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词语10个、句子(不要诗句)10个、文章(300字左右) 今天作业 急呀 在线等……

关于黄河的词语10个、句子(不要诗句)10个、文章(300字左右) 今天作业 急呀 在线等……,第1张

波涛汹涌

波澜壮阔

一泻千里

气吞山河

河清海晏

河山带砺

黄河水清

砺山带河

俟河之清

中流砥柱

惊涛骇浪,

浊浪排空,

跳在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

泾渭分明

海晏河清

河清海晏

河山带砺

黄河水清

砺山带河

夏日的黄河美丽无比。黄河两岸绿树成阴,枝繁叶茂,垂柳倒映,水鸟飞翔。登上拦河大坝,举目远眺,河水浊浪排空,像母亲的血液输人平原儿女的条条“血管”,滋润着肥沃的河套平原。

执著的黄河(现代诗歌)

你自亘古走来,又向无限走去一路风尘,满载千年的喜怒哀乐你走过酷秦,走过万里石墙的铿锵走过万岁呼声的大唐盛世走过"朱门酒肉臭",你把无尽的哀怨寄存在华丽的墓室里,又把天地的嘱托铭刻在朴素的灵魂里你执著酣然。

黄河 [现代诗]白话文

作者:堆雪

我眼中咆哮而去的白天和黑夜

我胸中汹涌而来的绿草和黄金

我炎帝的龙袍黄帝的内经

我泥沙俱下的泪水和表情

我奔流不止的青春光阴

我万马齐喑的血脉呼吸

当我手执铜壶烫暖一河热泪

谁是你醉而不归的舟子

压抑怦然心动的胸口

我展望斟满雷声的北斗

黄河 一千张日记被你揭走

一千张日记就是一千帆背影

一千帆背影 你是卷土重来的怒吼

我的情感铺张浪费的草纸

我的命运柳暗花明的大道

我的一声不吭被旱烟呛出泪水的父亲

我的唠唠叨叨被灶火熏黑额头的母亲

我的辣椒放多了的兰州牛肉面

我的盐巴放重了的陕西羊肉泡

当我牵着牲口赶着鸟群 消失在你黄昏喧哗的入口

当我拖儿带女抚老携幼在你的沿途生息漫游

当我头顶火盆跪拜你博大精深的源头

当我用回忆掀开你阴云密布的眉睫

黄河 我渴望风暴后大地的丰收

我的黑发白发三千丈的黄河

我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黄河

我的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黄河

我的轻舟以过万重山的黄河

我的带走我的照片带不走我的容颜的黄河

我的带走我的歌声却带不走我的情感的黄河

海水日升 淹不住我心中的落日

江河日下 埋不掉我眼里的红尘

我的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河

我的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河

我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河

我的不见大海心不死的河

我的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河

我的跌跌绊绊风风火火的河

我的不见不散一个也不能少的河啊

当石头化做泡沫

当骨头化做浪波

当高粱倒下一片鲜血

当眼泪塑成一穗青稞

当我双脚都沾满了泥水手里攥着一把苦活

黄河 你是我累了时想唱的那首歌

一道道鞭影驱赶着装满火焰和泪水的马车

一首首民歌开满杏花打湿的村落

豪饮北风 伫立在你的河东河西河南河北

黄河 我是你看着长大的山脉

我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百家姓

我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千字文

我的洋溢着神州药味的本草纲目

我的泛滥着华夏光辉的二十四史

我的睁着眼失眠的红楼梦

我的流着泪微笑的长恨歌

我的风风雨雨生生死死的船工号子

我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万家灯火

我的汹涌澎湃酣畅淋漓的心血

我的叮叮当当铿铿锵锵的骨骼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艳了你水做的峰峦涛筑的山坡

天上星星一点点 一点就点燃你九曲十八弯的脉搏

举杯消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黄河啊

当我头顶烈日脚踏寒霜哼起那支儿歌

您 就是我以梦为马的中国

黄河钩沉

从青藏高原

一个名不见传的小土丘开始

拉长

泛黄之水

将先人粗糙的石器

和炎黄的呜咽

深埋

汇成一声呐喊拓展生命的异域

黄地毯

沿渤海湾

向龙宫延伸

会有一天

东海龙往

携娇美的龙女

踏地毯而来

月老下

和着雄浑的《船夫谣》

共饮一杯清冷的月光

和酒

与黄皮肤黑头发的

攀亲

黄河 民族魂

啊,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你从雪山走来,

我知道,冰清玉洁才是你的本性。

此刻,我就站在你的身边,

感受着你带给我的精神振撼。

静默,静默

水面上开出神秘的灯影,

地平线撤退到时间与意识的外围,

万种声音在裸原的深处悄无声息。

避开你滚滚的波涛,

我在你的一滴水里倾听。

先哲们的声音从远古传来,

起伏着渊源的圣迹。

听,

水在敲响节拍,

那是一种不可违背的预约和力量,

让女人们目光如水,

男人们涌动大潮。

奔涌的浪花记载着永恒的逝去,

流水的深处钟鼓声声。

我知道,那是

那是你以流水的形式向天地传达由浪花护卫的生命准则。

我清楚地记得,

是你点亮了第一张面孔,

是你燃起了第一个梦幻,

是你主持了秋天的全部果实,

是你把千秋的史话传到后世平台。

你来了,一路向东奔涌。

你来了,携来了在奔波中沉浮的大众。

你来了,携来了王公贵族和落魄的迁客骚人。

你来了,用你的温柔与雄浑弯曲成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

怀抱着热爱的生命,

你从高空滚滚而来。

一路滋润,一路养育,

我赞美你,古老的河!

《我是黄河》

珠穆朗玛母亲辛酸的白发额前飒飒飘拂

终年哭泣这无望的命运这无奈的命运啊

泪水,生者最初也是最后的折磨

我来了,我是黄河

巴颜喀拉走向哪里我不知道我的神诋

衣衫蓝缕,游荡在苍茫的山川目光低迷

目光呆滞,到天地之间来做什么我是谁

我是黄河?

