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浓)
(文字:简介部分2386字;作者毛姆个人及爱情婚恋史部分简介1281字;故事梗概:4539字)
女神群的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女贞书屋”喜马拉雅电台,我是亦浓,这里是女贞老师和文芳老师创建的“女神成长营”,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分享一本好书。关注“女贞书屋”和“遇见夏文芳”微信公众号,收看更多优质内容。
我今晚分享的是英国畅销小说作家毛姆的《面纱》,这本书全文总计约7万字,我会用大约四十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解读,感谢您的聆听。
1关于本书
《面纱》讲的是贪慕虚荣的女主人公基蒂为了在妹妹之前出嫁,匆忙嫁给了自己不爱的沃尔特,开始了一段盲目的婚姻,在婚姻中出轨,被丈夫发现后,迫于无奈与丈夫奔赴霍乱疫情区。在疫区,从对死亡的恐惧,到协助修女们做义工,开始觉醒救赎自己,揭开了爱情、亲情、人性的面纱,寻找到自身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久违的亲情,从而涅槃重生的故事。
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女人来说,充实而幸福的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而不是依靠父母和婚姻。女人也只有在觉醒后才能发现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寻找到一条安宁的人生之路。
2本书核心内容
毛姆的《面纱》缘起于雪莱创作的十四行诗《别掀起这华丽的面纱》,“别掀起被那活着的人称为生活的华丽面纱”。
书名译为面纱,核心主要还是面纱的暗喻:人性的面纱和爱情的面纱,其实际就是生活的面纱。女主在经历磨难后揭开人性的面纱,生活的面纱,揭示了面纱后面赤裸裸的真相,救赎自我,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下一代。
通过展示书中的几个关键人物的外表的面纱和内心的纠结:
基蒂原生家庭里的母亲贾斯汀夫人爱慕虚荣、吝啬、自私自利,父亲则像是一个影子,不懂得建立亲情,只是负责为一家人的生活费奔波,成了母女三人赚钱的工具。母亲在父亲身上看不到希望后,寄希望于两个女儿,特别是漂亮的大女儿基蒂。
基蒂按母亲设定好的人生,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也养成了虚荣轻浮自私自利的个性,外表温婉可人内里轻浮自私,致力于寻找一个可以依附的男人的心理,在几年的东挑西拣中耽搁了青春成了大龄剩女,后来为了避免嫁在妹妹之后,只好在可选择范围内选择了差强人意的沃尔特。
进入婚姻基蒂才发现,沃尔特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有社会地位,大失所望之后,基蒂投进了驻港殖民大臣助理查理·汤森的怀抱。
如果俩人的外遇没有被发现,也许基蒂的一生也就是这样,与其母亲一样,将丈夫当做赚钱的工具,毫无亲情,终其一生是依附于男人寻得虚幻的幸福。
但在沃尔特带她到霍乱区后,看到了身边不断死去的人们、修道院修女们为了信仰全力以赴的救助精神、做义工中获得的尊重和价值感,让她觉醒,揭开了她人性中的勇敢和善良的本质,从而涅槃重生救赎了自己。
基蒂认识到了之前的自己对于爱情的盲目,见识了情夫查理的无情和之前自己对于父亲毫无怨言的养育一家却毫无感恩之情的自私。最后,她与父亲冰释前嫌,但沃尔特至死也始终不曾给过她和自己一个释怀的机会。
丈夫沃尔特的面纱:
外面木讷沉默的沃尔特的面纱后面,是对基蒂的深沉热烈卑微的爱情,即使知道基蒂出轨也不想离婚,宁愿带她深入霍乱地,自杀式吃生菜,得知孩子不是自己的,成了压倒他求生欲望的最后一颗稻草,他不惜在自身做细菌实验,到最后感染离世也没有放过自己。
“死去的是狗”,疯狗以为可以将别人咬伤,结果自己却死了。沃尔特内心里其实也是在鄙视自己始终看不开。
情夫查理·汤森的面纱:
基蒂的情夫查理的面纱则是在偷情时信誓旦旦甜言蜜语,在大难来临时(沃尔特发现奸情,给出两个选择)则表现出了自私懦弱只顾自己的一面。
爱情的面纱:
通过对人性面纱的描述,基蒂的觉醒,我们也看到了书中揭开了关于爱情的面纱。
一个是沃尔特的爱而不得的卑微的爱情:
明知道基蒂嫁给他是为了虚荣心,怕输给年轻的妹妹,是为了能够嫁在妹妹多丽丝前面,但他内心热烈的爱情却让他始终将这位自私虚荣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女人供奉在爱情的圣坛上,性格上的木讷寡言造成他将敏感善良隐藏在刻薄病态的铠甲里面,不懂得将内心的感受与基蒂分享,不了解基蒂对于爱情真正的需要,也就无法把握他与基蒂爱情与婚姻的走向。
你可以很爱一个不爱你的人,但需要你有勇气改变自己,去了解她的需求、适应她喜欢的被爱的方式。
显然,沃尔特是失败的,他始终没有走进基蒂的内心,基蒂自始至终都未爱过他。
另一个是基蒂的飞蛾扑火式的爱情:
在三观不同的丈夫沃尔特身上得不到的东西,情夫查理全部给予了她,浸泡在查理的甜言蜜语里的基蒂以为这就是爱情。
陷入爱情中的女人都是傻子,盲目的付出感情后的基蒂居然以为汤森的妻子多萝西是不配汤森的,汤森也不爱多萝西。
最后,在需要抉择的时候,才让她真正看清了汤森所谓的爱情,:
“一个男人可以很爱一个女人,但并不意味着要与她厮守终生”
“不过,如果你不向我发出明确的求爱信号,我是绝不会想到跟你上床的”
这就是渣男汤森关于爱情的理论。
说到底,他对基蒂的爱就是为了肉欲,一旦涉及到他的家庭和官职利益他毫不犹豫的舍弃基蒂蒂。
书中沃尔特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死的是狗”,寓意是疯狗本意是将人咬死,结果最后死的是自己。沃尔特直到最后还是没有原谅自己的懦弱,没有放过自己。
3关于作者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本书作者毛姆,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189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915年发表长篇小说《人间的枷锁》。
毛姆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说重视环境描写反映中下层人民生活,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带有讽刺和怜悯意味,是“盛誉下的孤独者”、“人世的挑剔者”。
