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书稿 | 毛姆的《面纱》

讲书稿 | 毛姆的《面纱》,第1张

(文/亦浓)

(文字:简介部分2386字;作者毛姆个人及爱情婚恋史部分简介1281字;故事梗概:4539字)

女神群的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女贞书屋”喜马拉雅电台,我是亦浓,这里是女贞老师和文芳老师创建的“女神成长营”,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分享一本好书。关注“女贞书屋”和“遇见夏文芳”微信公众号,收看更多优质内容。

我今晚分享的是英国畅销小说作家毛姆的《面纱》,这本书全文总计约7万字,我会用大约四十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解读,感谢您的聆听。

1关于本书

《面纱》讲的是贪慕虚荣的女主人公基蒂为了在妹妹之前出嫁,匆忙嫁给了自己不爱的沃尔特,开始了一段盲目的婚姻,在婚姻中出轨,被丈夫发现后,迫于无奈与丈夫奔赴霍乱疫情区。在疫区,从对死亡的恐惧,到协助修女们做义工,开始觉醒救赎自己,揭开了爱情、亲情、人性的面纱,寻找到自身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久违的亲情,从而涅槃重生的故事。

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女人来说,充实而幸福的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而不是依靠父母和婚姻。女人也只有在觉醒后才能发现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寻找到一条安宁的人生之路。

2本书核心内容

毛姆的《面纱》缘起于雪莱创作的十四行诗《别掀起这华丽的面纱》,“别掀起被那活着的人称为生活的华丽面纱”。

书名译为面纱,核心主要还是面纱的暗喻:人性的面纱和爱情的面纱,其实际就是生活的面纱。女主在经历磨难后揭开人性的面纱,生活的面纱,揭示了面纱后面赤裸裸的真相,救赎自我,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下一代。

通过展示书中的几个关键人物的外表的面纱和内心的纠结:

基蒂原生家庭里的母亲贾斯汀夫人爱慕虚荣、吝啬、自私自利,父亲则像是一个影子,不懂得建立亲情,只是负责为一家人的生活费奔波,成了母女三人赚钱的工具。母亲在父亲身上看不到希望后,寄希望于两个女儿,特别是漂亮的大女儿基蒂。

基蒂按母亲设定好的人生,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也养成了虚荣轻浮自私自利的个性,外表温婉可人内里轻浮自私,致力于寻找一个可以依附的男人的心理,在几年的东挑西拣中耽搁了青春成了大龄剩女,后来为了避免嫁在妹妹之后,只好在可选择范围内选择了差强人意的沃尔特。

进入婚姻基蒂才发现,沃尔特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有社会地位,大失所望之后,基蒂投进了驻港殖民大臣助理查理·汤森的怀抱。

如果俩人的外遇没有被发现,也许基蒂的一生也就是这样,与其母亲一样,将丈夫当做赚钱的工具,毫无亲情,终其一生是依附于男人寻得虚幻的幸福。

但在沃尔特带她到霍乱区后,看到了身边不断死去的人们、修道院修女们为了信仰全力以赴的救助精神、做义工中获得的尊重和价值感,让她觉醒,揭开了她人性中的勇敢和善良的本质,从而涅槃重生救赎了自己。

基蒂认识到了之前的自己对于爱情的盲目,见识了情夫查理的无情和之前自己对于父亲毫无怨言的养育一家却毫无感恩之情的自私。最后,她与父亲冰释前嫌,但沃尔特至死也始终不曾给过她和自己一个释怀的机会。

丈夫沃尔特的面纱:

外面木讷沉默的沃尔特的面纱后面,是对基蒂的深沉热烈卑微的爱情,即使知道基蒂出轨也不想离婚,宁愿带她深入霍乱地,自杀式吃生菜,得知孩子不是自己的,成了压倒他求生欲望的最后一颗稻草,他不惜在自身做细菌实验,到最后感染离世也没有放过自己。

“死去的是狗”,疯狗以为可以将别人咬伤,结果自己却死了。沃尔特内心里其实也是在鄙视自己始终看不开。

情夫查理·汤森的面纱:

基蒂的情夫查理的面纱则是在偷情时信誓旦旦甜言蜜语,在大难来临时(沃尔特发现奸情,给出两个选择)则表现出了自私懦弱只顾自己的一面。

爱情的面纱:

通过对人性面纱的描述,基蒂的觉醒,我们也看到了书中揭开了关于爱情的面纱。

一个是沃尔特的爱而不得的卑微的爱情:

明知道基蒂嫁给他是为了虚荣心,怕输给年轻的妹妹,是为了能够嫁在妹妹多丽丝前面,但他内心热烈的爱情却让他始终将这位自私虚荣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女人供奉在爱情的圣坛上,性格上的木讷寡言造成他将敏感善良隐藏在刻薄病态的铠甲里面,不懂得将内心的感受与基蒂分享,不了解基蒂对于爱情真正的需要,也就无法把握他与基蒂爱情与婚姻的走向。

你可以很爱一个不爱你的人,但需要你有勇气改变自己,去了解她的需求、适应她喜欢的被爱的方式。

显然,沃尔特是失败的,他始终没有走进基蒂的内心,基蒂自始至终都未爱过他。

另一个是基蒂的飞蛾扑火式的爱情:

在三观不同的丈夫沃尔特身上得不到的东西,情夫查理全部给予了她,浸泡在查理的甜言蜜语里的基蒂以为这就是爱情。

陷入爱情中的女人都是傻子,盲目的付出感情后的基蒂居然以为汤森的妻子多萝西是不配汤森的,汤森也不爱多萝西。

最后,在需要抉择的时候,才让她真正看清了汤森所谓的爱情,:

“一个男人可以很爱一个女人,但并不意味着要与她厮守终生”

“不过,如果你不向我发出明确的求爱信号,我是绝不会想到跟你上床的”

这就是渣男汤森关于爱情的理论。

说到底,他对基蒂的爱就是为了肉欲,一旦涉及到他的家庭和官职利益他毫不犹豫的舍弃基蒂蒂。

书中沃尔特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死的是狗”,寓意是疯狗本意是将人咬死,结果最后死的是自己。沃尔特直到最后还是没有原谅自己的懦弱,没有放过自己。

3关于作者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本书作者毛姆,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189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915年发表长篇小说《人间的枷锁》。

毛姆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说重视环境描写反映中下层人民生活,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带有讽刺和怜悯意味,是“盛誉下的孤独者”、“人世的挑剔者”。

《面纱》中关于沃尔特要求基蒂随他去霍乱区的情节,灵感来自于作者在圣托马斯医学院实习时租屋房东寡妇讲的故事:

一位贵妇被丈夫怀疑与别人通奸,丈夫碍于其出身不敢杀死她,便把她带进了有毒气的城堡里想利用毒气毒死她,不料想,过了很久,贵妇并没有被毒死。丈夫很生气就把她扔出了窗外。

4作者毛姆的家庭与婚恋

(本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及根据部分作者对毛姆的传记重新整理)

毛姆的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姆十几岁时就知道自己的性向“不正常”,1895年伦敦对王尔德一案的审判,更让他坚定了保护隐私的决心,他毕生勉力维持一个“老派的英国绅士”形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40岁的毛姆加入了法国的红十字急救团。在西线服役时,他遇到了22岁的美国人吉拉尔德·哈克斯顿。

哈克斯顿外向活泼、精力充沛,与由於口吃而不善交际的毛姆恰成互补。毛姆遂雇哈克斯顿为自己的私人秘书,这对同志伴侣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携手同行,游览了中国、印度、拉美等地。

毛姆作为"世界旅行家"的称号也由此而来。在这些旅行中,哈克斯顿好比毛姆的眼睛与耳朵,在与旅途中各色人等的交往中,为毛姆搜罗了大量"奇闻轶事",而这些故事日后则成为毛姆小说创作的源泉。

两人的伴侣关系一直保持到哈克斯顿1944年去世。

毛姆曾说:“我以为自己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古怪’,但事实恰恰相反。”

在毛姆的一生中,他有过深爱的女人,苏·琼斯是他求婚的对象,却遭到对方拒绝,此后毕生难忘,两幅苏的肖像长期挂在他南法别墅的墙上。

慈善家托马斯·巴尔那多博士的女儿、有夫之妇西里尔·韦尔卡姆是毛姆不喜欢的女人,却在其不断的攻势下使他陷入婚姻的围城。

婚后,擅于社交、追逐时尚的西里尔的确把家变成了伦敦社交中心,但是西里尔的超强占有欲又使毛姆痛苦异常。他对妻子的了解,读者也可以从他创作的短篇《创作灵感中》中的女主及长篇《面纱》女主母亲的贾斯汀夫人找到人物原型。

