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爱国女诗人有多牛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爱国女诗人有多牛,第1张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姬姓,卫公子硕和宣姜的女儿。

出生于春秋时期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

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其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许穆夫人是卫宣公昭伯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

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

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

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

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亲善和结盟的性质。

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

许穆夫人却有自己的想法,她从祖国的安全考虑,认为许国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没有力量前来救援。

而齐国强大,又是卫国的近邻,如能嫁到齐国,卫国遇到什么危难便能得到齐国的救助。

但父母亲和君主固执己见,仍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

许穆夫人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许穆夫人自幼性聪敏,有才华,貌美多姿,能歌擅诗。

嫁许穆公后,时刻怀念故乡,常登高以抒忧情,或采蝱以疗郁结,并借诗咏志,作《竹竿》、《泉水》等诗传世。

公元前660年,北狄侵卫,许穆夫人闻知卫国被亡的消息异常悲痛,她想让许穆公帮忙收复国土,但许穆公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

许穆夫人气恨交加,她毅然决定亲自快马加鞭赶赴漕邑。

许国的大臣纷纷去拦阻她,指责她。

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载驰》,表明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归国的决心。

许穆夫人回到卫国后,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

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

同时,许穆夫人还建议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桓公感其爱国之情,遣公子无亏率兵救援卫国,帮助卫国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

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

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又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

爱国典范:华夏历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收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

《竹竿》诗中描写了许穆夫人自己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养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

《泉水》写夫人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种种活动及寄托她的忧思。

《载驰》抒发了夫人急切归国,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

诗中突出地写出了她同阻挠她返回祖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

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震撼心扉,不忍释手。

北狄侵卫,许穆夫人闻知祖国被亡的消息,异常悲痛,决然驰驱至漕,归唁卫侯,并要控于大邦,拯救卫危。

半路上,被许国的大夫追上迫回后,夫人对此十分愤怒赋《载驰》一诗,痛斥了许国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达了一个女子热爱祖国、拯救祖国的坚定信念。

当齐桓公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公子无亏率兵救援卫国,使卫国避免了一场灾祸。

此后,卫国又得到复兴。

《载驰》这首诗后来录进了《诗经 鄘风》里,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

纪元人物榜

许穆夫人

上榜理由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所写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历史回顾

许穆夫人自幼酷爱学习,能歌擅诗,卫懿公的妹妹,春秋之际的卫国只是一个中等的诸侯国,少女时代的她就为祖国的安慰而担忧,因为长的美貌多姿,许、齐两国都前来求婚,父母都没许过的重礼打动,而她却想这国家的安慰执意嫁到齐国,因为齐国的势力庞大可以在为难之时解救卫国。而父母君主之命难为于是嫁给了许国许穆公,人称许穆夫人,在许国时就对祖国无比怀念,《竹竿》一诗就表达了她思念祖国的心情。

因为卫国国君的昏庸,很快就成了亡国之徒,许穆夫人请求许国公发兵支援,许穆公怕引火烧身没有答应,许穆夫人带着当初陪嫁的姬姓姐妹前去救援。半路上被许国公劫持,当时怒赋《载驰》痛斥庸官俗吏,也表述了自己拯救祖国的信念,齐桓公得知后立即派兵支援卫国,使卫国避免灾祸,这首诗后来录入《诗经》。

关于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姬姓。(公元前690年)出生,卫国国君君黔牟亲侄女,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在《诗经》收录《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都是表达对祖国的思念,热爱和担忧。

纪元简评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而且当时社会是一个男子主权的国家,虽然没有一些“三从四德”之类的来约束,也没开始裹脚等习俗。但是经历了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男权主义社会,妇女的地位还是地下,许穆夫人能够拥有与男子一样的保卫国家的思想并且敢于去做,但是社会的限制使她能做的只有用诗歌表达。最终她不但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而自己的国家,她还无形的向时代宣告了女人一样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一样可以保卫国家。

