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杨柳枝词》该如何鉴赏?

白居易的《杨柳枝词》该如何鉴赏?,第1张

原文

杨柳枝词》

唐代: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释义

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绽出嫩芽一片嫩黄比丝柔软。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赏析

“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着实令人敬佩!

 柳枝词

 何希尧

 大堤杨柳雨沉沉,

 万缕千条惹恨深。

 飞絮满天人去远,

 东风无力系春心。

 何希尧诗鉴赏

 《柳枝词》即《杨柳枝词》,是中唐以后流行的歌曲之一,歌辞则由诗人创作翻新。借咏柳抒写别情的,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此诗即属此类。

 大堤在襄阳城外,靠近横塘。宋随王刘诞《襄阳曲》云:“朝发襄阳来,暮止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似乎从这诗以后,大堤便成了情郎们寻花问柳的去处,唐人诗中写到大堤,多有此意。如施肩吾《襄阳曲》:“大堤女儿郎莫寻,三三五五结同心。清晨对镜理容色,意欲取郎千万金。”李贺《大堤曲》:“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由此推知,这首《柳枝词》写的,便是大堤女儿在暮春时分送别情人的情景。

 由于近水,堤上夹道的杨柳,枝条特别繁茂,丝条垂地,给人以嬝娜娇怯之感。“柳条无力魏王堤”(白居易),写的便是这种情景。“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每逢折柳送别,即使晴天,也不免令人感伤,何况雨雾迷濛,那是要倍增惆怅的。“大堤杨柳雨沉沉”,“沉沉”二字,既直接写雨雾(这不是滂沱大雨,否则不能飞絮)沉沉,又兼关柳枝带雨,显得沉甸甸的。而人的心情沉重,也在景物的映衬下透露出来。送别情人,离恨自深,说“万缕千条惹恨深”,不仅意味着看到那两行象征离别的翠柳,又使愁情加码,还无意中流露出女子因无奈而迁怨于景物的情态,显得娇痴可爱。

 但此诗的精彩并不在前两句,三句写分手情景道:

 “飞絮满天人去远”,意境绝妙。前二句写雨不写风,写柳不写絮,到写“人去远”时,才推出“飞絮满天”的画面,这样便使人事和自然间发生感应关系,其妙类似于“蒙太奇”手法。同时这句包含一隐一显两重意味,明说着“人去也”,而飞絮满天,又暗示“春去也”。宋人王观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的名句,句下已有无尽惆怅;而两事同时发生,情何以堪!诗人都说风雪送人,景最凄迷;而“杨花似雪”、“飞絮满天”的景色,更易使人迷乱。“人去远”,是就行者而言;还有一个站在原地未动的人,一任柳絮飞怀扑面,此种神情意态,隐然见于言外。

 “东风无力系春心。”结句含蓄藉,耐人寻味。

 从上句的“飞絮满天”看,这是就自然节物风光而言,谓东风无计留春长驻,春来春去,有其必然性在;从·3082·《唐诗鉴赏大典》

 上句的“人去远”看,“春心”二字双关,实指恋情,则此句又意味着爱情未必持久,时间会暗中偷换人心。

 前一重必然隐射着后一重必然。诗句既针对大堤男女情事,有特定的涵义;又超越这种情事,含有普遍的哲理。

 这首诗的诗味浑厚,一句比一句有味,读之如嚼甘饴,其味无穷。

同的是都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对杨柳做了修辞。

异的是作者通过杨柳感受到思想感情不一样。杜甫借物言志,抒发了自己人生不得意的感受,而刘禹锡则透过柳树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美好的早春景色。

三 、四两句专就望中所见孤鸿南征的情景抒慨仰望天空,万里寥廓,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逝去这一情景,连同诗人此刻登临的夕阳楼,都很自然地使他联想起被贬离去、形单影只的萧澣,从内心深处涌出对萧澣不幸遭际的同情和前途命运的关切,故有“欲问”之句但方当此时,忽又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空孤鸿一样孑然无助、渺然无适,真所谓“不知身世自悠悠”了这两句诗的好处,主要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一种特殊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正是亟须人们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一旦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竟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 “孤鸿”尚且有关心它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这里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冯浩说三四两句“凄惋入神 ”,也许正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而“欲问”、“不知”这一转跌,则正是构成“凄惋入神”的艺术风韵的重要因素谢枋得说 :“若只道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叠山诗话》)这是深得诗人用意的独具只眼之评体现了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杨柳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在古诗词中,人们常把一些感情寄托在柳树的的身上,由此柳树就获得了特殊的意义,即表达人们托物言志的感情。所以,对杨柳而言,与其说是睹物思情,倒不如说是借柳抒情。

中国人历来对杨柳具有特殊的感情,从一些诗歌中就可见一斑。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到众所周知的"咏柳"一诗,无不表现出中国人对于杨柳的热爱。杨柳最初的意义是寓意着情意绵绵和挽留之意,如汉代灞桥的"折柳送别"就是典型的送别友人、寄托感情的例子。到了宋代,折柳之风盛行,因此,"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在杨柳意义的发展历程中,杨柳逐渐被具象化,寄托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最为典型的就是以柳言愁、借柳抒情了。俗话说,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因而杨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不得志的文人骚客寄托感情的事物。在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婉约词派的柳永了,柳永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就寄情于柳树,将柳树作为自己的感情抒发点。从"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诗中,就可以看到柳永本人将自己的不得志寄托在了杨柳中,借杨柳来抒发自己的落寞之情。杨柳也同样寓有情思缠绵、男女之爱的感情。如白居易的"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就表达了这种感情。

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唐代] 温庭筠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胜曲尘 一作:蒙曲尘)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袭深红色的长裙日子久了便会蒙尘泛黄,自古以来旧的东西就不如新的东西讨人喜欢。你我虽有两心相合的约定,但我心中终究是有怨恨的,因为你的心中已有他人。(其一)

深夜里点亮烛火深深的嘱咐你,此去路途遥远我的心与你相伴,切记不要忘了归期。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你是否知道那深入骨中的就是我对你的相思意?

注释 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色丝绸布。古代妇人之饰;或即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称“盖头”。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微黄如尘,亦用以指淡**。此处意谓,红绸布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合欢桃核: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桃核,桃为心形,核同合音,可以像喻两心永远相合。里许:里面,里头。许,语助词。元来:即“原来”。

赏析

其一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首二句,感物起兴。眼见一块原来是极鲜亮的红丝绸,却因蒙上了灰尘,颜色变得暗淡了,旧如“曲尘”,而这“一尺深红”的丝绸,好像不是一般的妇人之饰,很可能它就是女子新婚时用过的方幅红绸“盖头”。

创作背景

运用比喻,用“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更能显示出别情的沉重②运用“移情于物”(拟人)的手法, “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44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