1915年,毛姆与西里尔生下一个女儿。但是婚后,毛姆大部分时间与哈克斯顿生活在一起。1927年,西里尔终于不堪这番冷落,与毛姆离婚。

在别有用心的人对毛姆撰写的传记中,关于毛姆的同性情人如数家常。

其中,毛姆的“最爱”杰拉德·哈克斯顿,从1914年相识到1944年杰拉德病逝,哈克斯顿给予毛姆的生活与创作以巨大帮助,但是他酗酒、纵欲、颓废,“在最后的十年中并没有带给毛姆丝毫幸福”。

作为善于从生活中取材的小说家,毛姆对读者总是试图找出小说中某个人物的“真身”是谁感到恼火。

但是“他在利用真实人物时几乎不做修改、原样照搬,甚至不试图加以伪装,因为这个特点,毛姆得罪了大量文坛朋友”。

他的小说《寻欢作乐》,写大作家爱德华·德里菲尔德去世后,他妻子请人为他立传,于是小说叙述者威利·阿申登被传记作者请来,回忆当年和德里菲尔德的交往。

不过在阿申登的记忆深处,念念不忘的却是德里菲尔德的前妻、迷人的罗西。

爱德华·德里菲尔德是照着托马斯·哈代刻画的,威利·阿申登是毛姆自己,罗西出自毛姆一生最爱的女人苏·琼斯,阿尔罗伊·基尔则在影射当时的“文学界总督”休·沃尔波尔。

“刻薄的毛姆将沃尔波尔的自私自利、精神饱满、毫无幽默感和虚荣的特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当时有言论称“沃尔波尔在《寻欢作乐》中被“活剥”了”。

5故事梗概

基蒂在与汤森偷情时,发现沃尔特回家了,但沃尔特不动神色的又悄悄离开并未惊动他们。基蒂非常恐慌,但又不时的安慰自己,反正自己又不爱他,如果离婚也就算了。同时,对于这门婚姻,基蒂是不满意的。

基蒂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刻薄、功利性强的基蒂母亲贾斯汀夫人对于丈夫一直未曾做法官耿耿于怀,贾斯汀夫人会定期举办盛大的宴会,以期望可以为丈夫博得法官的职位,最后终究因其一贯的刻薄、吝啬,基蒂父亲仅仅得到了王室的法律顾问,并未达到贾斯汀夫人的期望。

在基蒂母亲的耳熏目染下,两个女儿对于父亲也只是当做赚钱养家的工具和收入的来源,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

贾斯汀夫人对丈夫的晋升之路终至绝望,遂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两个女儿特别是美貌的大女儿基蒂身上。

她盼望着通过一桩好婚事,把她这辈子的晦气全部打消,特别是漂亮的大女儿基蒂倾注了她的全部心血,期望通过大女儿缔结一门闪耀的婚姻达成愿望,这同时也是基蒂的渴望。

但经过四五个社交季的基蒂还是没能达成母亲和自己的愿望,眼看着就要把自己给剩下了。

然后,平凡不起眼的18岁的妹妹多丽丝要嫁人了,未婚夫是即将承袭从男爵地位的杰弗瑞。基蒂真的着急了。

基蒂没有想到的是,沃尔特开始追求她。

“他是个很闷的人,不懂得快乐为何物”,但在多丽丝与杰弗瑞订婚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沃尔特的求婚算是解救了基蒂,“惊慌之下,基蒂嫁给了沃尔特·费恩。”

基蒂生性活泼好动,沃尔特沉默寡言、不合群。基蒂其实不明白沃尔特为何会选择她,但沃尔特爱她爱得死去活来是肯定的,况且沃尔特是在国外(中国香港)外交处做细菌学家。

能到国外工作也不错,基蒂想,至少嫁在多丽丝前面,避免了被剩下了的处境,毕竟给年轻的妹妹多丽丝做伴娘不是太好。而“母亲不在乎她嫁给谁,只是想让她早点儿离开她的家”。

沃尔特工作在东方的某地,会带给她全新的生活,而多丽丝11月份就要结婚了她可不想给妹妹做伴娘她要逃离此地。

沃尔特对于自己的一切都不屑于与基蒂说,甚至在基蒂看来,沃尔特显示出了对基蒂热衷的事情、喜欢的朋友们的嘲讽和蔑视,沃尔特根本不是她喜欢的类型。

“很快她便发现,他很不合群,这一点很不好,他太过难为情了。”

“基蒂生性活泼,她乐意一天到晚说个不停,想笑就笑。他的沉默却经常让她难堪

“如果人人都在有话可说的时候才开口,那人类就会很快失去说话的能力的”

不仅如此,基蒂还发现,政府聘用的细菌学家可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这个保守、冷淡、自制的男人爱她爱得发狂”。

在沃尔特工作地香港的一次下午茶上,基蒂遇到了查理·汤森,一位高大英俊、会打马球的帅气男人,是驻港殖民大臣的助理。

不到三个月,俩人就干柴烈火般成了彼此的情人。

基蒂对于与沃尔特这段凑合的婚姻已经厌倦,此次偷情被沃尔特发现,让基蒂恐慌的同时心里也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下子好了,“要是自由自己找上门来,一切就变得简单多了!”虽然沃尔特很爱她,但他的心思全在工作上,会挺过去的。

对于汤森与他的妻子之间,基蒂认为“他俩之间根本就毫无爱情可言”,“多罗西·汤森一点儿都不会在乎跟查理离婚”孩子们都已长大,她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度假然后搬到英格兰的父母家去。

基蒂反复思量都觉得与沃尔特分开是最好的结局了,虽然她觉得很对不住他,可是她不爱他。

自从结婚以来她没有一天不后悔,她讨厌他的目空一切傲慢自大冷漠和他的克制,她讨厌他不会弹奏乐器不会唱歌打马球网球等。

在基蒂心烦意乱的胡思乱想的时候,沃尔特却装的若无其事,他的冷漠和若无其事让基蒂心慌不已。

基蒂次日匆匆忙忙去办公室找查理,查理·汤森安慰她不要担心,并说明沃尔特不想闹大的原因,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对一个男人来说。

况且,查理有可能接任下一届的殖民大臣,沃尔特继续留在这儿是有好处的。

基蒂的恐惧消失了,更加认定查理说的有道理。

晚上,沃尔特带基蒂参加宴会,在喧闹的宴会一角,基蒂发现沃尔特目光直直地盯着前方“眼中充满了极度的忧伤,这让基蒂浑身一震。”

第二天午饭后,沃尔特告诉了基蒂他的决定,他已申请去湄潭府工作,要求她陪他一起去,那里正闹瘟疫“霍乱”,基蒂不理解。

“恐怕你一直都以为我是个大傻瓜”“我已经掌握了所有的证据”并说明这样做全是为了基蒂的幸福,因为汤森是不可能为了基蒂而毁掉跟妻子的婚姻的。

基蒂反驳沃尔特,认为查理一心一意的爱她,她也是如此深爱查理。并说自己嫁给沃尔特就是个错误,她从未爱过沃尔特。

沃尔特给了基蒂两个选择,要么离婚,要么随他奔赴瘟疫地。

并说明,如果汤森马上与多罗西离婚并在离婚后一周内娶基蒂,他会与基蒂离婚,否则,基蒂就必须跟他去湄潭府。

基蒂相信查理很爱她,肯定会与妻子离婚娶她的。

次日基蒂去找查理并告诉了他沃尔特的决定。但令基蒂没想到的是,查理并没有与基蒂结婚的想法。

他说,多罗西是最好的女人,他无论到哪里都不会与多罗西离婚的,并劝说基蒂随沃尔特到湄潭府,这是最好的方案。对彼此都好。

查理的话让基蒂彻底明白,他不会与太太多罗西离婚去娶基蒂的,他既没有那么深爱基蒂,还要顾忌自己即将接任殖民大臣的身份。

基蒂失望透顶,抱着必死的决心跟随沃尔特奔赴瘟疫蔓延区。

到了霍乱疫情区,沃尔特就全力以赴的投入救死扶伤中。基蒂每天待在屋子里无所事事,死寂的心淡漠的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疾病的恐惧和沃尔特漠视她的孤独让她几度萌生逃离此地的想法。

但她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对于母亲,她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查理,更是不会要她的,她已经见识过他那阴沉的脸和隐藏于迷人眼睛后的冷酷。