《面纱》中关于沃尔特要求基蒂随他去霍乱区的情节,灵感来自于作者在圣托马斯医学院实习时租屋房东寡妇讲的故事:
一位贵妇被丈夫怀疑与别人通奸,丈夫碍于其出身不敢杀死她,便把她带进了有毒气的城堡里想利用毒气毒死她,不料想,过了很久,贵妇并没有被毒死。丈夫很生气就把她扔出了窗外。
4作者毛姆的家庭与婚恋
(本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及根据部分作者对毛姆的传记重新整理)
毛姆的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姆十几岁时就知道自己的性向“不正常”,1895年伦敦对王尔德一案的审判,更让他坚定了保护隐私的决心,他毕生勉力维持一个“老派的英国绅士”形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40岁的毛姆加入了法国的红十字急救团。在西线服役时,他遇到了22岁的美国人吉拉尔德·哈克斯顿。
哈克斯顿外向活泼、精力充沛,与由於口吃而不善交际的毛姆恰成互补。毛姆遂雇哈克斯顿为自己的私人秘书,这对同志伴侣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携手同行,游览了中国、印度、拉美等地。
毛姆作为"世界旅行家"的称号也由此而来。在这些旅行中,哈克斯顿好比毛姆的眼睛与耳朵,在与旅途中各色人等的交往中,为毛姆搜罗了大量"奇闻轶事",而这些故事日后则成为毛姆小说创作的源泉。
两人的伴侣关系一直保持到哈克斯顿1944年去世。
毛姆曾说:“我以为自己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古怪’,但事实恰恰相反。”
在毛姆的一生中,他有过深爱的女人,苏·琼斯是他求婚的对象,却遭到对方拒绝,此后毕生难忘,两幅苏的肖像长期挂在他南法别墅的墙上。
慈善家托马斯·巴尔那多博士的女儿、有夫之妇西里尔·韦尔卡姆是毛姆不喜欢的女人,却在其不断的攻势下使他陷入婚姻的围城。
婚后,擅于社交、追逐时尚的西里尔的确把家变成了伦敦社交中心,但是西里尔的超强占有欲又使毛姆痛苦异常。他对妻子的了解,读者也可以从他创作的短篇《创作灵感中》中的女主及长篇《面纱》女主母亲的贾斯汀夫人找到人物原型。
1915年,毛姆与西里尔生下一个女儿。但是婚后,毛姆大部分时间与哈克斯顿生活在一起。1927年,西里尔终于不堪这番冷落,与毛姆离婚。
在别有用心的人对毛姆撰写的传记中,关于毛姆的同性情人如数家常。
其中,毛姆的“最爱”杰拉德·哈克斯顿,从1914年相识到1944年杰拉德病逝,哈克斯顿给予毛姆的生活与创作以巨大帮助,但是他酗酒、纵欲、颓废,“在最后的十年中并没有带给毛姆丝毫幸福”。
作为善于从生活中取材的小说家,毛姆对读者总是试图找出小说中某个人物的“真身”是谁感到恼火。
但是“他在利用真实人物时几乎不做修改、原样照搬,甚至不试图加以伪装,因为这个特点,毛姆得罪了大量文坛朋友”。
他的小说《寻欢作乐》,写大作家爱德华·德里菲尔德去世后,他妻子请人为他立传,于是小说叙述者威利·阿申登被传记作者请来,回忆当年和德里菲尔德的交往。
不过在阿申登的记忆深处,念念不忘的却是德里菲尔德的前妻、迷人的罗西。
爱德华·德里菲尔德是照着托马斯·哈代刻画的,威利·阿申登是毛姆自己,罗西出自毛姆一生最爱的女人苏·琼斯,阿尔罗伊·基尔则在影射当时的“文学界总督”休·沃尔波尔。
“刻薄的毛姆将沃尔波尔的自私自利、精神饱满、毫无幽默感和虚荣的特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当时有言论称“沃尔波尔在《寻欢作乐》中被“活剥”了”。
5故事梗概
基蒂在与汤森偷情时,发现沃尔特回家了,但沃尔特不动神色的又悄悄离开并未惊动他们。基蒂非常恐慌,但又不时的安慰自己,反正自己又不爱他,如果离婚也就算了。同时,对于这门婚姻,基蒂是不满意的。
基蒂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刻薄、功利性强的基蒂母亲贾斯汀夫人对于丈夫一直未曾做法官耿耿于怀,贾斯汀夫人会定期举办盛大的宴会,以期望可以为丈夫博得法官的职位,最后终究因其一贯的刻薄、吝啬,基蒂父亲仅仅得到了王室的法律顾问,并未达到贾斯汀夫人的期望。
在基蒂母亲的耳熏目染下,两个女儿对于父亲也只是当做赚钱养家的工具和收入的来源,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
贾斯汀夫人对丈夫的晋升之路终至绝望,遂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两个女儿特别是美貌的大女儿基蒂身上。
她盼望着通过一桩好婚事,把她这辈子的晦气全部打消,特别是漂亮的大女儿基蒂倾注了她的全部心血,期望通过大女儿缔结一门闪耀的婚姻达成愿望,这同时也是基蒂的渴望。
但经过四五个社交季的基蒂还是没能达成母亲和自己的愿望,眼看着就要把自己给剩下了。
然后,平凡不起眼的18岁的妹妹多丽丝要嫁人了,未婚夫是即将承袭从男爵地位的杰弗瑞。基蒂真的着急了。
基蒂没有想到的是,沃尔特开始追求她。
“他是个很闷的人,不懂得快乐为何物”,但在多丽丝与杰弗瑞订婚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沃尔特的求婚算是解救了基蒂,“惊慌之下,基蒂嫁给了沃尔特·费恩。”
基蒂生性活泼好动,沃尔特沉默寡言、不合群。基蒂其实不明白沃尔特为何会选择她,但沃尔特爱她爱得死去活来是肯定的,况且沃尔特是在国外(中国香港)外交处做细菌学家。
能到国外工作也不错,基蒂想,至少嫁在多丽丝前面,避免了被剩下了的处境,毕竟给年轻的妹妹多丽丝做伴娘不是太好。而“母亲不在乎她嫁给谁,只是想让她早点儿离开她的家”。
沃尔特工作在东方的某地,会带给她全新的生活,而多丽丝11月份就要结婚了她可不想给妹妹做伴娘她要逃离此地。
沃尔特对于自己的一切都不屑于与基蒂说,甚至在基蒂看来,沃尔特显示出了对基蒂热衷的事情、喜欢的朋友们的嘲讽和蔑视,沃尔特根本不是她喜欢的类型。
“很快她便发现,他很不合群,这一点很不好,他太过难为情了。”
“基蒂生性活泼,她乐意一天到晚说个不停,想笑就笑。他的沉默却经常让她难堪
“如果人人都在有话可说的时候才开口,那人类就会很快失去说话的能力的”
不仅如此,基蒂还发现,政府聘用的细菌学家可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这个保守、冷淡、自制的男人爱她爱得发狂”。
在沃尔特工作地香港的一次下午茶上,基蒂遇到了查理·汤森,一位高大英俊、会打马球的帅气男人,是驻港殖民大臣的助理。
不到三个月,俩人就干柴烈火般成了彼此的情人。
