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元勋李道宗简介,李道宗在小说中为何被丑化?

唐朝开国元勋李道宗简介,李道宗在小说中为何被丑化?,第1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道宗为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李道宗的父亲李韶,被追封东平王,赠户部尚书。李道宗则封为略阳郡公。

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军自龙门关(今山西河津西北)乘坚冰过黄河,屯兵柏壁,与刘武周主力宋金刚军对峙,并同固守绛州(治正平,今山西新绛)的唐军形成犄角之势,进逼宋金刚军。李道宗时年十七岁,随秦王李世民前去抵抗。李世民登玉壁城观察军情,回头问李道宗:“贼人恃众想邀我决战,你认为该怎么办?”李道宗答道:“刘武周乘胜,其兵锋势不可挡,正好应当用计加以摧败。况且乌合之众不能持久,如能坚守壁垒以挫折其锐气,待其粮尽力屈,可以不战而擒获其众。”李世民说:“你的意见与我相合。”后来刘武周军果因粮尽连夜退走,唐军追至介州,一战而胜。唐军夺回河东要地,对巩固关中,尔后争夺中原具有重要意义,李道宗功不可没。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又率军于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地区,先后击破郑帝王世充、夏王窦建德军二大势力。李道宗在此次作战中又屡建战功。

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旧部刘黑闼依靠突厥率部起兵反唐。

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刘黑闼自称汉东王。李道宗再次随李世民出征。双方相持60余日,刘黑闼暗中率军袭击李世绩军,李道宗随李世民率袭击刘黑闼军侧后以救援李蓿结果被刘黑闼包围,此时尉迟敬德率勇士冲入包围,李道宗与李世民趁势脱险。

守边名将

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唐封宗室李道宗等十八人为郡王,李道宗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吴忠市境内)总管。朔方割据势力梁师都据夏州(治岩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遣其弟梁洛仁带几万突厥兵包围灵州。李道宗据城固守,并寻隙出击,大败突厥军。唐高祖闻讯后,称道不已,并对左仆射裴寂、中书令萧r说:”如今道宗镇守边陲,以寡制众。从前魏朝任城王曹彰有退敌之功,道宗勇敢,与之相似。“遂封李道宗为任城王。

当时突厥与梁师都相勾结,派郁射设进驻五原(今陕西定边)故地,李道宗率军将郁射设赶出五原,振耀威武,并向北开拓疆土千余里。此战,李道宗采取据城固守,待敌懈怠的策略,一举击败突厥,并为大唐开疆拓土。

武德八年(625年)七、八月,突厥分路南下攻扰唐边境。八月廿三日(9月29日),李道宗率军击败来犯灵州的突厥军。

贞观元年(627年),李道宗征拜鸿胪卿,历左领军、大理卿。唐太宗将经略突厥,又拜李道宗为灵州都督。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突厥军进扰河西走廊。唐太宗以此为借口,诏命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率所部反击突厥。同时以并州都督李尬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共率兵十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六路共同反击突厥。十一月二十八日,李道宗在灵州击败突厥兵。

贞观四年(630年)二月,李靖率所部大破颉利可汗部,颉利可汗逃往灵州西北的沙钵罗部,欲投奔吐谷浑。三月,李道宗领军进逼,让苏尼失交出颉利。俘颉利可汗送回长安,苏尼失举兵投降,至此漠南之地遂空,北部边境数十年无大战事。李道宗因功赐实封六百户,召拜刑部尚书。

贞观五年(631年)四月,灵州(治今宁夏吴忠市境内)斛薛部反叛,李道宗率部追击,将其击破。

西灭吐谷浑

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伏允可汗依其臣天柱王之谋,进袭唐廓(治化隆,今青海化隆西南)、兰州,使唐通往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受到威胁。六月,唐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反击,追至青海湖后班师。十一月吐谷浑再次寇扰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唐太宗大为震怒,下决心大举征伐吐谷浑。十二月初三,起用已致仕的右仆射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以李道宗和兵部尚书、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为副将,同时出征的还有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和归唐的东突厥及契何力等军。吐谷浑闻唐军将至,退走嶂山(今甘肃旧宁夏府),已距唐军几千里。诸将商议准备回军,李道宗则坚持追击,得到李靖的同意,李道宗遂率偏师急行军十日,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追上吐谷浑部。吐谷浑部凭险殊死作战,李道宗派千余骑逾山袭其后,吐谷浑腹背受敌,大败而逃。伏允可汗烧尽野草,轻兵入碛。李靖分兵两路追击,自李大亮、薛万彻等部由北路切断其通往祁连山的退路,并迂回至伏俟城;李道宗和侯君集等部由南路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在无人的苦寒之地行军二千余里,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伏允可汗,大破其众,俘其名王骁将。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道宗迁礼部尚书,改封江夏郡王,同时被封的还有河间郡王李孝恭。不久便因贪赃入狱。唐太宗因此事对侍臣们说:“朕拥有四海之富,士马如林,如使车辙之迹周遍天下,游观而不止息,采取绝域之奇玩,海外之珍馐,难道不能得到吗?只因劳累民众而自我作乐,因而不为。人心不知满足,应当以义加以节制。如今道宗已封王爵,禀赐甚多而贪求不止,岂不令人鄙弃!”于是罢免李道宗的官职,削其封邑,以郡王身份归家。

