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瑶族房屋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楼。木楼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坐落的方向不限。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吊楼下为第一层,用于圈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却十分坚固。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十分舒适。� 服饰 瑶族服装常饰以五色丝线的绣花,古有“瑶好五色衣裳”之称。瑶族妇女的头饰最为讲究,其中有“龙盘”形,是把十多米长的绣花巾盘在头上:有“A”字形,是用绣花巾缠绕而成,上窄下宽,再系上各色丝绒线和彩色珠子;还有称为“半月芽”形的,是将三块“半月牙”型的银牌置于头顶上……各种头饰不胜枚举。瑶族男女的上衣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鸟鱼虫、几何图案、人物形象……,衣领有圆领、竖领两种,对襟、无扣、系腰带,下身穿长裤、短裤、布片裙、绣花裙等。绑腿是瑶族男子服装中不可缺少的,它既护腿又美观。
包头帕
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该地妇女的头饰,在其一生中可分成三个阶段:七八岁以下戴帽子,七八岁以上包头帕,婚后便包红头帕。
成丁礼
度戒,是成丁礼的一种形式,在自称“金丁”汉称“蓝靛瑶”地区最为流行。举行度戒的多半限于男孩,一般在十六七岁。男孩经过度戒方能求婚。度戒仪式多在村外举行,在一块平地上搭一高台,高台由一张四条腿的桌子绑四根柱子组成。度戒的男孩从高台上翻滚下来,落在台下的棉被上。棉被铺在事先由八个人拉成的一张藤蔑织的大网上。度戒时,除为男孩祈求吉祥外,还要宣读有关瑶族成丁后应遵守的戒律。 茶山瑶半夜接新娘
金秀瑶山有五个瑶族支系,其中茶山瑶的婚俗别开生面。接亲时,不吹吹呐,不抬花轿,不打锣鼓放鞭炮。男方派房族兄弟数人,半夜点火去接新娘。女方家里每一重门都点上一盏油灯,照着接亲房族。当吃罢“领情饭”之后,便把新娘接走。陪同新娘的有新娘房族姐妹数人。此时正是午夜,新娘离开村寨无人知道。新娘到新郎家酒席也很简单,当太阳东升时,新郎新娘扛着锄头双双下地劳动。这种婚礼,仪式简单,不铺张浪费,直到今天,瑶族人民仍然保持着这种传统习俗。
会阆
瑶族节日活动。因居住分散,各地名称及活动日期不一。盘瑶于农历八月初举行,称为会期。东山瑶于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举行,称为歌堂。会间多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举行,全村老少身穿盛装,敲锣打鼓,唱着山歌,涌向祖先最初居住过的地方。先由老人讲述族史,然后举行酒宴歌舞。青年男女结队对唱情歌,唱到情投处,互赠礼品,约会再唱。
瑶族的婚姻形式
瑶族的婚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到女家结婚,一种是女到男家结婚,以后一种形式居多。第一种形式的婚姻,婚后双男女方轮流照顾双方家庭。女方生下孩子,若夫妻是异姓,第一个孩子随女方姓,第二个孩子随男方姓,以此类推。形成“同胞兄弟姐妹不同姓”的情况。若男女双方同性,则子女也同姓。瑶族的婚姻习俗,使男女地位平等,也解决了双方家庭的后顾之忧问题,是很可取的。
瑶族定亲俗仪