一想到查理·汤森,她就握紧了拳头,恨不得沃尔特当初跟她离婚,然后她有机会对绝情的查理以牙还牙,将他当初给她的羞辱都还给他。

还好,在这里她遇到了好人缘儿的瓦丁顿,她不由得跟瓦丁顿聊起了查理夫妇。

瓦丁顿认为查理很爱他的妻子,因为她是个好女人,而她的妻子对于他的绯闻也是了解的,但妻子则认为爱上查理的那些女人都是二流货色,令她颜面无光。

基蒂痛恨查理的无情冷酷,夜里却仍梦见他,也许,付出了真爱的女人即使明知所爱的人是渣男也是需要时间来慢慢忘记的。

心灰意冷的基蒂与沃尔特赌气般吃生的蔬菜争相寻死。

后来,基蒂认识了为自己的信仰全心致力于灾情中的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

她们为了信仰而不顾自己安危的精神打动了基蒂,看惯了周围人一批批的死去和修女们奋不顾身的基蒂决定也投身其中。

疫区投身于服务的沃尔特废寝忘食的工作着,基蒂再也无法从沃尔特眼中看到曾经的那种爱的依恋了。

沃尔特将那种温柔的触摸和依恋、仁爱毫无保留的给了灾区的孤儿们,也因此,获得了瓦丁顿与修女们对其伟大品质和厚道友善的心的高度评价。

对于沃尔特的改变,基蒂不嫉妒也不难过,因为在她内心里毕竟从未爱过沃尔特。只是有一种对于之前已经习惯了这种支撑的怅然若失。

漫长的日子里,基蒂想了又想,终于对查尔斯·汤森的价值重新进行了准确的评定:他就是一个二流货色,可她却爱着他,现在她必须忘了他。

修道院里一名修女感染霍乱去世,基蒂趁此机会主动要求院长修女麽麽,以期望能够协助修道院做一些义工的工作。

照顾婴儿,指导修女们做缝纫工作……当她开始参与修道院里义工的工作,基蒂觉得自己开始精神焕发。

修道院做义工的忙忙碌碌,让基蒂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但院长的漠然和修女们对她的热情和有分寸的疏离让她感觉她们始终将她关在了她们精神的神秘园之外,她感到了之前不曾有的孤独的感受。

相对于帮助别人所获得的,基蒂发现自己与沃尔特之间甚至与查理之间的根本不算什么,基蒂已经看透了“与无处不在的死亡的恐惧相比,与那天她偶尔瞥见的那种令人惊叹的美相比,他们之间的事儿简直不值一提”。

基蒂希望解开沃尔特的心结,她认为沃尔特没必要为了她这个愚蠢的女人对他的不忠而折磨自己。

沃尔特不置可否,并说自己并不是瞧不起基蒂,是瞧不起自己,瞧不起自己因太爱基蒂以至于始终心中难以释怀。

沃尔特太爱基蒂“他用一袭华丽的袍将一位轻浮的女子装扮,然后将她放在教堂里供着她,膜拜她,到头来却发现她败絮其中,于是他既不肯原谅他自己,也不肯原谅她。他的灵魂收到了伤害。

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当现实将其击碎,他便觉得现实也跟着碎了。他之所以不肯原谅她,是因为他不肯原谅自己,的确就是这么回事”。

基蒂怀孕了。

当沃尔特苍白而隐隐期待的脸望着她问“孩子是我的吗?”基蒂知道,如果她回答是,则一切都会不同,沃尔特会忽略他们的过去。

如果她能够给他一个触动他的借口,沃尔特不会将之前的过错归咎于她一个人身上,他从未有过报复之心;或许他残酷冷漠病态,但却不卑鄙不小气。

是的,如果她说是,他会彻彻底底的原谅她。

基蒂之前撒过很多次谎,再撒一次又怎么样呢?撒个谎一切都会改变。

但这几个苦难的礼拜里,在经历了查理的无情、疫区的霍乱、身边正在死去的人、修女们的信仰和瓦丁顿的乐观坚持,基蒂发现自己变了,她必须说真话,撒谎是不值得的。

于是,基蒂回答“我不知道。”

“当死神站在街角,像挖土豆一样夺去人们的生命时,再去想这个人或那个人身上做了哪些肮脏事不是很愚蠢吗?”

但沃尔特显然不这么想,他颤抖的手出卖了他故作的平静。

基蒂开始后悔,也许应该告诉他这个孩子是他的,这个谎言对她不算什么,但对沃尔特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沃尔特想要基蒂离开此地,因为她怀孕了。基蒂希望留下,她已经开始喜欢修道院的工作了。

并且她希望沃尔特能够原谅自己,不是为了基蒂,而是为了沃尔特他自己。

不久之后的一个晚上,基蒂被瓦丁顿引领着见到了已经罹患霍乱的沃尔特。沃尔特在自己身上做细菌试验感染霍乱病发奄奄一息。

“死去的是狗”这是沃尔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沃尔特终究还是没有放过自己。

修道院里又来了新的修女,院长建议基蒂离开这里。基蒂又被修道院委婉的拒之门外了。

孤独的基蒂明白,她又被修道院抛弃了。瓦丁顿与基地将军已经安排好了基蒂返家的一切手续。

途径驻港地,基蒂被多罗西接到香港的家中小住。

多罗西对基蒂服务疫病区的勇敢赞誉有加,一改之前对基蒂这类二流货色的不屑。

似乎刻意回避着基蒂的查理·汤森却趁多罗西不在,与基蒂再次发生了肌肤之亲。并查理甚至确认基蒂怀的肯定是他的孩子,他希望是一个女儿。

基蒂羞愤不已,明明心里已经开始讨厌查理了,但却依然经受不住诱惑,痛苦的基蒂次日不告而别离开香港。

返家路上基蒂收到妹妹多丽丝告知母亲病重的来信,随后就收到父亲发来的电报,母亲贾斯汀夫人去世。

返回家中的基蒂见到了父亲贾斯汀,讽刺的是,贾斯汀夫人去世后,贾斯汀接到了就任伦敦巴哈马首席法官的聘书尚未来得及告诉妻子这个好消息,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的贾斯汀夫人终究无缘得见。

经历了很多磨难的基蒂决定随父亲一起赴任,贾斯汀很意外,担心她孤身一人带着身孕不方便,而伦敦对他也都很陌生。

基蒂则是为了弥补对父亲的亏欠,陌生于她而言不算什么,但如果父亲认为不合适她不会强求,毕竟父亲并不欠她什么,但她还是希望能够给她一个照顾父亲共享天伦的机会。互诉肺腑之言的父女俩冰释前嫌。

基蒂对父亲说,希望能够生下一个女儿并好好教育她,使她成为一个不需要依附于男人的独立自由的女性。

“我希望她是个无畏、坦率的人,是个自制的人,不会依赖别人。”

基蒂的眼前浮现出她随沃尔特刚进入霍乱疫区时看到的那副壮观迷人的景色,一切都还有希望。

“或许她做过的所有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1 / 12

分享 | 毛姆的《面纱》

从2011年至今,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出台不同程度的“限古令”,在如此严格的调控政策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下称《知否》)这部古装架空剧却突围而出。其原因正在于,部剧摆脱了古装剧同质化、类型化乃至低俗化的藩篱,另辟蹊径,在观众在剧中诗意地栖居,以小人物、平常事彰显喜剧精神,为电视剧艺术价值导向和消费文化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参考,这也使其播放量遥遥领先其他同类型剧目。具体言之,这部的魅力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否》以日常化、世俗化的方式书写了一副古代家庭社会画卷

《知否》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化庙堂为日常,通过五品通判官员盛紘的庶女盛明兰和宁远侯顾家嫡子顾廷烨的主线脉络,围绕盛家、顾家、齐家等几大家族的家庭生活和人物命运,以世俗化、伦理化的表达方式书写了一副古代家庭社会悲欢离合的优美画卷。

在电视剧里通过婚嫁、寿宴、丧礼等日常生活事件来塑造人物和推进情节,丰富了这些日常生活事件的审美意味。《知否》通过盛家长女华兰出嫁、白家老爷丧礼、盛维长女淑兰和离到后来的侯爷丧礼答谢宴、平宁郡主生日、墨兰出嫁、盛老太太寿宴等架构起整部剧的情节脉络。

整部电视剧将叙事落点回归到日常生活家长里短,一如现实生活般平铺直叙,但又借助多层级的人物冲突对剧中人物性格和家国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行立体勾勒——盛明兰与顾廷烨的命运羁绊、王氏林氏的水火不容、各大家族之间的关联冲突、国家政权和社会动荡的因果缘由,特别是通过盛明兰与小公爷齐衡的感情线索,由“求婚”(齐衡向母亲征求与明兰婚事)到“逼婚”(嘉贵妃逼迫齐家娶妻)折射皇族亲眷家庭巨变与朝廷政变。历史变革在不动声色的日常叙事中被悄然书写。

《知否》的日常生活叙事的特点让电视剧就像生活一样,缓缓流动,娓娓道来,契合了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生活方式和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受众的消费需求。这部剧对诸如“皇帝”等大人物进行了消解,对其惯有的“崇高”进行解构。“皇帝”在剧中成为明兰夫妇的生死之交,其在朋友层面的情感价值甚过君臣之礼。大臣以死相迫请求立储、因杨无端事件于众臣前向顾廷烨道歉的行为都折射出“皇帝”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威权者,更像是受制于群臣的龙钟老人。而其上位后大量篇幅描写的其热衷于在宫中种植稻麦等场景也将“皇帝”起居日常化。