基蒂对于与沃尔特这段凑合的婚姻已经厌倦,此次偷情被沃尔特发现,让基蒂恐慌的同时心里也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下子好了,“要是自由自己找上门来,一切就变得简单多了!”虽然沃尔特很爱她,但他的心思全在工作上,会挺过去的。
对于汤森与他的妻子之间,基蒂认为“他俩之间根本就毫无爱情可言”,“多罗西·汤森一点儿都不会在乎跟查理离婚”孩子们都已长大,她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度假然后搬到英格兰的父母家去。
基蒂反复思量都觉得与沃尔特分开是最好的结局了,虽然她觉得很对不住他,可是她不爱他。
自从结婚以来她没有一天不后悔,她讨厌他的目空一切傲慢自大冷漠和他的克制,她讨厌他不会弹奏乐器不会唱歌打马球网球等。
在基蒂心烦意乱的胡思乱想的时候,沃尔特却装的若无其事,他的冷漠和若无其事让基蒂心慌不已。
基蒂次日匆匆忙忙去办公室找查理,查理·汤森安慰她不要担心,并说明沃尔特不想闹大的原因,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对一个男人来说。
况且,查理有可能接任下一届的殖民大臣,沃尔特继续留在这儿是有好处的。
基蒂的恐惧消失了,更加认定查理说的有道理。
晚上,沃尔特带基蒂参加宴会,在喧闹的宴会一角,基蒂发现沃尔特目光直直地盯着前方“眼中充满了极度的忧伤,这让基蒂浑身一震。”
第二天午饭后,沃尔特告诉了基蒂他的决定,他已申请去湄潭府工作,要求她陪他一起去,那里正闹瘟疫“霍乱”,基蒂不理解。
“恐怕你一直都以为我是个大傻瓜”“我已经掌握了所有的证据”并说明这样做全是为了基蒂的幸福,因为汤森是不可能为了基蒂而毁掉跟妻子的婚姻的。
基蒂反驳沃尔特,认为查理一心一意的爱她,她也是如此深爱查理。并说自己嫁给沃尔特就是个错误,她从未爱过沃尔特。
沃尔特给了基蒂两个选择,要么离婚,要么随他奔赴瘟疫地。
并说明,如果汤森马上与多罗西离婚并在离婚后一周内娶基蒂,他会与基蒂离婚,否则,基蒂就必须跟他去湄潭府。
基蒂相信查理很爱她,肯定会与妻子离婚娶她的。
次日基蒂去找查理并告诉了他沃尔特的决定。但令基蒂没想到的是,查理并没有与基蒂结婚的想法。
他说,多罗西是最好的女人,他无论到哪里都不会与多罗西离婚的,并劝说基蒂随沃尔特到湄潭府,这是最好的方案。对彼此都好。
查理的话让基蒂彻底明白,他不会与太太多罗西离婚去娶基蒂的,他既没有那么深爱基蒂,还要顾忌自己即将接任殖民大臣的身份。
基蒂失望透顶,抱着必死的决心跟随沃尔特奔赴瘟疫蔓延区。
到了霍乱疫情区,沃尔特就全力以赴的投入救死扶伤中。基蒂每天待在屋子里无所事事,死寂的心淡漠的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疾病的恐惧和沃尔特漠视她的孤独让她几度萌生逃离此地的想法。
但她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对于母亲,她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查理,更是不会要她的,她已经见识过他那阴沉的脸和隐藏于迷人眼睛后的冷酷。
一想到查理·汤森,她就握紧了拳头,恨不得沃尔特当初跟她离婚,然后她有机会对绝情的查理以牙还牙,将他当初给她的羞辱都还给他。
还好,在这里她遇到了好人缘儿的瓦丁顿,她不由得跟瓦丁顿聊起了查理夫妇。
瓦丁顿认为查理很爱他的妻子,因为她是个好女人,而她的妻子对于他的绯闻也是了解的,但妻子则认为爱上查理的那些女人都是二流货色,令她颜面无光。
基蒂痛恨查理的无情冷酷,夜里却仍梦见他,也许,付出了真爱的女人即使明知所爱的人是渣男也是需要时间来慢慢忘记的。
心灰意冷的基蒂与沃尔特赌气般吃生的蔬菜争相寻死。
后来,基蒂认识了为自己的信仰全心致力于灾情中的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
她们为了信仰而不顾自己安危的精神打动了基蒂,看惯了周围人一批批的死去和修女们奋不顾身的基蒂决定也投身其中。
疫区投身于服务的沃尔特废寝忘食的工作着,基蒂再也无法从沃尔特眼中看到曾经的那种爱的依恋了。
沃尔特将那种温柔的触摸和依恋、仁爱毫无保留的给了灾区的孤儿们,也因此,获得了瓦丁顿与修女们对其伟大品质和厚道友善的心的高度评价。
对于沃尔特的改变,基蒂不嫉妒也不难过,因为在她内心里毕竟从未爱过沃尔特。只是有一种对于之前已经习惯了这种支撑的怅然若失。
漫长的日子里,基蒂想了又想,终于对查尔斯·汤森的价值重新进行了准确的评定:他就是一个二流货色,可她却爱着他,现在她必须忘了他。
修道院里一名修女感染霍乱去世,基蒂趁此机会主动要求院长修女麽麽,以期望能够协助修道院做一些义工的工作。
照顾婴儿,指导修女们做缝纫工作……当她开始参与修道院里义工的工作,基蒂觉得自己开始精神焕发。
修道院做义工的忙忙碌碌,让基蒂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但院长的漠然和修女们对她的热情和有分寸的疏离让她感觉她们始终将她关在了她们精神的神秘园之外,她感到了之前不曾有的孤独的感受。
相对于帮助别人所获得的,基蒂发现自己与沃尔特之间甚至与查理之间的根本不算什么,基蒂已经看透了“与无处不在的死亡的恐惧相比,与那天她偶尔瞥见的那种令人惊叹的美相比,他们之间的事儿简直不值一提”。
基蒂希望解开沃尔特的心结,她认为沃尔特没必要为了她这个愚蠢的女人对他的不忠而折磨自己。
沃尔特不置可否,并说自己并不是瞧不起基蒂,是瞧不起自己,瞧不起自己因太爱基蒂以至于始终心中难以释怀。
沃尔特太爱基蒂“他用一袭华丽的袍将一位轻浮的女子装扮,然后将她放在教堂里供着她,膜拜她,到头来却发现她败絮其中,于是他既不肯原谅他自己,也不肯原谅她。他的灵魂收到了伤害。
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当现实将其击碎,他便觉得现实也跟着碎了。他之所以不肯原谅她,是因为他不肯原谅自己,的确就是这么回事”。
基蒂怀孕了。
当沃尔特苍白而隐隐期待的脸望着她问“孩子是我的吗?”基蒂知道,如果她回答是,则一切都会不同,沃尔特会忽略他们的过去。
如果她能够给他一个触动他的借口,沃尔特不会将之前的过错归咎于她一个人身上,他从未有过报复之心;或许他残酷冷漠病态,但却不卑鄙不小气。
是的,如果她说是,他会彻彻底底的原谅她。
基蒂之前撒过很多次谎,再撒一次又怎么样呢?撒个谎一切都会改变。
但这几个苦难的礼拜里,在经历了查理的无情、疫区的霍乱、身边正在死去的人、修女们的信仰和瓦丁顿的乐观坚持,基蒂发现自己变了,她必须说真话,撒谎是不值得的。
于是,基蒂回答“我不知道。”
“当死神站在街角,像挖土豆一样夺去人们的生命时,再去想这个人或那个人身上做了哪些肮脏事不是很愚蠢吗?”
