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凯翻译史书是哪一部

丰子凯翻译史书是哪一部,第1张

源氏物语

日本古典文学名著)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日本平安时代的风貌,揭露人性与宫廷斗争,反映了平安时代的宫廷生活。

书籍内容

《源氏物语》成书于公元1001-1008年之间,“物语”[1] 是日本的文学体裁,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是三千万日本家庭不朽的国民文学,是世界上公认的亚洲文学十大理想藏书,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

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政治和*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而源氏的爱情婚姻,则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在贵族社会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

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故事描写了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

《源氏物语绘卷》第20帖:朝颜

鲜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人物以上层贵族为主,也有中下层贵族、宫女、侍女及平民百姓。全书以源氏家族为中心,前两部描写了光源氏与众女子的种种或凄婉或美好的爱情生活;第三部以光源氏之子薰君为主人公,铺陈了复杂纷繁的男女爱情纠葛事件。从体裁看,该书颇似我国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但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韵味,加上书中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及《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并巧妙地隐伏在迷人的故事情节之中,使该书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我国读者读来有读本国小说那种强烈的亲近感。而且该书与《红楼梦》一样,所涉人物都是贵族。虽然所展示的场景是日本的贵族阶层,但对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却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却比《红楼梦》早了700多年,因此,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2]

“源氏”是小说前半部男主人公的姓,“物语”意为“讲述”,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类似于我国唐代的“传奇”。较著名的还有《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平家物语》、《伊势物语》等。《竹取物语》中辉夜姬的故事在日本更是妇孺皆知。

故事梗概

光源氏

故事开始于桐壶帝在位的时候。出身低微的桐壶更衣,独得桐壶帝的宠爱。后此更衣生下一位皇子,其他嫔妃,尤其是弘徽殿女御也愈加忌恨。更衣不堪凌辱折磨,生子不到3年,便悒郁而亡。小皇子没有

大和和纪《源氏物语》绘卷 (7张)

强大的外戚做靠山,很难在宫中立足。桐壶帝不得已将其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源氏不仅貌美惊人,而且才华横溢。12岁行冠礼之后,娶当权的左大臣之女葵姬为妻,但葵姬不遂源氏的意。源氏还追求桐壶帝续娶的女御藤壶,据说女御酷似源氏生母。不久,两人发生**关系,生下一子,后来即位称冷泉帝。源氏到处偷香窃玉,向伊豫介的后妻空蝉求爱不成 ,向比他大7岁的婶母六条妃子求欢,并同时辗转在花散里、末摘花等众女子之间。当他骗拐一位不明身份的弱女子夕颜(其实是葵姬之兄头中将的情人)去荒屋幽会时,这女子不幸暴亡,源氏为此大病一场,病愈进香时遇到一个女孩,她酷似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相见的藤壶,得知她是藤壶女御的侄女,兵部卿亲王私生女紫姬。后来紫姬的外婆北山尼君逝世,紫姬无人照顾,源氏趁侍女不备带走紫姬,收为养女(其实就是童养媳),朝夕相伴,以寄托对藤壶的思慕。几年后紫姬出落得亭亭玉立,高贵优雅,才艺超众,十分可人。源氏便把她据为己有。葵姬生育夕雾时,六条御息所因为嫉妒怨愤灵魂出窍,害死了葵姬。六条御息所自知已经不能见容于源氏,便与之分手,晚年出家为尼后病逝。

桐壶帝退位以后,右大臣之外孙,弘徽殿女御的儿子登上皇位(朱雀帝),源氏及岳父左大臣一派从此失

第5帖 若紫

势。恰巧源氏与右大臣女儿胧月夜偷情之事败露,源氏噩运临头,在右大臣与弘徽殿女御操纵下被迫远离京城,到荒凉少人的须磨、明石隐居。当地有一明石入道隐居乡野,是源氏公子的远亲。其女名唤明石姬,从小悉心培养,仪表不凡(文中说不亚于皇女),琵琶技艺当世独一无二(文中说其琴技是延喜帝唯一传人),字迹优美流畅。为排遣寂寞,源氏公子与明石道人的女儿明石姬结合,生一女,后被选入宫中做了皇后。由于天降异兆,朱雀帝又重病在身,朝政不稳,源氏奉召回京辅佐朝廷。不久,朱雀帝让位给冷泉帝。源氏升任内大臣,源氏及左大臣一门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气派。源氏将六条妃子的旧宅扩建成了集四季景物为一体、蔚为壮观的六条院寓所,将昔日恋人统统接到六条院与二条院居住。源氏近40岁时,朱雀院出家为僧,源氏奉旨将朱雀帝之女女三宫娶为正妻。紫姬终因心力交瘁,病卧在床。早已觊觎女三宫的内大臣(最初的头中将)之子柏木趁源氏探病的机会,与三公主幽会,被源氏发现。柏木惧悔交加,一病不起,英年夭折。女三宫生下容貌与柏木毫无二致的私生子薰,因不堪心理折磨落发为尼。源氏深感自己和藤壶**之罪的报应临头,心如死灰。恰巧紫姬不久又逝,源氏失去了精神支柱,了断尘缘,隐遁出家。几年后死去。