此外,宁远侯府顾堰开位处三品,乃上一任宁远侯,作为一个祖上拥有御赐丹书铁券,世代功勋的高官将领,在剧中却是一位对“逆子”不断斥责和惩罚、恨铁不成钢、最终吐血身亡的家父形象。全剧借一桩桩家庭风波将这位侯爷的生活日常化。还有地位显赫的襄阳侯独生女、皇帝亲封的平宁郡主,她在理论探索剧中呈现的形象不过是一位替儿子前途操碎了心、为家庭琐事忙碌操劳的严母。作为皇室贵族,生辰寿宴也凸显的是三口之家的小家情怀和温馨。

《知否》中,除上面提到的婚嫁和喜宴,还有纳征、投壶、斗茶、打马球等具有典型狂欢特点的活动,不仅象征着日常生活的仪式感,而且铺垫其喜剧特征,同时也在关键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打马球这一共同爱好成为明兰与张大娘子日后交好的关键因素,以至衔接了后续明兰为张大娘子持剑救人的剧情。同样是因为一场马球比赛,荣飞燕和嘉成公主产生了对齐衡的爱慕,也成为日后齐衡和明兰感情夭折以及容妃和邕王妃日后冲突的重要标记。

该剧还以修缮和打整家宅、家庭成员聚会为完结,字幕落在“吃饭”这一最为日常的事情上,镜头中的孕妇、小孩都象征着新生命新天地和自由祥和。这些日常琐事成为叙事中不断抛出的钩子,带出剧情,也不断重复,令观众不断熟悉其场景,并进而成为标志性叙事表征。

另外,《知否》采取网络式叙事结构,以“家”为叙事落点,通过对家、家庭、家族之间关系变迁的深度撰写勾勒出整个社会人生的流变和发展。在家族之外利用亲朋好友的社交圈子捕获和反映大环境下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知否》采用平行和交叉蒙太奇多种叙事手法扩大内容张力,将几大家族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韵味和多元化的价值导向。

《知否》将人物角色设计变中心式为群像式

《知否》人物角色设计变中心式为群像式,性格塑造和形象搭建复杂、真实,在跌宕起伏的王位更替背景下,再现了小人物的喜剧精神和生活智慧,在遵循历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观照现代理念,时代与个人、古代与当代,相互映射和交叉,使观众渐入剧情,产生代入感和共鸣。

《知否》围绕着亲情、友情、爱情,将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故事内容分层次、多角度叙述,避免个性单一、毫无生气的类型化,塑造立体、多元的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性格深度,将情感和命运紧密衔接,赋予人物鲜活的审美现代性特质。

盛明兰是全剧表达女性形象建构的关键人物,其坚韧隐忍、勇敢正直的性格在礼教制度下自强不息,怀揣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现代意识传递了正直的价值观念。这一人物的设计脱离了古装剧程式化和模式化下的“大女主”窠臼。

剧中丰富的支线叙事使这个人物鲜活立体;在书塾课堂里,明兰被迫对关于“立嫡长乎,立贤能乎”的论题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丈夫当忠君爱国,不如做个纯臣,何必无谓争执”,不仅体现了其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也是剧中思想意蕴的积淀。在和老太太回老家访亲的支线故事中,明兰不顾老太太劝阻,为解救淑兰大胆献策,彰显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此外,明兰对美食的喜爱也契合当代社会的兴趣热点,如此主线与支线的穿插运用,还原了人物的本真形态。

《知否》剧中所有角色都是比较完整的,非边缘化的。主角盛明兰和顾廷烨不是唯一的中心人物,剧中其他人物也不是作为情节推动的简单工具或衬托主角的孤立产物,尽管他们的戏份和镜头仍有主次、轻重之分,但观众看到的是一张关系错杂又杂而不乱、充满矛盾和纠葛的人生百态图,是一群拥有性格魅力的人物群像。

在文学创作中,常把那些笔触不多、情节很少的人物称为过场人物。他们偶尔出现,很少有人能贯穿整个作品。《知否》中的过场人物很多,但都以激烈尖锐的矛盾和戏剧性的冲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小公爷齐衡身边的贴身书童不为,主要戏份便是作为明兰和主子间的传话人,台词甚少且情节不多,但通过故意揭穿小公爷常留盛家缘由、挡住主子偷看明兰视线、在马车上与其斗嘴以及平宁郡主以性命威胁拷问时依然维护主子等故事情节,展现了他机灵有趣、贴心忠诚的性格特点。这些过场性的人物丰满了电视剧的剧情内容,增添了电视剧的趣味性、可看性。

在电视剧中,人物无疑是故事的行动者,正所谓“性格即命运”,《知否》中群像人物丰富饱满的性格特征贯穿始终,成为一系列变量的重要因素,构成了多元化的人物众生相。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故事戏剧性且合理发展的源动力。《知否》通过剧中阡陌纵横的复杂关系铺展情节,强化性格。该剧采用传统叙事文体的叙事视角,通过盛、顾、齐等几大“典型家庭/家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各自兴衰搭建故事网络,再细渗到家庭内部的典型人物组建和搭配产生典型意义。

电视剧以收复“燕云十六州”、皇帝立储换位为背景框架,用盛家长女华兰出嫁东京伯爵府为切入点,铺垫顾盛两家日后关联,又因公爵府齐家小公爷借读盛家私塾并与顾家祖上有亲埋下家族之间日后渊源。家庭内部围绕祖辈、妻妾、婆媳、嫡庶、性别等多组关系呈现中国伦理道德。上到皇亲国戚、高官贵族,下至市井细民、男佣女仆,在看似多重烦琐的矛盾冲突中,情节鲜明、主旨清晰,从人物关系逐级引向事件内核。

值得注意的是,《知否》中人物之间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极为明显。盛明兰和顾廷烨以及余府大姐嫣然皆在早年丧母,经历了同一创伤的三人可谓在身世上相互参照,为其后来的马球场争夺遗物和顾廷烨欲娶嫣然的合理性与戏剧性提供了有力依据。顾廷烨和奶妈常嬷嬷虽名义上为主仆关系,但剧中呈现出的是他俩介乎于亲缘和主仆之外的情感。顾廷烨早已将她视为家中长辈一样对待,而常嬷嬷对公子一方面谨遵主仆之分,事无巨细地操持家中杂物,从不逾越,另一方面又予以胜似亲人的关切和照料,是一种突破了非血缘关系的情感纽带。

《知否》将日常生活的不同喜剧元素杂糅共存,营造出了独特的喜剧风格

《知否》中“斯文败类”孙秀才把“有辱斯文”常挂嘴边、盛家王氏动则“泼天”的夸张动作形态、林氏的屡教不改遇事装晕、曼娘自以为是大闹余府偷卖家财,甚至于明兰对顾廷烨所言“是我们太笨、太蠢”的情感自嘲,还有顾廷烨救驾立功后回顾府取枪、官家群臣合谋“演戏”等颇多情节时,无不彰显出讽刺、幽默、不和谐、偏离常轨等喜剧效果,不同喜剧元素的杂糅共存为该剧营造出了独特的喜剧风格和氛围。

日常叙事的精髓在于将日常生活中琐碎、冗长、常被忽视的细微之处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将生活常态进行戏剧化呈现,直抵人性的隐蔽处,以平淡朴实的“家常饭”靠近观众,使其滋生出一种感同身受的审美,从而引导和感动观众。以家庭为叙述落点的电视剧《知否》不仅反映出了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也让观众获得诗意的栖居。

剧中百态的人物形象为观众提供了各类“他者”身份建构,正反面人物各自脾气心思、日常起居、点滴嫌隙无不照应着现实生活,增强了认同感和贴合度。插花、茶道、焚香、刺绣,投壶、马球、围棋、倚猎等日常休闲活动贯穿其中,借以抒写剧中人生哲理:盛紘因拾不起白棋子哭泣预示着领悟到自己对女儿的亏欠,明兰和老太太焚香畅谈人生感情观念,盛家三姐妹学茶艺引争执等等,与观众形成心理互动,进而让观众产生更为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喜剧精神,既对古代生活抒发见解,又能联系当今现实生活,使电视剧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青春化叙事语态表现生活乐趣。故事以主人公总角之年说起,重笔描绘了从读书学习、成家立业到生儿育女的青春韶华间的成长和困惑。剧中家族里头少男少女对懵懂爱情的追求向往、姐妹弟兄之间的义薄云天、人生观念和生命感悟的成熟稳固、朝廷内部满腹诗书一表人才的新晋进士、血气方刚救驾立功的热血男儿都流露出青春化的叙事语态,而其他人物如祖母的纯真、盛紘的脆弱、王氏的喜感,也都弥漫着与明兰等主人公相呼应的青春气息,明兰父亲在妻妾前的儿女情长、在子女前的故作威仪和在朝廷中的胆小怯懦与王大娘子的直言快语、狐假虎威、憨态百出相互映照,消解了扮演的复杂角色,化为纯粹的生活味道,青春化的视角和戏谑般的表达给予观众一种轻快的观赏体验。