但沃尔特显然不这么想,他颤抖的手出卖了他故作的平静。
基蒂开始后悔,也许应该告诉他这个孩子是他的,这个谎言对她不算什么,但对沃尔特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沃尔特想要基蒂离开此地,因为她怀孕了。基蒂希望留下,她已经开始喜欢修道院的工作了。
并且她希望沃尔特能够原谅自己,不是为了基蒂,而是为了沃尔特他自己。
不久之后的一个晚上,基蒂被瓦丁顿引领着见到了已经罹患霍乱的沃尔特。沃尔特在自己身上做细菌试验感染霍乱病发奄奄一息。
“死去的是狗”这是沃尔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沃尔特终究还是没有放过自己。
修道院里又来了新的修女,院长建议基蒂离开这里。基蒂又被修道院委婉的拒之门外了。
孤独的基蒂明白,她又被修道院抛弃了。瓦丁顿与基地将军已经安排好了基蒂返家的一切手续。
途径驻港地,基蒂被多罗西接到香港的家中小住。
多罗西对基蒂服务疫病区的勇敢赞誉有加,一改之前对基蒂这类二流货色的不屑。
似乎刻意回避着基蒂的查理·汤森却趁多罗西不在,与基蒂再次发生了肌肤之亲。并查理甚至确认基蒂怀的肯定是他的孩子,他希望是一个女儿。
基蒂羞愤不已,明明心里已经开始讨厌查理了,但却依然经受不住诱惑,痛苦的基蒂次日不告而别离开香港。
返家路上基蒂收到妹妹多丽丝告知母亲病重的来信,随后就收到父亲发来的电报,母亲贾斯汀夫人去世。
返回家中的基蒂见到了父亲贾斯汀,讽刺的是,贾斯汀夫人去世后,贾斯汀接到了就任伦敦巴哈马首席法官的聘书尚未来得及告诉妻子这个好消息,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的贾斯汀夫人终究无缘得见。
经历了很多磨难的基蒂决定随父亲一起赴任,贾斯汀很意外,担心她孤身一人带着身孕不方便,而伦敦对他也都很陌生。
基蒂则是为了弥补对父亲的亏欠,陌生于她而言不算什么,但如果父亲认为不合适她不会强求,毕竟父亲并不欠她什么,但她还是希望能够给她一个照顾父亲共享天伦的机会。互诉肺腑之言的父女俩冰释前嫌。
基蒂对父亲说,希望能够生下一个女儿并好好教育她,使她成为一个不需要依附于男人的独立自由的女性。
“我希望她是个无畏、坦率的人,是个自制的人,不会依赖别人。”
基蒂的眼前浮现出她随沃尔特刚进入霍乱疫区时看到的那副壮观迷人的景色,一切都还有希望。
“或许她做过的所有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1 / 12
分享 | 毛姆的《面纱》
毛姆写《面纱》要告诉我们生活很困难,爱情也艰难。能用寥寥不多的人物和干脆利落的叙事展现一整个时代,剖析一整个群体,并在不经意间深深拷问人性,不刻意雕琢也能直击人心,是毛姆的手笔无疑。
《面纱》讲述的是一名英国贵妇基蒂的成长经历。她从放荡轻浮的“寄生虫”蜕变为独立勇敢的新女性,展现了一个女人的自我觉醒。
面纱经典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贵族圈还在纸醉金迷中逍遥度日,适龄的年轻姑娘们忙着参加各种舞会,为自己寻觅伴侣。她们最大的追求就是嫁一个能供养她吃喝的男人,继续纸醉金迷地度过余生。
在这个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基蒂自然也不免俗。她拥有美貌,在社交圈里游刃有余,母亲对她寄予厚望,却始终没有遇到有钱有地位的求婚者。反倒是相貌平平且一直被冷落的妹妹搭上了富有的男爵,先她一步订了婚。
基蒂为了尽快离开势利的母亲,答应了细菌学家沃尔特的求婚,婚后远赴香港,开始了她无爱的婚姻。
文/叶薄荷
喜欢《面纱》这部**还是因为张爱玲。
**改编自英国作家萨默赛特·毛姆的同名小说。毛姆可以说是张爱玲的偶像,对张的创作影响很大。《紫罗兰》刊物主编周瘦鹃曾指出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很有些毛姆的味道,张爱玲毫不避讳地承认,她正是毛姆作品爱好者。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也说过:“《红楼梦》和毛姆写的她顶爱看。”那么,偶像的偶像的作品,当然要一睹为快了。因为《面纱》原著还在发货途中,于是忍不住先看了同名**。
影片从女主角吉蒂的回忆开始。吉蒂有个爱慕虚荣的妈,妹妹嫁了上流社会的高富帅,而吉蒂却因为挑三拣四渐渐变成了老姑娘,吉蒂在家中的处境日愈艰难,因忍受不了母亲的冷嘲热讽,吉蒂答应了木讷寡言的细菌学家沃特的求婚,并在新婚之后远离英国,来到上海。嗯,可以,这很张爱玲,多像《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啊。
