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500字洱旅游攻略蒲一日游攻略尔市

普500字洱旅游攻略蒲一日游攻略尔市,第1张

1普洱市一日游攻略

It喝茶最好用泡的,不要不要掩盖它,不要浸泡后不要放太久。茶叶中80%的营养成分(茶叶中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在第一次冲泡中浸出,第二次冲泡中浸出15%左右。三次输液后,基本完全浸出。冲泡好的茶水可以放在保温杯里,只要不超过12小时就可以饮用。

2普洱旅游景点攻略

蒲最高等级景点尔市有:

1、万亩茶山2、梅子湖公园3、那克利茶马古道。

3普洱市一日游攻略图

必须是Pu呃。冬天温度比其他地方高的地方,就是天然氧气!原始森林里风景优美,空气和环境都很好,食物也很好吃。没事的时候可以请朋友喝茶,吃点当地的美食。生活是美好的!

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不开心就去西双版纳国外一日游。

4普洱一日游景点介绍

Pu呃旅游景点很多,大部分都没开发!如景东哀牢山、景谷大峡谷、镇远九甲古镇、宁洱西门绝壁、孟连王三古镇、锡盟瓦山公园、思茅区万亩茶园等。等一下。这些景点都是半开放式的,不危险,但是极其费力!普er有三个国家口岸!号称一地三国,一河五邻。气候宜人,国家以宜居健康的地方闻名!

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一些罕见的大陆人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普尔是全国一半以上民族的聚居地,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它这是贫穷旅行者的天堂!只要你心平气和,可以喝自酿的酒和普普洱茶在普呃。

5普洱市一日游攻略作文

作文比赛,我给老师写了一篇我觉得很棒的文章,比赛结果没几天就出来了——我的文章没有Idon’我没有获奖。我太难过了,我以为我能获得三等奖。嗯,我我真的很失望。我总是责怪自己太没用,把老师黑了的脸。但是老师没有根本没有指责我,而是把我叫在身边,鼓励了我几句,给了我一个美丽纯洁的微笑。我知道,老师s的微笑是对我的暗示:让我不要气馁,继续努力,阳光总会在暴风雨后出现。自从这两次纯真的微笑,我学会了自信,勇敢,独立。就是这两个笑容,让我什么都不怕,什么都要满怀信心的去尝试。这两个笑容让我领悟了很多道理。微笑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微笑是美丽的,我爱微笑!

6普洱市一日游攻略路线

生普一般可以连续冲泡10次以上,

直到汤的味道变淡。普普洱茶一般用95-100的开水冲泡。高温冲泡有利于香气和茶香的快速浸出。

喝蒲的不同方法普洱茶养生:如果你想通过喝普洱茶来保持健康和苗条。尔茶,建议冲泡普尔每天喝茶,并且用普而不是其他日常茶或饮料。连三餐或正餐的白开水都可以换成普呃茶。

7普洱两日游攻略

六个方向:

1生物线(说孩子是生物):

(1)王艳帮忙弄户口线(这条线是跟王艳假结婚,会有很多王艳的专属情节)

(2)段业帮忙弄户籍线(这条线和段业假结婚,会有独家剧情变成段业的妻子)

(3)跳线(如果你不t假同意嫁给段野或者王艳,你就进入跳线,剧情跳回领养线剧情。请不要不小心抛弃了段野和王艳,找到了超级少爷和书生OWO!但是请记住,唐在此之前不要送走学者,否则你可能无法描绘出情节。)

2领养线(说孩子是领养的):

(1)超常人生有助于获得户口线(这条线会增加更多超级少爷的青睐)

(2)林和清帮忙弄了户口线(这条线会增加更多读书人的好感)

(3)自己挣钱拿户口线(这条线会有超级少爷秀才的情节,但是没有那么多亲情,但是你可以在网上用一百二十块钱把房东太太砸了,超级霸气)

如果每个人都想从一开始就攻击一个男主,那么从这里会有更多的亲情和羁绊。但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以后似乎还有其他男主爬墙的机会。例如,王艳线现在是哈哈哈哈哈哈,我可以不要破坏它。

接下来,我我将告诉你我走的四条路线。从目前的分析来看,应该是这是每个男主青睐度最高的选择。如果有更高的,可以一起讨论。哈哈哈,欢迎勾搭OWO。攻略仅供参考。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剧情来。

1生物线

(1)开头女主蹦极,在线养孩子。

(2)过两天,村长庆祝她嫂子李二虎并要求选择这个孩子作为自己的孩子。

(3)春天的某一天,——选择了存三两银子去清溪镇看热闹(就算有银子你也会喜欢),接受了超级少爷的银子。

(4)你回来后去国图上的旱地,你儿子得到一个好朋友1。

(5)春天的某一天,种完田,回到乡村地图,在地图上点击回家,找到书生林鹤卿。

(请不要当这位学者住在家里时,不要不小心拂去他的羁绊和善意。以后,你可以引发学者王艳对你的嫉妒。OWO会爬墙。)