狂欢的笑是一种推陈出新,是对自我的解构和建构,是内心矛盾冲突的质疑和扬弃。电视剧《知否》的美就在于借日常里的喜剧精神倡导和宣扬全片主导的经验和道理,使观众敢于对世事陈规发出质疑,在诙谐幽默的影像中检验自身。“既不仰仗父亲兄弟,也不仰仗丈夫儿子,一样能抵挡百万雄兵于阵前。”卫小娘留给明兰的《李娘子镇守娘子关》刺绣图是“独立自强”的人生信条。

剧集终了时,明兰对相公所言的“这就是日子,这样平平淡淡的日子,最好什么都不要发生”则为该剧倡导的另一种生活态度:“不愿女子读书,那是短见,历朝历代,世家大族的女子,哪一个不是从小读书明理”道出了读书无用论的荒唐。“与人相守几十年,最终还是要看对方品行的最低处能不能忍得下去”是对当下年轻人择偶观念的参考,“既入穷巷就应该及时掉头才是,不可等一世消磨,悔之晚矣”则为釜底抽薪的生活智慧,“生活是过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导向和输出。剧中所表达的观点和道理全以一种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形式递给欣赏主体。

总而言之,电视剧《知否》敏锐地洞察到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和行为模式,创新性地将承袭着诙谐幽默、乐观自信的喜剧精神和风骨植入古装剧,以喜中掺悲的美学特点突出了其作品的审美张力。该剧兼顾主流和个性的处世态度和现实启迪依然散发着独特的美感。

  戴安娜

  戴安娜·斯宾赛阁下出生于1961年7月1日傍晚时分,重7磅12盎司。她是奥索普子爵夫妇的第三个女儿。

  父亲虽然不是直截了当流露出失望不满之色,可也丝毫没有掩饰原本喜悦期盼之情的骤降。这个家想要一个可以继承斯宾赛姓氏的男孩子已经好久,父母亲甚至根本没准备女孩子的名字。

  一星期后,他们才用母亲和一个斯宾赛家族祖先的名字,为小女婴取名为戴安娜·弗朗西丝。

  家族传人

  戴安娜出生前18个月,母亲曾生过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子,但只活了10个小时就夭折了。

  斯宾赛夫妇熬过一段心痛欲碎的日子。家族中的长辈不断施加压力,他们怀疑母亲有什么毛病,不然为什么总是不停地生女儿。

  当时只有23岁的奥索普子爵夫人被送到伦敦不同的诊所作各项私人检查,对骄傲、倔强的子爵夫人来说,这段充满羞辱和不公平的经历真是刻骨铭心。

  或许就从这个时候,斯宾赛夫妇间悄然埋下了日后离异的导火索。或许,他们一直就没能从丧子之痛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戴安娜3岁时,母亲终于生下盼望经年的弟弟,斯宾赛家族的一脉香烟总算有了传人。

  王室交情

  早在15世纪,斯宾赛家族就是欧洲最富有的羊商之一。查理一世在位时,他们捐了伯爵爵位,在北安普敦郡起建奥索普大屋,得到刻有“上帝庇佑权力”箴言的家族徽章,同时开始收藏大量古玩、书籍、艺术品。

  接下来的三个世纪中,斯宾赛家族成员逐渐介入权力机构,经常出入白金汉宫、肯盛顿宫和威斯敏斯特宫。

  虽说斯宾赛家族从未到达权力的顶峰,但在通往权势的走廊中,却毋庸置疑地占有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

  他们与英王查理二世、马尔伯勒公爵、德文郡公爵、阿伯肯公爵,甚至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芝加哥帮派大佬艾尔·卡朋都扯得上血缘关系。

  英王爱德华七世是戴安娜祖父老斯宾赛伯爵的教父,而“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当年曾正式追求戴安娜的祖母,没当成王后的斯宾赛伯爵夫人后来成为王太后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侍女。

  宫廷侍女是令英国人深感自豪的一种古老而高贵的职业。她们必须具有毫无瑕疵的教养,精通穿衣之道,善与各色人等周旋,通晓进退应对礼仪,非系出身名门的女子不能担当这份工作。

  戴安娜的父亲做过英王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宫中侍从,一度约会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

  戴安娜在诺福克的童年故居公园屋则是得自母系一族。

  戴安娜的外祖父摩利斯费莫伊男爵曾是下院保守党议员,也是乔治六世的射击和网球伙伴,公园屋就是乔治六世所赐。外祖母为婚姻放弃钢琴家的事业,作为王太后的宫廷侍女,任职达30年,她也是王太后最要好的女友。

  尽管戴安娜出身平民贵族,但她们家与王室可说有着几辈子的交情。

  奥索普大屋

  家族的显赫,祖荫的浓郁,对幼小的戴安娜而言,与其说印象深刻,不如说饱受惊吓。

  每次到祖父居住的奥索普大屋去,戴安娜都觉得受罪。那儿有太多令人毛骨悚然的阴暗角落,幽深的走廊中挂满仙逝已久的祖先画像,他们傲慢冰冷的目光无所不在地紧跟在她身后。

  祖父对这幢大屋中的每一幅画像、每一件家具的历史都了如指掌,大家又叫他“馆长伯爵”。他常常手执拂尘,随客人们一起遍游大屋。有一次,在大屋图书馆,他竟一把夺下丘吉尔叼着的雪茄。他才不管你是谁呢,在这块领地上,他的地位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戴安娜惧怕祖父,却深爱祖母。斯宾赛伯爵夫人在当地以经常探访病患者、残疾人而闻名,她从不吝啬任何慷慨大方的字眼和手势。戴安娜自幼深受体贴入微、富有同情心的祖母影响。

  公园屋

  如果说奥索普大屋更像阴气森森、华美壮观的博物馆,戴安娜的童年故居公园屋就是不折不扣、舒适温馨的家。

  树木掩映中的公园屋拥有10间睡房、宽敞的停车库、室外游泳池、网球场和板球场,包括厨子、管家、私人家庭女教师在内的六个全职仆从,服侍戴安娜一家六口。

  戴安娜的睡房在一楼,从奶油色的窗口望出去,开阔的原野与疏树草原拼图般相嵌,青松、白桦、紫杉点缀其间,小牛在吃草,兔子和狐狸窜来窜去,6英里开外的诺福克海岸的气息徐徐吹袭。

  斯宾赛的孩子们喜欢在湖边喂鳟鱼,在花园玩捉迷藏,骑上楼梯扶手往下滑,带着长耳小猎犬四处乱逛,一边听林间萦萦绕绕的风声,一边找寻鸽子蛋。

  夏天就更棒了,他们可以在温暖的室外游泳池游泳,在附近的海滩野餐,在他们自己的树屋中嬉戏。

  像姐姐们一样,戴安娜3岁开始骑马,很快对一切小动物着迷,越小越好。她的宠物包括仓鼠、兔子、天竺鼠和小猫。

  每当她的小宠物不幸死去,她都十分尽责地为它们举行葬礼,除了金鱼是“水葬”在抽水马桶中,其他小宠物们均被小心放置在硬纸板鞋盒内,戴安娜会在雪松下掘个洞,让它们入土为安。

  吃饭时间孩子们总是与保姆在一起,菜式简单而一成不变。早餐麦片粥,午饭是肉末和蔬菜,每星期吃一次鱼。

  父母亲温文尔雅却又遥不可及,弟弟查尔斯长到7岁才与父亲坐在饭厅里一起吃饭。

  奥索普子爵夫妇也是在这样循规蹈矩的童年教养下长大,他们如此这般带大自己的孩子,觉得天经地义。

  公园屋左邻右舍都是王室亲戚朋友,自然而然构成门当户对的社交圈子。

  斯宾赛家与王室间的走动并不频繁,实际上,孩子们把参观女王冬令行宫之类的邀请视为畏途。

  小戴安娜甚至觉得女王的私人府邸桑君汉有种古里古怪的气氛,她实在不喜欢。有一次,她甚至踢打尖叫,拒绝前往。直到父亲说,不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是非常没有教养的行为,她才安静下来。

  如果当时有人告诉她,将来有一天,她会以储妃身分跻身王室,出入桑君汉,她不吓得一溜烟跑个没影才怪呢。

  永恒创痛

  无论如何,桑君汉带来的不快毕竟是短暂的。

  父母亲婚姻破裂造成的困扰才是戴安娜心底永远的创伤。

  想当年他们也曾倾心相爱,1954年举办的盛大婚礼,由于女王和王太后是座上嘉宾,更成为当地盛事,显赫一时。这一切仿佛都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14年来,奥索普子爵从未怀疑他们是幸福的一对,直至决定分手这一日,他才知道自己错了。

  要给家族带来男性继承人的长期压力早已酝酿着婚姻的危机,曾令年轻的子爵夫人无限向往的生活方式,变得日益枯燥和沉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不知不觉在离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公开场合,他们仍然维持貌合神离的笑容,关起门来,满不是那么回事,死一般的沉寂或是刻毒的对骂都在所难免。戴安娜清楚记得,她曾躲在客厅门口,偷看父母激烈的争吵。

  1967年夏天,他们达成分居协议。

  那是戴安娜灵魂深处抹不掉的一段记忆:

  她静静坐在公园屋冰冷的石阶上,紧紧抓住锻铁雕花的楼梯扶手,周围一片嘈杂。

  她听到父亲把皮箱装进汽车行李箱,母亲的脚步声敲打在前院的石子路上,车门被重重关上,引擎轰鸣,又渐行渐远,母亲驾车驶过公园屋大门,走出了她的生活。

  戴安娜那年只有6岁。

  她太小了,根本不可能理解这一切,但被遗弃和背叛的孤寂却没齿难忘。

  她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她是个让父母讨厌的孩子,没有生为一个男孩的犯罪感啮咬着她幼小的心灵。

  戴安娜常常带弟弟去桑君汉墓地,站在无缘相见的小哥哥约翰那块爬满青苔的墓碑前,戴安娜往往陷入冥想:约翰长得什么样?如果他还活着,世上会不会还有她和弟弟呢?

