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夫人,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一个——亓(qi)官氏
亓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当年孔子经太史推荐在季平子手下作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官吏,有了份正式工作和固定收入,可以考虑婚事了。当时孔子的父亲在孔子3岁时就已去世,于是孔子的哥哥伯尼(又名孟皮,字伯尼,因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的那位)便替他拿了鸡、大雁和小猪、帛锦等聘礼到亓官姑娘家去提亲。亓官氏托伯尼将一块绣有一对金灿灿凤凰的刺绣琴套送于孔子作为爱情的信物,于是二人成亲。可见孔子的婚姻,也是典型的包办婚姻,二人既非青梅竹马,也非两小无猜,甚至俩人很可能此前还不认识。
亓官氏为孔子生有一儿一女,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儿子出生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给孔子,于是孔子就给这个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先孔子七年去世。
关于孔子的婚姻生活, 历史 记载很少,不过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看来,二人的感情估计不咋地。传说孔子曾将亓官氏“休出”,也就是送她回娘家,二人“离婚”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亓官氏嫌孔子没钱,仕途又不顺,还天天跟一帮徒弟周游列国不顾家,自己“单飞”的。据《礼记》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这里伯鱼就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他在母亲逝世一周年时穿着孝服哀哀哭泣。孔子听到后,问谁在哭,学生告诉他是孔鲤,孔子说:哼,太过了啊。孔鲤听说之后,便脱去丧服不再哭泣。妻子去世才一年,就已经冷淡至此!
不过后来孔子被尊奉,后世不断加封,但直到宋朝,加封的恩泽才到了这个妻子亓官氏身上,北宋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亓官氏首次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不过孔子去世后,亓官氏是和孔子一起被祭祀的,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该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享受着后人的奉祀。
孔子的一生,家庭算是不幸的,幼年丧父,儿子孔鲤先殁于孔子,妻子亓官氏66岁去世,早于孔子七年,孔子晚年,丧子、丧妻,是很悲痛的!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而《论语》又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作为一名思想界的巨人,能够站在文化的顶峰,除了与他自身的学识和领悟能力有关以外,还与他背后的女人有关。
我们都了解孔子的一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里的“鲤”,就是指孔子的孩子孔鲤,意思是说,过些时候将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鲤退而学礼。”他日:来日。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既然如此,我们就知道了,孔子是有老婆孩子的。那么,孔子的老婆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自古被称为圣人,圣人的妻子在 历史 上没有什么记载,应该推测,他的妻子是个温柔贤惠的人,她一生为孔子生下一儿一女。孔子的老婆叫丌官氏,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管职。孔子的夫人即为亓官氏的后人。
公元前532年,孔子依照母亲的意愿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当时孔子十九岁,经太史推荐在季平子手下作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官吏,有了份正式工作和固定收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经过父母的考察,媒妁之言,一桩婚事就这么拍板了。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宋朝时期追封为郓国夫人。如今孔庙中的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专祠。孔子夫人在史书上称为“丌官氏”。
