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好听的qq空间背景音乐最好是英文歌

求一个好听的qq空间背景音乐最好是英文歌,第1张

1、Bubbly--Colbie Caillat(你听过一遍就会非常喜欢的歌);

2、Burning--Maria Arredondo;

3、Happy--丽安娜 刘易斯;

4、Cry On My Shoulder--出自德国选秀节目(很早的一首,非常好听);

5、Apologize--Timbaland;

6、The Climb--Miley Cyrus(个人最喜欢的歌手之一);

7、You Belong With Me--泰勒斯威夫特(绝棒的);

8、I Stay In Love--玛利亚凯莉;

9、I Didn't Know My Own Strength--Whitney Houston(是非常棒的一首慢歌,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黑人歌手之一。);

10、A Little Bit Longer--Jonas Brothers(嗓音非常棒的组合,几乎每首都很好听,尤其是这首!强力推荐);

11、The Little Things--Colbie Caillat;

12、Mad--尼欧;

13、My All--玛丽亚凯莉(据说非常适合作手机铃声的歌);

14、My Love--WestLife(西域成名金曲,经典老歌,诠释了所有经典的定义。);

15、Need You Now--Lady Antebellum(时下排行榜热门歌曲);

16、The Saltwater Room--Owl City(最爱的歌手之一,曲风相当特别);

17、Take A Bow--Rihanna(听2秒就会爱上的歌手和歌~);

18、The Technicolor Phase--Owl City(《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主题曲之一);

19、This Is It--迈克尔杰克逊(不知到底是翻唱还是遗作,都能再现天王的独特魅力);

20、Who Says--John Mayer(类似乡村风以吉他为伴奏,这首非常棒!);

21、Just One Last Dance--Sarah Connor(这个经典的不用说吧,);

22、Angle--Sarah Mclachlan(天籁之音~~);

23、Living To Love You--Sarah Connor(歌词催人泪下,我最喜欢的慢歌之一);

24、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Glenn Mediros

25、I Look To You--Whitney Houston;

26、I Got You--丽安娜刘易斯;

27、Love To Be Loved By You--马克特伦茨(歌词和曲调非常感人!);

28、Butterfly Fly Away--Miley Cyrus(《乖乖女是大明星》的插曲,讲的父亲对女儿的爱的故事,曲风清新);

29、Eversleeping--Xandria(不会让你失望的慢歌);

30、Wonderful Tonight--Baby Face

31、Still Crazy In Love--Sarah Connor;

32、We Can Work It Out --Sweetbox;

33、Sexy Love--Ne Yo;

34、Happily Never After--Pussycat Dolls;

35、A Fine Frenzy--Almost Lover(后面的才是歌名,曲调有点小特别~);

36、Craigie hill----Cara Dillon(首推这首,温馨极了,好听极了。有点像m2m的声音。) ;

37、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歌手不明,但是爱尔兰的风笛爆好听娓娓的旋律,背景音乐也很好听) ;

38、Beautiful Boy--Celine Dion(歌手不用介绍);

39、A Place Nearby与Unforgivable Sinner--Lene Marlin(挪威创作才女,) ;

40、Scarborough Fair(毕业生):(《Scarborough Fair》是美国六十年代最受大学生欢迎的**、1968年奥斯卡获奖片《毕业生》(达斯汀·霍夫曼主演,其成名作)中的主题曲。本人还是喜欢布莱曼她唱的。 );

41、classicriver

42、If I Were A Boy--Beyonce(可以做铃声!开头就已经把气氛带起来了~);

43、Love You Lately--Daniel Powter;

44、I Hate Love--Claude Kelly;

45、Amarantine--Enya(节奏非常棒的一首天籁,经典慢歌~);

46、Better In Time--Leona Lewis;

47、Crush--David Archuleta;

48、You Raise Me Up--Westlife;

49、Realize--Colbie Caillat(科比凯拉,几乎她的每一首歌都是那么的特别和好听。非常喜欢的歌手之一);

50、I See You--Leona Lewis(就是《阿凡达》的主题曲,看过**再听这个歌,我们能听到的,就不止是幻想与憧憬了,还有爱和感动);

51、Day Too Soon--Sia(也是个所有歌几乎都不错的歌手。);

52、Doesn't Mean Anything--Alicia Keys(个人钟爱的一首歌!非常非常好听!);

53、It's Amazing--Jem(节奏非常好!><,不会后悔的歌哦~);

54、Lovebug--Jonas Brothers(高潮非常明快,清新,非常舒服的一首小情歌~喜欢啊~);

55、When You're Mad--Ne-Yo(尼欧的歌总是那么那么好听,不管是RAP风还是R&B,都非常棒!);

56、One Fine Wire--Colbie Caillat(高潮曲调的设计有点小俏皮。);

57、Vidas Paralelas--Ximena Sarinana(一首法语歌,节奏明快。个人觉得偶尔听听法语歌也是满有趣的。笑~);

58、Wait Til You Here From You--Sarah Connor(开头的独白,那种声音令人放松,接着的曲调非常的好听!推荐!);

59、Sitting Down Here--琳恩玛莲(开头就足以让你喜欢的调调~高潮适合作铃声。);

60、A Place Nearby--琳恩玛莲(全曲以纯明的钢琴和鼓点贯穿。曲调单纯,听了叫人放松。);

61、When You Believe--Mariah Carey&Whitney Houston(两个天后的合音,完美中的完美啊!巨好听!);

62、Dilemma--Kelly Rowland(非常非常好听!高潮部分非常非常适合做铃声!女生手机必备!);

63、No Air--约尔丁斯巴克斯(开头足以定风格,可以作铃声);

64、The Best Day--Taylar Swift;

65、Viva La Vida--Coldplay;

66、Wait For You--Elliott Yamin(非常非常非常好听的!曾经就听过,昨天才终于被我找到~);

67、Time For Miracles--Harald Kloser;

68、When I'm With You--西城男孩(又一首经典旧歌。真的是,开场就征服了我,);

69、A Todo Color--魏如萱(西班牙语,有点甜美的意味。);

70、I Ain't Tryin'--KeAnthong;

71、Buttons--Sia(曲调小特别~)

72、Little Bit Better--玛丽亚亚瑞唐多(听这首歌的开头,心里就留下一句话:这歌怎么这么好听啊,笑~);

73、Trip Around The World--Alexz Johnson(可作铃声,女生版清新说唱风,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74、Gonna Get It--Alexz Johnson(开头的尖叫够震撼,够特别,可作铃声);

75、Can Anybody Hear Me--Meredith Andrews(嗓音听起来很舒服,比较喜欢高潮以外的部分。);

76、Eh Eh(Nothing Eale I Can Say--Lady GaGa(GaGa的新歌,开头很特别,可作铃声。感觉风格有点像玛利亚凯莉~);

77、Before The Down--Jennifer Rush(有点怀旧的感觉。);