沃特沉迷于他热爱的细菌学研究事业,本就寡言自制的沃特让吉蒂很孤独。很快,吉蒂和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风趣迷人的唐森有了婚外情,她满心沉醉于唐森的热情抚慰与甜言蜜语中。沃特发现了他们的情事,报复性地以要求离婚为名,胁迫吉蒂与自己远走霍乱肆虐的湄潭府。气愤无助的吉蒂向唐森哭诉事情败露,恳求唐森离婚并娶自己为妻,唐森无情拒绝了吉蒂的请求。到这里,一切都很张爱玲,刻薄而冷峻。吉蒂像《红玫瑰与白玫瑰》里为爱孤注一掷的娇蕊,唐森则像极了怕负责任的佟振保,也像《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乔琪:“薇龙,我不能答应你结婚,我也不能答应你爱,我只能答应你快乐”。瞧,渣男都是何其相似,长着同样一副嘴脸。
而接下来,影片却画风突变,逐渐走起了温情路线。吉蒂幻想破灭,只得跟随沃特来到霍乱肆虐的湄潭府。沃特因为遭到背叛而心灰意冷,他用冷漠、无视、积极投身救治来报复吉蒂,两人渴望温暖,却选择彼此伤害。吉蒂开始在一家修道院做义工,在修女们充满感恩的谈论中,吉蒂才恍然发现,自己眼中古板沉闷的丈夫,是一个多么崇高、无私、善良的人,而在吉蒂熟悉的钢琴曲中,沃特感受到心底的恨之深实则缘于爱之切。不幸的是,就在他们相敬相知、爱意渐浓时,沃特染上了霍乱,命不久矣。沃特临死时,为自己曾经的冷暴力悔疚,他说:“原谅我。”吉蒂无声地哭了,“从来没什么需要被原谅的,沃特,对不起。”在霍乱的成全里,两人原谅了彼此,爱得以升华。
我从沃特发现吉蒂出轨开始实施报复起,心就一直揪着疼,看到这里,已然哭成傻逼。W…Wait…感动归感动,但说好的张爱玲呢?说好的残酷冷峻呢?怎么结尾这样温情脉脉,这不太科学。
如饥似渴地读完《面纱》原著, 果不其然,原著比**残酷冷峻多了 :
1、原著里吉蒂从始至终都没爱过沃特,即使后来,她意识到他诸多优秀品质:
“很奇怪,他面孔清秀,诚实可靠,才华出众,可她就是不爱他。如今他的亲吻、爱抚再也不会找上门来了,想想还真让人松了一口气。”
2、吉蒂怀孕了,是唐森的。**里沃特深情地说,“是谁的都无所谓了”,然后将哭泣的吉蒂拥入怀中。但原著里,他诡异地笑,掏出一根烟来点着,轻轻地叹了口气。在房间待了一会儿,他没再看她一眼就走了出去。
3、原著里,沃特临死前,吉蒂恳求得到沃特的原谅,但沃特直到死仍没有看她,眼睛依然无神地盯着粉刷过的白墙,最后只留下一句:“ 死的却是狗 。”这句话来自于戈德·史密斯的诗《挽歌》,大意为,一个好心人在城里领养了一只狗,起初人和狗相处融洽,但是有一天二者结下怨仇,狗发了疯病将人咬伤。大家都预料被咬的人将死去,但是人活了过来,最终死去的却是狗。其实沃特带着吉蒂来到霍乱重灾区,是报复性地希望不忠的妻子染上瘟疫死去的,然而最后死的却是自己,在他心里,爱是过去时,而恨却难以平复。
4、**里沃特死后,吉蒂回到英国遇到了旧情人唐森,她云淡风轻地拒绝了唐森的邀约,头也不回地离去。但原著里,当唐森又出现在吉蒂眼前时,虽然理智告诉自己这个人是多么卑劣不堪,但事实是,她还是没有抵挡住唐森的引诱,他在她眼里依然魅力四射,她又一次和他上了床。尽管,事后她羞愤不已。
原著冷酷地、讽刺地、意味深长地、极其张爱玲地告诉我们:这就是人性。
尽管**和原著有很大区别,而且几乎整个主旨都大相径庭,但奇怪的是,这并不影响我对**的喜爱,我还是顺手在豆瓣**上打了个五星好评,为什么呢?
大概是因为**的制作精良,虽然故事情节变动很大,但不否认,它依然是个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首先是音乐很抓人。 《面纱》原声音乐斩获了当年“金球奖最佳**原声”,像一条包容的、静静流逝的河流,有一种默默呐喊的力量。由开头的平静转为惊涛骇浪的紧张激烈,继而又转为晴天后的风平浪静,一切自然、顺理成章。尤其是结尾的颂歌,天真又纯净的童声响起:“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吉蒂与沃特的爱情与品格在歌声中静静升华,抚慰人心。
然后是细节的点染。 我注意到一个原著中没有的情节。吉蒂与唐森在上海的剧院看戏。戏台上旦角水袖遮面,埋头啜泣。
唐森为看不懂的吉蒂解释:“她在自悲身世。她被卖身为奴,罪责加身,生活无望,流落异乡。看见锁链了吗,它代表不可摆脱的枷锁,永远压在她可怜的灵魂上,所以她哀恸欲绝。她为自己哭泣,她曾经是活泼可爱的少女,却变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女人,最重要的是,她永远不曾感受爱情,她为这些哭泣。”
吉蒂仿佛被戳中了内心,惊问:“她真的是在唱这些吗?”
唐森回答:“其实我根本不知道,我一句中文都不懂。”
吉蒂与唐森一齐暧昧地笑了。
这个细节加的很好,既为吉蒂的内心空虚、红杏出墙作了辩解,又刻画出唐森风趣幽默、善察人心的特质,与男主个性形成对比。
最后的最后,演员真的帅爆了好吗?! 爱德华·诺顿给原著中这个冷漠、自制、木讷的男人加了太多分,他的表演隐忍、克制又具有强大的戏剧张力和情感渲染力,当他用碧蓝色的眼眸,深情款款地凝望着对方,任谁到最后,都会不由自主地爱上男主吧?