也有一种说法,说孔子与丌官氏虽然婚后育有子女,但是生活却过得不幸福,甚至还把自己的妻子休掉了,不知道这样的说法可信不可信。《大德礼记》中列出了“出妻”的律条和理由:“妇人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对照这些标准,妻子多半是犯了“口多言”的毛病。整天在孔子的面前絮絮叨叨的,孔子受不了,再加上孔子作为一位有知识的有思想的人,后来成了先生,成先生的孔子深得学生的爱戴,也深受家长的欢迎,还参与到政治中去,于是 社会 地位越来越高,与自己糟糠之妻已经没有什么共同的语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也就越来越激发,甚至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在《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也就是孔子把女儿嫁给了坐过牢的公冶长。孔子的女儿是公冶长的妻子 由于史无明文,对于孔子的女儿我们已无从知晓。也就是说,没人知道孔子的女儿的名字。关于孔子的儿子,我们却能从史书上找到许多关于他的记载。
周景王十三年,即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建树。有人说’孔鲤对孔伋说‘你父不如我父’,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
孔子的死,除了自然的生老病死外,大概也与他的孤寂有关吧。孔子之死就是这样。孔子本来应该是自信的,满足的,有那么多的学生,那么多的好学生,自己又有那么多的学术建树,足以名垂千古。可是晚年孔子的心中却是一片悲凉。首先是“吾道不行”。 “克己复礼”、“吾其为东周”的理想彻底破灭, 社会 不但不见起色,而且比以往更糟。老年孔子饱尝理想破灭的灰心和英雄垂暮的无奈。再者是儿子孔鲤先己而去,孔子深受老年丧子之痛,不久自己心爱的学生又死了,所以他痛苦到呼天抢地:“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七十三岁这最后一年,忠心耿耿的子路又死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予者,其由与!”而今,子路也死了。老先生伤心之极,大病。
于是,内心痛苦的孔子,在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答案是妻一个,妾是没有的,情人倒是有,卫国国君之君夫人南子,但孔丘被弟子仲由喝骂后幡然醒悟,浪子回头,并没有成功出轨,其妻是亓官氏之女。
亓官氏之女是宋国人,为孔子生一子一女,子孔鲤,早逝,女,嫁给自家弟子公治长。
孔鲤娶一妻一妾,原因是妻过三旬,尚不能生育,妾为孔鲤生子孔及。
孔及也就是述圣!孟子的师爷!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国王,其祖在宋国也做过国君,他人虽在鲁国,但娶祖先之地女儿,也可以说的通。
但要指出的是,在春秋时期,同姓是不为婚的,孔子姓子,而亓官氏又在宋国为贵族,那么问题出现了,亓官氏姓什么?
孔子及孔子的母亲颜氏作为重视礼教的人,她们是不可能犯这样低级错误的。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亓官氏不是宋国的本土贵族,应该是个小贵族,还是外来贵族,原因是宋国的朝政都是宗法分封下来的,权利土地都是由国君亲族掌控。
不过这也对,孔子虽然是贵族后裔,但毕竟是家道中落的私生子,连他父亲的贵族佩剑都没有资格携带。
史书上记载,孔子之兄孟皮曾经以此理由夺走了其父送给他的佩剑。
亓官氏对于孔子而言可谓是任劳任怨,孔子在外游学多年,亓官氏照顾家庭,打扫门楣,为孔丘成为圣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定然有个传奇女子,我想亓官氏就是最好的力证!
孔子妻子虽然只有一个,但是也差点劈腿。那是他在卫国时,他和君夫人南子有过 情感 上的交流,她们发现彼此很多相同的地方,有向知心情人的方向演化。
不过,孔丘弟子仲由的喝骂,让他幡然醒悟,刹住了脚,离开了南子。
所以孔子在男女感情上是有瑕疵的,不过他是男人,还是有才华多情多慧的男人,也属于正常。
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孔子一生娶了几个老婆?
明白一点,孔子家里贫穷,又处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你告诉我能娶几个?
