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饺子送亲面?迎亲面送亲饺子

迎亲饺子送亲面?迎亲面送亲饺子,第1张

是迎亲饺子送亲面。旧时,有钱人家雇轿两乖,一乘叫“官轿”,由新郎乘坐;新娘坐的那乘叫“花轿”。新郎到女家迎娶时要先拜女家祖先和父母,叫“谢亲”,随后由送亲客陪着吃面条和鸡蛋。新娘离家时两脚不能沾土,要由兄弟抱着上轿。轿里放一个包有脸盆和镜子的包袱(意为“包福”).新娘手里拿一条手帕,路上遇见另家结婚队伍时可与另家新娘交换。交换手帕后可视为姊妹·有的以后可当亲戚往来。花轿起轿时,新娘的母亲或嫂子还要把一瓢水泼向门外,意思是嫁出去的闺女和泼出的水一样,无法收回。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称作“迎亲”

在婚嫁礼仪上,过去的一些繁文褥节如今在青岛地区多已废弃。婚期不再讲究“黄道吉日”,而选五一、国庆、新年等节日的不少,但农历的双日仍受人喜欢。在农村.新郎到女家迎娶时“谢亲”、吃面条,新娘进家后拜公婆、喝交杯酒、闹房,以及婚后3天回门等风俗仍沿袭了下来。

在市区,婚嫁礼仪更趋向简单化。一般是结婚当天上午,新郎由男傧相陪同到女家迎亲,新郎向岳父母鞠躬致谢。并与新娘一起吃饺子,吃饺子时碗里要剩双数。随后接新娘返回,到男家的时间必须赶在中午12点前,所谓“不能误了时辰”。至男家后,新郎、新娘要吃“宽心面”。

现在,新娘接回后,多在宾馆或饭店举行婚礼。亲友送礼祝贺,贺礼除装饰品、实用品外,近年送“喜钱”的居多。中午设酒宴招待宾朋,桌数多少不等,少者数桌,多者数十桌。席间,新郎新娘向客人一一敬酒,客人以吉言相贺。同时,女方在家中设宴,招待自家亲戚。

好象不只十样吧!可能一个地方一个说法,至少我结婚肯定带了不止十样东西!

1.酒席钱(协商);

2.压箱钱(协商、一般情况888或者1888);

3.开箱钱(200);

4.开门钱;

5.岁数钱虚岁+2(天、地)(一元硬币);

6.包袱皮(红色)8 个、带20个别针;

7.四色礼:2瓶酒、2条烟、2盒点心(一种四块儿,一种八块儿)、2包糖(散糖用红纸包);

8.猪肉十斤;

9.红腰带1条(共2条给新郎各新娘1条);

10.红手绢(带喜字)10个;

11.五色线:红、黄、兰、绿、紫各1条;

12. 内衣、内裤1套(背心、短裤红色);

13.红手套 1副;

14.红袜子1副;

15.顶针十个;

16.开心饺子宽心面(饺子的数量取决于新娘的岁数,即新娘虚岁+天+地+子孙,其中子孙饺子是大套小,套的多一些最好,所以饺子一定要袖珍,面条必须是宽面条,且只能是一根);

17.鞭炮若干;

18.红色脸盆、牙刷、香皂盒、漱口杯、毛巾各一对。

男方叫迎亲、迎娶,俗称“娶媳妇”(澄城县称“色媳妇”,富平县称“撩媳妇”,华阴市称“过缘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称“发落娃”或“打发娃”。

结婚前由男方择吉日良辰,邀当地有名望人士,将新媳妇上、下轿时辰和沿途忌讳、礼仪程序等书于红笺,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应允后,双方各自备办婚用。婚前数日,亲友给待出嫁女子送首饰、衣物,称为“添箱”;给男家送首饰、衣物,称为“行礼”。

男家将所备办婚用之首饰、彩礼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礼”,有的婚前三天送,称为“下三天帖”。在华阴市,舅家、姨家等近亲还宴请新女婿,称为“洗花道”。在大荔县,新女婿结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细长面条),外婆家给外甥赠“腔花”一对,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

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坟祭祖,男方给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结婚日清晨,女方聘请女中尊长为新娘开脸(用瓷碗片除去额头和颈部汗毛)、上头(盘发);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后,按所择吉日,请傧相骑马引花轿偕媒人、鼓乐至女家迎亲。轿内坐十二三岁小孩一个,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称之为“垂轿的”或“压轿的”。