(6)将房屋升级为二级。有一个内室。每天去里屋看书,早晚都去,都增添了羁绊和善意。它最好不要请他种田,这会增加善意和羁绊。

(7)春天的一天,我去青山村的小贩那里卖货,得到了我最好的朋友1。

(8)然后在乡村地图上点击回家,再点击家门口的进入室内选项。闺蜜们会上门了解时代的情况和两位男主的情况。

(9)认识赵丽后,前往清溪镇,触发了帮助赵丽娘的阴谋。技能点5

(10)触发赵丽剧情后,有一天,我回家种田,触发清嫂带着女房东逼剧情选,当然(我不我不知道我是否选择了这个选项,但这种情绪是微不足道的。哈哈哈哈,我I’我以后会弥补的

(11)触发了引人注目的剧情后,去清溪镇找红娘赌场(有钥匙就亏一千篇,建议赚一千篇,不然回来就穷了)

(12)过几天再来清溪镇,触发相亲,段爷有好感10。

(13)过几天去清溪镇,找媒人算账,触发末尾首富求婚,选择码头向父母致敬,结束叶10的羁绊。

(14)触发首富求婚后,赚一两银子,去汴梁城御街,触发王艳在——抢结婚证,然后进入王艳s线。王艳的好感度为10。

(15)抢了亲戚之后,又去汴梁城,见到了段美国首富,。如果你不我不想要王艳他面前的s结婚证,可以带着终端贡品结婚,进入段爷线,段爷喜欢50,羁绊30。

(16)拒绝首富的求婚,别不要复制国王的结婚证。进入跳线,剧情跳转到领养线。

2王艳线:

(1)领结婚证去找村长美国的领土。

(2)去竹林,秀才婉言提出告别——,选择留下。

(3)这两天去市场买文房四宝和布,晚上书生送别书生。

(4)书生走后,他的儿子文采增加到一百,引发了老师的剧情。

(5)有一天,去青风塔,认识大小帝都,三三五四,选铁观音和点心,王艳喜欢20个。

(6)某天去边凉城服装店,引发老板娘鄙视你的情节。

(7)五月后,汴梁城白天去青风塔了解书生拒绝结婚,选择铁观音和点心,王艳喜欢20。

(8)7月采莲节后,去汴梁城,然后按出城,触发孩子丢p

(11)回到国家地图,点击回家,触发莲花公主剧情。学者王艳前来救援,选择稍后向你解释。王艳美国的青睐保持不变。

(12)书生王艳抢救完毕。书生要走了。——选择了阻止他,而王艳喜欢-20(那没错,它这就减少了偏好选项!)

(13)挽留了秀才,秀才还是走了。王艳问你和那个学者s问题跟他说实话,王艳也喜欢50(没错,王艳就是这么嚣张,哈哈哈哈哈哈)

王艳参观了你的房子,并提出邀请你住在王宓。王艳喜欢20岁。

然后王艳留下来吃晚饭,王艳喜欢10

(16)去汴梁市买房(可以选择先去下王府,哈哈哈)。选王艳送的牌匾,王艳喜欢20

(17)八月收获

——————3到目前为止,王艳线在这里。3886066868686861

3段业线

(1)领结婚证去找村长美国的领土。

(2)去竹林,秀才婉言提出告别——,选择留下。

(3)这两天去市场买文房四宝和布,晚上书生送别书生。

(4)书生走后,他的儿子文采增加到一百,引发了老师的剧情。

(5)有一天,去青风塔,认识大小帝都,,选普er和点心,让段爷像20。

(6)某天去边凉城服装店,引发老板娘鄙视你的情节。

(7)有一天,去段杰街,结识段杰s实名,认识段杰,没有任何好感的认识段杰,在房间里等段杰20感情。

(8)某日白天去东街,引发与段野睡觉的情节。

(9)五月后,汴梁城白天去青风塔得知秀才拒嫁而选普呃和点心,段烨喜欢20。

(10)去北京买房,选段业送的牌匾。段业的喜好度为20。

(11)七月采莲节

(12)八月收获

8普洱攻略自助游攻略

贵阳到普自驾选择二:从贵阳到安顺(黄果树瀑布),从安顺到六盘水,从六盘水到宣威到曲靖,再到云南省会昆明(石林),从昆明到玉溪,再到普呃,目的地,然后去普呃。它它离西双版纳不远。

  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汉语称为“土家”即本地人的意思。主要分布于湘西、鄂西、川东南及黔东地区,人口为570万。

  土家族是个比较先进的民族,解放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已与当地的汉族相当,土家人有不少临水而居,故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水上土家街市。

  土家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有神话,如《张古老制天与李古老制地》,还有叙事诗,山歌,摆手歌。土家人会编歌,爱唱歌,土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的美称。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战歌,诉苦歌等。

