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知识点

东方文学知识点,第1张

  叙事诗人——内扎米;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1、古希腊神话的内容和特点:2、《荷马史诗》的艺术特征;3、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特征:A埃斯库罗斯及其《俄瑞斯忒斯》(三联剧)B 索福克勒斯及其《俄狄浦斯王》 C欧里庇得斯及其《美狄亚》

  东方文学知识点;

  《亡灵书》是最古的诗集,反映尼罗河上古时期的状况。

  《吉尔伽美什》是古巴比伦文学杰出的代表,是迄今最古老的史诗。

  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是《吠陀》。

  印度最有代表性的寓言故事集是《五卷书》等。

  印度最有影响的两大史诗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泰戈尔的代表作品是《吉檀迦利》。

  《一千零一夜》的结构方式是连串插入式。

  《源氏物语 》是日本文学“物哀”的完美体现。

  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代表作品有《古事记》、《日本书纪》、《怀风藻》和《万叶集》等。

  《古事记》是日本最古老的一部历史和文学作品;《万叶集》是第一部和歌总集。

  平安朝文学的辉煌:道纲母《蜻蛉日记》;轻少纳言《枕草子》;紫式部《源氏物语》。

  中古波斯文学——突出成就是诗歌:鲁达基

  菲尔多西波斯文学史上第一个长篇叙事诗诗人代表作《王书》

  波斯诗人欧玛尔海娅姆终身致力于“鲁拜体”的创作,代表作品是《鲁拜集》

  叙事诗人——内扎米

  人道主义作家——萨迪《蔷薇园》——道德警喻式作品。

  抒情诗人——哈菲兹,终生致力于抒情诗创作,使之规范化,形成“哈宰里”诗体

  苏菲主义诗人——莫拉维(鲁米)以寓言诗阐释教义。

  沿袭前人的诗人——贾米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

  1、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戏剧之父是阿里斯托芬。

  2、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代表作是史诗《埃涅阿斯纪》。

  4、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5、《农夫与蛇》、《龟兔赛跑》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

  1、古希腊神话的内容和特点:

  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神的故事包括前俄林波斯神统和俄林波斯神统,叙述众神的诞生、神的谱系、天地万物的起源人类的诞生和神在人间的活动。英雄传说描述神人之子建功立业的故事,“英雄”实则部落首领和集体力量的化身。与神的故事一样,英雄传说围绕一个主要英雄,也自成系统。

  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A 、神人同形同性

  B 、想象诡奇,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喜奇浪漫的特点。每一个故事的构想都不雷同而出人意料。

  C 、丰富,完善,自成系统。

  D 、浓厚的哲学色彩。

  E 、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

  2、《荷马史诗》的艺术特征

  (1)戏剧式结构

  两部史诗都采用戏剧式的布局手法,将十年战争分别浓缩在最后 51 天和 42 天之内表现。《伊利昂纪》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线索,统领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战争场面。《奥德修纪》设置了两条情节线索: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家中求婚者的围攻,其子帖雷马科外出寻父。两条线索围绕一个中心——全家团聚展开,强调了 奥德修斯归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突出了主题。

  (2)荷马式比喻

  荷马擅长用比喻表现事物特征,史诗中大约出现了 800 多个新奇、生动、贴切的比喻,荷马式比喻的特征是:( 1 )神似与形似的合一;( 2 )喻体包孕丰富的寓意。

  (3)善于塑造人物

  《荷马史诗》中的人物性格比较单一,并且缺乏变化,但塑造人物的手段丰富而高明,有侧面烘托法

  有性格对照法有言行描写法。

  (4)奇特的想象

  想象力体现了一个作家拓展表现空间的能力,在《奥德修纪》中, 奥德修斯的海上漂泊经历充满奇幻色彩,体现了史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3、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特征。

  A埃斯库罗斯及其《俄瑞斯忒斯》(三联剧)

  埃斯库罗斯被恩格斯尊为希腊“悲剧之父”。现存悲剧 7 部

  ( 1 )创作特征:

  命运主题:描述事与愿违的人的生存状态,表现人的意志与异己力量(命运)的冲突,认为人的厄运源于人自身的邪恶,坚信人在正义之神的引领下,必能走出困境。

  矛盾冲突:超越了简单的善恶冲突,以辨证的眼光看待善恶因果关系,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恶行必遭恶报,善行却未必得善报。戏剧冲突错综复杂,往往使神感到为难,恩格斯概括为“对”与“对”的抗争。

  艺术特征:首先采用第二个演员;首创“三联剧”形式;首先使用布景、面具、高底靴、戏剧服装和舞蹈。风格悲壮,气势磅礴,善设隐喻。

  B 索福克勒斯及其《俄狄浦斯王》

  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现存悲剧 7 部

  ( 1 )创作特征

  对命运主题的延伸:更强调人的意志力量,突出命运的神秘叵测、邪恶与强大,人在与命运的搏斗中,虽然在现实中失败了,但却在道义上获得胜利。

  艺术表现方面:首先采用第三个演员,加强了戏剧对话和动作;戏剧形式上突破了“三联剧”模式;首创“回顾式”结构,使情节更紧凑,冲突更激烈。索福克勒斯的创作,标志着希腊悲剧的成熟。

  C欧里庇得斯及其《美狄亚》

  被认为是民主倾向最强的悲剧诗人,“舞台上的哲学家”,现存 18 部悲剧和 1 部萨提洛斯剧

  ( 1 )创作特征

  对命运主题的突破:怀疑神祗的公正性,不相信命运的力量,对人的智慧和意志的肯定超过了前辈。

  强烈关注妇女命运,对妇女遭遇表示同情。

  强烈关注社会现实,首创“社会问题剧”。

  擅长心理描写,常常把外在社会矛盾转化成人物内在的心理冲突 ,因此有“心理戏剧鼻祖”之称。

1、荷马

荷马(Ὅμηρος/Homer,约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相传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

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9、8世纪之间。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

2、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3、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1625年,弥尔顿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大学毕业后又攻读了文学6年。1638年,弥尔顿到欧洲游历。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弥尔顿毅然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并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弥尔顿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4、笛福

丹尼尔·笛福(1660年~1731年),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

其作品可读性强。信奉新教威廉三世。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

5、简·奥斯汀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简·奥斯汀21岁时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她与出版商联系出版,没有结果。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

鲁迅:《呐喊》《彷徨》《阿Q正传》《野草》《朝花夕拾》《故乡》《药》《狂人日记》《社戏》《伤逝》《孔乙己》等

茅盾:《子夜》《蚀》等;

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二马》等;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

巴金:《家》《春》《秋》《灭亡》《新生》《复仇》等;

钱钟书:《围城》;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暴风骤雨》;

赵树立:《李有才板话》;

冰心:《两个家庭》《去国》《超人》等;

外国名著

(1)《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作品赏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刚刚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现代欧洲文学中简直“没有一个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安娜•卡列尼娜》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一幅无与伦比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画卷。俄国诗人费特说,作者简直好像把整个时代都装进了这部小说。

