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是谁写的?他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凡卡是谁写的?他的主要作品有哪些?,第1张

短篇小说《凡卡》的作者是契诃夫。小说写于1886年,1990年初成为中学的教科书课文。该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精湛的写作手法集中反映了帝俄时期社会下层民众的悲惨生活。作者通过对小凡卡生活的一些细节的描写,揭示了沙皇等级制度的残暴与冷酷,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小主人公凡卡的同情。

写作背景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于1886年写的。当时沙皇统治的社会十分黑暗,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1879年进入莫斯科医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主要作品

《胜利者》(1883)、《变色龙》(1884)、《草原》(1888)、《没意思的故事》(1889)、《库页岛》(1893-1894)、《在流放中》(1892)、《第三病室》(1892)。后来,他由开始创作戏剧,如《结婚》(1890)、《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伊凡诺夫》(1887-1889)、《樱桃园》(1903-1904)等等。

有两个,你看哪个合适

《装在套子里的人》内容梗概:

又名《套中人》,写两个因误了时辰而无法及时回家的猎人:兽医伊凡伊凡内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逗留在村长普罗科菲家的堆房里过夜,未睡前闲聊时讲的、投射当时社会问题的人物故事。

首聊的人物是村长的妻子玛芙拉,布尔金说她是“那种性情孤僻、像寄居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并说这种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少的”。

令人信服的论点的立足往往离不开其背后强有力的论据。于是,本文的主角别里科夫赫然走上了舞台。别里科夫的故事可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孤僻的性格,表现为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同时又极力维护现行专制秩序,思想上自觉向反动政府看齐,蔑视自由,是个典型的“套中人”。二是恋爱的悲剧,该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套中人”病状的拯救过程,结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别里科夫戏剧性地死了。该部分内容主涉人物是别里科夫、姐弟俩华连卡、瓦卡连科,其中,华连卡自始至终更像是一名局外人,担当着与别里科夫恋爱的戏剧角色,她有着女性的美貌,自由、活泼、非常大胆的性格,是拯救“套中人”的最合适人选;瓦卡连科也是自由的载体,但他的性格表现为暴躁、果敢、爱恨分明,别里科夫之死,他构成了外因中的一部分。

“套中人”别里科夫终于进了那个适合他的、永久的套子------坟墓,但布尔金并未因此关闭话匣,不仅是认为陈述他的论点论据还不足,更因为别里科夫之死并不是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他仅是“套中人”的一个典型,他的死,并未使社会“怪状”随之结束,因为某种精神上的恐惧情绪早已渗透进生长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血液,并且真正在挥发病菌的社会根源并未因此少一根毫毛。

梗概

《套中人》写一个小城的中学古希腊文教员别里科夫,他在晴天也穿着雨鞋、带着雨伞出门,习惯于把一切日常用具装在套子里面。他与世隔绝,好比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却喜欢到处告密,长期危害了这个小城居民的自由,小城的生活因而变得死气沉沉。他也想到结婚,但害怕"生出什么事来",久久不敢向女方求婚,后来看见她竟骑自行车上街,认为太不体面,因此和她哥哥争吵,被从楼梯上推下来,不久即死去。

《凡尼亚舅舅·[俄国]契诃夫》作品提要|作品选录|赏析

作品提要

沃伊尼茨基·凡尼亚和他的外甥女索尼雅终年如牛马一般辛勤劳作,经营庄园,将钱寄给大城市的谢列勃里雅科夫教授。教授是索尼雅的父亲、凡尼亚的姐夫,同时也是他们生活的精神寄托和骄傲。教授退休之后带着自己年轻貌美的续弦妻子叶列娜回到庄园。此时,凡尼亚才发现谢列勃里雅科夫只是一个装腔作势、徒有虚名的人。支撑了凡尼亚二十五年的偶像轰然崩塌,他的生活也随之失去了意义。教授想把庄园卖掉以便在大城市购买豪宅。凡尼亚终于忍无可忍,他拔枪向教授射击,但两枪皆未击中。最后,两人还是和解,教授带着妻子回到大城市。凡尼亚依然经营庄园并寄钱给他。凡尼亚和索尼雅的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他们的理想已破碎了。

