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翻译惜抱轩诗文集 游灵岩记的注释和翻译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日“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②”云。
余初与朱子颖约来灵岩,值子颖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颖,为子颖他日之来也……姚鼐记。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政和:宋徽宗的年号之一。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状如叠石为城墉(城墙)
B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十九丈的地方)
C其岩谷幽邃(幽深)
D值子颖有公事(公务)
2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其状如叠石为城墉 周若环而缺其南面
B僧出器,酌以饮余 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颖
C名之曰“甘露之泉” 为子颖他日之来也
D横出斜援,乃登 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灵岩高峻的一组是( )
①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
②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
③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④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日“甘露之泉”。
⑤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游了泰山之后,接着去游灵岩。灵岩是座巨大的石山,周围像用石叠起的城墉,只有南边缺了,灵岩寺就在南边的柏树林中。
B树林中积满了白雪,初升的太阳照在上面,好像透明的一样,积雪的寒光反射在寺庙的墙壁上,墙壁都好像在晃动了。
C灵岩寺左右有很多竖立的石块,上面有很多古人的刻字,有的被人墁入壁中,有的却被人“取石为砌”,作者就看到砌上有“政和”的字样。言下有惋惜之意。
D作者此次游灵岩,留下两个遗憾,一个是好友朱子颖因为公事繁忙未能一同前去;二是更加幽邃的琨瑞山,没有来得及看。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明确表达了这种意思。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B 4D
5(1)南边却有重重山峰遮蔽着它,很深的溪流环绕着它。
(2)柏树遮蔽了高岩,塞满了山谷,灵岩寺就在柏树林中。(意对即可)
2 黄伯思文言文阅读答案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复述无遗误。少时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入太学,成绩屡占上游。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户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任满,留守邓洵辟为右军巡院,崇宁元年(1102),调任祥定九域图志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不久,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后又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秘书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1]
个人成就
黄伯思著《东观余论》二卷
黄伯思学问淹通,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善篆、隶、正、行、章、草、飞白,皆精妙,亦能诗画。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著有《法帖刊误》2卷,此书纠正了《淳化阁帖》不少错误。又著有《东观馀论》,另有《博古图说》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组合家具图册《燕几图》也是黄伯思所著。
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祖履,资政殿大学士。父应求,饶州司录。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诵书千余言。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屡占上游。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郎。未几,迁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白,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骚》一卷。
二子:诏,右宣教郎、荆湖南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讠乃,右从事郎、福州怀安尉,裒伯思平日议论题跋为《东观余论》三卷。
望采纳。
3 余谓侯本以中州 译文译文
我说辛弃疾本来是中州才华出众的人,讲信义,在南方十分有名,他在张安国叛国时,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出来,就好像撬开巉岩逮住兔子一样容易,(之后)取道淮西南下,一天一夜没有吃饭:他威武的英雄气概,懦弱的人因为这而奋起!天子召见他再三赞叹,因此被重用,位列九卿,担任两路转运使,四次任安抚使。不久赖文政叛乱,势力由潭州蔓延到江西,两地震惊,(但)辛弃疾谈笑间就把他们扫平。
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4 与范子丰原文与范子丰六首(之一)
伏审子丰南宫殊健,庆抃可量。即日想已唱第,必在高等。期集之暇,起居
佳胜。某更五七日氵斥汴。愈远左右,临书怅然。惟祈慎重,别膺亨宠。
与范子丰六首(之二)
小事拜闻,欲乞东南一郡。闻四明明年四月成资,尚未除人,托为问看,回
书一报。前所托殊不蒙留意,恐非久,东南遂请,逾难望矣。无乃求备之过乎?
然亦慎不可泛爱轻取也。人还,且略示谕。
与范子丰六首(之三)
近专人奉状,达否?即日起居何如,贵眷各安,局事渐清简否?某幸无恙。
水旱相继,流亡盗贼并起,决口未塞,河水日增,劳苦纷纷,何时定乎?近乞四
明,不知可得否?不尔,但得江淮间一小郡,皆所乐,更不敢有择也。子丰能为
一言于诸公间乎?试留意。人还,仍乞一报,幸甚。奉见无期,惟万万以时自重。
与范子丰六首(之四)
稍不通问,伏想起居佳胜。侍郎丈必在郊外过夏,台候必更康安。某此与幼
累如常。八月、九月间,秋水既过彭城,城下彻备。高丽使已还。四明可以易守,
当更理前请也。会合杳未有涯,万万自重。
与范子丰六首(之五)
南方夏热,殊非中原之比。入秋,稍得清凉,然夏田旱损七八。盐法更变,
课入不登,虽闲局,不免以此为累。自余粗如常也。子中、子老顷在左右,今已
赴官未?何时参候,北望,不胜驰情。
与范子丰六首(之六)
新珠想日长进,爱婿无恙,甚望丈人高等待乞利市也。纳银一笏,托用买圆
熟珠子二千枚,少钱,告那出,便纳上。婚嫁所须,不可,奈何,甚非情愿。幸
留意承问。似叔颇长成,每日作诗读史,但蒙拙少训督耳。内孙想益聪淑,诸郎
娘亦计安也。
5 文言文 赵仲卿传翻译赵仲卿传
赵仲卿,天水陇西人也。性粗暴,有膂力,周齐王宪甚礼之。从击齐,攻临秦、统戎、威远、伏龙、张壁等五城,尽平之。又击齐将段孝先于姚襄城,苦战连日,破之。平齐之役,以功迁上仪同,兼赵郡太守。
王谦作乱,仲卿使在利州,即与总管豆卢绩发兵拒守。为谦所攻,仲卿督兵出战,前后一十七阵。及谦平,进位大将军,封长垣县公,邑千户。
高祖受禅,进爵河北郡公。开皇三年,突厥犯塞,以行军总管从河间王弘出贺兰山。仲卿别道俱进,无虏而还。复镇平凉,寻拜石州刺史。法令严猛,纤微之失,无所容舍,鞭笞长史,辄至二百。官人战栗,无敢违犯,盗贼屏息,皆称其能。
迁兖州刺史,未之官,拜朔州总管。于时塞北盛兴屯田,仲卿总管统之。微有不理者,仲卿辄召主掌,挞其胸背,或解衣倒曳于荆棘中。时人谓之猛兽。事多克济,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会突厥启民可汗求婚于国,上许之。
十七年,启民窘迫,与隋使长孙晟投通汉镇。仲卿率骑千余驰援之,达头不敢逼。潜遣人诱致启民所部,至者二万余家。其年,从高颎指白道以击达头。仲卿率兵三千为前锋,至族蠡山,与虏相遇,交战七日,大破之。突厥悉众而至,仲卿为方阵,四面拒战。经五日,会高颎大兵至,合击之,虏乃败走。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余里。时突厥降者万余家,上命仲卿处之恒安。以功进位上柱国,赐物三千段。朝廷虑达头掩袭启民,令仲卿屯兵二万以备之,代州总管韩洪、永康公李药王、蔚州刺史刘隆等,将步骑一万镇恒安。达头骑十万来寇,韩洪军大败,仲卿自乐宁镇邀击,斩虏首千余级。
明年,督役筑金河、定襄二城,以居启民。时有表言仲卿酷暴者,上令御史王伟按之,并实,惜其功不罪也。因劳之曰:“知公清正,为下所恶。”赐物五百段。仲卿益恣,由是免官。
炀帝嗣位,判兵部、工部二曹尚书事。其年,卒,时年六十四。谥曰肃。
翻译,没找到
6 "率由旧章"之弊 文言文翻译1完全依循旧规办事。《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后汉书·朱穆传》:“ 建武 以来,乃悉用宦者……愚臣以为可悉罢省,遵复往初,率由旧章,更选海内清淳之士,明达国体者,以补其处。”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试杂文》:“ 有唐 自 高祖 至 高宗 ,靡不率由旧章。”《文明小史》第一回:“到任之后,他果然听了 姚老先生 之言,诸事率由旧章,不敢骤行更动。”