三国时期还有一个美女诗人蔡文姬蔡琰

  许穆夫人,姬姓,卫公子硕和宣姜的女儿.于公元前690年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生卒年月不详),姬姓,名不详,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是卫宣公昭伯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亲善和结盟的性质。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许穆夫人却有自己的想法,她从祖国的安全考虑,认为许国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没有力量前来救援。而齐国强大,又是卫国的近邻,如能嫁到齐国,卫国遇到什么危难便能得到齐国的救助。但父母亲和君主固执己见,仍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许穆夫人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卫国国君卫懿公是个沉醉于声色狗马之中的昏君。他特别喜欢养鹤,在宫苑中供养了成群的白鹤,他不但赏给养鹤人官职,还荒唐地把鹤封“将军”,享受比士大夫还要优裕的待遇,出巡时随同的鹤可以乘坐华丽的车辆。为了供养这群白鹤,还额外向百姓征收“鹤捐”,激起卫国国民的强烈不满。卫国在卫懿公的治理下,国力却每况愈下,一天天衰败下来。弱肉强食,北方狄族看到卫国岌岌可危,便于公元前660年,发动了对卫国的入侵。卫懿公征调民众抵抗,老百姓不愿为他效命。军队的将士不肯为他卖命出征,致使狄兵侵犯时如入无人之境,卫国很快被灭亡了。卫懿公死于乱军之中,国民遭到大批杀戮,都城被洗劫一空。难民渡过黄河,逃到南岸的漕邑(今河南省滑县)。

  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一直怀念着卫国。当她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痛彻肺腑,恨不能插翅飞回卫国,跃马疆场抗敌复国,报仇雪耻。她去请求许穆公援救卫国,许穆公胆小如鼠,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不甘袖手旁观,置之不理,经过反复考虑,她带领当初随嫁到许国的自己身边的几位姬姓姑娘姐妹,亲自赶赴漕邑,与逃到那里的卫国宫室和刚被拥立的戴公(许穆夫人的哥哥)相见。许穆夫人抵达后,首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不久,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同时,许穆夫人还建议向齐国求援。就在此时,许国大臣接踵而来,对许穆夫人大加抱怨,有的责怪她考虑不慎,有的嘲笑她徒劳无益,有的指责她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企图把许穆夫人拦截回来。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面对许国的大臣的无礼行为,她怒不可遏,义正词严地斥责道:“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闷”(《载驰》)。意思是,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说我渡济水返卫国不对,也断难使我改变初衷;比起你们那些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要远大得多,我的思国之心是禁锢不住的。许穆夫人拯救卫国的决心不可改变。

  不久,戴公病殁,卫人从齐国迎回公子毁(许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卫文公。卫国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持,齐桓公派兵戍漕邑,又派出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前往卫国。同时,宋、许等国也派人参战,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自然,这一切和许穆夫人为复兴卫国而奔走不懈是分不开的。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现在我们能读到的是收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诗中描写了许穆夫人自己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养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泉水》写夫人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种种活动及寄托她的忧思。《载驰》抒发了夫人急切归国,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诗中突出地写出了她同阻挠她返回祖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震撼心扉,不忍释手。

  公元前660年,北狄侵卫,许穆夫人闻知祖国被亡的消息,异常悲痛,决然驰驱至漕,归唁卫侯,并要控于大邦,拯救卫危。半路上,被许国的大夫追上迫回后,夫人对此十分愤怒赋《载驰》一诗,痛斥了许国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达了一个女子热爱祖国、拯救祖国的坚定信念。当齐桓公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公子无亏率兵救援卫国,使卫国避免了一场灾祸。此后,卫国又得到复兴。这首诗后来录进了《诗经 鄘风》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诗曰:

  载驰载驱,归唁卫候;

  驱马悠悠,言玉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仅;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祝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虻;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忧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帮,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新思,不如我所之。

  诗经里收录她的诗作有:

淇河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她,但她却在神州大地上流淌了五亿多个春秋。她没有长江的汹涌澎湃,更没有黄河的雄伟气势,但她却象长江黄河一样,以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英勇不屈的淇河儿女,铸就了多姿多彩的淇河文化,创建了朝歌的历史辉煌,为中华文明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淇河古称淇水,又称石河、响河、山河。据有关资料介绍,淇河形成于下奥陶统。淇河有南北二源。南源出自山西省陵川县古郊乡昆山村西老潭根的沙窑洞;北源出自陵川县棋子山的香磨河和陵川县六泉乡的淅水河。到林州临淇镇北合二为一。流经辉县、林州、鹤壁、淇县、浚县至小河口村入卫河。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2142平方公里。淇河原为黄河支流,属黄河水系。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今小河口东南作方堰,遏淇水东北入白沟(今卫河),变为卫河支流,成为海河水系。 淇河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她的两岸沉睡着文化,躯干里蕴藏着文化,千百年来,形成了底蕴丰厚、源远流长、独具风韵的淇河文化。 所谓淇河文化,就是发生在淇河两岸所有的文化现象的统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还有卫文化及宗教文化等。淇河在淇县境内45公里,迄今为止,我们在淇河沿岸(淇县辖区)发现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1处,仰韶文化遗址9处,龙山文化遗址25处,殷商文化遗址22处,卫文化遗址13处,还有前嘴石窟、青岩绝石窟、五里井石窟、石佛寺田迈造像、陈婆造心经浮图等及宗教文化等遗存。从而扣开了淇河文化神秘的殿堂,揭开了朝歌文明的盖头。 1979年淇县在高村镇花窝村淇河西岸发现了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把淇县的文明史向前推移了四千多年。出土文物证明,早在七千多年前,淇河儿女就在这里制陶耕耘,繁衍生息。 花窝遗址是迄今发现为数不多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在豫北地区是首次发现。这对填补仰韶文化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历史空白和探索仰韶文化的渊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为研究新郑裴里岗和邯郸磁山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说明豫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更说明淇河文化的渊源。该遗址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河岸遗址在高村镇石河岸村淇河南岸,是一处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遗址。总面积24500平方米。出土器物有鬲、瓮、罐、尖底瓶、陶环、骨针、鹿角、兽骨,还有石斧、石刀、石凿、石锛等。1963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礼河屯遗址北距淇河200米,是一处保存比较完好的龙山文化村落遗址。在距地表3米处发现了白灰面房基。出土了石斧、石铲、石凿等,还有陶罐、盆、瓮、豆等器物。 殷商文化是典型的淇河文化。早在三千多年前,古都朝歌这颗璀灿的明珠,就矗立在淇河之畔。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卫国国都,先后作都城近500年。 殷商文化可以说是淇河文化中最亮的闪光点,殷辛王缔造了朝歌这颗璀灿的明珠。 风雨沧桑,时代变迁。迄今,在朝歌大地上殷辛时期的文化遗迹随处可见。 摘心台:在城内,是纣王观朝涉、摘比干心处。原名摘星台,意即台高,登临其上可以摘星揽月,比干在此摘心后易名摘心台;折胫河:在城西里许。古称奥水、阳河、勺金河。是纣王观朝涉折樵夫胫处;鹰犬城:在县城东北十八里古城村,是纣王狩猎的处所;酒池:在县城西北十五里的大洼村,是纣王贮酒及观牛饮处;鹿台:在县城西南十华里处,是纣王积财之所。