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是一部以明朝为背景的历史剧,其中男性角色非常亮眼,而5位女性角色也非常重要,在剧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命运,那么这五位女性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山河月明》5位女性结局
除了男性角色的出色表现,《山河月明》中的女性角色也是才华横溢,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马皇后,吕氏,徐妙云等等。
马皇后
马皇后朱重八娶了贤良淑德,的妻子,她勤奋、谦虚、博学、机智,帮助朱重八和朱标解决了许多政治问题。剧中,朱重八想送东西给徐达,却不想让徐达王在朱重八不知所措的时候,马皇后及时求婚,好让自己嫁给徐达。
不得不说,马皇后真的很聪明。他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徐达的女儿,这不仅解决了朱重八的顾虑,还控制了徐达。除了在政治上帮助朱重八,马皇后在生活中给了朱重八很多温暖。最终,马皇后因病去世。然而,马皇后的生活还是令人满意的。她受到丈夫的爱和儿子的尊敬。
侧妃吕氏
吕氏虽然身为太子的侧妃,却生下了太子长子,也就是历史上的朱允炆。因为常氏忧思多病,太子府实际是由吕氏打理。吕氏这个人虽然很有能力,但是野心却极大,对待儿子的朱允炆的教育,她非常的严格,从来没有丝毫的懈怠。在太子妃死后,侧妃吕氏被扶正,朱允炆成为了嫡长子,在朱标死后,朱允炆继位,但是因为吕氏家族的干预,最终葬送了朱允炆的帝位。
在他去世之前,吕氏的生活很悲惨。虽然吕氏是王子的侧妃,但她过于奢侈,经常独居。不得不说,吕氏生前是孤独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
秦王妃
秦王妃是海别的姑姑,因为朱元璋想要拉拢王保保,便让自己的二儿子娶了她。秦王妃嫁给秦王并非所愿,她根本就看不上平庸的秦王,只是苦于命运的安排,不得不从之罢了。在做秦王妃期间,她看上去非常的贤惠,但是实际上一直为哥哥收集情报。后来秦王死了之后,朱元璋下令让她殉葬。
最后,她不仅被王宝宝抛弃,还被朱樉嫌弃,不得不说,秦王妃是政治牺牲品,最后被朱樉害死
徐妙云
徐妙云是徐达的女儿,尚在闺中待字之时,便上能做徐达的主,下能教养弟妹,掌管着整个徐府,被人称作女诸生。因为徐达功勋卓越,在赏无可赏的情况下,便赐了一门亲事,将徐达之女徐妙云,嫁给皇四子朱棣为妃。对于这桩政治联姻,虽然朱棣多次拒婚,令徐妙云颜面扫地,但是徐妙云还是顾全大局,给足了朱棣里子和面子,最终通过个人魅力,令朱棣倾心。
婚后,徐妙云成了朱棣的妻子。虽然朱棣一开始不想嫁给徐妙云,但婚后朱棣很欣赏徐妙云,最终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徐妙云的结局,可以称的上人生赢家。她与朱棣算得上是先婚后爱,徐妙云成了朱棣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朱棣称帝之后,徐妙云被立为皇后,她有了展现自己能力的更大舞台,最终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代贤后。不仅如此,朱棣的孩子大部分是徐皇后所生,帝后恩爱程度可见一斑!