2原封不动,老样子。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二:“只要亲友们还都平安,他的世界便依然是率由旧章,并没有发生激剧的变动。”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生活方式虽然率由旧章,而到底在物质上,却掺进了不少的新奇东西。”追问“率由旧章”之弊 文言文翻译没有,整片的啦
7 名为“蔡琰传”的文言文翻译陈留郡董祀的妻子,是同郡人蔡邕的女儿,名叫琰,字文姬她学识文博,才能出众,善于论辨而又精通音律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后来丈夫死了,又没有儿子,便回到了娘家汉献帝兴平年间,天下发生大的变乱,蔡文姬被胡人的骑兵掳掠,被强迫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生了两个孩子,曹操素来与蔡邕交好,为他没有留下子嗣而伤心,便派遣使者用金璧把文姬赎了回来,重新改嫁给了董祀
董祀做屯田都尉,触犯法律将判死罪,蔡文姬为这件事面见曹操请求赦免这时朝堂上坐满高官,名士和远方来的使者,宾客,曹操对众人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外面,今天让她来拜见诸君"等到文姬进了朝堂,只见她蓬头散发,赤足而行[一说"步行"(见《辞海》)],又俯身叩头请罪,说话时口才出众而充满悲伤之意,众人都因此而动容曹操说:"我确实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决的文卷已经送出去了,又怎么办呢 "文姬说:"您的马厩里有成千上万匹好马,手下有数不清的勇士,为什么要吝惜派出一匹快马,而不去救助一个将死的人呢 "曹操被她的话所感动,就追回成命,宽宥,赦免了董祀之罪当时天还很冷,又赐给头巾鞋袜曹操于是询问说:"听说夫人家中原来有许多古书典籍,还能不能把它们回忆记诵出来呢 "文姬说:"早先亡父留给我的书有四千来卷,在颠沛流离,极度困苦中,都无法保存下来了,现在我能忆诵的,才不过四百余篇罢了"曹操说:"现在就派十名书史给您,让他们帮助您把这些书抄写出来"文姬说:"我听说男女有别,按礼节不宜亲口传授只请求您给我纸笔,让我自己把它写下来,用楷书还是用草书,只听您的吩咐"于是就把所记诵的典籍抄写好送给曹操,文字上都没有遗漏和错误后来感伤于自己在乱世的坎坷遭遇,追忆抒写自己的悲愤心情,又写了《悲愤诗》二首
8 请问这句文言文怎么翻译:其间兰艾同生,诚有不尽餍人心者,是嗤点唯汉儒之学,非读书稽古,不能下一语;宋儒之学,则人人皆可以空谈其间。兰艾同生,诚有不尽餍人心者。是嗤点之所自来。此种虚构之词,亦非无因而作也。
译文:
只是汉儒的学问,不是读书考古,不能下一句话;宋儒的学问,则人人都可以空谈。这中间兰草和艾蒿同生,确实有不能满足人心的地方,这就是讥笑指摘的由来。这种虚构的话,也不是无缘无故而起的。
全文译文:
朱子颖运使说:他镇守泰安的时候,听说有个读书士人来到泰山的深处,忽然听到从石壁中传出人的说话声说:“是什么地方的经书香,难道有转世的人来了吗?”又听到一声震响,石壁从中间裂开,现出了紫贝美玉装饰的宫阁楼阁,耸立山顶,有位年老的儒者顶冠束带下来迎接。士人惊怕奇怪,问这里是什么地方,回答说:“这是经香阁。”士人询问经香的意思,答:“这说来长了,请坐下慢慢听我讲来。过去孔子删定经书,传教万年,诸经的要义、精微的言辞,一代一代地传授下来。汉代的各位儒者,离开上古不远,阐释注解,大概能够窥见先圣的心,而且当时风俗淳朴,尚未流于凉薄,没有培植党羽争名的习气,只是各传老师的学说,实实在在地追溯渊源。流传到唐代,斯文的风气也没有改变。到了北宋,刻为注疏十三部,为先圣所嘉许。大儒们耽心新说日日兴盛,儒家经典学说将渐渐失传,所以建造这个阁来贮藏它。中间是初刻本,用五色王做成匣子,是尊崇先圣的遗教;配上历代官刻的本子,用白玉做成匣子,是显示帝王表彰的功德,都在南面。左右则是各家私刻的本子,每一部书成,必定取初印精好的,按照时代次序入藏这个阁中,用青玉做成匣子,是奖励钻研古籍的辛勤,都在东西面。并且用珊瑚做成书签,黄金制作锁钥。东西两边廊屋,用沈檀木做小桌子,锦绣做垫子。各位大儒的神灵,每年来观看一次,共同依次相坐在这阁里。后面三排房子,则是唐以前各位儒者解释经书义理之书,逐套编列,收入一个库房之中。除此以外,即使是著述高与身齐,声誉荣耀超出当代之上,总听任他自己贮藏于深山之中,不得进入这门一步,这是先圣的意旨呵。各种书籍每到子刻、午刻,一字一句都发出浓浓的香味,所以题名叫经香。因为一元旋转,二气交融,阴气起于午时的正中,阳气生于子时的夜半,圣人的心与天地相通。各位大儒阐发圣人的义理,它的精微深奥也与天地相通,所以互相感应。但必须是能传承这门学问的人才能闻到,其他人则不能。世上的儒者对这十三部经书,有的焚油膏以继日光,钻研仰望一辈子;有的深推曲解,吹毛求疵,百般抨击,也各自因为他的性情学识的根柢不同罢了。您四世以前做刻字工,曾经手刻过《周礼》半部,所以佘香还在,我得以知道您的来到。于是引导他遍看楼阁廊屋,用茶点果品来招待,然后送别说:”您善于自爱,这里是不容易来的呵!“士人回头一看,只有万峰直插天空,幽深不见人迹。按,这件事荒唐怪诞,大概是尊汉学者的寓言。汉代儒者以解释古书字句为专门的学问,宋代儒者以阐发经书的义理为重,好像汉学粗而宋学精。但是不明白古书的字句,义理又何从知道?一概诋毁排斥,把它看成犹如渣滓,这就未免像已经造成了华美的大车,而回头去斥责原始时没有幅条的车轮;得以渡过了迷津,立即焚弃宝贵的筏子。于是攻击宋儒的,又纷纷而起。所以我编著《四库全书》诗部总叙中说:宋儒的攻击汉儒,不是为讲解儒家的经书起见,不过求得胜过汉儒罢了:后人的攻击宋儒,也不是为讲解儒家的经书起见,不过是不平于宋儒的诋毁汉儒罢了。韦苏州的诗说:”水性自云静,石中亦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就是这个意思了。平心静气而论,《周易》从王弼开始改变旧的说法,是宋学的萌芽。宋儒不攻击《孝经》旧疏,因为词义很明显。宋儒所争的,只是今文、古文的字句,也无关于大旨,都可以暂且搁置不予议论。至于《尚书》、《三礼》、《三传》、《毛诗》、《尔雅》、各种注疏,都是根据古义,断然不是宋儒所能。《论语》、《孟子》,宋儒积累一生的精力,字斟句酌,也断然不是汉儒所能赶得上的。大概汉儒看重老师的传授,自有来源;宋儒崇尚心悟,研求容易深入。汉儒或考执著于旧文,过于相信传述经义的文字;宋儒或者单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勇于改动经文。计算它的得失,也还相当。只是汉儒的学问,不是读书考古,不能下一句话;宋儒的学问,则人人都可以空谈。这中间兰草和艾蒿同生,确实有不能满足人心的地方,这就是讥笑指摘的由来。这种虚构的话,也不是无缘无故而起的。
9 浦口刘大山过余文言文答案乙亥北行日记 清戴名世 原文 六月初九日,自江宁渡江。
先是浦口刘大山过余,要与同入燕;余以赀用不给,未能行。至是徐位三与其弟文虎来送;少顷,郭汉瞻、吴佑咸两人亦至。
至江宁闸登舟,距家数十步耳。舟中揖别诸友;而徐氏兄弟,复送至武定桥,乃登岸,依依有不忍舍去之意。
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大山有他事相阻,不能即同行。
而江宁郑滂若适在大山家。滂若自言有黄白之术,告我曰:“吾子冒暑远行,欲卖文以养亲,举世悠悠,讵有能知子者?使吾术若成,吾子何忧贫乎?”余笑而颔之。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 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明日抵滁州境,过朱龙桥——即卢尚书、祖将军破李自成处,慨然有驰驱当世之志。过关山,遇宿松朱字绿、怀宁咎元彦从陕西来。
别三年矣!相见则欢甚,徒行携手,至道旁人家纵谈,村民皆来环听,良久别去。过磨盘山,山势峻峭,重叠盘曲,故名;为滁之要害地。
是日宿岱山铺,定远境也。明日宿黄泥冈,凤阳境也。
途中遇太平蔡极生自北来。薄暮,余告圉人:“数日皆苦热,行路者皆以夜,当及月明行也。”
乃于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大作,大雨如注,仓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湿。
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一草棚,相与暂避其下。
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
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惜无有以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
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十里,抵临淮;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
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明日渡淮。先是临淮有浮桥,往来者皆便之。
及浮桥坏不修,操舟者颇因以为奸利。余既渡,欲登岸,有一人负之以登,其人陷淖中,余几堕。
岸上数人来,共挽之,乃免。是日行九十里,宿连城镇,灵壁县境也。
明日为月望,行七十里而宿荒庄,宿州境也。屋舍湫隘,墙壁崩颓,门户皆不具。
圉人与逆旅主人有故,因欲宿此。余不可,主人曰:“此不过一宿耳,何必求安!”余然之。
是日颇作雨而竟不雨。三更起,主人苛索钱不已。
月明中行数十里,余患腹胀不能食,宿褚庄铺。十七日渡河,宿河之北岸。
夜中过闵子乡,盖有闵子祠焉;明孝慈皇后之故乡也。徐宿间群山盘亘,风气完密;而徐州滨河,山川尤极雄壮,为东南藩蔽,后必有异人出焉。
望戏马台,似有倾圮。昔苏子瞻知徐州,云:“戏马台可屯千人,与州为犄角。”
然守徐当先守河也。是日热甚,既抵逆旅,饮水数升。
顷之,雷声殷殷起,风雨骤至,凉生,渴乃止。是夜腹胀愈甚,不能成寐,汗流不已。
明日宿利国驿。忆余于己巳六月,与无锡刘言洁,自济南入燕,言洁体肥畏热,而羡余之能耐劳苦寒暑。