78、As Long As It Takes--Meredith Andrews(很纯的嗓音);

79、Stupid In Love--Rihanna(开头的鼓点不错,R的嗓音特别吸引人,但个人还是更喜欢她的快歌);

80、Give You Hell--The All-American Rejects(可爱的背景音乐,很欢快的节奏,不过歌手是男的哟~);

81、Welcome To My Life--Simple Plan(这首要个人慢慢去体味,可能第一遍会觉得一般般,但其实后来会觉得蛮有味道的

个人资料 基本信息 姓名:(Audrey Hepburn) 全名:奥黛丽·凯瑟琳·赫本-鲁斯顿(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 香港译名:柯德莉·夏萍 血统:有比利时、荷兰、英国和爱尔兰四国血统 诞辰:1929年5月4日,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星座:金牛座 逝世:1993年1月20日,因结肠癌逝于瑞士沃州的托洛彻纳茨(Tolochenaz) 语言: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佛兰德语(原比利时官语之一,1980年并入荷兰语)等多国语言 荣誉:“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属相:蛇

样貌特征 发色:棕色

奥黛丽·赫本(10张) 瞳孔:棕色 身高:170cm 体重:47kg(来源:传记《奥黛丽·赫本的私密肖像》) 三围:34A-20-34(来源:1953年《名人侦探》杂志) 服装尺码:6 鞋码:10(相当于中45码)

家庭成员 远祖: 英王爱德华三世(King Edward III of England) 苏格兰玻斯威尔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James Hepburn, 4th Earl of Bothwell) 父亲: 约瑟夫·维克多·安东尼·赫本-鲁斯顿(Joseph Victor Anthony Hepburn-Ruston)英国银行家 母亲: 艾拉·凡·赫姆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男爵 长兄: 阿尔勒·罗伯特·亚历山大·寇勒斯·凡·尤弗德(Arnoud Robert Alexander Quarles van Ufford)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乡绅 次兄: 伊恩·埃德加·布鲁斯·寇勒斯·凡·尤弗德(Ian Edgar Bruce Quarles van Ufford)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乡绅 配偶: 梅尔·费勒(Mel Ferrer)(1954924~1968)

赫本与亲友的珍贵合影(20张) 安德烈·多蒂(Andrea Dotti)(1969118~1982) 伴侣: 罗伯特·沃尔德斯(Robert Wolders)(1983~1993赫本谢世) 长子: 西恩·赫本·费勒(Sean Hepburn Ferrer)(1960717) 次子: 卢卡·多蒂(Luca Dotti)(1970) 宠物: 约克夏犬 出名(Famous)、山姆(Sam) 小鹿 依比(Ip) 杰克罗素犬 Missy、Tuppy、Penny、Piceri、Jackie

其他信息 爱好:芭蕾

奥黛丽·赫本(20张)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意外、难忘的事:获得奥斯卡奖 名言:“ 记住,如果你在任何时候需要一只手来帮助你,你可以在自己每条手臂的末端找到它。随着你的成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1]。”

人物生平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约瑟夫·维克多·安东尼·赫本-鲁斯顿是一位英国银行家,母亲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兰贵族后裔,有男爵的封号,家族谱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爱德华三世。 注奥黛丽·赫本同时是英王爱德华三世和苏格兰玻斯威尔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即苏格兰玛丽女王的第三任丈夫)的后裔。在詹姆士·赫本的后裔中,与奥黛丽同一时代的好莱坞名人还有凯瑟琳·赫本和摩纳哥前大公雷尼尔三世(娶好莱坞影后格蕾丝·凯丽为王妃轰动了全世界,被称为世纪婚姻),而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中也有亨弗莱·鲍嘉这样的好莱坞明星。实际上他们和奥黛丽是远房亲戚。 赫本的全名原本为“奥黛丽·凯瑟琳·鲁斯顿”,但在二战发生后,由于约瑟夫偶然发现自己的母系先祖中有“赫本”这个姓氏,于是把自己的姓氏改为“赫本-鲁斯顿”。因此,奥黛丽的名字也相应修改为“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童年 赫本在六岁时就读于英国伦敦的贵族寄宿学校(1935年~1938年)。但那时她的父亲支持纳粹,忽然不告而别,抛下他们一家人。这件事在赫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很大的创伤。1938年赫本的父母亲正式离婚了。虽然约瑟夫在赫本的希望和要求下取得了探视权,实际上约瑟夫并没有来看她。二次大战继续,赫本跟随母亲一起回到荷兰的姥姥家。1939年时她进入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之后二战爆发,宣称中立的荷兰被纳粹占领。当时的身份文件大多为手写,为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国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烦,她母亲篡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制造了一个荷兰假名艾达·凡·赫姆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与Ella写法上很相似,便于伪造),但是这个名字从未合法登记过。

青少年

  当纳粹侵占安恒后,有谣传母亲的家族带有犹太血统,原本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视为帝国敌人,不但财产被占领军没收,赫本的舅舅也被抓入集中营。在战争的饥荒期间,赫本经常靠郁金香球茎及由烘草做成的“绿色面包”充饥,并喝大量的水填饱肚子。营养不良促使她的身材逐渐瘦削。虽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断锻炼她最爱的芭蕾舞,即使穿上最难捱的木制舞鞋。赫本曾为荷兰游击队秘密工作(包括表演芭蕾舞募集捐款、传递情报等),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过贡献。1944年安恒战役,16岁的奥黛丽成为一名志愿护士,战役期间很多盟军伤兵被送到了赫本所在的医院,其中一名受伤的英国伞兵在赫本和其他护士的帮助和照护下康复,这名伞兵就是后来的导演特伦斯·杨,他在1967年执导了赫本主演的《盲女惊魂记》。