  看到墓碑上所刻“爱心永志”几个字,就好像听到永不消失的声音,时时刻刻提醒她:你本该是个男孩子。

  这场离婚大战,受伤害的绝不仅仅是成年人。尽管父母或是极力减轻危机的震撼力,或是有意无意轻视这种影响,孩子们实际感受到的创痛却是深刻而久远的。

  童年梦魇

  分居后,母亲搬出公园屋,她原打算带着戴安娜和戴安娜的弟弟一起住在伦敦,但遭到父亲毅然决然的反对,他坚持孩子们必须以公园屋为家。

  斯宾赛夫妇间的争斗和法律缠讼一直拖了两年。

  当地上流社会容不下戴安娜的母亲,连外祖母费莫伊夫人都站在女婿一边,反对自已的女儿。

  结果当然是以母亲的败诉收场,1969年4月,他们正式离婚,不久,母亲即与离婚富商彼得·凯特再婚。

  那段时间,父亲孤独的沉默,母亲伤心的眼泪,保姆惊慌的神色,公园屋神秘紧张的气氛,使戴安娜的小天地失去平衡。在家中偶然来访的客人面前,戴安娜看起来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她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天到晚忙忙叨叨。她蹬着小小的蓝色三轮车,在过道上骑来骑去;用婴儿车推着玩具娃娃,在院子里逛来逛去;帮小弟弟查尔斯穿衣戴帽,给蜷缩在她床上的那些毛公仔铺床盖被。

  但是夜晚就没那么好过。

  戴安娜和弟弟都怕黑,房间里定要留下一盏灯或一支蜡烛的光亮,他们才肯入睡。戴安娜常常听到弟弟的哭声。有时,她会跑过去看看弟弟;有时,她怕黑怕得一动也不敢动。

  听着弟弟抽抽噎噎哭喊“我要妈妈,我要妈妈”,戴安娜把头埋在枕头里,也忍不住哭起来。

  窗外的风声瑟瑟作响,猫头鹰在林间悲鸣。

  母亲走了,姐姐莎拉和简住在寄宿学校,父亲失魂落魄,萎靡不振,一个人关在房里,除管家以外,谁都不见。

  从前天堂般快乐的公园屋,如今变成令人难以忍受的恐怖屋。

  母亲的家

  每到周末,戴安娜和弟弟都获准去伦敦与母亲相聚。在保姆的陪同下,他们坐火车从诺福克出发,母亲会在利物浦街车站等着他们。

  刚一到家,母亲就泣不成声。

  戴安娜连忙问道:“怎么了,妈咪?”

  母亲一成不变地硬咽着:“我不想让你们明天就走。”

  这几乎成了每个周末的固定仪式。

  戴安娜心中困惑不解,不知道自己又做错什么。

  每一个周末,所有的假日,都要与父母平摊分开过,这简直成了一场永远也做不完的噩梦。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与继父彼得相处得极为融洽。

  戴安娜与弟弟第一次在利物浦站见到外貌英俊、满面笑容、穿着入时的彼得,立刻就被他迷住了。

  彼得从事家族墙纸生意,是个慷慨大方、感情外露、容易相处的继父。

  他率领孩子们航海,允许小查尔斯戴着他从前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时的将军帽。他给戴安娜起了个绰号“公爵夫人”,戴安娜的朋友们至今还是这样叫她。

  戴安娜的个性之所以不像那种被宠坏的上流社会娇**,这段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

  寂寞校园

  学校生活同样问题重重。

  戴安娜和弟弟是校内唯一父母离异的学生,这把他们与其他小朋友从根本上区别开,要知道,离婚在当年可算是稀罕事。在一个阳光普照的下午,大家正在上图画课,不知怎么的,戴安娜伤心地哭起来,同学们全都不明所以,只看见她把画的每一幅画都写上“献给妈咪和爹地”。

  戴安娜对小同学很友爱,喜欢小动物,也愿意帮助人,但学习上的事就不行,遇有稍深的问题,往往困惑不解。

  戴安娜9岁那年,父亲把她送到离公园屋两小时车程的另一所学校寄宿。

  父亲向她解释说,学校就是包括她在内的120个女孩子的新家,集体生活对她有好处,在那里她可以学芭蕾和游泳,也可以继续留着心爱的天竺鼠。

  戴安娜哪里听得进去这些话,她的小心眼里充满恐惧和忿怒,认定现在连父亲也不要她了。

  她拉住父亲一个劲地恳求:“如果你真的爱我,就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儿。”

  父亲到底还是走了,小戴安娜开始学着喜欢学校生活。

  在宿舍里,戴安娜也会和女友们说说笑笑,但课堂上,她一向很文静,从不会大声抢答问题,也不会主动要求朗读课文。

  有时候她未免太文静了。她第一次参加学校演出时,扮演一只玩具娃娃,而她之所以同意演这个角色,就因为一句台词都没有。

  戴安娜是个受欢迎的伙伴,热心学校各种活动,还曾代表宿舍楼参加游泳和网球比赛,但她内心深处总觉得与任何人都有一段距离,总有一天,她会走向与众不同的方向。

  姐姐的男友在奥索普属地靠近林区的一片耕地中央,戴安娜被人介绍给查尔斯王子。

  查尔斯急于狩猎,说话的时候显得心不在焉。

  戴安娜身穿格子衬衣、灯芯绒裤,足登惠灵顿长靴,披着姐姐的皮褛,打扮得不三不四,形象暖昧。她知道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咖喱啡,姐姐莎拉才是戏中的女主角,因为王子是姐姐的男友。

  为了欢迎王子的到来,斯宾赛家举办盛大舞会。在满堂绅士淑女的衣香鬃影间,尚未褪去婴儿肥的戴安娜,身型粗胖,不施脂粉,言谈举止也是一副笨笨的模样。

  但查尔斯王子却觉得,“这个16岁的小姑娘活泼有趣,怪招人爱的”。

  他本想请戴安娜带他参观家中115英尺长的艺术品陈列廊,那里有全欧洲最好的私人艺术藏品,可莎拉表示应该由她做向导,戴安娜马上识趣地走开。

  莎拉与查尔斯相识于1977年夏天皇家雅士阁赛马社交活动,亲密交往达9个月之久。舆论一度认为莎拉很有可能成为英国未来的王后,但是,由于她对抛头露面的热衷远远超过了王室成员女友应有的谨小慎微,她与查尔斯的关系渐渐冷下来。

  不过,她仍然受邀出席1978年11月白金汉宫举办的查尔斯王子30岁生日晚会。让莎拉大吃一惊的是,小妹妹戴安娜居然也在被请之列——呵,辛德瑞拉由幕后走到台前了。

  戴安娜玩得很开心,来不及多想什么。查尔斯当晚的女伴是女演员苏珊·乔治,这似乎也不关她什么事。毕竟,生活是这么多姿多彩,自由自在的单身贵族日子才刚刚开始呢!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不管从什么方面来看,这都是一场非同寻常的罗曼史,戴安娜与查尔斯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查尔斯是剑桥大学毕业生,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安安静静坐下来,读一本充满睿智的心理理学或历史学书籍更享受的事;戴安娜却是个连补考都不及格的高中辍学生。

  查尔斯特别热衷马上活动,夏天马球,冬天狩猎,每星期三到四次,从不间断;戴安娜10岁那年在桑君汉公园骑马摔断胳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不好此道。

  查尔斯爱听歌剧,戴安娜迷恋芭蕾;查尔斯痛恨的流行音乐是戴安娜的嗜好;戴安娜擅长的网球,查尔斯从来不玩。

  查尔斯喜静,他可以拿着一小盒水彩颜料和速写本子,画上几小时,或者坐在河岸垂钓一整天,专等鱼儿上钩。

  戴安娜好动,她愿意与人接触,与人交谈,特别是与家人和朋友打电话,电话线简直是她的生命线。

  尽管查尔斯处事一向谨小慎微,轻易不使自己陷入情感纠缠,但作为“世界上最有条件的钻石王老五”,他的名字没少与绯闻扯上关系,在戴安娜之前,他曾先后与三任女友正式论及婚嫁。