距今仅六年,而余行役颇觉委顿。蹉跎荏苒,精力向衰,安能复驰驱当世!抚髀扼腕,不禁喟然而三叹也!明日,宿滕县境曰沙河店。
又明日,宿邹县境曰东滩店。是日守孟子庙,入而瞻拜;欲登峄山,因热甚且渴,不能登也。
明日,宿汶上。往余过汶上,有吊古诗,失其稿,犹记两句云:“可怜鲁道游齐子,岂有孔门屈季孙!”余不复能记忆也。
明日,宿东阿之旧县。是日大雨,逆旅闻隔墙群饮拇战,未几喧且斗。
余出观之,见两人皆大醉,相殴于淖中,泥涂满面不可识。两家之妻,各出为其夫,互相詈,至晚乃散。
乃知先王罪群饮,诚非无故。明日宿营茌平。
又明日过高唐,宿腰站。自茌平以北,道路皆水弥漫,每日辄纡回行也。
闻燕赵间水更甚,北行者皆患之。二十六日,宿军城,夜梦裴媪。
媪于余有恩而未之报,今岁二月,病卒于家;而余在江宁,不及视其含敛,中心时用为愧恨!盖自二月距今,入梦者屡矣。二十七日,宿商家林。
二十八日,宿营任邱。二十九日,宿白沟。
白沟者,昔宋与辽分界处也。七月初一日,宿良乡。
是日过涿州,访方灵皋于舍馆,适灵皋往京师。在金陵时,日与灵皋相过从,今别四月矣,拟为信宿之谈而竟不果。
及余在京师,而灵皋又已反涿,途中水阻,各纡道行,故相左。盖自任邱以北,水泛溢,桥梁往往皆断,往来者乘舟,或数十里乃有陆。
陆行或数里,或数十里,又乘舟。昔天启中,吾县左忠毅公为屯田御史,兴北方水利,仿佛江南。
忠毅去而水利又废不修,良可叹也!初二日,至京师。芦沟桥及彰义门,俱有守者,执途人横索金钱,稍不称意,虽襆被欲俱取其税,盖榷关使者之所为也。
涂人恐濡滞,甘出金钱以给之。惟徒行者得免。
盖辇毂之下而为御人之事,或以为此小事不足介意,而不知天下之故,皆起于不足介意者也。是日大雨,而余襆被书笈,为逻者所开视,尽湿,涂。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从很早的古代起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过程。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还说明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北方 、中原 、南方3种不同的系统特征。在华夏、夷、三苗等族开发黄河流域、东部沿海一带和长江流域的同时或稍后,氐、羌、戎诸族开发西北和西部地区,濮、越等族开发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狄 、匈奴等族开发北部草原地区,肃慎、东胡等族开发东北地区。随着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加强,为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800年的诸侯割据 ,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后的两千多年来,统一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汉族因在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们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这些王朝都得到少数民族的支持。匈奴、鲜卑、吐蕃、回鹘、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区以至全国范围内建立过政权,各民族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以其灿烂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著称于世。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及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和火药的应用。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 、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虽然曾经互相侵扰和攻伐,出现过民族压迫和剥削,但始终存在着逐步接近 、互相依存、友好合作、共同前进的关系,并成为中国民族关系中的主流。中华民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反抗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和外国侵略,各民族人民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促使各民族的劳动者联合反抗阶级压迫。如东汉的汉羌人民起义,清代太平天国起义和贵州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布依族、侗族起义等,都是多民族参加的斗争。至近代,中华民族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殖、反帝的共同目标和寻求民族解放的共同命运进一步把各民族紧密地团结成一个坚强整体,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持续斗争。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抗击了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西南和中东南地区,进行了反对英、法、日、美等帝国主义的斗争,挫败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1911年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 会的性质并没有变 。1921年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外国侵略的斗争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见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时期,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先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各民族之间以平等、团结、互助为内容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发展。各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加速进行,人民生活大有改善,中华民族正以崭新面貌呈现于全世界
淇河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她,但她却在神州大地上流淌了五亿多个春秋。她没有长江的汹涌澎湃,更没有黄河的雄伟气势,但她却象长江黄河一样,以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英勇不屈的淇河儿女,铸就了多姿多彩的淇河文化,创建了朝歌的历史辉煌,为中华文明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淇河古称淇水,又称石河、响河、山河。据有关资料介绍,淇河形成于下奥陶统。淇河有南北二源。南源出自山西省陵川县古郊乡昆山村西老潭根的沙窑洞;北源出自陵川县棋子山的香磨河和陵川县六泉乡的淅水河。到林州临淇镇北合二为一。流经辉县、林州、鹤壁、淇县、浚县至小河口村入卫河。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2142平方公里。淇河原为黄河支流,属黄河水系。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今小河口东南作方堰,遏淇水东北入白沟(今卫河),变为卫河支流,成为海河水系。 淇河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她的两岸沉睡着文化,躯干里蕴藏着文化,千百年来,形成了底蕴丰厚、源远流长、独具风韵的淇河文化。 所谓淇河文化,就是发生在淇河两岸所有的文化现象的统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还有卫文化及宗教文化等。淇河在淇县境内45公里,迄今为止,我们在淇河沿岸(淇县辖区)发现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1处,仰韶文化遗址9处,龙山文化遗址25处,殷商文化遗址22处,卫文化遗址13处,还有前嘴石窟、青岩绝石窟、五里井石窟、石佛寺田迈造像、陈婆造心经浮图等及宗教文化等遗存。从而扣开了淇河文化神秘的殿堂,揭开了朝歌文明的盖头。 1979年淇县在高村镇花窝村淇河西岸发现了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把淇县的文明史向前推移了四千多年。出土文物证明,早在七千多年前,淇河儿女就在这里制陶耕耘,繁衍生息。 花窝遗址是迄今发现为数不多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在豫北地区是首次发现。这对填补仰韶文化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历史空白和探索仰韶文化的渊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为研究新郑裴里岗和邯郸磁山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说明豫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更说明淇河文化的渊源。该遗址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河岸遗址在高村镇石河岸村淇河南岸,是一处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遗址。