贞观十三年(639年),李道宗又被起用,为茂州都督,还未上任,又转为晋州刺史。

贞观十四年(640年),再拜为礼部尚书。多弥可汗再次发兵进犯夏州。十二月二十五日,唐太宗诏令李道宗征发朔、并、汾、箕、岚、代、忻、蔚、云9州兵马镇守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右卫大将军、代州都督薛万彻、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征发胜、夏、银、绥、丹、延、~、坊、石、隰十州兵马镇守胜州(治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南岸十二连城);胜州都督宋君明、左武侯将军薛孤吴,征发灵、原、宁、盐、庆5州兵马镇守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又命执失思力征发灵、胜二州的突厥兵,与李道宗等人相互呼应。薛延陀军入塞,见唐军已有防备,未敢贸然进攻。

侯君集击破高昌返回后,心中颇为怨恨不满。道宗曾从容上奏说:“君集智小而言大,必为祸首。”唐太宗问为什么说他必会谋反,李道宗回答说:“见其忌嫉而矜其功勋,耻其位在房玄龄与李靖之下,官为尚书,而常怀郁郁不平之气。”唐太宗说:“君集确实有功,也有才干,我怎会吝惜爵位呢?只是还未轮到他。你不应该随意猜测,让人猜疑自危。”不久君集谋反事发,唐太宗笑着说:“正如你所推测的那样。”

东击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644年)二月,唐太宗出兵征讨高句丽,先派营州都督张俭率轻骑渡过辽河侦察形势,张俭畏敌,不敢深入其境。道宗奏请率百骑前往,唐太宗表示同意,与他商讨返回的日期,他说:“臣请用二十天奔走于路,留驻十天观览山川形势,然后还见天子。”随即喂饱战马备好行装,沿南山深入贼地,观察险易地势,测度扎营布阵便利之处。将要返回时,恰遇高丽军队绝断归路,道宗另走小路,按期谒见唐太宗。唐太宗说:“孟贲、夏育之勇何以过此!”赐予黄金五十斤,绢帛一千匹。

李薏捎靡杀之计,秘密北上直趋甬道,于四月初一从通定镇(今辽宁新民西北辽河西岸)渡过辽水(即辽河),到达玄菟。高丽大骇,各城皆闭门自守。初五,李道宗率数千人马到达新城(今辽宁沈阳东北),派折冲都尉曹三良率十余骑兵逼近城门,守军不敢出战。十五日,李道宗与李藓媳攻打盖牟城(今辽宁抚顺),至二十六日攻取该城,俘虏二万余人,获粮食十余万石。

唐军进至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下,初八,高句丽步骑兵四万余人救援,李道宗率四千骑兵迎击。军中士兵都认为众寡悬殊,不如挖深濠沟加高壁垒坚守,等候大军到来时在战。李道宗说:“不可。贼人赴急远来,其兵必定疲惫,我军定能一鼓而摧。从前耿不把贼寇留待君父扫除,我等既为前军,就应当扫清道路以迎大驾,还等待什么呢?”李抟踩衔有道理,遂与高丽军展开激战,行军总管张君V接战不利,败退。李道宗收集散兵,登高观察敌阵,见高丽军阵形混乱,遂率领几十名骁勇骑兵冲击敌阵,左进右出,右进左出。李抻至毂助阵,大败高丽军,斩首千余级。初十,唐太宗御驾渡过辽水,驻扎在马首山(即今辽宁辽阳西南首山),对李道宗大为赞赏,赐奴婢四十人。

唐军进至安市城时,唐军久攻不下。李道宗率部在安市城东南筑土山,逼近城墙。士卒轮番作战,每日达六七次,唐军用冲车和发射石块,撞开城墙垛,城中随即立木栅栏以堵塞缺口。李道宗脚部受伤,太宗亲自为他针灸,并赐给他御膳。。唐军昼夜不停地加筑土山,共用60余日,土山顶离城只有几丈,可以向下俯瞰城内。此时李道宗让果毅都尉傅伏爱领兵驻守在山顶以防备高丽兵突袭。不巧的是土山坍毁,压向城墙,城墙也崩塌,正赶上傅伏爱擅离职守,使数百名高丽兵从城墙缺口处出来迎战,乘混乱之机抢占了土山,挖沟堑守护。唐太宗大怒,将傅伏爱斩首示众(一说李道宗失于部署,归罪于傅伏爱),命诸将攻城,但唐军连攻三天未能夺回。李道宗光著脚到唐太宗的麾旗下请罪,唐太宗说:“你的罪按律应当处死,但朕认为汉武帝杀掉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免孟明视。况且你有破盖牟、辽东的功劳,所以特赦你。”