反映时代:《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了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许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创作过程: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早在1870年,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了。他告诉妻子说,“我想到一个出身于上层社会、已经结婚可是非常痛苦的妇女的典型”,他说,“我的任务是把这个妇女写得只是可怜而没有罪过”。1873年,他开始动笔。他的妻子在致亲人的信中说,他写作的“是一部取材于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情节是“叙述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产生的全部悲剧”。他按照这种构思进行写作,起初写得很顺手,初稿只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但是他最后完成这部小说,却花费了将近五年紧张的劳动。直到1875年,小说才开始在《俄罗斯导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才有第一个单行本问世。在这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步地扩大了题材的范围,深化了主题的内涵,加强了主题的力度。结果,就使是这部小说从最初只表现由一个妻子的不忠实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发展成为一个通过讲述家庭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广阔而复杂的、正在经历剧烈变动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宏伟的历史画卷。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思想与艺术的力量在全世界各国的文学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刻下印记。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得好:托尔斯泰的影响“如激流出自天国的中心。……托尔斯泰的思想……孕育着20世纪的各种精神活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是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力量。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托尔斯泰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在鲁迅《一件小事》中,有托尔斯泰式的自省与忏悔;在冰心的《一个忧郁的青年》中,主人公很像是《少年》里的伊尔倩涅;冰心另一部作品《超人》中的母亲形象,可以说是托尔斯泰式的爱的化身;叶绍钧的《倪焕之》、茅盾的《三人行》、庐隐的《海滨故人》、王统照的《微笑》、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等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作品中,都有托尔斯泰的泛爱论、劳动观、人性观的反映。许多中国作家在谈到自己的文学经历时都曾谈到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

作者风采: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所有伟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高尔基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父亲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曾就读于喀山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准备当外交官。次年又转入法律学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6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80年代末创作的《复活》是作者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

(2)《飘》

作品赏析:《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斯佳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读者为之倾心。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佐治亚州塔拉庄园16岁的斯佳丽**疯狂地爱着邻居阿希礼•韦尔克斯。战争爆发后,阿希礼与他的表妹玫兰妮•汉密顿结了婚,斯佳丽一怒之下,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不久,查尔斯在战争中病死,斯佳丽成了寡妇。在一次募捐舞会上,她与瑞特•巴特勒船长相识。战火逼近亚特兰大,斯佳丽在瑞特船长的帮助下逃离亚特兰大,回到塔拉庄园。看到昔日庄园已变成废墟,斯佳丽决心重振家园,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不久,斯佳丽的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在决斗中身亡,她再度守寡。瑞特真诚而热烈地爱着斯佳丽,不久斯佳丽嫁给了瑞特。虽然瑞特身上有同她类似的气质特征吸引着她,但同时她仍迷恋着曾爱过的阿希礼。瑞特带着伤心离开了斯佳丽,而斯佳丽此时却意识到瑞特才是惟一能和她真正相爱的人。

作者风采:玛格丽特•米歇尔(1900—1949)创作的《飘》一问世,顷刻轰动全球,这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她毕生只写过这一部小说,但仅凭这部小说,就使她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有人形容,米歇在晚上睡觉时尚不为人知,第二天早上醒来却成为全国第一号名人。接踵而来的荣誉是,1938年获博尼派格纪念奖,同年又获纽约南方社会金质奖章,1939年获斯密斯女子学院文学博士学位。米歇尔于1900年11月8日出生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曾任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主席。米歇尔曾就读华盛顿高级中学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市史密斯女子学院学医,丧母后照料父亲和兄弟而休学回家。1922年任《亚特兰大日报》记者专栏作家,后因踝骨受伤离职。米歇尔从小受家庭的影响,一向喜欢钻研历史,辞职后就开始研究关于1861年至1865年间的南北战争史,米歇尔想把研究体会和成果用小说的形式反映出来。经过十年的努力,小说《飘》终于完成。小说出版,立即轰动世界。

(3)《简•爱》

作品赏析:1847年,《简•爱》出版后,伦敦一片轰动,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同时代的著名作家萨克雷称赞它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简•爱》描写了女主人公痛苦、磨难、反抗与追求的心灵历程。简•爱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她却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她始终不卑不亢,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赢得罗切斯特的尊敬与爱慕,虽历尽苦难,简•爱最终听从了心灵的呼唤,重新回到了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了一切、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身边。两颗真诚相爱的心灵幸福地结合了。《简•爱》的成功,在于作品塑造了女主人公简•爱这个艺术形象。夏洛蒂曾对两个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说:“我要写一个女主角给你们看,她和我一样,貌不惊人,身材矮小,然而她却要和你们所写的任何一个女主角同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作者一反“郎才女貌”的传统写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不出众,矢志追求平等独立人格的新型妇女形象。

作者风采: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年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和狄更斯、萨克雷齐名,被马克思称赞为英国“出色的一派”小说家;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作者)、安妮•勃朗特一并驰名文坛,并称“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乡村牧师家里。儿时曾被送进孤儿院,离开孤儿院后,作过家庭教师,随后继续上学,并在寄宿学校讲授英语。夏洛蒂自幼喜欢文学,爱好写作。1846年与两个妹妹合用笔名“贝尔”,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1847年《简•爱》的发表轰动文坛。次年,她的弟弟勃兰威尔、妹妹艾米莉相继去世。不久小妹安妮也离开人间。为忘却生活的悲哀,她全身心投入写作,完成《谢利》(1949)、《维莱特》(1853)及《教师》(1855)。

(4)《茶花女》

作品赏析: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笔下的一个浪漫的爱情悲剧。玛格丽特是巴黎上流社会中的社交明星。她那非凡的美貌和超群的聪慧,使她成为富贵子弟的追逐对象。自从与阿尔芒结识后,阿尔芒的真挚与专一令玛格丽特深深感动,两个人倾心相爱。他们远离繁华闹市,在巴黎郊区过起了朴素无华的生活。这时,阿尔芒的父亲为了家庭的声誉恳请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为成全阿尔芒家庭的幸福,玛格丽特离开了阿尔芒。不知内情的阿尔芒,一再给玛格丽特种种侮辱、难堪。面对生活的沉重打击,她对人生更加心灰意冷。当阿尔芒得知真情赶到玛格丽特身边时,她因贫病交加、身心交瘁,孤苦伶仃地死在自己的寓所里。

作者风采:小仲马(1825—1895),法国小说家、剧作家,是大仲马的私生子。私生子的身份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别人讥讽。成年后,痛感正是法国社会现实造成了许多像他们母子这样被侮辱和受伤的女人,决心从事写作,以改变社会道德。《茶花女》是其成名作,他于1852年将其改编为同名话剧,获得更大成功。其后,小仲马又写了20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由于他自己的身世,发表了许多以私生儿为主题的“问题剧”。除《茶花女》以外,他的代表作还有《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生子》、《奥勃雷夫人的见解》、《异国的女性》、《德尼兹》等。

(5)《基督山恩仇记》

作品赏析:《基督山恩仇记》是世界罕见的鸿篇巨制的长篇通俗小说。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离奇,扣人心弦,通篇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故事发生在法兰西复辟王朝时期。主人公邓蒂斯是船主摩莱尔商船“埃及王号”的大副,因被诬告,被捕入狱14年。在狱中,他结识了法里亚长老,长老把他造就成一个知识渊博、无所不能的奇人,并告诉他基督山上的藏宝地点。长老去世时,邓蒂斯设法钻进狱中裹尸的麻袋,逃出伊夫堡监狱。出狱后,他得到宝藏,成为家资巨万的基督山伯爵。他决心以上帝的名义用金钱去惩恶扬善,报恩复仇。他报答了曾经照顾他父亲的恩人摩莱尔船主,然后以巧妙的手段惩罚了陷害他的所有仇人。小说于1845年开始在巴黎的《辩论报》上连载,一发表,立即轰动了巴黎,高尔基称赞这部小说是“令人精神焕发的读物”。

