚书,被封为国公。

古人的谥号是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褒扬称号,多为单谥,尤其女性谥号,多由皇帝子孙追封。

但长孙皇后刚过世,丈夫唐太宗直接以“文德”两个谥号褒扬她。尤其是“文”这个谥号,唐人认为“文”,“为美无以尚也”,没有哪个谥号能比文还要美好。皇帝这么霸气褒扬妻子的做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长孙皇后身后事,唐太宗虽遵她临终遗言“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简约安葬她于昭陵玄宫。

但唐太宗同时下令,让人在昭陵五重石门外修建栈道,宫人起居供养一如皇后生前;又在宫中修建层楼,终日眺望昭陵,思念皇后,悲伤难忍。他还拉上大臣们陪他一起思念皇后,被魏征嘲讽以为是皇帝祭奠父亲,他才拆除层楼作罢。

在一众同事眼里,长孙皇后性格宽仁。她的仁德之名,为李世民和当时的朝廷,提升了声望和影响力。

魏征劝谏,惹怒太宗,太宗气冲冲地回到后宫扬言,“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闻,没有直接劝说正在气头上的皇帝,而是穿上朝服,恭喜皇上得到直臣辅佐,唐太宗冷静下来。

《大学衍义》评价:文徳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征也,非后从容开捄,则征不得免矣!其为君徳之累可胜计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

魏征屡次直言顶撞,惹恼李世民,长孙皇后的做法,救的不止有魏征,而是天下千千万万愿意归附朝廷的不同势力。

比方说唐朝推行科举取仕,打破了魏晋以来世族对入仕途径的垄断,一些没有显赫背景,有真才实学的寒族子弟进入当时的公务员队伍。

魏征在服务李世民之前,为李建成幕僚,曾替自家主人谋杀李世民未遂。李建成身死后,李世民爱魏征之才,认为他不过“各为其主”,继续用他。

像魏征这样有黑历史的正直官员,触怒皇帝后,因长孙皇后的照拂,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何况更多科举取仕的新晋官员阶层,这让他们更加坚定维护皇族利益,才有贞观年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出现人才兴盛,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贞观之治”。

另有一则轶事,看出长孙皇后的仁德惠及普通宫人。

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爱的骏马无故死了,唐太宗要杀了养马的宫人。长孙皇后巧妙地向太宗讲了个历史典故,太宗改变主意,赦免了养马的宫人。

《贞观政要》评价,若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之绝无仅有者也……宜太宗有“失内良佐”之叹也。

在1300多前年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作为女人的长孙皇后,她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多赞誉?

一是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终生学习,具备远见卓识。

长孙皇后生于北魏皇族长孙家,算是名门世家。父亲长孙冕是北魏右骁卫将军,有突出的军事、外交才能。长孙家族从北魏至隋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

长孙皇后是家中幼女,自小耳濡目染,为实打实的名将之后。父亲在她幼年时,订下她与李世民的婚姻。

8岁丧父,她和哥哥长孙无忌幸得名士舅父高士廉收留优待,过上了还算安稳的学习生活。

即使后来她贵为皇后,在梳妆打扮时,仍手不释卷,熟读经史。这让她比同时代一般女性眼界更开阔,常常有独到见解,能与丈夫谈古论今,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唐太宗在位励精图治,后宫嫔妃的美丽皮囊又怎么抵得上长孙皇后有趣的思想和灵魂呢?

二是善于抓住时势机会,与丈夫互相成就。

唐朝初建时,李世民作为常年征战在外的主帅,不如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成在父亲身边呆的时间多。

人都是见面三分亲。长孙皇后深谙其道,当时为秦王妃的她,代替在外的丈夫,侍奉皇帝公公李渊至孝,深得公公认可,为李世民在皇帝父亲面前挣了不少印象分。

李世民军事才能突出,征伐四方,威望日隆,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嫉妒。在复杂的政局中,李世民率领的秦王部属和后宫亲属产生了矛盾。

