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夷解衣文言文阅读

戎夷解衣文言文阅读,第1张

1 初中文言文《戎夷解衣》

原文

戎夷违齐如鲁①,天大寒而后门② 。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③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④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⑤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⑥!”解衣与⑦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选自《吕氏春秋》

注解

①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

②后门:城门已经关闭。

③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④不肖:不贤。

⑤恶:相当于“何”。

⑥道其不济夫:道理大概是行不通了。

⑦与:同“予”, 给予。

⑧遂:于是,便

嗟呼:语气词

翻译

戎夷(人名)离开齐国去鲁国,(遇到)天气非常寒冷并且在城门关闭后才到。和一个弟子一起住在野外,天更加寒冷了,(他)对弟子说:“你给我衣服,我可以活;我给你衣服,你可以活。我是国家有名的学士,为了国家 而舍不得死。你是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值得爱惜。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吧。”弟子说:“既然是小人,又怎么可能会给国家有名的学士衣服穿呢?”

戎夷叹息道:“唉!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脱下衣服给了弟子,到半夜便死了。(他的)弟子便保住了性命。

2 戎夷解衣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

1、解释下列带引号的词:(1)天“大”寒而后门——非常(2)不足“爱”也——爱惜(3)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外城(4)弟子“遂”活——于是,便2、如果你是文中的弟子,你会怎么做?为什么?答:如果我是文中的弟子,我会解衣给戎夷穿一是尊师,二是为国家保存人才3、阅读下列这则材料,然后联系上文谈谈感受(这个对比着写,从功利和道德两方面谈,自己写吧)附原文翻译:戎夷(人名)离开齐国去鲁国,(遇到)天气非常寒冷并且在城门关闭后才到和一个弟子一起住在野外,天更加寒冷了,(他)对弟子说:“你给我衣服,我可以活;我给你衣服,您可以活我是国家有名的学士,为了国家 而舍不得死你是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值得爱惜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吧”弟子说:“既然是小人,又怎么可能会给国家有名的学士衣服穿呢?”戎夷叹息道:“唉!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脱下衣服给了弟子,到半夜便死了(他的)弟子便保住了性命如果说戎夷一定能够安定天下,那是没有办法知道了;至于(戎夷)想让别人得到好处的想法,没有人可以超过他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9C 10D 11A 12 (1)(5分)解琬一直与郭元振在同一官署任职,关系友善,于是被宗楚客诽谤,因为这被贬为沧州刺史。

(“素”“相善”“毁”“由是”各1分,句意1分。) (2)(5分)解琬说吐蕃必定暗藏叛乱阴谋,请求事先发(派)兵十万到秦、渭等州严加防备遏制。

(“怀”“计”“预支”“防遏”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结合“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等对文的特征,以及“足可以”“仍”等标志性词语即可断出。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D“致仕”不是“致仕官”的简称,也并非“官员上任”,应是“古代官员辞职归家”。 考点: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A“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有误。

根据原文“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等语句,说明皇帝曾经应允过解琬的请辞。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解琬,魏州元城人。

年轻时考中幽素科,授任新政尉,几次改任成都丞。因奏事符合皇帝旨意,破格升任监察御史,为父母守丧而离职。

武则天因解琬熟悉边境事务,守丧期未满而让他任原职,令他前往西域安抚夷虏,解琬直言上疏坚决辞谢。武则天赞扬他,下诏说:“解琬淳朴孝顺,哀痛之情恳切,坚决辞谢暂时剥夺亲情的荣宠,乞请遵守服丧期满的礼法。

足以激扬风俗,敦促推重礼法,应顺应他的高尚情怀,允许他的请求,并令他服丧结束后赴任。” 圣历初年,解琬又升任侍御史,充任使臣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大家都感到便利合宜,蕃人十分高兴,解琬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

解琬一直与郭元振在同一官署任职,关系友善,于是被宗楚客诽谤,因为这被贬为沧州刺史。解琬治理政务能识大体,深得人心。

景龙年间,解琬升任右台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解琬前后在军中二十多年,务农习战,获益很多,边境十分安宁。

景云二年,解琬再任朔方军大总管。解琬分派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核查三城募兵情况,于是裁减十万人,上奏停止募兵。

不久授任解琬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他因年老请求退休,上表奏以后,不等答复便离官而去。

皇帝下诏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尊重他的意愿,俸禄按照原品级全部发给。接着颁降玺书慰劳他说:“卿器度刚正,才识高远,秉公忠诚显示立身,固守正道足以成事。