因为张爱玲喜欢上毛姆,因为《面纱》又喜欢上爱德华·诺顿。
喜欢,大概就是这样一件环环相扣、又乐在其中的微小事情吧。
前些天看了一本书《面纱》。
女主是一个很有虚荣心的女人叫凯莉,她长得很漂亮,也一直对容貌引以为傲,追求她的人很多,但是她总是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看不起这些人,一直找不到合心意的人结婚,岁数越来越大,她的妹妹各方面条件没她好都找到了好夫婿,她妈妈也很嫌弃她整天在家里,她感觉很烦。就在她妹妹要办盛大婚礼时,有位优雅绅士向她求婚,她心里很清楚她不喜欢他,但是她感觉跟着他是个好选择,还可以不参加妹妹的婚礼,最后他们结婚了。
凯莉跟着这位绅士回到了中国,他叫瓦尔特,是个十分的好男人。瓦尔特一直对凯莉很好,眼里常常流露出爱意,但是凯莉就是不喜欢瓦尔特,她慢慢喜欢上一个叫查理的有妇之夫,他们开始偷情,凯莉深深爱着查理,她打算和瓦尔特离婚和查理结婚,而查理也允诺凯莉会和妻子离婚娶她。最后善良的瓦尔特知道了这件事,他知道凯莉想和他离婚,但是他提出两个要求,第一,查理要和他妻子离婚,第二,查理离婚后要在一个星期内与凯莉结婚,否则他不同意和凯莉离婚。如果不离婚就一定要和他去一个霍乱蔓延的村庄。凯莉对此很生气。
然而凯莉对自己和查理的爱情很是自信,她相信查理会娶她,所以她去办公室找查理说这件事,奈何查理是个极其不负责任的花花公子,他说他不会和他妻子离婚的,他还百般辩解,百般欺骗,希望可以甩掉凯莉。凯莉的梦完全破碎,她百般哀求查理无果后哭着回到家,她发现瓦尔特早已知道查理的真面目,不然他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凯莉陪着瓦尔特长途跋涉十几天之后来到了这个充满霍乱的小村庄,凯莉和瓦尔特的关系急转直下,瓦尔特对凯莉已经慢慢没有了爱意,凯莉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越来越畏惧瓦尔特。两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淡。
凯莉在这里经历了很多事情,在修道院里帮忙,和修女们打闹,她一天天开心起来。而她慢慢发现,瓦尔特是一个很好的人,是个绅士很有风度,头脑冷静,充满了博爱,她听到这里的人都在赞美他,她虽然引以为傲,然而她还是不喜欢他,当然她也不再喜欢查理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众人发现凯莉怀孕了,凯莉自己也很吃惊,她回家告诉瓦尔特,瓦尔特说:“是我的吗?”凯莉始终没撒谎。
瓦尔特过了不久染上了霍乱,死去了,凯莉很伤心,她独自回到家,后来查理一家很开心的想要把她接回家来,凯莉推辞不过同意了,在这里查理又来纠缠她,她下定决心回娘家,她在路上的时候收到消息说她妈妈已经去世了。
她希望生个女孩,下定决心好好教导她。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大。
第一点, 作者很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很多细节读来津津有味,想来妙趣横生,他如此细腻的描写真的很令人叹服,在书中也更能烘托感情环境。比如瓦尔特问凯莉:“孩子是我的吗?”作者不仅把凯莉的心理写得尽致淋漓,也写到了瓦尔特因为时刻奔忙在拯救霍乱的前线而瘦弱粗糙的手,更让人心痛,叹惋。
第二点, 第二点作者的所有描写都是真实合理的,每一点人物的情感他都刻画的惟妙惟肖,很真实,很打动人,比如他在写凯莉看清查理的面孔之后的辛酸心碎时,可谓描写的栩栩如生,让人感同身受,让我不禁想起我失恋的日子,作品感染力很强,带入性很强。
第三点, 恋爱金句频出,值得认真思考,整个故事值得认真体悟。
女主人公用她的一生明白了很多道理,谱写了一首人生的哀歌,她所思所想所得不是随便就可以领会的,也许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她要教导给女儿的东西。
——毛姆《面纱》
毛姆的作品一直是自媒体喜欢的选题,无论是闪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月亮与六便士》还是更现实的《人性的枷锁》,都能为困惑的现代人提供慰藉。
中篇小说《面纱》也不例外,随手一搜就能看到诸如“美丽的女人能不能得到幸福”“独立,才是一个女人最好的活法”等等“鸡汤”味道满满的标题。
实际上,《面纱》是一部真实到残酷的小说,小说虽然采用女主的视角,但内核与女人无关,与爱情无关,就跟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样,看似写爱情,实则写人生。
女主人公凯蒂揭开爱情面纱的同时,也揭开了人生与自我的面纱。
爱慕虚荣的凯蒂因为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沃尔特。
沃尔特是个细菌学家,凯蒂和他毫无共同语言。
凯蒂和沃尔特来到香港,耐不住寂寞的凯蒂爱上了风流倜傥的有妇之夫汤森。
沃尔特发现了凯蒂的出轨,盛怒之下带着凯蒂一同去了正在流行霍乱的湄潭府。
沃尔特一头扎进了当地的抗疫研究工作,丢下凯蒂自生自灭。
凯蒂拜访了修道院,在那里,看到了被遗弃的孩子们和忙碌的修女。
在修女的感染下,凯蒂也投入了救助工作。
通过修女的口,凯蒂知道了沃尔特的另一面:他不惧危险,为病人治病,对人友善温柔,备受修女赞美。
这期间凯蒂也和沃尔特缓和了关系。
可是凯蒂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是汤森的。
凯蒂不愿隐瞒,如实告诉了沃尔特。
沃尔特失望至极,在实验过程中感染了霍乱而亡。
凯蒂离开湄潭府,去了香港,辗转回到了英国。
母亲去世,凯蒂决定和父亲一起赴巴哈马群岛任职。
毛姆的小说可以归于“成长小说”,但凯蒂的成长却不仅仅表现为爱情方面,主人公对爱情的认识是伴随对人生认识的过程深化的。
凯蒂因为“社会时钟”而结婚:到了该嫁人的年龄,就嫁了。沃尔特只是那个合适的年龄出现的人罢了。
而对沃尔特来说,凯蒂也算不上什么真爱,他对凯蒂的求婚更多是出于外表。
凯蒂长得美,美貌既是祝福也是诅咒。
沃尔特因为凯蒂的美貌而求婚,汤森也是出于此而做凯蒂的情人。
一旦人们发现自己对美的东西无法占有,就生出毁灭的念头。
当知道凯蒂出轨,沃尔特因爱生恨,带凯蒂去瘟疫之地送死。
沃尔特的确对修女友善,忘我工作,不惧怕死亡。
但沃丁顿看的透彻:沃尔特并不是为了慈善、信仰或者追求事业才这么做。
他纯粹是寻求解脱。
小说中的沃尔特和凯蒂之间远没有改编的同名**那样温情。
沃尔特自始至终都没有原谅凯蒂,他死前最后一句话是:“死的那个是狗”。
这句话出自《一只疯狗之死的挽歌》,这首民谣一样的小诗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助人为乐的好人遇见一条流浪狗,对其和善有加。
然而狗却发了疯咬了好人。邻居纷纷咒骂这只狗丧失了理智,认为好人会死。
但奇迹发生了,好人的伤口愈合了,死的那个是狗。