作品选录

第三幕

……

谢列勃里雅科夫妈妈来了;我的亲爱的朋友们,我开始啦。

(停顿)

我很荣幸地请你们聚在一起,是要告诉你们一个特殊的情况。不过咱们把玩笑放在一边吧。这件事确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把你们请到一起,是为了请求你们给予指教和协助,我想我所以能对你们作这种期望,是因为我知道你们对我一向是友好的。我是一个研究科学的人,整个埋在我的书本子里了,和实际生活离得太远。所以我少不了能干人的意见,因此,我才找你,伊凡·彼特罗维奇,还有你,伊里亚·伊里奇,还有你,妈妈……有一句拉丁成语说得很对: ma omnes una nox(“一切都等待着同一个黑夜”——拉丁语)。意思就是说,没有人能逃得脱自己的命运!我老了,又有病,因此我才认为,现在该是想到合法地整顿一下我的经济关系的时候了。特别是因为这些经济关系,和我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我的生命快结束了,我并不想到我自己,然而我还有一个年轻的太太,和一个没有结婚的女儿呢。

(停顿)

我不可能继续住在乡下。我们生来就不是为了过田园生活的。然而,另一方面呢,我们产业的收入,又不准许我们住在城市。假定我们把……比如说……那片森林卖掉吧,那也只是一种非常步骤,不是每年都可以采取的办法。所以我们所要采取的步骤,应当能保证我们有一笔多少是固定的、经常的收入。对于这个问题,我找到了一个答案,我很荣幸地把它提出来,请求你们同意。细节就不讲了,我只把它的要点说明一下吧。我们这份产业的收入,平均只有二分利息。我建议把它变卖了。那么,就是把这笔款子光光放在证券上,就能收入四分到五分的利息,我想我们甚至还可以剩下几千卢布的尾数,够在芬兰置一座别墅的。

沃伊尼茨基等一等……我好像听错了。把你刚刚说过的话再说一遍。

谢列勃里雅科夫把钱放在证券上,用尾数在芬兰买一座别墅。

沃伊尼茨基问题不在芬兰……你还说过别的话。

谢列勃里雅科夫我提议把产业变卖了。

沃伊尼茨基这话就对了。你要变卖这份产业,好极啦!真是一个妙主意啊……不过你可叫我们到哪儿去呢,我们——索尼雅和我,还有我们的老母亲

谢列勃里雅科夫那我们等等再谈。总不能同时安排一切呀。

沃伊尼茨基再等一等。也许得说是我的头脑从来就不清楚吧。我到今天为止,还一直相信这份产业是属于索尼雅的呢,这也许是我想错了吧。这是我死去的父亲买了给我姐姐作陪嫁的。凭我这点愚蠢的理解,直到今天,我还以为咱们的法律是为俄国人立的,并不是为土耳其人立的,所以我还认为这份产业,在我姐姐死了以后,是该由索尼雅来继承的呢。

谢列勃里雅科夫这话很对。产业是属于索尼雅的。有谁想叫它成为疑问呢没有索尼雅的同意,我绝不会决定出卖的。我所以这样提议,也正是为了她的本身利益。

沃伊尼茨基这真不可理解,真不可理解呀!要不是我疯了,那就是你!

玛丽雅·瓦西里耶夫娜——Jean,不要跟亚历山大辩驳啦。事情应该怎么办,他比我们懂得多,相信我的话吧。

沃伊尼茨基给我一杯水。(喝水)好吧,你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随你们说吧!

谢列勃里雅科夫我不明白,你为什么对这件事情这样介意呢。我并没有说我这计划是理想的。如果你们都认为这行不通,我也不会坚持。(停顿)

帖列金(有点手足无措)至于我呢,教授大人,我对于科学,不仅仅怀着一腔极深的敬意,而且还带着一种差不多是亲族的感情。我的哥哥戈里果里的太太的哥哥,康士坦丁·特洛菲莫维奇·拉基捷莫诺夫,从前就是一个学士,这你大概是知道的……

