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抗洪英雄的事迹

98年抗洪英雄的事迹,第1张

舍生忘死,为民献身

年仅20岁、参军20个月,党龄只有8天的李向群,家富不忘报效国家,舍生忘死为民献身,于1998年8月22日累死在荆江大堤上,可歌可泣,英名永存。

正像他生前所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为人民勇于牺牲奉献,就是一个有价值的革命军人。”

下面介绍的是抗洪英雄李向群生命最后时日所走过的惊人之路,生者当永记。

1998年6月13日,李向群回家探亲。也就是从那个时日开始,我国广阔的大地开始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李向群虽然回到了家里,但他每天晚上都打开电视关注着各地的水情。一天晚上,他又打开了电视,看到漓江水位在不断上涨,我国南北的汛情也在发展。作为军人的李向群意识到,部队很可能要去参加抗洪抢险。他越想越坐不住了,自觉应该提前归队。父母听向群要提前回部队,有些舍不得。母亲挽留儿子说:“你刚回来几天,在家多呆几天吧!”李向群有点调皮地说:“儿子现在是部队的人了,现在部队要抗洪抢险,我能呆得住吗?”

1998年6月22日,休假仅8天的李向群为抗洪提前返回部队。一位战友笑着说:“你急个啥?真是瞎积极。”李向群却说:“国家养兵千日,现在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我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6月24日,漓江水位暴涨,桂林市区大面积进水,火车站北站水深达1.2米。部队接到紧急任务,要到青狮潭水库抢险。刚刚归队两天的李向群要求参加抢险,指导员让他在家休息,说他一路上很辛苦,就不要去了。李向群坚持要去,说:“洪水就是命令!军人能不执行吗?”

到了青狮潭水库,李向群和大家一起扛沙包垒大堤,干了两天两夜,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时候,离美国总统克林顿来漓江只有5天了,可漓江两岸垃圾成堆,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垃圾袋。桂林市的领导非常着急,请部队火速支援,李向群又参加了清除垃圾的活动。他脏活累活抢着干,受到营部的通报表扬。

1998年8月5日,李向群所在部队接到紧急命令,立即赶赴湖北灾区。命令下达后,部队仅用40分钟全部登上北上的列车。挤在闷罐车里,正是高温的夏季,部队都没来得及吃饭,又饿又渴,难奈无比。经过30几个小时,部队到达湖北沙市,立即奔上大堤抢险。

1998年8月7日下午2点,李向群随部队从沙市到达弥市镇。8月8日上午8点半,荆江干堤马浩段大面积散漫,部分地段出现滑坡,情况紧急,部队迅速上堤抢险。

李向群迅速穿上救生衣,扛着铁锹,和战友们一起赶往大堤,立即投入抢险。别人一次扛一个沙包,李向群扛两个,排长郭秀磊劝他,说:“向群,悠着点劲,干得太猛,明天怎么办?”李向群笑着说:“排长,没关系,我年轻有的是力气,再说,力气用完了还可以再长啊!”太阳当头照,李向群扛着两个沙包,气喘吁吁,不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

战友朱天平看到李向群这样拼命干,非常佩服,也非常心疼。朱天平知道劝也没用,就在给李向群装沙土的时候少装一些。李向群发现后,撑开编织袋,使劲嚷着:“再装点!再装满一点!”他嫌小朱动作慢,干脆把铁锹抢过来自己装。两个半小时,李向群双肩被编织袋蹭破了皮,渗出了鲜血,一共扛了50多趟,是全营扛包最多的。

1998年8月7日晚,李向群在湖北沙市的弥市镇大口村,怀着激动的心情趴在背包上连夜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8日早上,郑重地交给了指导员。李向群涨红着脸对指导员说:“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请党支部在‘水线’上考验我,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最危险的地方让我上,我一定用实际行动证明我的入党誓言。”

1998年8月8日晚11点,为迎战长江第4次高峰,9连的临时会议室里正在热烈讨论参加抗洪抢险突击队的人员名单。

李向群刚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心想加入突击队。可是,他听说参加突击队的都必须是党员、干部和骨干。可他什么都不是,想什么办法才能加入突击队呢?

李向群来到会议室门口,大着胆子喊了一声“报告”,就推开了会议室的门。正在屋里开会的人都不做声了,不知道他有什么事。李向群看到大家疑惑的目光,也有些不自在,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了。这时,指导员胡纯林开了口,他明白李向群是来干什么的,可是,他说:“怎么还没休息?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说不定一会儿还要去抢险呢!”李向群定了定神,大声说:“我正是为这事来的,请批准我参加突击队吧!”他说得很恳切,两只眼睛看着大家。

指导员听了李向群的话非常感动,说道:“你提的要求很好,我们很高兴。但是,作为一名战士,要服从组织的安排!”李向群有点着急,说:“我自幼在江边长大,身体结实,水性好,最适合担任抗洪抢险突击队员了。”

连长说:“你的心情我们理解。可是,突击队员要求是党员和骨干。你不是骨干,也没入党,就不要参加了。”

李向群急了,又说:“连长,指导员,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我已交了入党申请书,让我在突击队里接受考验吧!”