《史记》注疏云:纣王建鹿台七年而就,其大三里高千尺;朝歌寨:俗称老寨,在县城西十五华里朝歌山上,与鹿台毗邻,是纣王屯兵之地;纣王殿:在县城西北四十华里的纣王殿村,为纣王屯兵之所;郊台:在县城北十三里的冯庄村西,是纣王郊祭的地方;北海子:在县城北二里的三海村,是纣王育禽兽之地;凉马台:在县城南十里十三里堡村北,是纣王养马的地方;纣王墓:俗称纣王窝,在县城东十五华里的淇河西岸,纣王死后葬于此。 武王伐纣之后,朝歌成了西周王朝卫国的都城。那么卫文化更丰富了淇河文化。迄今朝歌大地上还保留着卫国故城遗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万多平方米的卫国冶铁遗址;面积广袤的制骨作坊。但更具有代表性的当数《诗经·国风》中的诗歌。采集淇河两岸的达39首之多,其中直接咏及淇水的就有6首,如《淇奥》、《氓》、《竹竿》、《桑中》、《泉水》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淇水悠悠,桧楫松舟”、“淇水荡荡,渐车惟裳”、“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等诗句脍炙人口,久唱不衰,世代留传。诗言志,这些诗歌言简意赅,比兴得体,讴歌了一代淇河骄子,抒发了淇河儿女的爱国热情、记叙了淇河儿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怀。 淇县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目前见著文字记载,而且保存比较完好始创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就有四处,其中二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寺,在淇县城西北十公里。据明嘉靖《淇县志》记载,灵山寺由纲领全国僧尼四十年的高僧法上于南北朝梁普通年间(公元520年)始建,唐开元年间重修。 石佛寺,在县城东北9公里石佛寺村。该寺创建于北魏永熙2年(公元533年)。寺中的田迈造像,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北魏石刻珍品。196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迈造像整体呈莲瓣形,正面高浮雕释迦苦行像,头顶有圆髻,后有莲花项光,面部清秀,神态宁静,身着通肩大衣,右手平起胸前,左手下垂,作接引状,跣足立于莲台上。肩背两侧各雕一菩提树,本尊两侧雕文殊、普贤二菩萨,此外还雕有二对飞天及二对伎乐飞天。整个雕刻主题突出,紧凑和谐,比例适度,是一件较好的艺术品。造像背面为减底线刻。本尊为高足弥勒,上有供龛、下有垂拱、帷幔礼佛图。供养人像施主铭等。 朝阳寺,位于县城西5公里的朝阳山。该寺依山而建,绝壁而生。琉瓦飞檐,凌空翘首,青松翠柏相映,阳光下如彩 凤当阳,玉盘捧月,遥望如空中楼阁,故曰凌空寺。朝阳山因状似耧铧,俗称耧铧山或曰尖山。山峰挺拔险要,泉水甘冽,林木茂盛,景色宜人,有诗赞曰:“千峰浮晴霭,飘飘蔽云空,登高时寓目,身入碧云中。”据《淇县志》和朝阳寺摩崖题记云:朝阳山原为殷故宫,是纣王设行宫冬季采暖的地方。魏武定七年(公元550年)荥阳郑元伯始创朝阳寺,历35年,到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工程告竣,敬营石室一门,造像八万四千躯。刻工精细,栩栩如生。佛像大小各异,小的仅有指甲盖大小。现仅存一万多躯,移至摘心台公园保存。 前嘴石窟,又称千佛洞。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的前嘴村东,武公祠西。坐北面南。石窟正面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本尊为释迦牟尼。洞之四壁遍列小龛,每龛均刻一佛,共计一千零四十三尊。龛内还镌刻施主姓名。洞为“盝顶”,中刻八瓣莲花图案,四隅刻有九个飞天及菩提树。据《淇县志》记载,该石窟系东魏二十七人的作品。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唐代石刻珍品“陈婆造心经浮图”、宋代“青岩绝石窟”、明代“五里井石窟”等。 淇河铸就了光彩夺目的淇河文化,创造了朝歌的历史辉煌,也哺育出许多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淇河骄子,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许多亮丽的闪光点。 谏臣祖师——比干 比干,殷辛叔父,官居少师,又称亚相。对帝乙、帝辛忠贞辅佐,史称三代孤忠。殷辛晚年荒*无道,朝野上下民怨沸腾,众叛亲离。比干心焦如焚,怒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于是犯颜连谏三日不去,诤劝殷辛改邪归正。