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两浙西路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沈括自幼对天文、地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少年时代他随做泉州州官的父亲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当时的一些见闻,均收入《梦溪笔谈》。在天文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经制造过我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浑天仪;表示太阳影子的景表等。为了测得北极星准确位置,他连续三个月,每天用浑天仪观测北极星位置,把初夜、中夜、后夜所见到的北极星方位,分别画于图上,经过精心研究,最后得出北极星与北极距三度。这一科学根据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的记载。《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沈括在数学方面的贡献,他发展了《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创造了新的高等级数求和法——隙级数。几何学中,他发明了会圆术,即从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高度来求弓形底和弓形弧的方法。为此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给予沈括以极高的评价。(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沈括和<梦溪笔谈>》
[编辑本段]沈括的环保观念
沈括很有环保观念,很早就指出我们不得个随便砍伐树木。有一次,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后来,他特地对书中所讲的内容实地考察。考察中,沈括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 火 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给这种液体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到今天。他当时就想用石油代替松木来作燃料。他说不到必要的时候决不能随意砍伐树木,尤其是古林,更不能破坏!在今看来其观点是绝对正确的,可当时并未得到重视。
[编辑本段]沈括小传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字存中,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开封、江宁做过地方官。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沈括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他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后来他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有机会接触社会,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他二十四岁开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阳县(在今江苏省)主簿,以后历任东海(在今江苏省)、宁国(在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等县县令。三十三岁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接着,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检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1075年曾出使辽国,进行边界谈判,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括积极参预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因为受到牵连以及诗案败露等原因,照例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带)。三年后,为抵御西夏,改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一带),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因抵御以西夏梁太后为首的党项贵族集团入侵有功,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升龙图阁直学士。但是不久又因为与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鄜延道副总管曲珍等人贪功冒进,不听随行内侍李舜举劝告,在死地筑城,酿成永乐城惨败,损失军人2万,民夫无算,高永亨、李舜举等都壮烈牺牲。此战是北宋历史上较大的惨败之一,并使得平夏城大捷以后良好的统一形势被葬送。此事沈括虽非首罪,但他毕竟负有领导责任,加之在战役中救援不力,因此被贬为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随州安置,从此形同流放,政治生命宣告完结,于是专心于著述。哲宗元二年(公元1087年),沈括花费十二年心血编修的《天下州县图》完成,被特许亲自到汴京进呈。次年,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郊)梦溪园,在此安度晚年。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逝世。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沈括还是一个杰出的天文学家。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也就在沈括负责汴河水建设时,沈括还负责领导司天监,在任职期间,他先后罢免了六名不学无术的旧历官,不计出身,破格推荐精通天文历算、出身平民的淮南人卫朴进入司天监,主持修订新历的重要工作。沈括和卫朴治学态度认真,对旧历官凭借演算凑数的修历方法非常不满,主张从观测天象入手,以实测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根据。为此,沈括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
