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后吕后年纪大了人也丑了,为何单于还会向吕后提亲?

刘邦死后吕后年纪大了人也丑了,为何单于还会向吕后提亲?,第1张

单于冒顿向吕后提亲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以此羞辱汉朝,二是向汉朝讨亲,三是向汉朝敲诈钱粮。因此不能简单的看待蝉虞向吕后提亲的这件事,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冒顿单于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即使看起来很荒唐,但背后也关系着匈奴部落的利益。

首先是羞辱汉朝。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对北部匈奴部落进行过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也许是汉朝军队的战斗力有限,也许是不熟悉匈奴地区的地形,也许是冒顿单于的军事才华出众,总之,刘邦在那次战役中吃了大大的败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至此,刘邦至死都没有再动过征服匈奴的念头。对于冒顿单于而言,汉朝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论经济和生产能力,匈奴部落是无法与汉朝相比的,因此,暴顿单于通过写信向吕后求婚的这种方式,既是对汉朝统治者的挑衅,也是心理上的打压,意在提醒汉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当初吃下的败,不要轻易动起出兵匈奴的念头。

其次是借机向汉朝讨亲。冒顿单于心里明白,吕后看到求亲信后答应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吕后作为汉朝的权利所有者,不会忽视匈奴首领的诉求,一定会向匈奴单于赠送貌美、年轻的女性,这样冒顿单于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最后就是为了向汉朝敲诈钱粮。自古以来,汉族王朝有着很多次向少数民族王朝赠送钱粮换取和平的举动,吕后在看到冒顿单于的信后采取了相似的做法,匈奴单于之所以敢用这样的手段,就是看透了汉朝目前没有能力出动兵力征服匈奴。因此,历史也在启发我们,国家要强大,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够不受外族的侵犯和骚扰。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一命归天,与他相濡以沫半生的皇后吕雉就此孑然一身。

然而不久之后,吕后却收到了一封来自千里之外的“求婚信”:

“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这封简短的书信赤裸裸地表达了匈奴王冒顿单于的热情,但是引起了高后吕雉的强烈不满。《史记·匈奴列传》的作者司马迁甚至深以为耻,在讲述事件经过的过程中对这封书信的内容只字未提。

后人都以窥见这封情书的全貌得益于《汉书·匈奴列传上》,班固在文中完全抄录了全文。《汉书》中的这一段可以说引起了轩然大波,历朝历代的史学家和文人都和汉武帝的观点一样,认为这是“极悖逆”的文辞。

吕后是何等人物,刘邦死后,说她是一个王朝之主也不为过。中国人对于操守尤为看重,丈夫刚死就受到这番侮辱,这怎么忍?于是就“召诸将议之”。

樊哙是一个暴脾气,再加上他可是吕后的妹夫,自然嚷嚷着要率军10万攻打匈奴,吕后也谓之“然”。

不过这一行动最终被中郎将季布打消了。季布认为当年高祖刘邦率领40万大军都被匈奴围困,如今樊哙竟然妄图用10万兵力打败匈奴?并且当年秦国就是将主力用作抵挡胡人而无法支援关内,导致国内的叛乱无法镇压而亡国。

吕后也不是一般的女子,被季布这么一说也是明白了利害,安奈心中的愤怒,委婉地拒绝了冒顿单于的要求,回信曰:“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声称自己年老色衰,配不上。

按照一般的剧情走向,匈奴王冒顿单于要么羞愤难当低头认错,要么就是恼羞成怒发兵攻汉,但历史就是这么超现实。冒顿单于实际上对于吕后的拒绝是一头雾水的。

因为历来站在汉朝立场批驳冒顿单于的文人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弟弟(非血亲儿子)娶嫂子(继母)在匈奴中是一种传统,并且这种传统在匈奴以及众多游牧民族中还具有特殊的正面意义。

因此,匈奴王冒顿单于对吕后求婚并非是侮辱,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极度重情义的表现,是汉匈关系紧密的证据。