李建成势力在朝堂占明显优势。李建成、李元吉势力联合后宫嫔妃,挑唆皇帝李渊对李世民产生很大嫌隙和猜忌,李世民数次被兄弟迫害,性命堪忧。

多事之秋,秦王妃没有逃避,偏居一隅,她直面问题,装作若无其事,常在后宫出入,更加孝顺李渊,与后宫嫔妃交往,争取助力,为李世民玄武门绝地反击争取了时间。

在玄武门兵变中,秦王妃和哥哥长孙无忌、房玄龄等,无条件支持李世民。她站在丈夫身旁,以自身的勇敢、无畏,从容勉励将士,争取胜利。

可以说,在丈夫命运攸关的重大时刻,长孙皇后不单生死相随,更重要的是,她善于发挥女性独特的影响力,为丈夫争取助力,扭转不利局面。

而长孙皇后的贤名,在于她在思想上能一直与丈夫同步,同频沟通,互相懂得,这也是唐太宗极其爱重她,经常在大臣面前夸妻子的原因。

这对互相支持的帝王夫妻成就和照亮了彼此,在历史的星河中熠熠生辉。

三是对自己定位准确,活得洒脱、清醒。

长孙皇后之睿智,还体现在她对自己和家族的清晰定位上。

唐太宗李世民想与长孙皇后议论朝廷大事和赏罚,长孙皇回答他:“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妇人,安敢豫闻政事?”意即妇人干政不对。皇帝丈夫再三问她,她就是不理会,李世民也没办法。

但长孙皇后愿意与丈夫谈论历史典故,让太宗获得不少启发。

后人评价她,“既不预政,又能匡君于此,得坤道含贞之义。”

长孙皇后对皇后这一职务定位把握得很准确,这样做利人利己。

外戚权势过大影响朝廷稳定,熟读史书的长孙皇后深刻知道背后的含义。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相交于微末之时,感情深厚。长孙无忌才干出众,为李世民当上皇帝立下过汗马功劳,李世民非常重视这个大舅子,他不顾皇后反对,执意封长孙无忌为高官。

长孙皇后见劝说丈夫无效,她釜底抽薪,直接说服哥哥放弃官位,最后唐太宗终于同意长孙无忌以闲职高薪退出权力中心。

长孙皇后甚至在临终前,仍劝诫丈夫,“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弥留之际,她请皇帝丈夫不要给自己的娘家人做高官,只需要以外戚的身份看待就很好了。

长孙皇后一直强调娘家人不要盈满,对娘家家族的定位和发展,预先看到危机。只可惜丈夫和幼子唐高宗李治都没有听她的。

这是因为如意公主当时的地位是很卑微的,尽管李世民是喜欢如意公主的,但是还是改变不了如意公主的地位,这样子就只能娶了长孙无忧了。

李世民和如意公主是电视剧《隋唐英雄》中的人物。他们都是主角之一。如意公主是隋炀帝杨广和小厚的女儿。因为她的聪明,她深受父母的喜爱。如意公主从小就特别喜欢李世民。两人是青梅竹马,感情自然深厚。隋朝战争时期,李世民和他的父亲到太原去阻止进攻。

一厢情愿的公主美丽而大胆,她一心想追求自己的爱情,两人的感情经历了曲折。李世民和宇文成都很喜欢这个如意公主。然而,痴心的公主一直对李世民感兴趣。后来,一厢情愿的公主嫁给了宇文成都,一厢情愿的公主为了她的爱情,在她出嫁的那个晚上逃走了。宇文成都并不因此而讨厌它。最后,于文成毫不犹豫地为她而死。

后来,李世民因为家庭和政治因素而震惊了他的孙辈,但李世民和他的一厢情愿并没有改变。在困难时期,这两个人仍然彼此了解,彼此相爱。对李世民来说,愿望永远是他心中的第一份爱。经过一番波折,两人终于结婚了。

通过热播电视剧《隋唐英雄》,你可以知道这部剧的全部,她和她最喜欢的李世民。这个结局很完美。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是残酷无情的。如意公主和李世民生了两个儿子,他们生了两个儿子:吴王李玉和吴王李伟。这里的如意公主是杨澜,她是隋帝杨汝仪的女儿,嫁给了已经死去的皇帝。

无论是隋朝还是唐朝,如意公主都非常谦逊。从宫殿的侧面看,她是不可能有像南阳这样的公主陪伴的。唐朝时,李渊把如意公主送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当时是秦王,并不是主宫。在丈夫李世民眼中,这个痴心的公主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从如意公主的儿子出生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在孝顺的时候其实是希望怀孕的。当时,如果父亲去世,孩子必须被抚养27个月。

我觉得李世民最爱的应该是长孙皇后,两个人从小就认识了,相当于青梅竹马。再加上长孙皇后是一个非常识大体的人,不仅在后宫当中,深受嫔妃们的爱戴,在朝廷里,官员们对她也都是称赞声。

李世民一生当中拥有过很多的女人,他还娶了一个隋朝的公主,就是李恪的母亲。可能这个隋朝的公主并不受杨广的宠爱,连她的生母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而且这个公主在嫁给李世民之后,并没有受到非常多的宠爱,因为她的身份非常的尴尬,作为前朝的公主,本来是尊贵无比,但是现在已经是另外一个朝代了,反而处处受到限制。李世民是一个以国家为重的人,就算这个公主非常的貌美,他也不会过于亲近。