好比张骞的出使,如同魏绛的和戎。职兼文武,功显各方,效命朝廷,堪称国老。

近来顾及年老,情愿隐退,深为怜惜马援的才能,未能顺从祁奚的请求。然而章疏频频进上,高尚情怀难以夺改。

如今得知卿已脱屣还乡,拂衣高谢,一定可以激励颓败的风俗,为民众官吏树立楷模。卿能始终如一,实可赞美。

应当好好养生,以助长寿。” 不久,吐蕃入侵边疆,又召入解琬授任左散骑常侍,命令与吐蕃划定地界,并安置十姓降户。

解琬说吐蕃必定暗藏叛乱阴谋,请求事先发(派)兵十万到秦、渭等州严加防备遏制。这年冬天,吐蕃果然入侵,最终被事先调发的军队击退。

不久解琬又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不允许,迁任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任同州刺史。

次年去世,终年八十余岁。

4 求古文翻译"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奔赴边关,千万里行军打仗,置身于繁忙的军务中(风尘征战间,)时光飞逝,已是跨越了重重险阻,渡过了千山万水戎机:繁忙的军务万里赴戎机:千万里行军打仗,军务繁忙关山:关隘险阻,千山万水; 关山渡若飞:跨越了重重关隘险阻,渡过了千山万水,转眼间时光飞逝这句话不可以单独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应联系上下文意思来串通理解后面的意思应该是:北方的寒气中仍不时传来金铎(战事警报)的声音,刀剑的寒光依然映射着身上的铁甲,转眼间(木兰)已身经百战,从士兵成长为将军,并且十(二)年后得以凯旋而归。

5 文言文阅读江湛,字徽渊,济阳考城人,湘州刺史夷子也

(1)C 句译文:不通知江湛参加 命:通知,约请(2)B ②表现江湛的廉洁;③表现江湛的公正; ⑥表现江湛的不屈故排除这些选B(3)D“于是挺身而出”错,原文“湛直上省,闻叫噪之声,乃匿傍小屋中”,他并没有挺身而出,而是藏到了小屋里(4)①为,被;浣衣,洗衣服;经日,一天译为:曾经被皇上召见,正遇上洗衣服,他只得称病一天,衣服晒干后在赴召 ②不异,不反对;耳,罢了译为:北伐本是我的主意,江湛只是不反对罢了 答案:(1)C (2)B (3)D (4)①曾经被皇上召见,正遇上洗衣服,他只得称病一天,衣服晒干后在赴召 ②北伐本是我的主意,江湛只是不反对罢了文言文翻译:江湛字徽深,字徽渊,济阳考城人,是湘州刺史江夷的儿子居丧期间以孝顺闻名爱好文章义理,喜欢下棋弹琴,兼明算术起初任著作佐郎,升任彭城王刘义康的司徒行参军,南谯王刘义宣左军功曹再任刘义康司徒主簿,太子中舍人司空檀道济为他的儿子求娶江湛的妹妹,没有答应,刘义康下了命令,又不听从当时的人们推重他有志气刘义康想把他请来朝夕相处,江湛坚持要求出任外职,于是任命他做武陵内史回京后任司徒从事中郎,升任太子中庶子、尚书史部郎随王刘诞任南徐州刺史,委任江湛为南东海太守,把政治事务委托给他 元嘉二十五年(448),被征为侍中,将朝廷机密之事委任给他,领本州大中正,升左卫将军当时更改选任学校官职,以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兼任国子祭酒,二十七年,转任吏部尚书他家境十分贫寒简朴,却不图谋钱财利禄,常有许多馈赠送来,他一件也不收,家中没有两套衣服和多余的粮食,曾经被皇上召见,正遇上洗衣服,他只得称病一天,衣服晒干后在赴召有一次牛饿了,驾车人来要草料,江湛过了好大一阵才说:“给牛饮水吧”他任礼部尚书时选用官员,有不少人讥讽他过于苛刻,但他公平无私,不接受人家的请托求告,评论他的人也因此称赞他 起初,皇上大举北伐,满朝官员都表示反对,只有江湛赞成他索虏侵至瓜步,领军将军刘遵考率军队到长江,朝廷命令江湛兼任领军之职,军中事物的处理,全都交给他北虏派来使者求婚,皇上召太子刘劭以下大臣一起商议,众人都说应该许婚,江湛却说:“戎狄不讲信用,许婚没有好处”刘劭生大怒,对江湛说:“现在三王处于困厄之中,怎能不负责地坚持自己不同的意见”声色十分严厉会议结束以后,众人都出去了,刘劭命卫士和随从推挤他,几乎推到在地刘劭又对皇上说:“北伐失败受辱,好几个州都陷入敌手,只有杀了江湛,才可以向天下人谢罪”皇上说:“北伐本是我的主意,江湛只是不反对罢了”此后刘劭举行宴饮聚会,不通知江湛参加常对皇上说:“江湛是奸佞小人,不宜和他亲近”皇上于是为刘劭的长子刘伟之聘取江湛的第三个女儿,想以此来使他们和解 皇上即将废除刘劭,改立太子,命江湛草拟诏书刘劭入宫杀害皇帝时,江湛正在尚书省值夜班,他听到叫嚷的声音,就躲藏在旁边的小屋里刘劭派人搜捕他,舍吏哄骗说:“不在此处”兵士当时杀了舍吏,于是捉到了江湛江湛靠着窗户被害,意气神色不屈不挠当时四十六岁先前,江湛家好几次出现怪异之事,遇害前几日,在他的睡床上忽然有几升血世祖即位,追赠为左光禄大夫,谥号为忠简公。