北破薛延陀

贞观二十年(646年),李道宗被任命为瀚海道安抚大使,与其他几路唐军一起讨伐薛延陀。薛延陀的多弥可汗见势不妙,逃到阿史德时健部落,却被回纥兵围攻,多弥可汗被杀。部众拥立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可汗向大唐朝廷上书请和,要求驻留在郁督军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东支)北麓,唐太宗表示同意,派李藓痛薅乩袂巴安抚。李薹⑾忠撂匚鹗Э珊共⒎钦嫘墓楦剑而是暗中图谋不轨,就和李道宗一起,在郁督军山北痛击薛延陀,斩首五千余级,俘虏薛延陀男女三万余人。李道宗渡过沙漠,追击薛延陀,与数万余众激战,斩首千余级,追出了两百里,灭薛延陀之战取得了完胜,咄摩支被带回京城献俘。

晚年冤狱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道宗因身体不适请居闲职,转为太常卿。

永徽元年(650年),李道宗加授特进,增实封并前共六百户。永徽四年(653年)二月,房遗爱(房玄龄之子)、薛万彻、柴令武(柴绍之子)因谋反被杀。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一案牵连了众多的皇亲国戚,其中包括长孙无忌一向忌惮的吴王李恪,还有与长孙无忌、褚遂良有宿怨的江夏郡王李道宗。在这场血淋淋的权利斗争中,驸马都尉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被斩首示众,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巴陵公主、高阳公主都被赐死,李道宗持身再正,也逃不出报复式的清洗,他被流放象州(今广西柳州东南),在路上就病逝了,享年五十四岁。权利斗争周而复始,武则天得势,长孙无忌、褚遂良重蹈李道宗的命运,李道宗又被追复爵邑。

轶事典故

贞观八年(634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人随唐使冯德遐入唐,多带金宝,奉表求婚,唐太宗未许。使者回报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松赞干布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

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松州(治嘉城,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来迎娶公主。后为唐军所败,松赞干布遣使到长安谢罪,并再次请求通婚。唐太宗应允。松赞干布十分欢喜,立即准备了丰厚的聘礼,黄金五千两,珠宝珍玩数百件,命大论禄东赞到长安纳聘。

贞观十四年(640年)十月,禄东赞到达长安,朝见了唐太宗,向唐太宗述说松赞干布仰慕大国,殷切请求结亲的愿望和诚意,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十五年正月,唐太宗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唐太宗决定由李道宗前往护送。行至大城鄯城(今西宁)时,大队作了停留。然后前行二百余里到险峻的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下车换乘马,进入吐谷浑境内。在此一行人受到河源郡王诺易钵和弘化公主的热烈欢迎,住在早已建成的行馆。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息,解除旅途疲劳以后,又继续西行。在吐谷浑和吐蕃边界的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松赞干布率军按约早已到此等候迎接。见到前来护送的李道宗,松赞干布非常恭敬,执子婿之礼。行过亲迎礼后,李道宗告别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回朝复命,胜利完成了他的历史史命。文成公主入藏后,为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切和李道宗都是密不可分的。

人物评价 总评

李道宗晚年颇为好学,敬慕贤士,从不以势凌人,在唐初宗室之中,只有他和河间郡王李孝恭最受时人的称赞。有一件事情足以证明他的心胸,贞观六年的某一天,李世民大摆酒宴,尉迟敬德也在邀请之列。尉迟敬德发现有人的席位排在自己之上,大为不悦。任城王李道宗出面劝解,尉迟敬德一拳打在他的脸上,差点把李道宗的一只眼睛打瞎,但是李道宗并未与尉迟敬德计较。李世民非常生气,事后严厉警告尉迟敬德,“我以前一直认为刘邦对功臣做得太绝,自己当上皇帝后,希望君臣能够和睦相处。但是看到你如此无法无天,才知道当年刘邦杀韩信,实在是迫不得已。这次我可以原谅你,你以后一定要自我约束,不要日后追悔不及”。

李道宗作为大唐的皇亲国戚,犹如汉朝的卫青和霍去病,征战四方,功勋显赫,深受敬仰,唐初的辉煌战果,与军中存在一个关陇贵族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一坚强核心的表率作用,李道宗作为关陇贵族集团的一员,冲锋在前,奋不顾身。