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经过历代的发展的演变,到宋朝,浑仪的结构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三重圆环,相互交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沈括对浑仪作了比较多的改革。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再借用数学工具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省去月道环,其侯月之出入,专以历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观测视线。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后来元朝郭守敬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漏壶是古代测定时刻的仪器,由几个盛水的容器装置成阶梯的形式,每一容器下侧都有孔,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最下面的容器没有孔,里面装置有刻着时间标度的“箭”,随着滴漏水面升高,“箭”就慢慢浮起,从显露出来的刻度可以读出时刻。沈括对漏壶也进行了改革。他把曲筒铜漏管改做直颈玉嘴,并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壶体下部。这样流水更加通畅,壶嘴也坚固耐用多了。
此外,沈括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而且改进了测影方法。
沈括在《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详细说明改革仪器的原理,阐发了自己的天文学见解,在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沈括和卫朴的一系列革新活动遭到守旧势力的攻击和陷害。在沈括和卫朴的坚决斗争下,卫朴主持修订的奉元历终于在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修成颁行。但是,由于守旧势力阻挠和破坏,比较先进的奉元历只实行了十八年就被废止了。但是沈括并不因此而灰心,在晚年又进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气历”代替原来历法的主张。我国原来的历法都是阴阳合历,而“十二气历”却是纯粹的阳历。它以十二气作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并且按节气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惊蛰算二月一日,依此类推。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间,即使有“两小相并”的情况,不过一年只有一次。有“两小相并”的,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没有的,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这样,每年的天数都很整齐,用不着再设闰月,四季节气都是固定的日期。至于月亮的圆缺,和寒来署往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就行了。沈括所设计的这个历法是比较科学的,它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他预见到他的这一主张必定会遭到顽固守旧派的“怪怒攻骂”,极力阻挠,而暂时不能实行,但是,他坚信“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果然,近八百年后,伟大的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所颁行的天历的基本原理和沈括的“十二气历”是完全一致的。现在世界各国采用的公历,也就是阳历,其实在分月上还不如沈括的“十二气历”合理。
[编辑本段]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
沈括对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梦溪笔谈》中所记载这方面的见解和成果,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特别是他对磁学的研究成就卓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在光学方面,沈括通过亲自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象、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一种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图案花纹的铜镜)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较科学的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此外,沈括还剪纸人在琴上做过实验,研究声学上的共振现象。沈括还是最早发现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场的N,S极并不重合,所以水平放置的小磁针指向跟地理的正南北方向之间有一个很小的偏角。被称为磁偏角。
在化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出任延州时候曾经考察研究漉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首先创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他已经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还预料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远见已为今天所验证。另外,“石油”这个名称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石烛等名称都贴切得多。在《梦溪笔谈》中有关“太阴玄精”(石膏晶体”的记载里,沈括形状、潮解、解理和加热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区分出几种晶体,指出它们虽然同名,却并不是一种东西。他还讲到了金属转化的实例,如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变成铜的物理现象。他记述的这些鉴定物质的手段,说明当时人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突破单纯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开始向物质的内部结构探索进军了。