沃伊尼茨基等一等,小蜜蜂窝,现在谈的是正经事……你这话留到以后再跟我们说吧……(向谢列勃里雅科夫)这不是如果你愿意,你就问问他,这份产业是从他叔叔手里买来的。

谢列勃里雅科夫我有什么问的必要呢为什么要问呢

沃伊尼茨基这份产业那个时候是九万五千卢布买的。父亲只付了七万现款;因此就欠下了两万五千的债。现在好好听着我往下说吧……要不是我,为了我所热爱的姐姐,情愿把我自己应该继承的一部分遗产放弃了,这片产业就买不成。这还不算什么,我为了还清那笔未了的债,还像牛马一样工作了十年……

谢列勃里雅科夫我后悔不该提出这件事情来。

沃伊尼茨基这片产业之所以能解除了抵押,而且弄到这种好的情况,完全是由于我的辛苦,可是现在我老了,你就要像条狗似的把我从这里赶开了!

谢列勃里雅科夫我不明白你要谈到哪儿去!

沃伊尼茨基这片产业,我经营了二十五年,我刻苦地工作,我像一个最廉洁的管家似的,把所有进款都送给了你,而你从来连个谢字都没有想到过。从我年轻的时候起,一直到现在,你每年只给我五百卢布的酬劳,那么可怜的一笔待遇,而你从来连给我薪水上多加一个卢布的念头都没有动过!

谢列勃里雅科夫可是,伊凡·彼特罗维奇,那我又怎么知道呢实际生活我是一点也不懂啊,你想增加多少,早就应该自己加上去呀。

沃伊尼茨基你现在反而问我为什么没有舞弊了吧谁叫我一直这么清廉的呢你们大家再不瞧不起我还等什么要真那样,你也不会有错了,我现在也不会落到这个样子了!

玛丽雅·瓦西里耶夫娜(严厉地)Jean!

帖列金(声音发颤)凡尼亚,亲爱的,不提这些了吧……我都听得打哆嗦了。为什么要伤了好交情呢(吻他)够了。

沃伊尼茨基我陪着我母亲,在这片产业里,就像只鼹鼠似的,一直关了二十五年……我们的心思,我们的感情,整个都放在你的身上了。我们一天到晚,谈的都是你,谈的都是你的工作,我们引此以为骄傲;我们读起你的名字来,心里都起着敬意,今天我已经极端瞧不起的那些报纸和你那些书籍,我们从前是整夜整夜地读啊。

帖列金住嘴吧,凡尼亚,住嘴吧……我受不住啦……

谢列勃里雅科夫(大怒)我不明白,你要怎么样呢

沃伊尼茨基从前你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凡的人物,你的文章,每一篇我们都背得下来……但是,我的眼睛终于睁开了。现在我可把你看得真清楚啦!你写的是讨论艺术的文章,可是你一点艺术也不懂!你那些从前叫我认为是了不起的工作,其实连一个脏钱都不值!你耍弄了我们!

谢列勃里雅科夫你们叫他到底住嘴吧!不然我就走开!

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伊凡·彼特罗维奇,我要求你别再说了!你听见了吗

沃伊尼茨基我偏要说!(拦着不让谢列勃里雅科夫走)等一等,我还没有说完呢!你毁了我的生活!我没有生活过!我因为你的过错,牺牲了我自己最好的年月!你是我的最可恨的仇人!

帖列金我再也受不住了……我再也受不住了……我情愿走开啊……(非常激动,下)

谢列勃里雅科夫你要我怎么样你有什么权利用这种口气跟我说话你这一无所长的人!如果产业是你的,就拿去呀,我并不需要它!

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我要马上躲开这个地狱呀!(哭)够了,我再也受不住了!

沃伊尼茨基我把自己的生活糟蹋了!我有才能,我有知识,我大胆……要是我的生活正常,我早就能成为一个叔本华,一个陀斯妥耶夫斯基了……咳,我怎么谈到题外去了!我快要疯了……母亲哪,我真没了希望了!母亲!

玛丽雅·瓦西里耶夫娜(严厉地)听从亚历山大的话!

索尼雅(不由得跪在乳母的面前,紧紧靠着她)老妈妈,老妈妈。

沃伊尼茨基母亲,我该怎么办呢不用说了,什么话你也不必说了!那我自己都知道!(向谢列勃里雅科夫)我叫你将来记得住我!