历史评价

李渊:“道宗今能守边,以寡制众。昔魏任城王彰临戎却敌,道宗勇敢,有同于彼。”

李世民:“贲、育之勇何以过!”“当今将帅,惟李蕖⒌雷凇⒀ν虺埂蕖⒌雷谟帽不大胜亦不大败;万彻若不大胜即须大败。”

《旧唐书》:“道宗晚年颇好学,敬慕贤士,不以地势凌人,宗室中唯道宗及河间王孝恭昆季最为当代所重。”

“河间节贯神明,志匡宗社,故妖不胜德明矣。道宗军谋武勇,好学下贤,于群从之中,称一时之杰。”

《新唐书》:“景、元子孙,当草昧之初,乘运而奋,方高祖攘除四方,所以宣力,皆显显为世豪英。至河间之功,江夏之略,可谓宗室标的者也。”

家族成员

祖父:李璋,太祖李虎第四子,世祖李\弟

父:李韶,追封东平王,赠户部尚书

弟:李道兴,武德初年被封为广宁郡王,后因疏属降封为县公。贞观九年(635),出任交州都督,认为安南是瘴疠之乡,担心不能长寿,颇为忧心忡忡,结果死在任上,赠为交州都督。

子:李景恒,李道宗被流放后,降封卢国公,官至相州刺史。

子:李景仁,字楚子,官至潞城令。

女:金城郡君李氏,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为王后。

女:嫁左千牛备身韦待价。

李渊是李世民的父亲。

李渊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7611html

母亲窦氏

资料!

高祖太穆顺圣皇后窦氏,京兆平陵人。父毅,在周为上柱国,尚武帝姊襄阳

长公主,入隋为定州总管、神武公。

后生,发垂过颈,三岁与身等。读《女诫》、《列女》等传,一过辄不忘。

武帝爱之,养宫中,异它甥。时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密谏曰:“吾国未靖,虏

且强,愿抑情抚接,以取合从,则江南、关东不吾梗。”武帝嘉纳。及崩,哀毁

同所生。闻隋高祖受禅,自投床下,曰:“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祸。”毅遽

掩其口,曰:“毋妄言,赤吾族!”常谓主曰:“此女有奇相,且识不凡,何可

妄与人?”因画二孔雀屏间,请昏者使射二矢,阴约中目则许之。射者阅数十,

皆不合。高祖最后射,中各一目,遂归於帝。

始,元贞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

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

不辨也。崩於涿郡,年四十五。

帝在炀帝时,多畜善马,后见曰:“上性乐此,盍以献?徒留之速罪,无益

也。”不听,顷里坐谴。帝后见隋政乱,多妄诛殛,乃为自安计,数奏鹰犬异驹,

炀帝果喜,擢位将军。因泣谓诸子曰:“早用而母言,得此久矣!”帝有天下,

诏即所葬园为寿安陵,谥曰穆。及祔献陵,尊为太穆皇后。

始,太宗生,有二龙之符,后於诸子中爱视最笃。后即位,过庆善宫,览观

梗欷,顾侍臣曰:“朕生於此,今母后永违,育我之德不可报。”因号恸,左右

皆流涕。乃享后於正寝。它日幸九成宫,梦后若平生,既悟,潸然不自胜。明日,

诏有司大发仓赈贫瘠,以为后报焉。上元中,益谥太穆神皇后。

《新唐书 卷七十六 列传第一》

http://guoxuebaiducom/page/d0c2ccc6cae9/88html

长孙氏的婆母姓窦,谥称太穆皇后,是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据说这位太穆皇后生来不凡,刚出娘胎头发就长过颈项,三岁时这头发就已经与她的身高一样长短了。周武帝对这位外甥女非常喜爱,自幼就将她养在宫中。

周武帝算得上一位志向远大的帝王,一心想要率领北周战胜北齐高氏,统一中原。然而在几场战役中,北周都败给了北齐。

在北周与北齐的角力中,蒙古草原上的突厥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将这股力量牢牢地捆在自己的战车上,是北周与北齐共同的目标。而他们努力的方向都是一致的:联姻。

当时的突厥可汗为木杆可汗,他的女儿不少,但未婚的小女儿阿史那才是北周与北齐争夺的目标。为了赢得这段婚姻,宇文氏和高氏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求婚拉锯战。木杆可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墙头草,一个女儿两头许,七颠八倒了五六年。在经历了固婚使团被囚禁、迎亲使团被扣押等等磨难之后,北周才好不容易在天和三年(公元568)三月最终赢得了求婚战的胜利,娶回了十八岁的阿史那,并尊为周武帝皇后。

