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的来源

李姓的来源,第1张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权最多,这在中华姓氏中是比较少见的。李姓先后称帝称王的多达60余人,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先谈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共经历290年、24个皇帝,前期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在7世纪后半叶鼎盛时,北界到达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达里海,东北曾到达日本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对外,四夷来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对内,政治修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创造了李氏天下的贤明之治。

  除了李唐王朝,还有东汉初李宪自称天子并在庐江郡建立政权,西晋时期李雄建立大成国,陇西李建立西凉政权,隋末李轨割据自称凉王,李子通在扬州称吴帝,瓦岗李密在洛口自称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后唐,李建立南唐,李希烈在开封称楚帝,北宋初李顺据成都称大蜀王,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创建大顺政权。

  一、“木子”救命成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后主要分成两支,一支在陇西(今甘肃),一支在赵郡(今河北)。陇西李姓出了李渊一家,建立唐王朝后,得到空前发展。赵郡李姓也成为当地望族,不断向全国各地扩展,到全国各个角落落户。大规模的南迁发生在公元880年,由于唐末爆发规模盛大的黄巢大起义,李氏一族为寻求偏安之地而大举南迁。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数不胜数。从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开始,战国有大将李牧,汉有“飞将军”李广,晋有以《陈情表》闻名于世的太子洗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诗人李白、“鬼才”李贺、李商隐、军事家李靖、书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后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有杰出医药家李时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有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善兰、小说家李宝嘉、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近代有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这一大批李姓中的杰出代表,不仅为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华民族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二、李姓名人

  1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传说是《老子》一书的作者。

  传说老子是春秋初期周平王时的人,又说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孔子是春秋末期人),那么老子就活了200多岁,有人说他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的。后人纷纷效仿,求仙问道成为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和大臣的头等大事,道教由此兴盛。老子也被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老子》一书是他思想的主要体现。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2一代名君李世民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李世民早年随父起兵反隋,战功赫赫,先后镇压和收服窦建德、刘黑闼、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太子李建成很忌妒他,联合另一个弟弟李元吉设计陷害他。

  李世民得知后,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诛戮两人的亲眷、僚属多人,事后还迫使高祖李渊交出皇权,史称“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善于纳谏,他有一个名臣叫魏征,经常直言进谏,即使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魏征死后,太宗痛哭着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太宗举贤任能、量才录用,采取了一些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贞观之治”。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文化,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去长安向皇室求婚,唐太宗为汉藏两族友谊着想,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后,汉藏交流频繁,先进的汉族文化传入吐蕃,对吐蕃生产和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

  年轻的时候,李白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25岁时他出外远游,在长安遇到当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特别欣赏李白的诗,据说他读到《蜀道难》和《乌栖曲》时,欣喜若狂,认为这样的诗可以泣鬼神,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贺知章对李白瑰丽的诗歌和飘逸脱俗的丰采感到十分惊异,戏言:“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后来就有人称李白为“谪仙”。

  李白嗜酒如命,不拘小节。他在沉醉时撰写的诗歌,尤见神采,并且能与没有喝酒的人议论政事,见解精辟,毫无差错,人不能及。当时的人称李白为“醉圣”。

  天宝初年,李白得唐玄宗赏识,玄宗常令他撰写诏书、文诰。当时正是十月,天气寒冷,笔被冻住不能书写。唐玄宗下令宫女服侍在李白身旁,拿起笔用嘴呵气解冻,然后供李白使用,称“美人呵笔”。

  4皇帝词人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五代时南唐国主,著名词人,世称李后主。

  李煜不仅擅长诗文、音乐,而且书法极佳,写字用颤笔作扭曲之状,十分遒劲,状如寒松霜竹,取名为“金错刀”。他精于鉴赏,最不喜唐颜真卿书,说颜书有佳笔而无佳作,得王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鲁,如叉脚田舍汉(庄稼汉)。

  李煜以词著称于世,却因词惹祸身死。宋军攻破南唐,李煜被俘。他常以泪洗面,词曲中常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一次,他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听说后大怒,用毒酒把李煜毒死。

  5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李自成出身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后参加高迎祥的起义军,作战勇猛,被称为“闯将”。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1640年,李自成根据部将李岩的策略,针对中原灾荒严重、河南耕地大半被明朝宗室贵族占有、广大农民不得温饱的状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民众纷纷投奔起义军,部队迅速发展到上百万人。第二年,起义军攻破洛阳,杀福王,以王府和富户的钱粮救济饥民,百姓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夹道欢迎李自成的军队。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但起义军领袖犯了骄傲享乐的错误,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吴三桂盛怒之下,引清兵入关,后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说。起义军在清军和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节节败退,李自成在湖北通县九宫山兵败被杀。

  小乔的出场情况有些特殊,大多数情况下不能通过搜索得到:

  如果玩黄巾之乱、讨伐董卓、群雄割据剧本,会在199年以后自动投靠周瑜所在势力。

  如果玩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剧本,会在游戏游戏开始后1到2年内投靠周瑜所在势力。

  如果玩三国鼎立剧本,在建业成为在野状态,可以通过搜索

  如果玩天下归魏剧本,游戏开始后1到2年内投靠周瑜所在势力。

  大乔具体什么时间不知道,但是只要有孙策的话大乔会自动来投奔,如果之前大乔已经出现就只能去俘虏然后招降了,小乔也一样,周瑜在的话也会来投奔,已存在就只能招降

  至于貂蝉抓只要到王允以后 到190年 的时候貂蝉 就会来投靠王充 ,同理已存在的靠俘虏

  另附三国群英传7幕名来投的武将

  曹操:荀攸,秦琪,卞喜,毛玠,夏侯恩,典韦,蔡阳,程昱,徐晃,韦康,韩福,丁斐,丁仪,牛金,王平,王忠,王植,司马朗,吕虔,李典,孟坦,夏侯恩,夏侯敦,夏侯渊,徐晃,高柔,曹仁,曹洪,曹休,曹纯,曹真,许褚,郭嘉,刘延

  曹仁:淳于导

  曹洪:宴明

  曹丕:孔羡,王双,吴质

  孙坚:张昭,张紘,黄盖

  孙策:周瑜,周泰,张绍,吕蒙,陆逊,鲁肃

  孙权:于诠,太史慈,太史享,朱然,朱据,吕岱,李异,周鲂,韦昭,留赞,张承,贺齐,董厥,贾华

  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郭攸之,姜维,王伉,王甫,吴班,吕凯,吕义,秦宓,马良,马谡,高翔,张翼,张嶷,费诗,赵累,刘封,简雍、单福

  刘表:吴巨,宋忠,黄祖

  刘璋:冷苞,李恢,高沛,张任,邓贤

  蔡瑁:蔡勋 袁绍:颜良,文丑,田丰,吕威璜,袁愧,崔琰,郭图,陈震 袁熙:张南 袁尚:马延,张凯

  袁术:公孙范,李丰,俞涉,纪灵,张勋,陈兰,陈瑀,阎象

  司马昭:石苞,陈骞

  王允:貂蝉,土孙瑞

  董卓:郭汜,李蒙,王方,牛辅,李傕,李儒,徐荣,华雄

  郭汜:杨密

  张鲁:杨任,杨昂,杨柏

  严白虎:严兴

  公孙度:王烈,管宁

  张角:何仪,马元义,张梁,张宝,邓茂

  孔融:武安国

  彻里吉:依尔伦,雅丹

  孟获:孟优,哈尼,忙牙长,阿会喃,董茶那,金环三结

  区星:郭石

  刘禅:黄皓(寒。。。。)