有的还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带有的还给轿内放鸡、书或宝剑,以图祛邪吉利,并用红纸书“一路福星”贴于轿帘。轿至女家,女方饭食招待后,新娘头顶红盖头,着凤冠霞帔,穿绣花红鞋,拜祖、拜双亲,由姑嫂搀扶上轿,按所择方向盘腿而坐。兄弟数人扶轿,吹鼓手奏乐于前,女家亲友送嫁妆者尾随,谓之“送女”。

迎亲花轿须按来时路线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还有索要“买路钱”之习俗。入村,韩城一带讲究遇井、碾子皆用红布遮盖。轿至男家门口,新郎披红插花,着礼帽长袍,大荔等地还胸挂铜镜,由傧相陪同,走向花轿施礼。在鞭炮、鼓乐声中,傧相向花轿撒“铜钱”,新郎揭开轿帘,新娘由女喜傧扶拽下轿,韩城一带由公婆抢抱,孕妇、寡妇及属相相克者回避。

这时,有的县(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烧红铧尖,用食醋浇注,冒白烟后,围花轿转三圈,俗称“打醋胎”;有的先以四个蒸馍在花轿四角轮番投掷,再举干草火把绕轿三周。随之,由一能说会道的热闹男子充任“相风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麸、谷草杆、核桃、枣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等,同新郎、男女傧相引导新娘脚踏红毯直入洞房。

进门时,新郎给新娘头上插筷子,意为“快生贵子”;用擀面杖挑去新娘盖头,拉手上炕,绕炕角转一圈,俗称“踏四角”;新娘按所择方向,盘坐于备好的酒曲(或醋曲)上,谓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脚,嬉击三拳,以示“出嫁从夫”。出洞房时,年轻人争给新郎脸上抹黑,谓之“贺喜”。

午时,宾客入席后,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礼,称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后夫妻互拜。席间,好热闹者给新郎母亲抹黑脸,叫“搭喜”。宴席间,有的地方还有新郎新娘抓饺子、馄饨,抓住饺子示生男,抓住馄饨示生女。宴毕,送走女方宾客,新娘给本家及亲友长者倒茶,长者赠送礼物,俗称“认亲”。

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饮交杯酒,称之“合卺”。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来“闹房”,多以猜谜、磕头、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闹,俗称“耍媳妇”。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

扩展资料:

古代的订婚习俗:

订婚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第一道程序。旧时,男孩长到十二三岁,父母即托媒撮合,俗称“提亲”。媒人向双方提说后,如无意见,则于龙、凤“庚帖”上分别开列男女生辰八字,送至对方家中。三日内若无不祥之事发生,即请阴阳先生按男女双方年庚、属相进行占卜,算命“合婚”,如无“冲犯”,即回“允帖”以表同意。也有不写庚帖,单凭媒人口头说媒订亲。

接着商定彩礼、衣物诸事。清末,一份礼白银24两。民国,一份礼银元24枚。彩礼一般一两份。此外,还有衣料、被褥、首饰、棉花、丝线等。男方择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俗称“问媳妇”,有的称“戴耳坠”(女子从此戴上耳坠,表示已订婚),也叫“换帖”。

渭南市人民政府-婚丧习俗

饺子叫子孙饺子,代表着多子多孙。宽心面代表着爱情长久,互相包容,缘定终生。

子孙饺子个数有讲究,是“天一对,地一对,爹一对,妈一对,(这几个饺子和普通饺子一样大)自己一岁一对(这些饺子只有花生大小)”,

此外还要煮上8根面条,面条要切得很宽,叫做宽心面。煮的时候要用擀面杖搅拌,还要边搅拌边说“擀面杖搁勒(北方方言,搅拌的意思)锅,丫头小子一大窝”,以求多子多孙。

饺子和面条煮得都不太熟,吃时,事先安排好的童子在屋外问:“生不生”新娘回答:“生。”这叫“讨口彩”,意在往后的日子,儿孙满堂,幸福美满。

扩展资料:

婚礼习俗:

1、传统的中国婚礼上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因为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

2、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

3、合髻。“合髻”也称“结发”,是中国传统结婚信物。“合髻”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