《基督山恩仇记》的诞生:大仲马年轻时特别爱读《一千零一夜》和《罗宾汉》等具有浪漫传奇色彩的小说,自幼便养成酷爱幻想的浪漫性格。后来又仔细研究了司各特历史小说的风格,开始到处搜集奇闻轶事,观察人情风俗,以便写出通俗小说。1842年,他在地中海游历,对厄尔巴岛附近的基督山岛发生了兴趣,便把这个岛与1838年他在巴黎警察旧档案中发现的《复仇的钢钻》案卷联系起来酝酿故事情节,于是诞生了《基督山恩仇记》。《基督山恩仇记》在《辩论报》上连载后,马上引起轰动,如痴如狂的读者从四面八方写信到报馆,打听主人公以后的遭遇。被好奇心撩拨得按捺不住的读者,甚至赶到印刷厂去“买通”印刷工人,为的是能对次日见报的故事先睹为快。一部当代题材的小说产生这样的“轰动效应”,而且其生命力竟能如此顽强,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受到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喜爱,这种状况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作者风采:

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世称大仲马,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他的作品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大仲马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维莱尔—科莱特城。年轻时当过小职员、文书,因一心想从事文学活动,便辞掉职务,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大仲马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品有《三剑客》(1844)、《玛尔戈王后》(1845)、《基度山恩仇记》(1845)。大仲马一生创作颇丰。维克多•雨果评价大仲马时说:“他就像夏天的雷阵雨那样爽快,是个讨人喜欢的人。他是浓云、是雷鸣、是闪电,但他从未伤害过任何人。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像大旱中的甘霖那般温和,为人宽厚。”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品赏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是苏联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激动人心的作品之一。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优秀布尔什维克形象。小说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主人公保尔也成为苏联及我国青年学习的榜样,激励人们奋勇向前。

作者风采: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出生于乌克兰沃伦省奥斯特伦什县,父亲和母亲都是工人。因家贫只读过三年小学,就被迫自立谋生,当过食堂小堂倌、司炉助手和电工等。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才加入志愿军。1920年,因负伤复员。不久又在一次与洪水搏斗中得了伤寒和风湿,1924年入党。担任过共青团的区委书记和地委书记。1927年全身瘫痪,又双目失明。他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1933年,他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5年,荣获列宁勋章。1936年又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7)《战争与和平》

作品赏析: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卷帙浩繁、长达130万字的史诗般长篇巨著。小说取材于1812年俄法战争时期,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从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小说从1805年彼得堡贵族谈论拿破仑在欧洲的征战写起,中经俄奥联军同拿破仑全线溃退,最后写到1825年十二月党人运动前夕。作品着重写了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十家族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英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小说的出现,正值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空前繁荣时期,它像一颗璀璨的明星为俄国的文学增添了光彩,也为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文豪的声誉。

作者风采:

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所有伟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高尔基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父亲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曾就读于喀山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准备当外交官。次年又转入法律学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6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80年代末创作的《复活》是作者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

(8)《复活》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杰作,是世界文学的不朽名著之一。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9)《巴黎圣母院》

作品赏析:《巴黎圣母院》发表于1831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者——雨果的第一部具有重大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被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孚罗洛诬陷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揭露了教会的黑暗、僧侣的虚伪和封建贵族的残忍。小说描写的是15世纪的巴黎社会,贬斥的却是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通篇充满了反封建、反教权和反社会黑暗的浪漫主义战斗精神。

作者风采:

一代文豪——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法国重要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省。雨果在文艺思想上支持浪漫主义,在政治上支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1827年发表了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这篇《序言》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雨果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雨果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等。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正在布鲁塞尔。公社遭到残酷镇压之际,他大声疾呼为公社辩护,全力争取对公社社员的赦免。187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是雨果后期的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10)《高老头》

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高老头》

作品赏析:《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在《人间喜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间喜剧》庞大结构中的一个枢纽站,被称为《人间喜剧》的“序幕”。小说“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的环境详细逼真,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塑造典型人物性格突出,使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至今仍吸引着全世界的读者。

作者风采: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恩格斯称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生于法国西部的杜尔城。他小时候在旺多姆教会学校读书,后进入巴黎的一所大学学法律。毕业后的巴尔扎克不顾父母反对立志从事文学创作。第一部作品历史悲剧《克伦威尔》完全失败。曾一度弃文从商均告失败。商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拖累终生,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29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舒昂党人》。这是巴尔扎克获得世界声誉的第一部作品。此后他以旺盛的精力,惊人的速度写出了一部又一部作品,筑成了宏伟壮丽的文学大厦——《人间喜剧》,主要作品有《驴皮记》、《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贝姨》等。

(11)《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中篇小说。海明威著。发表于1952年。这是他20年代以来描写的“硬汉性格”的继续和发展。小说主要写一个饱经风霜的古巴老渔夫连续84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收获,第85天仍然继续去捕鱼,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鲨鱼的围攻,老人桑提亚哥奋不顾身,与鲨鱼进行了三天的搏斗,结果当老人返回岸上时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了。小说通过人与自然的斗争,表达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桑提亚哥在同象征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认为人虽可以暂时战败,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远也打不垮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小说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征性。运用反衬法、内心独白来刻画人物性格,语言清澈流畅、朴素无华。

作者风采: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中学毕业后担任见习记者。早期作品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情绪,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20年代末回美国佛罗里达州广泛游历,写了不少以拳击家、斗牛士、渔民、猎人等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创造了“硬汉性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为战地记者。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另有《太阳也升起了》、《有的和没有的》、《丧钟为谁而鸣》、《渡河入林》、特写《西班牙的土地》等。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是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2)《十日谈》

作品赏析:《十日谈》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代表作家卜伽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写于1384年,成书于1353年。小说文笔精练,语言生动。作品开端叙述10个男女青年为躲避黑死病,住在佛罗伦萨乡间的一个别墅里,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在10天中轮流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它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广阔现实社会,反对禁欲主义,歌颂男女爱情,反对等级特权,宣扬人类平等,揭露贵族的腐朽和愚昧,抨击僧侣的虚伪和荒谬。故事大都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和东方民间故事。在形式上突破了中世纪小说单纯讲故事的方式,企图在描写自然风貌、勾勒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心理和雕塑形象方面探索新的途径,对后来欧洲小说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作者风采:卜伽丘(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热心研究古籍的人文主义者,通晓希腊文的学者,多产作。著有长篇小说《菲洛柯洛》,史诗《苔塞伊达》、《菲洛特拉托》,牧歌《亚梅托》,长诗《爱情的幻影》、《菲索塔诺的女神》等,其最重要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的观点及早期人文主义的特点,如提倡复古文化,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歌颂人间的爱情和欢乐等,同时,也表现人文主义思想的狭隘性,把个人幸福、个人利益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这正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方面带来的最初的成果。他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

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看,认为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根据已发现的古猿和古人类化石材料,最早的人类可能在距今300万年或400万年之前出现。

人类起源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古猿阶段,能制造工具的人的阶段,后阶段包括猿人和智人两大时期;它们又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正确解释古猿如何演变成人。F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文章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把生活在树上的古猿称为“攀树的猿群”,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尽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已经可以大致勾划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生物进化论简介:

宇宙中最原始的存在,并不是具有精神的事物、灵或神,而是具有生能的物质。这生能以进化方式,演进成生元,即细胞;这细胞便是万物中一切生命的开始。在西方思想史上,力持进化论观点的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经过多年的探索,达尔文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进化思想:生物界本来就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物种所保留的有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逐渐变异,经过性状分异和中间类型消失便形成新种。达尔文主张,生物界物种的进化及变异,系以天择的进化为其基本假设:此外,并以性别选择和生禀特质的遗传思想来作辅助。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震动了整个学术界和宗教界,强烈地冲击了《圣经》的创世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对宗教“神造论”和林奈与居维叶的“物种不变论”发起一场革命,震动当世。由于进化论违反《圣经》里的创世论,所以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宗教争论的焦点。

人类起源地:

1、非洲: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论者海格尔则在1863年发表的《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此外,还有中亚说、北亚说以及欧洲说。由于人类的摇篮随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而摇摆于各洲。

