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历史

五原历史,第1张

五原有文字记载2400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秦时五原属九原郡;史载三国名将吕布是五原人;北魏沃野镇(五原县)起义被史学家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百件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近代,冯玉祥“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傅作义“五原抗战”,阻击日寇,更使古郡五原名扬华夏,声震四海。

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

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

五原称谓始而至此。

战国以前,相传唐虞、三代时期,五原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之一。

商朝时期河套地区为鬼方辖域。

西周属昆夷、熏粥、猃狁诸民族牧区。

周赧王16年(前301年)赵武灵王置云中郡。

九原是云中郡的一个属县,五原为九原的西部地区,自此,五原地域始有隶属。

为了巩固新开拓的疆宇,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并实行移民屯垦。

战国末年,当中原诸侯国互争雄长,激烈交战,无暇顾及北方地区之际,占据阴山南北一带的匈奴族乘机南下,占领了河南地(“河”指黄河,当时在阴山下,现在河套平原的北端。

之后才逐渐移至现在位置)。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解除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始皇33年(前214年)派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经过两年的争战,收复了“河南地”,迫使匈奴向北退却七百余里。

从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人不敢弯弓而报怨”。

为了加强边境防御,秦“因河为塞,筑三十四县城。

”(又一说为四十四座县城)。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将九原升为九原郡,郡址设在五原。

五原为九原郡之西部地。

秦王朝还采取了修直道、筑长城、垦北假等相应措施来巩固北疆。

公元前210年,始皇驾崩,赵高杀蒙恬,楚汉相争,中原大乱,匈奴乘机复越长城,渡河南下,占据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在冒顿单于的统驭下,匈奴的部落联盟更加强大,它东灭东胡,南并楼烦、白羊、燕代,北并丁零、坚昆,往西击走月氏,征服塔里木盆地西域诸国,雄居在两汉王朝的北方,控制了整个蒙古草原。

此时,河套是匈奴的主要活动地区。

西汉初期,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为了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派卫青反击匈奴,元朔二年(前127)收复了河南地。

由于九原郡是匈奴南下的要冲,为了加强防御,将九原郡一分为二,东部地区改名五原郡,西部地区改称朔方郡。

五原郡治九原县,领县十六,即:九原、固陵、五原(此五原并非今五原,当在包头孟家梁故城西,《水经注》载“九原县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即今包头孟家梁故城西郊哈德门故城)临沃、文国、河阴、浦泽、南兴、武都、宜梁、曼 柏、成 宜、禾固阳、莫黑旦、西安阳、河目。

这些县大部分设置在黄河河套东部两岸的台地上。

朔方郡治朔方县(在今西山咀黄河南岸伊盟杭锦旗北独贵乌拉乡境)领县十,即朔方、修都、临河、呼遒、渠搜、沃野、广牧、临戎、三封、窳浑。

这些县除三封、临戎、窳浑在西套外,大都设置在鄂尔多斯北境的黄河两岸,五原隶属朔方郡临河县之东部地。

汉宣帝后(前58年)匈奴内部五单于争立,并继续南侵,袭扰阴山南北地区,呼韩邪单于战败后降汉,留居光禄塞下(今昆都仑后口子小召门梁故城),曾三次到长安朝见天子求婚,汉王室为保持边塞久安,采取了和亲政策,于元帝竞宁元年(前33年)以宫女王嫱嫁单于,即历史上名传的昭君出塞。

此后数十年间,使沿边诸郡出现了偏安局面。

西汉末年,王莽覆灭后,匈奴支持卢芳称帝,占据了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建都于九原。

由于长期争战,使北方“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障塞破坏,亭坠绝灭。”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1)收复五原、朔方诸郡复置郡州。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匈奴内争,分为南北两部,南单于附汉仍入居塞内,活动于阴山南麓河套一带,并于鄂尔多斯之美稷建南单于庭,命左贤王屯朔方。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随着匈奴、鲜卑等的不断南进,汉王朝无力顾及边远地区,于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放弃了五原、朔方等沿边诸郡,将百姓迁到山西,置新兴郡以统辖之。

从此,河套一带为匈奴族牧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蒙古大草原整个北方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名称五胡,大多进入长城,移居黄河流域,他们彼此互相争伐,河套地区先为前赵匈奴遗族刘虎、刘卫辰所据。

继而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占领,后赵又为羯族石虎所攻占,前秦氐族符坚得其地,后秦为羌族姚兴部所辖领。

东晋安帝义熙二年(407)匈奴族铁弗刘武复进入河套、陕西一带,建立夏国,后由赫连勃勃统领,建都统万城(今伊克昭盟乌审旗南)。

此后,鲜卑族拓跋部势力日渐强大,从东北大兴安岭南迁大泽,向西进入河套地区,最后统一了北方各部落。

天兴元年(398)建立北魏王朝,北魏为了防御柔然民族的侵袭在塞北一带建立七个军事重镇。

河套地区为沃野镇之辖境。

北魏时,黄河南迁,故道改称乌加河,至此,始有黄河后套之说。

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王朝复分为东魏、西魏,五原属西魏辖境。

他们统治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被北齐、北周所取代。

北周宇文氏置银、夏两州,分领今河套鄂尔多斯全境,并于今巴盟河套地区置永丰镇(今临河县境内)。

公元581年,隋文帝纂周灭陈,统一宇内,建立隋王朝,开皇三年,废郡置州,五原属丰州。

州初不领县,仍称永丰镇,至五年始废镇置永丰县。

六年又于州东南四十里置丰安镇,五原隶属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又改州为郡,五原属五原郡(郡址在城南西土城故城),后因战乱,近边难守,未久即废。