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

4、起轿前,待嫁姑娘要睡在床上,经媒人三次相催,方起床梳妆,吃“上轿饭”。“上轿饭”特别满,因为新娘子这一天不能吃饭。新娘吃的第一口“上轿饭”要吐回到爹娘床头,意为“反哺”,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之后全咽下,意为去老公家有饭有肉吃,终身幸福。然后,母女要大哭一场,勿哭要拔风水。时间一到,由新娘大哥抱着上轿,不能碰屋里的所有东西。起轿后,父母会向起轿地方泼盆水,意为嫁出去的囡,泼出去的水,是人家的人了。此时,娘要在闺房里“哭嫁”,姐妹等女眷,均要嚎哭相送,但不能送过堂下。

-结婚风俗

-子孙饺子长寿面

1结婚子孙饺子的包法

旧时,京西一带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家抬去食盒,内装米、面、肉、点心等:娘家要请“全福人”用送来的东西做饺子和长寿面,所谓“子孙饺子长寿面”,把包好的饺子再带回家。

结婚这天,新娘下轿,先吃子孙饽饽长寿面。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没煮熟的饺子吃,边喂边问:“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与生孩子同音)”!睡前要由四个“全福人”给新人铺被褥,要放栗子、花生、枣,意为“早立子,早生”。

结婚这天请客人吃面条,讲究吃大碗面。也有的人家吃大米饭炒菜,菜肴多少视条件而定。

rgOc+[X UOwEA9q% 京北一带结婚这天由娶亲太太(由“全福人”充当)把新娘接来,拜天地入洞房时,要放一袋米(一般是高粱米),新娘被人搀扶退着走,登着粮食上床。接着吃子孙饽饽,新郎新娘各咬一口,窗外则有人问:“生不生?”屋内要连答三声:“生!”新娘结婚后的前三天要坐在床上,每天只吃少许饭,一般只吃栗子,主要为的是可少出门上厕所。

结婚后的第四天男方要请女方娘家人吃酒。这天由男家找人端布(落红布)给大家看,若无喜布,娘家人就无脸吃酒了。

酒席毕,新娘与新郎一起回娘家。 1[&V6=n &P,z$H{o@ “回门”当天再回男家。

近些年来,之后,这些习俗渐渐淡化了。 E#L"vh " Om4P| 旧时,结婚后一个月,娘家要接女儿回娘家住一个月,叫“住得月”。

%JsCw8C6 e~+VN4D&b> 每年二月初二是接出嫁女儿的日子,娘家人要说:“二月二,搬宝贝”。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看父母,娘家要做面条、烙薄饼卷豆芽菜等各种好吃的招待女儿。

2新娘早上吃的饺子要包什么馅

并没有传统规定要求什么馅的,不过馅料越多包的饺子越鼓越好,下面是几种新娘吃饺子的说法,看看呗解释一:孕妇象征说由于饺子外面是皮,里面是馅,而且外形鼓鼓的,很像孕妇的肚子。

所以,重视血脉传承、讲究多子多福的中国人,就把新娘出嫁时吃饺子视为讨个好彩头,以利到婆家后,顺利地生儿育女、延续香火。解释二:家庭融合说众所周知,饺子虽小,但皮里面却包含了数种馅料和调味料。

饺子要好吃,这些料就必须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所以,新娘出嫁时吃饺子,象征到婆家后,能与丈夫一家人相处融洽,全家和睦。

解释三:娇耳寓意说在农耕社会,人们一般会选在冬季农闲的时候结婚。北方的冬天比较冷,为了防止新娘在去婆家的路上,冻了耳朵,所以出娘家门前要吃饺子(娇耳),以图平安、顺利。

