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我是农村出来的,我来跟你说说。每个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所以每个地方的曲子也就不一样。我们先来说说结婚吧,我不知道您是不是农村人,但有一点您需要分清楚,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是古代或国名党的农村了,虽然没有什么大酒店大的广场,但是结婚绝对不比现在大多的城市结婚缺乏里面包含的热闹,礼仪和程序,也已经不用那什么唢呐曲了,只是叫狮子队来敲锣打鼓而已!
再说说葬礼吧,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会给过世的人举行追悼会,农村会请在村里面学过那学茅山法会的人来给过世人唱一些经文,里面到底是叫什么我也不是很明白,因为每个地方的风俗和言语经文都不一样。如果您需要了解这些东西,进就得微服私访了。 谢谢。。。
唢呐又名“喇叭”、“龟兹乐”,是一种吹奏乐器。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最先是作为宫廷器乐演奏。到明代,被抗倭英雄戚继光用作军中军乐,之后便逐渐传入民间。
神木唢呐出现于明末清初时期,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目前形成了东西两个流派,其中,黄河以西至窟野河川一带由山西兴县、临县等地传入的称为东派唢呐,因其音色圆润娓婉,故而多演奏晋剧戏曲。
抬花轿,百鸟朝凤,娶媳妇,迎新娘,入洞房,同房花烛,
其他的可以考虑,《小开门》,《喜事》,《庆胜利》,《六字开门》,《凤阳歌绞八板》,《闹雪灯》,《红旗扬》等等
“一杆唢呐八个孔,七个音符曲百种”,看似普通的唢呐,却能传递出百种乐曲,或慷慨激昂,或温情婉转,或绵延悠长,兼是对生活和人生喜怒哀乐的直白表达。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唢呐依旧以古朴的仪式活跃在人们的婚丧嫁娶之中,那种古老的民情和不变的习俗让人追忆往昔,感悟人生。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南方和北方本来就有很大的风俗差异,就连村子和村子之间都会有不同的差异,所以这种现象是十分正常的。世界千大万大,把每个人每个区域划分的整整齐齐。当然,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吃穿住行也有一定的改变。不同的地区,气温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形成的习惯更不一样。南方办喜事是吹唢呐,那么到北方办喜事就是敲锣打鼓,这就是差异。
中国的面积广阔,地域也十分宽广,所以每个地区的距离都很遥远。南方和北方本来就是相隔十万八千里,所以风俗习惯必然也不相同。就说办喜事的风俗,南方就是请人吹唢呐来迎接新娘子,但是在我们北方,就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虽然用的东西不一样,但是都是欢迎的意思。不过,办丧事的话,南方和北方用的都是唢呐。办丧事本来就是要祭奠过世的人,让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息,希望他们走的时候可以了无牵挂。在我们这里,办丧事事必须要请人吹唢呐的,这就是传下来的规矩。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矩和习惯,南方的风俗习惯也是一种规矩和规定。之所以办喜事丧事都请人吹唢呐,可能也是当地的规矩吧。不过,很多的风俗习惯都是从老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所以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只要将这种风俗习惯传承下去,发扬给后代就好了。
在农村有很多非常奇怪的习俗,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能有点儿难以理解,但是却一直传承了下去,已经变成了一个固定的风俗习惯吧,就像在农村过丧事一样,那家过丧事都需要提前去请那些吹唢呐的“乐人”,然后从丧事开始一直吹到丧事结束,期间的话也会休息,一阵一阵的。
可能现在有某些的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过丧事是要去奏乐呢?这不是对死者的不敬吗?其实不是这样子的,过丧事请来的人,他们吹的节奏大都是固定的,简称丧乐。
我觉得在中国的某些地区,对这些特定的“乐人”起的一个名称非常的贴切,他们叫做吹鬼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说他们也是乐队演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吧,但是跟正宗的乐队对比起来,其实收入低的可怜而且地位比较低,所以人们笑称他们“穷得像鬼一样”,其实呀,鬼子这个词是由一个同音词演变而来的,就是古代所谓的龟兹,并不是一个讽刺人的称呼。
他们所奏的乐曲是为了送别离去的人,而且现在在农村一直在流行着这个送别方式,这可能也是孝心体现的一部分吧,从始至终。
然后到了婚事就不一样,婚事一般弹奏的都是比较欢快的音乐,而且呃,现在,现在有条件的家庭会请来所谓的驻唱歌手,其实是一些收费比较低的歌手,然后搭建一个台子在上面唱跳,看起来极其的没有意思,反正我觉得像这种固定的传统习俗吧,近些年是不会消失的,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吧。
《百鸟朝凤》、《一枝花》、《唢呐曲》《抬花轿》、《庆丰收》、《婚礼曲》、《黄土情》、《驻云飞》、《江河水》、 《金蛇狂舞》、《断桥残雪》、《正月十五闹雪灯》、《鹧鸪飞》、《汉江春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