夕雾

源氏之子夕雾为人方正严谨,并不像父亲一般处处留情。源氏刻意

2000日元背面

不让夕雾仕途太顺利,意图培养。夕雾与表姐云居雁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但云居雁之父葵姬之兄嫌弃夕雾官位不高,又一心想送女儿入宫,因此不答应夕雾求婚。夕雾思慕云居雁不得,恰逢唯光大夫家送入宫中作舞姬的女儿藤典侍肖似云居雁,因而与她私通,后纳为侧室。夕雾终于在外祖母大宫的撮合下和云居雁结为连理,生育许多子女。柏木过世后,与之生前交好的夕雾前往安慰其夫人时,爱上了柏木的遗孀落叶公主(女二宫)。落叶公主自感命运凄凉,一直不肯接受夕雾的求爱。后来女二宫的母亲一条御息所逝世,公主孤苦无依,夕雾在侍女们的帮助下才得遂心愿。源氏过世之后夕雾任太政大臣,位高权重。

源氏之子薰生性严谨。20岁来到宇治山庄爱上了八之宫(宇治八亲王

第42帖 匂宫

)的大女公子(即宇治大君),不料遭到拒绝。大君病故后,他纠缠大君的妹妹中君。中君把外貌酷肖姐姐的父亲的私生女浮舟介绍给薰君,二人成为情人。可是匂宫深夜闯入浮舟卧房,假冒薰的声音,占有了浮舟。当浮舟意识到自己一身事二人后,深感愧对中君姐姐与薰君,遂于深夜投宇治川自尽,被救起后削发出家。尽管薰一往情深,多次捎信,以求一见,但终未了此心愿。[2]

你说的是叶渭渠写的序吗?其实作为一个千年前的作者未必想要表达这些,实际上,源氏的“情”和“义”是相对于当时平安时代其他男性的“无情”和“无义”。

要想回答你的问题就要从当时的婚姻形态开始说起,当时的社会流行的是取婿婚,其最大特点是男子婚出,女子留家。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娶妇婚正好相反。男子到了婚期,开始走访女子,由女方提供衣食。因此男子较早地从父母处脱离出来。而女子却被视为维系家族的希望。所以平安朝贵族的女子一般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兄弟的呵护。即使结了婚,她们依然在父母的保护之下,“宠养女儿”(娘かしづき)是贵族社会中的一种习俗。在这样的一种家庭观念和婚姻形态中,女性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对丈夫也有相当的独立意识。但是当父母年老或死去,女子的生活就会一落千丈,书中比较明显的是空蝉和末摘花。所以为求得妻家经济上丰厚的援助,当时很多地位比较高的男性甚至情愿向身份不高但实力雄厚的地方官的女儿求婚。在他们看来,与其找一个貌美有身份但却生活拮据的女子作妻子,还不如找一个有钱财、能把自己当宝贝供养起来的地方官作丈人更好。这也就是在书中我们看到男子在结婚后的一段时期里,在生活上有很大程度依赖于妻家的现实基础。整个取婿婚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翁婿接力赛。婚姻的前半段男子依赖女方的支援,婚姻后半段,特别是女方父母由于年老或死亡、而男子官位上升、官禄增多时,则由男子继续照顾妻儿,进而为自己的女儿取婿。实际上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那些仕途多年、有一定资本后甩掉前妻的男性比比皆是,与他们相比,源氏这方面确实做的相当有情有义。

贵族的男子在通过成人仪式“元服”之后,可以按荫位制得到官位。被叙位的男子,按官位从朝廷取得俸禄。当时的俸禄分位俸和职俸。位俸又分三个档次,三位以上的官员,可取得“位田”、“位俸”和“季禄”,四位和五位的官员可取得“位田”、“位禄”和“季禄”。六位以下的官员只能得“季禄”一种。所谓“季禄”指的是布匹衣料,分春夏禄和秋冬禄。在一年的二月和八月按贵族的官位分发衣料。职俸又分职田和职封,大纳言以上有职田和职封,中纳言和参议只有职封。可以想见,刚被叙位的年轻人所取得的俸禄实际上是相当微薄的。因此大多数男子在结婚后的几年甚至十几年中要靠妻家的经济援助。就像现在很多女孩子在择偶时喜欢找有房有车有资产的一样,当时的男人在择偶时也要看女方有无父母、有无家宅、会否缝洗、有无侍者、有无车马等等,男人为了追求更舒适的生活,往往同时走访若干个女性。当然,如果一个男性长时间(三个月以上)不去女方家,女方也可以接受其他男人的求爱,这比中国的一些礼教似乎要人性的多。

六条院这样的居住形式没有史实根据。作者做这样的虚构或许是为了让光源氏的居处具有皇宫的风范。有人说光源氏的六条院是一个妻妾同居体。其实不然。六条院中的女性们随时互通问候,但并不来往(可以从紫姬与明石姬同住六条院,但七年之后才初次相见来得以验证)。在观念上也不属于一个家庭。光源氏和紫姬同住春院 ,时时去走访一下其他女性,这和当时一般贵族和一位妻子 同居的同时走访其他女性无异 。只是空间上更集中了罢了。

源氏三岁的时候失去母亲,从此他在他母亲从前的侍女和父亲赞美其母亲的‘掌声’里成长,这样一个成长环境会在幼小的源氏心里进一步完美母亲的形象,当有人告诉他藤壶女御跟他母亲相似的时候,他会在心中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赋予这个有具体形象的女性,也就是说,从前一个虚无缥缈的形象有了具体的载体。我个人的感觉是,源氏的女人中没有他真正最爱的女性,只有最接近这个标准的女性。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510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