可以想象,政治联姻再加上这样的求婚经历,周武帝对阿史那皇后有着怎样的抗拒情绪。于是,阿史那虽然年青美貌地位尊崇,周武帝对她的夫妻情份却是稀松平常,阿史那几乎成了北周宫廷里的一块活牌位。

窦氏从小生活在周武帝的身边,对舅舅冷淡皇后的前因后果及现实情况都非常了解,她对舅舅夫妻失和的状态非常担心,劝周武帝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

算起来,这时窦氏恐怕还只有六七岁年纪,能有如此见解,顿时语惊四座。周武帝第一个正色以对,立即接纳小甥女的进谏,从此对阿史那态度大为转变。第二个感到震惊的人就是窦氏的父亲窦毅,他郑重其事地对妻子襄阳长公主提出要求:“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经过广泛而苛刻的“比武招亲”,数不清的公子名士都被淘汰,最终“雀屏中选”的东床快婿也的非常人,乃是未来的唐高祖李渊。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85775htmlsi=1

---李昞(年-573年)是李渊的父亲,是为隋的唐国公,死后谥唐仁公。

李渊登位后,他被尊为皇帝,庙号唐世祖,谥号元帝。

子:

唐高祖李渊

梁王李澄

蜀王李湛

郑王李洪

----李虎是李昞的父亲,李渊的祖父,是西魏的左仆射,被封为陇西郡公,与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人称为“八柱国家”,死后追谥唐襄公。

李渊登位后,他被尊为皇帝,庙号唐太祖,谥号景帝。

子:

李延伯

李真

李昞

李璋 李孝基之父,李道宗的祖父

李绘 李道玄的祖父

李祎 李叔良之父

李蔚 李琛 李孝恭 李瑊 李瑰 李瑗的祖父

李亮 李神通 李神符之父

---李天锡是李虎的父亲,李昞的祖父,李渊的曾祖父,是北魏的幢主,被封为司空。李渊登位后,他被尊为皇帝,谥号光帝。

---李熙是李天锡的父亲,李虎的祖父,李昞的曾祖父,李渊的高祖父,是金门镇将,领豪杰镇守武川。

---李重耳是李熙的父亲,李天锡的祖父,李虎的曾祖父,李昞的高祖父,李渊的六世祖,是北魏的弘农太守。

---李歆是李重耳的父亲,李熙的祖父,李天锡的曾祖父,李虎的高祖父,李昞的六世祖,李渊的七世祖,是西凉的皇帝(西凉后主)。在417年嗣位,420年与北凉交战时被杀。

---李暠是李歆的父亲,李重耳的祖父,李熙的曾祖父,李天锡的高祖父,李虎的六世祖,李昞的七世祖,李渊的八世祖!

李暠是的西凉开国君主

李暠,字玄盛,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境内)人,汉前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李暠建立了西凉后,在玉门、阳关一带屯兵耕田。广积粮食,为以后东进创造条件。并在敦煌招收学生五百人,大兴儒学,培养人才。他任命宁繇为右将军,领敦煌护军,和敦煌地太守李让(李暠的儿子)一起镇守敦煌 。

女朋友出轨,能够原谅并接受就继续过,不能原谅不能接受就分开。

                                   

现在大家的婚恋关系已经和以前不同,感情的事说变就变。所以在恋爱关系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背叛,如果你的女朋友出轨了,那么现在因为犯错的人是他,所以能够做出抉择的人成了你。如果你的女朋友还愿意和你继续交往,那么他就把最大的主动权交到了你的手上,如果你愿意原谅你的女朋友,并且以后都不因为这件事情而影响你们之间的感情的话,那么就把以前的事情完全抹掉,继续相处下去。当然,这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当你决定要和你女朋友继续交往下去,你自己首先要做好心理建设。

                                   

而如果你女朋友出轨这件事情对你造成的伤害是你没有办法原谅的,这个时候就要果断的转身离开,因为如果你继续和他纠缠下去,受到伤害最大的仍然是你。当然,两个人的感情也不能说是某一个人的错,所以有的时候分手还是要做到好聚好散,没有必要因为他犯过错就让你自己也去犯错。合则聚,不合则分开。感情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一起走下去,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决定的,要分开也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决定的。

                                   

因为你的女朋友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所以如果你要继续走下去,也希望他可以做出一个承诺。感情之中,忠诚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要继续和对方走下去,你的态度应该非常的明确,这样才能够避免她把你当作一个傻子。虽然在感情之中我是比较认同一次不忠,百次不容的,但是有的人因为感情实在是太过深厚,没办法分开,所以会选择原谅,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避免自己成为舔狗,所以,即便是两个人要继续走下去,也不能装作无视于他出轨的这件事情,要把这件事情拿到明面上说清楚才好。