结婚吃饺子的寓意

结婚吃饺子的寓意,结婚吃饺子这一习俗在北方可能比较常见。每逢佳节,饺子都是他们餐桌上必备的食物,更何况结婚这么重大的喜事。今天就来说说结婚吃饺子的寓意。

结婚吃饺子的寓意1

一、结婚吃饺子是什么意思

1、北方习俗,在结婚的时候新人吃饺子,饺子通“交子”,寓意早生贵子,还有饺子形状寓意“团圆”“元宝” “出门发财”等等很多吉祥的寓意,都是对新人诚挚的祝福。

2、饺子即“交子”,因为迎娶新娘本身就是一个交接仪式,吃饺子就意味着女方父母把新娘托付给了新郎。

3、吃饺子时候别人会问你生不生,意思其实是熟不熟,这时候一般都是回答生,代表早生贵子的意思。都是谐音取吉祥的意思。

二、吃饺子的美好寓意

1、生孩子

吃饺子生孩子,一般情况下都是新郎喂新娘吃饺子,然后旁边端饺子过来的人就会问新娘馅儿生不生啊,这时候新娘的回答肯定是生,这就代表了结婚生娃的吉祥寓意。也叫“讨口彩”,意在往后的日子,儿孙满堂,幸福美满。

2、个数不同寓意不同

子孙饺子个数有讲究,是“天一对,地一对,爹一对,妈一对,(这几个饺子和普通饺子一样大)自己一岁一对(这些饺子只有花生大小)”。

3、早生贵子

包饺子的时候,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这些都包近馅儿里,迟到这些的人,说明婚后甜蜜幸福,像糖一样,吃到枣的就是早生贵子等。

三、结婚什么时候吃饺子

1、迎亲前

这时候吃饺子就是上马饺子,意思就是要出门去迎接新娘子了,希望他们出门发财平安吉祥的寓意。

2、迎亲后

这时候就是新人互相喂饺子,然后旁边人问生不生,这时候异口同声说生,这是寓意着婚后早生贵子,多子多孙。

结婚吃饺子的寓意2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在农村结婚的时候是要吃子孙饺子和宽心面的。子孙饺子与宽心面的寓意不同,子孙饺子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讨个多子多孙早生贵子的好兆头。而宽心面,则是希望结婚后宽些心不受气,而宽心面大多是为新娘准备的。

但是吃子孙饺子和宽心面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吃法,宽心面新娘在娘家吃,子孙饺子在婆家吃。这个宽心面通常是母亲在女儿出门前亲手擀出来的,之后在亲手煮好,也就是整个过程都是新娘的母亲亲力亲为。往往宽心面就是常见的手擀面,但是有的地方会故意将面条切的粗一些,为的是达到“宽”的效果。现在很多人家也会用现成的面条代替,在煮的时候还会在里面加个鸡蛋。在以前宽心面是要吃完的,而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吃不完的。

而子孙饺子,是在到男方家里提前准备好,等到接亲的回来,便开始煮。这子孙饺子也是有说道的,要两个儿女双全的妇女来包,煮的时候也是儿女双全的人煮,寓意是结婚的人也能儿女双全。由于子孙饺子要根据新娘和新郎的年纪来包,所以饺子会包得比较小。最常见的办法就是使用小酒盅压出饺子皮,这样包出来的饺子就会比较迷你了。在吃的时候两个人要尽量吃完,为了讨个好彩头。

第二种,便是宽心面和子孙饺子都在男方家吃。但是这样的情况饺子便不是男方家里包的了,而是女方家里包的。这样的习俗男方家里要提前将“离娘肉”送到女方家里,女方家里要用这离娘肉来包饺子。在送亲的时候带着包好的饺子,男方家里人接过去开始煮,煮好之后便给新人们拿过去。饺子会是孩子端过来的,新娘要将提前准备好的红包给送饺子的小孩,小孩也会说一些吉祥话。

在装着子孙饺子的器具里可以看到特别宽的面条,这是男方家里准备好的,是和子孙饺子一起煮出来的。新人们结果子孙饺子和宽心面之后,可不能着急吃。要放在窗台上两个饺子,在放到炕席下两个饺子。人们说这是“天一对,地一对”,无非也就是讨个好彩头。新人们还要将炕席下的子孙饺子弄碎,也要看着饺子不要被淘气的小孩拿走,以防这个彩头没有讨到。

之后新人们就可以吃子孙饺子和宽心面了,在吃宽心面的时候,就找出一根面条一人吃一边,知道全部吃完。这种情况子孙饺子也是不要剩的,如果新人们剩下了,就要由男方家里的长辈吃掉,以免福气被旁人占了去。子孙饺子是不可以给自家以外的人吃得,以免福气被被人带走。

楼主说的那个是具体一个地方的风俗吧 我不太清楚

东北婚俗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色。

  先说定亲。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42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