总面积24500平方米。出土器物有鬲、瓮、罐、尖底瓶、陶环、骨针、鹿角、兽骨,还有石斧、石刀、石凿、石锛等。1963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礼河屯遗址北距淇河200米,是一处保存比较完好的龙山文化村落遗址。在距地表3米处发现了白灰面房基。出土了石斧、石铲、石凿等,还有陶罐、盆、瓮、豆等器物。 殷商文化是典型的淇河文化。早在三千多年前,古都朝歌这颗璀灿的明珠,就矗立在淇河之畔。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卫国国都,先后作都城近500年。 殷商文化可以说是淇河文化中最亮的闪光点,殷辛王缔造了朝歌这颗璀灿的明珠。 风雨沧桑,时代变迁。迄今,在朝歌大地上殷辛时期的文化遗迹随处可见。 摘心台:在城内,是纣王观朝涉、摘比干心处。原名摘星台,意即台高,登临其上可以摘星揽月,比干在此摘心后易名摘心台;折胫河:在城西里许。古称奥水、阳河、勺金河。是纣王观朝涉折樵夫胫处;鹰犬城:在县城东北十八里古城村,是纣王狩猎的处所;酒池:在县城西北十五里的大洼村,是纣王贮酒及观牛饮处;鹿台:在县城西南十华里处,是纣王积财之所。《史记》注疏云:纣王建鹿台七年而就,其大三里高千尺;朝歌寨:俗称老寨,在县城西十五华里朝歌山上,与鹿台毗邻,是纣王屯兵之地;纣王殿:在县城西北四十华里的纣王殿村,为纣王屯兵之所;郊台:在县城北十三里的冯庄村西,是纣王郊祭的地方;北海子:在县城北二里的三海村,是纣王育禽兽之地;凉马台:在县城南十里十三里堡村北,是纣王养马的地方;纣王墓:俗称纣王窝,在县城东十五华里的淇河西岸,纣王死后葬于此。 武王伐纣之后,朝歌成了西周王朝卫国的都城。那么卫文化更丰富了淇河文化。迄今朝歌大地上还保留着卫国故城遗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万多平方米的卫国冶铁遗址;面积广袤的制骨作坊。但更具有代表性的当数《诗经·国风》中的诗歌。采集淇河两岸的达39首之多,其中直接咏及淇水的就有6首,如《淇奥》、《氓》、《竹竿》、《桑中》、《泉水》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淇水悠悠,桧楫松舟”、“淇水荡荡,渐车惟裳”、“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等诗句脍炙人口,久唱不衰,世代留传。诗言志,这些诗歌言简意赅,比兴得体,讴歌了一代淇河骄子,抒发了淇河儿女的爱国热情、记叙了淇河儿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怀。 淇县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目前见著文字记载,而且保存比较完好始创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就有四处,其中二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寺,在淇县城西北十公里。据明嘉靖《淇县志》记载,灵山寺由纲领全国僧尼四十年的高僧法上于南北朝梁普通年间(公元520年)始建,唐开元年间重修。 石佛寺,在县城东北9公里石佛寺村。该寺创建于北魏永熙2年(公元533年)。寺中的田迈造像,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北魏石刻珍品。196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迈造像整体呈莲瓣形,正面高浮雕释迦苦行像,头顶有圆髻,后有莲花项光,面部清秀,神态宁静,身着通肩大衣,右手平起胸前,左手下垂,作接引状,跣足立于莲台上。肩背两侧各雕一菩提树,本尊两侧雕文殊、普贤二菩萨,此外还雕有二对飞天及二对伎乐飞天。整个雕刻主题突出,紧凑和谐,比例适度,是一件较好的艺术品。造像背面为减底线刻。本尊为高足弥勒,上有供龛、下有垂拱、帷幔礼佛图。供养人像施主铭等。 朝阳寺,位于县城西5公里的朝阳山。该寺依山而建,绝壁而生。琉瓦飞檐,凌空翘首,青松翠柏相映,阳光下如彩 凤当阳,玉盘捧月,遥望如空中楼阁,故曰凌空寺。朝阳山因状似耧铧,俗称耧铧山或曰尖山。山峰挺拔险要,泉水甘冽,林木茂盛,景色宜人,有诗赞曰:“千峰浮晴霭,飘飘蔽云空,登高时寓目,身入碧云中。”据《淇县志》和朝阳寺摩崖题记云:朝阳山原为殷故宫,是纣王设行宫冬季采暖的地方。魏武定七年(公元550年)荥阳郑元伯始创朝阳寺,历35年,到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工程告竣,敬营石室一门,造像八万四千躯。刻工精细,栩栩如生。佛像大小各异,小的仅有指甲盖大小。现仅存一万多躯,移至摘心台公园保存。 前嘴石窟,又称千佛洞。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的前嘴村东,武公祠西。坐北面南。石窟正面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本尊为释迦牟尼。洞之四壁遍列小龛,每龛均刻一佛,共计一千零四十三尊。龛内还镌刻施主姓名。洞为“盝顶”,中刻八瓣莲花图案,四隅刻有九个飞天及菩提树。据《淇县志》记载,该石窟系东魏二十七人的作品。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唐代石刻珍品“陈婆造心经浮图”、宋代“青岩绝石窟”、明代“五里井石窟”等。 淇河铸就了光彩夺目的淇河文化,创造了朝歌的历史辉煌,也哺育出许多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淇河骄子,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许多亮丽的闪光点。 谏臣祖师——比干 比干,殷辛叔父,官居少师,又称亚相。对帝乙、帝辛忠贞辅佐,史称三代孤忠。殷辛晚年荒*无道,朝野上下民怨沸腾,众叛亲离。比干心焦如焚,怒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于是犯颜连谏三日不去,诤劝殷辛改邪归正。殷辛恼羞成怒,遂在摘心台剖其腹以观其心。 比干虽死犹生。三千多年来,从武王封墓,孔子称仁,魏孝文帝祭比干墓,又因墓建庙,到唐太宗祭比干墓,颁发《赠殷太师比干谥诏》,宋太宗祭比干庙,清乾隆皇帝挥毫咏诗祭比干,以及历代文人墨客拜谒比干庙所写的诸多琼文华章,乃至当代大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也称其“是一位爱国主义者”,这都说明比干仍活在人们的心中。时至今日,淇县上下说起比干无不肃然起敬。明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邑人在南门里创建三仁(箕子、微子、比干)祠,春秋祭祀。祠前联曰:“道阻当时,滴千载英雄之泪;名传后世,启万代忠孝之心。”新近淇县又在摘心台公园重建三仁祠,原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题写了祠名,河南省政协主席林英海题词:“三仁世泽”,原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林炎志题词:“谏臣祖师”。 姓氏溯源,比干是林氏的始祖。淇县摘心台及三仁祠已成为天下林氏宗族寻根祭祖、缅怀比干的圣地。 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姬姓,卫国第十六位国君黔牟的侄女,懿公、戴公、文公之妹,嫁给许国穆公后,世称许穆夫人。夫人自幼酷爱学习,能歌善诗。成年之后,许国和齐国同来求婚,她把自己的婚事与祖国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她认为,许国遥远而弱小,不能支持祖国,而齐国强盛且距卫国近,如与齐国结亲,一旦卫国被侵,可得到齐国的援助。但卫国君主缺乏远见,将她嫁到许国。夫人嫁到许国之后,无时无刻不怀念自己的祖国。《竹竿》就是她怀念祖国的诗作。 公元前660年冬,北狄克朝歌,诛懿公。夫人得知国破家亡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冲破许国君臣的阻拦,毅然驾车北上救卫。一路奔波,一路呼唤,终于在齐国援助下,重建卫国。《载驰》就是她拯救卫国的真实写照。“我行其野,芄芄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一个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爱国女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许穆夫人一生写了许多诗篇,多数亡失,仅留《竹竿》、《泉水》、《载驰》三首收入《诗经》。 中华第一古军校的创始人——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禅,一名王诩,道号鬼谷,世称鬼谷子,战国时朝歌人。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他是隐士,更是豪杰,是纵横家,更是教育大师,是军事界鼻祖,也是神密莫测的世外高人。 他志匡天下,创办庠序,聚徒讲学。前来学艺者先后达500人之多。这些弟子中有阴有阳,有文有武。在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尉僚等,他们都是奇特之士,权谋怪杰,军事人才。 他天赋聪慧,勤奋好学,系统地掌握了四种学问。一曰数学,即阴阳学。能掐会算,星辰象纬尽握其掌,吉凶祸福藏其袖内;二曰兵学,他的六韬三略,变幻无穷,排兵布阵,神鬼叵测:三曰游学。他广记多识,明理度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四曰出世学,即修真养性。通过修炼,可以超凡脱俗,“冲举”成仙。 鬼谷子晚年潜心著书立说。编著《鬼谷子》十四篇传世。这是一部奇书。是鬼谷子根据战国时代列国纷争的局面,以各国君主和当权者为对象,阐述合纵连横等国际外交权术与谋略的秘诀。也是根据外交心理学所进行的国际外交纪实。 