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感情也是,所以如果有一次试错的机会,那就要避免第二次错误的发生。

  对于李渊的家世渊源、出身籍贯,旧史上的记载颇多歧异,疑团不少。比如说其籍贯,宋朝人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记载为陇西成纪人,而同为宋代人修的《册府元龟》和五代时人的《旧唐书》等则记载为陇西狄道人,而到李渊曾祖李熙时定居于武川。有的历史学家经过研究认为,李唐祖上虽然有一些行踪可考,但“并无移镇及家于武川之事”,至于说其祖上为西汉名将李广之后,后来定居陇西成为太祖(高祖祖父李虎)永陵华表、石虎当地名门大族也是“改托陇西”之姓望,未必确有其事。唐朝人李延寿撰《北史》一百卷,其在全书之后作“序传”,更是盛称其“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zhuān xū)高阳氏。在唐尧之时,高阳氏有个儿子叫庭坚,官居“大理”,因自称为理氏。在商纣之时,其先人以直道得罪逃隐,因为食木子而得活命,遂改理为李氏。周朝时的柱下史李耳是其祖上。这么说,李唐家世有很多粉饰成分,关键是加上了一些耀眼的光环。按照著名史家陈寅恪的说法:“李唐先世本为汉族,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之‘假冒牌’,既非华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名不雅驯。”应该说明的是,南北朝以来,社会上注重门第和家庭出身,李唐家世中存在的这一问题也便属情理之中,不足为怪了。

  不能否认的是,在李渊的祖父李虎时,其家族开始飞黄腾达。李虎因为积极参与后魏权臣宇文泰的政变并获得成功,与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八人一起被称为“八柱国家”。因为功参佐命成为西魏的开国功臣,官为太尉,还被赐予鲜卑姓大野氏。李唐的祖上显然是依靠军功发迹的,后来又倚赖婚姻巩固了这样的家世门风。以八大柱国为核心的军人之家,历史上往往称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由于李虎和宇文泰交情很深,在宇文泰的儿子篡(西)魏建(北)周时,虽然他本人已死,仍被追封为唐国公。至此,李渊的家世就与唐联系起来。所谓唐,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唐尧之唐。李渊的父亲李昞在北周时官居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爵唐国公。李渊建国以后,追尊祖父李虎为太祖景皇帝,追尊父亲为世祖元皇帝。

  在北周时期,李渊的父亲就迁居到长安。由于父亲早死,家中排行第四的李渊7岁就袭爵唐国公。他的母亲独孤氏,是同为八柱国之家的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帝的皇后,还有一个女儿是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杨坚的皇后。这么说来,李渊自从祖父以来,家世贵显,不仅是北周皇室宇文氏的姻亲,也是隋朝杨家的贵戚。细论起来,李渊乃是隋文帝的内甥,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

  李渊的妻子窦氏,也是鲜卑军事贵族。其父窦毅,在北周时为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自幼聪明,读书能够过目不忘,武帝大加喜爱,将其养于宫中。窦毅见女儿才貌如此,认为不能随便嫁人,要为她善择“贤夫”,遂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约定凡求婚者发给两支箭,能用箭射中孔雀眼睛者才有资格。结果前后有求婚者数十人,均未能如愿。只有李渊连发两箭,各中孔雀一目,窦毅大喜,终将女儿许配给他。这一故事说明在他们生活的北朝时期,武学才艺仍然是贵族子弟的立身之本。李渊能够脱颖而出,反映出他此时的卓尔不群。

  李渊任隋郑州刺史时,于大业二年(606)祈求李在隋朝建立之初,李渊还只是因为贵族的出身补为千牛备身。这是贵族子弟的进身之阶,不过,一直到隋文帝在世时,李渊也只是做到地方州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后称为太守)。到隋炀帝大业年间,李渊才调任中央朝廷担任了殿内少监,后来又改任卫尉少卿。在他个人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其妻窦氏发挥过重要作用。李渊任职地方时,她曾经劝李渊迎合隋炀帝对声色犬马的喜好,将自己的数匹骏马进献。李渊开始时犹犹豫豫,结果招致隋炀帝的不满。后来,李渊幡然醒悟,屡屡搜求鹰犬进献,很快便得到了升迁。

  在那个极其注重家庭门第出身和姻亲关系的时代,李渊一出场就获得了很多人不具备的极大便利。他自言“承七叶之余庆,资五世之克昌;遂得地臣戚里,家称公室”,正是真实的写照。