2、欧洲: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源地。从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个个体,其中包括猿人阶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发现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们打开地图一看,欧洲布满了古人类的遗址。而当时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亚洲其他地区和非洲还没有找到过古人类遗址。还有,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欧洲,即1856年在法国发现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纪20年代“辟尔当人”的骗局喧嚣一时(辟尔当人被有些学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称他为“曙人”。最后被揭露,所谓“曙人”,原来是来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头骨和一个现代猿类的下颌骨凑合起来的假品),所以当时许多人认为人类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欧。但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3、北京人:

“北京人”的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887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哇,抱着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遗骸的热望,来到印尼的爪哇岛,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个名叫垂尼尔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颌残片,次年又发现一具头盖骨,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号头盖骨。1892年,又在不远处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这些材料后,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而且正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猿之间的“缺环”。爪哇直立猿人的发现使南亚说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发现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强烈的反对来自教会。教会坚持说,人类的祖先应是亚当,怎么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学家马修在《气候和演化》一书中,列举种种理由鼓吹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其理由,一是中亚因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宜生存,但对动物演化来说,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最有益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二是哺乳动物的迁徙规律常常是最不进步的类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附近继续发展,因此在离老家比较远的地区反而能发现最原始的人类。当时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与这一假说正好吻合。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继发现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遗迹。193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刘易斯在印巴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块上颌碎块,该标本从形态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点,他便借用印度一个神的名字“拉玛”把它命名为“拉玛猿”。但由于当时他人微言轻,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学家皮尔宾姆和西蒙斯对林猿类26个属50多个种作综合研究时,注意到拉玛猿形态上的似人特点,认为它可能是人类这一支系的祖先类型,并将它从猿科中转到人科中,人类起源南亚说再度兴起。然而随着非洲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大量涌现,使人类起源非洲说重新崭露头角。

4、东非地区:

正当人们左右徘徊时,东非的化石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年起,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就在东非大裂谷一个名叫奥尔杜威峡谷的分支部分进行发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是用河卵石或砾石简单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妇在这里搜索了20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人”。通过种种理化测年法测得他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以利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据此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进入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腊、肯尼亚和我国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化石。虽然它们名称不一,但基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大的属西瓦猿型,小的为拉玛猿型,而且往往两者并存。经过各方专家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并非不同的种属,而是雌雄个体而已。既然拉玛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种属,焉有人类祖先之说?人类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玛猿”而明朗过,现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动物,特别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先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0—2500万年间,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万年间!鉴于此,新的人类演化概念产生了,由此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祥地不能再依据旧说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现的南猿和早期人属化石,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人类的起源学说理论:

1、达尔文理论:

在达尔文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时,当时少见化石证据。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改变。在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采石场,在采石时经常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1924年曾发现一具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

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罗姆特莱伊采石场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虽然人们曾在发现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时还有进步类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层位不清,故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还一时无法搞清。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

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90年代,非洲的古人类化石重要发现接连不断。

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

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订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拉地点,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订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他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

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点发现的距今410万年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人与猿分道扬镳可能是对的。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早在1907年发现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视作欧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过渡的类型。

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区,发现了80多件人类化石,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78万年以上,被认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鲁吉亚东南边境一个名叫德玛尼西的地方,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齿列的下颌骨,形态呈直立人型。以后又发现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据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180万年,故德玛尼西人被认为是非洲以外已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欧洲最早的人化石。以色列出土的尼人类型的古人类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制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内有一条约旦河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这里发现乌贝蒂亚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该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器,据古地磁法测得距今年代约在150万至100万年间。有些学者认为这个遗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遗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刚从“能人”演化而来的早期直立人。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也发现了大量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拉玛猿型。拉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正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科学界对拉玛猿属性认识的变更,国内有些学者将云南不同地区的古猿归属到一个新属,即禄丰猿属之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云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亚种。60年代,陕西蓝田公王岭和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了直立人类型的蓝田人和元谋人,他们距今年代超出10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170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化石。但遗憾的是,元谋人化石目前仅限于2枚上内侧门齿,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却有完整的骨架。虽然曾经有人将湖北建始地区发现的几颗化石牙齿看作是与南猿类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

1989年在湖北郧县找到2具原始人头骨化石,一开始又将其归于南猿之列,修理后发现乃属直立人型。

1980年在安徽和县及1993年在江苏南京也发现了直立人型头骨化石。虽然对于它们的年代说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万年。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门齿和一段下颌残块,同时还宣称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开始它们被部分学者鉴定为直立人型,后来国外学者介入,认为与直立人形态差异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上,甚至超过200万年。进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而亚洲地区出土的化石很难与它相提并论。相较而言,非洲似更有条件作为人类的发祥地。

古人类学的研究还表明:能人/卢道尔夫人具有较大的躯体和较重的脑量,故具有较强的体能和较高的智能,不仅已能制造工具,很可能还有较紧密的群体关系。加上新世时期古气候的变化,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哺乳动物的迁移,由此带动了古人类群的迁徙。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后期汇成“走出非洲”的假说。

部分学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以色列的乌贝蒂亚、格鲁吉亚的德玛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国的“巫山人”诸遗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类迁徙途中的遗迹。以后,非洲的能人/卢道尔夫人演化为匠人,而在亚洲则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构想出另一种过程,即非洲早期人类首先迁徙到亚洲,演化为直立人后,又返回到非洲,并迁徙到欧洲。不过“走出非洲”尚有另层意思,即现代类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迁移到各洲去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0多万年前,即所谓“夏娃说”。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在发掘和研究元谋西猿时,认为在元谋盆地小河地区豹子洞篝发现的古猿伴有石器。能制作石器,岂不是人?故将之订名为“东方人”,并将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万年前。而在同一地区的蝴蝶梁子发现的一具幼年头骨,鉴定为拉玛猿型,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宣称在地层中也找到了“石器”,将之更名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为距今400多万年前,并进而构筑了“开远拉玛猿”-“禄丰拉玛猿”-“蝴蝶拉玛猿”(或“蝴蝶人”)-“东方人”-元谋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畴人、丽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当完整的系列。鉴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邻区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但遗憾的是,早在70年代后期,学术界已抛弃拉玛猿是人类远祖的观点。后经研究,所谓“蝴蝶人”的“石器”原来是天然石块;而“东方人”的石器,后来被证明是地表上拣来的,而且时代甚晚。1997年,我国启动了寻找200万年和更早时期人类的“攀登项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获甚微。后来在安徽繁昌发现了距今200—240万年的石制品和骨器,发现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积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制品在学术界曾引起很大争议。此外,光有石器还远远不够,它只是间接证据,关键是找到人化石。1999年在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这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不超出260万年的界限,并认为这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的一次挑战。但该标本发现于1990年,事隔9年后才公布于世令人费解。

2、非洲起源论:

中国学者要挑战非洲起源论,就必须找出更多的早期人类化石。就连目前所认定的我国最早的元谋人化石,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其距今只有60万年!我们必须找到更早时期的人类化石,而且这些化石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得非洲材料从属于这个体系才行。我国的古环境条件不算太差,既然已发现了丰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这样的生存环境同样适合早期人类生存。我们并不完全排除人类起源亚洲的潜在可能性,但仅有设想和冲刺的良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有说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学性。

达尔文的简介: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国。达尔文的祖父曾预示过进化论,但碍于声誉,始终未能公开其信念。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医生,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

1825年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因为达尔文无意学医,进到农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并对自然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 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这样,他可以继续他对博物学的爱好而又不至于使家族蒙羞,但是达尔文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变得越加浓厚,完全放弃了对神学的学习。在剑桥期间,达尔文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质学家席基威克,并接受了植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科学训练。