《鬼谷子》不仅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心理学、语言学、军事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包含深刻哲学的智术大典,是一部“治人的兵书”,一部研究人类心理学的“孙子兵法”。 《鬼谷子》还是一部万能之书。是一部对强者弱者都适应的万能钥匙。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揣摩”、“权谋”四个字。所谓“揣摩”就是对一般情势——特别是针对对方心理状态,运用具体方法进行判断;所谓“权谋”,就是以揣摩的结果为基础,进而选择一种适当的合理手段。这和《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具有完全相同意义。 总之,《鬼谷子》所阐扬的“飞箝之术”。“内揵之道”、“钓言之谋”等智谋思想在当时乃至后世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些战略思想与技巧,若运用于当今社会的外交、经贸、公关等领域,也有极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鬼谷子是全世界颇有影响的人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的老师——德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施本格勒曾这样评价他:“鬼谷子察人之明,对历史可能的洞察以及对当时外交技巧的掌握,必然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纲领释门四十年的高僧--法上 法上俗姓刘,生于朝歌东北淇河之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高僧,统领释门凡四十年之久。 法上6岁便礼佛读经,8岁能博览佛典,12岁削发出家。经过多年刻苦努力,他的佛学造诣达到很高的水平,不仅精通《十地》、《地特》、《愣伽》、《涅盘》等经,还有经论文疏传世。名声传遍大河南北。很快从讲学晋升为僧官--昭玄统。北齐代魏后,文宣王诏示法上为大统,从而确立了他在全国最高僧官的地位。在他的领导下,统一了僧侣的服装,创立了建寺立净等制度,有些制度沿袭至今。 法上出身贫寒,虽然成为权势极大的昭玄统,却不变本色。衣服用麻布,从未穿过绫罗绸缎。除法衣、瓶钵之外,更无余财,不骑马乘车,终生步行。僧史表彰他说:“释门东敞,能扇清风。”“戒山峻峙,慧海澄深,德可规人,威能肃物”。故能纲领释门四十年,并博得“内外阐扬,阜白咸充”的盛誉。其大名远播国外。高丽国(今朝鲜)专门派使者前来向他致敬,请教佛理。 淇河三珍更是淇河文化的瑰宝。亘古以来,驰名海内,誉满全球。 珍品之一:淇鲫鱼 淇鲫鱼即淇河鲫鱼。是生长在淇河下游淇县段的一种罕见的“三倍体”珍贵鱼类。清光绪二十七年《淇县舆地图说》云:“淇水之鲫,为邑中物产之最。”淇鲫鱼体形丰满、脊宽、背厚、俗称双脊鲫。肉嫩刺少,鳃甜可食。含肉率73%,含蛋白196%,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清炖,肉嫩色鲜,汤呈乳白色,食之可口,回味无穷。明代万历年间曾列为贡品送入宫闱。古诗赞曰:“以其食鱼,唯淇之鲫。” 珍品之二:缠丝蛋 缠丝蛋是淇河鸭子所产的一种名贵鸭蛋。此蛋煮熟之后切开剖面,呈现出红、黄相间的层层色环,恰似用红色丝线缠绕的丝团,故名。味道鲜美,柔韧可口,无鱼腥味。据化学分析,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对小儿补钙、产妇催乳、老年降血压都有明显的医疗功能。历史上曾多次作为贡品奉献宫廷。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曾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上展出,被誉为世界少有的中国名贵物产。当代伟人邓小平、李德生将军也曾多次品尝淇县缠丝蛋。 珍品之三:无核枣 无核枣又称软核蜜。产于淇县西部山丘地区。据历史资料记载,无核枣在淇县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周王朝时期曾为贡品。 无核枣是一种嫁接枣树。果实呈圆筒状,果核极小,有大米粒大小,皮薄肉厚,味甘质细,干鲜宜食,含糖量高达5849%。经中国果科院鉴定,是一种食用价值很高的枣类。 相传当年殷纣王在鹿台召开庆功宴时曾食其枣,赞不绝口。 滔滔淇河日夜东逝,淇河文化源远流长。淇河儿女为灿烂的淇河文化而骄傲,为辉煌的朝歌文明而自豪。但是历史只能说明过去,未来的辉煌还要靠今人去谱写。 现赋小令《南乡子·淇河》一首,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淇水万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润泽阎浮二千里,忱酬。六七贤圣铸宸楼;卫武修篁幽;法上释门占鳌头;神勇荆轲疏大义;风流。姣子荟萃写春秋
淇河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她,但她却在神州大地上流淌了五亿多个春秋。她没有长江的汹涌澎湃,更没有黄河的雄伟气势,但她却象长江黄河一样,以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英勇不屈的淇河儿女,铸就了多姿多彩的淇河文化,创建了朝歌的历史辉煌,为中华文明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淇河古称淇水,又称石河、响河、山河。据有关资料介绍,淇河形成于下奥陶统。淇河有南北二源。南源出自山西省陵川县古郊乡昆山村西老潭根的沙窑洞;北源出自陵川县棋子山的香磨河和陵川县六泉乡的淅水河。到林州临淇镇北合二为一。流经辉县、林州、鹤壁、淇县、浚县至小河口村入卫河。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2142平方公里。淇河原为黄河支流,属黄河水系。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今小河口东南作方堰,遏淇水东北入白沟(今卫河),变为卫河支流,成为海河水系。
淇河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她的两岸沉睡着文化,躯干里蕴藏着文化,千百年来,形成了底蕴丰厚、源远流长、独具风韵的淇河文化。
所谓淇河文化,就是发生在淇河两岸所有的文化现象的统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还有卫文化及宗教文化等。淇河在淇县境内45公里,迄今为止,我们在淇河沿岸(淇县辖区)发现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1处,仰韶文化遗址9处,龙山文化遗址25处,殷商文化遗址22处,卫文化遗址13处,还有前嘴石窟、青岩绝石窟、五里井石窟、石佛寺田迈造像、陈婆造心经浮图等及宗教文化等遗存。从而扣开了淇河文化神秘的殿堂,揭开了朝歌文明的盖头。
1979年淇县在高村镇花窝村淇河西岸发现了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把淇县的文明史向前推移了四千多年。出土文物证明,早在七千多年前,淇河儿女就在这里制陶耕耘,繁衍生息。
花窝遗址是迄今发现为数不多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在豫北地区是首次发现。这对填补仰韶文化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历史空白和探索仰韶文化的渊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为研究新郑裴里岗和邯郸磁山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说明豫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更说明淇河文化的渊源。该遗址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河岸遗址在高村镇石河岸村淇河南岸,是一处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遗址。总面积24500平方米。出土器物有鬲、瓮、罐、尖底瓶、陶环、骨针、鹿角、兽骨,还有石斧、石刀、石凿、石锛等。1963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礼河屯遗址北距淇河200米,是一处保存比较完好的龙山文化村落遗址。在距地表3米处发现了白灰面房基。出土了石斧、石铲、石凿等,还有陶罐、盆、瓮、豆等器物。
殷商文化是典型的淇河文化。早在三千多年前,古都朝歌这颗璀灿的明珠,就矗立在淇河之畔。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卫国国都,先后作都城近500年。
殷商文化可以说是淇河文化中最亮的闪光点,殷辛王缔造了朝歌这颗璀灿的明珠。
风雨沧桑,时代变迁。迄今,在朝歌大地上殷辛时期的文化遗迹随处可见。
摘心台:在城内,是纣王观朝涉、摘比干心处。原名摘星台,意即台高,登临其上可以摘星揽月,比干在此摘心后易名摘心台;折胫河:在城西里许。古称奥水、阳河、勺金河。是纣王观朝涉折樵夫胫处;鹰犬城:在县城东北十八里古城村,是纣王狩猎的处所;酒池:在县城西北十五里的大洼村,是纣王贮酒及观牛饮处;鹿台:在县城西南十华里处,是纣王积财之所。《史记》注疏云:纣王建鹿台七年而就,其大三里高千尺;朝歌寨:俗称老寨,在县城西十五华里朝歌山上,与鹿台毗邻,是纣王屯兵之地;纣王殿:在县城西北四十华里的纣王殿村,为纣王屯兵之所;郊台:在县城北十三里的冯庄村西,是纣王郊祭的地方;北海子:在县城北二里的三海村,是纣王育禽兽之地;凉马台:在县城南十里十三里堡村北,是纣王养马的地方;纣王墓:俗称纣王窝,在县城东十五华里的淇河西岸,纣王死后葬于此。