沈括在数学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他从实际计算需要出发,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沈括通过对酒店里堆起来的酒坛和垒起来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体积的研究,提出了求它们的总数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隙积术”,也就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沈括的研究,发展了自《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问题,在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研究的方向。此外,沈括还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这就是“会圆术”。这一方法的创立,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本段]地理学家、医学家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许多卓越的论断,反映了我国当时地学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他正确论述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漳水、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当他察访浙东的时候,观察了雁荡山诸峰的地貌特点,分析了它们的成因,明确地指出这是由于水流侵蚀作用的结果。他还联系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貌特点,做了类似的解释。他还观察研究了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类似竹笋以及桃核、芦根、松树、鱼蟹等各种各样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这些都表现了沈括可贵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达·芬奇对化石的性质开始有所论述,比沈括晚了四百多年。沈括视察河北边防的时候,曾经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制成立体地理模型。这个做法很快便被推广到边疆各州。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他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和图书,经过近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制图史上巨作《守令图》。这是一套大型地图集,共计二十幅,其中有大图一幅,高一丈二尺,宽一丈;小图一幅;各路图十八幅(按当时行政区划,全国分做十八路)。图幅之大,内容之详,都是以前少见的。在制图方法上,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这和西晋.裴秀著名的制图六体是大体一致的。他还把四面八方细分成二十四个方位,使图的精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古代地图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括对医药学和生物学也很精通。他在青年时期就对医学有浓厚兴趣,并且致力于医药研究,搜集了很多验方,治愈过不少危重病人。同时他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也十分广博,并且能够实际出发,辨别真伪,纠正古书上的错误。他曾经提出“五难”新理论;沈括的医学著作有《良方》等三种。现存的《苏沈良方》是后人把苏轼的医药杂说附入《良方》之内合编而成的。数几部了。《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沈括文武双全,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辽和西夏贵族统治者经常侵扰中原地区,掳掠人口牲畜,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破坏。沈括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他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同时,沈括对弓弩甲胄和刀枪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过深入研究,为提高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做出了一定贡献。
《医源资料库》:沈括(1031~1095年),宋代科学家、医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末年(1063年)进。尝官至翰林学士,学识广博,其代表作《梦溪笔谈》涉及各个学科,举凡天文、律历、兵法、音乐、卜算、物理等等,莫不涉猎,书中对我国古代重大发明,如指南针之装置、活字印刷、石油冶炼等,皆有提及。于医学方面,尝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以及《梦溪笔谈》及《补笔谈》中,都有涉猎,如提及秋石之制备,论及四十四种药物之形态、配伍、药理、制剂、采集、生长环境等。其《良方》由后人与苏轼之《医药杂说》合并,成《苏沈良方》,现有多种版本行世。
《梦溪笔谈》简介