大家听了李向群的话,觉得有道理。连长和指导员也交换了一下眼色,会心地点了点头。

指导员站起来说:“好了,根据李向群同志的一贯表现和他强烈的要求,我同意他参加突击队!凡是同意的举手!”

李向群如愿成了突击队员,高兴地走出了会议室,抓紧做抢险的准备去了。

1998年8月13日10点25分,李向群随部队火速赶到弥市大坪口幸福闸排险。这时候,长江第5次洪峰逼近沙市,幸福闸发生较大面积散浸,需要迅速查清漏洞,排除险情。

幸福闸这个地方,江面弯多水急,漩涡不断,恶浪一个接着一个扑向堤岸。连长正在考虑下水排险的人选,李向群拨开人群走到闸前对连长说:“我下去试试!”说完一个猛子扎下去。30秒、50秒,李向群一直没露头。大家都着急起来。1分钟过后,李向群才从下游10几米的水面冒出来。指导员忙问:“怎么样?”李向群说:“水流太急,控制不住身子。”连长命令拿背包带,把6只沙袋捆在一起放入水里,脱掉衣服要亲自下去。李向群一下子把背包绳抢过来,说:“连长,我下去过一次,心里有底,还是我下吧!”说完,李向群抱着沙袋沉入了水中。在下沉当中,李向群的右脚踝关节不小心碰到闸门,被划开一个4厘米长的口子,鲜血直流,可他全然不顾,手脚并用,来回探寻,终于找到了闸门渗水口的准确位置。

李向群上岸后,连长见他右脚踝流血不止,立即叫卫生员为他包扎,并让他去休息。李向群不肯,说:“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多扛一袋沙包,大堤就多一分安全。这个时候,我怎么能休息!”李向群又和大家投入了封堵管涌的战斗。

在全连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封住了渗水洞,排除了险情。

1998年8月14日,由于李向群在抗洪抢险中表现出色,经连队党支部大会讨论,一致同意接受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1998年8月16日,长江第6次洪峰到达荆江,沙市水位4522米,创历史最高记录。下午5点30分,李向群和战友们来不及吃晚饭,火速赶到南平大堤投入抢险。这时,有的堤段河水已漫过大堤,次日凌晨4点,9连作业区正南侧约300米处突然发生10多米长的内滑坡,情况紧急,李向群大喊一声:“不好!快上!”带头跳入水中,随着,9连官兵也纷纷跳入水中,大家手拉手筑起两道人墙护住大堤。

1998年8月17日上午,与洪水搏斗了一夜的李向群,悄悄来到营部找到卫生员。他向卫生员要感冒药,一试表,发烧挺厉害。卫生员给他开了两包药,让他签个字,回去休息。李向群想,签了名就不能上大堤了,一点感冒用不着休息。卫生员王稳容曾和李向群一起参加函授学习,就对他说:“大家都在大堤上抢险,我又刚入党,怎么能休息,如果连里干部问起这件事,你可要给我保密。”

卫生员说,这次我给你保密,下次可不行了。

1998年8月19日上午,李向群仍然没有退烧,听到天兴堤段又出现8个管涌群后,又和战友们奔向天兴堤。其实他请个假就可在家休息,但是他觉得堤上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制服洪魔的力量,况且,自己已是一名***员了,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应该轻伤不下火线。

在天兴大堤,李向群看到浑浊的江水从管涌口喷出,扛起沙袋就跑,两袋、三袋、四袋,忘记了病痛,渐渐地,他的脚步慢了下来,头不怎么痛了,可昏沉沉的。突然,他觉得好像碰到什么东西,一看,是指导员和排长。排长责怪李向群,说:“休息一下,不要劳累过度了。别人扛一包,你老是扛两包,这怎么行!”指导员看到李向群脸色发青,用手一摸他的额头,真烫手,就对排长说:“把他送回去!”李向群不肯走,分辩说:“这点小病不算什么!”指导员说:“你带病坚持抢险,精神可嘉,但这种做法不可取。”

李向群死活不下堤,一直带病坚持战斗,直到晕倒在大堤上。李向群被送进了卫生队。

在卫生队里,李向群躺不住,一听有情况就不顾一切地往堤上跑,前后3次“出逃”。他说:“都什么时候了,我还能躺得下!”