  相比较,戴安娜稚嫩得几乎可以做他女儿,这个刚刚跨出校门的小女生,从未倾心任何别的男人,感情的经历一片空白,是个根本还没长大成人的孩子。

  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太明显的差异吧,戴安娜带给查尔斯从未有过的新鲜感,他身不由主地被吸引住。合适人选

  正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是命也好,是运也罢,戴安娜生逢其时,注定是彼时彼刻最佳人选。已过而立之年的查尔斯王子应该安定下来了。

  假如查尔斯能够做自己的主,朋友们相信,他多半一辈子都不会结婚。

  他其实十分贪恋单身生活,多年来,根深蒂固的习惯,一成不变的作息,早已形成一套以他为中心的日常运作程序。

  他有自己喜欢的运动,有成群随从听候差遣;他经常去国外旅行,女孩子们随时愿意陪他出席晚宴或马球赛。在他的王国中,一向我行我素,只有人让他,没有他让人的道理,而婚姻生活要求的彼此迁就,相互妥协,对他来说,似乎很难适应。但是,查尔斯又不得不结束他惬意的单身生活。他的衔头在带来特权的同时,也带来责任。而他的责任就是结婚,并为王位带来继承人。白金汉宫为此耿耿于怀。

  当年爱德华八世为红颜挂冠求去,酿成“王室信任危机”的阴影,徘徊在家族每一个人心上。查尔斯年龄越大,也就越难物色到信奉基督、贵族血统的处女新娘。

  伊丽莎白女王整日忧心忡仲。她毕生致力于发扬光大英国王室的精神,当务之急就是对君主体制的继任者负责,她惟恐查尔斯闹出什么婚恋笑话,令王室蒙羞。

  这实在也不能算是查尔斯的错。假如查尔斯能早生哪怕30年,他或许还可以从容约会喜欢的女孩子,让罗曼史纯粹私人地慢慢发展成熟,不必担心随时成为小报上的头条。可惜,把王室与公众隔开的传统藩篱早已打破,传媒无孔不入,查尔斯的恋爱史就像无聊肥皂剧一连串杂乱无章的情节那样令人心烦意乱,温莎王室又怎么能不心急如焚呢事情就此走到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地步。

  白金汉宫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种说,查尔斯的一帮老友有天晚上聚在一起,拟就一个简短名单,上列可能获选有贵族血统的处女名字。另一种说法是,王太后和多年女友,也就是戴安娜的外祖母,在一个下午喝茶的时候,谈起她们最心爱的孙子孙女联姻的可能性。

  或许两种说法都有根据,但无论是哪一种,首当其冲的人选都是:戴安娜·斯宾赛**。

  王子求婚

  查尔斯的一通电话,让她把所有疑惑都暂时抛到了九霄云外。

  当时,查尔斯正在瑞士滑雪,他在电话中说,等他回来,有很重要的事情问她。

  戴安娜预感到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来到,那天,她和女友们一直聊到半夜。

  1981年2月6日,度假回来的查尔斯约戴安娜在温莎堡见面。天已经挺晚的时候,查尔斯对戴安娜说,他非常想念她随后就直截了当向她求婚。

  戴安娜第一个反应是难以置信地傻笑。王子的态度十分热切,他提醒戴安娜总有一天她会成为王后。

  戴安娜接受了他的求婚。

  但她心中有个声音悄悄响起:不,我永远都不会成为王后。与查尔斯交往以来,戴安娜就奇怪而固执地有着这样的预感。

  当然,她不会说出来,她只是反复说着,她是多么爱他。

  查尔斯应道:“好,好,不管爱意味着什么。”后来,在向传媒正式宣布他们的订婚消息时,查尔斯又重复了这句话。

  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戴安娜没有留意他话里话外的犹疑和保留。

  两天后,戴安娜与母亲和继父一起飞往澳洲度假,享受最后几天宁静而隐蔽的平民生活。

  戴安娜不知道,她与母亲讨论婚礼的种种细节时,伦敦的记者们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打听不到准新娘的藏身之处。

  全世界就剩一个人知道她的行踪,那就是查尔斯。他一直没有打电话给她,戴安娜设想过无数的理由为他开脱。

  最后,还是她先打电话给他;他并不在白金汉宫。

  戴安娜回家后,查尔斯的随从送来一大束鲜花,但是,戴安娜找不到查尔斯的只言片语。或许,花根本就不是查尔斯送的,只不过是他的工作人员出于礼貌的一种表示。

  1981年2月23日,正式宣布订婚的头一天晚上,戴安娜收拾好行装,告别知心的女友,告别考勒赫恩60号。一位荷枪实弹的苏格兰场警长准备护送她进宫。

  他看着不满20岁的戴安娜那张孩子般无邪的脸庞,忍不住说:“你要知道,这是你生活中自由自在的最后一夜,别慌着走,再好好享受一下吧。”

  这番话像一柄锋利的匕首,刺透戴安娜的心。

  她不由得停住脚步。饥饿的蜜月

  婚礼过后,查尔斯带着整套钓鱼工具和半打哲学书,与戴安娜登上“布里塔尼亚”号皇家游艇,开始三星期的地中海蜜月之行。

  要不了多久,戴安娜就明白:苦想琴瑟和谐,她必须在一切方面无条件地迁就查尔斯。

  查尔斯钓鱼的时候,她愿意的话,可以在一边看着;不愿意,尽可以去做自己的事,但别指望查尔斯抛下钓鱼竿来陪她。

  “适应新角色”只是戴安娜一个人的事,查尔斯才不会费神为任何人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在他眼里,戴安娜只是个没有主见的孩子,理应惟他马首是瞻。

  戴安娜原想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丈夫—他们订婚之后,查尔斯由于王室职责在身,经常不在她的身边—谁承想,在这艘世界最大的私人游艇上,他们仍然没有什么单独相处的机会。

  同行的21名官员和256名船员,随侍左右,时刻准备听候吩咐。

  晚宴多数是查尔斯与有关人员商讨事务的西服革履正式场合。无所事事的戴安娜经常光顾厨房,她的胃口大得惊人,吃起冰淇淋,一碗接一碗没个够,正餐之间,还让厨师为她特别准备点心。

  戴安娜罹患易饥症的病状日趋明显。

  对于戴安娜而言,过去几个月,她就像踩着一双滚轴溜冰鞋,摇摇晃晃地在新生活、新角色、丈夫的已婚女友、令人窒息的公众曝光,以及一时幸福如上云端,一时沮丧如坠深渊的极端情绪之间,力求取得某种平衡。情势犹如一杯具爆炸力的鸡尾酒,一滴足以引起燎原之势。蜜月之行恰似火上浇油。

  有一次,两张卡米拉的照片从查尔斯的日记本中掉出来;而在另一次招待埃及总统和夫人的晚宴上,查尔斯戴了一副新袖扣,扣子的形状是两个纠缠在一起的c,查尔斯直言不讳是卡米拉送给他的。

  戴安娜请查尔斯诚实地告诉她,他到底怎样看待他的妻子和“女友”,查尔斯视之为“无理取闹”的孩子气,完全不予理会。

  于是,戴安娜吃得更多,也吐得更多,有时一天会呕吐四五次。

  梅扎卡假期

  1986年安德鲁王子婚礼之后,查尔斯与戴安娜的婚姻也走到他们的分水岭。

  当时,王储夫妇与孩子们一起在西班牙所属梅扎卡岛度假,

  一天,他们乘坐卡洛斯国王那艘价值300万镑、时速80海里的豪华游艇前往附近小岛,同行人员乘另一艘小艇保持一段距离尾随在后。

  置身碧海蓝天、波光潋滟的良辰美景,这对王室夫妇的关系非但既不良也不美,而且大告不妙。

  接下来的5个小时,查尔斯与戴安娜从未接近过彼此,更遑论交谈。

  查尔斯冲浪时,戴安娜踱到甲板另一边;戴安娜潜水时,查尔斯把脸转向相反的方向。

  他们看书,晒日光浴,与艇上其他人聊天,就是相互间没有交换过一个眼神,没有说过一个字。

  5年的婚姻,至此已经完全死亡,用不着官方宣布,谁都可以下这样的定论。

  没等假期结束,查尔斯提前离开,官方消息说王子钓鱼去了,实际上,他很快与卡米拉在苏格兰会合。戴安娜和两个儿子自由自在地享受阳光和海水,痛痛快快玩了几天。梅扎卡假期与其说是不欢而散,还不如说是各得其所。

  心照不宣

  查尔斯和戴安娜从此达成默契。私下,除非事关两个儿子,他们绝对是“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谁也别管谁。

  公开场合,王室职责,出访任务,他们还维持工作伙伴的关系,当然,是貌合神离的工作伙伴。

  2月,度过8天滑雪假期,戴安娜撇下查尔斯和他的朋友,提前回到伦敦;3月,查尔斯去瑞士滑雪,戴安娜留在家中;4月,查尔斯带着威廉王子、亨利王子注在贝尔摩若堡,戴安娜住在肯盛顿宫;4月底,查尔斯赴意大利,名义上去看画展,实际上去会卡米拉;5月,查尔斯单独前往偏僻的赫布里底群岛,在那儿和农夫们一起种了3天的地。