流传在瑶族聚居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定亲俗仪,是瑶族在说亲时专门用来表达婚礼事宜的一种习俗。在男女双方经过恋爱感情相当牢固的基础上,家长各自选派一名高明歌手相约会面,用定亲词商量婚礼诸事。男方派出的称 “市商”,女方派出的称“嗨把”,均由壮年男子充当。俩人站在一张摆有酒坛、酒杯和一个装有筷条的竹筒的八仙茶桌旁,然后“嗨把”捧起筷条摇动起来,并按摇动筷条的节奏朗诵定亲词,颂完一段。就从竹筒抽出一根筷子放到“布商”面前。“布商”紧接诵答,然后将筷子拾起握在手中。这样,直到所有的筷条都从“嗨把”的竹筒移到“市商”手里。双方斟酒互敬,一场定亲仪式完满结束。女方家长为庆贺亲事的达成和慰劳两位歌手,热情置酒款待。
瑶族发饰
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龙胜各族自治县瑶家妇女发式都是蟠桃发髻,上面还用一边长约4寸、绣着各式花样图案的黑色方形头巾盖在头上。
瑶族路不抬遗
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深山瑶族地区,路边树下都可看见一堆堆衣物,这些衣物的主人都去市镇或上山劳动了。这里的瑶族同胞长期以来就有一种良好风气,即路不拾遗,非已莫取。他们可以随时把不愿意带走的东西放在路旁,打一个草结作为记号,不管在路上放多久,别人绝对不会取。瑶族同胞千百年来形成这种优秀道德习俗,而且也代相传。 陪楼歌
广西恭城县莲花乡九甲河源头的瑶族、壮族地区,每逢姑娘出嫁,都有唱陪楼歌的习惯。邻近村寨后生们每当听到有唱陪楼歌的音讯。都赶来围在闺楼四周。开始,姑娘并不轻易和楼下的后生们对歌,而是要经过一番“择优录取”,选中后才开始唱。对歌内容十分广泛,但谁也不许唱低级庸俗的山歌,否则将遭到痛骂和拒绝。主家对后生们招待十分热情,一连唱几夜,直到新娘出嫁过门为止。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
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钗的广西茶山摇。顶板瑶妇女的头饰,因年龄不同而异。少女梳梳钗于头顶,以绣花巾缠头,中露云髯。十七八岁的姑娘,则以蜂蜡涂发,卷发叠髻,史称“椎髻”。以花巾包裹。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风当阳,十分雅致。婚后妇女则将蛾冠取下,以花帕盖于头上,清秀大方。人们给这里的瑶族一个美称——顶板瑶,实则以妇女头饰而得名。其衫裤颜色多为蓝与黑,只有服丧穿孝才用白色。未成年的女孩身穿无领开襟长衫,下着长裤。衣裤边角均有彩色的刺绣花边。姑娘的嫁衣,喜欢以花边装饰衣裤的襟、角、边等。小姑娘六七岁开始学刺绣,一直绣到出嫁。一套嫁衣要花十多年。妇女用的背心、围裙、胸巾,甚至脚丝带无不用刺绣和挑花带装饰。
定亲鞋
瑶族男女青年在定情后到双方家去拜见父母兄嫂,叫“定亲”。在定亲时,女方必须将自己亲手做的鞋送给男方家庭成员,这种鞋叫“定亲准”,送的鞋很有讲究,如送给祖父母,鞋底要纳颗咳北斗星,意为祝老人像北斗星那样长寿;如送给父母,鞋底要纳一棵老松树,意为祝父母亲像青松那样强壮;送给哥嫂和姐姐的,鞋底要纳一个剥皮玉米包,意为祝他们在劳动中发家致富;送给弟弟的。鞋底要纳上一株竹笋,预祝弟弟像竹笋一样长大成才;送给妹妹的要在鞋面绣一朵红花,表示赞美妹妹象花一样美丽;送给自己未婚夫的,要在鞋底正中用红线绣一颗心,表示自己将心掏给对方,至死不移。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在即,普天同庆,阖家团聚,其乐融融。那么,我国各少数民族又有怎样的中秋习俗呢?