1998年8月21日,南平大堤有一段堤基塌陷,引发70米的内滑坡,汹涌的江水不断冲击着江堤,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上午8点,全团官兵到南平大堤险段抢险,有的挥舞铁锨装填沙包,有的肩扛手抱沙包,干得热火朝天。忽然,一班长王绍发现李向群也在大堤上。指导员跑过去,说:“快回去,你还要不要命?”李向群真诚地说:“指导员,险情这么急,全团都上了,我在医院里躺着不踏实。”指导员命令道:“不行!你必须回去!一班长,你把他送回去!”李向群被推上了车。可是,不大会儿,李向群又出现在大堤上。

李向群带病坚持抢险,和战友们一起装填沙土,搬运沙包。他感到阵阵头晕,却不肯少填一铲沙,少扛一个沙包,少跑一步路。战友们看他脸色发青,嘴唇发紫,都劝他休息,他微微一笑,“我没事的!”

上午10点左右,李向群已经非常疲累。当他扛着两只沙包再次爬上大堤时,头一阵儿发晕,一个跟头栽倒在大堤上。战友们赶紧围过来一看,沙袋压在李向群肩膀上,他的鼻孔渗出了鲜血。一位在堤上送水的老大娘唐书秀,将李向群抱在怀里,急忙褪下手镯给他刮痧。55岁的唐书秀看着不省人事的李向群眼泪汪汪,心里一阵难过。15分钟以后,李向群苏醒过来。他喝了两碗水,休息了几分钟,不顾大家的劝阻,又扛起了沙包。这时,他每走一步,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还直打颤。他咬紧牙关,紧锁眉头,心里默念着:坚持,坚持,再坚持。满头汗水的李向群扛到20多包沙袋时,终因疲劳过度,一头扑倒在大堤上,口吐鲜血,昏死过去。

11点5分,李向群在教导员王战飞的护送下,被送进公安县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室,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抢救,李向群才慢慢睁开了双眼。李向群此时生命垂危,但还用微弱的声音对教导员说:“管涌堵住了没有?还滑不滑坡?晚上还有没有任务?”教导员流着眼泪说:“向群!你安心治病吧,大堤没事了。”

当天下午,李向群被紧急送到武汉抢救。因为他极度劳累,导致心力衰竭,肺部大面积出血,经多方抢救无效,于22日10点10分永远闭上了眼睛。

1998年8月28日,南平镇港关中学校门口挂着“李向群同志永垂不朽”的横幅,下午1点半在港关中学为抗洪英雄李向群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会场里摆满了花圈,烈士的遗像高高悬挂在深蓝色的挽幛上,“为人民战洪魔流芳千古,保大堤献青春英名永存”的挽联在风中飘动。

55岁的唐书秀大娘热泪涌流,在低回的哀乐声中呜咽地向人们诉说着:“这孩子是累死在大堤上的啊!”

师政委曾求腾噙着泪花念悼词,念着念着失声痛哭起来。琼山市副市长王舜边哭边说:“向群是党的好儿子,是我们琼崖人民的好儿子啊!”

李向群,一个崇高的形象永远屹立在千万人的心头;李向群,又一位伟大的英雄,英名千古!

  李向群:真英雄就是在关键时刻为了人民利益勇于牺牲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就是在平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关键时刻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奋斗和牺牲!

  ——李向群

  [李向群简介]

  1998年夏那场令人难忘的抗洪抢险中,英雄战士李向群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置生死于不顾,以其20年的短暂生命和22个月的短暂军龄,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赞歌,被誉为“新时期的英雄战士”。

  1978年出生的李向群生前是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战士。他家虽有百万家产,但为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李向群毅然选择参军之路,由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合格战士、优秀士兵和光荣的中国***党员。在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抢险战斗中,李向群主动报名参加部队的抢险突击队,他带病顽强拼搏,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被送进医院抢救醒来后,又拔掉输液的针管上堤战斗,终因劳累过度壮烈牺牲。

  为了表达对烈士的深切怀念,灾区3万群众自发地赶来参加烈士的追悼会,并在烈士生前抗洪的地方树碑立传。中央军委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光荣称号。

  [李向群事迹]

  抗洪英雄李向群从一名普通的特区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士兵,继而成为一名***员,伴随着李向群迷茫中的烦恼和磨砺中的痛苦的,是他一步步攀登和追求的坚实脚印……

  1996年冬,团荣誉室迎来一群身着崭新军装的新兵。面对英雄部队的历史长卷,和那一张张微微发黄的英雄照片,一位新战士的眸子中闪烁着羡慕。凝视“群英榜”,他冒了一句:“我也会上去的!”新兵营长一愣:“你叫什么名字?”“李向群。”“从哪儿入伍?”“海南大特区!”李向群语气中露着自豪。“像特区的兵,好好干吧!”营长赞许中含着鼓励。

  当晚,李向群给自己制订了这样的目标:“队列、射击、投弹……五项训练全部达到优秀成绩。”

  真正的蓝图远非笔记本上就能画出。半月过后考核,五项课目中,李向群三项不及格,名列新兵连倒数第二。伏在大榕树上,心比天高的李向群抹起了眼泪。排长周建文使劲拍了他肩头一掌:“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是块当兵的料,明天就照着我的样子练!”