就一个,亓官氏,最后两人还分居了,倒是闹过绯闻,却被弟子子路搅黄了。
孔子姓子说个好玩的事情,今天看见一个人在一本正经地解说孔子,我也一本正经地看了,实在忍不住笑。
他是这么说的。
孔子其实有自己的名字,名丘,字仲尼(古人有名也有字),所以孔子其实该叫“孔丘”,但我们为什么叫他“孔子”呢?因为“子”是一种尊称,就是“先生”的意思,“孔子”就是“孔先生”。
我为什么笑呢,因为我也犯过这个错误……
“子”,原是殷商的国姓。商始祖偰,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被舜帝封在商地并赐姓为“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姓算是宋国的国姓。
孔父嘉辅佐宋殇公,却被华督所杀,随后华督又杀害了宋殇公,导致宋国内乱。华督贿赂了各国国主,平息了声张正义的怒火,但也不敢自立为王,于是迎回了宋庄公。宋庄公被突如其来的王位幸福得找不到北,自然要大大重用华督,华氏一族也就成为宋国最有权势的名门望族。
华氏不肯放过孔父嘉的后人,一再排挤打压,曾孙防叔只好逃到了鲁国去生存发展。到六世孙孔子出世,便以先祖的字“孔父”为氏,这才出现了孔氏,也就是说 孔子是孔氏的第一人。
孔子的“子”,其实是宋国的国姓,孔是氏,所以千万别闹出“孔先生”的笑话了。
“姓”由天子赐,“氏”可以由诸侯赐,用以区分嫡庶、别出贵贱,这就是姓氏的差别。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官至陬邑大夫,家庭肯定富裕,但为什么孔子却很穷呢?其中的苦水便是让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起源。
家贫晚婚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9个女儿,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又有足疾,都没法作为家族继承人,叔梁纥于是向鲁国颜氏求婚,娶了颜征在,这才有了孔子。
孔子出生头顶凹陷,属于七漏,不易养活,母亲颜征在就去尼丘山替儿子祈福,希望保的儿子性命, 健康 成长,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了,生了9个女儿的施氏怕孔子成为家产继承人,就以正妻的身份把颜征在母子赶出了家门,好心的颜征在还把不受待见有足疾的孟皮也带走了,搬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苦的生活,三人相依为命。
一个女人没有依靠,独自拉扯大两个孩子,无形中就把自己活成了伟大的母亲!
孔子见到了母亲的含辛茹苦,见惯了母亲的朴素勤劳,也知道了母亲的艰难和生活的不易,所以说出了十五岁立志的话,母亲无形中成为了孔子未来妻子的参照。
有件事对孔子触动特别大!
在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这个独自拉扯两个孩子的女人终于累了,在孩子能够自立的时候选择闭上了眼晴,她没能看见儿子娶妻生子,这是与世无争的她唯一的遗憾。
孔子不知道父亲叔梁纥的葬地,只好将母亲遗体浅葬于五父之衢,然后开始打听父亲的墓址。等到确认后,孔子才将母亲遗体迁至于防,按照礼制与父亲合葬一处。
孝,成了孔子着重提倡的礼制之一。
先敬而孝,孝而守礼,由孝及悌,孝非愚孝,而懂得几谏,父母不对的地方也要委婉地提出来。
对于父母,孔子都有深深的歉意,未能尽全孝,是遗憾也是亏欠。
同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引以为耻,更有了弘扬礼制的信念。
鲁昭公九年,孔子十九岁,由兄长孟皮遵照母亲颜征在的遗愿向宋国人丌官氏提亲,为的是回祖籍祭祖,有归宗、归根之意,以此可以看出,颜征在这位母亲,眼光的确不凡,不仅教导出了孔子的身正,也培养出了孔子的思正和意正。
春秋战国时期,19岁已属晚婚,家境贫寒的孔子这时名不见经传,娶宋国丌官氏之女为妻,显然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两人之间并没深厚的感情基础,加上受母亲一生的影响,注定了丌官氏的悲剧。
丌官为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职,为十五岁少年在头发上插笄举行成年礼的官员,因此孔子的妻子也算官家之后,可是与孔子的母亲相比,无论从眼光还是处事,丌官氏都显得太平凡。
一个伟大的母亲和一个平凡的妻子,一对比就是深深的伤害。
婚后生活孔子20岁,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孩子,而孔子此时只是个管理仓库的委吏。鲁昭公却很赏识孔子的才能,听说孔子有后,便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国君赐鱼,乃是一大荣耀,因此孔子为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如普通家庭一样,孔子与丌官氏的婚后生活由美好回归现实,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出现,对于一心做学问的孔子来说是不堪其扰。