李世民最爱的女人是长孙皇后,这个女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一直在他身边陪伴他,帮助他。在她13岁的时候,她就嫁给了李世民。她一直站在李世民的身后,替他做事。在后宫妃子和李渊面前,替他说好话。在玄武门事变当天,她还亲自去慰问下面的将士。将士们看到秦王妃都亲自来勉励自己,倍受感动,更加愿意为李世民效劳了。后来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她也成为了皇后。看到自己的丈夫犯错的时候,她会当面指出他的缺点。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肯定有一个贤惠的妻子。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代明君,跟长孙皇后的努力和付出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李世民把朝廷的事情处理得非常好,长孙皇后把后宫的事务打理的非常好,彼此都不让彼此担心。长孙皇后非常的喜欢看书,经常和李世民谈古论今,她发表的一些观点,可能对李世民有很大的帮助。

猜想1:长孙皇后的哥哥是长孙无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长孙无忌是北魏拓跋氏贵族后代,父亲死得很早,跟妹妹一起是舅舅高士廉养大的。高士廉识人很有慧眼,早在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之前,就发现李世民是个非常之人,把长孙无忌的妹妹聘与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做皇帝,册封长孙氏为皇后。猜想2:李家与长孙家是世交,长孙皇后(历史上一种说话,长孙皇后名叫长孙无垢,后面我就以此称呼长孙皇后)的父亲叫长孙晟,(是北周与隋朝的名将。你可以在里找到他的资料。)长孙晟很早就死了,所以,长孙无忌兄妹是舅舅高士廉养大的。小时候,李世民就与长孙无忌玩得非常要好。常常会去高家串门找长孙无忌玩。很可能在一次偶然中见到长孙无垢,而且这次见面给李世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而且喜欢上了她。李世民是将门之后,而高家是官宦之家,名门郡望,长孙无垢很小就通学文史,而李世民年纪小时对习武,骑马射箭很着迷。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曾说过,他年经时,重武轻文,是两个影响他,使他重视文史的,一个是他母亲,一个是妻子。李世民看上自己甥女的事让高士廉知道了,高士廉观察过李世民,发现他有过人之处,而且家世显赫。也有意成全他,因此,李世民在没与长孙无垢结婚前,有过多次见面与交谈。能见面的原因是因为长孙无忌,而高士廉也没阻止。后来甚至,长孙无忌或高士廉看出李世民心思,向他暗示过。最后李世民向李渊提出要去高家提亲或者是李渊也看出了李世民喜欢长孙家小女孩,所以去提亲的。结婚时,李世民16岁,长孙无垢才13岁。19岁时,长孙皇后给李世民生第一个孩子。34岁病逝。加述,李世民很小就有过人之处,而且长相上也弄与常人,可能是因为气质。这两点,历史上有较多记载,小时候李渊带李世民出去,遇到一个算命的,看到李渊父子,说贵人有贵子,说李世民不出20岁便可济世救民,这个是正史上说,现在来说,可能不实,但是有一点是事实,就是李渊做太原留守每次去打仗,把所有儿子都留家里,却独带李世民在身边。这说明李世民有过人之处。李世民也因此,游历边关,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而李渊做了皇帝后,老同事李密,一直看不上李渊,当看到李世民时,不由的有几分敬礼。

长孙皇后(600-636),小名观音婢。生于开皇二十年,卒于贞观十年,只有36岁。十三岁嫁给李世民,是大业九年(613),当时李世民16岁。一生为唐太宗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

长孙皇后的家族是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后来因为当了宗室长,所以号长孙,最后成为姓氏。皇后的曾祖父长孙裕,曾经封爵平原公。父亲长孙晟,史书没有记载长孙晟袭封,可能长孙晟不是爵位继承人。长孙晟有一位哥哥叫长孙炽,文武全才,隋朝官户部尚书。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在隋朝离间突厥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母亲是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她的舅舅在贞观时代也很有名,叫高士廉。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即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贞观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

长孙皇后的儿子

  太子-李承乾

贞观十六年被控武力叛变,意图杀害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废,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贞观十九年郁郁而终,唐太宗为此罢朝,葬以国公礼。

李泰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倍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为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后因涉嫌与太子争位,太宗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后进封濮王。高宗接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

李治(唐高宗)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长孙皇后的女儿

长乐公主

豫章公主

城阳公主

晋阳公主

新城公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382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