武王伐纣之后,朝歌成了西周王朝卫国的都城。那么卫文化更丰富了淇河文化。迄今朝歌大地上还保留着卫国故城遗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万多平方米的卫国冶铁遗址;面积广袤的制骨作坊。但更具有代表性的当数《诗经·国风》中的诗歌。采集淇河两岸的达39首之多,其中直接咏及淇水的就有6首,如《淇奥》、《氓》、《竹竿》、《桑中》、《泉水》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淇水悠悠,桧楫松舟”、“淇水荡荡,渐车惟裳”、“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等诗句脍炙人口,久唱不衰,世代留传。诗言志,这些诗歌言简意赅,比兴得体,讴歌了一代淇河骄子,抒发了淇河儿女的爱国热情、记叙了淇河儿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怀。
淇县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目前见著文字记载,而且保存比较完好始创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就有四处,其中二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寺,在淇县城西北十公里。据明嘉靖《淇县志》记载,灵山寺由纲领全国僧尼四十年的高僧法上于南北朝梁普通年间(公元520年)始建,唐开元年间重修。
石佛寺,在县城东北9公里石佛寺村。该寺创建于北魏永熙2年(公元533年)。寺中的田迈造像,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北魏石刻珍品。196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迈造像整体呈莲瓣形,正面高浮雕释迦苦行像,头顶有圆髻,后有莲花项光,面部清秀,神态宁静,身着通肩大衣,右手平起胸前,左手下垂,作接引状,跣足立于莲台上。肩背两侧各雕一菩提树,本尊两侧雕文殊、普贤二菩萨,此外还雕有二对飞天及二对伎乐飞天。整个雕刻主题突出,紧凑和谐,比例适度,是一件较好的艺术品。造像背面为减底线刻。本尊为高足弥勒,上有供龛、下有垂拱、帷幔礼佛图。供养人像施主铭等。
朝阳寺,位于县城西5公里的朝阳山。该寺依山而建,绝壁而生。琉瓦飞檐,凌空翘首,青松翠柏相映,阳光下如彩 凤当阳,玉盘捧月,遥望如空中楼阁,故曰凌空寺。朝阳山因状似耧铧,俗称耧铧山或曰尖山。山峰挺拔险要,泉水甘冽,林木茂盛,景色宜人,有诗赞曰:“千峰浮晴霭,飘飘蔽云空,登高时寓目,身入碧云中。”据《淇县志》和朝阳寺摩崖题记云:朝阳山原为殷故宫,是纣王设行宫冬季采暖的地方。魏武定七年(公元550年)荥阳郑元伯始创朝阳寺,历35年,到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工程告竣,敬营石室一门,造像八万四千躯。刻工精细,栩栩如生。佛像大小各异,小的仅有指甲盖大小。现仅存一万多躯,移至摘心台公园保存。
前嘴石窟,又称千佛洞。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的前嘴村东,武公祠西。坐北面南。石窟正面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本尊为释迦牟尼。洞之四壁遍列小龛,每龛均刻一佛,共计一千零四十三尊。龛内还镌刻施主姓名。洞为“盝顶”,中刻八瓣莲花图案,四隅刻有九个飞天及菩提树。据《淇县志》记载,该石窟系东魏二十七人的作品。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唐代石刻珍品“陈婆造心经浮图”、宋代“青岩绝石窟”、明代“五里井石窟”等。
淇河铸就了光彩夺目的淇河文化,创造了朝歌的历史辉煌,也哺育出许多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淇河骄子,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许多亮丽的闪光点。
谏臣祖师——比干
比干,殷辛叔父,官居少师,又称亚相。对帝乙、帝辛忠贞辅佐,史称三代孤忠。殷辛晚年荒*无道,朝野上下民怨沸腾,众叛亲离。比干心焦如焚,怒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于是犯颜连谏三日不去,诤劝殷辛改邪归正。殷辛恼羞成怒,遂在摘心台剖其腹以观其心。
比干虽死犹生。三千多年来,从武王封墓,孔子称仁,魏孝文帝祭比干墓,又因墓建庙,到唐太宗祭比干墓,颁发《赠殷太师比干谥诏》,宋太宗祭比干庙,清乾隆皇帝挥毫咏诗祭比干,以及历代文人墨客拜谒比干庙所写的诸多琼文华章,乃至当代大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也称其“是一位爱国主义者”,这都说明比干仍活在人们的心中。时至今日,淇县上下说起比干无不肃然起敬。明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邑人在南门里创建三仁(箕子、微子、比干)祠,春秋祭祀。祠前联曰:“道阻当时,滴千载英雄之泪;名传后世,启万代忠孝之心。”新近淇县又在摘心台公园重建三仁祠,原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题写了祠名,河南省政协主席林英海题词:“三仁世泽”,原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林炎志题词:“谏臣祖师”。
姓氏溯源,比干是林氏的始祖。淇县摘心台及三仁祠已成为天下林氏宗族寻根祭祖、缅怀比干的圣地。
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姬姓,卫国第十六位国君黔牟的侄女,懿公、戴公、文公之妹,嫁给许国穆公后,世称许穆夫人。夫人自幼酷爱学习,能歌善诗。成年之后,许国和齐国同来求婚,她把自己的婚事与祖国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她认为,许国遥远而弱小,不能支持祖国,而齐国强盛且距卫国近,如与齐国结亲,一旦卫国被侵,可得到齐国的援助。但卫国君主缺乏远见,将她嫁到许国。夫人嫁到许国之后,无时无刻不怀念自己的祖国。《竹竿》就是她怀念祖国的诗作。
公元前660年冬,北狄克朝歌,诛懿公。夫人得知国破家亡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冲破许国君臣的阻拦,毅然驾车北上救卫。一路奔波,一路呼唤,终于在齐国援助下,重建卫国。《载驰》就是她拯救卫国的真实写照。“我行其野,芄芄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一个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爱国女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许穆夫人一生写了许多诗篇,多数亡失,仅留《竹竿》、《泉水》、《载驰》三首收入《诗经》。
中华第一古军校的创始人——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禅,一名王诩,道号鬼谷,世称鬼谷子,战国时朝歌人。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他是隐士,更是豪杰,是纵横家,更是教育大师,是军事界鼻祖,也是神密莫测的世外高人。
他志匡天下,创办庠序,聚徒讲学。前来学艺者先后达500人之多。这些弟子中有阴有阳,有文有武。在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尉僚等,他们都是奇特之士,权谋怪杰,军事人才。
他天赋聪慧,勤奋好学,系统地掌握了四种学问。一曰数学,即阴阳学。能掐会算,星辰象纬尽握其掌,吉凶祸福藏其袖内;二曰兵学,他的六韬三略,变幻无穷,排兵布阵,神鬼叵测:三曰游学。他广记多识,明理度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四曰出世学,即修真养性。通过修炼,可以超凡脱俗,“冲举”成仙。
鬼谷子晚年潜心著书立说。编著《鬼谷子》十四篇传世。这是一部奇书。是鬼谷子根据战国时代列国纷争的局面,以各国君主和当权者为对象,阐述合纵连横等国际外交权术与谋略的秘诀。也是根据外交心理学所进行的国际外交纪实。
《鬼谷子》不仅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心理学、语言学、军事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包含深刻哲学的智术大典,是一部“治人的兵书”,一部研究人类心理学的“孙子兵法”。
《鬼谷子》还是一部万能之书。是一部对强者弱者都适应的万能钥匙。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揣摩”、“权谋”四个字。所谓“揣摩”就是对一般情势——特别是针对对方心理状态,运用具体方法进行判断;所谓“权谋”,就是以揣摩的结果为基础,进而选择一种适当的合理手段。这和《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具有完全相同意义。
总之,《鬼谷子》所阐扬的“飞箝之术”。“内揵之道”、“钓言之谋”等智谋思想在当时乃至后世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些战略思想与技巧,若运用于当今社会的外交、经贸、公关等领域,也有极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鬼谷子是全世界颇有影响的人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的老师——德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施本格勒曾这样评价他:“鬼谷子察人之明,对历史可能的洞察以及对当时外交技巧的掌握,必然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纲领释门四十年的高僧--法上
法上俗姓刘,生于朝歌东北淇河之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高僧,统领释门凡四十年之久。