  李世民的爷爷是李昞。

  李昞(514年—572年),亦作李昺,字明泽,南北朝时期北周人,祖籍陇西,是唐朝开国君主李渊的父亲,妻为元贞皇后独孤氏。出身陇西李氏,家族世代都仕于北朝,其父李虎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称陇西郡公。551年,李昞承袭为陇西郡公,564年,加封唐国公。曾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昞死后谥唐仁公。李渊登位后,他被尊为皇帝,庙号唐世祖,谥号元皇帝。

  人物生平

  李昞:史书中也写作“李昺”,祖籍赵郡广阿(今河北隆尧县),成长在代北。

  父亲李虎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称陇西郡公。他从小受到父亲李虎的良好教育和影响,一边学文,一边习武,练就一个好身板,练出一手好武艺。擅长使用长枪,舞起来好似蛟龙出水,神出鬼没,几十个人也难以近身;敢拉硬弓,百步穿钱,百发百中。十三、四岁就骑上骏马,随父亲南征北战,拼命杀敌,建有许多战功。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在战斗中几次保护父亲,李虎很喜爱这个儿子。

  东西魏时,两国经常发生战争,他在父亲麾下经常参加战斗。一次交战中,西魏少帅宇文觉被东魏高洋打败,一路拼命逃跑,后边紧追不放,眼看宇文觉就有生命危险。李昞手疾眼快,搭箭射去,正中高洋左臂,险些落马,宇文觉因此得救,回朝后升李昞为将军。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看李昞英勇有为,相貌堂堂,托人向李虎家求婚,将四女儿独孤氏许配给李昞,婚后他俩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北周建立后,宇文觉坐了皇位,他和李昞成了连襟亲家,伽彩常入宫参见姐姐伽兰。李昞被任命为安州(今湖北安陆)总管,他携妻上任,妻子伽彩贤淑聪慧,经常给李昞出谋划策,使他把安州管理得五业兴旺,一方平安,很受皇上和大臣们赏识,都夸他治业有方。

  李昞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虽然安州在当时处于北周的边境地带,属于战争前线,但可能出于过分的疼爱,他在任职期间,就把儿子李渊也带了过去,并把他送入了当地的乡学接受启蒙教育。因此除在长安的时间以外,幼年时的李渊有一段时间是在安州度过的。

  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父亲李虎去世,李昞世袭了唐国公爵位,加封为柱国大将军。皇上多次派他领兵攻打北齐,他都能出奇制胜,打败敌人,凯旋而归,因此多次受到皇上的封赏,为国家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北周武帝天和三年(公元568年),派李昞带兵驻守咸阳,以保京城长安的安全。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李昞病故,享年59岁,葬于咸阳。

  他的儿子李渊建立唐朝之后,追封他为元皇帝(简称元帝),上庙号为唐世祖,其坟重新扩建,封为兴宁陵。

  

新唐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二十》:由是诏士廉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曰氏族志,而崔干仍居第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上恶之,命士廉等遍责天下谱谍,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辨其昭穆,第其甲乙,褒进忠贤,贬退奸逆,分为九等。

按照以上史料:

初版《氏族志》分天下姓族为九等,崔民干一家应该不会独居第一等。

据学者的研究,《山东士大夫类例》评定士族等级,即便是两兄弟之间都会有等级差,《氏族志》应该和此书类似。

至于李唐皇族,肯定不会居于第一。

原因有二:

第一李世民大发脾气要求重写;

第二《氏族志》的四位作者高士廉、韦挺、令狐德棻、岑文本,除了岑文本,其余三位都出自老资格的士族,他们的观念应该都是老一套的门阀观!

初,贞观中,太宗命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及四方士大夫谙练门阀者修《氏族志》,勒成百卷,升降去取,时称允当,颁下诸州,藏为永式。义府耻其家代无名,乃奏改此书,专委礼部郎中孔志约、著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史玄道、太常丞吕才重修。志约等遂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更名为《姓氏录》。由是搢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皆号此书为‘勋格’。义府仍奏收天下《氏族志》本焚之。关东魏、齐旧姓,虽皆沦替,犹相矜尚,自为婚姻。义府为子求婚不得,乃奏陇西李等七家,不得相与为婚。

即至显庆四年,武则天时修《姓氏录》取代《氏族志》,大概这时《氏族志》就已经绝版了。不过虽然原文是看不到了,但是在敦煌残卷中还保留些许残余,可以一窥结尾的跋文。

以前太史因尧置九州,今为八十五郡,合三百九十八姓。今贞观八年五月十月壬辰,自今已后,明加禁限,前件郡姓出处,许其通婚媾。结婚之始,非旧委怠必须精加研究,知其囊谱相承不虚,然可为疋。其三百九十八姓之外,又二千一百杂姓,非史籍所载,虽预三百九十八姓之限,而或媾官混杂,或从贱入良,营门杂户慕容商贾之类,虽有谱亦不通。或有犯者,则除籍。