次年孔子改作掌管畜牧的小吏乘田,还得干些粗活,不管对于孔子还是夫人来说,对这种现状都不满意。丌官氏希望孔子能够出人头地,立足仕途,而孔子却希望发展礼制、树立道德规范,一心做学问,分歧让彼此都倍感难受。
孔子27岁,开办私学,传书育人,开始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鲁国发生内乱,赏识孔子的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随后也去了齐国;仅隔了两年,受齐国大夫的所妒孔子又逃回了鲁国。
孔子又做回了老师,但是这显然不是丌官氏想要的结果,作为支持孔子的大后方,丌官氏需要的是安定、富足的生活,而不是孔子虚无的名气;孔子需要的妻子是理解自己,就如同母亲一样,但两人都无法做到对方想要的结果,所以孔子只能自嘲说四十不惑。
看淡了感情,生活越加平淡如水,孔鲤也就没了弟弟妹妹,孔子与妻子真正地成了相敬如宾的陌生人。
孔子带着弟子开始四处游历,妻子带着满腹不满看家育子,两人成为了两条平行线。
当曾经轻视孔子的阳虎劝孔子出仕时,孔子犹豫了,也许该为家停留一段时间了。随后升小司空、任大司寇,孔子开始在鲁国实现自己的理念,但很快因削弱三桓触及到季氏利益从而失去了季桓子的支持,失望的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夫妻两人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
丌官氏不明白孔子的所作所为,原本身居高位可以富贵一生,偏偏要倚文卖文,为实现理想而周游列国,背国离乡,弃家而不顾,身为一个大男人,这合适吗?
理念的冲突,两人的关系就越加冷淡,“失饪,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席不正,不食”,看似是遵守礼制,何尝不是一场对妻子的为难,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孔子终于发出自己的牢骚:“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
丌官氏的担心也并无道理,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并非都受到礼遇。途径陈国时被困半道绝粮七日,是子贡求助楚国派兵才得以生还;行至陈国、蔡国之间又被困,众多弟子饿病倒。战乱之时,哪有什么安身地?舍近求远,殊为不智。
孔子与妻子在矛盾中聚少离多,在孔子67岁的时候,亓官氏去世了,而此时孔子还在卫国。
一年后,孔鲤思念亡母,不禁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孔子听见了,知是儿子后很是生气,斥责道:“嘻!其甚也”,即是太过分了的意思。
孔子对妻子厌恶到了这程度吗?不是的,孝期过了,孔鲤便不该再着孝服哭泣,这违背了礼制,也是对亡母的不尊重,所以在孔子的世界里,礼制大过于感情。
孔子的绯闻孔子带着弟子游历时名气已经很大,成为很多国君求教的大家,自然有相慕的红颜伸出橄榄枝,南子就是这么一位丽人。
南子虽然美丽,却是一朵多刺的玫瑰,带着媚毒。
南子原是宋国公主,嫁与卫灵公为妻,后贪慕公子朝美貌两人之间有了私情,最玩味的是卫灵公还纵容两人在洮地相会,这是卫灵公独特的嗜好还是写史书的人喝醉了呢?
反正我是不相信的,孔子也不相信,但是子路相信。
南子早已听说了孔子的大名,正好孔子来到了卫国,于是邀请孔子见过面。子路听闻后立马反对,这南子的就是朵出墙的红杏,老师你别太靠近,近墨者黑,吃不到羊肉反而惹一身骚。
孔子没办法,子路都这么说了,瓜田李下的,还是避个嫌好,于是拒绝了南子的好意。
南子一听郁闷了,我身为一国之母,见个人还被拒绝了?难道我丑?也不服气了,派人告诉孔子道:“你想见到卫灵公,先过了我这关再说。”
孔子要宣扬推广礼制,离不开国君的支持,只能去见南子。
两人隔帏想见。
孔子行跪拜大礼,南子钦佩孔子的才能,于是连忙回跪还礼,这下腰间佩戴的组玉撞击声就乱了,而在礼制上非常讲究组玉的鸣和之声,不得有杂音和乱音,否则就是不雅,南子因忙乱导致玉佩乱音足见对孔子的敬重,因此孔子才对子路解释说道,“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虽是无奈之举,但两人相见却是守礼知节。
事实上南子见孔子如同当今粉丝见偶像一样,只是一种满足心愿的相见,没有故事,也不关风月,但是子路还是不高兴,孔子也无奈了,所见的南子与传言的南子并不相同,说到底都是人言可畏的原因,因此直言道:“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这句话既可以解读为孔子发誓没做任何违背礼制的事,否则被天所不容,但孔子修身修德,还不至于被弟子一脸的不高兴就逼的赌咒发誓,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解读呢?