北宋沈括撰。这是一本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文学体裁,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沈括与《梦溪笔谈》□林炳伟(浙江衢州一中)沈括是北宋杭州钱塘县人。元朝修的《宋史》称赞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能”。他所写的《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着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现存《梦溪笔谈》分为26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在数学方面开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天文方面指出极星不在天极;得出冬至日长、夏至日短等结论。并且对天文仪器也有所改进。历法上大胆创新,提出《十二气历》。地理学方面以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奇异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记载了磁偏角、凹面镜成像实验和声音共振实验。书中还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词是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沿用至今。
沈括在晚年用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中涉及物理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声学、光学和磁学等各方面,特别是在磁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他在书卷二十四《杂志一》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第三卷中《药议》中又记载道:“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沈括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的方法:把磁针横贯灯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丝线悬挂起来。最后沈括指出使用丝线悬挂磁针的方法最好。
在光学方面,《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知识也极为丰富。关于光的直线传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性质。他在纸窗上开了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鸟和楼塔的影子成像于室内的纸屏上面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他生动的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间的直线关系。此外,沈括还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象的说明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日月蚀的成因。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对凹面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的透光原因也作了一些科学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
在声学方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声学共振实验。他剪了一个纸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弹动和该弦频率成简单整数比的弦时,它就振动使纸人跳跃,而弹其它弦时,纸人则不动。沈括把这种现象叫做“应声”。用这种方法显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创。在西方,直到十五世纪,意大利人才开始做共振实验。至今,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物理课堂上,教师还使用这个方法给学生做关于共振现象的演示实验。
宋代是中国古代数学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中,有10多条有关数学的讨论,内容既广且深,堪称我国古代数学的瑰宝。
沈括最重要的数学探讨是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在我国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研究领域,对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始自沈括。
所谓“隙积”,指的是有空隙的堆积体、例如酒店中堆积的酒坛、叠起来的棋子等,这类堆积体整体上就像一个倒扣的斗,与平截头的长方锥(刍童)很像。但是隙积的边缘不是平的,而中间又有空隙,所以不能照搬刍童的体积公式。沈括经过思考后,发现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他以堆积的酒坛为例说明这一问题:设最上层为纵横各2个坛子,最下层为纵横各12个坛子,相邻两层纵横各差1坛,显然这堆酒坛共11层;每个酒坛的体积不妨设为1,用刍童体积公式计算,总体积为3784/6,酒坛总数也应是这个数。显然,酒坛数不应为非整数,问题何在呢?沈括提出,应在刍童体积基础上加上一项“(下宽-上宽)×高/6”,即为110/6,酒坛实际数应为(3784+110)/6=649。加上去的这一项正是一个体积上的修正项。在这里,沈括以体积公式为基础,把求解不连续的个体的累积数(级数求和),化为连续整体数值来求解,可见他已具有了用连续模型解决离散问题的思想。
会圆术是对圆的弧矢关系给出的比较实用的近似公式,主要思想是局部以直代曲。沈括进一步应用《九章算术》中弧田的面积近似公式,求出弧长,这便是会圆术公式。沈括得出的虽是近似公式,但可以证明,当圆心角小于45°时,相对误差小于2%,所以该公式有较强的实用性。这是对刘徽割圆术以弦(正多边形的边)代替圆弧思想的一个重要佐证,很有理论意义。后来,郭守敬、王恂在历法计算中,就应用了会圆术。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应用组合数学法计算得出围棋可能的局数是3361种,并提出用数量级概念来表示大数3361的方法。沈括还在书中记载了一些运筹思想,如将暴涨的汴水引向古城废墟来抢救河堤的塌陷,以及用挖路成河、取土、运输,最后又将建筑垃圾填河成路的方法来修复皇宫等。沈括对数的本质的认识也很深刻,指出:“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数。”显然他否定了数的神秘性,而肯定了数与物的关系。他还指出:“然算术不患多学,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乃为通术也。”
[编辑本段]文字捕快沈括