由中门下,玛丽雅·瓦西里耶夫娜跟着他下。

谢列勃里雅科夫这叫怎么回事啊给我赶开这个疯子吧。我不能跟他住在一处!他的卧房(用手指着中间的门)和我紧挨着……得叫他住到另外一所房子去,或者另外一个村子去,不然我自己就搬开。在任何情况之下,我都拒绝和他住在一处……

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向她的丈夫)我们今天当天就得走。应当马上吩咐他们做动身的准备。

谢列勃里雅科夫多么不足道的人啊!

索尼雅(还跪着,转身向她的父亲,含着泪,神经紧张地)你应该可怜可怜我们,爸爸呀。凡尼亚舅舅和我,我们是多么不幸啊。(抑制着自己的绝望)你得可怜可怜我们啊。你回想一下,在你还年轻的时候,凡尼亚舅舅和外婆夜间不睡觉,整夜整夜的不睡觉,为你翻译书,为你抄写稿件!我和凡尼亚舅舅,一分钟都不肯休息,为你工作,我们自己省吃俭用,为了多给你送点钱去……我们并没有白吃这碗饭啊!我说的全是不该说的话,我的脑子乱了,但是,你得了解我们,爸爸。你应当发点慈悲啊!

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受了感动,向她的丈夫)亚历山大!看在老天爷的分上,跟他解释一下吧,我求你。

谢列勃里雅科夫好吧。我就去向他解释……我并不怪他,我也并不生气,只是你们得承认,他的行动未免太古怪了吧。很好哇,我就找他去。(由中门下)

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要对他和气些,安安他的心……(跟在他身后下)

索尼雅(紧伏在乳母的身上)老妈妈,老妈妈!

玛里娜不要紧的,我的孩子。让火鸡们咕咕地斗去吧,斗够了就会安静下来的。斗够了就会安静下来的……

索尼雅老妈妈!……

玛里娜(抚摸着她的头发)看你抖索得像挨了冻似的。得啦,得啦,你镇静镇静,我的小孤儿。上帝是慈悲的!喝一点菩提叶或者别的什么泡的茶,就会好的……不要哭了,我的孤儿。(瞪着中间的门,生气)就看看这群火鸡呀!难道这不丢脸哪!

(景后一声枪响。传来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的一声喊叫。索尼雅浑身打颤。)

嘿!叫雷劈了你的……

谢列勃里雅科夫(仓皇地逃上,吓得站立不稳)拉住他,拉住他,他发了疯啦!

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在门限处拼命拉着沃伊尼茨基。

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想把他的手枪夺下来)给我!给我,听见了没有!

沃伊尼茨基放开我,叶列娜,放开我!(挣脱了她,奔向台上,用眼睛寻找谢列勃里雅科夫)他跑到哪儿去啦哈,在这儿啦!

(开枪)啊,砰!

(停顿)

没打着又没打着!(狂怒)啊,你这该……你这该下地狱的……

把手枪随手往地下一扔,非常疲惫地跌坐在一把椅子上。谢列勃里雅科夫吓得还张大着嘴。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紧贴着墙,她觉得发晕。

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把我带走吧!带我走吧,杀了我吧,可是……我在这儿再也待不下去了!

沃伊尼茨基(绝望地)啊, 的这叫什么事呀! 的这叫什么事呀!

索尼雅(低声)老妈妈!老妈妈!

第四幕

……

谢列勃里雅科夫(向沃伊尼茨基)咱们把旧日的争吵都忘记了吧。仅仅在这场风波以后的几个小时里边,我就感受了、思索了那么多的东西,似乎都可以写成一大本论生活艺术的专著,留给后代的人们看看。我很愿意接受你的道歉,我也请你接受我的歉意吧。再见了!(吻了沃伊尼茨基三次)

沃伊尼茨基你以前从产业中得到多少收入,以后还会照旧定期寄给你。一切都会和先前一样。

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吻索尼雅。

谢列勃里雅科夫(吻玛丽雅·瓦西里耶夫娜的手)妈妈……

玛丽雅·瓦西里耶夫娜(吻他)亚历山大,你叫人给你新拍一张照片,寄给我。你知道你在我心里有多么珍贵呀。

帖列金再见啦,教授大人,可不要忘记我们呀。

谢列勃里雅科夫(吻他的女儿)再见了……大家都再见了!