对于婚姻大事,达尔文也有着科学家的谨慎。他拿了一张纸,中间划条线,线的一边写结婚的好处,另一边写单身的好处。达尔文感叹不结婚太孤单,然后连写三个“结婚”-证明完毕,必须结婚。达尔文显然是个性格温和的人,喜欢和女人闲聊,他就是要找传统的贤妻良母。他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朋友家的三位女儿,个个博学聪明,能跟他辩论哲学和科学,更能容纳他的。他找上了从小认识的表姐爱玛·韦奇伍德。爱玛比达尔文大一岁,她的父亲是达尔文母亲的弟弟。爱玛一口答应达尔文的求婚——这个爱听女人唠叨的男人,女孩子似乎都当他理想丈夫材料。虽然爱玛担心死后会和丈夫永远分手,她将上天堂,不拜上帝的丈夫则不知去何方,她也只是要求达尔文对信仰保持开放心态。两个半月后,他们就结婚了。

女儿安妮的去世未能摧毁达尔文的婚姻。在爱玛的时代,女儿安妮的病故很容易被认作是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比如说,嫁了一个不信上帝的男人。但爱玛从未如此认为。两人都深爱安妮。眼见安妮停止呼吸,达尔文自己也病倒在床。他对爱玛说:我们更要互相珍重。爱玛答道:你要记住,你永远是我最珍贵的宝藏。每到周日,他陪着爱玛和孩子走到教堂。妻子带孩子进去做礼拜,达尔文却孤身在镇中散步。

爱玛未必同意《物种起源》中自然选择的观点(而不是上帝创造),或许她都未必感兴趣。但也正因为如此,爱玛可以代表当时的未受过科学教育的信教大众,对《物种起源》手稿作出第一反应。爱玛仔细阅读了手稿,改正拼写,改正标点,并建议达尔文将一些容易刺激信徒和教会的段落写得语气温和一些,论据更清楚一些。如果当初不结婚的那一栏里理由再多一些,如果达尔文保持单身,继续生活在伦敦的知识分子中间,如果不是和爱玛结婚,他很可能写出一本较为激烈的书。由于爱玛的参与,对书中观点的争论,多少能摆脱感情的羁绊,而集中于事实和逻辑。

《物种起源》初版于1859年。十二年后,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的由来》一书。不管人猿同源如何有争议,《人类的由来》一书,显然对达尔文夫妻的感情毫无影响。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他们存活下来的最大的女孩子埃蒂嫁人了。达尔文告诉她:我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要完全归功于你的母亲-你应以母亲为榜样,你的丈夫将会爱你有如我爱你的母亲。

达尔文早于爱玛十四年去世。有一个传说,说他在去世前皈依了信仰。或许,是为了安慰爱玛的天堂不得相见的悲伤?没有这回事。在爱玛的日记里,未曾发现此类记录。达尔文至死是一个坚持自己立场的科学家。

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他的老师亨斯洛推荐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同年12月27日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国。他在随“小猎犬号”环球旅行时,随身带了几只鸟,为了喂养这些鸟,又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叫草芦的草。船舱很暗,只有窗户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窗户的方向弯曲、生长。但后来几十年间,达尔文忙着创建进化论,直到其晚年,才着手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向光性的问题,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这些实验结果。达尔文是用草的种子做这些实验的。草的种子发芽时,胚芽外面套着一层胚芽鞘,胚芽鞘首先破土而出,保护胚芽在出土时不受损伤。达尔文发现胚芽鞘是向光性的关键。如果把种子种在黑暗中,它们的胚芽鞘将垂直向上生长。如果让阳光从一侧照射秧苗,胚芽鞘则向阳光的方向弯曲。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或用不透明的东西盖住,虽然光还能照射胚芽鞘,胚芽鞘也不再向光弯曲。如果是用透明的东西遮盖胚芽鞘,则胚芽鞘向光弯曲,而且,即使用不透光的黑色沙土掩埋胚芽鞘而只留出尖端,被掩埋的胚芽鞘仍然向光弯曲。达尔文推测,在胚芽鞘的尖端分泌一种信号物质,向下输送到会弯曲的部分,是这种信号物质导致了胚芽鞘向光弯曲。

这次航海改变了达尔文的生活。回到英格兰后,他一直忙于研究,立志成为一个促进进化论的严肃的科学家。1838年,他偶然读了T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中得到启发,更加确定他自己正在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世界并非在一周内创造出来的,地球的年纪远比《圣经》所讲的老得多,所有的动植物也都改变过,而且还在继续变化之中,至于人类,可能是由某种原始的动物转变而成的,也就是说,亚当和夏娃故事根本就是神话。达尔文领悟到生存斗争在生物生活中意义,并意识到自然条件就是生物进化中所必须有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就不相同。

然而,他对发表研究结果抱着极其谨慎的态度。1842年,他开始撰写一份大纲,后将它扩展至数篇文章。1858年,出于年轻的博物学家R华莱士的创造性顿悟的压力,加之好友的鼓动,达尔文决定把华莱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论稿呈交专业委员会。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初版1250册当天即告售罄。以后达尔文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以充实他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学说,并阐述其后果和意义。

作为一个不求功名但具创造性的人,达尔文回避了对其理论的争议。当宗教狂热者攻击进化论与《圣经》的创世说相违背时,达尔文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写了另外几本书。《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报告了人类自较低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证据,报告了动物和人类心理过程相似性的证据,还报告了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证据。

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看,认为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根据已发现的古猿和古人类化石材料,最早的人类可能在距今300万年或400万年之前出现。

人类起源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古猿阶段,能制造工具的人的阶段,后阶段包括猿人和智人两大时期;它们又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正确解释古猿如何演变成人。F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文章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把生活在树上的古猿称为“攀树的猿群”,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尽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已经可以大致勾划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生物进化论简介:

宇宙中最原始的存在,并不是具有精神的事物、灵或神,而是具有生能的物质。这生能以进化方式,演进成生元,即细胞;这细胞便是万物中一切生命的开始。在西方思想史上,力持进化论观点的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经过多年的探索,达尔文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进化思想:生物界本来就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物种所保留的有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逐渐变异,经过性状分异和中间类型消失便形成新种。达尔文主张,生物界物种的进化及变异,系以天择的进化为其基本假设:此外,并以性别选择和生禀特质的遗传思想来作辅助。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震动了整个学术界和宗教界,强烈地冲击了《圣经》的创世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对宗教“神造论”和林奈与居维叶的“物种不变论”发起一场革命,震动当世。由于进化论违反《圣经》里的创世论,所以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宗教争论的焦点。

人类起源地:

1、非洲: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论者海格尔则在1863年发表的《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此外,还有中亚说、北亚说以及欧洲说。由于人类的摇篮随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而摇摆于各洲。

2、欧洲: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源地。从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个个体,其中包括猿人阶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发现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们打开地图一看,欧洲布满了古人类的遗址。而当时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亚洲其他地区和非洲还没有找到过古人类遗址。还有,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欧洲,即1856年在法国发现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纪20年代“辟尔当人”的骗局喧嚣一时(辟尔当人被有些学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称他为“曙人”。最后被揭露,所谓“曙人”,原来是来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头骨和一个现代猿类的下颌骨凑合起来的假品),所以当时许多人认为人类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欧。但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3、北京人:

“北京人”的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887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哇,抱着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遗骸的热望,来到印尼的爪哇岛,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个名叫垂尼尔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颌残片,次年又发现一具头盖骨,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号头盖骨。1892年,又在不远处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这些材料后,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而且正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猿之间的“缺环”。爪哇直立猿人的发现使南亚说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发现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强烈的反对来自教会。教会坚持说,人类的祖先应是亚当,怎么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学家马修在《气候和演化》一书中,列举种种理由鼓吹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其理由,一是中亚因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宜生存,但对动物演化来说,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最有益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二是哺乳动物的迁徙规律常常是最不进步的类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附近继续发展,因此在离老家比较远的地区反而能发现最原始的人类。当时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与这一假说正好吻合。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继发现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遗迹。193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刘易斯在印巴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块上颌碎块,该标本从形态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点,他便借用印度一个神的名字“拉玛”把它命名为“拉玛猿”。但由于当时他人微言轻,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学家皮尔宾姆和西蒙斯对林猿类26个属50多个种作综合研究时,注意到拉玛猿形态上的似人特点,认为它可能是人类这一支系的祖先类型,并将它从猿科中转到人科中,人类起源南亚说再度兴起。然而随着非洲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大量涌现,使人类起源非洲说重新崭露头角。

4、东非地区:

正当人们左右徘徊时,东非的化石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年起,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就在东非大裂谷一个名叫奥尔杜威峡谷的分支部分进行发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是用河卵石或砾石简单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妇在这里搜索了20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人”。通过种种理化测年法测得他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以利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据此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进入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腊、肯尼亚和我国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化石。虽然它们名称不一,但基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大的属西瓦猿型,小的为拉玛猿型,而且往往两者并存。经过各方专家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并非不同的种属,而是雌雄个体而已。既然拉玛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种属,焉有人类祖先之说?人类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玛猿”而明朗过,现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动物,特别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先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0—2500万年间,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万年间!鉴于此,新的人类演化概念产生了,由此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祥地不能再依据旧说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现的南猿和早期人属化石,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人类的起源学说理论:

1、达尔文理论:

在达尔文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时,当时少见化石证据。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改变。在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采石场,在采石时经常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1924年曾发现一具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

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罗姆特莱伊采石场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虽然人们曾在发现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时还有进步类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层位不清,故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还一时无法搞清。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

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90年代,非洲的古人类化石重要发现接连不断。

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

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订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拉地点,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订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他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

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点发现的距今410万年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人与猿分道扬镳可能是对的。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早在1907年发现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视作欧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过渡的类型。

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区,发现了80多件人类化石,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78万年以上,被认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鲁吉亚东南边境一个名叫德玛尼西的地方,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齿列的下颌骨,形态呈直立人型。以后又发现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据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180万年,故德玛尼西人被认为是非洲以外已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欧洲最早的人化石。以色列出土的尼人类型的古人类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制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内有一条约旦河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这里发现乌贝蒂亚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该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器,据古地磁法测得距今年代约在150万至100万年间。有些学者认为这个遗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遗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刚从“能人”演化而来的早期直立人。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也发现了大量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拉玛猿型。拉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正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科学界对拉玛猿属性认识的变更,国内有些学者将云南不同地区的古猿归属到一个新属,即禄丰猿属之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云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亚种。60年代,陕西蓝田公王岭和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了直立人类型的蓝田人和元谋人,他们距今年代超出10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170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化石。但遗憾的是,元谋人化石目前仅限于2枚上内侧门齿,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却有完整的骨架。虽然曾经有人将湖北建始地区发现的几颗化石牙齿看作是与南猿类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

1989年在湖北郧县找到2具原始人头骨化石,一开始又将其归于南猿之列,修理后发现乃属直立人型。

1980年在安徽和县及1993年在江苏南京也发现了直立人型头骨化石。虽然对于它们的年代说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万年。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门齿和一段下颌残块,同时还宣称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开始它们被部分学者鉴定为直立人型,后来国外学者介入,认为与直立人形态差异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上,甚至超过200万年。进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而亚洲地区出土的化石很难与它相提并论。相较而言,非洲似更有条件作为人类的发祥地。

古人类学的研究还表明:能人/卢道尔夫人具有较大的躯体和较重的脑量,故具有较强的体能和较高的智能,不仅已能制造工具,很可能还有较紧密的群体关系。加上新世时期古气候的变化,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哺乳动物的迁移,由此带动了古人类群的迁徙。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后期汇成“走出非洲”的假说。

部分学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以色列的乌贝蒂亚、格鲁吉亚的德玛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国的“巫山人”诸遗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类迁徙途中的遗迹。以后,非洲的能人/卢道尔夫人演化为匠人,而在亚洲则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构想出另一种过程,即非洲早期人类首先迁徙到亚洲,演化为直立人后,又返回到非洲,并迁徙到欧洲。不过“走出非洲”尚有另层意思,即现代类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迁移到各洲去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0多万年前,即所谓“夏娃说”。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在发掘和研究元谋西猿时,认为在元谋盆地小河地区豹子洞篝发现的古猿伴有石器。能制作石器,岂不是人?故将之订名为“东方人”,并将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万年前。而在同一地区的蝴蝶梁子发现的一具幼年头骨,鉴定为拉玛猿型,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宣称在地层中也找到了“石器”,将之更名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为距今400多万年前,并进而构筑了“开远拉玛猿”-“禄丰拉玛猿”-“蝴蝶拉玛猿”(或“蝴蝶人”)-“东方人”-元谋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畴人、丽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当完整的系列。鉴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邻区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但遗憾的是,早在70年代后期,学术界已抛弃拉玛猿是人类远祖的观点。后经研究,所谓“蝴蝶人”的“石器”原来是天然石块;而“东方人”的石器,后来被证明是地表上拣来的,而且时代甚晚。1997年,我国启动了寻找200万年和更早时期人类的“攀登项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获甚微。后来在安徽繁昌发现了距今200—240万年的石制品和骨器,发现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积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制品在学术界曾引起很大争议。此外,光有石器还远远不够,它只是间接证据,关键是找到人化石。1999年在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这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不超出260万年的界限,并认为这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的一次挑战。但该标本发现于1990年,事隔9年后才公布于世令人费解。

2、非洲起源论:

中国学者要挑战非洲起源论,就必须找出更多的早期人类化石。就连目前所认定的我国最早的元谋人化石,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其距今只有60万年!我们必须找到更早时期的人类化石,而且这些化石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得非洲材料从属于这个体系才行。我国的古环境条件不算太差,既然已发现了丰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这样的生存环境同样适合早期人类生存。我们并不完全排除人类起源亚洲的潜在可能性,但仅有设想和冲刺的良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有说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学性。

达尔文的简介: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国。达尔文的祖父曾预示过进化论,但碍于声誉,始终未能公开其信念。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医生,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

1825年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因为达尔文无意学医,进到农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并对自然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 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这样,他可以继续他对博物学的爱好而又不至于使家族蒙羞,但是达尔文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变得越加浓厚,完全放弃了对神学的学习。在剑桥期间,达尔文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质学家席基威克,并接受了植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科学训练。

对于婚姻大事,达尔文也有着科学家的谨慎。他拿了一张纸,中间划条线,线的一边写结婚的好处,另一边写单身的好处。达尔文感叹不结婚太孤单,然后连写三个“结婚”-证明完毕,必须结婚。达尔文显然是个性格温和的人,喜欢和女人闲聊,他就是要找传统的贤妻良母。他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朋友家的三位女儿,个个博学聪明,能跟他辩论哲学和科学,更能容纳他的。他找上了从小认识的表姐爱玛·韦奇伍德。爱玛比达尔文大一岁,她的父亲是达尔文母亲的弟弟。爱玛一口答应达尔文的求婚——这个爱听女人唠叨的男人,女孩子似乎都当他理想丈夫材料。虽然爱玛担心死后会和丈夫永远分手,她将上天堂,不拜上帝的丈夫则不知去何方,她也只是要求达尔文对信仰保持开放心态。两个半月后,他们就结婚了。