海别公主
海别作为敌国的公主,被大明将士所俘虏,是朱棣将她救下,并为她母亲伸张了正义,因此她打心里感激朱棣。后来她来到大明,成为了一名女官,看着朱棣大婚,她心里不是滋味,对于朱棣她是喜欢的。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立场,就注定了他们不会有好结果。在大明为女官期间,海别一直和姑姑,为家乡收集情报,是名副其实的内奸。
以上是《山河月明》5位女性结局的主要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资讯,还请继续关注哦。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战国四公子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
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他养士数千人,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担任了齐相,每年的工资就是薛地万户人家的租税。他的门客冯瑗曾到薛地为他收债,免除了部分贫苦人的债务,取得了薛地人的拥护和爱戴。当他受齐王的猜疑而罢免职务后,得以在薛地安身。冯瑗去秦国说动秦王,派车马来接孟尝君到秦国为相;回来后又借秦国要聘相为由,说动齐王恢复孟尝君的职务。
当时,齐、秦、楚是三个超级大国,与齐国相邻的宋国是第三世界中的一个弱小国家。宋国虽然国小力弱,国王却特别骄横,惹恼了齐国,齐王就灭掉宋国,然后强迫卫国、邹国和鲁国臣服,这三个弱国只好对齐称臣。这一来,齐王又骄横起来,扬言早晚有一天要问鼎周都,正号天子,以令天下。孟尝君就劝谏齐王,说是宋国被灭掉就是因为宋王骄横,在齐王以宋为戒。齐王一听生气了,就又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
孟尝君怕遭齐王杀害,就逃奔魏国,去依附他的朋友魏无忌。到了魏国,魏王任他为相。他又做媒,把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赵胜。然后把相位让给魏无忌,回到齐国的薛地,魏王和赵王、魏无忌和赵胜都与他交好。他能与魏王、赵王平起平坐,地位自然提高了。齐王却害怕了,就派使者迎接他复任国相,孟尝君不去,齐王只好与他建交。从此,孟尝君往来于齐、赵、魏三国之间。后来,因病而死,得以善终。但他的几个儿子争夺薛地,齐魏联军占领薛地,孟尝君绝后。
平原君 (?~前251)
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养门客3000人。在秦军围困邯郸时,魏国惧秦,晋鄙只带兵在边境观望。平原君欲说服楚国出兵相救,门客无计可施,只有毛遂自荐,说服了楚王,楚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在赵、魏、楚三国军队夹击下,秦军大败而回。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平庸无能之人,受到秦国进攻时只会求救,国中有贤人而不知用。但他的侄儿继位为赵孝成王,他仍受重用,经历了两代国王。病死后,其位代代相传,直到赵国被秦灭掉。
信陵君 (?~前243)
魏安王之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公元前257年,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有食客三千,《汉书·艺文志》兵家有《魏公子》二十一篇,今佚。
孟尝君让相位给魏无忌,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是为信陵君。信陵君也以养士出名。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形势危急,魏国大将晋鄙率领魏国主力,在边境上按兵不动。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致信信陵君请他发兵救赵。信陵君窃得兵符,杀了晋鄙,夺得兵权,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怕魏王治他窃符杀将之罪,就在赵国住了10年。秦国得知魏国君臣不和,就派兵攻魏,连败魏军。就在魏国面临灭亡时,信陵君借了10万赵军,组织了燕、韩、赵、魏、楚五国联军,大败秦军,把秦军赶到了函谷关以西。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
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找到晋鄙的同党,送上厚礼,让他们散布流言,就说信陵君威名大盛,大家都想让他当王,以此挑拨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又以让魏国人质太子增回国为条件,叫太子增给魏王写信,说秦国要立信陵君为魏王。
就在魏王越来越怀疑信陵君要篡位的时候,秦王又派人给信陵君送去黄金和一封信,信陵君拒收黄金和信的时候,魏王派人来把黄金和信要去了。魏王打开信一看,信上问魏王何时让位,秦国预先祝福信陵君为魏王。接着秦国又放太子增回魏,太子增再次对魏王提出对信陵君不能信任。
信陵君虽然于心无愧,但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以美女醇酒为伴,日夜享乐,过了4年就郁郁而死。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政治家死后,秦统一全国就成为必然了。
春申君 (?~前238)
春申君名黄歇,因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乃以黄为姓。他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楚国的政事都由他说了算。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封于吴,号春申君。
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黄歇为他物色了很多美女,就是不生孩子。别看现在大街小巷都贴有“专治不孕不育症”的小广告,那时没有这样的“能人”,黄歇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来了。
春申君府中有个门客叫李园,是赵国人,他有个妹妹叫李嫣,长得很漂亮。李园为了飞黄腾达,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又怕生不出孩子来会失宠,就施了个“移花接木”之计。他先请了5天假回赵国,过了10天才带着妹妹回来。春申君责备他超假,他说齐王派使者到他家求婚,他招待齐使才回来晚了。春申君一听,就要见李嫣。李园把妹妹盛妆打扮一番送去,春申君见果是美人,就把李嫣留下,当晚侍寝,不久怀孕。李园又教妹妹说服春申君把她献给楚王,生了双胞胎,长子立为太子。楚王死后,李园设下伏兵,然后才派人通知春申君。春申君一进宫门,即被杀死,然后灭族。从此,李园把持了楚国国政,楚国一天天衰落下去,被秦国灭掉了。
剧本——完璧归赵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地点:1在赵国宫里 2在秦国皇宫里 3在宾馆。
主要人物:
蔺相如秦王赵王廉颇大臣1大臣2大臣3大臣4赵国仆人秦国使者
第一幕:
大臣3 大王,秦国使者到,可否召其晋见。
赵王 快快有请。
大臣3 传秦国使者晋见。
秦使 (没有行礼)这儿有一封信,大王叫我交给你。(说完就一声不吭地走了) [大臣们都十分生气,都在骂秦国使者的无礼。]
赵王 (看完信后)秦王说他愿意以十五座城,来换我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可否交换呢?