  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是摆手舞,通过七十多个摆手动作,这一舞蹈形式可以反映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到各个生活测面的内容。

  土家族的工艺纺织水平很发达。土家织绵“西兰卡普”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为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土家族信仰多种,崇拜组先,普遍信仰土王。各村寨都设有“土王庙”(又叫摆手堂)。另外道教对土家族也有较大的影响。

  土家族习惯一家住一栋房,房屋不论大小,都有天楼,楼下住人。

  土家族婚俗的特点是“哭嫁”。一般在出嫁前半月就开始啼哭,嫁期越近,就哭得越悲切。而今“哭嫁”已成遗风。新娘出嫁前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哭三,五声,歌伴插科逗趣,新娘忍俊不禁。

  在民俗村的水土上土家街市,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织工精美的土家织绵“西兰卡铺”还能见到瑶族的挑花刺绣,佤族的筒帕以及曾被征为朝廷贡品的海南黎族裙花,是货真价实的民族工艺品一条街。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泼水节

  (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 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苗族 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苗族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著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新中国建立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但是,现在基督教、天主教实行“三自”,与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组织、社会影响甚至信仰内容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国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新米节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佤族的撤种歌

人们说

老年辞去,新年到来,

一年一度

人们都要在三月撒下旱谷,

自从我们离开葫芦的那天

老人就定下了这条规距。

值此布谷鸟欢叫时节

我们杀猪宰牛

择好吉日撒下谷种

因为谷种是小米雀传下的

——来之不易。

愿地里的杂草越长越少,

愿我们的谷杆越长越壮,

愿谷叶倒朝外

愿谷穗弯回家。

愿我们的谷子①

一蓬满一省

一把有一驮,

家人背不完

众人搬不动。

愿它(谷子)未晒就干

愿它未扬就净,

地冬②全家吃

地杰③全寨吃。

山上一片金黄,

谷子处处熟透了,

是谷子养育我们长大成人。

既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心情,也流露了对谷子的感激心情。另一首唱到:

愿我们的谷子

一蓬满一省

一把有一驮

家人背不完

众人搬不动

让女人流汗

让男人劳累

旧仓装大米

新仓盛小豆

装满了竹仓

溢出了木仓

今天是吉祥之日

我们才为你们叫魂

向天神要回你们的魂

谷魂,小米魂

所有庄稼魂

谷魂呵

你们不要偏向上路

你们不要歪向下路

顺着山间的直路

回到暖和的房里

回到干净的粮仓吧

哎,魂呵

谷魂,小米魂

叫你们一声又一声

你们就围在簸箕旁

你们就站在饭桌前

我们要让你们听到好言好语

我们要让你们恢复固有尊严。

我们你们喝,煮你们吃

就是怕你们跟带大箩的人去,

怕你们随携小筐的人跑

不能让你们四处飘散

不能让你们跌倒受惊。

我们点上了小米

我们撒下了谷子

让谷子的蓬大

陡坡上也能发蓬

让小米的叶长

石头上也能生长

让谷粒饱满

让玉米苞大

让谷粒多如河沙

让谷堆大如山包

一堆接一堆。

让谷穗长如围腰带,

让小米穗长如包头巾

愿谷粒大如牛头,

让小米大如树桩。

佤族在2000年前就与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先秦时“百濮”的一支。唐代称“濮子蛮”,宋代称“濮蛮”, 明代称“古剌”,清代称“嘎剌”、“哈瓦”。他们自称“佤”、“巴饶克” 、“阿佤”等,都有“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当地傣族与国外老族,掸族称其为“佧佤”,“佧”在傣语中意为奴隶,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为佤族。佤族有猎头的习俗,最后一次有记录的猎头在五十年代末。 佤族说他们猎头是一个傣族骗子唆使他们。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1796年(清嘉庆元年),佤族与毗邻的兄弟民族一道,为反对土司“连年苛税逼甚”,在勐勐土司地区首举义旗,并一度占领其辖地。这次起义断断续续坚持十年多,给清王朝和傣族反动土司以沉重打击。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开始侵入阿佤山地区。佤族人民坚决反对中英签订的《中缅未定界条款》,以永和部落为首,联合其他部落,严惩枪杀佤族群众的侵略者和叛国败类,挫败了帝国主义分子妄图使佤族人民脱离祖国的阴谋。

辛亥革命后,佤族人民反对云南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此起彼伏,终于在1940年后,摆脱当地反动土司的封建统治。

1934年,英帝国主义以武力威胁和金钱利诱,进入班洪、班志地区,妄图掠夺阿佤山丰富的银铝矿。因此爆发震惊国内外的“班洪”事件。佤族人民“宁肯战死,决不投降”,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并联合十多个部落的民族武装汇集于班洪,剽牛盟誓,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抗日战争时,佤族人民高举抗日旗帜,组织了游击军,粉碎日军进攻。