  注:a、如果开启历史事件模式,且刘备与曹操为不同势力君主,则于该季度发生曹操计诱徐庶事件,分4个季度完成:

  当季度:曹操定计(选曹操可观看事件)

  次季度:徐庶告别刘备(选刘备可观看事件)

  三季度:徐母上吊(选曹操可观看事件)

  曹操所有建筑平均民心<=700,徐庶逃离曹操

  曹操所有建筑平均民心>700,徐庶留在曹操帐下

  四季度:如果三季度徐庶逃离曹操,则回归刘备阵营(选刘备可观看事件)

  附2、三国群英传7亲属关系

  顺序按老婆,儿子,女儿:

  刘备:糜贞,甘倩,刘禅,刘理,刘莹

  关羽:关兴,关索,关凤,关平

  张飞:夏侯涓,张苞,张莺莺,张燕燕

  赵云:赵统,赵广,赵葳

  黄忠:黄舞蝶

  马超:芙蓉,马琳

  诸葛亮:黄月英,诸葛芸

  姜维:姜霞(数值超级NB,估计是MM之最,还在矮子国女王之上)

  关兴:关统

  吕布:吕雯

  文丑:文蕊

  马腾:马超,马岱,马铁,马休,马琳(这个俺喜欢,嘿嘿,PP的带游骑兵的MM,俺的MM大队顶梁柱)

  公孙度:公孙康 公孙恭

  陶谦:陶芷

  刘繇:刘慧娘

  袁绍:袁谭,袁熙,袁尚,袁芳,袁杏 袁熙: 甄宓(袁熙老婆)

  田丰:田欣

  董卓:董宜

  孔岫:孔月

  严白虎:严如意

  韩馥:韩黛

  张角:张宁

  金旋:金菜苹

  丁原:丁枫

  龚景: 龚英莲

  公孙瓒:公孙婷

  曹操:丁瑶,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华,曹节,曹羡

  张辽:张虎,张馨

  孙坚:孙策,孙权,孙朗,孙娟,孙霓裳 孙仁,孙休

  孙策:大乔

  周瑜:小乔,周玉

  太史慈:太史昭容

  甘宁:天香,甘若男

  鲁肃:鲁珍

  诸葛谨:诸葛恪,诸葛琪

  吕蒙:吕菁

  陆绩:陆英

  种拂:种邵

  骆俊:骆统

  马谡:马翠

  陈宫: 陈雪

  全综:孙大虎、孙小虎

  以上不用说也是会自动投奔的,不是父子就是夫妻关系

  附3:事件获取将领:

  一、孙权嫁妹

  时间:210年2月

  1孙权、曹操、刘备为不同势力君主

  2孙权、刘备至少拥有1座建物

  3孙权、刘备国库至少拥有2项物品

  4孙权、刘备外交度高于等于60

  5孙仁尚未出仕或属于孙权麾下

  刘备答应迎娶:孙仁加入刘备阵营,刘备、孙权分别以所有麾下所有城池资金的1/3及国库中等级最高的两样物品为聘礼/嫁妆,双方结盟。

  刘备拒绝迎娶:孙仁加入孙权阵营,刘备孙权外交-10

  二、孙权代子求婚

  时间:219年-221年

  1孙权、曹操、刘备为不同势力君主

  2关羽属于刘备麾下

  3孙权、刘备至少拥有1座建物

  4孙权、刘备国库至少拥有2项物品

  5孙权、刘备外交度高于等于60

  6关凤尚未出仕或属于刘备麾下

  7孙休尚未出仕或属于孙权麾下

  关羽答应嫁女:孙休与关凤加入孙权阵营,孙权、刘备分别以所有麾下所有城池资金的1/3及国库中等级最高的两样物品为聘礼/嫁妆,双方结盟。

  关羽拒绝嫁女:孙休加入孙权阵营,关凤加入刘备阵营,刘备孙权外交-10

  三、三顾茅庐

  时间:200年左右,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前

  1、玩家君主进驻新野

  2、司马徽在玩家阵营中

  3、诸葛亮、诸葛均均未出仕

  结果:诸葛亮、诸葛均加入玩家阵营,进驻新野。

三国群英传7中,武将绝大多数并不是找出来的,而是“慕名来投”或“XX之子/妻来投)

就你问的问题,赵云会在196年左右,自动投靠刘备所在势力。

附1、三国群英传6幕名来投的武将

曹操:荀攸,秦琪,卞喜,毛玠,夏侯恩,典韦,蔡阳,程昱,徐晃,韦康,韩福,丁斐,丁仪,牛金,王平,王忠,王植,司马朗,吕虔,李典,孟坦,夏侯恩,夏侯敦,夏侯渊,徐晃,高柔,曹仁,曹洪,曹休,曹纯,曹真,许褚,郭嘉,刘延

曹仁:淳于导

曹洪:宴明

曹丕:孔羡,王双,吴质

孙坚:张昭,张紘,黄盖

孙策:周瑜,周泰,张绍,吕蒙,陆逊,鲁肃

孙权:于诠,太史慈,太史享,朱然,朱据,吕岱,李异,周鲂,韦昭,留赞,张承,贺齐,董厥,贾华

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郭攸之,姜维,王伉,王甫,吴班,吕凯,吕义,秦宓,马良,马谡,高翔,张翼,张嶷,费诗,赵累,刘封,简雍、单福(a)

刘表:吴巨,宋忠,黄祖

刘璋:冷苞,李恢,高沛,张任,邓贤

蔡瑁:蔡勋

袁绍:颜良,文丑,田丰,吕威璜,袁愧,崔琰,郭图,陈震

袁熙:张南

袁尚:马延,张凯

袁术:公孙范,李丰,俞涉,纪灵,张勋,陈兰,陈瑀,阎象

司马昭:石苞,陈骞

王允:貂蝉,土孙瑞

董卓:郭汜,李蒙,王方,牛辅,李傕,李儒,徐荣,华雄

郭汜:杨密

张鲁:杨任,杨昂,杨柏

严白虎:严兴

公孙度:王烈,管宁

张角:何仪,马元义,张梁,张宝,邓茂

孔融:武安国

彻里吉:依尔伦,雅丹

孟获:孟优,哈尼,忙牙长,阿会喃,董茶那,金环三结

区星:郭石

刘禅:黄皓(寒。。。。)

注:a、如果开启历史事件模式,且刘备与曹操为不同势力君主,则于该季度发生曹操计诱徐庶事件,分4个季度完成:

当季度:曹操定计(选曹操可观看事件)

次季度:徐庶告别刘备(选刘备可观看事件)

三季度:徐母上吊,徐庶逃离曹操(选曹操可观看事件)

四季度:徐庶回归刘备阵营(选刘备可观看事件)

附2、三国群英传6亲属关系

顺序按老婆,儿子,女儿:

刘备:糜贞,甘倩,刘禅,刘理,刘莹

关羽:关兴,关索,关凤,关平

张飞:夏侯涓,张苞,张莺莺,张燕燕

赵云:赵统,赵广,赵葳

黄忠:黄舞蝶

马超:芙蓉,马琳

诸葛亮:黄月英,诸葛瞻,诸葛芸

姜维:姜霞(数值超级NB,估计是MM之最,还在矮子国女王之上)

关兴:关统

吕布:吕雯

文丑:文蕊

马腾:马超,马岱,马铁,马休,马琳(这个俺喜欢,嘿嘿,PP的带游骑兵的MM,俺的MM大队顶梁柱)

公孙度:公孙康 公孙恭

陶谦:陶芷

刘繇:刘慧娘

袁绍:袁谭,袁熙,袁尚,袁芳,袁杏

袁熙: 甄宓(袁熙老婆)

田丰:田欣

董卓:董宜

孔岫:孔月

严白虎:严如意

韩馥:韩黛

张角:张宁

金旋:金菜苹

丁原:丁枫

龚景: 龚英莲

公孙瓒:公孙婷

曹操:丁瑶,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华,曹节,曹羡

张辽:张虎,张馨

孙坚:孙策,孙权,孙朗,孙娟,孙霓裳 孙仁,孙休

孙策:大乔

周瑜:小乔,周玉

太史慈:太史昭容

甘宁:天香,甘若男

鲁肃:鲁珍

诸葛谨:诸葛恪,诸葛琪

吕蒙:吕菁

陆绩:陆英

种拂:种邵

骆俊:骆统

马谡:马翠

陈宫: 陈雪

全综:孙大虎、孙小虎

附3:事件获取将领:

一、孙权嫁妹

时间:210年2月

1孙权、曹操、刘备为不同势力君主

2孙权、刘备至少拥有1座建物

3孙权、刘备国库至少拥有2项物品

4孙权、刘备外交度高于等于60

5孙仁尚未出仕或属于孙权麾下

刘备答应迎娶:孙仁加入刘备阵营,刘备、孙权分别以所有麾下所有城池资金的1/3及国库中等级最高的两样物品为聘礼/嫁妆,双方结盟。

刘备拒绝迎娶:孙仁加入孙权阵营,刘备孙权外交-10

二、孙权代子求婚

时间:219年-221年

1孙权、曹操、刘备为不同势力君主

2关羽属于刘备麾下

3孙权、刘备至少拥有1座建物

4孙权、刘备国库至少拥有2项物品

5孙权、刘备外交度高于等于60

6关凤尚未出仕或属于刘备麾下

7孙休尚未出仕或属于孙权麾下

关羽答应嫁女:孙休与关凤加入孙权阵营,孙权、刘备分别以所有麾下所有城池资金的1/3及国库中等级最高的两样物品为聘礼/嫁妆,双方结盟。

关羽拒绝嫁女:孙休加入孙权阵营,关凤加入刘备阵营,刘备孙权外交-10

三、三顾茅庐

时间:200年左右,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前

1、玩家君主进驻新野

2、司马徽在玩家阵营中

3、诸葛亮、诸葛均均未出仕

结果:诸葛亮、诸葛均加入玩家阵营,进驻新野。

祝你玩得愉快!!!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汉族,并州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

  关羽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三国志》中无记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曾任蜀汉政权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还被称做“关夫子”;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宴”,“水淹七军”等佳话,亦有“大意失荆州” ,“走麦城”等憾事!

  人物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陆树铭饰)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关羽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诸葛亮书与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家庭情况

  祖父

  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

  生父

  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

  妻子

  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兴。(现有人认为胡氏名胡定金)

  子女

  关平,关羽长子,跟随关羽征战,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演义里面是关羽的义子,关定的儿子) 关兴,关羽次子,少已有名,深得诸葛亮器重,弱冠后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 关凤,关羽之女,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所拒,并辱骂来使。 关索(此为戏曲演义中人物,史中无载),关羽三子,关羽失荆州后在鲍家庄养伤,诸葛亮南伐孟获时才归军,作先锋。

  孙

  关统,关兴长子,妻为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 关彝,关兴次子,关统死后承袭其位。

  后裔

  关胜:《水浒传》中人物,梁山好汉之一,梁山排名第五。 《三国志》裴注中言,蜀汉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尽杀关氏为父报仇,关羽一脉已断。但这段记载的可信度有争议。后世解州、当阳、洛阳等地关姓氏族,常自称为关羽后裔,然多无可查考。

  官方信仰

  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请参考下表:

  北宋 宋徽宗 崇宁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宁三年(1104年) 崇宁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观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壮缪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 泰定帝 天历八年(1335年)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 明神宗 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祯三年(1630年) 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清 清世祖 顺治九年(1652年)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关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灵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庆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身败名不裂 忠义武圣人

  关羽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一员名将。他性格刚毅,能忍刮骨之痛;武功卓越,万人之中取大将首级如囊中取物;为人讲求忠信二字,身陷曹营,不为曹操恩威诱惑,日思夜念刘玄德,最后终成其愿。可惜一代名将也有自己的弱点,终被东吴吕蒙白衣渡江袭荆州,铸成一曲让人扼腕叹息的悲歌。

  尽管关羽以悲剧为结局,但他在后世却获得了无上的尊荣,甚至被尊为与孔夫子相提并论的武圣人,个中原因,值得探究。

  在我国历史上,关羽后世影响颇为深远。统治者崇拜其忠勇神武,为国捐躯的精神;下层民众崇尚其义气云天,坚贞不二之侠义。有清一代,关羽成为人神之首,与文圣孔子齐肩而为武圣,民间各行各业对其顶礼膜拜又甚于孔子。神化了的关羽同真实生活中的关羽存在一定距离,不过从关羽之被神化,可窥见后人对武德之推崇。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人。他自幼喜好打斗结交,不甚喜爱学习,长就魁伟的身材,长须飘飘,人称美髯公。东汉末年,战乱纷纷,关羽逃亡到涿郡。适逢刘备在家乡招兵买马,关羽和张飞作了刘备的侍卫三人结拜为兄弟,发誓“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兵败投奔袁绍。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妻室,被曹操擒获。曹操知关羽是一员虎将,又十分讲求忠信,所以很想使关羽归顺自己。曹操封关羽为偏将军,严令营中将领不得对关羽及刘备的妻室有所犯.以厚礼招待。关羽是个忠义刚烈之士,当曹操派张辽试探关羽是否愿意降曹时,关羽说:“我非常了解曹公待我很好,但我受刘将军的厚恩,发誓生死与共。我不能背叛他。我今后是不会留在这里的,但我要立功以报答曹公,然后再走。”张辽把关羽的话转报给曹操后,曹操非常赞赏关羽的忠义。公元200年,曹操同袁绍在白马展开大战。曹操派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去攻打袁绍大将颜良。关羽身为先锋,冲杀在前,望见颜良兵车上的旗帜车盖策马上前,手起刀落,将颜良人头斩下,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大喜,表奏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探听到刘备尚在袁绍军中,于是即刻回去收拾行李车马,将曹操所赐印物封存起来。留下书信告辞,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一路上,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历尽千难万险,最后终于见到了刘备。