从艺经历

  二战后,赫本与母亲带着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00英镑迁至英国伦敦。她在这边打工边寻找深造的机会。 1948年,赫本进入著名的玛莉·蓝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学校学习,期间曾因缴不上高额学费而返回荷兰,并在一部宣传片[2]中饰演一位空姐。经过数月训练,赫本被告知不适合做芭蕾舞者。面对家庭的经济压力,她转而成为兼职模特儿,并参与歌舞团演出。赫本击败多数应征者,成为音乐剧《高跟纽扣鞋》(High Button Shoes)的合唱团员。由于表现突出,她还参与了另一部音乐剧《鞑靼酱》(Sauce Tartare)的演出。 1951年,赫本正式成为**演员是在英国**《天堂笑语》出演的时候,此后在**中扮演一些较次要的人物。她在《神秘客》中首次扮演配角,之后在**《双姝艳》里施展她的舞技,同时接演另一部**《蒙特卡罗宝贝》(Monte Carlo Baby)。为了拍摄后者的法国翻拍版《前进蒙特卡罗》(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奥黛丽要到法国出外景。演出期间却被坐在台下的法国著名女作家高莱特夫人一眼认定她就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Gigi)中“姬姬”一角的化身,夫人邀请她到纽约好莱坞出演音乐剧《金粉世界》的女主角,开启了赫本到美国发展的机缘。同时,她还被《双姝艳》的导演推荐给威廉·惠勒,参加了新影片《罗马假日》的试镜,获得非常好的赞誉,从而得到这部**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奥黛丽·赫本到美国正式参与舞台剧《金粉世界》的演出。其间十分出色,广受人们的欢迎,因此获得世界戏剧大奖(Theatre World Award)最佳女主角。但为赶拍《罗马假日》,在《金粉世界》巡回八个月演出后被迫结束。这年因无法兼顾事业与婚姻,她取消与未婚夫詹姆士·汉森(James Hanson)的婚约,但两人日后仍保持良好的友谊。 1953年,与好莱坞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正式上映,由于她的成功演绎,该片放映后迅速风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形 象,表现出公主高贵、优雅的气息,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一头黑色短发。在那个性感金发女郎受欢迎的年代,赫本的形象却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著名的赫本头表现出的天真无邪,使她成功的赢得到多数人的赞赏,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许多报纸评论称赞赫本说:“一位新嘉宝诞生了!”据说英格丽·褒曼在意大利观看《罗马假日》时,竟发出一声惊叫,她丈夫罗西里尼问她:“你为什么叫喊?”褒曼说:“我被奥黛丽·赫本深深感动了!” 赫本不仅俘虏全世界亿万影迷的心,同时连评论家们也都不知不觉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三天后,因《翁迪娜》(Ondine)中的精彩表演再荣获托尼奖(Tony Award)殊荣。 1954年她与亨佛莱·鲍嘉、威廉·荷顿又一同演出比利·怀德拍摄的爱情片《龙凤配》。后来由于《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烟过量,赫本在医生的建议下到瑞士休养。不久接受参与《美人鱼》演出的梅尔·费勒(Mel Ferrer)的求婚,两人于9月24日步上红毯。 1955年奥黛丽·赫本再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可惜未获奖,同年因意外首度流产。之后几年,她主演的《战争与和平》、《甜姐儿》、《黄昏之恋》等片都获得不错的评价,声势扶摇直上。但丈夫梅尔的演艺却遭遇挫折,逐渐转到幕后。 1959年赫本三度怀孕,为防止半年前的流产再度发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约,直到生下第一个儿子西恩·赫本·费勒(Sean Hepburn Ferrer)后才同意主演《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虽然《蒂梵尼的早餐》的作者属意原出演舞台剧的主角饰演女主角霍莉·戈莱特丽(Holly Golightly),拍摄过程赫本也一度为了主题曲是否采用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与约翰尼·莫瑟(Johnny Mercer)的《月亮河》(Moon River)而与**公司起冲突,事后证明她的演出与坚持是对的:1961年奥斯卡金像奖获得两项音乐性奖项,奥黛丽·赫本第四度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这部影片使她的演艺生涯再创高峰,但她开始挑战更有演技难度的作品。同年年底,赫本接下《双姝怨》的演出,但评价平平;之后的《谜中迷》试图挑战悬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还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这部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歌舞片获得8项奥斯卡的奖项,但主演的赫本却因导演让由别人幕后代唱的关系无法获得提名。

晚年

杂志(16张)

  赫本的第二次婚姻,与多蒂的结合使她息影七年,广大观众十分怀念她,**公司和圈中的人物都希望她能再次出山。1976年,不安于“贤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终于重返影坛,与因演007谍报员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时的辛·康纳利一起主演《罗宾汉和玛莉安》,影片描写中古传说中随十字军东征归来的农民英雄罗宾汉与离别十八载的爱侣之间的一段深情。该片的首映式在纽约举行。当赫本前往出席之前,她非常不安,阔别影坛七年,**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会怎样对待她? 在首映式之前,赫本还不得不尽快飞往好莱坞,在美国**学院表彰威廉·惠勒接受终生荣誉奖的仪式上发言。她朗读了一首自己写的诗,结果博得满堂喝彩,这使她又惊又喜。接着她又飞往纽约参加首映式。首映式在广播城市市音乐厅举行,赫本一到,约有6000人向她欢呼,用唱歌的声调齐唱到: “我们爱你,奥黛丽!”赫本对此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她被人们的热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看到人们并未对我感到腻味,我很感动。” 然后她再飞往好莱坞,出席该片在西部的首映式,并在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发仪式上担任授奖人。这对**明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荣誉[4]。赫本息影七年,感触颇深,但她最难忘的是,好莱坞没有忘记她,**没有忘记她,广大观众没有忘记她。 1980年冬赫本遇见了罗伯特·沃尔德斯,这个后来被她称为“灵魂伴侣”的男人影响了赫本原已经出现危机的婚姻。在赫本与安德烈·多蒂离婚后,两人最后成为永久的人生伴侣。 她虽然息影多年,但演技并未逊色。继《罗宾汉和玛莉安》后,她又主演了《血统》(1979)、《哄堂大笑》(1981)、《直到永远》(Aways)(1989)。进入70年代以来,欧美的妇女解放运动日趋高涨。妇女不再满足于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和男人一样工作奋斗。近年来不少女演员成功地塑造了这种新女性的形象,很受欢迎。相比之下,赫本复出后仍然跳不出天真无邪、活泼善良的少女形象,这就不能不给人一种落伍、怀旧的感觉,令人感到哀叹、惋惜,这也是她重返影坛后所拍四部影片均不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奥黛丽·赫本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她在黄金时代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样,留给人们美好的印象太强烈了。她在**史上所占的独特的一页,是不会被岁月所抹掉的。1991年4月22日,美国林肯中心**协会向赫本授予Gala荣誉奖,该项奖自1972年起每年向全世界最资深望重的艺术大师颁发,获奖者先后有卓别林、劳伦斯·奥立弗、伊丽莎白·泰勒、詹姆斯·史都华等影界巨星,这是对赫本影坛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崇高褒奖。 赫本晚年,仍然老骥伏枥,为公益事业发着光和热。1988年,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在这个职位上,她不时举办一些音乐会和募捐慰问活动,并不时造访一些贫穷地区的儿童,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亚、苏丹、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孟加拉等亚非拉许多国家,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爱戴和欢迎。1992年底,她还以重病之躯赴索马里看望因饥饿而面临死亡的儿童。她的爱心与人格犹如她的影片一样灿烂人间。 当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雷莎修女获悉奥黛丽·赫本病危的消息时,她命令所有的修女彻夜为奥黛丽·赫本祷告祈使其能奇迹般地康复。1993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彻纳茨(Tolochenaz)的住所,因结肠癌病逝。为表彰她为全世界不幸儿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将该1993年度奥斯卡人道主义奖授予了她,此时赫本已离世,由其子西恩·赫本·费勒代领该奖。