语言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布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佤语与德昂语、布朗语有亲属关系,与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词汇中大约有10%的傣语借词。解放前,除部分地区曾使用过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外,佤语没有文字。人们常用玉米粒、结绳、刻木等方法记数记事。由于佤族长期与附近的傣族、拉祜族、汉族交往,所以部分佤族学会了傣、拉祜和汉语。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与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一起对佤语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制订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佤(当时称佧佤)文文字方案》(草案),并经批准试行。1958年对草案又做了修改,继续推进并出版了普及读物。十年动乱期间,佤文试行工作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试行,并且出版了《佤汉简明词典》等一些读物。佤文的推行,为佤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科学的记录书写工具,受到了佤族人民的欢迎。

文学艺术

佤族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生动的神话和故事,有优美感人的诗歌,有历史传说。神话以《司岗里》流行最广。“司岗里”有两种解释,一说“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另一说“司岗”是葫芦,即人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尽管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看作人的发祥地。这样的神话还有《人类的祖先》、《大蛇吐东西》、《万物的来源》等等。佤族人民还创造了许多口头流传的故事,用来歌颂善良和正义,抨击背信弃义、虚伪奸诈等思想行为。其中以《老倌和鳄鱼》最具代表性。诗歌十分丰富,内容主要反映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爱情和悲欢。

雕刻、绘画和编织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民族特色。佤族的古代崖画已被陆续发现,著名的沧源崖画,内容十分丰富,描绘了古代佤族人民狩猎、舞蹈和劳动的情景,人物、禽兽的构图简练、粗犷、奔放、独具风格,对研究佤族历史有重要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服饰

佤族服饰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成的腰箍、脚箍和成串的红、白、蓝等各色珠子串。搭配穿戴,形成西盟佤族独特的服饰文化。

西盟佤族男性服饰,各村寨大同小异。过去男人头顶上留一束发,打结或披散在脑后。多数成年男子习惯缠黑色或红、绿、**布包头,以黑色最为普遍。头人、魔八、歌手、砍头英雄和有名望的珠米、老人缠红色头。穿长袖无领或无袖无领紧身黑布短褂、对襟衣,富裕人家用银质衣扣;贫困人家用布结扣,裤子多用黑色,短而宽大,裤脚下及膝盖。习惯戴手镯、项圈和珠子串,肩背挎包,腰佩小刀和长刀,手持梭镖或弓弩,喜纹身。

西盟佤族女性服饰,款式多样,因生活的地域部落民族支系不同,而产生较明显的服饰区别。这种区别,可以从“勒佤”、“布饶克”、“佤”一个方言区的女性服饰中看出来。

“勒佤”方言区主要颁于莫窝、岳宋、新厂、中课等地,该区的佤族女性穿披肩或无领短衣,无领无袖短紧身褂,露脐,下系折叠开口长裙或短裙(一个裙可作长裙穿,也可作短裙穿,对折穿为短裙,对折处错开距离为长裙。)留披肩长发,系银质、锡质或篾制头箍,戴耳环,颈带项圈和若干串彩色珠子,腰系多道黑漆漆过的藤蔑腰箍和数串彩色珠子,手臂戴手箍,手腕戴手镯,膝下脚腕戴黑色藤制脚箍,小腿裹布套。

“布饶克”方言区主要分布于图地、打洛、阿佤来、永不落等地,该区的佤族女性缠黑包头,戴耳塞或耳环,颈戴项圈和多串珠子,上穿长袖紧身衣,下系开口长裙。

“佤”方言区主要颁于翁嘎科、班同、永哈、王莫等地,该区的佤族女性头戴锥形银泡珠帽,耳带大耳坠,戴项圈,腰部系数十条珠子串,上着长袖短衣,下系以红色为主带绿色和黑色条纹的筒裙,在裙子中间系一条带。

佤族服饰简洁、粗犷,图案色泽明快大方,能够充分体现人体的自然美,尤其是岳宋乡的佤族服饰,已呈现逐步代表整个佤族服饰的趋势,目前国内佤族歌舞表演者,往往都穿着这一地方的服饰款式。

歌舞

佤族歌舞

佤族喜爱歌舞,在佤族村寨,处处可以听到他们的歌声。每逢节庆,人们更是盛装歌舞,日以继夜,历时数日。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米舞、背水舞。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幼,围成一个圆圈,彼此手拉手或互相把胳臂搭在肩上,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边歌边舞。同时还有几个男子领唱,众人应和,歌词常是即景编成。舂米舞和背水舞充分表现了佤族人民勤劳、乐观的品格和热爱生活的情趣。乐器有铜鼓、象脚鼓、响篾、笛子、三弦、木鼓和芦笙等。