  关羽曾经被流矢射中,左臂被射穿,后来伤口虽已愈合,但每逢阴天下雨,骨头经常疼。医生说“箭有毒,毒人于骨”建议刮骨疗毒。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开刀。当时他正宴请诸将一道饮酒。虽然臂血淋漓,流满盘器,却毫无惧色,依然割肉饮酒,谈笑自如。性情之刚毅令人肃然起敬。

  公元200年,曹操同孙、刘两家在赤壁大战。关羽所率水军是刘备部队主力,在战斗中立下大功。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入川后,就把荆州托付给关羽镇守。关羽也深知荆州对刘备建立伟业的重要,他唯恐荆州有失,处处谨慎行事,严加防守。当时,荆州东面是孙权的势力范围,东吴视荆州为其战略屏障,东吴借荆州给刘备是为孙刘联盟的权宜之计,无意让刘备长期占有。荆州北面是曹操的势力范围。虽然赤壁一战,曹操败退北方,短期内无力大举南下,但荆州是西可取益州,东可捣建康的战略要地,曹操时刻准备着伺机谋取。刘备占领益州的第二年,孙权派遣使者去见刘备,索讨荆州,刘备以得凉州后再还荆州为辞予以拒绝。孙权大为震怒,派大将吕蒙领兵袭夺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得信,亲率大军东下,命关羽进入益阳(属长沙郡,今湖南益阳西)与孙权争夺三郡。双方一时剑拔弩张,一场争夺荆州的大战,即将爆发。这时,曹操趁势进攻汉中,刘备恐益州有失,主动向孙权求和。双方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双方实际上是刘备以长沙、桂阳西郡换取了南郡一郡。但孙权对此并不满足,他的意图是要据有整个荆州。对刘备来说,荆州七郡中,刘备只占两个半郡,难以实现诸葛亮的由荆州直下宛、洛的战略目标,且襄阳、樊城等重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因此,据守荆州的关羽依刘备、诸葛亮的意图,乘机发动了襄樊战役,以便夺取襄樊二城,为将来两路北伐创造条件。襄樊战役于公元219年七月开始。襄城、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略要地。因此特派他的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驻守。然而这时形势对关羽极为有利。—是前一年底,南阳地区的吏民在曹操驻宛将领夏侯音率领下,反对曹操并同关羽联合,表明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并不稳固;二是刘备刚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并攻占上庸等地,声势正盛;三是孙权不久前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乘时与孙权遥相呼应。曹操兵败汉中后,加强了对荆州地区的战略支援,让徐晃率军驻扎宛城。当关羽进攻襄樊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领兵前去增援。这时樊城地区暴雨连天,汉水猛涨,洪水泛滥,驻扎于城外的曹军屯营被淹,于禁只得率领兵将避到高阜之处。关羽抓紧战机,乘战船猛攻,于禁被逼投降。曹军另一大将庞德负隅顽抗,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最后箭尽矢竭,庞德突出重围,乘小船向樊城逃去,船翻后被关羽擒获,劝降不果后被斩杀。这时,被洪水泡了数日的樊城城墙,不断崩坍,随时可能被关羽攻陷。 身败名不裂 忠义武圣人

  关羽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一员名将。他性格刚毅,能忍刮骨之痛;武功卓越,万人之中取大将首级如囊中取物;为人讲求忠信二字,身陷曹营,不为曹操恩威诱惑,日思夜念刘玄德,最后终成其愿。可惜一代名将也有自己的弱点,终被东吴吕蒙白衣渡江袭荆州,铸成一曲让人扼腕叹息的悲歌。

  尽管关羽以悲剧为结局,但他在后世却获得了无上的尊荣,甚至被尊为与孔夫子相提并论的武圣人,个中原因,值得探究。

  在我国历史上,关羽后世影响颇为深远。统治者崇拜其忠勇神武,为国捐躯的精神;下层民众崇尚其义气云天,坚贞不二之侠义。有清一代,关羽成为人神之首,与文圣孔子齐肩而为武圣,民间各行各业对其顶礼膜拜又甚于孔子。神化了的关羽同真实生活中的关羽存在一定距离,不过从关羽之被神化,可窥见后人对武德之推崇。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人。他自幼喜好打斗结交,不甚喜爱学习,长就魁伟的身材,长须飘飘,人称美髯公。东汉末年,战乱纷纷,关羽逃亡到涿郡。适逢刘备在家乡招兵买马,关羽和张飞作了刘备的侍卫三人结拜为兄弟,发誓“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兵败投奔袁绍。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妻室,被曹操擒获。曹操知关羽是一员虎将,又十分讲求忠信,所以很想使关羽归顺自己。曹操封关羽为偏将军,严令营中将领不得对关羽及刘备的妻室有所犯.以厚礼招待。关羽是个忠义刚烈之士,当曹操派张辽试探关羽是否愿意降曹时,关羽说:“我非常了解曹公待我很好,但我受刘将军的厚恩,发誓生死与共。我不能背叛他。我今后是不会留在这里的,但我要立功以报答曹公,然后再走。”张辽把关羽的话转报给曹操后,曹操非常赞赏关羽的忠义。公元200年,曹操同袁绍在白马展开大战。曹操派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去攻打袁绍大将颜良。关羽身为先锋,冲杀在前,望见颜良兵车上的旗帜车盖策马上前,手起刀落,将颜良人头斩下,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大喜,表奏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探听到刘备尚在袁绍军中,于是即刻回去收拾行李车马,将曹操所赐印物封存起来。留下书信告辞,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一路上,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历尽千难万险,最后终于见到了刘备。

  关羽曾经被流矢射中,左臂被射穿,后来伤口虽已愈合,但每逢阴天下雨,骨头经常疼。医生说“箭有毒,毒人于骨”建议刮骨疗毒。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开刀。当时他正宴请诸将一道饮酒。虽然臂血淋漓,流满盘器,却毫无惧色,依然割肉饮酒,谈笑自如。性情之刚毅令人肃然起敬。