在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的传统中国,产生伟大科学家很难。不过宋代却出现了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是地理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还是水利专家、兵器专家、军事家,写下了科学经典《梦溪笔谈》。他就是现代人熟知的沈括。
第734章。
本书主要讲述女主乔昭被夫君射杀后,重生为梨昭,且正在被人贩子拐走的路上,她想方设法逃出来并借机回京,但是在路上得知她刚死,乔家也被灭了门,只留一个哥哥且毁了容,要帮助哥哥查清楚家中事情,同时与前夫再次想遇并重新相爱的故事。
真正当得起“通才”的,哪怕从历史长河里淘选,也是寥若晨星。而惟其稀有,方显珍贵。沈括不是传说中的,而是真实存在的通才。 对于偶尔能做些跨学科领研究的学者文人,我们就会赞叹他们“术通文理”,说他们是“通才”。实际上,真正当得起“通才”的,哪怕从历史长河里淘选,也是寥若晨星。而惟其稀有,方显珍贵。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有经天纬地之才,文韬武略,多谋善断,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简言之,是个神一般的存在。但一回到正史,则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通才诸葛亮,实际上的才干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同样是正史的记载,《宋史》里的沈括则是:“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沈括不是传说中的,而是真实存在的通才。
沈括著述颇丰,而亡轶过半。但仅凭一部《梦溪笔谈》就足以让世人惊叹。这部笔记体著作,是沈括晚年在梦溪园记录下来的一生见闻。全书分为26卷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英国剑桥大学学者李约瑟称《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为纪念沈括的贡献,1979年7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将第2027号小行星命名为“沈括星”。沈括也正如星辰一般闪耀在人类共同的天空。
业有专攻 心有旁骛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在《中国算学之特色》中,试图将沈括与人类历史上的类似人物比较:“日本之算学者,实无堪与沈括相较之人物……若欲于他国求可敌比沈括之算学者,则德国之莱布尼茨(Leibniz)及法国革命时之拉扎尔·卡诺(Lazare Carnot)在某点或可与沈括比较,然如一面远胜沈括,同时又多艺多能,则不能如沈括也。唯希腊之阿尔基塔(Archytas),其阅历等,最可与沈括相比。盖如沈括之人物,全世界算学史上多无之,唯中国产此人而已。予以沈括为中国算学之模范的人物或理想的人物,诚克当也。”三上义夫几经搜寻,找到莱布尼茨、卡诺这样辉煌的人物,仍然觉得他们哪怕某些方面胜过沈括,而在多艺多能上仍然不如。最后找到柏拉图时代的阿尔基塔,也谨慎地将比较范围圈定在“阅历”上。足见这位算学同行对沈括的评价之高。
沈括最擅长的是算学。为解决有空隙的堆垛物体的体积计算,他创造出了“隙积术”,把求解不连续的个体的累积数化为连续整体数值来求解,包含了高阶等差级数的计算公式。南宋数学家杨辉后来发展了这一成果,创造了垛积术公式。为计算圆弧的弦、矢(弧的高)与孤长间的数量关系,沈括创造出了“会圆术”,利用弦、矢求出孤长的近似值。这一公式为元代郭守敬创制《授时历》提供了直接的数学依据。
古代中国的算学包括数学,还包括历学。天文历法方面,沈括指出日月为球形,并解释了月亮发光和月蚀成因。掌管司天监时,沈括对天象观测仪器浑仪、漏壶、日晷进行了改造,使它们的精度大大超过前代。作为严谨的科学家,沈括对旧历官靠演算凑数的修历方法十分不满,主张从观测天象入手,以实测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根据。他举荐精通天文历算的平民卫朴进入司天监,主持修订了《奉元历》。晚年又提出纯粹的阳历《十二气历》,按节气定月份,每年的天数都很整齐,用不着再设闰月。这一历法符合天体运行,也利于安排农业活动。现在世界各国采用的公历和《十二气历》十分接近,在分月上还不如《十二气历》合理。
但对于一个好奇心极强的人,“业有专攻”和“心有旁骛”可以并行不悖。
光学方面,沈括注意到了阳燧(凹面镜)成像倒立的问题,并做了小孔成像的实验,用物体存在着“碍”(焦点)来解释这两类光学现象。他也对凸面镜曲率进行了研究,总结出镜面大小与曲率成反比例的关系。
地质学方面,沈括游雁荡山时认识到水侵蚀地表对地形形成的作用。游太行山时发现大量海生动物化石,推想出那里原来可能是海滨。他还指出河流带走的泥沙到下游淤积成为平原,正确解释了华北平原的成因。
沈括最早给石油定名。当时的石油可以算是军用物资,军士用野鸡尾羽把它沾起来,放到铁罐里,打仗的时候当燃烧弹用。沈括发现石油的烟特别浓,沾染得营帐上黑漆麻乌的,就想到可以用它制墨,不但废物利用,也算是让石油这种物资军用转民用。沈括批量生产出的“延川石液”广受欢迎,大文豪兼制墨行家苏轼都赞不绝口,等于帮沈括做了产品代言。最关键的是,沈括准确推断出石油“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其后果然应验。
沈括甚至出任过外交使节,并圆满完成任务。宋辽“澶渊之盟”后休战,但辽仗着骑兵强,不断提出领土要求。1075年,辽大臣萧禧又来东京提出:辽宋边界是黄嵬山,黄嵬山以北为辽国所有,以南为大宋朝所有。北宋朝廷里的大臣们都不清楚黄嵬山在哪儿,就差被辽连骗带逼丢掉30多里本属于宋的领土。沈括出任谈判特使,凭借他的地理学说与《大宋天下郡守图》,向萧禧指出:两国按“澶渊之盟”划分边界,边界是白沟河。白沟河以北为辽国领土,以南为大宋领土。黄嵬山,而且的确在白沟河以南,所以是大宋的领土,不是辽国的。萧禧在地图面前顿时理亏,终于放弃无理要求。
说到《大宋天下郡守图》,不得不提它在绘制方法上的妙处。宋代绘制地图用“循路步之”法,基于用步行得出的数据。然而道路弯曲山川错落,图上差之毫厘,实地谬以千里。沈括创造出“飞鸟法”,取飞鸟直达的距离,这样绘制出的地图,其精度自然是飞跃性的提高。
伟大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都跟沈括有关。他详细记载了宋代平民毕升研制出的活字印刷术,现代人根据他的记载还原出了胶泥活字和印刷工艺。活字印刷术因沈括的记载而得到确证并流传。《梦溪笔谈》中记录“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他还记载了“以磁石磨针锋”来制作磁体的办法,使指南针的制作变得更加便捷。
自造微之妙,穷测至理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导论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预言“将来所止之境”乃“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