  负重20公斤的5公里武装越野,是体能训练中最艰苦的一项。周建文让李向群紧跟着自己。跑着跑着,李向群的步子渐渐慢了,忽地瘫倒在地,喘着粗气说:“我实在受不了了,歇会吧。”

  “这就是运动中的极限,站起来,挺过去,超越它!”排长一把扯起李向群,命令道:“牵着我的衣服继续跑。”

  李向群终于跑完了5公里路程。两个月的新兵训练,他成绩全优。一年之后,他的名字果真上了团里的军事训练标兵榜。

  磨砺,岂止在训练场。部队提倡士兵不吸烟、不喝酒、不进发廊。从前每天要抽两包烟的李向群,入伍不久就郑重宣布:“今后谁见列兵李向群抽烟,可罚他一个月津贴。”

  这一次,李向群真的感受到了锤炼意志的艰难:每当犯烟瘾,他坐立不安,竟将残留着淡淡烟味的手指放在鼻子上嗅。班长王绍心痛地说:“戒烟有个过程,实在难忍就抽一口吧。”李向群摇摇头:“定下的事,咋能说变就变。”他把戒烟的图案用红漆画在了右手食指上,再犯烟瘾时,抬手看到戒烟的图案,连指头也不嗅了。一个月下来,李向群硬是把烟戒掉了。

  人生即选择。“选好目标铺好路,走好人生每一步”,不断给自己树立标杆,在艰苦的磨砺中一步步超越自我,就是李向群的选择。事实上,放弃经商赚钱机会和家中舒适的生活条件从军入伍,李向群也正是奔着这种人生的超越来的。

  “李向群印名片啦!”不胫而走的传闻传到了连长陈海武的耳朵里。陈连长纳闷:李向群当过小老板,有名片不奇怪,可现在是军人,部队明文规定不准印名片,难道他?

  李向群只好向再三查问的连长拿出了几个名片盒。打开一瞧,陈海武吃了一惊:一叠叠名片般大小的纸片上,密密麻麻抄记的是训练要则、军事知识、法律条文、文学常识、格言警句……

  军营浓厚的学科学文化氛围熏陶着李向群,也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自身文化素养与将要担负的使命的反差。他在日记中写道:“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每个人都要为走向新世纪作准备。”

  参军不到两年,李向群记下了5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就在奔赴长江抗洪前夕,西南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中心,给他寄来了法律单科结业证书和优秀学员证书;军营20个月,李向群一步步实现着人生的最大值:两次被评为全团训练尖子,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一次荣立三等功……直至成为一名党员的8天后,永生在大堤上的他被追授“抗洪勇士”,并被追记一等功。

  追寻这位同龄英雄走过的路,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们感慨万千:“他的人生就像攀登一座山,一步步都在往上走,每一步都走得那么深沉、那么坚实。”

  作为与改革开放一起长大的新一代,李向群与许多特区青年一样有着开放的个性,遇事喜欢表达见解。刚入伍那阵子,他对诸如不准留长发、不准进地方歌舞厅娱乐等部队规定硬是想不通,当众向连队干部提出质疑。一名班长调走,他甚至提出了民主选举班长的建议。

  对李向群这样性格鲜明的年轻人,部队没有采取简单生硬的强制和说教,而是运用润物细无声的办法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一次强度训练小憩,指导员胡春林说:“谁表演个节目,轻松轻松。”“看我的!”李向群跳进大家围坐的圈子,即兴将手中的手榴弹当“话筒”,让战友们把冲锋枪作“吉他”,边舞边唱:“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战友们前仰后合,训练场上爆出阵阵欢笑声。指导员鼓着掌顺势说:“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有严格的纪律、严明的规定,因为我们穿着绿色的军装啊。”

  这件事对李向群震动很大。他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军队就是军队,只有把开放的个性融入铁的纪律,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现代军人。

  拉练中不慎碰掉群众一个桔子,他在树下的石头上压下了身上仅有的两元钱,担心不够,还把地址留了下来;战友家人遭了欺负,准备回家用拳头解决,他说服战友不要意气用事,并帮助起草了诉讼书,运用法律解决了纠纷。一天中午,连队积肥。李向群与新战士温宝添同一组,沿路扒拉着草丛中的牛粪。烈日当空,臭气熏人,温宝添捂着鼻子说:“脏兮兮的,干脆到老乡家买一担交差吧。”李向群擦着脸上汗水说:“连队规定是捡不是买,再说粪可以买到,艰苦奋斗的精神哪里买呀?你到树下透透风,我来捡。”