沙坡头恒久的匍匐渴念一丝悲悯的笑容

绝世金钟那默默俯首沙海驼队的金风铃

大漠眩目的肤色像一匹金黄的丝绸

绝美的肤色啊金子的肤色

倾听大漠荒原古战场铁马金戈倾听尖啸的杀戳

傲岸的青铜峡美丽的青铜峡夕阳苍凉的抚摩

逐渐显现出青铜的质地青铜的本色伟大的儿子

哦对了,我是黄河

阴山脚下森森的白骨之上帝王昏黑的

层层宫殿,黑魔骑着白马而来马匹轰然倒下

触摸坟草青青啊手指哆嗦我是黄河呵

我是黄河

万里长城弯弯曲曲的笔触写下一个民族

自尊的高音区狂想。真正的长城磊建于

一个民族的骨骼。金子一般的骨骼

我是黄河

强烈的爱与恨强烈的悲悯强烈的愤懑

积压在壶口苦难的民族不会诉说,拍打胸膛

归于内心八级惊雷既然来了就再也不能返回

哦命运啊,我是黄河

一滴浑浊的泪孵化出高亢嘹亮的信天游

听信于天的游魂在黄土高原久久地盘旋

爱情,因昂贵成为旷世的赌博

红艳艳的信天游呵

回肠荡气直到喉梗气塞戛然而止

苦木的相思船从我出发向你行驶

湍流奔腾咆哮仍然渴望于岸的怀抱

哦,娘娘滩,太子滩。

在贺兰山阴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受孕

丰乳肥臀养育了茂盛的黄肤色人群

黄肤色的孩子在田野里快乐地奔跑

饱暖的人们还在渴望什么

迎风铺开的斑斓如画绚丽多姿的河套平原呵

无数灾难无数的忍耐无数的期冀无数的挫败

酿造的醇厚美酒仍旧向着神灵高高举过头顶

我是黄河

而在泛黄区难以诉说的痛苦和忧烦化做

惊涛拍岸巨大的碎银之练弹片四处飞溅

灾难。无辜的人们久久的惊悸与困惑

莫名的暴躁,我是黄河

河曲的海朝庵双手合十复归平静

总有一种平静这样明净,救赎我

凝神谛听端庄的梵音那是天籁的声音

我也是人,我向往神。

向神灵祈祷向上苍祈祷为众生祈祷

我知道有疾病有苦难有死亡有衰老

众神请免去苍生之灾请爱神降临,佛啊佛

为我的子民,我是黄河

用柔软的春风轻轻抚摩你唇边的笑窝

抚摩你粗砺的手掌抚摩你风干的梦想

抚摩你深夜的凝思抚摩你朝日的喷薄

亲爱的,我是黄河

来时的玛多扎陵湖走智滩端坐于佛陀

是什么走了是神灵走了还是智慧走了

沙尘暴掠走植被的灵魂抛下沙漠的尸身

人们你们要警惕呵

在东营三角洲走进黛色的黄昏,温带

最广阔最湿润最年轻的风吹拂着灵魂

进入暮年会更加深刻地思考青春

是的,我是黄河

丹顶鹤翩翩起舞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

一个黄肤色的女孩成为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群裾上缀着十三亿光闪闪的金箔

我是黄河

我将承接我的宿命走向大海,黄土地

写下的“爱”字岁月无法冲刷无法更改

高举着硕大的金杯啊为我的中国

我是黄河。

黄河,既是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自然河,又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母亲二字本身就包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所以,对黄河旅游区的开发,应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统一起来思考,尽可能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只有如此,我们开封的黄河旅游区才能显示出个性并独具魅力。

黄河为什么是母亲河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黄河名字的由来

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她的名字并不叫黄河。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唐宋以来的千余年历史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黄河的泥沙含量日渐增多,污染加剧,我们伟大的母亲“患脖了,这就给黄土高原和中原大地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开封首当其冲,尽管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为给母亲“治疗”,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还是迫使我们接受了一种不愿接受的现实,那就是“悬河”和“城摞城”。灾难有时也能转化为财富,在开发黄河旅游区的今天,“悬河”已成为举世奇观,“城摞城”也将成为探秘寻古的游览胜地。我们开封人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布:“请到开封来,感受‘头顶一条河,脚踩六座城’的独特韵味!”