(把手伸给阿斯特罗夫)我谢谢你跟我们来往的盛情……我尊重你的见解,你的狂想,你的热衷,但是,请允许一个老头子在他告别的话里,再加上一点意见吧: 要有所作为,要有所作为!(向全体鞠了一躬)再见啦!

下,玛丽雅·瓦西里耶夫娜和索尼雅随下。

沃伊尼茨基(热情地吻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的手)再见啦……原谅我吧!我们再也见不着了。

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很感动)再见了,我的朋友。(吻吻他的头发,下)

阿斯特罗夫(向帖列金)小蜜蜂窝,去叫人套上我的马。

帖列金我就去,亲爱的朋友。(下)

只留下阿斯特罗夫和沃伊尼茨基。

阿斯特罗夫(把散乱在桌上的颜料排列在手提箱里)你为什么不送他们上车

沃伊尼茨基我不敢送,我这心里沉重极了。我得赶快找一点事情做做。工作吧,赶快来工作吧!(乱翻着桌上的文件)

停顿,传来马 。

阿斯特罗夫走了。满意的当然是教授啊。他说什么也不肯再回来了。

玛里娜(回来)他们走啦。(坐在一张圈椅上,又拿起毛线来织)

索尼雅(上)都走了。(擦眼泪)但愿他们一路平安吧。(向她的舅舅)凡尼亚舅舅,咱们工作起来吧。

沃伊尼茨基你说得对,工作起来……

索尼雅咱们好久没有坐在这张桌子旁边了。(点起桌上的油灯)墨水瓶也空了……(拿起墨水瓶,走到柜橱那里,灌上墨水)他们的离别叫我心酸。

玛丽雅·瓦西里耶夫娜(慢慢地走进来)全走啦!(坐下就又埋头读起她的书来)

索尼雅(坐到桌边,翻着账簿)凡尼亚舅舅,咱们先把那些账单都写出来吧。我们遗漏得可真不少。今天还有人来催着要呢。咱们两个人分着写,等你写好一份,我同时也就写好一份了。

沃伊尼茨基(写)“……先生,兹发货……”

他们默默地写着。

玛里娜(打着呵欠)恐怕该是去睡觉的时候了吧……

阿斯特罗夫真静啊,连笔尖沙沙的声音和蟋蟀唧唧的声音都听得见啊。天气又晴朗,又温和……我一点都不想走了。

(传来马铃的声音)

我的马来了……我没有别的事了,只剩下向你们大家,我的朋友们辞行,向我的桌子告别,然后,马上就走啦!(把图样都放在画稿夹子里)

玛里娜你何必这么忙着走呢留下来。

阿斯特罗夫不可能。

沃伊尼茨基(写着)“你尚欠我们两卢布七十五戈比……”

长工上。

长工米哈伊尔·里沃维奇,马套好了。

阿斯特罗夫我知道了。(把医药器具箱、小手提箱和画稿夹子递给他)拿着。留神不要把画夹子压折了。

长工我小心就是。(下)

阿斯特罗夫那咱们就……(刚要说告别的话)

索尼雅咱们什么时候再见呀

阿斯特罗夫明年夏天以前,一定是不会的了。今年冬天是很少可能的……自然,如果发生什么事故,就请派人通知我,我立刻就会赶来的。(一一握手)谢谢你们的盛情招待……总之,谢谢一切吧。(走到奶妈面前,在她头发上吻了一下)再见了,我的亲爱的老妈妈。

玛里娜你想能不喝点茶就走吗

阿斯特罗夫我不想喝,老妈妈。

玛里娜要不来一杯伏特加吧

阿斯特罗夫(犹豫)那,也好吧……

(玛里娜下。)

(沉默了一会)我的马,有一匹走路瘸起来了,昨天彼特鲁什卡饮马的时候,我才看见的。

沃伊尼茨基得叫人给它换换掌子。

阿斯特罗夫是呀,我回头得绕到洛杰斯特文尼村,找找马蹄匠去。(走近非洲地图,仔细看)你想非洲的天气,在这个时候,不还是热得怕人吗

沃伊尼茨基那非常可能。

玛里娜(端来一个托盘,上边放着一杯伏特加和一块面包)喝吧。

(阿斯特罗夫喝酒。)

祝你身体健康,我的好先生。(深深地鞠躬)吃一口东西吧!