女儿安妮的去世未能摧毁达尔文的婚姻。在爱玛的时代,女儿安妮的病故很容易被认作是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比如说,嫁了一个不信上帝的男人。但爱玛从未如此认为。两人都深爱安妮。眼见安妮停止呼吸,达尔文自己也病倒在床。他对爱玛说:我们更要互相珍重。爱玛答道:你要记住,你永远是我最珍贵的宝藏。每到周日,他陪着爱玛和孩子走到教堂。妻子带孩子进去做礼拜,达尔文却孤身在镇中散步。

爱玛未必同意《物种起源》中自然选择的观点(而不是上帝创造),或许她都未必感兴趣。但也正因为如此,爱玛可以代表当时的未受过科学教育的信教大众,对《物种起源》手稿作出第一反应。爱玛仔细阅读了手稿,改正拼写,改正标点,并建议达尔文将一些容易刺激信徒和教会的段落写得语气温和一些,论据更清楚一些。如果当初不结婚的那一栏里理由再多一些,如果达尔文保持单身,继续生活在伦敦的知识分子中间,如果不是和爱玛结婚,他很可能写出一本较为激烈的书。由于爱玛的参与,对书中观点的争论,多少能摆脱感情的羁绊,而集中于事实和逻辑。

《物种起源》初版于1859年。十二年后,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的由来》一书。不管人猿同源如何有争议,《人类的由来》一书,显然对达尔文夫妻的感情毫无影响。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他们存活下来的最大的女孩子埃蒂嫁人了。达尔文告诉她:我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要完全归功于你的母亲-你应以母亲为榜样,你的丈夫将会爱你有如我爱你的母亲。

达尔文早于爱玛十四年去世。有一个传说,说他在去世前皈依了信仰。或许,是为了安慰爱玛的天堂不得相见的悲伤?没有这回事。在爱玛的日记里,未曾发现此类记录。达尔文至死是一个坚持自己立场的科学家。

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他的老师亨斯洛推荐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同年12月27日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国。他在随“小猎犬号”环球旅行时,随身带了几只鸟,为了喂养这些鸟,又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叫草芦的草。船舱很暗,只有窗户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窗户的方向弯曲、生长。但后来几十年间,达尔文忙着创建进化论,直到其晚年,才着手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向光性的问题,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这些实验结果。达尔文是用草的种子做这些实验的。草的种子发芽时,胚芽外面套着一层胚芽鞘,胚芽鞘首先破土而出,保护胚芽在出土时不受损伤。达尔文发现胚芽鞘是向光性的关键。如果把种子种在黑暗中,它们的胚芽鞘将垂直向上生长。如果让阳光从一侧照射秧苗,胚芽鞘则向阳光的方向弯曲。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或用不透明的东西盖住,虽然光还能照射胚芽鞘,胚芽鞘也不再向光弯曲。如果是用透明的东西遮盖胚芽鞘,则胚芽鞘向光弯曲,而且,即使用不透光的黑色沙土掩埋胚芽鞘而只留出尖端,被掩埋的胚芽鞘仍然向光弯曲。达尔文推测,在胚芽鞘的尖端分泌一种信号物质,向下输送到会弯曲的部分,是这种信号物质导致了胚芽鞘向光弯曲。

这次航海改变了达尔文的生活。回到英格兰后,他一直忙于研究,立志成为一个促进进化论的严肃的科学家。1838年,他偶然读了T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中得到启发,更加确定他自己正在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世界并非在一周内创造出来的,地球的年纪远比《圣经》所讲的老得多,所有的动植物也都改变过,而且还在继续变化之中,至于人类,可能是由某种原始的动物转变而成的,也就是说,亚当和夏娃故事根本就是神话。达尔文领悟到生存斗争在生物生活中意义,并意识到自然条件就是生物进化中所必须有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就不相同。

然而,他对发表研究结果抱着极其谨慎的态度。1842年,他开始撰写一份大纲,后将它扩展至数篇文章。1858年,出于年轻的博物学家R华莱士的创造性顿悟的压力,加之好友的鼓动,达尔文决定把华莱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论稿呈交专业委员会。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初版1250册当天即告售罄。以后达尔文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以充实他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学说,并阐述其后果和意义。

作为一个不求功名但具创造性的人,达尔文回避了对其理论的争议。当宗教狂热者攻击进化论与《圣经》的创世说相违背时,达尔文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写了另外几本书。《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报告了人类自较低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证据,报告了动物和人类心理过程相似性的证据,还报告了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证据。

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所写的讽刺喜剧,约写于1597年。

《威尼斯商人》包含2个平行的情节。主要情节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围绕割一磅肉的诉讼而展开的冲突,次要情节是富家**鲍西娅遵父命三匣选亲的故事。此外还穿插进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同罗兰佐携款私奔的故事。

通过这些相互联系的情节冲突,莎士比亚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两种生活观的斗争,他肯定并赞美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以友谊、爱情等为重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否定并谴责以夏洛克为代表的唯利是图的生活态度,最后以夏洛克的败诉和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歌颂了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胜利。

安东尼奥是威尼斯的一个巨商大贾,“他有一艘商船开到特里坡利斯,另外一艘开到西印度群岛,……他有第3艘船在墨西哥,第4艘到英国去了,此外还有遍布在海外各国的买卖。他仗义疏财,把财富看作一种获得幸福生活的手段。他非常看重友情,为了朋友的幸福,正如他对好友巴萨尼奥真诚表示的:

只要您的计划跟您向来的立身行事一样光明正大,那么我的钱囊可以让您任意取用,我自己也可以供您驱使;我愿意用我所有的力量,帮助您达到目的。

相反,夏洛克却是一个贪婪狠毒的高利贷者,把聚敛财富本身看作生活的目的。安东尼奥瞧不起夏洛克,夏洛克更对安东尼奥恨之入骨。在第1幕第3场,夏洛克有一段旁白,把他痛恨安东尼奥的原因说得非常明白:

我恨他因为他是个基督徒,可是尤其因为他是个傻子,借钱给人不取利钱,把咱们在威尼斯城里干放债这一行的利息都压低了。要是我有一天抓住他的把柄,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向他报复我的深仇宿怨。

正好,巴萨尼奥要去贝尔蒙特向鲍西娅求婚,来向安东尼奥请求帮助。安东尼奥自己因一时缺少现款,无法帮助好友,不得不向夏洛克借债时,夏洛克便趁机报复,提出苛酷的借款条件:如到期不还,就要割掉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不久,债款到期,安东尼奥因自己的货船失事无法偿还,夏洛克依据威尼斯的法律向公爵提出控告,一定要安东尼奥履行条件,公爵的调解也无济于事。这时巴萨尼奥求婚成功,聪明机智的鲍西娅得知原委,心生妙计,便乔装扮成一个法官,赶来威尼斯法庭相救。她向夏洛克提出:割肉不能带出一滴血,而且既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结果夏洛克败诉,不但没有报仇成功,反而失去了自己的财产。

通过“一磅肉”的故事,莎士比亚在安东尼奥和夏洛克这两个人物身上,主要表现出对待财富的两种对立观点。同是资产阶级,安东尼奥慷慨大方,夏洛克则嗜财如命。他们的矛盾客观上反映出当时新兴的商业资本同旧式的高利贷资本之间的矛盾,前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后者起着阻碍生产发展的作用。

剧本肯定前者而批判后者。因而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但是,莎士比亚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作家,他不可能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只是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对于安东尼奥的“互通有无,从来不讲利息”的做法,对于他为了帮助朋友得到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生活,而不惜倾囊相助甚至签订危及生命的契约的行为表示热情赞颂,而对于夏洛克的贪鄙狠毒、极端自私则予以无情揭露,如此而已。

同“一磅肉”的故事交错进行的,还有一个鲍西娅三匣选亲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莎士比亚主要想说明一点:真正的爱情是不能用财富来衡量的。鲍西娅的父亲临终时,给她定下一个择婚的办法:求婚的人中,谁能够在金、银、铅三匣之中选中藏有她的画像的一个,便可以跟她匹配成亲。