汉高祖刘邦在与匈奴作战失败之后,曾经与匈奴签订了两方面的内容:“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就是历代和亲的肇始,而第二项内容则是“约为昆弟”,意思就是刘邦和匈奴王结为兄弟。

这两项内容在《汉书》中被称为“和亲之约”,其中第二项“结为昆弟”是匈奴王向吕后求婚最重要的原因。游牧民族匈奴人的传统和汉地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匈奴人主动提出要娶嫂子实际上一种格外照顾的意思,冒顿单于的本意是相当正面的。

匈奴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中不仅有匈奴人娶嫂子的例子,还有更大尺度的“父死,妻其后母”,最有名的例子就要数我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了,她经历了让汉朝人难以接受的婚嫁经历,她反反复复嫁给了单于的兄弟、儿子、侄子乃至是孙子,这在汉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在匈奴人看来是一种表示重视以及负责任的表现。

以游牧为主的匈奴男性必须要保护好家族的弱势一方,而婚嫁这种形式是保护她们最好的方式,这与农耕定居的我们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冒顿单于和吕后之间产生了非常大的误会,而冒顿单于与吕后这层叔嫂关系也使得那封求婚信写得轻佻戏谑,这也是后代人误会匈奴王的重要原因。汉朝虽然没有像宋朝理学产生以后的“男女之大防”,但传统的男女关系还是比较保守,叔嫂之间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

匈奴人和汉朝人在这一点上又有重要的差别,蒙古人之中的叔嫂关系是没有限制的,相反在哥哥去世之后嫂嫂或者小叔子还会故意挑逗对方,以试探再次婚配的可能性。在冒顿单于的价值观里,无论是给吕后写一封请婚书也好,还是用戏谑的语言挑逗吕后也好,在匈奴都是司空见惯的习俗。

但是到了汉朝这件事就显得离经叛道,尤其是两国之间的最高权力中心产生这样的交流,更是一种侮辱人格乃至国格的事件。

在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之下,吕后出现暂时的“怒不可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汉朝毕竟还有明白人,以季布为首的大臣向吕后说明攻打匈奴的坏处。

吕后给匈奴王的回信细心品味之下也是颇具戏谑效果的,她并没有的一本正经地叱责单于,而是首先称自己为“敝异之主”,而后又说自己不是看不上单于,为而是自己太老了,怕配不上单于这样的英雄,吕后还是相当宽容的。

不得不说,这段时间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还真是“亲密”。

而冒顿单于在收到了吕后的回信之后明白了汉匈之间的差异,他的复信就显得老实多了:“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

这或许是他发自内心的歉意,汉匈之前的关系并未因为这次闹剧而变僵,反而继续维持和平的局面。可惜的是,汉朝以后的帝王乃至史官,大都咬文嚼字死抠不放,硬生生地将这次事件描绘成丧权辱国的代表,在愤懑之余大书特书。

秦汉时期中间短短的十几年,竟然同时出现了五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他们分别是秦始皇、刘邦、吕雉、项羽、冒顿单于。其余能威震一方、摇动天下的英雄,更是数不胜数。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之间的交锋精彩纷呈,让人津津乐道。

刘邦抛弃社稷后,女强人吕雉垂帘听政,她撑起了大汉江山,担负着黎明百姓的福祸。而她要面对的对手都是很强大的,其中最强大的一个,就是匈奴历史上最贤明的冒顿单于。

吕后形象

书信侮辱

惠帝三年,大汉从皇室之中挑选出了一位美貌的公主,嫁去匈奴和亲。得到美人与大批嫁妆的冒顿单于,不仅没有表现出该有的诚意,自恃国富兵强,以为大汉向他示弱,而愈发傲慢无礼。

他竟然派使者送了一封言语极其轻薄的信给吕后,史书记载此信“辞极亵嫚”。

短短四个字,就隐晦地表达了此信的内容。据一些说法,冒顿单于这封信的内容是:我没有正妻,而你又失去了丈夫,不如你嫁给我吧!