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许国公士廉等奉敕令臣下等定天下氏族,若不别条举,恐无所凭,准令详事讫。件录如前,敕旨依奏。

又《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残文目录依然存在,只不过内容没了

唐朝开国功臣,其实本皆出高门大姓,李渊八柱国唐国公李虎之孙,望出陇西李氏,娶北周太师窦毅之女,窦毅则是宇文泰女婿,望出扶风窦氏;宰相萧瑀、陈叔达,南朝天子之子。前朝师保后裔,则窦威(扶风窦氏)、杨恭仁(弘农杨氏)、封德彝(渤海封氏),将相裴寂(河东裴氏)、宇文化及(京兆宇文氏)、殷开山(陈郡殷氏),其余李靖、屈突通、柴绍、窦轨等尽是关陇贵胄子弟。

但关陇门阀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远祖无具体源流支系可考,同时皆有胡化的过程经历,而且多是以近祖的武勋成为大贵族,非文化名流,所以为中原高门所轻视。实际至北魏末年的战乱后,山东大士族崔卢王郑等已经实力大为削减,东魏北齐高欢父子以晋阳勋贵与河北豪族为统治支柱,山东士族已经出现冠冕不继、累叶凌迟的现象了。至隋末战乱,山东士族的经济优势也不复存在,再加上官宦不显,开始衰落了。“名虽著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但山东士族仍以门第自矜,自为婚宦,在社会上的声望依然高于关陇门阀。

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决定修《氏族志》,决定考辩源流、搜集谱牒、重新排序门第序列。唐太宗选择的主修者也是兼顾各方:礼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郎令狐德棻。高士廉出自河北士族渤海高氏,又是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舅舅;韦挺出自关陇士族京兆韦氏;岑文本出自南阳岑氏,父祖入关前世代仕于南朝;令狐德棻出自敦煌令狐氏,代北右姓;基本上四人就代表了山东郡姓、关陇门阀、江左侨姓、代北虏姓,所以可以博采众家,达到唐太宗“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粱,左寒畯”的目的。也就是说太宗修氏族志并非对山东崔卢有一种傲慢的偏见,更不是对士族制度有意见想要提拔寒庶,而是希望建立以关陇门阀为核心是新的门阀士族体系,即以政治权力重新排序自魏晋以来的士族序列。

所以最后定稿时,将天下士族分为九等。降原来排位第一的博陵崔氏的崔民干为第三等,以皇族李氏居首,外戚居于第二等。唐初外戚,如河内长孙氏、扶风窦氏等本质上全是关陇门阀的勋戚,实际上依然是以李唐皇室为核心提升整个关陇贵族的社会地位,以达到压制山东郡姓的目的。崔民干虽系出博陵崔氏,但自其曾祖崔孝芬被高欢所诛后,其家族就已经投入关陇,业已经营三代,早就融入关陇集团。但依然因此门第,为太宗所不喜,而强行降级。

唐太宗表示“齐家惟据河北,梁陈僻在江南,当时虽有人物,偏僻小国,不足可贵”,实际上比割据关中、人才捉襟见肘的宇文泰集团来说,无论东魏北齐,还是南朝梁陈,人物风华、疆域财力,都不是西魏北周可比。但只因为近祖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所以只能强行拔高。与李虎相似还有独孤信,被夸成“三代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但太宗修氏族志,应该也有弥合东西士族对立,重塑为一个整体的思路。希望能依靠政治权力让山东士族承认八柱国的世阀体系,让整个社会如承认山东士族世代冠冕、德业相继一样承认关陇贵族,因为唐初政权关陇门阀已并不能独立支撑,需要引山东士族甚至寒门共同分享政治权力。氏族志刊行后,士族合流之势已成,升降去就,时称允当。

赵郡李氏李守素,号称“肉脯”,尝与虞世南共谈人物,言江左、山东,世南犹相酬对;及言北地诸侯,次第如流,显其世业,皆有援证,世南但抚掌而笑,不复能答,叹曰:“肉谱定可畏。”即显示若代北虏姓,也逐渐被旧族所承认。

最后,氏族志刊行至显庆四年被《姓氏录》所取代,因为此时是已是武则天执政。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为高祖李渊的从龙功臣之一,身份显贵但门望低寒,也无缘于贞观氏族志。所以后来武士彟娶弘农杨氏观王杨雄侄女以提升家族地位,第二女即武则天。武则天执政后,为了提升门第改变自己的非士族身份,就矢志废除氏族志。于是在显庆四年下令重修《姓氏录》,并焚毁了前代所著的氏族志,但《姓氏录》只重当代冠冕,有寒门兵卒以军功晋升至五品,所以不被士族承认,称其为“勋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963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