土族的“打月亮”
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藏族的“寻月”习俗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蒙古族的追月习俗
中秋月下,蒙古族男女老少跨上骏马,披着银色月光驰骋在草原之上。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他们则朝西放马奔驰,紧紧追随月的足迹,不到月下,不止“追月”。
鄂温克族的供月习俗
鄂温克族同胞过中秋节以合家欢聚、供月为主要内容。节日期间还探亲访友,互相宴请。中秋夜晚,人们聚集于篝火旁,欢歌曼舞,直至深夜。
广西侗族的“行月”习俗
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广西壮族的“祭月请神”
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或中秋夜,人们便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个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及上天的梯子。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此外,壮族还习惯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则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
布依族的偷老瓜煮糯米饭
布依族人会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再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主人收下老瓜,必须要请送瓜人吃酒消夜,据说这样可以给这家带来子女。对于这被偷的瓜,被偷的人家也不会在意,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德昂族的“串月”习俗
对于云南潞西的德昂族,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便会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黎族的“八月会”(“调声节”)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每逢此时,各集镇便会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就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则选此良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朝鲜族的中秋习俗
朝鲜族在中秋这天宰牛杀鸡,烹煮佳肴,用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饼等节日食品。松饼是把米面蒸熟后打成粘团,再擀成小片,或把米面和好擀成片;用小豆、豌豆、芝麻、苏子、栗子、糖等做馅,包成弯月形菱角状,入锅蒸熟即可食用。大小如花生,味道似汤圆,别有风味。入夜时分,朝鲜族人用木杆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傣族的拜月习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三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曾率领傣族人民击败了强敌,深受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去,变成月亮,升到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光辉,给黑暗中的傣族人民以光明。
每逢中秋,小伙子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则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点燃冷香,全家老少开始“拜月”。之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阖家围坐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阿昌族的特俗习俗
云南省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
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一天,观音娘娘见人们如此不珍惜粮食,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们一个个饿地嗷嗷直叫,观音听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一位老人劝阻了大家,并把捡到的几粒谷种播撒在河边的田里,从此代代相传,人们不仅学会了种谷子,还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劳动的道理。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高山族的托球舞习俗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然后他们拿来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苗族的跳月习俗
据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位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在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后,深深地爱上了月亮。此后她又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最终与月亮幸福地走到一起。