  公元200年,曹操同孙、刘两家在赤壁大战。关羽所率水军是刘备部队主力,在战斗中立下大功。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入川后,就把荆州托付给关羽镇守。关羽也深知荆州对刘备建立伟业的重要,他唯恐荆州有失,处处谨慎行事,严加防守。当时,荆州东面是孙权的势力范围,东吴视荆州为其战略屏障,东吴借荆州给刘备是为孙刘联盟的权宜之计,无意让刘备长期占有。荆州北面是曹操的势力范围。虽然赤壁一战,曹操败退北方,短期内无力大举南下,但荆州是西可取益州,东可捣建康的战略要地,曹操时刻准备着伺机谋取。刘备占领益州的第二年,孙权派遣使者去见刘备,索讨荆州,刘备以得凉州后再还荆州为辞予以拒绝。孙权大为震怒,派大将吕蒙领兵袭夺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得信,亲率大军东下,命关羽进入益阳(属长沙郡,今湖南益阳西)与孙权争夺三郡。双方一时剑拔弩张,一场争夺荆州的大战,即将爆发。这时,曹操趁势进攻汉中,刘备恐益州有失,主动向孙权求和。双方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双方实际上是刘备以长沙、桂阳西郡换取了南郡一郡。但孙权对此并不满足,他的意图是要据有整个荆州。对刘备来说,荆州七郡中,刘备只占两个半郡,难以实现诸葛亮的由荆州直下宛、洛的战略目标,且襄阳、樊城等重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因此,据守荆州的关羽依刘备、诸葛亮的意图,乘机发动了襄樊战役,以便夺取襄樊二城,为将来两路北伐创造条件。襄樊战役于公元219年七月开始。襄城、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略要地。因此特派他的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驻守。然而这时形势对关羽极为有利。—是前一年底,南阳地区的吏民在曹操驻宛将领夏侯音率领下,反对曹操并同关羽联合,表明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并不稳固;二是刘备刚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并攻占上庸等地,声势正盛;三是孙权不久前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乘时与孙权遥相呼应。曹操兵败汉中后,加强了对荆州地区的战略支援,让徐晃率军驻扎宛城。当关羽进攻襄樊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领兵前去增援。这时樊城地区暴雨连天,汉水猛涨,洪水泛滥,驻扎于城外的曹军屯营被淹,于禁只得率领兵将避到高阜之处。关羽抓紧战机,乘战船猛攻,于禁被逼投降。曹军另一大将庞德负隅顽抗,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最后箭尽矢竭,庞德突出重围,乘小船向樊城逃去,船翻后被关羽擒获,劝降不果后被斩杀。这时,被洪水泡了数日的樊城城墙,不断崩坍,随时可能被关羽攻陷。 身败名不裂 忠义武圣人

  关羽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一员名将。他性格刚毅,能忍刮骨之痛;武功卓越,万人之中取大将首级如囊中取物;为人讲求忠信二字,身陷曹营,不为曹操恩威诱惑,日思夜念刘玄德,最后终成其愿。可惜一代名将也有自己的弱点,终被东吴吕蒙白衣渡江袭荆州,铸成一曲让人扼腕叹息的悲歌。

  尽管关羽以悲剧为结局,但他在后世却获得了无上的尊荣,甚至被尊为与孔夫子相提并论的武圣人,个中原因,值得探究。

  在我国历史上,关羽后世影响颇为深远。统治者崇拜其忠勇神武,为国捐躯的精神;下层民众崇尚其义气云天,坚贞不二之侠义。有清一代,关羽成为人神之首,与文圣孔子齐肩而为武圣,民间各行各业对其顶礼膜拜又甚于孔子。神化了的关羽同真实生活中的关羽存在一定距离,不过从关羽之被神化,可窥见后人对武德之推崇。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人。他自幼喜好打斗结交,不甚喜爱学习,长就魁伟的身材,长须飘飘,人称美髯公。东汉末年,战乱纷纷,关羽逃亡到涿郡。适逢刘备在家乡招兵买马,关羽和张飞作了刘备的侍卫三人结拜为兄弟,发誓“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兵败投奔袁绍。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妻室,被曹操擒获。曹操知关羽是一员虎将,又十分讲求忠信,所以很想使关羽归顺自己。曹操封关羽为偏将军,严令营中将领不得对关羽及刘备的妻室有所犯.以厚礼招待。关羽是个忠义刚烈之士,当曹操派张辽试探关羽是否愿意降曹时,关羽说:“我非常了解曹公待我很好,但我受刘将军的厚恩,发誓生死与共。我不能背叛他。我今后是不会留在这里的,但我要立功以报答曹公,然后再走。”张辽把关羽的话转报给曹操后,曹操非常赞赏关羽的忠义。公元200年,曹操同袁绍在白马展开大战。曹操派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去攻打袁绍大将颜良。关羽身为先锋,冲杀在前,望见颜良兵车上的旗帜车盖策马上前,手起刀落,将颜良人头斩下,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大喜,表奏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探听到刘备尚在袁绍军中,于是即刻回去收拾行李车马,将曹操所赐印物封存起来。留下书信告辞,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一路上,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历尽千难万险,最后终于见到了刘备。

  关羽曾经被流矢射中,左臂被射穿,后来伤口虽已愈合,但每逢阴天下雨,骨头经常疼。医生说“箭有毒,毒人于骨”建议刮骨疗毒。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开刀。当时他正宴请诸将一道饮酒。虽然臂血淋漓,流满盘器,却毫无惧色,依然割肉饮酒,谈笑自如。性情之刚毅令人肃然起敬。

  公元200年,曹操同孙、刘两家在赤壁大战。关羽所率水军是刘备部队主力,在战斗中立下大功。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入川后,就把荆州托付给关羽镇守。关羽也深知荆州对刘备建立伟业的重要,他唯恐荆州有失,处处谨慎行事,严加防守。当时,荆州东面是孙权的势力范围,东吴视荆州为其战略屏障,东吴借荆州给刘备是为孙刘联盟的权宜之计,无意让刘备长期占有。荆州北面是曹操的势力范围。虽然赤壁一战,曹操败退北方,短期内无力大举南下,但荆州是西可取益州,东可捣建康的战略要地,曹操时刻准备着伺机谋取。刘备占领益州的第二年,孙权派遣使者去见刘备,索讨荆州,刘备以得凉州后再还荆州为辞予以拒绝。孙权大为震怒,派大将吕蒙领兵袭夺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得信,亲率大军东下,命关羽进入益阳(属长沙郡,今湖南益阳西)与孙权争夺三郡。双方一时剑拔弩张,一场争夺荆州的大战,即将爆发。这时,曹操趁势进攻汉中,刘备恐益州有失,主动向孙权求和。双方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双方实际上是刘备以长沙、桂阳西郡换取了南郡一郡。但孙权对此并不满足,他的意图是要据有整个荆州。对刘备来说,荆州七郡中,刘备只占两个半郡,难以实现诸葛亮的由荆州直下宛、洛的战略目标,且襄阳、樊城等重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因此,据守荆州的关羽依刘备、诸葛亮的意图,乘机发动了襄樊战役,以便夺取襄樊二城,为将来两路北伐创造条件。襄樊战役于公元219年七月开始。襄城、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略要地。因此特派他的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驻守。然而这时形势对关羽极为有利。—是前一年底,南阳地区的吏民在曹操驻宛将领夏侯音率领下,反对曹操并同关羽联合,表明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并不稳固;二是刘备刚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并攻占上庸等地,声势正盛;三是孙权不久前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乘时与孙权遥相呼应。曹操兵败汉中后,加强了对荆州地区的战略支援,让徐晃率军驻扎宛城。当关羽进攻襄樊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领兵前去增援。这时樊城地区暴雨连天,汉水猛涨,洪水泛滥,驻扎于城外的曹军屯营被淹,于禁只得率领兵将避到高阜之处。关羽抓紧战机,乘战船猛攻,于禁被逼投降。曹军另一大将庞德负隅顽抗,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最后箭尽矢竭,庞德突出重围,乘小船向樊城逃去,船翻后被关羽擒获,劝降不果后被斩杀。这时,被洪水泡了数日的樊城城墙,不断崩坍,随时可能被关羽攻陷。