  在军营大熔炉的不断冶炼中,烙着鲜明时代特点的李向群,思想和行动变得更加理性。

  款式新颖的服装在游客纷至的桂林格外抢手,家里开着两处服装厂的李向群对时装很在行,聊天时不免常常议论一番。战友们见他谈得头头是道,好奇地问:你这么有经验,难道不想帮家里推销些服装?李向群一笑:“想倒是想过,可军人严禁经商,我不能犯纪律呀。”这两年,过去生意场上的几个朋友多次让他在部队驻地联系客户,许愿利润分成。可是李向群反复给他们讲部队纪律,就是没帮这个忙。

  正是胸中装着铁的纪律,即使可以通融的特殊时期,李向群也决不违反规定。

  战胜了长江第五次洪峰,团里安排连续奋战了4天4夜的九连就地休整。班长王绍带着全班,到南平镇打扫卫生,李向群负责的那一段正好有一家发廊。见解放军帮他们做好事,热情的老板非要免费给他洗头,李向群摆摆手。老板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劝道:“抗洪抢险特殊时期嘛。”尽管好几天没顾得上洗澡,头皮也痒痒的,但部队纪律不容他半点违犯。他谢绝老板的一片好意,又埋头扫了起来。

  高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高炮团225营一连指导员。原为空军某部飞行员,后因健康原因来到高炮部队,成为一名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1998年8月1日,随部队参加抗洪抢险,在湖北省嘉鱼县洲湾地段抗洪时,高建成为抢救战友光荣牺牲。 1998年8月1日,高建成和战士们吃过晚饭,正象往常一样召开有关抗洪抢险的例会。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湖北省防总指挥部命令:洲湾中堡村堤垸发生严重管涌,部队火速赶赴抢险。 接到命令不到3分钟,168名官兵就踏上5部大型牵引车,向险堤急驶而去。洲湾距武汉市仅120公里,长江在这里来了个急转弯形成了状如握拳、面积约15亩的垸,这里居住着两个镇的五万多名群众。在洪水到来的危急时刻,全体官兵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赶到险段,救民于危难。 车越往前行,路面上的水越多,车队两旁都是成群结队向后撤退的群众。高建成看到人群中一位老大爷和一位老大娘互相搀扶着,颤微微挪不动步,立即停车将两位老人扶上车来。20时30分,车队距离洲湾堤坝只有100多米时,因多日浸泡变得松散的大堤,在管涌的压力下轰然决口,落差近10米的洪水裹挟着泥沙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而来,冲撞着一部部大块头的牵引车。激流中,牵引车剧烈摇晃。高建成高声叫道:“不要慌!快解背包带,把车连在一起!”在他的指挥下,战士们迅速展开自救与互救。突击队员脱下救生衣穿在不会水的战士身上。高建成带领战士爬上车顶,解下背包带与前面一连连长黄顺华带队的车连在一起。由于高建成所在牵引车已开始倾斜,高建成命令车上的战士和老百姓顺着背包带迅速转移到黄连长的车上,高建成最后一个离开后,车子即被洪水吞没。 此时,黄连长看到高建成脸色发青,知道他几天来一直带病扛沙包筑堤坝,身体极度虚弱,便不由分说将一件救生衣套在他身上。高建成扭头看见不会水的新兵赵文源正不知所措,便一把脱下救生

  衣套在他身上,并叫过一个会水的班长说:“快带他到树上去!” 滔滔激流中,高建成和黄顺华带领战士们将背包带拴在一起,大家 向树上转移。 肆虐的洪水还在疯狂上涨,高建成一边组织疏散战士,一边不 断大声喊着:“同志们,不要惊慌,有我和连长在,有党员干部在, 就一定要保住战士们的生命,就是牺牲我们也要保住大家。”突然

  一阵浊浪涌来,高建成被掀入激流之中。漆黑的夜色中,高建成在 激流中飘游着,多日的劳累和病痛使他疲惫不堪,按他的水性他完 全能够游到旁边的树上求生,但他没有,考虑到水中可能还有战友 和群众,他边游边开始寻找,他喊道:“水中有人吗?”突然,身 边响起微弱的呻吟声:“我是一连的刘楠。”高建成奋力游到他身 边,告诉他:“我是指导员高建成,别慌,跟我来!”一只大手抓 住了刘楠的胳膊,高建成拖着刘楠游近了树丛。此时,刘楠已无力 爬到树上,高建成也筋疲力尽。他和刘楠在水中时沉时浮。高建成 边游边鼓励小刘:“一定要顶住!”正说着,一个浪头打来,高建 成借势用肩膀把刘楠顶到树上。刘楠高喊着:“指导员,太危险, 你也上来吧!”高建成摆了摆手,再次游向激流中寻找落水的战友。 “救救我!”高建成循声游去,一把抓住正在下沉的13班战士何董 华的手,拖着小何不顾一切地游着,一米、两米……终于游到了一 棵树旁,虚弱的小何被高建成猛力一推,就势抓住了树枝。而小何 回过头寻找指导员时,只看见他的头和手露了一下,便被洪流裹挟 而去。 8月3日中午时分,在距洪水决口3公里处,高建成的遗体被打 捞上来。为了抗洪,为了战友,高建成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33岁 的青春年华。 9月4日,中央军委授予高建成“抗洪英雄”荣誉称号命名大会 在京隆重举行,向烈士的妻子鲁蓓颁发了授予高建成的一级英模奖 章,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宣读了江泽民主席签署的中央军委授予高 建成同志“抗洪英雄”荣誉称号的命令。大会还号召全体指战员向 高建成同志学习