获奥斯卡奖

领奖经历 1953年她主演的《罗马假日》成功上映,赫本因此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依照惯例,凡获该奖 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与众不同的是,此届颁奖仪式是在洛杉矶和纽约同时举行。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将两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通用汽车公司则出资27万美元买下了在颁奖仪式过程中做电视的权利。 1954年 3月25日,赫本在纽约演出完《美人鱼》,谢幕后就一头钻进出租车。在出租车上,她换掉了戏装,一下车,她穿过剧场外庞大的影迷群,她一路小跑,后面跟着她的母亲男爵夫人。在一名警察护送下直奔颁奖现场——世纪剧院。当时她感到体力不支,加上希冀、盼望、焦虑、恐惧,那天晚上的一切对她都好像是一场梦,一切印象都是模模糊糊的。 穿过门厅,那里簇拥着大批记者和倾慕者,闪光灯不断地发出耀眼的光。她马上躲进化妆间去洗脸上的油彩。那些性急的记者和摄影者们等了五分钟便不耐烦了,把门拍得震天响。无奈,赫本只好先放他们进去拍上几张。赫本步入会场时,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远在墨西哥的主持人贾莱·古柏宣读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名单。赫本找了个位置坐下来,接着看到古柏拆开一只信封,抽出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纸条,做出宣读获奖者的样子,赫本内心怦怦直跳,她紧咬指甲,紧张地期待着最后的结果。只见世纪剧场的司仪走上舞台,宣布道:“获奖者:奥黛丽·赫本。” 赫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一片欢呼声中,她从座位上一跃而起,跑到舞台侧翼,由于过度兴奋,本应向右,她却向左跑去,司仪赶紧把她招呼到舞台中央来,在抓住奖品的当儿,她差点和司仪撞个满怀[5]。她接过金像说了一句话:“这真有点让人受不了。”又说了几句官样的感激话后[6],她就逃离了舞台。 然后是记者招待会。赫本由于乐极发呆,竟把金像弄丢了。她记得是放在什么地方,但谁也找不着它。这样,她拍照的时候就没法拿着金奖了。有人拿出另一个让她拿着。最后还算幸运,她的那一个竟在洗手间里找到了[3]。回到家,她不能入眠,一夜出神地摇来晃去,闹得男爵夫人也一夜没睡好。

  几天以后,赫本又听到一个好消息:她荣获美国戏剧年度奖——托尼奖。从此以后,荣誉对她纷至沓来。事实证明,此时赫本已处于事业的顶峰。自1948年她拍第一部40分钟的短片以来,仅仅五六年时间内,她就获得如此殊荣,实在是很了不起的,简直成了荣誉“暴发户”,也的确“真有点让人受不了”。 赫本荣获第2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标志着好莱坞进入了新秀辈出的时代,人们为影坛出现这样一个清新隽永、纯洁可爱的形象而欣喜若狂,世界各地纷纷向她表示祝贺,赫本也十分愉快,她用各地发来的贺文装饰她的房间,以此来庆祝她的成功。之后,她一帆风顺,成为欧美影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拍片精挑细选,宁缺毋滥

  赫本一生共拍26部影片,这在欧美著名演员中应该算是最少的了。但她的几乎每一次表演都让人永久难忘。她拍片精挑细选,

《罗马假日》剧照(13张)

  宁缺毋滥,从影26年,平均每年只拍一部**。《罗马假日》成名后,她不但慎选剧本,而且只和一流导演合作。所以,赫本每拍一部片子都水准高,卖座也好,深得影界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罗马假日》自不待说,1956年《战争与和平》公演后,观众写信给报社说:“赫本演得如此出色,以至于我每次翻开小说《战争与和平》,一副赫本面孔的娜塔莎就跃然纸上。”《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饰演一位玩世不恭、肤浅虚荣的社会下层年轻卖笑女子霍莉·戈莱特丽。该片公演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几个大学生“被赫本弄得神思恍惚达一周之久,似乎有一种摆脱不了的魔力,天天晚上把他们拉到影院去看霍莉·戈莱特丽。”该片的主题歌《月亮河》(Moon River)为亨利·曼西尼专为赫本所作,并由赫本亲自在片中演唱,后来不仅获得奥斯卡最佳歌曲奖,而且风行一时,成为欧美流行最广的**歌曲之一。

对工作从来都刻苦认真

  赫本对待**,最突出最感人的就是她在拍摄工作中从来都相当地刻苦、认真。她说:“我从来不拥有什么天赋才能,我崇拜我的工作,我尽了最大努力。”是的,她的确是这样做的。在为拍《美人鱼》试装时,为了使服装达到完美的程度,赫本在制作过程中一连几个小时地站着,纹丝不动。在拍《修女传》时,她突然患了肾结石,但仍强迫自己起床,继续工作。她曾在大雨中一连淋上好几个小时,也曾为骑马而摔断椎骨;她曾因学开车而撞了别人的车被推上法庭;还曾因拍摄需要花几个月耐心驯养一只小鹿,做它的代理妈妈……因为她的天赋和刻苦工作,她的演技日益纯熟精湛,也越来越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甚至那些要求苛刻的影评家也对她推崇备至,授予她各种各样的**奖。她先后五次被提名奥斯卡奖,亦就是说,她先后至少五年都在该年度欧美影坛的五大女明星之列。她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人们给她的片酬也越来越高。1955年拍《战争与和平》时,她的片酬高达30万美元,这是当时演员片酬的世界之最了。1964年拍《窈窕淑女》时,她的片酬高达100万美元,成为继主演《埃及艳后》的伊丽莎白·泰勒之后的第二个拿到百万片酬的女演员。

气质永远那么高雅

  赫本是世界影坛上难得一见的瑰宝,她的容貌清秀,不俗艳,而且耐看。她的身材苗条修长,她的气质

赫本-永恒的高贵气质(20张)

  永远那么高雅纯洁。在观众心目中,她从不在摄影机前搔首弄姿,更不用裸露镜头和挑逗性的动作来取悦观众,色情**更与她无缘。1976年在拍《俪人行》时,其中有一场海滨的戏,赫本和男主角必须身着游泳衣。然而对优雅、美丽、十分敏感又十分苛刻的赫本,想到自己首次将身材暴露在千千万万影迷面前,不禁紧张到极点。导演安慰她,给她打气说,她的身材是大多数妇女所羡慕的。而她还是忐忑不安。戏尽管是拍了,但她演的动作很做作,明显是装出来的愉快。她的这种洁身自爱的高尚情操,在西方影艺界,尤其是在好莱坞女明星中,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

出自**配乐大师汤马斯纽曼(Thomas Newman) 之手。

汤马斯纽曼(Thomas Newman)

在好莱坞有一支**音乐世家----纽曼家族。半个世纪以来,已有两代人投身**音乐的创作Thomas Newman(以下简称TN)亦是第二代中的一员,父亲即是好莱坞**音乐的创奇人物,九座奥斯卡奖得主----阿尔弗雷德纽曼,叔伯也都是**音乐作者,表哥兰迪纽曼是近年金像奖提名率最高的**音乐家之一,作品包括了《玩具总动员》、《虫虫危机、《欢乐谷》等。