故此,苗族父老为表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月光,载歌载舞,并称之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另外,云南的阿细族也有在中秋夜跳月的习俗。
客家中秋习俗
客家人称中秋为“八月节”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其实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坐在那看,都是在皎洁的月光下追逐嬉戏,这时正是他们的天堂。对于吃东西,是有些讲究的,往往先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这是华夏祭祀文化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的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客家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会更“乖”,更有福气,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中秋吃柚子也是有一定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湖南侗乡的“偷月亮菜”
相传古时候,中秋月夜,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把甘露洒遍人间。这甘露是无私的,人们此时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而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
1镇江古镇旅游攻略
宝岩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从西周的太伯、到吴国,历经吴楚之争、东晋之乱、晚唐之乱、明清移民,历时四千年。人们先在此筑堰,围湖为田,繁衍生息,视堰为珍宝,故名宝颜。
宝堰位于通济河畔,水路发达,地理条件优越。清末民初,包岩美国的商业和贸易达到了顶峰,便利的水路运输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通济河和老街沿线开了几百家旅馆、饭店、茶馆、酱园、粮店、木器店、商店、客栈等等。十余座祠堂、庙宇、餐馆、私塾、学校纵横交错于集镇之间。街上熙熙攘攘,挤满了人。
古镇内有完整的民国时期商业港口石街群,这也是江苏西南地区最大的镇级石街群。民国时期的街巷空间格局和风貌,以及商业、商店、寺庙、码头等建筑的功能格局。视情况而定;丘陵洪涝地区的居住空间与建筑形态。
老街两侧的古建筑起源于南宋,清末民初达到顶峰。目前江南仅存的徽州古宅有几十座,大多历经沧桑。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紧挨着青砖灰瓦的马头墙,叠院的高脊檐,雕梁画栋,格子门窗,却只是褪去了往日。
2炎陵古镇
镇江丹阳西南有一个镇,与丹徒、金坛接壤。属于省级茅山革命老区。是丹阳四大古镇之一,江苏省122个重点中心镇之一。是严玲。
炎陵是中国的古镇之一。古代是一个县,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秦始皇二十五年,鄢陵成县,后改称毗陵。宋熙宁五年(1072年)前,延陵镇属古延陵郡管辖,大规模的县城建设,后改为镇。
董明勇在丹阳使丹阳成为民间文学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关注的地方。董永与白蛇传说和抗英斗争传说一样,镇江民间文学中的一个亮点。
丹阳延陵镇往南500米左右,有一个王献大桥。这就是传说中董永和他的儿子仰望天空,希望七仙女返回人间的地方。王仙桥村往西不远处,有一个村子叫东溪村。据说村上并没有姓董的家族,但却是传说中的故乡。据说这里曾经有董永的寺庙的墓和东西村的董永,但都因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此外,炎陵还有凤凰山遗址、箕子庙、何家会战遗址等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丰富。九里景区被授予国家AA级景区称号,先后修复开发了沸井、孔子手书箕子碑、歌剧院、箕子农庄等景点。其中,孔子手书箕子碑正在申请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3千花古村
古画村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明清江南民居风格。大皇帝六下江南,六下包华,给了华乾古村落厚重的文化支撑,使其产生了:乾隆六福,俗文化,佛文化。
2镇江古镇旅游攻略自驾游
1宝堰古镇。宝堰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从西周的太伯、到吴国,历经吴楚之争、东晋之乱、晚唐之乱、明清移民,历时四千年。人们首先在这里建了堰,围住了l
4儒家中的古村落。儒家,最具内涵和特色的江南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底蕴;农村长辈都很活跃,突出了儒家风范江南传统村落。当乡间小路拐进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一座门户幽深的古孔庙映入眼帘,时光倒流的感觉变得特别强烈。
5西津渡古街西津渡古街。这座著名的长江渡口,因为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文内涵和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厚重的古代渡口文化,千百年来滋润和警示着一代又一代人。