大臣1 万万不可,大王,臣以为秦王换璧是假,骗璧是真呀!
大臣2 大王,臣以为如果秦王以此为借口来攻打我们怎么办?
廉颇 大王,如秦王来犯,定叫他有来无回,我愿领军抵挡,万万不能把宝物白白送给秦王呀!
大臣2 大将军万万不可,虽然你十分勇猛,但是秦军实力强大,光士兵就是我国的十几倍,所以现在我们不能硬拼。
廉颇 那怎么办?难道还要把这和氏璧送他不成?
大臣2 现在唯一的办法只有智取。
[大臣们纷纷议论。但商量不出一点头绪。]
赵王 谁有良策?本王重重有赏。
大臣4 小臣有一主意,推荐一个人选,此人勇敢机智,我料想此事肯定难不倒他。
赵王 谁?
大臣4 此人乃是蔺相如也。
赵王 此人本王早有耳闻,确实是个人才,快传蔺相如晋见!
[大臣3火速去请蔺相如来宫,一个时辰后,蔺相如到达宫里,大臣们都在纷纷议论蔺相如。]
蔺相如 草民蔺相如参见大王。
赵王 快快请起,本王有一个重要事情与你商量,(赵王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蔺相如)你对此事可有什么看法?
蔺相如 (蔺相如想了片刻)草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完璧归赵。那时侯秦国理屈,不能持强凌弱,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赵王 众爱卿,还有异议吗?
大臣们 大王英明,我等拥护大王决策。
赵王 如无异议,那就这么办吧!来人,把和氏璧交给蔺先生。
大臣4 臣在。
赵王 你化装成仆人陪同前往,沿途要绝对保证和氏璧和蔺相如的安全。
大臣4 臣遵旨。
第二幕:
[过了几天后,经过充分的准备,蔺相如和大臣4就带着和氏璧去秦国,直接进入了秦国宫殿。]
蔺相如 小臣参见秦王。
秦王 请起。
蔺相如 小臣已把宝物带来,(蔺相如双手奉上和氏璧)
秦王 (接到和氏璧)这真不愧是和氏璧,雪白无暇,真是绝世无双的宝物!(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 (看到这种情形)大王,在这块璧上有点小毛病,是否要我指给您看。
秦王 果真有此等事?快指给本王看看。(说完就叫宦官把璧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 (刚接到和氏璧就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现在璧可是在我的手上,您要是强迫我,您就看不见这块璧了,我的脑袋将和这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 (秦王很着急)一切都好商量,不要急。来人把我国地图拿上来。本王一定把这十五座城划归赵国。(说着把手指的十五座城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 好,秦王果然守信用,但是和氏璧乃是无价之宝,岂能随随便便交付与他人,必须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
秦王 好,五日后,本王就为和氏璧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
第三幕:
(蔺相如进入了宾馆后。)
蔺相如 大臣4,你连夜带着和氏璧速速返回我国,把璧亲自交给大王。沿途昼伏夜行,绝对不可走漏半点风声。
大臣4 是,但您也要注意自己安全,因为您和和氏璧一样重要,没有您就没有和氏璧。(说完大臣4含泪要走)。
蔺相如 (默默地点了点头)慢着。
大臣4 请问先生还有什么吩咐?
蔺相如 你这身打扮会引起秦王和秦臣们的注意,你去打扮成秦国的平民百姓,然后抄小路走。
大臣4 多谢先生指点。
第四幕:
[五日后,蔺相如再次走进秦王的宫殿。]
秦王 本王已如期行事,应该把和氏璧交给本王了吧!
蔺相如 和氏璧早已送回我国,您要是有诚意,就把十五座城交付于我国,我国一定把璧送回来。
秦王 大胆,你知道欺君之罪是要斩首的吗?
蔺相如 您杀了小臣也没有用,天下人都会知道秦国是最不讲信用的。你以后何以诚信服天下。
[秦王气得双眼冒烟,但也没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一、和氏璧的来历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二、和氏璧的流传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作势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但是此时就算杀了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会与赵国交恶,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
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王莽篡汉时,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当时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