河套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河套自古以来就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民谚亦讲“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种河套的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里绝无仅有。河套周边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干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时又把河套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之中。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灌溉渠道,如秦渠、汉渠、唐徕渠等,有“塞上江南”之称。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河套地区 别名 :河套平原 所属地区 :中国西北 下辖地区 :宁夏、内蒙古、陕西 驻地 :临河区 电话区号 :0478 邮政区码 :015000 地理位置 :北纬37度线以北 方言 :后套方言 气候条件 :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天寒冷干燥,夏天炎热湿润 著名景点 :乌梁素海,阴山岩画,磴口三盛公 机场 :巴彦淖尔天吉泰机场 火车站 :临河站,呼和浩特站,包头站 车牌代码 :蒙L 简介,地理位置,历史,先秦,西汉,西汉以后,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地域环境,水文资源,自然资源,经济,文化,交通要冲, 简介 “河套”一名始于明代。因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至民国为绥远省。 《明史》对河套地理范围的叙述是:“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经卫(按指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南,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按即黄河),自宁夏卫(今宁夏银川)东北流经此,西经旧丰州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经旧东胜卫(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又东入山西平虏卫(今山西朔州平鲁区)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明史纪事本末》云:“河套周围三面阻黄河,土肥饶,可耕桑。密迩陕西榆林堡(今陕西榆林),东至山西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西至宁夏镇(今银川),东西可二千里;南至边墙,北至黄河,远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由此可见,明代河套所指是这样一个地区:黄河经今宁夏北流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与临河之间,以乌加河为主干道东折,然后流经包头、托克托县,再南折流往山西河曲、保德,呈“几”字形,形似套状,故称河套,与今鄂尔多斯市及巴彦淖尔市“后套平原”的地理范围大体相当。明以前,河套称“河南地”等,在近现代,河套的范围所指地域较为宽广,除河套外,尚有东套、西套、前套、后套等多种称谓。本文所称的河套,与明代所称河套相同。 河套地处中温带,深居大陆内部,受东南暖湿季风影响较弱,西北干冷季风影响较强,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自然植被多以荒漠、半荒漠草原为主。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一一黄河在此蜿蜒而过,宜农宜牧。河套南接陕西,西隔河毗邻宁夏,东隔河毗邻山西,北与辽阔的蒙古高原接壤,可就地理牧养战马以助军资。 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讲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的平原,南北朝时称“敕勒川”,五代时叫“丰州滩”,明朝以后称“土默川”;后套平原指乌拉山以西至巴彦高勒的平原。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内蒙古磴口与宁夏青铜峡之间的“西套”,即通常所说的银川平原。现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银川平原。银川平原和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则合称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 后套 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何丙勋在《河套图考》序中指出:“河以套名,主形胜也。河流自西而东,至灵州西界之横城,折而北,谓之出套。北折而东,东复折而南,至[url]府谷[/url]之黄甫川,入内地迂回二千余里,环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 地理位置 河套地区,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还有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时河套平原称河套—土默川平原。 历史 先秦 周朝之前,属于狄人的匈奴人(归属存在争议)生活在河套。战国后期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秦朝统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 西汉 西汉时,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牡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公元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 西汉以后 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 民国时期 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1936年10月,日伪军约4万人进犯红格尔图、百灵庙,国民党驻军傅作义部在蒙汉民众的支持下,顶住敌人飞机、大炮、毒气以及冰雪严寒的侵袭,不畏强敌,奋勇抗击,浴血奋战,歼灭敌军5000多名,伪“大汉义军”起义40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辎重。 