TN的音乐并不像典型的好莱坞**音乐那样具有高度的戏剧性和煽动力,反而呈现内敛沉稳的灵性色彩,看似平淡却另有一番省思沉静的意境,起其间也不乏令人意外的轻狂、活力与激情。

管弦音乐的把握上,TN一直有很好的水准,但实际上他更热衷于电子音乐的实验与应用,身为一代配乐大师之后,对TN而言,写传统的管弦**配乐,不免有难以超越前人成绩的压力,也时常限于与好莱坞管弦配乐公式对抗的挣扎,因此对TN来说只有在电子音乐这种充满实验性与未知性的领域中,才能真正做属于自己的音乐。**《闻香识女人》以委婉含蓄的主旋律开场,而后以各种拨弦乐器混合各种电子合成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味,来呈现高级贵族学府古朴,又不失青春气息的气质。TN也以这种味道的音乐,描写学生戏弄老师的恶作剧,将合成器运用的相当精彩,精致高雅,不落俗套。而TN在为《油炸绿番茄》写主题音乐时,他以悠悠的长笛,绵长的弦乐,流畅的钢琴,勾勒出美国南方小镇朴实祥和的情趣,又由于片中主角多为女性,乐中更加入女声,让乐曲更加人性,将坚强无惧的女性情谊更加凸显出来。导演艾弗奈特还与TN合作《英雄保镖》、《因为你爱过我》,两人成为好莱坞中继JW与斯皮尔伯格之外另一对导演与音乐剧的默契组合。

Thomas Newman代表作品:《闻香识女人》、《油炸绿番茄》、《英雄保镖》、《因为你爱过我》、《马语者》、《肖申克的救赎》、《海底总动员》、《美国美人》、《第六感生死缘》、《绿色奇迹》等。

  《冰雪奇缘》姐姐叫艾莎(Elsa)。

  《冰雪奇缘》(Frozen),2013迪士尼3D动画**,迪士尼成立90周年纪念作品,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白雪皇后》。影片讲述一个严冬咒语令王国被冰天雪地永久覆盖,安娜和山民克里斯托夫以及他的驯鹿搭档组队出发,为寻找姐姐拯救王国展开一段冒险。该片包揽了2013年度金球奖、安妮奖、奥斯卡的最佳动画长片,主题曲《Let It Go》斩获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截至2014年4月10日,**原声带也已9周领跑美国公告牌专辑销量榜首成为继《泰坦尼克号》以来最火爆的原声专辑。

  截止2014年7月16日,《冰雪奇缘》以全球1274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全球动画史票房冠军,成为影史票房榜第五名。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冰雪奇缘

  外文名:Frozen

  其它译名:冰雪大冒险/魔雪奇缘/白雪皇后

  出品公司: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

  制片地区:美国

  制片成本:$15亿美元

  导 演:克里斯·巴克,珍妮弗·李

  编 剧:安徒生,克里斯·巴克,珍妮弗·李 恩·莫里斯

  制片人:彼得·戴尔·维克,约翰·拉塞特

  类 型:喜剧,动画,冒险

  主 演:克里斯汀·贝尔,伊迪娜·门泽尔,乔纳森·格罗夫

  片 长:102分钟

  上映时间:2013年11月27日(美国)2014年2月5日(中国)

  分 级:PG(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色 彩:彩色

  主要奖项:

  第8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第86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

  第71届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

  第41届安妮奖最佳动画长片

  IMDB评分:77

  烂番茄:89%

  Mtime评分:85分(满分10分)

  豆瓣评分:84分(满分10分)

  北美票房:$400,738,009

  全球票房:$1,274,219,009

  二、剧情简介

  阿伦戴尔有两位公主,时值幼年:长公主艾莎(Elsa)沉稳优雅,小公主安娜(Anna)活泼开朗。安娜夜半求姐姐陪自己玩,问她“想不想堆个雪人?”原本不为所动的艾莎听闻这句即刻睁开眼睛。

  原来,艾莎与生便有控制冰雪的能力,这给姐妹俩日常的游戏带来无穷乐趣。艾莎将大厅变成溜冰场,按照安娜的样子为她堆雪人雪宝(Olaf),姐妹俩玩的不亦乐乎。谁料突生变故,在雪堆上玩耍的安娜蹦跳速度太快,艾莎几乎接不住她反因脚下打滑失手用魔法击中安娜致其昏阙。艾莎抱住安娜惊恐哭泣不知所措,国王与王后循声赶来带两个女儿前去地精处寻求解救方法,地精佩比爷爷(Pabbie)治好了安娜,为确保不留下心理阴影他将安娜关于“姐姐的魔法”的回忆全部消除,并告诫艾莎要谨慎使用这既美丽又可怕的力量。国王和王后为保护女儿教授艾莎“不去想(Don’tfeel)、控制它(Controlit)”并用“裁减人员”、“封闭城堡”的方式以防外人知晓艾莎能力和发生意外,甚至将安娜与艾莎分开。

  安娜不知城堡里为何发生巨变,更疑惑为何从前亲密无间的姐姐突然把自己拒之门外,她日复一日在姐姐门外想尽方法哄她出来玩却都得不到回应,安娜唱着欢乐却寂寞的歌呼唤姐姐,在城堡里孤单长大。同一时间,旧时阴影使艾莎充满恐惧,生怕伤到他人,随着她的成长她的魔法也越来越强,几乎不受控制,国王与王后尽力安抚但收效甚微。艾莎在父王的嘱咐下戴上手套以此抑制能力,内心的枷锁也越来越沉。

  待两位公主长成少女,国王与王后却在一场海难中逝世,葬礼上不见长公主身影。安娜在姐姐房外哀求她开门,最后只能倚门坐地,吟唱从小到大一直在问的“你想不想堆个雪人”。门的另一边,艾莎听着妹妹的声音内心挣扎不断,在失控的魔法造出的寒霜里痛苦的抽泣蜷坐。

  三年后,艾莎即将加冕为女王。加冕日里,安娜欢欣雀跃自己可以与外界接触,单纯地幻想着能够遇见心仪的男子和真实的朋友,改变自己形单影只的世界;艾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被外人发现秘密。安娜偶遇来自南方小岛的汉斯(Hans)王子,两人彼此萌生好感。加冕仪式在有惊无险中顺利举行完毕,入夜晚会歌舞升平,艾莎主动与妹妹说话,安娜惊喜万分,祈求能跟姐姐像幼时一样亲密,艾莎内心万分渴望但迫于隐情还是生硬拒绝了妹妹,安娜受伤离去,落寞的她并没有发现姐姐复杂的注视。