阿斯特罗夫不啦,就这样行了……那咱们就……再会啦。

(向玛里娜)不要送我,老妈妈,不必费这个事了。

他走出。索尼雅手里拿着蜡烛,送他出去。

玛里娜又坐在她的圈椅上。

沃伊尼茨基(写着)“二月二日,油,二十磅……二月十六日,又发去油二十磅……荞麦……”

停顿。传来马 。

玛里娜他走了。(停顿)

索尼雅(回来,把蜡烛放回桌子上)走了……

沃伊尼茨基(嗒嗒地打着算盘,然后把总数记下来)加起来是……十五……二十五……

索尼雅坐下写。

玛里娜(打着呵欠)啊!我们这几个可怜的人哪……

帖列金用脚尖走上,坐在门边,轻轻地弹他的吉他。

沃伊尼茨基(向索尼雅,用手抚摸着她的头发)啊!我的孩子,我真痛苦啊!你可真不知道我有多么痛苦啊!

索尼雅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总得活下去呀!

(停顿)

我们要继续活下去,凡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串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到来的种种考验。我们要为别人一直工作到我们的老年,等到我们的岁月一旦终了,我们要毫无怨言地死去,我们要在另一个世界里说,我们受过一辈子的苦,我们流过一辈子的泪,我们一辈子过的都是漫长的辛酸岁月,那么,上帝自然会可怜我们的,到了那个时候,我的舅舅,我的亲爱的舅舅啊,我们就会看见光辉灿烂的、满是愉快和美丽的生活了,我们就会幸福了,我们就会带着一副感动的笑容,来回忆今天的这些不幸了,我们也就会终于尝到休息的滋味了。我这样相信,我的舅舅啊,我虔诚地、热情地这样相信啊……(不由自主地跪在他的面前,把脸伏在他的两手上,低沉的声音)我们终于会休息下来的!

(帖列金轻轻地弹着吉他。)

我们会休息下来的!我们会听得见天使的声音,会看得见整个洒满了金刚石的天堂,所有人类的恶心肠和所有我们所遭受的苦痛,都将让位于弥漫着整个世界的一种伟大的慈爱,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是安宁的、幸福的,像抚爱那么温柔的。我这样相信,我这样相信……(用手帕擦她舅舅两颊上的热泪)可怜的、可怜的凡尼亚舅舅啊。你哭了……(流着泪)你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幸福,但是,等待着吧,凡尼亚舅舅,等待着吧……我们会享受到休息的……(拥抱他)啊,休息啊!

(传来巡夜人的打更声)

(帖列金轻轻地弹着琴。玛丽雅·瓦西里耶夫娜在她的小册子的边眉上,记着小注。玛里娜织着毛线。)

啊,休息啊!

(焦菊隐译)

赏析

契诃夫后期的戏剧作品主要描写小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失落。他的作品总是能够直指人物的内心,仿佛是不知不觉之中给观众当头一棒,使人们从沉寂庸俗的生活中惊醒,反观自己的精神世界。

《凡尼亚舅舅》写于19世纪末,今天再次接触到这部作品,剧中的人物仍然使我们感到熟悉和亲切。时代更迭了,可人们思索的人生问题没有改变。主人公凡尼亚面临的巨大的精神危机和尴尬的生存处境,同样深深地契合着现代人的心境。

一开场我们就看到凡尼亚理想失落的悲剧。凡尼亚的精神偶像是他的姐夫——谢列勃里雅科夫教授。在凡尼亚眼里,这位研究文艺学的教授就是科学和知识的化身。只要是这位远在圣彼得堡的教授一出新的作品,他就拿来如饥似渴地拜读。此外,凡尼亚和他的外甥女索尼雅在庄园勤勤恳恳地劳作,竭尽所能挤出钱来,省吃俭用凑成整千整万的卢布寄给教授。虽然像牛马一样的辛勤劳作,但是凡尼亚觉得这样的自我牺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生活由此充满意义。然而,教授现在退休了,他带着自己漂亮的续弦妻子回到庄园。凡尼亚这才可悲地发现,教授在生活中是个寄生虫,在事业上他是个徒有虚名的骗子。“这个老猴子,住在他前妻的庄园里,而且是不得不住的,因为住在城里他就没有办法生活。……他这个人二十五年以来,一直在教授艺术,一直在写艺术论文,但是艺术是什么,他却连一点一滴也不懂。……他整整讲了二十五年的废话。可是你看看他是多么的装腔作势呀!现在他一退休,连一个鬼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凡尼亚二十五年的精神偶像轰然崩塌,他这二十五年来辛勤的劳动和美好的时光也付之东流。