6 (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15A 16A 17B 18 ①他在朝廷上时,国君有话问到他(或“国君说话涉及到他”),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不向他问话(或“国君说话没涉及他”),他就正直秉公地去办事。

②我虽然说不上仁德,(但)从困境中解救您出来,为什么您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 解析 试题分析: 15该题考核文言实词的运用。A项“重”应解为“重叠,重复”,引申为“多重”。

(重:zhòng①重,与“轻”相对。《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又以……为重。《五蠹》:“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②重要;重大。《〈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又重要作用。《五人墓碑记》:“匹夫之有无重于社稷也。”

③重视;看重。《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

④贵重。《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⑤严重。《狱中杂记》:“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⑥严格。《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⑦庄重。《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⑧尊重。《过秦论》:“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⑨更加;加重。《苏武传》:“见犯乃死,重辱国。”

chóng①重叠。《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②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

③重新;再次。《琵琶行》:“添酒回灯重开宴。”

④拖累;牵连。《汉书·荆燕吴传赞》:“事发相重,岂不危哉。”

)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分量大”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16该题考核文言虚词的运用。A项均为介词“在”。

B项前者是代词“他”,后者是结构助词“的”。C项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后者是连词,在状语和谓语之间,表修饰关系,不译。

D项前者是指示代词,“那”,后者是代词,代指晏子,译为“他”。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

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

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

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

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17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晏子赎回越石父后,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

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以谦恭的态度接受了越石父的批评,知错就改,礼贤下士。

B项错把应解释为“告辞”的“谢”理解为“道谢”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比如本题的B项——“越石父不予道谢”,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说法错误。 1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第一句:“之”解为“他”, 1分;“危”解为“正,端正”, 引申为“正直”,1分;整句大意1分;第二句:虽,虽然,1分;免子于厄,介宾结构后置,应调整语序解释为“从困境中解救您出来”, 或“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意思对即可,1分;之,这,这么,1分;整句大意1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

7 戎夷解衣的译文和寓意

古文: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太息叹曰:“嗟呼!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翻译:戎夷(人名)离开齐国去鲁国,(遇到)天气非常寒冷但是却在城门关闭后才到。和一个弟子一起住在野外,天更加寒冷了,(他)对弟子说:“您给我衣服,我可以活;我给您衣服,您可以活。我是国家有名的学士,为了国家 而舍不得死。您是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值得爱惜。您把您的衣服给我吧。”弟子说:“既然是小人,又怎么可能会给国 家有名的学士衣服穿呢?”戎夷叹息道:“唉!世道这么颓败吗!”脱下衣服给了弟子,到半夜便死了。(他的)弟子便保住了性命

据史料记载:“和氏璧”是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具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杜光庭《录异记》),“色混青绿而玄,光彩射人”的特征(陶宗仪《辍耕录》)。和氏璧触手生温,不染尘埃,能在夜中发光,所以又称夜光之璧。它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凝聚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内涵。