殷辛恼羞成怒,遂在摘心台剖其腹以观其心。 比干虽死犹生。三千多年来,从武王封墓,孔子称仁,魏孝文帝祭比干墓,又因墓建庙,到唐太宗祭比干墓,颁发《赠殷太师比干谥诏》,宋太宗祭比干庙,清乾隆皇帝挥毫咏诗祭比干,以及历代文人墨客拜谒比干庙所写的诸多琼文华章,乃至当代大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也称其“是一位爱国主义者”,这都说明比干仍活在人们的心中。时至今日,淇县上下说起比干无不肃然起敬。明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邑人在南门里创建三仁(箕子、微子、比干)祠,春秋祭祀。祠前联曰:“道阻当时,滴千载英雄之泪;名传后世,启万代忠孝之心。”新近淇县又在摘心台公园重建三仁祠,原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题写了祠名,河南省政协主席林英海题词:“三仁世泽”,原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林炎志题词:“谏臣祖师”。 姓氏溯源,比干是林氏的始祖。淇县摘心台及三仁祠已成为天下林氏宗族寻根祭祖、缅怀比干的圣地。 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姬姓,卫国第十六位国君黔牟的侄女,懿公、戴公、文公之妹,嫁给许国穆公后,世称许穆夫人。夫人自幼酷爱学习,能歌善诗。成年之后,许国和齐国同来求婚,她把自己的婚事与祖国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她认为,许国遥远而弱小,不能支持祖国,而齐国强盛且距卫国近,如与齐国结亲,一旦卫国被侵,可得到齐国的援助。但卫国君主缺乏远见,将她嫁到许国。夫人嫁到许国之后,无时无刻不怀念自己的祖国。《竹竿》就是她怀念祖国的诗作。 公元前660年冬,北狄克朝歌,诛懿公。夫人得知国破家亡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冲破许国君臣的阻拦,毅然驾车北上救卫。一路奔波,一路呼唤,终于在齐国援助下,重建卫国。《载驰》就是她拯救卫国的真实写照。“我行其野,芄芄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一个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爱国女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许穆夫人一生写了许多诗篇,多数亡失,仅留《竹竿》、《泉水》、《载驰》三首收入《诗经》。 中华第一古军校的创始人——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禅,一名王诩,道号鬼谷,世称鬼谷子,战国时朝歌人。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他是隐士,更是豪杰,是纵横家,更是教育大师,是军事界鼻祖,也是神密莫测的世外高人。 他志匡天下,创办庠序,聚徒讲学。前来学艺者先后达500人之多。这些弟子中有阴有阳,有文有武。在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尉僚等,他们都是奇特之士,权谋怪杰,军事人才。 他天赋聪慧,勤奋好学,系统地掌握了四种学问。一曰数学,即阴阳学。能掐会算,星辰象纬尽握其掌,吉凶祸福藏其袖内;二曰兵学,他的六韬三略,变幻无穷,排兵布阵,神鬼叵测:三曰游学。他广记多识,明理度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四曰出世学,即修真养性。通过修炼,可以超凡脱俗,“冲举”成仙。 鬼谷子晚年潜心著书立说。编著《鬼谷子》十四篇传世。这是一部奇书。是鬼谷子根据战国时代列国纷争的局面,以各国君主和当权者为对象,阐述合纵连横等国际外交权术与谋略的秘诀。也是根据外交心理学所进行的国际外交纪实。 《鬼谷子》不仅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心理学、语言学、军事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包含深刻哲学的智术大典,是一部“治人的兵书”,一部研究人类心理学的“孙子兵法”。 《鬼谷子》还是一部万能之书。是一部对强者弱者都适应的万能钥匙。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揣摩”、“权谋”四个字。