其一:可惜南子虽有娇美容颜,却没有与之匹配的道德观,是上天的疏忽,也是上天的吝啬。
孔子不会去胡乱评判不了解的人,只根据传言表达出惋惜之情,
其二:没有根据地胡乱否定一个人,老天也看不过眼,看不过眼啊!
孔子告诫子路不可听信流言而随意否定一个人,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处事态度,成为人言可畏的推手。
也就是说,孔子与南子之间非常得清白,并没有什么暧昧之情。
孔子一生为了建立自己理想国度不得不周游列国,寻找有识的明君,借助其力量完成梦想,让天下人知礼守节,形成一个和睦的 社会 ,但孔子首先还是一个人,有 情感 、有喜恶,要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所以才说“食色性也”。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子是为了学说忽略了家庭和感情的人,不管是贫穷还是显达,一直都在专注学说,自然也就没有纳妾,一生中只娶了唯一的子妻亓官氏,可算专一否?一个小孩,他是父母双全还是来自单亲家庭,是跟爹长大,还是跟娘长大,很重要。孔子是由妈妈拉扯大。对他来说,妈妈更重要。 关于孔子的出生,有另一种传说,叔梁纥身体好,生育力极强,他和施氏(正室),一口气生了九个闺女,就是没有男孩,好不容易娶个妾,生下个男孩,叫孟皮,还是瘸子(可能是患小儿麻痹症)。孔子他爸,娶了两个太太,都没生下健康的男孩。他不甘心,又到颜家求婚。颜家有三个女儿。当爹的怕这些年轻女孩嫌他太老,特意解释说,孔子他爸是"圣王之裔","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比孔子还高),出身高贵,身体没问题。但老大、老二不干,只有老三同意。这个老三叫颜徵在,就是孔子他妈(《孔子家语·本姓解》)。●1 ●1 《史记·孔子世家》索隐、正义引《孔子家语》并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徵在从父命为婚",今本《孔子家语·本姓解》缺施氏。 这个故事,是正式求婚,和司马迁的说法不一样,也许是一种补救之说,可以消除野合说的不良影响。 孔子他姥姥家是颜氏。鲁国的颜氏,有姬姓之颜和曹姓之颜,●1 ●1 鲁国的颜氏有两支,一支是小邾之颜,即邾武公(名夷父,字颜)子友别封于郳的颜氏,为曹姓(《左传》庄公五年疏引《世本》和杜预《春秋世族谱》,又《潜夫论·志氏姓》);一支是鲁伯禽的支庶,食采于颜,为姬姓(王俭《姓谱》)。《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娶鲁女曰颜懿姬,即颜氏姬姓女。孔子之母也可能是姬姓。她是哪个颜还不能肯定。颜氏寻根问祖,都说自己是颜回的后代,再往上追,则说出自曹姓,即邾国的分支小邾国。小邾国,有个墓地在今山东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2002年发现,六座墓,被人盗了三座半,剩下两座半,2003年发掘。我去过这个墓地,那里有块碑,说这是颜氏的祖坟,就是颜氏后人赶去磕头,特意立的。 孔门弟子有八人出自颜氏,●2 最出名的学生是颜回。孔、颜两家是姻戚,儿女亲家,有通家之好。这些学生,都是从他姥姥家带出来的。 ●2 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相、颜之仆、颜哙、颜何。案:孔在卫国曾住在颜浊邹家,此颜或与鲁颜有关。又言偃的言和颜回的颜,上博楚简,写法一样。 叔梁纥想要一个健康的男孩,颜徵在也想。传说,颜徵在曾到郰邑附近的尼丘山(在今山东曲阜市的东南)祷神求子。孔子为什么叫丘,有两种说法,一说和他的颅形有关(《史记·孔子世家》),一说和他出生于这座山有关(《孔子家语·本姓解》),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尼丘山,本来叫尼丘山,因为孔子的私名是丘,丘字要避讳,所以现在只叫尼山。 仲尼是行辈加字,古人称字是对他的尊称。孔子死了,鲁哀公的悼词称他为"尼父"(《左传·哀公十六年》),"尼父"就是他的字(古人称字,男子往往加父字,女子往往加母字)。 孔子排行老二,吴虞管他叫"孔二先生",有戏谑之义。五四运动和"文革"时期,大家对孔子往往直呼其名,如赵纪彬的书,就只呼"孔丘",不叫"孔子"(但孔子的学生,他反而称字)。而最难听的叫法,是"孔老二"。●1 ●1 这种叫法是谁发明,不知道,有关考证,俟诸高明。1929年,孔氏族人控告山东省立第二师范上演《子见南子》剧,其联名上告山东教育厅的呈文,已经提到该校标语有"打倒孔老二"之语。参看:鲁迅《关于〈子见南子〉》,《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550-570页。"孔丘"的"丘",清朝要缺笔,不能直呼其名,叫名已经不礼貌,"老二"更是侮辱性的词汇。