6葛村古村。丁岗镇葛村是江苏省政府评选的第八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个地方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乡道边的房子虽然都是两层,但从巷子里看,都是清水砖,空心墙,小黑瓦。有些老房子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长了草,给人一种时空感。
3镇江古镇旅游景点大全
江苏的名胜古迹有苏州园林、南京钟山风景区、南京夫子庙、周庄镇、无锡源头主风景区、扬州瘦西湖风景区、镇江三山风景区、常州天目湖风景区。
江苏是文物大省,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门类齐全。文物古迹遍布城乡,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4贵州镇江古镇攻略
镇远县木材检查站对面小公园停车场。距离古城1公里,堪称离古城最近的免费停车场,小公园也可以露营。
镇远古镇的沙滩公园也是露营野餐的好地方。河滩公园位于镇远古镇舞阳河畔,由健身步道和河滩公园组成。可在县城乘坐123456路公交车,在龙盘桥北站下车。
5镇江旅游攻略景点必去
镇江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独具真山真水。这三个景点是金山风景区、角山风景区和北固山风景区,它们组成了风景各异的三山风景区,现在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景区历史悠久,有金山白娘子的传说;角山炮台和碑林;历史典故和传说如刘备北固山的求婚值得一看。
6镇江古镇旅游攻略一日游
茅山风景区西津渡历史文化古街
7镇江出发周边一日游的古镇
最美的7个地方。
1宝堰古镇
宝堰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从西周的太伯、到吴国,历经吴楚之争、东晋之乱、晚唐之乱、明清移民,历时四千年。人们先在此筑堰,围湖为田,繁衍生息,视堰为珍宝,故名宝颜。
宝堰位于通济河畔,水路发达,地理条件优越。清末民初,包岩美国的商业和贸易达到了顶峰,便利的水路运输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通济河和老街沿线开了几百家旅馆、饭店、茶馆、酱园、粮店、木器店、商店、客栈等等。十余座祠堂、庙宇、餐馆、私塾、学校纵横交错于集镇之间。街上熙熙攘攘,挤满了人。
古镇内有完整的民国时期商业港口石街群,这也是江苏西南地区最大的镇级石街群。民国时期的街巷空间格局和风貌,以及商业、商店、寺庙、码头等建筑的功能格局。视情况而定;丘陵洪涝地区的居住空间与建筑形态。
老街两侧的古建筑起源于南宋,清末民初达到顶峰。目前,还剩下几十个回族人
董明勇在丹阳使丹阳成为民间文学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关注的地方。董永与白蛇传说和抗英斗争传说一样,镇江民间文学中的一个亮点。
丹阳延陵镇往南500米左右,有一个王献大桥。这就是传说中董永和他的儿子仰望天空,希望七仙女返回人间的地方。王仙桥村往西不远处,有一个村子叫东溪村。据说村上并没有姓董的家族,但却是传说中的故乡。据说这里曾经有董永的寺庙的墓和东西村的董永,但都因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此外,炎陵还有凤凰山遗址、箕子庙、何家会战遗址等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丰富。九里景区被授予国家AA级景区称号,先后修复开发了沸井、孔子手书箕子碑、歌剧院、箕子农庄等景点。其中,孔子手书箕子碑正在申请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3千花古村
古画村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明清江南民居风格。大皇帝六下江南、六游包华,给了华乾古村落厚重的文化支撑,使其沿袭了乾隆六福、俗文化、佛文化,并着力展现厚重的文化脉络,融合了山镇的水镇、佛镇。目前仍有钱庄、镖局、米店、酒楼、茶店等。
古画村依托宝华山的秀美风光,依山势水文而建,建筑风格统一为古木建筑。充满了清代风格的古色古香、精致干净美丽典雅,始终展示着清代的民俗文化,包括衙门、镖局、钱庄、茶馆、茶店、醋坊、粮油店、酒馆、酒楼、肉铺、小吃店、珠宝店。
尤其是下雪的冬天,古村古香,木窗堆雪,悠闲的青石板路描绘着江南的诗情画意,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4儒里古村
儒家,最具内涵和特色的江南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底蕴;农村长辈都很活跃,突出了儒家风范江南传统村落。当乡间小路拐进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一座门户幽深的古孔庙映入眼帘,时光倒流的感觉变得特别强烈。
乳源是长江航道东移后留下的一块滩沙。它是南宋大理学者、教育家朱的后裔在江苏最大的聚居地之一。这里居住着4400多名姓朱的居民。两百年来,从这里辗转南北、海外的朱后裔有千余人。传说乾隆的年号改为儒家思想,意思是:文公后裔居住的地方,儒家的故乡。
相传明朝初年,朝廷官员张合和朱恒押送犯人到京城,因迟到将被斩首。当时,我遇到一个数卦的老人,老人对他们说:你的聚会没有回头路。南方属火,困难多;西边是金,杀气腾腾;它这是北江,河水堵住了出路。只有往东是木,才有活路。碗落下的地方,就是你安家的地方。当他们到达李如村时,他们看见一个人在池塘边洗碗。碗不小心掉进了池塘,他们不能我找不到它。张鹤和朱恒突然想起了老人在路上算命,所以他们让犯人走了,把他的脚留在这里。他是丹徒张的祖先,何三公。在那之后,他定居在贾沟的儒商街,而朱恒也定居在离这里不远的儒商街。他成了丹徒朱的迁徙祖先恒三公。