这封信不仅侮辱了吕雉,还侮辱了整个大汉。吕后作为大汉的堂堂皇太后,岂会下嫁给你这个蛮夷酋长?况且吕后是何人,她怎忍受得了这种侮辱。她立即召集汉廷大臣,让宦官将信的内容宣读出来,一时间,愤怒的声音就充斥着朝堂。

吕后的意思很明确:冒顿单于竟敢如此大逆不道,怎么回应,你们看着办吧!樊哙是吕后的亲妹夫,文武大臣没有比他更愤怒的了,他当场扬言道:“臣请兵十万,愿亲自率军攻打匈奴,横行匈奴草原,给冒顿一点颜色瞧瞧!”

将领们都阿吕后之意,都表示:樊哙的意见好极了!

中郎将季布站了出来,当场怼了樊哙一通:“樊哙犯了欺君之罪!当初高帝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出击匈奴,被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上七天,樊哙当时是上将军,却没有办法解围。此事还没过去多久,当时受伤的战士都还没有痊愈。现在他居然还好意思说:‘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这是当面欺骗您!而且匈奴人不懂礼仪,被他们夸赞不值得庆幸,被他们侮辱也不值得发怒。如今当务之急是抚平战乱带来的创伤,何必又动摇天下,与匈奴构祸!”

朝堂之中瞬间被一股紧张的气息充斥着,大臣们惶恐不安都不敢说话,吕后也很是尴尬,只好退朝。

过了不久,吕后派使者送信给冒顿单于,很谦逊地回应了他送来的信,还送去了两辆精美的马车,与八匹上好的宝马。自己无礼地对待别人,别人却彬彬有礼地回应,冒顿单于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他也派一位使者回信给吕后:“从前我不懂中国礼仪,言辞多有冒犯,感谢陛下宽恕我!”还送来了一匹千里马作回礼。

为何能忍

季布的话说出了原因,吕后想攻打匈奴,只是被一时的怒气冲昏了头脑。樊哙带兵的能力当然比不过刘邦,十万大军当让没三十二万大军厉害,刘邦与冒顿单于交锋都遭到了失败,更何况是樊哙。

吕后形象

而且当时的情况,也不适合与匈奴构祸。秦朝繁徭重役,早已让天下疲敝不堪。再加上反秦起义时的三年战乱,和楚汉相距的五年战乱,还有刘邦讨伐各地叛乱的多年战乱,早已让汉朝遍地创伤。到了吕后的时期,天下终于获得了安定,百姓已经厌倦了战争,只想拿起锄头致富。百业待兴,不是与匈奴彻底撕破脸的好时机。

吕雉,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汉惠帝的母亲,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就是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吕后,却有男子敢于挑战她,向已经是皇太后的她递上“求婚信”。

这位敢于“追求”吕后的男子正是当时的匈奴首领冒顿单于。

这位单于出生于公元前 234年,比吕后小了7岁。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他写信向吕后“求婚”,这一年他39岁,吕后46岁

胆大的冒顿写信给吕后说:“我是孤独寂寞的君主,生在沼泽,长在草原,我多次到边境来,希望能到中原游览一番。你独立为君,也是孤独寂寞,一个人居住,我们两个寡居的君主都很不快乐,无以自娱,还不如我们以己所有,换己所无。”

这内容一看倒还蛮诚恳的,但这求婚对象是吕后,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吕后作为新寡,作为当时大汉王朝的实际掌权人,这封言辞轻佻的“求爱信” 明显是极大的挑衅和侮辱,根本感觉不到半点诚意和爱意。愤怒的吕后准备直接杀掉匈奴使者,发兵征讨匈奴。