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鲍鹏山 孔子生活的时代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里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纵横天下的伯霸诸侯看他们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孔子是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的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 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顿时心凉如水。他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 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题目也就一闪而现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支蜡烛吗 四面飙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 颜渊死了他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天丧予天丧予”安贫而乐道的颜回死于贫困死后连棺材也没有。孔子为之深深恸哭。“我不为他哭还为谁哭呢”他越来越老了世道也越来越混乱了。不久有消息传来子路死在卫国了正中了孔子以前的忧心忡忡的预言“不得其死”被人剁为肉酱。子路是众弟子中唯一敢于冲撞他的学生小他九岁总是雄纠纠的样子。孔子知道这个有些粗野的弟子其实最为忠厚义气他还曾设想当他远遁人世时让子路跟随着他。可现在又死在他前面了。他已经多次承受着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痛了。他的心境更为凄凉了。做生意的端木赐子贡来看他给老师一些周济他正拄着拐杖在门外看西山的落日那落日如血的余辉最后一跃染红大地与天空。孤独的孔子问端木赐“赐啊你为什么到现在才来看我呢”接着便低吟了一首绝命歌那简单的字句和厚重的内涵使人想到宇宙中最简单而又最本质的哲理人间的生死竟也牵动着宇宙的毁成“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圣人洒泪而尽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选自《天纵圣贤》有改动 11 文章开头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如何表述孔子所处时代特征的4分 12 作者引用孔子的“绝命歌”的作用是什么4分 13 文中花了不少笔墨写“蜡烛”请联系全文具体分析“蜡烛”的作用。6分 14 有人评价这篇文字“苍凉悲壮有一种悲剧之美”。试探究文章是如何选材来呈现苍凉悲壮之美的。6分
11 4分通过拟人、想象2分形象化地描写了西周古都废墟的荒凉残破1分渲染当时周王朝土崩瓦解天下纷乱不堪的局面1分。 12 4分表现孔子临终时深深的悲哀1分让人联想到一代圣人的伟大人格1分感受到他去世造成的巨大影响1分不仅影响当时也影响千秋万代1分。 13 6分①题目把孔子比喻为“黑暗王国的残烛”文中着力渲染“蜡烛”如何在“寒意四逼”的环境中“艰难地闪耀”最后写蜡烛“耀眼地一跳熄灭了”。“蜡烛”象征孔子的伟大形象2分。 ②写出了孔子所处环境的恶劣表现孔子一生都在追寻却壮志难酬的痛苦突出了一代哲人的悲剧命运2分。 ③“蜡烛”在文中作为线索勾连首尾串起材料2分。 14 6分从选材上看文章写的是孔子的晚年2分写他的疲倦、痛苦、失败和不幸2分突出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挽狂澜于既倒的人格精神充满悲壮感2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