  随后安娜重逢汉斯王子,两人因身世经历相近更加亲密,安娜贸然答应汉斯王子的求婚,并万分开心向艾莎介绍自己的“未婚夫”希望得到她的祝福。艾莎无法赞同妹妹与“只认识一天的男人订婚”的做法,试图与安娜交流被拒绝,两人争论无果,艾莎表示无法祝福安娜的“婚约”,打算终止晚会。安娜无法再忍受姐姐毫无理由的冷硬,上前阻拦,慌乱中扯掉艾莎的手套,大声询问她为何拒绝整个世界,艾莎惊惧交加忍无可忍挥出一片冰棱惊倒众人。秘密泄露,民众恐慌,艾莎被威斯顿公爵(TheDukeofWeselton)指责为怪物,忍痛抛下追来的安娜远走深山,在她身后,安娜眼睁睁看整个峡湾被冰雪封冻。

  威斯顿公爵肆意散播女王是妖怪的言论,安娜严厉制止了他并表示今夜变故都是自己鲁莽引起,为了拯救被冰封的阿伦戴尔,安娜将大权暂交给汉斯王子,决意只身前往深山寻回姐姐。

  而在雪山之巅,艾莎决意远离人世抛开心魔,在荒无人迹的冰雪深处用自己的力量平地建起冰宫天地,欣然拥抱自由。

  安娜跋雪涉冰寻找姐姐的踪影,途中结识贩冰人的克斯托夫(Kristoff)和他的知心伙伴驯鹿斯特(Sven),从他口中得知暴风雪从北山而来,随即要求他带自己前往,两人骑一驯鹿历经重重磨难到达北山,等待他们的却是狂暴风雪与能令心脏冻结的变故。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编自玛莉亚·冯·崔普(en: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en: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的戏剧作品,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之后被改编成**,位居北美影史票房第三名,同时也是史上最卖座的歌舞片。

该剧描述阿尔卑斯山上某处修道院里的一位实习修女到崔普家担任教职,然后从赢得孩童们的心,到与单身的男主人相爱、结婚并组家庭乐团,最后又有惊无险的逃离纳粹魔掌的故事。其中,该剧的诸多歌曲,如《Do-Re-Mi》、《雪绒花》传唱至世界各地,亦被翻译唱成各国语言版本。

[编辑] 创作起源

《音乐之声》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玛莉亚·冯·崔普的真人真事:玛莉亚·冯·崔普生于阿尔卑斯山一带,原本在本笃会的农伯格修道院(Nonnberg)担任实习修女,1926年因健康问题,被院长送到盖尔·冯·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养,兼任爵士长女的看护。之后玛莉亚与爵士两人坠入情网,于1927年结为连理,两人并生有两女一男。

1930年代受到经济大恐慌影响,爵士几乎失去了所有财产。于是他和玛莉亚带领七个孩子组成乐团进行职业演唱,并于1936年萨尔斯堡音乐节上赢得首奖。1938年纳粹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爵士拒绝了纳粹的征召令。为了躲避追捕,他们以露营的名义搭乘火车穿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从此展开全欧洲的巡回表演。1939年他们移居美国后,不但将演唱事业开拓至世界各地,也在自家的“一心”牧场举办各种音乐营队。

1956年,崔普家庭歌手正式解散,玛莉亚·冯·崔普出版了第一本书《崔普家庭合唱团》。不久,该著作被改编成德国**《崔普家庭》(Die Trapp Familie),并在欧洲引起轰动。

[编辑] 登上百老汇

1958年,43岁的**导演文森·唐纳修(Vincent J Donehue)将这个故事介绍给百老汇夫妻档:制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员玛莉·玛汀(Mary Martin)。两夫妻对这故事十分有兴趣,便开始试图与玛莉亚本人联络,并取得她的支持(虽然之前受到律师的欺骗,她已经失去了故事的版权)。当时,笃信天主教的玛莉亚正与亲生的三个孩子在新几内亚传教,对于哈岱森信里的提议完全没有兴趣。直到有次玛莉亚返回美国时,在百老汇观赏玛莉·玛汀演出的《飞燕金枪》(Annie get your gun)后对其演出大为赞赏,从此大力支持这个创作计划,而玛莉也同意将演出所得的375%收入无偿捐给玛莉亚。于是,在从德国**公司那儿取得版权后,他们开始计划重新创作一部全新的音乐剧。

原本这出音乐剧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为主轴,其中插入几首创作歌曲,于是哈勒岱夫妇找上著名的词曲创作搭当理察·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协助。但在这两人坚持下,最后改采新的方式:作品中所有的词曲由这对搭档重新创作。

[编辑] 剧情架构

[编辑] 剧情

《音乐之声》数位影音光碟封面:图中是开场时玛莉亚在阿尔卑斯山山上歌唱的场景。《音乐之声》的剧情可分成三个转折,铺陈玛莉亚的故事,描述她在修道院实习,来到崔普家庭,然后与后者一同逃离纳粹掌控。虽说每个阶段出现的人物,但剧情的主轴仍是“音乐”——善于歌唱的玛莉亚,透过音乐教化崔普家的孩子,最后感动了上校的心,终得美满因缘,并证明音乐永能感化人心。

注意:下文记有作品情节、结局或其他相关内容,可能降低欣赏原作时的兴致。

玛莉亚是阿尔卑斯山上一所修道院的实习修女。不同于其他修女,天真烂漫的她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一天,大家祷告时,又发现玛莉亚迟到了——原来她刚在外头忘情歌唱,直到钟声响起才匆忙回来。

受够玛莉亚的几位修女来到院长办公室,决定好好讨论玛莉亚的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伴随著办公室外玛莉亚闯祸的尖叫,漫长的讨论后终于在院长的主持下得出结论。于是玛莉亚被唤入院长办公室内,和院长谈论她的未来:慈悲的院长看出这儿终就不是她的居身之所,决定让她下山,到一户向修道院请求家庭教师许久的人家担任老师。

对未来充满彷徨和不安感的玛莉亚提著行李,一路忧心忡忡地赶到这户人家;在她眼前的是栋包含美丽庭园的巨大豪厦,而房子的主人则是崔普家的核心人物——奥地利海军的盖尔·冯·崔普上校以及他与前妻生的七名子女,其中最大的丽莎16岁,最小的葛莉泰才5岁。由于没有母亲,身兼母职的上校以严格的军事化方式教育孩子,可玛莉亚来临后却改变了整个家;他教这些孩子唱歌,带他们嬉戏,并教这些孩子演布偶戏等才艺,因此博得孩子们的喜爱。但另一方面,这些事逐渐传到忙碌的上校耳中,却多少令他有些不快。

其实,上校虽然离家如此久,但不全是为了公务:他和维也纳的爱莎女伯爵已经交往了一段时间,两人的发展也快步入红毯。而另外一方面,上校的大女儿却爱上了纳粹的小传令兵劳夫,因此常背著上校溜出来私会。这一切,却因玛莉亚的影响力而逐渐改变。