关于和氏璧的来历,在《韩非子•和氏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一珍玉,献给楚历王,正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之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见状,派人问其故,和答道:“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斑。”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遂名之为“和氏璧”。因感其忠、怜其别,文王封卞和为零阳侯,然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的故事从此被传为千古佳话。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自楚国卞和献璧后,从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约四百年间,和氏璧一直是归存楚国王室,世接代传,为楚国镇国之宝。楚威王时,和氏璧被赐给伐魏有功的令尹(相国)昭阳。某日昭阳大宴宾客,将和氏璧拿出给大家观看,结果和氏璧在宴席上离奇丢失。昭阳四处搜查,牵连了无数人,却是一无所获。张仪便是因此获罪,被迫逃去了秦国。日后张仪反而受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相国,连横霸秦。

和氏璧失踪五十年后,突然在赵国出现,为赵国宦者令缪贤在集市上购到。卖璧的人不知道是自己不知道,还是怕惹祸上身,总之是什么都没说,价钱也不是特别昂贵,所以缪贤买回家时还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后经玉工鉴定为天下至宝和氏璧后,缪贤喜之若狂,爱不释手。赵惠文王得到消息后,向缪贤索要和氏璧,缪贤推托没有璧。赵惠文王趁缪贤外出打猎,派人冲进缪贤府中,夺走了和氏璧。缪贤怕赵王降罪,打算逃走,舍人蔺相如劝阻了他。缪贤肉袒求罪,赵王果然原谅了他。缪贤趁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演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完壁归赵的故事。

秦国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到了秦王嬴政手中。秦始皇命人将和氏璧琢成传国玉玺,李斯亲书八字小篆于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形呈龙凤鸟虫之状。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巡幸,乘龙舟至洞庭湘山,骤起风浪,龙舟顿有倾覆之险。为祭神镇涛,于是抛宝玺于湖中。8年后,有使者过华阴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为吾遗滈池君。”从此传国玺失而复得。秦始皇崩后,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刘邦。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当时的皇太后拿玉玺去打前来讨印的王寻、苏献,崩掉了玉玺的一角,后来以黄金镶之。东汉光武帝刘秀得此玺于宜阳,三国孙策得此玉玺于新殿南井中妇人死尸项下,曹操得此玉玺于许昌,唐高祖得此玉玺于晋阳,宋太祖得此玺于陈桥兵变中,元人得此玺于崖山之下。元顺帝被逐出中原远遁大漠后,此玺再未见到。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多次对蒙古用兵,始终未能如愿找到玉玺。

和氏璧琢成的传国玉玺一直是中国至高皇权的象征,许多人梦寐以求,苦苦争夺,也因此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赵惠文王(~前266) 战同时赵国国君。名何。赵武灵王子。公元前299~前266年在位。继位初以年幼,由相国肥义辅政。前295年,公子成和李兑派兵围抄丘宫,杀死叛乱的公子章,饿死主父(即赵武灵王)。后李兑为相,与公子成长期专断国政。前292年,赵惠文王于南行唐筑城。前288年左右,魏昭王在强秦进攻之下,将葛孽(今河北肥乡县西南)、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为“养邑”,欲联赵抗秦。同年,赵国派董叔联合魏军攻宋。次年,赵国与燕、韩、魏、齐五国联兵攻秦,迫秦废除帝号,并使秦将先前夺取的王公、符逾归还赵。前285年,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于中阳相会。次年,赵与秦、燕、韩、魏五国举兵伐齐,赵惠文王并以相国印授燕将乐毅。五国破齐后,赵、燕军仍联合攻齐。秦国却早将大军调回攻三晋,其中赵国的蔺(今山西离石西)、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两城为秦将白起所攻取。齐国衰败后,七国中除秦以外,比较强大的国家为赵。赵惠文王是继赵武灵王后比较有作为的国君,他曾任用乐毅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将,对外以理折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军事上不断攻取齐魏两国土地,前283年廉颇攻取齐国昔阳(今河北晋县西北)。后三年,赵奢攻取齐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前276年,廉颇攻取魏的几(今河北大名东南)。当时人称赵国“尝抑强齐40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战国策•赵策三》)。前270年,秦军越韩的上党向赵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大举进攻。赵奢率赵军先是慢行军使秦军麻痹,后急行军赶至阏与据高临下,大破秦军。此后,廉颇又于几大败秦军,赵国在赵惠文王期间为秦国兼并战争中的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

廉颇

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强秦愿以十五城换之,赵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磋商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做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城,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这引起了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这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点评: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担白,敢于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蔺相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相传为山西安泽、古县北宝丰村人,其墓在村之附近。