许多大臣见吕后如此愤怒,都不敢说什么反对,只一个劲的附和,一时间喊打喊杀,出兵一事板上钉钉。

但当时天下初定,西汉初期经济,社会都不是很稳定,如果硬要与强敌匈奴打起来,打不打得赢还是未知数。打仗需要耗费巨大的兵力财力,这对于刚刚稳定下来的百姓来说无疑是巨大压力。

当时朝臣一边倒,都支持吕后开战,唯有中郎将季布出来劝解吕后。季布曾是西楚霸王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赦免了他。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

头脑清醒的季布从各个方面劝解吕后,让她暂时放下个人恩怨,先为大局着想。吕后虽然愤怒,可想到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最后还是咬牙咽下了这口气。她给冒顿单于回信,表示自己年老色衰,与他不合适,婉言拒绝了他,并挑选了美女和礼物让使者带回去。

这场“求婚”风波在吕后的忍让下宣告结束。冒顿单于写这封求婚信的真实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吕后在此事上的忍让实在不易。吕后在私事上或许是心狠手辣,但在朝政治理上可圈可点,《史记·吕太后本纪》里评价她:“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吕公一家来到沛县以后,虽然家里富有,但是需要在短时间内在沛县安定下来,扎下根。所以吕公才急着把两个女儿都嫁出去。刘邦在吕公的宴席上大大咧咧地说“贺钱万”,脸不红心不跳地坐在贵宾席上,还趁着酒劲羞辱到场宾客。吕公说自己会相面,刘邦的面相贵不可言,所以要把女儿嫁给他。其实吕公看好的不是刘邦的那一万贺钱,因为这钱根本你就不存在。也不一定看出来刘邦日后会成大器,因为他把另一个女儿嫁给了杀狗的樊哙,吕公肯定想不到一个杀狗的日后也能成为开国元勋。吕公之所以把女儿嫁给刘邦,是看上了刘邦这种脸皮厚,在社会上敢闯敢拼,在基层有很有人缘的身份,为了使自己家快速在沛县扎根,就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另一个女儿也匆忙地嫁给了樊哙。

这个问题要回答的话,首先得弄清楚刘邦和吕雉成婚时,刘、吕两家谁家的社会地位高了。

刘邦的祖上是谁,这个《史记》、《汉书》都未提及,对此史料只记载西汉后期的宗室大臣文学家刘向提到说,刘家的祖上本不姓刘,原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改姓为了刘。而吕雉从她的姓推断,她的祖上应该是出自周的诸侯国吕国。吕国先祖是古羌族的一支据称在大禹时代便已经被封国了,与齐国姜姓是同源。

怎么说呢,到了秦汉之际时,当时的人如果要认祖归宗,基本上都能追溯到某个西周贵族。因为经过春秋战国的五百余年大战乱后,出身低微的平民家族基本上被战火吞噬殆尽了,能幸存下来的都是跟贵族公室沾亲带故的。这也是陈胜吴广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根源,这会谁家又不是王侯将相的后代。

所以比祖宗的话,刘家和吕家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强。

不过,当吕雉嫁给刘邦的时候,这时的吕家是一个富豪之家,而刘家最多算是一个小地主家庭吧。但是与刘家在沛县繁衍生息多代不同,吕家在吕雉的父亲吕文时期才迁到了沛县定居。而这时的刘邦应该已经被任命为了亭长,按现在的职位类比的话相当于是一个派出所所长之流了,大小也算是一个吏。

古代的亭长类比现代的派出所所长其实有些不妥,因为他的职责除了抓捕盗贼外还有征税征徭役等等,是后世保甲长的雏形。细看这个亭长的职位职能,他干得无一例外都是得罪人的事情。亭长是县令在当地人中直接任命的,而之所以会选刘邦干这个差事,是因为他是沛县当地游手好闲之徒的头,用现代话说就是当地黑社会老大,干这种事不是正合适嘛。