佤族民歌中,劳动歌、习俗歌、情歌十分丰富,多声部民歌有“玩调”。

佤族的民歌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旋律常用La、do、re、或so、do、re、为骨干音,音区偏低,音域较窄。终止式以同音反复特色。节奏以较规整的二拍子为主。结构多为上下句对应式的单乐段或两对上下句构成的复乐段,并在此基础上作小有变化的反复;有的则在曲首加一句甩腔或曲尾加一句衬腔。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或一领众和,其中领部的即兴性轻强,和部的则地的固定。凡是喜庆和娱乐时就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打击乐伴奏。唱词喜欢用比兴手法而喜欢增铺直叙。

1964年,在一次佤山军民联欢活动中,热闹、欢快的场面激发了驻西盟佤山部队战士杨正仁的创作灵感,写下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近40年来,《阿佤人民唱新歌》唱遍大江南北。

乐器

佤族木鼓

木鼓:是佤族人民神圣的器物,现已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木鼓舞”粗犷豪放、节奏铿锵,表现了佤族质朴的民风。

短笛:短笛,佤族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16厘米,设一方形吹孔,横吹,开四个按孔。音色高亢明亮。吹奏时,用右手拇指堵住左端筒孔,食指和中指按上两孔,左手食指,中指按下两孔。右手中指常快速开闭产生颤音。

当篥:当篥,用长18厘米,管径15厘米的白竹制作。不留笛竹节,不用笛塞,无簧。吹孔上大下小,管上设四个方形按孔。多为男子吹奏。

篥西:篥西,佤族妇女喜爱的乐器,用不带节的竹管制作,长45厘米,直径190厘米。上端边缘 有 三角形吹口,无簧。管上有四个圆形按孔。当佤族男子遇到心爱的女子,先用当篥吹一曲山歌调引起注意,然后唱情歌表爱慕之情,若女子也有意,便用篥西回奏,随后进行对唱。

嗯啾:嗯啾,质竹制作,按孔有圆形、方形两种。无簧,多为佤族中老年妇女喜爱,长于表现悲哀之情,用于丧事。

宗教信仰

过去佤族信仰多神,对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广泛,尤其是西盟佤族。这主要因为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佤族生产力极其低下,不能科学解释自然现象,又无法摆脱自然和疾病带来的灾难,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鬼神崇拜

在佤族人的观念中,山川,河流和生物以及一切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都有“灵魂”或“鬼神”。“鬼神”是汉译之意,佤族对“鬼”、“神”及“祖先”并不区分,是同一概念。他们认为“鬼神”主宰世界的一切,会给人们带来安危祸福,于是就对其加以崇拜。西盟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沧源佤族称为“梅吉”,把它看作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神灵,是创造万物的“大鬼”,它造就了动物,植物和人。佤族每年都要对它举行宗教祭祀,以歌舞取悦于它。敲木鼓是为了使它听到鼓声下来受人供奉。新房子落成时还要搭竹凳清“木依吉”和众鬼神帮助摆脱大自然和疾病所带来的各种灾难。“木依吉”掌握着人的生命。梦见它是吉兆,如梦见被它拉着走则是死亡的预兆。所以平时人的一举一动不能触犯它,否则就会遭到不幸。民间认为“木依吉”是最高神灵,它似光、似火、似空气,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有很多儿子:管地震的叫“格拉柔姆”,管升天的叫“达路安”等等。这些鬼神有大小之分,但没有任何统辖关系,只是各司其职,大者管大事,小者管小事。所以,发生什么事祭什么鬼,才能消灾得福,而祭其他鬼神是无用的。如肚子疼只有祭“宏”,若祭“木依吉”也没用。

祭祀

“哟黑拉翁”(按新水的意思),也称“脓凯铁”日。传说人类自“司岗”中出来后不会讲话,不通道理,人类走到河边洗了脸后才会讲话,则这一天正是“脓凯铁”日。所以后来佤族 不论迁徙到什么地方建村立寨,首先捞槽接水,于是形成佤历每年一月三举行接新水的活动。这天,全寨不下地或远行。清晨,主管寨内祭水的小窝郎敲响木鼓召集全寨人。每户带着一碗米来到小窝郎家。身强体壮的男子扛着竹子跟着魔巴到水源头修换水槽。魔巴将烧熟的老鼠做祭祈放在水源边,并念念有词。当新笕流水进村后,首先让威望的老人接水送到管 水的小窝郎家煮烂饭给大家吃,而后各家各户才能接水来用。

祭谷,是佤族最神圣的一种祭祀,以人为祭品即“血祭”的一种形式。祭祀全过程一般需要十天,除一家或几家剽牛举祭外,全寨人都进入狂欢的时节,敲锣打鼓,唱歌跳舞。至解放前,这种习俗在我国大部分佤族地区已被革除,现在已绝迹。

民居

佤族民居

佤族村寨,多居山岭。过去,佤族有猎人头祭木鼓的习俗,山寨之间互相砍杀,结仇械斗,需要群体力量进行抵御。因此,佤族的群体意识极强。他们往往以一姓或几姓人家组成小者数十户,大者数百户人家的山寨。山寨四周设有寨壕、寨沟、二至四个寨门。寨沟,是进入寨门的甬道,约20米长,2至3米的深和宽。寨壕比寨沟还要深和宽,把寨子团团围住,寨沟和寨壕两沿,植有密密麻麻的荆棘,人、畜、野兽都极难跨越,只有从寨门才能出入山寨。