沃尔特对凯蒂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才是那个“好人”,认为自己委屈;而另一方面,看到凯蒂投入修道院的工作也深受触动,对自己受害者的身份认同发生了动摇。
凯蒂对沃尔特的感情也很复杂,对沃尔特加深了解不意味着凯蒂发现了沃尔特的美好而重新爱上了沃尔特。
直到沃尔特死,凯蒂爱的依然是汤森。
对得不到的东西,人们要么毁掉,要么安慰自己这个东西不好,配不上自己。
在湄潭府,凯蒂想象着汤森的油腻,啤酒肚,皱纹等等。她对汤森的唾弃是她想象的结果,是求而不得的退而求其次。
《面纱》的真实在于,无论凯蒂在湄潭府把汤森想的多么不堪,回到香港见到真实的汤森,
发现眼前的汤森身材很好,外貌英俊,眼睛闪亮,依然那么光彩照人。
凯蒂一面鄙视自己,一面和汤森上床。
这也许是爱情面纱下真实的样子,不管多么理性的分析,内心多么鄙视自己,身体却还是遵循本性。
很多人痛恨自己的过往,痛恨自己的拖延与懒惰,尽管在心里反思了一千遍,行为上却依然故我。
一位网友说的好:“我们一边鄙视自己,一边继续生活,深陷泥潭,心照明月。”。
瘟疫横行的湄潭府,揭开了生活残酷的面纱,却并不能帮助凯蒂找到人生价值与意义。
凯蒂并没有修女的信仰,可以说,她去修道院工作是一种逃避和麻痹。
内心安宁的人,不是因为外在因素而安宁,或者说,人们无法从外界寻找内心安宁。
这种安宁需要自己去寻找,每个人的本性也需要自己去挖掘。
正如沃丁顿说中国的“道。”
不管从哪里寻求,“有了道,你还是什么也没得到。”
因为“道终归只有一条,可它不通向任何地方”。
人生的魅力在于充满了无限可能,连每个人自己都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找到了“道”,那么“道”一定通向坟墓——人生的终点,人的终极必然性。
凯蒂并没有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而是因为沃尔特的死得到了抚恤金。
但她认清了自己:脆弱、孤单、需要爱。
认清自己是接纳自己的开始,也是变得更好的前提。
凯蒂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对未出生的孩子身上。
她不像自己的母亲那样因为面子而催婚,对孩子,她的期待是:
认识自己之后凯蒂做出了改变:既然自己渴望爱,那就好好待父亲,让父亲重新喜欢上自己。
这一次,她的选择不是出于社会压力、虚荣或者逃避,而是“有希望,也有勇气”。
凯蒂已经能坦然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愚蠢、不幸,接纳自己的过去,因为”这些并非一概徒劳无益”,而是帮助她走上那条路——一条通往内心安宁的路。
图:**《面纱》剧照
《面纱》首先吸引我的一点是,这是毛姆以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内地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看完后我才注意到书籍封面上的两句话“一部女性精神觉醒之作”“一场自我和压迫的博弈”,不觉深有其感:的确,每个女孩都应该读一读《面纱》。
吉蒂结婚后随丈夫到香港生活,不料她在这里有了外遇。丈夫为了惩罚她,便带她一起去了霍乱肆虐的内地。结果丈夫染上霍乱,死在那里,吉蒂回到父亲的身边。
吉蒂的这桩婚姻,实则是“无奈之举”。从小,母亲给予漂亮的吉蒂于厚望,期待她嫁进名门望族。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吉蒂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夫婿。母亲“一边对一再错失机会的漂亮女儿感到恼火,一边又降低择婿的标准”,吉蒂“在一阵慌乱中嫁给了沃尔特·费恩”。因为妹妹多丽丝的婚礼在即,吉蒂感到“在婚礼上给多丽丝当伴娘,那滋味儿一定不好受,能躲开当然好”,再加上“沃尔特·费恩为她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所以答应了沃尔特·费恩的求婚。嫁给爱情,是多少女孩子梦寐以求的。而吉蒂,嫁给的是婚姻。为了结婚而结婚,故事的一开始便是个错误。
吉蒂的第二个错误在于轻易地相信男人嘴里所谓的真情,被“男色”虏获。查理第一次看到吉蒂时便说她是“绝色美人”,这显然是一个在风月场所如鱼得水的男人。吉蒂崇拜他,被他的帅气和花言巧语所打动,而这些这是木讷的丈夫缺少的。“你知道的,女人常常以为男人们疯狂地爱着她们,其实事实并非她们想的那样”,前一秒查理这样说,后一秒吉蒂却有深深地相信查理“疯狂地爱着”她。这是每个女孩的最至命的缺点——对爱情、对爱人,只是沉浸在自己主观世界的想象中,忽略了其与事实的差距。这自然是吉蒂所犯下了另一个严重的错误。
但是,跟随丈夫来到内地的吉蒂,却飞速地成长起来:首先她终于发现沃尔特虽然表面上默默无闻,实则品行高尚。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重新发现了生命和情感的可贵。可以说,是沃尔特带她走上赎罪的道路,她的精神得到了重生。其次,吉蒂在和韦丁顿的相处中,被他和满族格格的爱情所启发,明白了和谐的婚姻一定是建立在相互平等、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的,而这一切必然都是因为爱,没有爱的婚姻无疑是扭曲的、悲伤的。最后,吉蒂在修道院中精神得到了进一步洗礼,修女和院长们的经历让吉蒂的眼光、胸襟摆脱了自我的狭隘,投射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或许,她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修道院里的那些可爱的修女们所躬行的一条通向平和与安宁的路”。
所以,吉蒂在谈到对自己女儿的期望时,她能这样说:“我希望她无所畏惧,真诚坦荡。我想让她成为一个不依附于他人,自立自强,忠实于自己的女孩儿,我想让她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我想,每个女孩子都应该像她说的这样去生活。
女主人公基蒂从小貌美如花,妹妹相对于她就逊色很多,她的母亲是个势利的人,从小便放弃了对妹妹多丽丝的培养,一心想把好苗子基蒂打造成一个男人们都渴望拥有的商品,是的,她的母亲确实是把女儿当成商品看待的,基蒂让她失望了,直到二十五岁还未出嫁,母亲便放弃了对她的期待,开始嫌弃她,她觉得女儿多在家一天家里就要多一笔开销。
眼看着妹妹都找到不错的对象了,自己依然单身一人,基蒂的压力也大了起来。这时她身边出现了一个男人沃尔特,他极为害羞不善表达,为人没有风趣感,尽管与基蒂见面多次,基蒂对他仍然没有什么印象,但基蒂似乎感觉到沃尔特喜欢她,只是这个老实的男人连这一点都羞于表达出口。