因此后世很多史学家对《史记》中所言,吕文擅于相人认为刘邦以后必富贵,因此将女儿下嫁刘邦的记载不感冒。认为吕文是为在沛县过安生日子避免被骚扰,所以才把吕雉嫁给了黑社会头子刘邦求太平。而且吕雉当时才20岁左右,而刘邦这会应该已经三十多岁了。所以吕雉按《史记》所述似乎是下嫁给了刘邦,但是从史料记载的蛛丝马迹中,却透露出吕雉的身份地位在吕家似乎非常的低。

吕雉的妹妹叫做吕媭,媭是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所以作为妹妹的吕媭却名为姐,那姐姐吕雉又算什么啊。而吕后被史料记录下来的名字吕雉,也反映出了她在家中地位的低下。古人由于孩子夭折率高,所以都会给孩子取一个乳名,这个乳名一般用的动物名称,也称为贱名。因此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后,都会再取一个正式的名字取代乳名。可是《史记》中吕后被记录的只有这个乳名贱名,吕家就没有给她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另外《史记》虽借吕文老婆之口提及,沛县县令向吕文求娶过他的女儿吕雉,这无形抬高了吕雉的身价。可吕雉嫁给刘邦时的年龄据推断大概在20岁左右了啊,在那个年代这种年纪才成婚的是绝对的大龄女了,正常婚配的女子这时都是两、三个娃的妈了。所以尽管《史记》对吕后的实际出身,以及嫁给刘邦前的情况只字未提,但是我们从这些细节不难推导出一些吕雉的可能情况来。

吕雉应该是吕文妾侍之类身份低微的女子所生并非嫡出,在吕家她的地位就是一个名分好听些的奴婢而已,吕家养着她就是为了用她的身子拉关系。沛县县令即便真的求娶过吕雉,他也应该不是娶而是索,只是想要来当个玩物,绝不会是让吕雉作夫人,不过这个记录也说明吕雉很有些姿色。从吕雉嫁给刘邦时的年龄推断,她极有可能之前已经嫁过人了,但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她回到了娘家。

如果综合这些情况,那么吕雉嫁给刘邦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归属,两人也就说不上什么高攀不高攀了。

吕雉嫁给刘邦,是父母之命,与审食其,却是自由选择,患难见真情。恐怕吕雉的爱情,属于审食其,而非刘邦。吕雉拒绝冒顿的求爱,其实还有一个非常私人的原因。 她心中另有所属。 吕雉的情人就是审食其。 审食其是刘邦的沛县老乡,据说也是第一批参加刘邦革命队伍的老同志。刘邦离开沛县时,留下自己的哥哥刘仲和审食其一起照料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儿女。按理说革命工作无贵贱,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但是和流血牺牲的其他人相比,审食其的贡献确实有点拿不上台面,难怪若干年后封侯时遭人非议,说他是靠钻皇后的裙子上去的。  彭城之战后,刘太公、吕雉成了项羽的人质,审食其也作了陪同人质,忠诚相伴,很多议论者都说是这个时候吕雉与审食其产生了生死与共的感情,他们相爱了。 这是不是事实,司马路没有证据,实在难以论证。 明确可知的,倒是刘邦在差不多这段时间遭遇了红颜知己戚姑娘,俨然人生第二春。 那么多人关心的,恐怕还是那个问题——吕雉和审食其什么时候上的床? 嘿嘿,你为何不去问当事人? 《汉书》说: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 审食其与吕后的私情,为人所知还是在汉朝立国以后,准确地说,是刘邦升仙以后。 别忘了,刘邦升仙之前,吕雉可是面临戚夫人极大的威胁。如果在这时或者此时以前,吕雉已经和审食其偷食禁果,戚夫人为何不就此大做文章呢?要知道,虽然刘邦冷落吕雉不是一两天,可是一旦知晓皇后给他戴了绿帽子,或者只是蛛丝马迹有点疑问,皇后就死定了。(可以参见英布一段,英布是如何怀疑爱妾与人私通的。) 也有人说皇帝碍于面子,打落牙齿肚里吞。 嘿嘿,说你就不厚道了。皇帝完全可以以其他罪名置皇后于死地,毫不犹豫。 所以司马路的结论是审食其与吕后的肉体关系,开始于惠帝时代。之前完全是柏拉图式的爱恋。 有不同意见,敬请指教。