佤族房屋为竹木结构,茅草顶“干栏”式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畜或堆放柴火。住房设主门、客门、鬼门三道门。主门为主人家人日常进出的门。客门设于楼侧,供客人出入。鬼门与主门相对,逢做鬼才用,平时忌从此门出入。楼内有主火塘、客火塘、鬼火塘等三个火塘。主火塘是主人家做饭、烤火、睡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火塘。鬼火塘要做大鬼或家里死人时才启用。客火塘供客人烤火,客人住宿也在客火塘边。佤族房屋建筑工艺原始粗犷,接近自然。

佤族把自家剽的牛头骷髅陈列在邻主门一边的墙上,以显示自己的富有。把自己猎到的兽头骷髅陈列到邻鬼门一边的墙上,显示鬼魂保佑,出猎丰收。

编辑本段

佤族的生活习俗

饮食

佤族人以稻子、谷子、小红米为主食,喜欢做鸡肉烂饭、鹌鹑肉汤和牛肉酸菜等佳肴。在村社活动和宗教祭祀时,也有专门负责分饭的老妇人。她们有声望,懂掌故,了解仪式规程,熟悉村社成员,分饭时能够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公平分配,外来客人还会受到特殊的照顾。

烂饭:西盟地区的佤族,不分主食和副食,无论贫富几乎都吃烂饭,就是把米菜和盐巴辣椒煮在一起,做成较稠的稀饭。饭熟之后,全家老少都蹲在主火塘周围,主妇把饭盛到木碗里,分给家人吃。一般一次分完,按各人的食量分。分饭时,外人在场,也可分到一份。佤族不喝开水,习惯于饮冷水。

苦茶:佤族煮苦茶,要用一口大砂罐,若无砂罐也可用大茶缸。茶叶,一般用粗制绿茶,或自制的大叶茶,煮一次茶放茶一两左右。在火塘上象煮菜一样慢慢地煮,要把茶叶煮透,并煮到罐中的茶水仅剩下三五口为止,所剩的这几口就是苦茶。饮时习惯于把罐抬起来喝。在沧源糯良一带的佤族,新煮出来的茶水,浓得几乎成了茶膏,喝上半口也就足够解渴了。这样煮出来的苦茶,色如煨出来的中药汤,喝时虽然味苦,但喝后觉得清凉,它对气候炎热,远离寨子在田里劳动的佤族人民,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泡酒:泡酒也是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饮料,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岁月,阿佤人不仅逢年过节要酿造泡酒,就是平日家家户户也酿有泡酒。宾客登门,主人将发酵的小红米倒进酒桶,注入泉水,用笋叶盖好,泡一刻来钟,再将导酒管插入桶底,运用虹吸原理,把桶置于高处,酒就流出,引入竹筒杯中。主人先尝第一口,然后依座次顺序给客人们敬酒。泡酒在佤族风俗中,也是友谊的象征。长期以来,流传着互赠泡酒的习惯。寨子里有人结婚,同姓亲友邻居,均拿泡酒送给新人。主人则端出一桶桶泡酒供参加婚礼晚会的人们畅饮。

嚼槟榔:西盟佤族非常普遍的一种嗜好。男女老少几乎每个人都随身携带槟榔袋或槟榔盒。劳动后休息时或平日谈话时,口中都含一块槟榔。他们的槟榔并非树上的果实,而是用麻栗树叶和石灰煮成的。因制作简单,大多数人都会做。这种槟榔嚼得时间久了牙齿就会逐渐变黑,且经久不褪色。据佤族讲,这种方法不仅能将牙齿染黑,还能保护牙齿不被虫蛀。唐朝在我国云南西南部有“黑齿蛮”的记载,大概就是指佤族这种因嚼槟榔将牙齿染黑的民族。佤族人以牙齿黑,唇染赤为美,认为牙齿越黑越讨人喜欢。

婚俗

佤族婚姻在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个别富裕者亦有一夫多妻)的基本前提下,还有着同姓不婚、姑舅表婚和转房制等特征。佤族的婚恋比较自由,有“串姑娘”的习俗,小伙子到了十七、十八岁的时候,就开始“串姑娘”了,定婚后举行婚礼。

佤族家庭属下父系制,女子一般从夫居。佤族青年男女结婚前,男子要为女方家干一段时间的活,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以作为对娶走女方姑娘的补偿。这种形式带有从妻居到从夫居过渡的痕迹。

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一是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动到盖木鼓房前这个月内;二是九月至十二月之间,从修完房屋晒台到祭祀水鬼这段时间内。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为她准备嫁妆。嫁妆主要有衣服、被盖、纺织工具和生产工具。姑娘出嫁时所戴的银器饰品一律不陪嫁,而是采取借戴的形式,借戴一两年后归还娘家,要不就由新郎家出钱购买。