理想只是精神上的一个符号。但是,它就像是深夜浩瀚大海上忽明忽暗的灯塔。只要有这么一点亮光的指引,人就可以勇往直前,忘记黑暗,忘记疲倦,忘记苦痛。此时的凡尼亚看不到前方的亮光。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受到命运的鞭打。凡尼亚开始变得慵懒,什么也不做,整天地抱怨——“我无可挽回地浪费了自己的一生”。生活被这些琐碎的事情给糟蹋了,甚至还包括爱情。他想起当年邂逅的姑娘:“当时我为什么不爱上她呢,我为什么不向她求婚呢那是多么可能啊,到现在她不就是我的太太了吗……多么幸福的情景啊!我就这么一想都会幸福得笑出来。”可是,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再次相遇的时候,当年的叶列娜·安德烈耶夫娜已经成为教授的续弦妻子。

在这样的境遇下,人的精神被痛苦地压抑着。整部剧作也一直笼罩在一场风雨将至的闷热气氛中。来为教授看病的阿斯特罗夫医生说:“况且天气有这么闷。”凡尼亚说:“这么又闷又热的天气。”天气的闷热暗喻了人心中的苦闷。其实,人们心中又何尝不渴望一场精神世界里的透雨,在雨后会感到轻松爽快。整出戏的前半部分就是一直在酝酿和聚积人物精神矛盾的潜流。契诃夫习惯于在平静生活的描写之中形成一种张力。吃饭、玩牌、谈论天气,来来去去的聊天真实地再现生活之本色。不着一字,但是生活的无聊、荒谬和恶心已是昭然若揭。例如,第二幕结束的时候叶列娜说:“我好久没有弹过琴了。我要弹一弹,我要像个傻孩子似的哭一哭。”但是长久的等待和停顿之后,回答她的却是——“他(教授)不答应”。她终于决定打开情绪的闸门,可是周遭又只是报以冷淡和漠视,人的情绪就在即将爆发之际被压抑下去。

戏剧的 出现在教授决定把庄园卖掉,以便在大城市里购置豪宅之时。凡尼亚此时忍无可忍,愤怒终于猛烈爆发。总是低声抱怨的凡尼亚先是与教授唇枪舌战,继而竟然拔枪向他射击。前面说过,契诃夫总是在平静的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主题。“凡尼亚开枪”这一情节的处理似乎违背了他一贯将激烈的戏剧冲突隐藏在幕后的美学原则。但是,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喜剧化的效果。随着一声枪响,患有腿痛病的教授仓皇跑到台上。凡尼亚紧跟而来,开枪射击,但是两枪都没有打中。如果凡尼亚真的把教授打中,那么满足的只是观众浅层的心理冲动,凡尼亚没有打中教授,却让观众出人意料地嘘了一口气。观众从模拟性的悲剧事件中超脱出来,看到教授被追上追下,狼狈不堪,观众不禁会哑然失笑。剧作终究回归了喜剧的本位。

斯泰因说:“契诃夫的喜剧是一种具有痛苦回味的喜剧。”从情理上说,教授被枪杀不会引出道德审判,假如教授被打死了,那也是“死”有应得。可是这样一来世界的悲剧性、荒谬性也就消失了。契诃夫一直在竭力地展示人生最真实的状态——生活不会因为局部的事件而改变它的逻辑。

剧末,教授带着妻子走了。凡尼亚和教授也达成和解。索尼雅和凡尼亚又回到了他们的办公室。在这一“圆满”之下掩盖了人与人之间没有解开的爱恨情结和疏远的关系,掩盖了昔日的破灭的梦想和人在命运面前的无望以及无助。人们仿佛都是无可奈何地被抛到庸常的生活的轨道上,无休止地重复着古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推石上山的命运。戏剧的最后一幕中,凡尼亚在办公室里嗒嗒地拨打着算盘,伴随着的是蟋蟀单调的鸣叫。索尼亚向舅舅所说大段的独白成为一个安慰人的幻象。