『壹』 有谁知道现在抗洪救灾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快!快!快!!!!

8月4日,25岁的四会市公安局巡警大队三中队民警王继贤在抢救被困群众中壮烈牺牲。还是8月4日,29岁的广宁县赤坑镇计生办主任马红梅在检查防洪和催促群众撤离的过程中光荣牺牲。

『贰』 98年抗洪救灾的英雄人物故事(200字左右的)

1998年,南方水灾。第一次抢险他就十分卖力,是全营扛包最多的一个人。在险情面前,他不顾危险,亲自扎猛子查堵渗水洞。8月14日,他在荆江大堤上光荣地入了党。

8月17日凌晨,连续奋战14个小时后,他开始感到头昏发热。17日下午,他第一次昏到在地,发烧40℃,被强行送进了卫生队。8月19日,险情又一次出现,李向群拔掉针头,头痛得厉害,他就找了根带子缠在头上减轻疼痛,直到第二次昏倒在地。

8月21日,又一次滑坡出现,李向群见部队紧急出动,躲过值班卫生员,偷乘兄弟连队的卡车赶到现场运沙包,并再次昏倒。随后,他睁开眼睛,挣扎着爬起来,又加入了筑堤行列,最后口吐鲜血,栽倒在地。

8月22日,李向群因极度劳累,离开了人世。

『叁』 1998年抗洪救灾的具体英雄事迹

李向群:真英雄就是在关键时刻为了人民利益勇于牺牲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就是在平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关键时刻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奋斗和牺牲!

——李向群

[李向群简介]

1998年夏那场令人难忘的抗洪抢险中,英雄战士李向群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置生死于不顾,以其20年的短暂生命和22个月的短暂军龄,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赞歌,被誉为“新时期的英雄战士”。

1978年出生的李向群生前是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战士。他家虽有百万家产,但为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李向群毅然选择参军之路,由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合格战士、优秀士兵和光荣的中国 党员。在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抢险战斗中,李向群主动报名参加部队的抢险突击队,他带病顽强拼搏,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被送进医院抢救醒来后,又拔掉输液的针管上堤战斗,终因劳累过度壮烈牺牲。

为了表达对烈士的深切怀念,灾区3万群众自发地赶来参加烈士的追悼会,并在烈士生前抗洪的地方树碑立传。中央军委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光荣称号。

[李向群事迹]

抗洪英雄李向群从一名普通的特区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士兵,继而成为一名 员,伴随着李向群迷茫中的烦恼和磨砺中的痛苦的,是他一步步攀登和追求的坚实脚印……

1996年冬,团荣誉室迎来一群身着崭新军装的新兵。面对英雄部队的历史长卷,和那一张张微微发黄的英雄照片,一位新战士的眸子中闪烁着羡慕。凝视“群英榜”,他冒了一句:“我也会上去的!”新兵营长一愣:“你叫什么名字?”“李向群。”“从哪儿入伍?”“海南大特区!”李向群语气中露着自豪。“像特区的兵,好好干吧!”营长赞许中含着鼓励。

当晚,李向群给自己制订了这样的目标:“队列、射击、投弹……五项训练全部达到优秀成绩。”

真正的蓝图远非笔记本上就能画出。半月过后考核,五项课目中,李向群三项不及格,名列新兵连倒数第二。伏在大榕树上,心比天高的李向群抹起了眼泪。排长周建文使劲拍了他肩头一掌:“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是块当兵的料,明天就照着我的样子练!”