1 摸钟文言文翻译[节选自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陈述古密直①,尝⑩知②建州浦城县日。
有民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③。述古乃绐④之曰: “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⑤。”
使人迎置后阁⑥祠⑦之。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
述古自率同职⑧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⑾围之。
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遂承为盗⑧。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陈述古密直:陈述古,字密直,宋代侯官人,神宗时为侍御史,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人物。密 直:即“枢密院直学士”的省称。
枢密院是古代管理军事机密、边防等事务的官署。知:主 持,做知县。
建州浦城:唐置州县名,今属福建省。 ②知:做知县。
③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莫:意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的:的确,确实。 ④绐(dai):哄骗。
⑤至灵:特别灵验。 ⑥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处。
⑦ 祠之:把它(钟)祭祀起来。 祠:供奉。
⑧同职:同僚,同事。旧指同在一部门做官的人。
9 阴:暗暗的 ⑩尝:曾经 ⑾帷:围幕 (12)之:的 辨别加点字的意义 (1)讯之即服,遂承为盗 之:代词,代手上无墨的偷窃者 (2)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 之:代词,代涂了墨的钟 译文 枢密院直学士陈述古任建州浦城知县时,有富人丢失了东西,抓到一些人却不知道哪个是真正 的盗贼。于是陈述古骗他们说:“某某庙里有一口钟,能辩认盗贼,特别灵验。”
他派人把 那口钟抬到官署后阁,祭祀起来,把这一群囚犯带到钟前,自己对犯人说:“没有偷东西的 人,摸这口钟,它不响,偷了东西的人一摸它,钟就会发出声响。”述古亲自率领他的同事 ,在钟前很恭敬地祈祷。
祭祀完毕后,用帐子把钟围起来,便暗地里让人用墨汁涂钟,过了 很久,钟涂好以后,带领被捕的犯人一个个让他们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出来就检验他们 的手,发现都有墨汁,只有一人手上无墨。述古对这个人进行审讯,于是他才承认自己是盗 贼。
原来这个人是害怕钟响,没有敢去摸。就此这个案子很快的解决了。
题旨善于心理分析,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 告诉我们陈述古巧妙的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害怕被识破的心虚心理,切中要害,虽然没有经过繁琐的调查取证,却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找出了真正的盗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聪明睿智的古代官吏们确实有他们独到的审案方法,能够巧用犯罪心理学,审不厌诈,至今看来都有着绝妙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2 梦溪笔谈 沈括 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士衡为馆职 使高丽 是哪一篇〔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九)
〔译文〕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以使者身份出使到高丽去,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手去处理。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装船时,这个副手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浸湿或漏落。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完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这个副手在仓皇之时准备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也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手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3 文言文: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的一则《长虹饮涧》译文原文: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①中,予使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③。是时新雨霁④,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⑤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觳⑥。自西望东则见⑦;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⑧,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⑨山而去⑩。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孙彦先⑾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①熙宁:宋神宗年号。
②契丹:宋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
③卓帐:建起帐篷。卓,直立。
④霁:雨后初晴。
⑤扣:通“叩”,意思是靠近。
⑥绡觳:丝绸和纱的代称。
⑦见:通“现”,意思是出现。
⑧铄:通“烁”,意思是闪烁。
⑨逾:向,跨越。
⑩去:离去。
⑾孙彦先:与沈括同时的科学家