终于,上校带著爱莎女伯爵回来了。他要“验收”玛莉亚几个月来的成果,以及证实些传言。结果他差点被孩子们的“恶行”气昏:爬树、游泳、穿不要的窗帘作成地衣服以及玛莉亚的顶撞之词。结果两人大吵一架,玛莉亚被上校赶出了门。但就在她将离去时,孩子们唱起了《音乐之声》,优美的歌声感动了冷酷的上校,使他以优美的歌声附合而唱。于是,玛莉亚留下来了,并带领孩子一同准备下崔普宅邸将在下星期举办的舞会。

舞会准备的十分成功,玛莉亚与上校间的关系也迅速升温。孩子的表演赢得来宾的喝采,但舞会一结束玛莉亚却迫不及待的跑回修道院。回到院里的玛莉亚像变了人似,整天不发一语却只顾著祷告。直到有一天,她终于告诉玛格丽特修女想早日成为正式修女的心愿:因为她发现她已不知不觉爱上崔普上校了。为了躲避这一切,她决心成为一位虔诚的修女。但在院长循循善诱下,玛莉亚终于理解自己的梦想不该躲避,而应坦然面对。于是玛莉亚又回到了辛普家。这时,少了玛莉亚的辛普家却陷入愁云惨澹中,不但孩子们想念玛莉亚,上校的心也迷上著她。玛莉亚回来后,不但孩子们高兴起来了,同上校居住的爱莎女伯爵也发现自己挽不住情人的心,自己退出这有点暧昧的三角关系。不久,上校向玛莉亚求婚,而她也坦然接受了这段如梦似幻的爱情。

步入礼堂后,玛莉亚与崔普一家人共度欢乐的家庭时光,同时也积极准备音乐节的表演节目。可是同时,纳粹的魔掌也逐渐深向这家人:纳粹德国合并掉奥地利后,开始吸收奥国军人加入纳粹阵营,忠勇爱国的崔普上校自然也是纳粹亟欲招募的人才。无奈崔普上校坚决不肯点头,纳粹只好用尽各种手法,包含威胁利诱,强拉上校入营。于是上校和玛莉亚开始计划秘密的潜逃计划。

音乐节会场上,大家的表现都很精采,但崔普家庭优美的歌唱却广受大家欢迎。在观众的掌声中,崔普全家缓缓消失在舞台上。经过一番后,比赛结果揭晓:崔普家顺利拿下冠军,但领奖时却迟迟不见他们出现:原来,在精心安排之下,玛莉亚和上校带著七个孩子已在逃离的路途中。他们在修女和劳夫的掩护下,躲过了纳粹党人的搜索,最后在修女们的祝福中,朝自由的山头缓缓行进。

记有情节或结局的内容在此处结束,下文与情节无关。

[编辑] 人物架构

修道院 崔普家族 其他

修道院院长

苏菲亚修女

玛格丽特修女

伯莉丝修女

修女甲

修女乙

修女丙

盖尔·冯·崔普上校

玛莉亚

丽莎·冯·崔普

弗德瑞克·冯·崔普

路易莎·冯·崔普

柯特·冯·崔普

布姬塔·冯·崔普

玛塔·冯·崔普

葛莉泰·冯·崔普

爱莎女伯爵

劳夫

麦克斯·戴维勒(旁白)

宴会主持人甲

宴会主持人乙

纳粹军官

[编辑] 曲目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玛莉亚》(Maria)

《我有信心》(I Have Confidence)

《爱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

《我最爱的事》(My Favorite Things)

《十六将要十七》(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原版音乐剧中称作《你正十六岁》(You Are Sixteen )

《Do-re-mi》

《孤单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无法停止》(No Way to Stop It)

《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

《再会歌》(So Long, Farewell)

《好事》(Something Good)

《雪绒花》(Edelweiss)

《攀越群山》(Climb Ev'ry Mountain)

**中增加的歌曲

音乐剧中原有,但在**里没出现的歌曲

[编辑] 音乐剧

经过一年准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朗特·方谭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女主角由玛莉·玛汀本人主演,男主角则由席多·拜克(Theodore Bikel)担任。音乐剧上演后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并获得6座东妮奖的殊荣,其中包含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剧奖等重要奖项。由于表现亮眼,1960年时引发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将该剧改编成**的构想。

1963年1月15日《音乐之声》风光下档,并被英国、澳洲等地重新改编,登台上演。原剧下档30多年后,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汇舞台上演半年,直到1999年下档。

[编辑] 伦敦新版本

1981年,在制作人萝丝·泰勒(Ross Taylor)请求之下,佩扥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伦敦西区剧院的阿波罗·维多利亚剧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乐之声》。虽然她担心自己51岁的年龄饰演女主角的角色太老而没有说服力,但克拉克却让所有的剧评一致赞扬(该剧也成当时英国剧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而玛莉亚·冯·崔普本人也出席该剧首演,并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玛莉亚”。由于史无前例的戏票需求,克拉克将她原先计划的半年演出合约延长至3年半,而该剧单周(1981年10月26日 — 10月31日)101%的观众出席率,也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入英国所有音乐剧作品中,史上最高的出席率。这也是第一个将**版本里理察·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新创作的两首歌曲搬上舞台的版本,而其现场收录也首创使用数位收录方式,可是收音成果却从未以光碟的形式出版。

[编辑] 其他地区版本

澳洲人自创的版本于澳洲雪梨昆士兰表演艺术中心(Queensland Performing Arts Centre)的戏词剧院(Lyric Theatre)登场,由著名澳洲戏剧《Blue Heelers》中的演员丽莎·麦昆(Lisa McCune)饰演玛莉亚,电视名人贝特·牛顿(Bert Newton)饰演麦克斯并由约翰·瓦特(John Waters)担任崔普上校。

[编辑] **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IMDB**资料

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彩色/黑白: 彩色

制作 劳勃·怀斯

编剧 玛莉亚·冯·崔普原作

哈瓦·林赛音乐剧改编

卢瑟·克劳斯音乐剧改编

恩斯特·雷曼

导演 劳勃·怀斯

主要演员 茱莉·安德鲁丝

克里斯多福·普拉玛

出品公司 二十世纪福斯

发行时间 1965年3月2日

1960年6月,二十世纪福斯以12,500,00美元购得**版版权。但条约中规定福斯公司必须等音乐剧下档后,以及1964年以后才可以开拍,而福斯公司因为之前拍摄《埃及艳后》(Cleopatra)花费甚巨,财政陷入困境,业界一直传言该公司将在1962年倒闭。为了挽回局面,二十世纪福斯为该**找来改编过《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的剧作家恩斯特·雷曼(Ernest Lehman)担任编剧,并打算找拍过《罗马假期》等片的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开拍。然而惠勒的想法显然无法得到雷曼的认同,于是又找了劳勃·怀斯。怀斯本来对该剧兴趣不大,但看过雷曼的剧本后却深受吸引,因此接手了该片的导演工作。