张和朱阴阳怪气
儒教是江南农村特有的,窄窄的石板路,郁郁葱葱的青草,软软的藤蔓攀附在低矮的灌木上,静静的爬上农舍的砖墙。感兴趣的人会在自己的房前种上两朵玫瑰或凤仙花,铺着灰瓦,刷着白漆的小屋会因为星星和深浅不一的红色而变得格外美丽典雅。
6个村姑村
丁岗镇葛村是江苏省政府评选的第八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个地方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乡道边的房子虽然都是两层,但从巷子里看,都是清水砖,空心墙,小黑瓦。有些老房子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长了草,给人一种时空感。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生活,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甚至原始工业的生产,世代繁衍。
葛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大片明清古建筑,精美绝伦,古意盎然。可视为该地区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是研究明清建筑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实体。
其实葛的村民都不姓葛,姓谢。南宋时期,康王赵构南下,侍卫官解寿辉带领百姓从山东迁徙到镇江。因为我的家乡是葛村,为了纪念我的家乡,我把这个村子命名为葛村。以前叫兰当,是一个古老的野字。从这个字可以看出,兰荡,也就是现在的葛村,历史悠久。
杰s氏宗祠,位于葛村中心,主体建筑为歇山式,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1356平方米,全部为砖木结构,院落为青石板铺成。正殿地面铺罗瓦,施工工艺极为考究。其主室有四个入口,由南向北,地位渐升,气势浑厚。它不仅是葛村人最引以为傲的古典建筑,也是当年被撤姓的葛村居民聚会的地方。现在是市级文保单位。
西津渡古街7号
金都古街。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老师称赞西津渡是中国古都博物馆。
这座著名的长江渡口,因为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文内涵和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厚重的古代渡口文化,千百年来滋润和警示着一代又一代人。
金都古街位于江苏省镇江博物馆旁。如果你没有不要故意来,你可能已经错过了。这条始建于六朝的古街,历经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西毒,被称为大蒜山渡口在三国时期,曾被称为金陵渡口在唐朝,它只被称为西津渡宋以后。历史上,西津渡是中国著名的古渡口之一,具有重要的军港、客渡、益都码头、水上救援和驿道咽喉的功能。它的形成和发展与镇江密切相关自然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组织。然而,沧桑如古渡口,早已远去,只留下一条弥漫着岁月气息的街道,那里放置着那些与它有关的记忆。
西毒依山而建,沿街而行,古老的青石路一直延伸到街道的尽头。从英国领事馆所在地镇江博物馆出发,它要登上几十级石阶,穿过一个刻有西津渡街,而在视线的左前方,是西晋古道积累了几千年的历史。牌坊外有一些建筑,外观是中西合璧,但门内以中式阁楼、亭台楼阁为主,中间有青石铺成的曲径,给人一种自然古朴的感觉。
自三国以来,这个地方就一直有
8镇江古镇门票
镇江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了解镇江著名的旅游景点。
1金山公园(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路62号),从入口进去感觉还挺宏伟的。寺庙是**的,维护的很好,入口处的石狮子也很宏伟。从山顶看到全景也是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必须在当地和尚修行的地方打卡。宜干净,游览后不可大声喧哗。金山寺的布局依山而建,使山与寺融为一体。白蛇传到了白蛇夫人徐贤法海那里。
2茅山风景区(镇江市句容市茅山镇)。茅山不仅是道教圣地,也是抗日根据地。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革命史观于一体,胜似仙境。茅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有许多景点,如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和二十八池。正殿依旧金碧辉煌,香火依旧。
三:镇江三大名胜之一的北固山公园(镇江市京口区吴栋路3号),俯瞰顾北,隔着一条大河,岩壁陡峭。因此,它被命名为北固山,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如坎罗吉,著名的坟墓等。这里有很多和三国有关的典故。如果熟悉三国历史的话,应该会觉得比较有意思。
四:西津渡古街(镇江市润州区长江路213号),从长江路入口进入,可以看到规划好的民国房屋。长江边的房子主要是餐厅,然后上楼梯。在西津渡可以看到一条古街,那里有救生社和昭关石塔。还可以看到从古至今的道路变迁。景区看起来焕然一新,环境也没错。它它相当大,有些还讲述了它的历史和特色。它it’值得一看。
五:亚洲最大的石雕文化园——天地石雕园,漫步在像仪仗队一样站立的石雕之间,仿佛穿越了千年。公园里有许多种类的石雕,从佛塔纪念碑和翁仲雕像到下马墩、井场和石鼓,展示了古代先民精湛的雕刻艺术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然后博物馆里最长的壁画是最震撼的一幅,非常好看!
这是镇江必游的五个景点。
9镇江旅游地方
镇江古城需要门票吗?