法上6岁便礼佛读经,8岁能博览佛典,12岁削发出家。经过多年刻苦努力,他的佛学造诣达到很高的水平,不仅精通《十地》、《地特》、《愣伽》、《涅盘》等经,还有经论文疏传世。名声传遍大河南北。很快从讲学晋升为僧官--昭玄统。北齐代魏后,文宣王诏示法上为大统,从而确立了他在全国最高僧官的地位。在他的领导下,统一了僧侣的服装,创立了建寺立净等制度,有些制度沿袭至今。
法上出身贫寒,虽然成为权势极大的昭玄统,却不变本色。衣服用麻布,从未穿过绫罗绸缎。除法衣、瓶钵之外,更无余财,不骑马乘车,终生步行。僧史表彰他说:“释门东敞,能扇清风。”“戒山峻峙,慧海澄深,德可规人,威能肃物”。故能纲领释门四十年,并博得“内外阐扬,阜白咸充”的盛誉。其大名远播国外。高丽国(今朝鲜)专门派使者前来向他致敬,请教佛理。
淇河三珍更是淇河文化的瑰宝。亘古以来,驰名海内,誉满全球。
珍品之一:淇鲫鱼
淇鲫鱼即淇河鲫鱼。是生长在淇河下游淇县段的一种罕见的“三倍体”珍贵鱼类。清光绪二十七年《淇县舆地图说》云:“淇水之鲫,为邑中物产之最。”淇鲫鱼体形丰满、脊宽、背厚、俗称双脊鲫。肉嫩刺少,鳃甜可食。含肉率73%,含蛋白196%,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清炖,肉嫩色鲜,汤呈乳白色,食之可口,回味无穷。明代万历年间曾列为贡品送入宫闱。古诗赞曰:“以其食鱼,唯淇之鲫。”
珍品之二:缠丝蛋
缠丝蛋是淇河鸭子所产的一种名贵鸭蛋。此蛋煮熟之后切开剖面,呈现出红、黄相间的层层色环,恰似用红色丝线缠绕的丝团,故名。味道鲜美,柔韧可口,无鱼腥味。据化学分析,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对小儿补钙、产妇催乳、老年降血压都有明显的医疗功能。历史上曾多次作为贡品奉献宫廷。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曾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上展出,被誉为世界少有的中国名贵物产。当代伟人邓小平、李德生将军也曾多次品尝淇县缠丝蛋。
珍品之三:无核枣
无核枣又称软核蜜。产于淇县西部山丘地区。据历史资料记载,无核枣在淇县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周王朝时期曾为贡品。
无核枣是一种嫁接枣树。果实呈圆筒状,果核极小,有大米粒大小,皮薄肉厚,味甘质细,干鲜宜食,含糖量高达5849%。经中国果科院鉴定,是一种食用价值很高的枣类。
相传当年殷纣王在鹿台召开庆功宴时曾食其枣,赞不绝口。
滔滔淇河日夜东逝,淇河文化源远流长。淇河儿女为灿烂的淇河文化而骄傲,为辉煌的朝歌文明而自豪。但是历史只能说明过去,未来的辉煌还要靠今人去谱写。
现赋小令《南乡子·淇河》一首,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淇水万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润泽阎浮二千里,忱酬。六七贤圣铸宸楼;卫武修篁幽;法上释门占鳌头;神勇荆轲疏大义;风流。姣子荟萃写春秋
秦汉 ( 西汉、新朝、东汉 ) 时期 ( 公元前 221-220 年 )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这是东汉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世代相传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还拥有私人武装,是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如西汉初年针对秦的暴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年针对西汉后期至新朝严重的奴婢问题,汉光武帝注意整顿吏治,并下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经过几代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战国后期,匈奴族威胁中原,迫使北方各国筑长城自卫。秦朝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迁发内地人民充实边防。西汉初年“白登之困”后,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并不能杜绝北方边患。汉武帝时,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三次大败匈奴,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仍不断骚扰北方边郡。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两汉的疆域也得到了扩展。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同东方领国朝鲜、日本的往来更为频繁,中华民族的文化开始对这些东方国家产生全方位的影响。文化: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各民族的联系加强,中外的经济政治交往频繁,科技文化由此得到很大发展。造纸术的发明以及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 - 589 年 ) :本阶段的特点是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这是东汉以来分散的封建豪强地主经济的产物。至魏晋时期,豪强地主上层又发展为士族。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制度获得充分发展,士族控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垄断了仕途,其腐朽统治是阻碍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南北经济的明显差异,也使南北政治统一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内部明显的民族差异,也妨碍着国家统一。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生活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朝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民族关系:本阶段出现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由于东汉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故而形成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民族大分裂的局面。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成为国家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完成:一、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四、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五、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加国力而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余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文化:尽管本阶段政局混乱,但我国的科技文化仍取得了辉煌成就,并超越秦汉,有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如数学、农学等,其成就即使与后代“治世”相比也毫不逊色,为我国封建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繁荣奠定了基础。
⑷隋唐时期 (581 - 907 年 ) :本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的强大国家。 政治: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对魏晋南朝以来腐朽的士族制度产生了冲击的作用。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封建社会的另一对固有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本阶段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由于唐玄宗在边境设藩镇,导致地方权力膨胀,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从而爆发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而衰。而安史之乱后,地方上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并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经济: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 780 年唐政府实行两税法。它改变了过去以人工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但它并没有限制土地兼并,因此唐朝后期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导致农民战争的发生。民族关系: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特别是唐朝前期,因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昌盛。