  关于吕后与审食其偷情行为的消息,很快随着宫女私下的窃语、宦官不露声色的暗示,从长乐宫宫墙的墙根爬上墙头,走上大街小巷,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最终上了八卦杂志的头版,且慢,八卦杂志还要若干千年才会出现。 于是,长安人都知道了,也包括吕雉的亲生儿子、当今皇上刘盈。 可以想象皇帝得知这个艳情故事的神情与心情。 倘有妇联的同志在,可以劝解他: “你老爹死了好久,你妈也该找个老伴了,这个老年人的婚姻自由,也是受国家保护地。” 可惜妇联同志不在,皇帝便暴怒了。 当然对老妈没办法,那就把满腔怒火发泄在审食其身上。 据《汉书·朱建传》载:“久之,人或毁辟阳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太后惭,不可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 吕后无颜面对自己的儿子,为情郎求情,难道就看着可爱的人儿死去? 审食其有一个叫朱建的朋友,施展辩才,走惠帝的幸臣闳孺的路线,晓以利害。 朱建说的很干脆,审食其是太后的情人,你闳孺是皇帝的同性伴侣,皇帝讨厌审食其,将他治罪,皇太后也讨厌你闳孺,就不能将你治罪么?审食其一死,你闳孺还能存在下去么? 结果审食其逃过一劫。

  但审食其终究没有得到善终,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他被淮南王刘长用铁椎击打而死。 刘长为什么要杀审食其? 很简单,到了杀人的地步,必有深仇大恨! 什么深仇大恨? 杀母之恨。 但其实刘长的母亲并不是审食其杀害的。 要说起缘由,还是得追溯到柏人事件(见第三节),刘长的母亲本是张敖献给刘邦的赵国美人,柏人事件败露后,她也受到牵连。 于是通过审食其向吕雉求情,但这不是与虎谋皮么?吕雉本来就对这些以戚夫人为代表的小狐狸精们咬牙切齿,当然一口拒绝。 可怜美人生下刘长后就被处死,有关部门把刘长送到皇宫,刘邦后悔莫及,亲自给这个孩子起名,并且让吕雉负责抚养他成人。 英布死后,九江地方成了无主之地,刘邦就把这块地给了苦命娃刘长,封号为淮南王。 因为从小在吕雉身边长大,刘长和审食其很熟,关系也不错。 审食其做梦也没想到,皇帝的这位小弟把母亲的死归罪于他,认为是因为审食其没有尽力说服吕雉,才导致母亲冤死。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刘长到长安拜见皇帝,陪他打猎,顺便拜访审食其,正寒暄之时,刘长从宽大的袖子里拿出铁椎,突袭审食其。 其实审食其死得很冤,刘长母亲的死,实在不是他老审的责任。但谁叫他是吕后的情人呢?很多人把对吕雉的仇恨,但是你能拿国母怎么样?只好都转移到审食其头上,捶你个面首!

  司马路的闲话: 

冒顿本是匈奴头曼单于的太子,后来头曼单于娶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阏氏,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对这个儿子非常宠爱,便想废掉冒顿,另立太子,于是他就把冒顿送到月氏国当人质。

冒顿不知道父亲想害自己,就屁颠屁颠的到月氏国去了,哪知道冒顿刚到月氏国,头曼就发动了对月氏国的战争,月氏国当然不高兴了,便想杀掉冒顿,冒顿提前得到了消息,就偷了一匹月氏的好吗,一路狂奔侥幸逃回了匈奴。

头曼单于一看冒顿居然能虎口逃生,就知道他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于是对他刮目相看,就打消了废冒顿里幼子的念头,他要重用自己的这个儿子,就让他统领一万骑兵。