佤族的结婚仪式比较简单,婚期共三天。第一天,男女双方各自请本寨的乡亲们来吃一餐酒饭。第二天,男方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聘礼中含有部分现金、部分结婚用品和送给女方家的礼物。第三天,父母牵着姑娘的手欢欢喜喜同迎亲队伍一起送到男方家。新娘来到男方家后,由魔巴杀鸡看卦,并对新婚夫妇祝福。

历史上,佤族部分地方保留有抢婚的习俗:男方乘姑娘在外劳动之机,邀约伙伴把姑娘抢回自己家里,然后再举行婚礼。这种习俗现已鲜见。佤族现在实行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多妻的现象,在一夫多妻家庭里,大老婆在家庭中没有特殊地位,小老婆也不受歧视。

过去,佤族也有转房的习俗。丈夫去世妻子可以转房给弟弟,如弟弟已婚,经嫂嫂和弟媳同意,亦可转为弟的小老婆。如女方不愿意转房,也可另嫁,但必须由新夫家付聘礼给亡夫之弟或同姓家族。夫妻不和,也可以离婚,但若为男方主动提出,则不退聘礼;若女方提出,则要退回聘礼。

佤族的恋爱形式“梳头情话”

佤族人的恋爱形式“梳头情话”非常独特而且有趣,是一种融情、乐、歌、舞、礼、德为一体的特色风情,是佤族独特文化的一种表现。

“梳头情话”是佤族青年男女选择意中人的重要内容。生活在澜沧江、怒江亚热带丛林山寨的阿佤人,除了同姓不得恋爱婚娶以外,学会农作以后便可以谈恋爱。司诺”(小伙子)与“崩格”(小姑娘)的恋爱,一般是在秋收时节和冬春之际进行。当月亮出山照亮竹楼之时,“司诺”换好干净衣服,肩挂挎包(里面装着给“崩格”的礼品和烟具等物),手拿乐器(木琴或芦笙、笛子),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吹弹着乐器到“崩格”家去“串”,享受“梳头情话”之乐,寻求人生的伴侣。

丧葬

佤族丧葬取土葬和风葬两种方式。寨内正常死亡用土葬,寨外被猎头或其它意外暴死用风葬。土葬棺材用整木挖凿出槽加盖子,下葬时用竹席包棺材。在家中死了小孩,停尸二日;死了成人,停尸三日;死了德高望重的老人,停尸三天以上。死尸入棺之前跳棺材舞,日以继夜地敲棺材,直至死尸入棺下葬。过去佤族有猎人头或偷死人头祭木鼓、旱谷的习俗,因此,寨子中正常死亡的人都埋在房前菜园子或房屋的晒台下,防止被盗。对在寨子以外补猎头或其它意外死亡者,死尸不抬回家,而是在暴死之后用白布裹尸,搭一竹台,把死者置于竹台上,作风葬。寨中有人正常死亡,全寨停止劳动一天。若寨中有孕妇难产死亡或有人被猎头等非正常死亡,全寨停止劳动数日。无论谁家死了人,亲戚朋友,全寨各户都送一碗米并出人帮助办丧事。死人下葬那一天,要请本采(巫师)做鬼,剽牛杀鸡杀猪,主人把猪、牛肉分送给亲戚及寨内的各家各户。

也有一些佤族寨子已经没有猎人头习俗,因此,不在寨子内埋人,而是有专门的坟山埋葬死人。

禁忌

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人不能从火塘跨过,脚不能搭三角架上,也不能用柴棍敲打三角架。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家中妇女生小孩,忌外人进入。忌: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鸡蛋、胡椒;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忌:属鸡、狗、猪、牛、马日不出买或宰杀上述牲口,但购进则吉。忌:白鸡、老鼠肉、蜂儿不能待客。忌:第一碗酒或茶敬客人,要自饮以示无毒。忌:孕妇忌食因叫魂、献神所宰杀的动物肉食品。

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木鼓舞  甩发舞  竹竿舞

 云南佤族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有347738人。主要居住在沧源、西盟、澜沧、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景东、普洱、昌宁、腾冲等县以及西双版纳的部分地区。沧源和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51%,约占这两个县总人口的80%。孟连、耿马、澜沧、双江、永德、镇康等县是侗族分布的边缘区。佤族与汉、傣、拉祜、彝、傈僳、布朗、哈尼、德昂、景颇等民族交错居住。

 据各种文献记载,侗族先民早在周秦时期便是“百濮”族群的一支,从汉到明清的文献中记载的“望”、“外喻”、“望蛮”、“古刺”、“哈刺”、“哈瓦”等,指的均是佤族的先民。