  到秋天,查尔斯与戴安娜之间的裂痕已是显而易见,自女王以下,每一个王室高级成员都已经意识到,他们对王储夫妇婚姻状况的猜疑与担心全是真的。

  戴安娜几乎从不和查尔斯在一起,她晚上外出,随便和谁去都行,就除了查尔斯。两个人都在家的时候,戴安娜也回避家中举办的晚宴,从不以女主人身分主持大局。最初,查尔斯还常常劝她出席,从1987年开始,查尔斯再也不做这种无谓的尝试了。

  不参加聚会,不去听查尔斯与一班同样“令人发闷的老男人”自以为是的高谈阔论,戴安娜一点不觉得有什么损失。她宁肯一个人驾着车,离开肯盛顿宫,离开窥视的镜头,离开虎视眈眈的王室人员,来到陶赛特海岸她最喜爱的一片沙滩,子然一身,缓缓而行,清凉的海风拂面而来,她的心中一片空明。

  原有的希望已全部破灭,妥协换来的仍是无言的冷漠,她告诉自己,一定要振作起来,去找到那个真正的戴安娜,找到那些在过去几年完全扭曲和淹没的真实性。她应该开始自己的生活。

  神圣使命

  精神焕发的戴安娜又投入地献身各种慈善事业。

  1991年7月的一天,当时的美国总统夫人芭芭拉·布什与戴安娜一同探访一家医院的爱滋病病房。

  在与一位病得已经起不来的患者聊天时,戴安娜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患者禁不住流下热泪,总统夫人和其他在场的人都被深深地打动。

  戴安娜说过,爱滋病患者更需要温暖的拥抱,她身体力行,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当她拥住患者的时候,其实也体现了她自身的价值。

  戴安娜关心所有的病患者,她对瘾君子、麻风病人、无家可归者、受性虐待儿童,同样倾注了深切的感情,而她之所以特别关注爱滋病患者,是因为她觉得人们为爱滋病患者做的实在太少太少。

  在1991年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她一直静悄悄不为人知地帮忙照顾爱滋病患者艾瑞·杰克逊,度过她有生以来情感最波澜起伏的日子。

  艾瑞·杰克逊精力充沛,极富魅力,是英国芭蕾、歌剧等艺术领域的杰出人物。八十年代中期,他被诊断为hiv阳性,生性豁达开朗的艾瑞一时还难以明了命运残忍的捉弄。后来他出任慈善组织“拯救危机基金”的副主席,在那里初遇戴安娜,也由此开始面对严酷的现实。1987年,他先向女友安吉拉·西萝达坦白实情,安吉拉曾是皇家芭蕾舞团演员,面对身患绝症的好友,安吉拉从容镇静,在两个女儿的全力支持下,尽心尽力护理艾瑞。

  4月,艾瑞病情恶化,整日蜗居于自己的公寓中,安吉拉随侍在侧。那时起,戴安娜常常前来探望,与安吉拉携手照顾她们共同的朋友。

  患难之情

  安吉拉眼中的戴安娜,“美丽得远远超出美丽的简单定义,虽然自身生活不幸福的阴影萦绕着她,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迸射出夺目的光芒。”

  戴安娜甚至带着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前来,她觉得,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准备面对生活的每一层面,乃至死亡。戴安娜总是给艾瑞带来一束鲜花或诸如此类的小礼物,娓娓说起她今天又做了些什么。艾瑞当然能

提起知否知否顾廷烨求婚配图,大家都知道,有人问知否知否齐衡知道六姑娘结婚的是哪一集?另外,还有人想问知否里面顾廷烨跟小公爷说,当时你在明兰家就该去提亲这是哪集里面放的,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知否中明兰顾廷烨成亲夜,刷爆朋友圈的是哪句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知否知否齐衡知道六姑娘结婚的是哪一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否知否顾廷烨求婚配图

1、知否知否顾廷烨求婚配图:知否知否齐衡知道六姑娘结婚的是哪一集?

第40集。齐衡质问顾廷烨,让他放弃明兰,顾廷烨告诉齐衡为时已晚,自己已非她不娶。

其实,在这部电视剧里,就算明兰不嫁给顾廷烨,齐衡跟她也不太可能在一起。明兰虽然出色,但是因为她是庶女,齐衡的母亲根本不可能接受明兰。而且齐衡也没有为了明兰与母亲与世俗礼教抗衡的决心,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在一起。

,明兰嫁给了顾廷烨,也算是好好的经营了自己的生活。

2、知否里面顾廷烨跟小公爷说,当时你在明兰家就该去提亲这是哪集里面放的

是第40集齐衡求娶盛明兰被拒顾廷烨向盛明兰摊牌

平宁郡主带着礼品到盛府,然而还没提起齐衡和盛明兰亲事,王若弗就带着讽刺的口气说起明兰如兰的事。顾廷烨告诉盛明兰,当他知道盛如兰和文炎敬的事时高兴地一晚没睡着觉,且连兵法都用上了。盛明兰无奈骂他泼皮无赖,急忙离开了。

齐衡得知盛明兰要嫁给顾廷烨,气的摔杯子。齐衡找到顾廷烨质问他为什么要娶盛明兰,且他明知道自己一直都喜欢盛明兰。顾廷烨则表示他以为齐衡放下盛明兰,齐衡无话可说。顾廷烨告诉齐衡自己早就看上盛明兰了,想知道为什么可以去问盛老太太。顾廷烨表示自己原来看盛明兰齐衡的感情,本要成全的,但看到齐衡太过软弱没能力保护她,这才决心一定要娶盛明兰的。

齐衡来到盛明兰宅外,小桃在门外拦下他,说他明知道自己的婚事自己做不了,还多次和盛明兰约定,这让盛明兰也是伤了心,齐衡无奈失落离开。盛明兰听着小桃和齐衡的谈话站在原地,并叮嘱叮嘱以后不再往后看。顾廷烨回到侯府,告诉顾廷煜说他要结婚了,且是皇帝钦点的,又告诉小不要费尽心思。小顾廷煜很是生气,并觉得顾廷烨会夺他的爵位。

盛明兰和盛老太太说起顾廷烨,说他也是个正人君子,曾多次救了她,还为了保她的名节没有声张。盛老太太吃惊盛明兰从没和她说起顾廷烨的事,盛老太太越想越生气,担心她嫁给顾廷烨受委屈。

知否中明兰顾廷烨成亲夜,刷爆朋友圈的是哪句话?

顾廷烨告诉盛长柏他办了一场马球会,到时候会邀请京城贵眷,盛家也在里面,还让盛华兰一定带盛明兰去。马球会上,盛华兰带着盛明兰来到马球会,当盛明兰看到顾廷烨后直接就转身就走,却被顾廷烨拦下让她看了马球再走。皇后娘娘表示要送顾廷烨一根簪子,但要等他下局胜了才送给他。

3、知否知否顾廷烨求婚配图:知否中明兰顾廷烨成亲夜,刷爆朋友圈的是哪句话?

大家好,我是你们亲爱的点点,很高兴回答大家的问题,《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由侯鸿亮担任制片人,张开宙执导,曾璐、吴桐编剧,赵丽颖、冯绍峰领衔主演,朱一龙、施诗、张佳宁、曹翠芬、刘钧、刘琳、高露、王仁君、李依晓、王鹤润、张晓谦、涛主演,王一楠、陈瑾、张棪琰、邓莎特别出演的古代家庭题材剧。该剧改编自关心则乱同名,通过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兰的成长、爱情、婚姻故事,展开了一幅由闺阁少女到侯门主母的生活画卷,讲述一个家宅的兴荣,古代礼教制度下的女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作品,相信大家都有看过,当初这部作品刚播出的时候也是争议不断的,但是随着剧情发展却是越来越甜了。大家也都知道这部作品里面的主演是赵丽颖和冯绍峰,看到两人结婚时的场景感觉在现实生活中,赵丽颖和冯绍峰就是这样的相处吧,简直就是太甜了。

这两个人在结婚的时候明兰因为饿了,顾廷烨出去给她买吃的,不过在出去的时候顾廷烨说了,他说这个太沉了,赶快拿下来,脖子压着不难受吗?这是一句关心的话。由此可以看出顾庭烨是很爱明兰的。

在大家看来觉得冯绍峰是自己加的一句台词一样,这真的是太自然了,而且这两个人本来就是夫妻,如今这句话被刷爆了朋友圈,估计冯绍峰和赵丽颖都没有想到吧,冯绍峰真的是很心疼人,看了这部作品后,大家对他也改变了很多。很开心在给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和我一起讨论。

以上就是与知否知否齐衡知道六姑娘结婚的是哪一集?相关内容,是关于知否知否齐衡知道六姑娘结婚的是哪一集?的分享。看完知否知否顾廷烨求婚配图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341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