镇江古城我不需要票。镇江位于华山湾和铁城路交汇处。镇江古城公园和镇江的很多公园一样,都是开放式的公园,比如北金都、顾北湾等等。开放居民区不需要门票公园。古城公园入园后要上山,入园后要走楼梯上山。面积很大,主要分南北。
建筑 瑶族房屋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楼。木楼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坐落的方向不限。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吊楼下为第一层,用于圈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却十分坚固。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十分舒适。� 服饰 瑶族服装常饰以五色丝线的绣花,古有“瑶好五色衣裳”之称。瑶族妇女的头饰最为讲究,其中有“龙盘”形,是把十多米长的绣花巾盘在头上:有“A”字形,是用绣花巾缠绕而成,上窄下宽,再系上各色丝绒线和彩色珠子;还有称为“半月芽”形的,是将三块“半月牙”型的银牌置于头顶上……各种头饰不胜枚举。瑶族男女的上衣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鸟鱼虫、几何图案、人物形象……,衣领有圆领、竖领两种,对襟、无扣、系腰带,下身穿长裤、短裤、布片裙、绣花裙等。绑腿是瑶族男子服装中不可缺少的,它既护腿又美观。
包头帕
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该地妇女的头饰,在其一生中可分成三个阶段:七八岁以下戴帽子,七八岁以上包头帕,婚后便包红头帕。
成丁礼
度戒,是成丁礼的一种形式,在自称“金丁”汉称“蓝靛瑶”地区最为流行。举行度戒的多半限于男孩,一般在十六七岁。男孩经过度戒方能求婚。度戒仪式多在村外举行,在一块平地上搭一高台,高台由一张四条腿的桌子绑四根柱子组成。度戒的男孩从高台上翻滚下来,落在台下的棉被上。棉被铺在事先由八个人拉成的一张藤蔑织的大网上。度戒时,除为男孩祈求吉祥外,还要宣读有关瑶族成丁后应遵守的戒律。 茶山瑶半夜接新娘
金秀瑶山有五个瑶族支系,其中茶山瑶的婚俗别开生面。接亲时,不吹吹呐,不抬花轿,不打锣鼓放鞭炮。男方派房族兄弟数人,半夜点火去接新娘。女方家里每一重门都点上一盏油灯,照着接亲房族。当吃罢“领情饭”之后,便把新娘接走。陪同新娘的有新娘房族姐妹数人。此时正是午夜,新娘离开村寨无人知道。新娘到新郎家酒席也很简单,当太阳东升时,新郎新娘扛着锄头双双下地劳动。这种婚礼,仪式简单,不铺张浪费,直到今天,瑶族人民仍然保持着这种传统习俗。
会阆
瑶族节日活动。因居住分散,各地名称及活动日期不一。盘瑶于农历八月初举行,称为会期。东山瑶于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举行,称为歌堂。会间多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举行,全村老少身穿盛装,敲锣打鼓,唱着山歌,涌向祖先最初居住过的地方。先由老人讲述族史,然后举行酒宴歌舞。青年男女结队对唱情歌,唱到情投处,互赠礼品,约会再唱。
瑶族的婚姻形式
瑶族的婚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到女家结婚,一种是女到男家结婚,以后一种形式居多。第一种形式的婚姻,婚后双男女方轮流照顾双方家庭。女方生下孩子,若夫妻是异姓,第一个孩子随女方姓,第二个孩子随男方姓,以此类推。形成“同胞兄弟姐妹不同姓”的情况。若男女双方同性,则子女也同姓。瑶族的婚姻习俗,使男女地位平等,也解决了双方家庭的后顾之忧问题,是很可取的。
瑶族定亲俗仪