  与此同时,关羽还派兵,将曹操另一员大将围困于襄阳。曹操所置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芳都投降了关羽,许都以南地区也纷纷响应,造成关羽“威震华夏”的声势。曹操曾一度考虑迁都黄河以北,以躲避关羽的兵锋。

  关羽虽勇猛过人,亦有一定的谋略,但他有一致命弱点,那就是骄傲自负。刘备定居益州,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才能可与谁匹敌。诸葛亮只得回信说:“马孟起(马超字孟起)文武双全,雄烈过人,一代俊杰,是黥布、彭越一类的人物,可以和张翼德并驾齐驱,然而不及美髯公的超群绝伦。”关羽看后甚为欢喜,并将诸葛亮书信传与宾客众将看。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往樊城前线时,关羽大怒,说:“大丈夫决不与老兵同列!”拒不受印绶。在费诗的劝解下,最后才不情愿地收下了印绶。孙权曾遣使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关羽不但拒婚,还将使者痛骂一番,孙权对此大为恼怒。他的这种自负凌人的弱点,注定了他日后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当关羽进攻樊城的曹仁时,孙权虽然表面上表示支持,但他对关羽的得势,甚为不安,想借机夺取荆州。此时关羽在攻打樊城,对东吴可能乘隙进攻后方,早有防范。他留下重兵守备公安(今湖北公安)和江陵(今湖北江陵)。曹操为解樊城之围,也正欲利用吴、蜀外结友好,内里疏远,各怀异志的契机。曹、吴可谓不谋而合。东吴向曹操许诺愿意称藩,偷袭关羽后方,为曹操效力,请曹操代他保密,以防关羽有备。

  与此同时,东吴为麻痹关羽,吕蒙称病重,由孙权传檄召回,任命陆逊为偏将军,代替吕蒙守陆口(今湖北蒲圻西北)。陆逊到任,首先修书一封,向关羽表示祝贺,说关羽领兵以来“以律行师,小举大克”“敌国败绩,利在同盟”’“于禁等见获,遐尔欣叹。以为将军之功勋足以长世,虽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后又提醒关羽当心曹操“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自骁悍。且战胜以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警弥警,愿将军广为之计,以全独克。”在信中,陆逊还表达了他对关羽仰慕之情和自己无所作为而惭愧的心态,如:“延慕光尘,思禀良规”,“仆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咸德,乐自顾尽,虽未合合策,犹可怀也。”云云。关羽读后,觉得陆逊态度谦恭,为人诚恳,对自己寄予厚望,所以解除了对东吴的戒心,把留守公安和江陵军队的一部分调到襄樊前线,准备集中力量攻下樊城。陆逊见关羽中计,喜不自禁,火速将情况报告孙权,并附具体建议。孙权得到报告,认为时机已到,定下了吕蒙白衣袭荆州的妙策。与此同时,曹操接受谋士董昭建议,表面答应东吴为其偷袭关羽保密,暗中将密信内容泄露到樊城和关羽营中。樊城曹兵得知后,精神振奋,信心倍增,坚定了守城的决心。关羽得信后,犹豫不决:一方面担心孙权真的出尔反尔撕毁联盟,偷袭后方;另一方面,又疑心是曹操离间之计,不愿匆匆撤兵,使前功尽弃。最后,他决定等待确实消息。就在他等待真情之际,孙权正亲率大军沿江而上,吕蒙为前部,直扑南郡。为了不让关羽在沿江所设的巡江岗哨发觉,吕蒙让战船全部假充商船,士兵隐藏在仓中,摇橹的士兵也都穿上白色衣服,扮作商人模样,尽夜兼行,遇上关羽岗哨,一个个都给收拾了。就这样,东吴大兵临城下时;荆州守军才发觉。孙权袭击后方的消息传到襄樊前线关羽的营帐时,曹军也同时展开猛烈反击,关羽自觉樊城一时难以拿下,不得不撤兵南救江陵。而留守江陵和公安的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傅士仁因军中行事有误,受过关羽的责罚,故而对关羽心怀不满,看到关羽形势危难,拱手投降了孙权。孙权占了江陵,尽得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孙权部将吕蒙对他们加以优待和抚慰,同时,严禁军队侵害百姓,作了一些笼络人心的工作,城中秩序很快恢复起来。关羽在撤退途中,将士们得知自己家属生活受到孙权军的照顾,也都失去了战斗力,不少人逃归江陵,关羽看大势已去,不得不率为数不多的残兵败将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最后被孙权军活捉,公元219年十二月被东吴杀害。一代人杰关羽因麻痹大意不仅未能保住荆州,而且自己也为国捐躯。

  关羽虽有骄傲自负的弱点,但其勇武神威、讲求忠义之风骨深得后人敬佩。宋人曾三异在《同话录》中赞美关羽说:“《九门·国疡》,非关云长之辈不足以当之,所谓生为人杰,死为鬼雄也。”近代之哥老会、青红帮特别敬祀关羽,江湖上结拜把兄弟,亦必立于关帝像前顶礼膜拜,焚表立誓:“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未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均以关羽之行为作江湖义气之表率。关羽虽失荆州,但身败名不裂,武圣人之美名却越传越广,越传越神。

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秦国,原来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参见伊阙之战)。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参见鄢郢之战)。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参见黔中之战)。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参见华阳之战)。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参见陉城之战)。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绝断(韩都新郑,上党必须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郑)。郡守冯亭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赵。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韩、赵联合,就可以抵御秦国了。”于是派人报告赵国。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为此计议。平阳君说:“还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后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平原君则认为:白白得来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会对我们有利。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龁攻赵(参见长平之战)。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赚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白起死时,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

白起主要战绩: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30万。

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

封号:武安君。官职:国尉(国防部部长)。

外号:战神,杀人魔,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陵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也反映了战争自身发展概貌。

白起的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另外两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将)。但白起能够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张打歼灭战,这是非常难得的。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后人有诗称赞关羽: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此外,关羽还被台湾同胞视为恩主神

建安元年(195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密谋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谋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认为,不该放走心怀叵测的刘备,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以关羽代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朝中反曹势力遥相呼应。东海(今江苏郯城)变民首领昌稀等,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刘备,刘备部队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又派使者与袁绍媾结联盟,形成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并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暂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区,作为休养和发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则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了袁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二月,冀州牧袁绍调动十多万人马进军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谋士荀攸建议:“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曹操依行其计。袁绍闻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率部进击。关羽跃马阵前,远远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将“莫能当者”(《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把汉寿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刘表死,继任荆州牧的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为避开曹军锋芒,便撤离樊城,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并派关羽率领一万多水军,从水路往江陵会合。刘备军撤退到当阳长阪坡(今湖北当阳东北)时,被兼程追来的曹操骑兵打得大败,去江陵的道路被曹军截断,刘备只好斜趋汉津。关羽率水军前去接应,保护刘备退到了夏口。

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孙刘两家正在争夺荆州,此时,刘备(161-223年)闻曹操(155-220年)攻下了汉中,急忙和孙权(182-252年)平分荆州,抵抗曹操在此同时,关羽设宴招鲁肃(172-217年)赴宴,想商议荆州之事,但被鲁肃指责。