唐朝初年,突厥又复强盛,“控弦百万”,五原为突厥所踞。

唐贞观四年(630)命将李靖、徐   分道北伐,逐突厥于潮海之北,唐王朝将全国分为十道,二百九十三府州,五原属关内道丰州所辖。

唐中叶沿边增设六都护府以治理边疆各少数民族。

贞观二十一年(647),在今内蒙古西部一带改设燕然都护府,辖狼山羁糜府州二十七处,河套地区属丰州都督府。

高宗永徽年间(650),在河套地区置永丰、九原两县,后又增置丰安县。

武则天时期,突厥默啜可汗连年犯边,景龙二年(708),张仁愿任朔方大总管,当默啜可汗出兵新疆之机,乘虚夺取河南地,在黄河北岸修筑屯兵城堡,即东、中、西三受降城,以绝突厥南进之路。

迨至唐中叶以后,五原为西受降城(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北圐圙补隆古城)辖境。

后改为定军制,府州悉由节度兼领,五原隶属于天德军使节度兼安北都护府统领。

唐末,党项族拓跋部(羌族的一支),趁宋辽连年交战之机,不断扩张势力,据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今陕西西北部、宁夏东部及内蒙古河套、伊克昭盟、阿拉善盟境域),成为五代时期西北一大强国。

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又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共传十世,历时194年。

五代及宋、辽、金、夏时期,五原皆为西夏属地。

自12世纪始,游牧在北方草原的蒙古族部落日趋强盛,铁木真(成吉思汗)经过十年征战,于公元1227年灭夏,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汗位,公元1271年正式定国号为元,定都燕京(今北京)。

元代施行行省制,省下设路,路下设州,五原属中书省大同路云内州西部地。

明代270多年间,北方蒙古草原,兵连祸结,蒙古各封建领主之间,互争雄长。

明初,套内则为元将扩廓铁木儿(小字王保保)占领。

洪武中期,王保保被逐,收其地。

洪武末,置卫所,巴盟西部河套属宁夏辖境隶陕西统领。

明中叶以后,河套全境为元裔达延汗之子孙辖领。

天顺、弘治时为蒙古族阿罗出、毛里孩、满都护等相互攻占之地。

成化四年(1468),阿罗出为其党 加思兰所杀,并其众属,与满都护结合居套内。

未几,火筛部复入套地,号称鄂尔多斯,服属于察哈尔部,有子九人,分牧而居。

河套东部则为俺答(阿拉坦汗)之部,名叫土默特。

隆庆五年(1571),俺答议和,明朝封为顺义王,万历中始改其所居库库忽洞为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旧城)。

明末河套内外悉为蒙古之游牧驻地。

公元1644年,满族入关,推翻明朝统治,建立清王朝。

太宗于天聪六年(1632)征服土默特部,历崇德、顺治至康熙三年(1664),清 以戈壁为界,将塞北蒙疆先后划定内外蒙古牧地,内蒙古设置二十五个部、六个盟、五十个旗,五原属鄂尔多斯部伊克昭盟左翼后旗(亦称达拉旗)、右翼后旗(亦称杭锦旗)地各一部。

雍正、乾隆间,置道设厅。

雍正六年(1728)设归绥道。

乾隆六年(1714)设萨拉齐协理通判。

乾隆二十五年(1760),因塞外人口增多,垦荒日繁,随于口外设七厅(后增为十二厅),改萨拉齐为理事通判厅,五原属萨拉齐厅西部地。

从此,实行旗不管汉,厅不管蒙,蒙汉分治,旗县并存的两种特殊建制。

同治四年,改设同知,光绪十年又改抚民同知厅。

光绪二十九年(1903)析萨拉齐厅西部地区(达拉特、杭锦、乌拉特旗地区)设五原厅,治大佘太,后移治于隆兴长(今五原县城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改五原厅为五原县,三年建县城于白(北)圪梁(旧城),统领后套全境。

中国的大上海市区,街、路的规划名称均按全国较有名声的市、县和地区方位选定,因五原是塞外河套地区著名的粮仓,故在上海市区的西北角设有五原路。

民国八年,析乌拉特前旗地一部别隶固阳。

民国14年,又划出五原东西各一部,设安北、临河两县。

民国31年(1942),绥西实行新县制,将五、临、安三县划为六县,析五原县西部地增设晏江县(1954年改称达拉特后旗)。

1958年7月,撤销达拉特后旗建制,辖区复并入五原县辖领。

至今,五原县之建置再未改变。

蒙古订婚送礼多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徵和谐、甜蜜、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奶酒、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茶、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娶亲路上巧争先 娶亲路上,依照习俗,彼此都想抢先到家,男女双方互相追逐戏逗。有时,女方的送亲人抢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没法,只好下马拣帽,这样就耽误了时间。有时,聪明的男方也有办法,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设一桌酒席,款待送亲人,女方盛情难却,只好下马喝酒,男方趁机抢先到家。一路上这样纵马奔腾,你追我赶,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不拜天地拜炉火. 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由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还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客人。然后双方客人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达旦。

订婚礼俗记要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仍非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其过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哦!

(一)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二)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三)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 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为什么要准备四色糖呢

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聘礼不仅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感谢女方家含辛茹苦抚养即将过门的新嫁娘,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而且每件聘礼也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象征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讲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依照个人的预算安排,同时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请教,询问女方意见,做个两全其美的排场。

·男婚女嫁正式登场

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当天要进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牵手到白头的戒指后才算礼成。

·大礼过后,女方如何回礼?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在男方过大礼后,女方自然也要备回礼,可不能让男方空手而归啊。

汉族--婚俗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黑房抢亲: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拜堂彩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回门: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蝎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630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