鲍西娅是个聪明而又具有新思想的少女,对于这样一个父母之命的择婚办法,显然是不满的。她说:“唉,说什么选择!我既不能选择我所中意的人,又不能拒绝我所憎厌的人;一个活着的女儿的思想,却要被一个死了的父亲的遗嘱所钳制。”但是,由于她所处的时代还是资本主义关系刚刚萌芽的封建社会,又受到出身于名门富家的阶级局限,因而只得遵循亡父的遗命。但选择的结果表明,摩洛哥亲王希望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也好,阿拉贡亲王希望得到“他所应得的东西”也好,他们看重的都只是外表,各自选择了金匣和银匣而遭到了失败的命运。

只有巴萨尼奥,为了爱情本身的价值,“准备把他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毅然决然选择了铅匣而赢得了爱情的胜利。莎士比亚在这里宣扬的显然是爱情自由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

“一磅肉”和“三匣择亲”两条情节到了鲍西娅出席法庭一场而结合在一起。由于鲍西娅的聪明机智,战胜了夏洛克,解脱了安东尼奥的困境。但喜剧并没有就此结束,莎士比亚在法庭一场的高潮之后,又写出充满音乐、月光和爱情的第5幕。在满布皎洁的月光和柔和的音乐的贝尔蒙特,巴萨尼奥和鲍西娅、葛莱西安诺和尼莉莎,罗兰佐和杰西卡这三对有情人都得到了皆成眷属的美满结局。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威尼斯商人》虽然最富于社会讽刺色彩,但基本上仍然属于抒情性的喜剧。它包含着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些反面现象的揭露和批判,而主要的还是肯定和歌颂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和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代新人。

全剧从巴萨尼奥准备去贝尔蒙特向鲍西娅求婚开始,到3对恋人的欢聚一堂结束,爱情和友谊构成了这出喜剧的思想基础。它肯定安东尼奥的慷慨大方和鲍西娅的多情机智,赞美他们所体现的无私的友谊,坚贞的爱情,幸福的生活等等人文主义思想,并拿这些来同以夏洛克为代表的自私冷酷的纯粹的金钱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全剧的中心思想。

《威尼斯商人》成功地塑造出高利贷者夏洛克这样一个鲜明生动而又复杂矛盾的典型形象,通过他自私狠毒的行径,揭露批判了金钱对于人的腐朽作用。夏洛克同哈姆雷特、福斯塔夫一起,被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3大典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多次在他们的著作中引用过这一形象。他的性格是复杂的。

首先,他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高利贷者。他的哲学是:“只要不是偷窃,会打算盘总是好事。”他追求的是“象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取利钱,影响他放债的收入,所以他恨安东尼奥。当安东尼奥无法偿还他的借款时,夏洛克一定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来。公爵的劝告也好,葛莱西安诺的怒斥也好,都丝毫动摇不了夏洛克的决心:“我一定要照约实行。”他必欲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后快。因为在他看来,“只要威尼斯没有他,生意买卖全凭我一句话了”。他的仆人受不了他的虐待,要另找新的主人;他的女儿因为他贪心狠毒,以致不愿呆在她那个地狱似的家里,跟着情人私奔了。

在第三幕第一场中,杜伯尔去热诺亚打听他女儿的下落,回来向他报告时,使夏洛克痛心的,主要不是因为他失去了女儿,而是他的女儿带走了他的钱财珠宝,还要为寻访她而花费更多的钱财。为了致安东尼奥于死地,惜财如命的夏洛克不惜花钱去买通官府,原因正如他所说:“只要威尼斯没有他,生意买卖全凭我一句话了。”对于刻画夏洛克的性格来说,这短短的一句话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后来,当夏洛克败了诉,法庭判决要把他的财产一半归公,一半交给安东尼奥处理时,他说:“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对于夏洛克来说,钱财就是生命,就是一切。

但是,莎士比亚并没有把夏洛克写成一个简单的恶棍。夏洛克不仅是一个重利盘剥,损人利己的高利贷者,他也是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负的犹太人。我们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大批的犹太人在从事银钱事业。根据基督教会的宣传,犹太人又是基督教的死敌。从中世纪到近代初期,不少的民间传说和歌谣中,流传着犹太人暗中杀害基督徒小孩的故事。

因此,基于经济的和宗教的原因,犹太人成了当时欧洲社会歧视和迫害的对象。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待夏洛克这样一个犹太人高利贷者,既谴责他的残酷的剥削行为,又同情他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剧中,当夏洛克说到他对安东尼奥的仇恨时,这两方面的原因总是交织在一起。

在第一幕第三场中,夏洛克在向安东尼奥提出签订那荒唐的割一磅肉的契约之前,先后两次说到安东尼奥对他的侮辱和他的愤恨,当他看见安东尼奥在向他走来时,他在一段旁白里这样说:……他憎恶我们神圣的民族,甚至在商人会集的地方当众辱骂我,辱骂我的交易,辱骂我辛辛苦苦赚下来的钱,说那些都是盘剥得来的肮脏钱。要是我饶过了他,让我们的民族永远没有翻身的日子。

然后,当安东尼奥向他提出借3000块钱时,他更遏制不住地当面说出:安东尼奥先生,好多次您在交易所里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没有跟您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我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这样,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就有了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观众或读者对于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也多少同情他所受的屈辱。

第三幕第一场中夏洛克的那一段有名的台词:“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辱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这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种族所发出的无可遏制的悲愤的呼声。

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在塑造夏洛克这样一个犹太族的高利贷者时,既着重刻画他的残酷剥削的行为,又没有忽视他所遭受的种族歧视,这正是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艺术的成就。忽视了任何一面,都会造成对夏洛克形象的片面理解。只看到夏洛克受到的种族歧视,而对他产生不应有的同情,如海涅那样,固然是对形象的一种误解;而完全看不到他所受的种族歧视,对他的报复行为,也就缺少一个全面的合理的解释。

当事件进展到法庭一场时,矛盾尖锐化并带上了新的性质。在本来只是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不同生活观之间的矛盾上又加上了一种新的矛盾,即在偿付债务的问题上,法律的原则和人道的原则之间的矛盾。按照资产阶级的法律,夏洛克要求照约赔偿是完全合法的,安东尼奥也好,公爵也好,都不能否认这点。因此,夏洛克坚持要求“法律的裁判”是合法的,然而,割一磅肉的要求又是违反人道或慈悲原则的,是无情的。这里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作为一个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认为人道的原则是高于法律的原则之上的。

直到鲍西娅利用契约中的唯一漏洞,要他割一磅肉,却不能多割少割和流一滴血时,才算解决了这一矛盾。这一解决办法既符合法律的要求,也不违反人道的原则。观众紧张的心放松了下来,作为一个残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夏洛克也得到了他应得的惩罚。这正是莎士比亚所要着重表现的。

莎士比亚毕竟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作家,他的作品必然会带上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他在《威尼斯商人》中热情歌颂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之间的无私友谊,巴萨尼奥与鲍西娅之间的真诚爱情以及贝尔蒙特的幸福生活;他特别赞赏安东尼奥和鲍西娅,用他们来体现他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但是,安东尼奥本人是一个富商巨贾,鲍西娅也是一个富家**,他们的友谊、爱情和生活都离不开金钱,也超不出资产阶级道德的范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莎士比亚肯定这些资产阶级新人和他们的反封建斗争,具有历史的进步作用。到了今天,则需要批判地对待。

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这部喜剧的价值主要在于莎士比亚以他的生花妙笔塑造出夏洛克这一高利贷资产者的典型形象,通过他的活动,深刻地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280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