基蒂身边没有什么好的配偶人选了,她想自己一定要在妹妹出嫁前把自己给嫁了,避免再次被人冷嘲热讽。 刚好沃尔特在香港工作,她们一办完婚礼就可以离开英国前往香港,基蒂想到自己可以摆脱家人的目光,去过另一种生活,她心生期待,于是,她答应了沃尔特的求婚,办完婚礼后,没过几天,他们便动身前往香港了。
只是婚后的生活没有一丝期待感与兴奋感,这让基蒂很是失望。她自己应该知道,她从一开始就没有喜欢过这个男人,自己只是迫于无奈才选择了沃尔特。
沃尔特是一名细菌学家,平时除了看书、做实验,便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他不喜欢社交,不喜欢参加宴会,不喜欢打网球、玩游戏,他喜欢的东西基蒂统统不喜欢,基蒂喜欢世俗的女人所喜欢的一切,参加上层人士的宴会,穿漂亮的晚礼服,与女性朋友们聚会喝下午茶等等,但这一切沃尔特都给不了她,沃尔特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细菌学家,社会地位处于中下层。
尽管基蒂是个世俗的女人,但沃尔特依然深深爱着她,基蒂知道沃尔特太爱她了,这让她更加的看不起他,一旦一个人无条件的被另一个人爱着,她便有了嫌弃那个人的资本 。
一次沃尔特带基蒂去朋友家进行晚餐,就在这次晚餐中基蒂认识了汤森,汤森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但是他的外貌看着像二十五岁的青年,汤森身材高大、英俊,为人幽默有趣,基蒂对这个男人产生了爱慕之情,汤森夸基蒂美得不像话,说她是他见过最美的女子,自此两人心中燃起了爱的火焰。
基蒂爱上了这个跟自己丈夫完全不同的男人,他们偷偷的约会,基蒂深信汤森像自己爱他那般疯狂的爱恋着自己,她有十足的自信,自己占据汤森心里最重要的位置,的确,汤森在基蒂面前所表现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深信不疑,他对她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的饱含深情,那么的真挚,基蒂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个男人被自己征服了。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他们的婚外情进展的很快,不幸的是这被沃尔特发现了,沃尔特给了基蒂两个选择:一、让汤森和他的妻子离婚,并在离婚一周内和她结婚;二、和他去湄潭府,一个瘟疫非常严重的霍乱地区,基蒂明白到那里就相当于去送死。
爱得火热的基蒂当然会选择第一个,她以为汤森会和她一样毫不犹豫的和另一半离婚并和她结婚。她来到了汤森的办公室,向他述说了发生的一切和沃尔特给出的两个选择。
让她感到意外的是,汤森竟然让基蒂去湄潭府,他竟然宁愿基蒂去瘟疫区送死也不愿意和自己的妻子离婚。汤森自私、懦弱的嘴脸逐渐显露出来,可笑的是基蒂发现自己依然卑鄙的爱着这个小人。
汤森立场坚定,这沃尔特早就料到了,他说自己没办法离开妻子,他的妻子是个非常优秀的女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不可能为了她和妻子离婚,虽然他很爱基蒂。基蒂觉得这一切太可笑了,她带着对这个男人的愤怒和一颗破碎的心离开了。
基蒂绝望的来到了瘟疫区,这里每天都有人死去,她知道沃尔特让她来这的目的就是让她在这死去。
沃尔特来到这以后变得更忙了,基蒂每天一个人待在房间,直到晚上沃尔特才回来,望着窗外一片荒凉,基蒂觉得在香港与汤森发生的一切好像是一场梦,离自己越来越远。
过了一段时间,瓦丁顿(他们来这的第一个朋友)带她去修道院参观,她见到了修道院院长和几个修女,她们在霍乱的前线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照顾着其他人,基蒂被她们的精神震撼到了,她请求院长同意她来这里工作,院长先是拒绝了她,院长说她的丈夫是她们最敬佩的人,为湄潭府做了最大的贡献,她们没有理由让她的妻子冒着生命危险参与进来。
基蒂这才明白她看不起的丈夫在这里却是每个人的希望,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基蒂对沃尔特的看法改变了,她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多么俗气、不值一提的人啊!
在基蒂的多次要求下,院长同意了基蒂来修道院工作,她在这里照顾小朋友们,小朋友的快乐感染了她,她每天与小朋友们玩的非常开心,以至于她在一周的时间里根本没有想到汤森。基蒂发现自己不恨汤森了,尽管他让她如此受伤,但她释怀了,她不应该因为一件错事而毁了自己的下半生,生命有比情爱更重要的事,当初真蠢啊,竟然觉得自己离开汤森会活不下去。
噩耗最终还是降临了!一天半夜瓦丁顿来敲门,那是沃尔特没有回来的夜晚,沃尔特感染了瘟疫,生命危在旦夕。基蒂崩溃了,她觉得该死去的是自己啊,沃尔特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是因为她的出轨,他们才会来到湄潭府,该受到惩罚的是她!
基蒂在沃尔特的病床前向他道歉,请求他的原谅,她非常后悔发生的一切,如果还有一次机会她绝不会被那个男人欺骗。她不知道沃尔特有没有听到她的忏悔,沃尔特永远的离开了。基蒂没有哭,虽然她的心很痛,但她对沃尔特的同情和对普通人死去的同情一样,她明白自己从没有爱过沃尔特,在他生命的最后也是如此。
她羞于提起的是此刻她内心发生的微妙变化,她终于解脱了,如果沃尔特和她可以活到瘟疫结束,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和他继续生活下去,他们在一起是痛苦的,他们彼此都知道这一点。
沃尔特死后,大家都觉得她没有理由再留在这里了,而且她还怀了身孕,沃尔特生前问她孩子是谁的,基蒂撒谎说不知道,其实她知道这孩子是汤森的。尽管基蒂想留下来直到霍乱结束,她已经不畏惧生命,但她还是被赶走了,自此,她的自我救赎之路还没有完成。
基蒂回到香港后,被汤森的妻子邀请到他们家暂住,她发现他的妻子真是个善良的女人。让她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她再次与汤森发生了关系,她痛哭不已,在这之前她已经做好了与汤森断绝来往的决定,她打心底鄙视、看不起这个男人,他是个十足的渣男,尽管她知道这一点,但是她还是再次沦陷在汤森的怀抱里,这让她更加恨自己了,她竟然还爱着这个渣男,可笑至极。
离开是唯一的解脱,基蒂收拾完房子里的东西,只身回到了故乡。
母亲刚刚离世,而那个被她们三个女人压榨大半辈子的父亲没有难过、没有眼泪,他大半辈子都在为养家糊口而活着,被势利的母亲鞭策着前进着,母亲的离世,让他可以做回自己了。
父亲打算到另一个城市生活,基蒂请求父亲带上她,她想带着孩子和他一起开始新的生活,并且弥补她所欠缺父亲的爱。
基蒂希望自己生的是女孩,她要好好培养女儿,让她做一个独立自强的女孩,绝不走自己的那条路,自此,基蒂的精神彻底觉醒,她的自我救赎之路已经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