流传在瑶族聚居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定亲俗仪,是瑶族在说亲时专门用来表达婚礼事宜的一种习俗。在男女双方经过恋爱感情相当牢固的基础上,家长各自选派一名高明歌手相约会面,用定亲词商量婚礼诸事。男方派出的称 “市商”,女方派出的称“嗨把”,均由壮年男子充当。俩人站在一张摆有酒坛、酒杯和一个装有筷条的竹筒的八仙茶桌旁,然后“嗨把”捧起筷条摇动起来,并按摇动筷条的节奏朗诵定亲词,颂完一段。就从竹筒抽出一根筷子放到“布商”面前。“布商”紧接诵答,然后将筷子拾起握在手中。这样,直到所有的筷条都从“嗨把”的竹筒移到“市商”手里。双方斟酒互敬,一场定亲仪式完满结束。女方家长为庆贺亲事的达成和慰劳两位歌手,热情置酒款待。
瑶族发饰
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龙胜各族自治县瑶家妇女发式都是蟠桃发髻,上面还用一边长约4寸、绣着各式花样图案的黑色方形头巾盖在头上。
瑶族路不抬遗
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深山瑶族地区,路边树下都可看见一堆堆衣物,这些衣物的主人都去市镇或上山劳动了。这里的瑶族同胞长期以来就有一种良好风气,即路不拾遗,非已莫取。他们可以随时把不愿意带走的东西放在路旁,打一个草结作为记号,不管在路上放多久,别人绝对不会取。瑶族同胞千百年来形成这种优秀道德习俗,而且也代相传。 陪楼歌
广西恭城县莲花乡九甲河源头的瑶族、壮族地区,每逢姑娘出嫁,都有唱陪楼歌的习惯。邻近村寨后生们每当听到有唱陪楼歌的音讯。都赶来围在闺楼四周。开始,姑娘并不轻易和楼下的后生们对歌,而是要经过一番“择优录取”,选中后才开始唱。对歌内容十分广泛,但谁也不许唱低级庸俗的山歌,否则将遭到痛骂和拒绝。主家对后生们招待十分热情,一连唱几夜,直到新娘出嫁过门为止。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
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钗的广西茶山摇。顶板瑶妇女的头饰,因年龄不同而异。少女梳梳钗于头顶,以绣花巾缠头,中露云髯。十七八岁的姑娘,则以蜂蜡涂发,卷发叠髻,史称“椎髻”。以花巾包裹。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风当阳,十分雅致。婚后妇女则将蛾冠取下,以花帕盖于头上,清秀大方。人们给这里的瑶族一个美称——顶板瑶,实则以妇女头饰而得名。其衫裤颜色多为蓝与黑,只有服丧穿孝才用白色。未成年的女孩身穿无领开襟长衫,下着长裤。衣裤边角均有彩色的刺绣花边。姑娘的嫁衣,喜欢以花边装饰衣裤的襟、角、边等。小姑娘六七岁开始学刺绣,一直绣到出嫁。一套嫁衣要花十多年。妇女用的背心、围裙、胸巾,甚至脚丝带无不用刺绣和挑花带装饰。
定亲鞋
瑶族男女青年在定情后到双方家去拜见父母兄嫂,叫“定亲”。在定亲时,女方必须将自己亲手做的鞋送给男方家庭成员,这种鞋叫“定亲准”,送的鞋很有讲究,如送给祖父母,鞋底要纳颗咳北斗星,意为祝老人像北斗星那样长寿;如送给父母,鞋底要纳一棵老松树,意为祝父母亲像青松那样强壮;送给哥嫂和姐姐的,鞋底要纳一个剥皮玉米包,意为祝他们在劳动中发家致富;送给弟弟的。鞋底要纳上一株竹笋,预祝弟弟像竹笋一样长大成才;送给妹妹的要在鞋面绣一朵红花,表示赞美妹妹象花一样美丽;送给自己未婚夫的,要在鞋底正中用红线绣一颗心,表示自己将心掏给对方,至死不移。
云南勐腊篮靛瑶的恋爱方式
勐腊瑶族主要居住在南腊河上游山青水秀的瑶区。对歌是瑶族青年恋爱的主要方式。对唱时,姑娘一直用小阳伞遮住脸,如果对唱中互相钟情,那么在姑娘的允许下,小伙子可以拿开她遮着脸的伞。到一定时候,双方互赠礼品并山盟海誓,即姑娘在恋人手臂上咬一口。表明他们相爱至深,伤疤是相爱至死不移的象征。这反映了瑶族人民对待爱情的严肃和忠贞专一的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