赤壁之战后,据守荆州的关羽名为“襄阳太守”,而荆州的襄阳、樊城等重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为了实现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中所筹划的跨据荆、益二州,待时机成熟时荆州军队直下宛(今河南南阳)、洛,益州军队西出秦州(今陕西南部),完成统一大业的计策,关羽一直虎视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兵,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于是,在手下文武官员的拥戴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备要地。时魏征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将军吕常驻襄阳。他从汉中撤军到长安后,又派平寇将军徐晃率军支援曹仁,屯于宛城(今河南南阳)。樊城之战开始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往助守,屯驻于樊城以北。

于禁在此战中犯下致命错误。曹仁让他和庞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应,他竟未考虑该处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领的七支人马都带到那里驻扎。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数将士避到高阜之处。关羽乘战船猛攻,于禁欲退无路,被迫投降。庞德率的一部继续顽抗,誓死奋战,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箭尽矢竭,就短兵相接。将士有的战死,有的投降。关羽加强了攻势,同时,水势上涨更猛,土堤淹没,曹操部队都投降了。庞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营,但水势太大,船只倾覆,被擒,不屈而死。

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满宠认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今河南郏县)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曹仁乃以必死决心,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

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下。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丞相司马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传》)。

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渐向围城蜀军逼近。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然而,这联盟却因为几个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是在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操曾想占据荆州,统一天下,但赤壁一战使他美梦成空;孙氏集团一向认为荆州是必争之地。因为荆州据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别人手里,自己则处于被动地位。赤壁之战结束,为了继续联刘抗曹,不得已,只好暂借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无归还荆州之意。

二是关羽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三是东吴臣子中,从主张连刘拒曹操的鲁肃已经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鲁肃统兵的吕蒙,就认为关羽平素骁勇善战,且有兼并吴国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所以 孙权得到曹操的信后,欣然允诺。他召吕蒙回建业,共商夺取南郡的计划。关羽也知孙刘联盟不巩固,这时既要夺取樊城,又得防备孙权偷袭荆州。他看到东吴大将吕蒙屯兵陆口,就再三嘱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镇守荆州,并将大部分军队留在南郡,还沿江设防,二三十里设一个岗楼,建起烽火台。吕蒙探知关羽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就佯称病重,上书给孙权,要求回去疗养。孙权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养病。吕蒙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当时,陆逊年少多才却无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孙权便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对自己又如此恭敬、诚恳,就大胆放心,把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马还未赶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亲自督战,加紧攻城,而曹仁依旧坚守。陆逊把关羽人马的调动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孙权,且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可一战而擒。

关羽在襄樊的兵马越来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军数万人,粮食匮乏。他责备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粮草运送跟不上,大怒说:“还当治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二人于是存有叛心。后关羽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强占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得知此事,觉时机成熟,便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关羽的后方。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时就因为关羽对他们傲慢而心怀不满,这次又听说关羽回来要惩治他们,更是内心恐惧,于是在东吴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据的荆州。吕蒙进占江陵后,尽得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他对他们加以优待和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还对全城百姓表示关心,给有病的送医药,给饥寒者赐衣粮,使城内秩序迅速恢复。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无所觉。

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部属多数认为应代孙权保密。谋士董昭独持异议,认为应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关羽知孙权来攻,如撤兵回防,则樊城之围自解。关羽南返与孙权交战,两敌相斗,正好坐收渔利。若为其保密,使孙权得势,对我并不有利。再者,被围将士久不见救,担心缺粮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将难以收拾。故应以泄密为好。曹操采纳董昭意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既恐腹背受敌,又不愿前功尽弃,同时判断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吴军若真来攻,一时不可能攻克,因而处于徘徊犹豫,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12营兵进至偃城,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然兵少被徐晃击退,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时关羽惊悉江陵失守,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仁部将多欲乘胜追击,参军赵俨认为,应保留关羽一定实力与孙权作战,不宜追击。曹仁同意赵俨看法,未部署追击。曹操得知关羽撤退消息后,果然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

当关羽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在回军途中,关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问消息。每次,吕蒙都礼待来使,并让使者周游城中。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们知道家门无恙,斗志尽失,多数都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派人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夺取了宜都。关羽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突围回西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与其子关平一起被杀,死时年约五十八岁。蜀后主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曰“壮缪侯”,其子关兴嗣。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论及关羽与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确如此。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在夺取益州过程中,收降了马超,自领益州牧后,拜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因马超并非旧友,又闻说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知其意,便回信说:“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黥布即英布)、彭(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有一把好胡须,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得信,大悦,把它拿给宾客传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黄忠阵斩曹军名将夏侯渊,因功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诸葛亮说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说:“吾自当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并派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去给关羽送印绶。

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并列,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萧何)、曹(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陈平)、韩(韩信)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三国志·蜀书·费诗传》)?关羽大为感悟,遂拜受印绶。

关羽生性高傲的弱点,导致了在樊城之战,由开始的指挥正确,威震华夏,发展到最后上当受骗,全军覆没,大意失荆州,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瓦解,其教训惨痛。当初曹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三国志·魏书·夏侯渊》),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夏侯渊如此,关羽、项羽皆是如此。

我认为关羽的军事价值大

据史料记载:“和氏璧”是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具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杜光庭《录异记》),“色混青绿而玄,光彩射人”的特征(陶宗仪《辍耕录》)。和氏璧触手生温,不染尘埃,能在夜中发光,所以又称夜光之璧。它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凝聚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内涵。

关于和氏璧的来历,在《韩非子•和氏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一珍玉,献给楚历王,正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之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见状,派人问其故,和答道:“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斑。”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遂名之为“和氏璧”。因感其忠、怜其别,文王封卞和为零阳侯,然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的故事从此被传为千古佳话。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自楚国卞和献璧后,从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约四百年间,和氏璧一直是归存楚国王室,世接代传,为楚国镇国之宝。楚威王时,和氏璧被赐给伐魏有功的令尹(相国)昭阳。某日昭阳大宴宾客,将和氏璧拿出给大家观看,结果和氏璧在宴席上离奇丢失。昭阳四处搜查,牵连了无数人,却是一无所获。张仪便是因此获罪,被迫逃去了秦国。日后张仪反而受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相国,连横霸秦。

和氏璧失踪五十年后,突然在赵国出现,为赵国宦者令缪贤在集市上购到。卖璧的人不知道是自己不知道,还是怕惹祸上身,总之是什么都没说,价钱也不是特别昂贵,所以缪贤买回家时还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后经玉工鉴定为天下至宝和氏璧后,缪贤喜之若狂,爱不释手。赵惠文王得到消息后,向缪贤索要和氏璧,缪贤推托没有璧。赵惠文王趁缪贤外出打猎,派人冲进缪贤府中,夺走了和氏璧。缪贤怕赵王降罪,打算逃走,舍人蔺相如劝阻了他。缪贤肉袒求罪,赵王果然原谅了他。缪贤趁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演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完壁归赵的故事。