冒顿回来后得知父亲送自己去月氏国原来是个借刀杀人的大阴谋,是要害死自己,非常生气,发誓要报复父亲,于是他对自己的这一万骑兵精心训练,要他们绝对服从自己,凡有不从者一律斩杀,经过几次的测试,那些没有听从号令的人都被斩杀了,剩下的人都是冒顿的铁杆追随者。

一天,冒顿跟随父亲头曼外出打猎,刚到郊外,冒顿就下令向头曼射箭,手下的士兵不敢怠慢,头曼一齐射向头曼,顿时头曼被射成了刺猬,当初毙命,冒顿又率领手下人把要夺权的弟弟和他的母亲杀死,把不服从自己的大臣也全部杀掉,最后冒顿自立为单于。

冒顿自立单于后,消灭了最大的邻国东胡,赶走了月氏国,北方各族无不臣服于匈奴,匈奴在冒顿的统治下,迎来了其帝国史上最强大的时期。

冒顿稳固了北方之后,又将贪婪的眼光投向了物产富饶的汉王朝,经常南下滋扰,一度攻到太原,刘邦得知后,气不打一去来,亲率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当时正值严寒,许多士兵都冻的受不了。

冒顿见状略施一计,假装战败逃跑,诱敌深入,刘邦不知有诈,就全力追赶,等刘邦追到平成的时候,后面还有许多士兵行走缓慢没有赶到,就在刘邦等待的工夫冒顿忽然率领精锐骑兵将刘邦团团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马辅山)。

刘邦被围了七天七夜,冒顿也是久攻不下,双方处于僵持阶段,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建议,贿赂冒顿的宠妾阏氏,才让刘邦死里逃生。

汉朝自此以后就落下了心病,开始惧怕匈奴了。于是便主动求和,以和亲的方式安抚匈奴。

刘邦去世后,刘盈继位,吕雉成为了太后,垂帘听政,独掌大权,她执政期间,也是采取的和亲政策,避免与匈奴发生冲突。

公元前192年,刚死去阏氏的冒顿单于派遣使者给吕后送来了一封极为不敬的国书,其内容是“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半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其意思是说你是寡妇,我是光棍,不如我们一起搭伙过日子吧,

冒顿单于大胆而热烈的求爱信非常具有侮辱性,吕后是母仪天下的皇太后,岂能受辱,这是对大汉赤裸裸的挑衅,吕后看了之后的勃然大怒,准备发兵攻打匈奴以消心头之恨,吕后的妹夫樊哙更是表示要亲率十万大军横扫匈奴,满朝文武也都纷纷附和,只有中郎将季布沉着冷静,他的一番话很快就打消了吕后攻打匈奴的念头。

正当众大臣们在吹捧樊哙勇猛无敌,必能横扫匈奴时,季布却说道“樊哙就该杀头,当初高祖亲率三十万大军都被匈奴围困,你樊哙凭什么能用十万大军横扫匈奴呢?”此话一出,众大臣皆哑口无言。

季布就是提醒吕后,以高祖之英武,倾全国之力出征匈奴尚且中了匈奴的埋伏,惨败而归,小小的樊哙何德何能,能让匈奴臣服。

吕后的表情也有愤怒贬为无奈,因为“白登之围”历历在目,再三斟酌之下,吕后给冒顿回了一封信其内容是“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脱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今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简单说来就是说自己是一个老妇人,你就不用这样糟蹋自己了。吕后除赠送冒顿单于车马作为礼物之外,继续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来和亲。

冒顿单于自然是笑纳了,并为他的冒犯向吕后致歉,这样汉匈之间就避免了一次无望的战争。

冒顿以后也曾多次骚扰汉朝,但也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公元前174年,冒顿去世,笑纳帝国由极盛逐渐转衰,最终被汉朝击垮,他们或归顺,或西迁,逐渐消失在东亚的版图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829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