所谓“揣摩”就是对一般情势——特别是针对对方心理状态,运用具体方法进行判断;所谓“权谋”,就是以揣摩的结果为基础,进而选择一种适当的合理手段。这和《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具有完全相同意义。 总之,《鬼谷子》所阐扬的“飞箝之术”。“内揵之道”、“钓言之谋”等智谋思想在当时乃至后世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些战略思想与技巧,若运用于当今社会的外交、经贸、公关等领域,也有极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鬼谷子是全世界颇有影响的人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的老师——德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施本格勒曾这样评价他:“鬼谷子察人之明,对历史可能的洞察以及对当时外交技巧的掌握,必然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纲领释门四十年的高僧--法上 法上俗姓刘,生于朝歌东北淇河之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高僧,统领释门凡四十年之久。 法上6岁便礼佛读经,8岁能博览佛典,12岁削发出家。经过多年刻苦努力,他的佛学造诣达到很高的水平,不仅精通《十地》、《地特》、《愣伽》、《涅盘》等经,还有经论文疏传世。名声传遍大河南北。很快从讲学晋升为僧官--昭玄统。北齐代魏后,文宣王诏示法上为大统,从而确立了他在全国最高僧官的地位。在他的领导下,统一了僧侣的服装,创立了建寺立净等制度,有些制度沿袭至今。 法上出身贫寒,虽然成为权势极大的昭玄统,却不变本色。衣服用麻布,从未穿过绫罗绸缎。除法衣、瓶钵之外,更无余财,不骑马乘车,终生步行。僧史表彰他说:“释门东敞,能扇清风。”“戒山峻峙,慧海澄深,德可规人,威能肃物”。故能纲领释门四十年,并博得“内外阐扬,阜白咸充”的盛誉。其大名远播国外。高丽国(今朝鲜)专门派使者前来向他致敬,请教佛理。 淇河三珍更是淇河文化的瑰宝。亘古以来,驰名海内,誉满全球。 珍品之一:淇鲫鱼 淇鲫鱼即淇河鲫鱼。是生长在淇河下游淇县段的一种罕见的“三倍体”珍贵鱼类。清光绪二十七年《淇县舆地图说》云:“淇水之鲫,为邑中物产之最。”淇鲫鱼体形丰满、脊宽、背厚、俗称双脊鲫。肉嫩刺少,鳃甜可食。含肉率73%,含蛋白196%,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清炖,肉嫩色鲜,汤呈乳白色,食之可口,回味无穷。明代万历年间曾列为贡品送入宫闱。古诗赞曰:“以其食鱼,唯淇之鲫。” 珍品之二:缠丝蛋 缠丝蛋是淇河鸭子所产的一种名贵鸭蛋。此蛋煮熟之后切开剖面,呈现出红、黄相间的层层色环,恰似用红色丝线缠绕的丝团,故名。味道鲜美,柔韧可口,无鱼腥味。据化学分析,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对小儿补钙、产妇催乳、老年降血压都有明显的医疗功能。历史上曾多次作为贡品奉献宫廷。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曾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上展出,被誉为世界少有的中国名贵物产。当代伟人邓小平、李德生将军也曾多次品尝淇县缠丝蛋。 珍品之三:无核枣 无核枣又称软核蜜。产于淇县西部山丘地区。据历史资料记载,无核枣在淇县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周王朝时期曾为贡品。 无核枣是一种嫁接枣树。果实呈圆筒状,果核极小,有大米粒大小,皮薄肉厚,味甘质细,干鲜宜食,含糖量高达5849%。经中国果科院鉴定,是一种食用价值很高的枣类。 相传当年殷纣王在鹿台召开庆功宴时曾食其枣,赞不绝口。 滔滔淇河日夜东逝,淇河文化源远流长。淇河儿女为灿烂的淇河文化而骄傲,为辉煌的朝歌文明而自豪。但是历史只能说明过去,未来的辉煌还要靠今人去谱写。 现赋小令《南乡子·淇河》一首,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淇水万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润泽阎浮二千里,忱酬。六七贤圣铸宸楼;卫武修篁幽;法上释门占鳌头;神勇荆轲疏大义;风流。姣子荟萃写春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616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