负重20公斤的5公里武装越野,是体能训练中最艰苦的一项。周建文让李向群紧跟着自己。跑着跑着,李向群的步子渐渐慢了,忽地瘫倒在地,喘着粗气说:“我实在受不了了,歇会吧。”

“这就是运动中的极限,站起来,挺过去,超越它!”排长一把扯起李向群,命令道:“牵着我的衣服继续跑。”

李向群终于跑完了5公里路程。两个月的新兵训练,他成绩全优。一年之后,他的名字果真上了团里的军事训练标兵榜。

磨砺,岂止在训练场。部队提倡士兵不吸烟、不喝酒、不进发廊。从前每天要抽两包烟的李向群,入伍不久就郑重宣布:“今后谁见列兵李向群抽烟,可罚他一个月津贴。”

这一次,李向群真的感受到了锤炼意志的艰难:每当犯烟瘾,他坐立不安,竟将残留着淡淡烟味的手指放在鼻子上嗅。班长王绍心痛地说:“戒烟有个过程,实在难忍就抽一口吧。”李向群摇摇头:“定下的事,咋能说变就变。”他把戒烟的图案用红漆画在了右手食指上,再犯烟瘾时,抬手看到戒烟的图案,连指头也不嗅了。一个月下来,李向群硬是把烟戒掉了。

人生即选择。“选好目标铺好路,走好人生每一步”,不断给自己树立标杆,在艰苦的磨砺中一步步超越自我,就是李向群的选择。事实上,放弃经商赚钱机会和家中舒适的生活条件从军入伍,李向群也正是奔着这种人生的超越来的。

“李向群印名片啦!”不胫而走的传闻传到了连长陈海武的耳朵里。陈连长纳闷:李向群当过小老板,有名片不奇怪,可现在是军人,部队明文规定不准印名片,难道他?

李向群只好向再三查问的连长拿出了几个名片盒。打开一瞧,陈海武吃了一惊:一叠叠名片般大小的纸片上,密密麻麻抄记的是训练要则、军事知识、法律条文、文学常识、格言警句……

军营浓厚的学科学文化氛围熏陶着李向群,也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自身文化素养与将要担负的使命的反差。他在日记中写道:“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每个人都要为走向新世纪作准备。”

参军不到两年,李向群记下了5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就在奔赴长江抗洪前夕,西南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中心,给他寄来了法律单科结业证书和优秀学员证书;军营20个月,李向群一步步实现着人生的最大值:两次被评为全团训练尖子,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一次荣立三等功……直至成为一名党员的8天后,永生在大堤上的他被追授“抗洪勇士”,并被追记一等功。

追寻这位同龄英雄走过的路,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们感慨万千:“他的人生就像攀登一座山,一步步都在往上走,每一步都走得那么深沉、那么坚实。”

作为与改革开放一起长大的新一代,李向群与许多特区青年一样有着开放的个性,遇事喜欢表达见解。刚入伍那阵子,他对诸如不准留长发、不准进地方歌舞厅娱乐等部队规定硬是想不通,当众向连队干部提出质疑。一名班长调走,他甚至提出了民主选举班长的建议。

对李向群这样性格鲜明的年轻人,部队没有采取简单生硬的强制和说教,而是运用润物细无声的办法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一次强度训练小憩,指导员胡春林说:“谁表演个节目,轻松轻松。”“看我的!”李向群跳进大家围坐的圈子,即兴将手中的手榴弹当“话筒”,让战友们把冲锋枪作“吉他”,边舞边唱:“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战友们前仰后合,训练场上爆出阵阵欢笑声。指导员鼓着掌顺势说:“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有严格的纪律、严明的规定,因为我们穿着绿色的军装啊。”

这件事对李向群震动很大。他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军队就是军队,只有把开放的个性融入铁的纪律,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现代军人。

拉练中不慎碰掉群众一个桔子,他在树下的石头上压下了身上仅有的两元钱,担心不够,还把地址留了下来;战友家人遭了欺负,准备回家用拳头解决,他说服战友不要意气用事,并帮助起草了诉讼书,运用法律解决了纠纷。一天中午,连队积肥。李向群与新战士温宝添同一组,沿路扒拉着草丛中的牛粪。烈日当空,臭气熏人,温宝添捂着鼻子说:“脏兮兮的,干脆到老乡家买一担交差吧。”李向群擦着脸上汗水说:“连队规定是捡不是买,再说粪可以买到,艰苦奋斗的精神哪里买呀?你到树下透透风,我来捡。”

在军营大熔炉的不断冶炼中,烙着鲜明时代特点的李向群,思想和行动变得更加理性。

款式新颖的服装在游客纷至的桂林格外抢手,家里开着两处服装厂的李向群对时装很在行,聊天时不免常常议论一番。战友们见他谈得头头是道,好奇地问:你这么有经验,难道不想帮家里推销些服装?李向群一笑:“想倒是想过,可军人严禁经商,我不能犯纪律呀。”这两年,过去生意场上的几个朋友多次让他在部队驻地联系客户,许愿利润分成。可是李向群反复给他们讲部队纪律,就是没帮这个忙。