全国各界民众盛赞百灵庙抗战的胜利。中国 *** 、朱德赞扬绥远抗战为“全国抗战之先声”。天津《大公报》1937年1月15日发表社论,称“绥远抗战之役,不仅取得中华民族史上光荣地位,且之作为中华民族史上重要转折点,史迹昭重,万世不灭。” 潘照东说:“1941年初,日伪军以数万兵力进犯河套,如日军企图得逞,不仅河套地区将尽入敌手,陕甘宁边区的背侧也将受到极大威胁。在五原以北的乌不浪的阻击战中,傅作义部和宁夏马红逵部增援的35师并肩作战,付出较大牺牲,迟滞了敌人的进攻。” 马红逵部81军35师千余名官兵为国捐躯,汉、蒙、回族官兵的热血散在了祖国大地上,共同浇铸了抗敌御寇的钢铁长城。 3月20日,傅作义部发动反攻至3月23日,收复五原,歼灭日伪军3400多人,俘敌300多人,缴获大炮16门,汽车50多辆,大批军火物资。河套抗战被誉为“五原大捷,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重大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保证了陕甘宁边区背侧的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行政区划 到1949年后,“河套”一词的外延逐步缩小,演变为仅指境内的河套地区、或以这一地区为中心的一个更大的范围。因而在1954年国家撤销了绥远省建制后,批准了内蒙古人民 以“河套”命名境内一级行政区的申报,即改陕坝区为河套行政区(今巴彦淖尔市陕坝镇)。 国家批准用“河套”一词来命名境内的一级行政区,从而确立了这个词的地区独有性(民政部规定全国是不能重名的)。所以现在的河套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平原地区 地域环境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不过,现在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境内许多地方已近荒漠或半荒漠状态。 水文资源 河套周边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陕西省)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干河流域、洛水(河南省)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时又把河套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之中。 自然资源 自元代起,“河套”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书籍里,并有了较稳定的内涵,用来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南,黄河沿岸地区。并以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西为后套。也有以黄河南、长城北地区为前套的,与河的北面的后套对称。 经济 俗语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适于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今天,河套地区被称为“塞外米粮川”。河套地区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 河套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 文化 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过程,对于中国的北方军事史、乌拉特草原文化史、游牧定居与垦殖发展史具有巨大作用。 探寻和研讨河套文化,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打造和传播河套文化,对于丰富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地区经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交通要冲 “河套,在中国北方居于控制之下的兴盛之地。”潘照东认为,河套地区南望关中、中原,居高临下。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控制河套,则可以以阴山为屏障,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保证关中、中原地区的安全。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占据了河套,则可以作为根据地,南下关中,逐鹿中原,势如破竹。因此,河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成为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流、碰撞的主要场所。 魏焕:“我国朝扫除夷虏,恢复中原。复申命致讨,以靖边宇,一时虏酋远遁穷荒,仅存喘息。于是设东胜城于三降城之东,与三降城并,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西联贺兰山、甘肃北山,通为一边,地势直则近而易守。” 明臣杨一清说:“今河套即周朔方,汉定襄,赫连勃勃统万城也。唐张仁愿筑三受降城,置烽喉千八百所,突厥不敢逾山牧马。古之举大事者,未尝不劳于先,逸于后。夫受降据三面险,当千里之蔽。国初舍受降而卫东胜,已失一面之险。其后又辍东胜以就延绥,则以一面而遮千余里之冲,遂使河套沃壤弃为寇巢穴。” 顾阻禹《读史方舆纪要序》“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者头项然,患在头项其势,必至于死。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 顾炎武《天下郡田利病书,河套序》“河套地迥迥占千里,其土肥沃,可耕粟,三面组合敌难入,面战可防守。” 史料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与河套地区游牧民族的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数百年,双方你进我退,互有胜负,直到公元前771年,犬戎在丽山下杀死了“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灭亡了西周。 “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河套的战争时断时续,战争在造成人员巨大伤亡和社会财富巨大破坏的同时,也成为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一些草原民族从战斗中发展状大,甚至入主中原,推动了社会的政治更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85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