 明清时期佤族社会已从狩猎采集过渡到以不稳定的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以氏族为基础的公社形式过渡到以地缘为基础的原始农村公社形式。近百年来,佤族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至1949年前,佤族社会经济发展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以西盟为主,包括澜沧沧源部分佤族的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的阿佤山中心区;二是以沧源大部分佤族以及耿马、双江、澜沧一部分和孟连、西双版纳等地佤族组成的具有封建领主经济特征的佰山边缘区;三是已进入地主经济的镇康、凤庆佤族地区。

 佤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方言。各地佤族自称不同。孟连、西盟一带自称“阿佤”(阿卧、阿佤尔)、“勒佤卧”、“勒佤”、“拉弗”;镇康一带自称“佤”;沧源、耿马、双江一带自称“布饶克”、“巴饶克”、“巴敖克”、“巴劳克”。布绕克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与阿佤也有此意,说明佤族很早就是山地居民族,并因住在山区而得名。其他民族对佤族的称谓也不尽相同,与之交错居住的傣、汉、拉祜等民族称他们为“阿佤”或“佧佤”,“佧”是傣语,具有奴隶的意思,佧佤之称带有贬意。建国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意愿,统一改称佤族。

 佤族居住区山岭重叠,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区。佤族的房屋建筑有多种:一种如“干栏”式楼房,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四壁落地房。侗族住房内的火塘根据不同方位分主火塘与客火塘。有的地方屋内设三个火塘,称主火塘、客火塘与鬼火塘;住房也开三道门,称客门、火门、鬼门。

 佤族婚姻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同姓通婚。婚前男女社交自由,主要恋爱方式为“串姑娘”。若两方情投意合,便由男方向女方父母求婚。订婚后,男方时常到女方家劳动。男方还要给女方一定聘礼。过去的聘礼有两种:一种叫“奶母钱”;另一种叫“买姑娘钱”。结婚仪式较为简单:新郎将新娘接归,请村寨头人和亲友吃一顿酒饭,然后男女老幼拉手围圈跳舞庆贺至通宵达旦,即完成婚礼。婚后,妻子要绝对忠实于丈夫。过去,还盛行转房制,即丈夫死,其妻便转嫁丈夫的哥哥或弟弟,但需双方同意。

 佤族实行土葬。棺材用粗大圆木挖空做成。随葬之物一般只是死者生前的一般生活生产用具。一般不垒坟,夫妻不合葬。

 佤族传统节日有春节、拉木鼓节、新水节、取新火节、撒谷节、新米节等。佛教的三个较大节日堆沙节、关门节、开门节也是信奉小乘佛教的佤族地区的重大节日,分别在佤历六月、九月、十二月。每逢节日,便是佤族群众盛装歌舞的好时节,往往日以继夜,一跳数日不止。

 佤族人民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口头文学中较有影响的是创世神话《司岗里》和创世史诗《葫芦的传说》。《司岗里》生动地描述了人类起源和侗族的古代生活。“司岗”,有的解释为石洞,有的解译为葫芦,“里”,是出来的意思,司岗里即为人从石洞或葫芦里出来之意。西盟一带的佤族认为,这个“出人的石洞”在巴格岱的一个山梁上;沧源一带的佤族认为:这个“出人的葫芦”长在莱姆山一带。有的佤族也说,人是老熊从石洞里背出来的。各地佤族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发祥地。的沧源崖画是云南保存下来最古老的绘画作品。目前发现的十多处崖画可辨认的图形约一千一百多个。崖画的题材主要反映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情况。除采集、狩猎、驯养牲畜等场面外,更多的是虚拟性的再现游戏、舞蹈和仪式。

 佤族民间音乐也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民间舞蹈音乐等类。在佤族民间歌曲中,常见的就是咏唱历史的叙事歌,表现爱情生活的情歌,劳动生产时唱的劳动歌、儿童游戏时唱的儿歌、婚丧礼仪中唱的风俗歌、祭祀活动中唱的祭祀歌等。每逢传俗统节日,便是歌舞盛会,许多民间舞蹈无乐器伴奏,就是在民歌的统一节拍下跳。佤族民间舞蹈与歌唱是密不可分的,每唱必舞,每舞必歌。

 佤族宗教最突出的特点是“万物有灵”的信仰。他们认为,万物中的鬼神是木依吉(也称“龙梅吉”)和”阿依俄”。木依吉是创造万物的大神,他的五个儿子管着地震、打雷、开天、劈地等事。人们拉木鼓、做水鬼、供人头、剽牛等活动就是为了供奉他,打歌也是为了娱乐他。如果惹得木依吉不高兴,他就会叫谷子欠收,用水把寨子淹没。阿依俄是佤族男子之祖,凡有男性的人家都要供奉他,结婚、生育、盖房子、收养子都要祭他。佤族认为,鬼神也有大小之分,大鬼管大事,小鬼管小事。但其间没有统属关系,因而发生什么事就要祭什么鬼,否则就难以消灾获福。事无论大小都以鸡卦卜凶吉,祈求鬼神保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642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