1963年《音乐之声》在萨尔斯堡正式开拍,由于当时的玛莉·玛汀已年过50,无法负担实地拍摄的压力,于是制作群找了曾演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以及**《欢乐满人间》的英国演员茱莉·安德鲁丝担任玛莉亚的角色,而崔普上校则由克里斯多夫·普朗玛(Christopher Plummer)饰演。由于茱莉·安德鲁丝的歌唱表现和演出皆属一流,加上制作群成功运用了萨尔斯堡的美丽景色与人文景观,**推出后在全球造成轰动,不但成为当时史上卖座次高的**,片中许多歌曲,如《Do-re-mi》、《雪绒花》也被改编成许多语言的传唱版本。另外,该片在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10项提名,最后赢得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5项大奖。

**里为了剧情需要,制作群做了许多不同于音乐剧版本的修改:

(一)音乐剧中《爱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和《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分别被《我最爱的事》(My Favorite Things)和《好事》(Something Good)取代。其中后两者的词曲皆由理察·罗杰斯一手包办,因为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已经于1960年8月23日罹患癌症过世(他死前的遗作便是住院期间完成的《雪绒花》)。

(二)剧中爱莎女伯爵和麦克斯的戏份被大量删减,甚至连演唱的部分也被取消。另外,片里大量取用萨尔斯堡乃至于阿尔卑斯山的景致,使其场景远远超过音乐剧里的人造舞台布景。

有趣的是,**的内容反而影响到日后改编过的音乐剧版本,使**与音乐剧的同质性越来越高。

[编辑] 逸事

这部音乐剧造成了一些对奥地利的错误想像:许多人以为《雪绒花》这首曲子是该国国歌。事实上,这首歌在奥地利不怎么受欢迎(有个幽默的说法是说隆纳·里根总统任内,在某次奥地利代表拜访白宫时演奏该曲)。

在《Do-re-mi》出现在一个市场的场景里有明显的错误:一个装著橘子的板条箱上标示著“以色列制造”,然而1930年代以色列并不存在。而这错误于**拍摄期间显然未被发觉。

另一个被知晓地理学的锐利观察者发现的错误是崔普家爬山的场景中他们理应往安全的地方前进,然而实际上他们却“朝著”奥地利的方向走。

《我有信心》是罗杰斯写来作为“过场”的歌曲,以便让**中玛莉亚从修道院前往崔普家的宅邸(根据他的说法)。在这场景中,玛莉亚要通过一处拱门。而根据DVD里的花絮,有位现实里玛莉亚的女儿,以及“她”的女儿(也就是玛莉亚的孙女)可以被看到正准备穿越那处地点的路。其实崔普家庭当天刚抵达现场,怀斯导演让他们担任行路人的角色。而据闻安德鲁丝拍摄该片段期间,影片剪辑者也在那场景上出现了一会儿,因为他似乎很适合这个角色。

由于**广受好评,并成为当时第二(紧接在《乱世佳人》之后)卖座的**作品,著名影评宝琳·凯尔(Pauline Kael)不断挖苦该片,并称其《“钱”之声》(The Sound Of "Money"),而据称此举也让她被《McCall's》杂志炒鱿鱼。

该片高度的创作身价40年后依旧不减。一份附在原声带的评论里,理查·罗杰斯在该片完成后说到:“当你开始观赏这部**时,你会立刻说说该片‘不是’来自一间腊肠工厂。”

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该片是“重要文化象征”,并选入美国国家级收藏。

根据boxofficemojo,该片名列北美票房史上(142,415,400美元)与参考通货膨胀计算后(911,458,400美元)第三高(紧接在《乱世佳人》和《星际大战》(Star Wars)之后)。如果加上全球成功的票房纪录、录像带、雷射光碟、数位影音光碟以及频繁的电视拨放,它被英国亚马逊网络书店称为“最被广泛观赏的一部好莱坞**创作”

崔普家的七个孩子为五女二男,在影片中他们分别是:

丽莎·冯·崔普(16岁“即将满17岁”)由夏敏·卡尔(Charmian Carr)饰演,当时她21岁。

弗德瑞克·冯·崔普(14岁)由妮可拉斯·汉墨德(Nicholas Hammond)饰演。

路易莎·冯·崔普(13岁)由海瑟·孟席斯(Heather Menzies)饰演。

柯特·冯·崔普(11岁)由杜南·却斯(Duane Chase)饰演。

布姬塔·冯·崔普(10岁)由安琪拉·卡温特(Angela Cartwright)饰演。

玛塔·冯·崔普(6岁,虽然根据片头的台词“我星期二就满7岁了!”)由黛比·透纳(Debbie Turner)饰演。

葛莉泰·冯·崔普(5岁)由金·卡瑞斯(Kym Karath)饰演。

丹尼尔·祖希特(Daniel Truhitte):饰演劳夫(“17岁快18岁”)的演员,当时21岁。这是祖希特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银幕上现身。

金·黛比(Kim Darby)和麦·法萝为丽莎这角色献声,因为饰演该角的夏敏·卡尔第一次演出阳台场景时为了跳过树枝而受伤。

爵士音乐家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采用《我最爱的事》作为他的代表旋律。他的版本修改很多,并以高音萨克斯风演奏,使开头的节奏不断重复,以摆脱长时间的个人即兴演奏。

[编辑] 荣誉与奖项

◎1960年东妮奖

获奖项目(6项)

最佳音乐剧奖

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奖:玛莉·玛汀

最佳音乐剧女配角奖:Patricia Neway

最佳布景设计奖:奥立佛·史密斯

东妮奖最佳制作与音乐剧指导奖:Frederick Dvonch

剧院世界奖:Lauri Peters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3项)

最佳音乐剧男配角奖:Theodore Bikel、Kurt Kasznar

最佳音乐剧女配角奖:Lauri Peters与其他饰演孩子们的演员:Kathy Dunn、Evanna Lien、Mary Susan Locke、Marilyn Robers、William Snowden和Joseph Stewart。

最佳音乐剧导演奖:文森·唐纳修

◎1965年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项目(5项)

最佳影片奖

最佳导演奖:劳勃·怀斯

最佳剪辑奖:William Reynolds

最佳音响奖:James Corcoran (20th Century-Fox SSD)、Fred Hynes (Todd-AO SSD)

最佳配乐奖:Irwin Kostal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5项)

最佳女主角奖:茱莉·安德鲁丝

最佳女配角奖:Peggy Wood

最佳艺术指导奖:Boris Leven、Walter M Scott、Ruby R Levitt

最佳摄影奖:Ted D McCord

最佳服装设计奖:Dorothy Jeakins

◎1965年金球奖

获奖项目(2项)

最佳喜剧和音乐**奖

最佳女主角奖:喜剧和音乐类:茱莉·安德鲁丝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2项)

最佳导演奖:劳勃·怀斯

最佳女配角奖:喜剧与音乐类:Peggy Wood

◎美国国家**保存局2001年指定保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705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