翻译: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是这样。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极北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建起帐篷。那时刚好雨后初晴,看见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山涧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涧观赏它,看到一条虹的两端都垂到涧中。(我)叫人越过山涧,隔着虹相对站立,距离大概有几丈,中间如隔着一层丝绸或者纱(这一类的东西)。当站在涧的西边往东看就能看见,当站在涧的东边往西看,就被太阳闪烁 了,一点也看不到(虹)。过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东方,越过山峰离去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了虹。孙彦先说:“虹乃是雨中的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
4 《陨星》宋陨星 宋��沈括 原文: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於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桮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馀,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沈括《梦溪笔谈》) 解析: 本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文章如实地记录了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常州地区发生的一次陨星坠落的真切生动的情景陨星的坠落其实与地震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想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史书上就有记载,只不过是语焉不详,更加上后代唯心主义者又将陨星神秘化,致使有关陨星的记载远离科学作者身处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能以科学的精神认识并记述陨星现象,实属难能可贵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叙陨星坠落的时间、地点以及陨星坠落时的情景尤其是对陨星坠落时声响、光亮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让读者读了有如临其境的感觉;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陨星落地后的形状、颜色、温度、大小及重量;第三部分,交代了陨星(陨石)的去处 本文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全文虽然不足200字,但文辞简练,线索清晰,作者以极其生动传神的语言,再现了陨星坠落过程中的奇异景象,把科学的道理解释得浅显易懂,让读者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光,睹其形,知其所在 译文: 北宋治平元年,有一天在常州,正逢太阳落山的时候,天空中发出了一声像雷鸣般的巨响,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一样,在东南方出现一会儿又一声巨响,这颗大星移到西南方去了再一声震响后,这颗星就落在宜兴县一个姓许的人家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到了,火光明亮照天,许家的篱笆全被烧毁了 这时火熄灭了,只见地面上有一个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往下探看,大星就在洞穴里面,发着微弱的光过了好久,才逐渐暗下来,但是还热得让人不能靠近又过了很长时间,挖开那个洞穴,有三尺多深,才得到一块圆形的石头,此时还是热的呢,它大小如拳头,一头略微尖些,颜色与铁相似,重量也与铁差不多 常洲太守郑伸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它送到润州金山寺保存直到现在还用匣子保藏着,有游人到了那里,就打开匣子让人们参观王无咎为此写了篇文章,很详细地记叙了这件事 注释: ①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流星体路过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发生摩擦,产生热能,没有完全烧毁而陨落在地面上的部分叫做陨星 ②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治平,宋英宗的年号 ③日禺时:太阳落山禺,禺谷,传说中日落的地方几如月:几乎像月亮一般大 ④见(xiàn):同“现”,出现 ⑤著(zhuó):向、到 ⑥赫然:光明、显耀的样子藩篱:篱笆 ⑦一窍如桮大:一个孔穴像杯子一般大荧荧(yíng yíng)然:微光闪动的样子 ⑧发:挖掘 ⑨郑伸:指常州太守郑伸,生平不详润州:地名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寺名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金山上的佛寺,东晋时创建,旧名泽心寺,自唐起通称为金山寺 ⑩王无咎:北宋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传:记载,写文章。
5 文言文沈括的(梦溪笔谈的暴雷)的翻译原文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灭”,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注释
内侍在宫廷中执役的人员。
黔黑色。黔,音qián。
扣用金属缘饰器具的边口。
刀室刀鞘。
流这里指熔化。
铄销熔,熔化。铄,音shuò。
译文
内侍李舜举的家曾经被暴雷轰击。他的堂屋西边的房间,雷火从窗口喷出,光亮耀眼,窜出房檐之外。人们认为堂屋已经被烧毁了,都跑出去躲避。到雷停止以后,那间房子依然完好,只是墙壁和窗纸全部变黑了。有一个木头橱架,其中杂放着各种器具,那些镶银作装饰的漆器,银饰完全熔化流在地上,漆器居然没有烧焦。有一把宝刀,非常坚硬,在刀鞘中就熔化为液体,而刀鞘却俨然完好。人们一定会认为火应当先焚毁草木,然后才能熔化金石。现在是金石全都熔化了,但草木却没有一样被烧毁的,这不是人的情理所能预料的。佛书上说:“龙火得水而更旺,人火得水而熄灭。”这个道理是确切的。人们只能知道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之外,事情哪有什么极限?想用区区有限的世俗的智慧、情理和见识,去深透地探测那无穷尽的事理,不是很难的吗?