这为汉族政权发展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边疆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迫切要求吸收唐朝先进文化,主动和唐朝政府发展关系,如松赞干布向唐朝政府求婚即是例证。而唐朝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朗,积极采用如直接管辖、册封和平等交往等多种方式主动发展同周边各族的关系。对外关系:唐朝国力强盛,对外吸引力大;陆海交通也比较发达;政府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这些都为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时唐朝同东亚各国如朝鲜、日本的交往十分密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也包括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对西亚、南亚各国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文化固然对外国的影响深远,但外来文化对唐文化作用也极其明显。唐文化的博大精深,泽被深远,是建立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的,各国家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 文化:隋唐时期,中国科技和文学艺术取得了新的更大的成就。文化昌盛发展的原因包括政治稳定,全国统一,为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唐朝政府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各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本国的文化内涵。这时期的文化出现下列特点:全面繁荣,即在文学艺术、科技、宗教等方面均出现了杰出成就,兼容并蓄,即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世界领先,即在很多领域均出现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如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等;影响深远,是“中华文化圈”的源头。
⑸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907 - 1368 年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 1279 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西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棉花种植推广,棉纺织工艺水平提高。到元朝棉花种植地区进一步扩大,棉纺织业逐渐取代丝织业成为纺织业的重心。民族关系:本阶段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澶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特别是元朝统一后,又一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并出现了汉族外迁、形成新民族等新特点。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重心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汉族政权相对弱小,控制区域有限,与外国的内陆贸易受阻,“丝绸之路”不复畅通。南宋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术的进步,经济繁荣等便利条件,海路成为对外交流、贸易的重心。元朝时期,陆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均很发达,再次出现了对外交往繁荣发达的情况。 文化:宋元文化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在天文历法、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⑹明清 (1840 年鸦片战争前 ) 时期 (1368 - 1840 年 ) :本阶段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政治: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时期,其突出特点即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统治者在中央废丞相,在地方废除省制,设三司;清朝统治者在中央设立军机处,以上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均加强了君主权力。明清统治者均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以维护统治,加强君主权威。如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严密监视和控制官员、百姓,并以八股取士作为科举考试的形式,以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清朝统治者则大兴“文字狱”,造成“万马齐喑”的恶劣局面。这些措施的出台,恰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还需指出的是,在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起义军鲜明地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问题。这也反映出封建统治已经日益不稳固。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初年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恢复发展生产,为此些他们调整统治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小农。如明太祖奖励垦荒,减免租税;清朝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松弛,从而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担,稳定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达到繁荣。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基础上,明朝由后期,在江南的丝织业等部门中,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有缓慢发展,但受到腐朽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但新生产关系的出现,毕竟可以反映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没落。 民族关系:本阶段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巩固时期。特别是清前期,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乾隆帝还周到地安置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使其为开发边疆作出贡献。清政府还通过册封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紧密控制了西藏。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使其拓展了疆域。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后,统治者即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前期统治者效法之。该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茫然无知,是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时,本阶段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骚扰,如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文化: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没落,使明清文化出现了不同于以住的新特点。在思想领域,产生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学者;在科技领域,中国虽仍在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产生了几部总结性的著作,但在近代自然科技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后于西方;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戏剧作品,如《红楼梦》、《牡丹亭》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