秦国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到了秦王嬴政手中。秦始皇命人将和氏璧琢成传国玉玺,李斯亲书八字小篆于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形呈龙凤鸟虫之状。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巡幸,乘龙舟至洞庭湘山,骤起风浪,龙舟顿有倾覆之险。为祭神镇涛,于是抛宝玺于湖中。8年后,有使者过华阴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为吾遗滈池君。”从此传国玺失而复得。秦始皇崩后,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刘邦。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当时的皇太后拿玉玺去打前来讨印的王寻、苏献,崩掉了玉玺的一角,后来以黄金镶之。东汉光武帝刘秀得此玺于宜阳,三国孙策得此玉玺于新殿南井中妇人死尸项下,曹操得此玉玺于许昌,唐高祖得此玉玺于晋阳,宋太祖得此玺于陈桥兵变中,元人得此玺于崖山之下。元顺帝被逐出中原远遁大漠后,此玺再未见到。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多次对蒙古用兵,始终未能如愿找到玉玺。

和氏璧琢成的传国玉玺一直是中国至高皇权的象征,许多人梦寐以求,苦苦争夺,也因此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赵惠文王(~前266) 战同时赵国国君。名何。赵武灵王子。公元前299~前266年在位。继位初以年幼,由相国肥义辅政。前295年,公子成和李兑派兵围抄丘宫,杀死叛乱的公子章,饿死主父(即赵武灵王)。后李兑为相,与公子成长期专断国政。前292年,赵惠文王于南行唐筑城。前288年左右,魏昭王在强秦进攻之下,将葛孽(今河北肥乡县西南)、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为“养邑”,欲联赵抗秦。同年,赵国派董叔联合魏军攻宋。次年,赵国与燕、韩、魏、齐五国联兵攻秦,迫秦废除帝号,并使秦将先前夺取的王公、符逾归还赵。前285年,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于中阳相会。次年,赵与秦、燕、韩、魏五国举兵伐齐,赵惠文王并以相国印授燕将乐毅。五国破齐后,赵、燕军仍联合攻齐。秦国却早将大军调回攻三晋,其中赵国的蔺(今山西离石西)、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两城为秦将白起所攻取。齐国衰败后,七国中除秦以外,比较强大的国家为赵。赵惠文王是继赵武灵王后比较有作为的国君,他曾任用乐毅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将,对外以理折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军事上不断攻取齐魏两国土地,前283年廉颇攻取齐国昔阳(今河北晋县西北)。后三年,赵奢攻取齐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前276年,廉颇攻取魏的几(今河北大名东南)。当时人称赵国“尝抑强齐40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战国策•赵策三》)。前270年,秦军越韩的上党向赵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大举进攻。赵奢率赵军先是慢行军使秦军麻痹,后急行军赶至阏与据高临下,大破秦军。此后,廉颇又于几大败秦军,赵国在赵惠文王期间为秦国兼并战争中的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

廉颇

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强秦愿以十五城换之,赵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磋商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做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城,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这引起了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这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点评: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担白,敢于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蔺相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相传为山西安泽、古县北宝丰村人,其墓在村之附近。

时势造英雄。在纷繁变幻的战国时代,涌现出大批文臣武将,他们各展其才,在那丰富多采的英雄画廊里,位置显赫,映照千古。

蔺相如原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中的一名舍人,按正常升迁,很难位居国相地位,但秦赵之间的尖锐斗争,为其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战国后期,强秦加紧了东出兼并六国的攻势,而三晋当其冲要。经过几大战役后,韩魏国力锐减,慑于秦威,逐渐不敢做正面相抗。赵国自武灵王(前325-前229年)胡服骑射、大兴改革以来,奋发图强,比之其他中原各国,实力强盛,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劲敌。到了赵惠文王(前307-前251年)后期,秦的攻势加剧,秦、赵之间的外交、军事斗争日趋复杂起来。

秦昭王(前307-前251年)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向赵提出以15城易赵之“和氏壁”。这是强国对弱国进行的一场政治讹诈。一块壁玉,无论多么宝贵,也不能与15座城池相抵质,强秦不过借机试探赵之虚实而已。消息传来,赵君臣明知是讹诈,却无如之何。如作应允,显然“秦城恐不可得”,拱手送璧入秦,定使赵国徒受愚弄,而强秦更求索不已,如不应允,秦便轻易得到出兵赵国的借口,赵便面临战争的威胁。这种被动情况,正是弱国外交难以为计的必然形势。

蔺相如在这紧要关头,出面打破僵局。他对比秦赵实力,说明赵虽不能以武力相抗,但可从道义的曲直着眼,采取“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来揭穿秦的骗局,使秦得不到出兵的借口,而赵在道义上取得主动。

策略得到赞成,蔺相如自报“愿奉壁往使”,井保证“城入赵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请完壁归赵。”

秦素称“虎狼之国”,此次出使的艰难可想而知。但蔺相如事前已有周密考虑,充分准备,所以临事应变,处处主动。秦王便殿接见,轻慢赵使,接玉后又无意偿城。蔺相如智索国宝,严辞揭穿骗局,气势上占了上风。秦人欲以武力夺回壁玉,蔺相如“怒发冲冠”,“举壁睨柱”,表示了与国宝共存亡的决心,以生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取得了“完壁归赵”的胜利。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秦赵“渑池会’,是秦对赵的又一次政治胁迫。当时,秦已连败赵国,故赵王畏秦,在秦约赵王赴会时,赵王“欲毋行”。蔺相如认为;“王不行,示赵弱胆怯也。”故自报奉陪赵王赴会。在会谈中,以其机敏和雄辩,阻止了秦的欺侮,挫败了秦的胁迫,再次获得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为赵之良将,屡立战功,威震诸侯,拜为上卿。蔺相如的两次外交斗争的胜利,与廉颇的统军镇守密不可分,秦仅以外交活动试探虚实,也正是慑于廉颇的武力。对此,蔺相如有清醒的认识,而居功自傲的廉颇却不识大体,在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且位在自己之上时,极为气愤,公然宣言:“吾见相如,必辱之。”拉开了较量的架式。

针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的对策是:每遇上朝,常称病不去,不与廉颇争位次;道遇廉颇,多引车避匿,以免发生冲突。当门人认为受到侮辱,纷纷要求离去时,蔺相如向他们表白了心迹:“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顾全大局、感人肺腑的剖白,不仅使门客恍然大悟,深受感动,就是畜意折辱相如的廉颇听后,也顿觉无地自容。他悔恨交加,立即负荆请罪,于是二人成刎颈之交。将相之和,保证了赵国在尔后15年内,团结一致,共同抗秦。

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继位,年少,太后用事,赵国的另一上卿赵奢已去世,蔺相如病重。秦国于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动用大军进攻赵国之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为避开秦军的强大攻势,廉颇屯兵固壁不战。在双方相持3年之久后,秦派人离间赵王,促使赵王起用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代替持重稳健的廉颇,这一阴谋逃脱不了蔺相如的慧眼,他带病劝说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但赵王不听,终于导致了长平惨败,损兵45万,元气大伤,从此赵国每况愈下,于代王嘉六年(前222年)为秦国所灭。

蔺相加的一生,是在维护祖国的尊严,保卫赵国政权的斗争中度过的。就其行事来看,显然是一位有着深厚政治素养和卓越识见的政治家,而他与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又谱写了一曲公忠爱国的赞歌。这支歌,人们世代相传,激发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起着净化人们心灵世界的重要的教育意义,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452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