没有什么波涛汹涌的情节,但是,契诃夫以他的睿智震撼人们的心灵。他使人清醒地面对生活,清醒地体会痛苦,由此而思谋改弦更张。这乃是契诃夫文学写作的动机:“我想老老实实地告诉人们的是:‘看看你们自己吧,看看你们生活得多么糟,多么无聊!’最主要的是让人们明白了,他们一定会创造出另一种更好的生活来。”

(张黎)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宇慧)

简历与书目:

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著作书目: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242671html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下面是更详细的简介了:

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象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1897)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诃夫因病情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在那里逝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在舞台上得让一切事情像生活里那样复杂,同时又那样简单。人们吃饭,仅仅吃饭,可是在这时候他们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们的生活毁掉了。”

——契诃夫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16000html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30392html

萧军原名刘鸿霖。又名刘吟飞、刘蔚林。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等。萧军于1907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下碾盘沟村(今属锦县)。

1929年,萧军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懦》,以“酡颜三郎”为笔名,发表在当年5月10日沈阳《盛京时报》上。小说愤怒地揭发了军阀残害士兵的暴行。接着萧军又在《盛京时报》上发表了《端阳节》、《鞭痕》、《汽笛声中》、《孤坟的畔》等小说。

1932年初,萧军到了哈尔滨。正式开始文学生涯,也正式成为党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文艺队伍中的一员。1933年秋天,他和萧红合印了一部短篇小说集《跋涉》。其中收有萧军的《孤雏》、《烛心》、《桃色的线》、《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等六篇小说。

于1934年6月中旬离开了东北故乡,来到关内。在青岛,萧军、萧红一边编辑《青岛晨报》副刊,一边写作。萧军在里写完了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1935年7月,萧军自费“非法”出版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立即轰动了文坛,奠定了萧军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艺术上,《八月的乡村》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它以浓郁的乡土色彩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萧军既能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牲,作速写的勾勒,又善于精雕细绘,并且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加以描写。此外,《八月的乡村》的风格也质朴刚健,充溢着一种不可抑止的力量,可以说是“力”的艺术。这种艺术风格特别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概括和开掘方面。

这时期,萧军的创作力极为旺盛。继《八月的乡村》之后,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羊》、《江上》,散文集《十月十五日》、《绿叶的故事》,中篇小说《涓涓》等。正是在这样基础上,萧军开始撰写他的长篇巨著《第三代》。从1936年春起,他断断续续写了近二十年,才全部写完。这部巨著以宏大的气魄,全面真实地再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东北社会现实。

1940年6月第二次去延安。从这时起,一直到1945年冬末,萧军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延安。他担任了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协”分会的理事,《文艺月报》的编辑,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教员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23日重返阔别了十二年的哈尔滨。萧军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便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务。就在这时,发生了《文化报》与《生活报》论争事件。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作出的“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确认了对萧军的政治迫害。从此萧军便被排斥出文艺界,被湮没了整整三十年。

萧军在极端困难的逆境中写出《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以及《第三代》最后部分等大量作品。即使在十年动乱的年月里,他身陷囹圄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写出了大量的诗词,近年来又有《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近作》等重要著作问世。

萧军解放后所写的这些作品,不但思想更见深沉,艺术上也是精益求精。近年来,萧军还出版了《萧军近作》、《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等著作。这些作品不但保存了宝贵的文学史料,而且是非常优美的散文艺术珍品。特别是后两部作品,名为“注释”,其实是别具一格的艺术品。

粉碎“四人帮”后,党为萧军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重新作了符合历史事实的公正的结论,充分肯定了他“早年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并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和独裁统治”的历史功绩,撤消了1948年东北局“萧军关于问题的决定”,推倒了“四人帮”给萧军强加的各种诬陷之词,称赞“萧军同志拥护中国***,拥护社会主义,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

http://wwwtop188com/archive/mingren/mingrendanganphpnum=185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40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