时势造英雄。在纷繁变幻的战国时代,涌现出大批文臣武将,他们各展其才,在那丰富多采的英雄画廊里,位置显赫,映照千古。

蔺相如原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中的一名舍人,按正常升迁,很难位居国相地位,但秦赵之间的尖锐斗争,为其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战国后期,强秦加紧了东出兼并六国的攻势,而三晋当其冲要。经过几大战役后,韩魏国力锐减,慑于秦威,逐渐不敢做正面相抗。赵国自武灵王(前325-前229年)胡服骑射、大兴改革以来,奋发图强,比之其他中原各国,实力强盛,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劲敌。到了赵惠文王(前307-前251年)后期,秦的攻势加剧,秦、赵之间的外交、军事斗争日趋复杂起来。

秦昭王(前307-前251年)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向赵提出以15城易赵之“和氏壁”。这是强国对弱国进行的一场政治讹诈。一块壁玉,无论多么宝贵,也不能与15座城池相抵质,强秦不过借机试探赵之虚实而已。消息传来,赵君臣明知是讹诈,却无如之何。如作应允,显然“秦城恐不可得”,拱手送璧入秦,定使赵国徒受愚弄,而强秦更求索不已,如不应允,秦便轻易得到出兵赵国的借口,赵便面临战争的威胁。这种被动情况,正是弱国外交难以为计的必然形势。

蔺相如在这紧要关头,出面打破僵局。他对比秦赵实力,说明赵虽不能以武力相抗,但可从道义的曲直着眼,采取“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来揭穿秦的骗局,使秦得不到出兵的借口,而赵在道义上取得主动。

策略得到赞成,蔺相如自报“愿奉壁往使”,井保证“城入赵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请完壁归赵。”

秦素称“虎狼之国”,此次出使的艰难可想而知。但蔺相如事前已有周密考虑,充分准备,所以临事应变,处处主动。秦王便殿接见,轻慢赵使,接玉后又无意偿城。蔺相如智索国宝,严辞揭穿骗局,气势上占了上风。秦人欲以武力夺回壁玉,蔺相如“怒发冲冠”,“举壁睨柱”,表示了与国宝共存亡的决心,以生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取得了“完壁归赵”的胜利。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秦赵“渑池会’,是秦对赵的又一次政治胁迫。当时,秦已连败赵国,故赵王畏秦,在秦约赵王赴会时,赵王“欲毋行”。蔺相如认为;“王不行,示赵弱胆怯也。”故自报奉陪赵王赴会。在会谈中,以其机敏和雄辩,阻止了秦的欺侮,挫败了秦的胁迫,再次获得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为赵之良将,屡立战功,威震诸侯,拜为上卿。蔺相如的两次外交斗争的胜利,与廉颇的统军镇守密不可分,秦仅以外交活动试探虚实,也正是慑于廉颇的武力。对此,蔺相如有清醒的认识,而居功自傲的廉颇却不识大体,在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且位在自己之上时,极为气愤,公然宣言:“吾见相如,必辱之。”拉开了较量的架式。

针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的对策是:每遇上朝,常称病不去,不与廉颇争位次;道遇廉颇,多引车避匿,以免发生冲突。当门人认为受到侮辱,纷纷要求离去时,蔺相如向他们表白了心迹:“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顾全大局、感人肺腑的剖白,不仅使门客恍然大悟,深受感动,就是畜意折辱相如的廉颇听后,也顿觉无地自容。他悔恨交加,立即负荆请罪,于是二人成刎颈之交。将相之和,保证了赵国在尔后15年内,团结一致,共同抗秦。

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继位,年少,太后用事,赵国的另一上卿赵奢已去世,蔺相如病重。秦国于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动用大军进攻赵国之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为避开秦军的强大攻势,廉颇屯兵固壁不战。在双方相持3年之久后,秦派人离间赵王,促使赵王起用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代替持重稳健的廉颇,这一阴谋逃脱不了蔺相如的慧眼,他带病劝说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但赵王不听,终于导致了长平惨败,损兵45万,元气大伤,从此赵国每况愈下,于代王嘉六年(前222年)为秦国所灭。

蔺相加的一生,是在维护祖国的尊严,保卫赵国政权的斗争中度过的。就其行事来看,显然是一位有着深厚政治素养和卓越识见的政治家,而他与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又谱写了一曲公忠爱国的赞歌。这支歌,人们世代相传,激发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起着净化人们心灵世界的重要的教育意义,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443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