来源:
6 沈括《梦溪笔谈》的“石油”古文翻译石 油
鄜延①境内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②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挹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颇似淳⑥漆燃之如麻⑦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⑨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⑩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鄜延:鄜(f))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zh@野鸡,挹y@原指舀水此处指沾取全句即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⑤缶f%u:陶瓷罐子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文:标上名称⑩竭:尽完
[译文]
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猜疑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的就是这东西了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
7 雷震 宋 沈括文言文答案雷震 〔宋〕沈括
内侍①
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②
然,墙壁窗纸皆黔③
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
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④
而草木无一
毁者,非人情所测也!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⑤
人火得水而灭”,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 ①内侍:官名。②宛: 真切。③黔:黑色。④铄:熔化。⑤炽:火旺,引申为旺盛、强盛。
参考答案:
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 10(4分)(1)被(2)等到(3)都(4)确实(每空1分)
11(3分)人只不过了解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间之外,无穷无尽的事理又有何极限?(每句1分)
12(2分)雷火为害当先焚草木,然后才熔化金石;人世间的知识和情理非常有限,无法去追根究底地测量终极道理。
(2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内侍李舜举家曾被暴雷所震。他家堂屋的西头房间,有雷火从窗户冒出,赫然蹿出于房檐之上,家里人以为堂屋已被烧了,都跑出去躲避。及暴雷停止,那间房子却宛然如故,只是墙壁和窗纸都变黑了。屋内有一个木架,其中杂七杂八地存放着各种器物,那些有银饰的漆器,银饰全都熔化流到了地上,漆器却不见被烤焦。有一口宝刀,极为刚硬,就在刀鞘里被熔化为铁汁,而刀鞘也俨然完好无损。人们通常必定会认为,雷火为害当先焚草木,然后才熔化金石;而现在却是金石都被熔化,草木反而无一被毁,这不是人之常情所能推测的。佛书上说“龙火得水会更炽烈,人火得水则会熄灭”,这话确有道理。人只不过了解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间之外,无穷无尽的事理又有何极限?欲以区区人世间的知识和情理,去追根究底地测量终极的道理,真是太难了!
8 沈括梦溪笔谈:“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九)〔译文〕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以使者身份出使到高丽去,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手去处理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装船时,这个副手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浸湿或漏落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完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这个副手在仓皇之时准备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也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手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9 文言文沈括的(梦溪笔谈的暴雷)的翻译原文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灭”,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注释内侍在宫廷中执役的人员黔黑色黔,音qián扣用金属缘饰器具的边口刀室刀鞘流这里指熔化铄销熔,熔化铄,音shuò译文内侍李舜举的家曾经被暴雷轰击他的堂屋西边的房间,雷火从窗口喷出,光亮耀眼,窜出房檐之外人们认为堂屋已经被烧毁了,都跑出去躲避到雷停止以后,那间房子依然完好,只是墙壁和窗纸全部变黑了有一个木头橱架,其中杂放着各种器具,那些镶银作装饰的漆器,银饰完全熔化流在地上,漆器居然没有烧焦有一把宝刀,非常坚硬,在刀鞘中就熔化为液体,而刀鞘却俨然完好人们一定会认为火应当先焚毁草木,然后才能熔化金石现在是金石全都熔化了,但草木却没有一样被烧毁的,这不是人的情理所能预料的佛书上说:“龙火得水而更旺,人火得水而熄灭”这个道理是确切的人们只能知道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之外,事情哪有什么极限?想用区区有限的世俗的智慧、情理和见识,去深透地探测那无穷尽的事理,不是很难的吗?来源:。
打火机与公主裙表白在第106章。
《打火机与公主裙》是作者:Twentine所著,第106章,表白男主对女主讲:你选我吧。
打火机与公主裙荒草园一书由Twentine所著,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
Twentine,热爱文学,文笔犀利独特,擅长用平实的语言刻画出现实中平淡的生活,于平凡的生活中写出与众不同极富魅力而又引人入胜的不平凡。
代表作《打火机与公主裙》《忍冬》《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