正是胸中装着铁的纪律,即使可以通融的特殊时期,李向群也决不违反规定。

战胜了长江第五次洪峰,团里安排连续奋战了4天4夜的九连就地休整。班长王绍带着全班,到南平镇打扫卫生,李向群负责的那一段正好有一家发廊。见解放军帮他们做好事,热情的老板非要免费给他洗头,李向群摆摆手。老板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劝道:“抗洪抢险特殊时期嘛。”尽管好几天没顾得上洗澡,头皮也痒痒的,但部队纪律不容他半点违犯。他谢绝老板的一片好意,又埋头扫了起来。

高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高炮团225营一连指导员。原为空军某部飞行员,后因健康原因来到高炮部队,成为一名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1998年8月1日,随部队参加抗洪抢险,在湖北省嘉鱼县洲湾地段抗洪时,高建成为抢救战友光荣牺牲。 1998年8月1日,高建成和战士们吃过晚饭,正象往常一样召开有关抗洪抢险的例会。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 响起,湖北省防总指挥部命令:洲湾中堡村堤垸发生严重管涌,部队火速赶赴抢险。 接到命令不到3分钟,168名官兵就踏上5部大型牵引车,向险堤急驶而去。洲湾距武汉市仅120公里,长江在这里来了个急转弯形成了状如握拳、面积约15亩的垸,这里居住着两个镇的五万多名群众。在洪水到来的危急时刻,全体官兵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赶到险段,救民于危难。 车越往前行,路面上的水越多,车队两旁都是成群结队向后撤退的群众。高建成看到人群中一位老大爷和一位老大娘互相搀扶着,颤微微挪不动步,立即停车将两位老人扶上车来。20时30分,车队距离洲湾堤坝只有100多米时,因多日浸泡变得松散的大堤,在管涌的压力下轰然决口,落差近10米的洪水裹挟着泥沙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而来,冲撞着一部部大块头的牵引车。激流中,牵引车剧烈摇晃。高建成高声叫道:“不要慌!快解背包带,把车连在一起!”在他的指挥下,战士们迅速展开自救与互救。突击队员脱下救生衣穿在不会水的战士身上。高建成带领战士爬上车顶,解下背包带与前面一连连长黄顺华带队的车连在一起。由于高建成所在牵引车已开始倾斜,高建成命令车上的战士和老百姓顺着背包带迅速转移到黄连长的车上,高建成最后一个离开后,车子即被洪水吞没。 此时,黄连长看到高建成脸色发青,知道他几天来一直带病扛沙包筑堤坝,身体极度虚弱,便不由分说将一件救生衣套在他身上。高建成扭头看见不会水的新兵赵文源正不知所措,便一把脱下救生

衣套在他身上,并叫过一个会水的班长说:“快带他到树上去!” 滔滔激流中,高建成和黄顺华带领战士们将背包带拴在一起,大家 向树上转移。 肆虐的洪水还在疯狂上涨,高建成一边组织疏散战士,一边不 断大声喊着:“同志们,不要惊慌,有我和连长在,有党员干部在, 就一定要保住战士们的生命,就是牺牲我们也要保住大家。”突然

一阵浊浪涌来,高建成被掀入激流之中。漆黑的夜色中,高建成在 激流中飘游着,多日的劳累和病痛使他疲惫不堪,按他的水性他完 全能够游到旁边的树上求生,但他没有,考虑到水中可能还有战友 和群众,他边游边开始寻找,他喊道:“水中有人吗?”突然,身 边响起微弱的 声:“我是一连的刘楠。”高建成奋力游到他身 边,告诉他:“我是指导员高建成,别慌,跟我来!”一只大手抓 住了刘楠的胳膊,高建成拖着刘楠游近了树丛。此时,刘楠已无力 爬到树上,高建成也筋疲力尽。他和刘楠在水中时沉时浮。高建成 边游边鼓励小刘:“一定要顶住!”正说着,一个浪头打来,高建 成借势用肩膀把刘楠顶到树上。刘楠高喊着:“指导员,太危险, 你也上来吧!”高建成摆了摆手,再次游向激流中寻找落水的战友。 “救救我!”高建成循声游去,一把抓住正在下沉的13班战士何董 华的手,拖着小何不顾一切地游着,一米、两米……终于游到了一 棵树旁,虚弱的小何被高建成猛力一推,就势抓住了树枝。而小何 回过头寻找指导员时,只看见他的头和手露了一下,便被洪流裹挟 而去。 8月3日中午时分,在距洪水决口3公里处,高建成的遗体被打 捞上来。为了抗洪,为了战友,高建成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33岁 的青春年华。 9月4日,中央军委授予高建成“抗洪英雄”荣誉称号命名大会 在京隆重举行,向烈士的妻子鲁蓓颁发了授予高建成的一级英模奖 章,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宣读了 主席签署的中央军委授予高 建成同志“抗洪英雄”荣誉称号的命令。大会还号召全体指战员向 高建成同志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557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