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尼族偷人与生殖崇拜

爱尼族偷人与生殖崇拜,第1张

  古老的习俗

 爱尼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西双版纳洲分布面广,大部分在勐海县的一些乡镇。

 谈情说爱的“公房”

 爱尼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每个村寨都有专供青年们聚会和谈情说爱的“公房”。未婚男女夜晚可以到“公房”里去唱歌,跳舞、玩乐、相互倾诉爱意与恋情。

 情人经过多方了解之后,就会秘密约定一个“偷姑娘”的时间。在他们俩约定的时间里,男青年在伙伴的帮助下,把自己所爱的姑娘“偷”到家里。在“偷姑娘”时,作为女方要故意做出哭哭喊喊的样子,还要咬男青年的手,以表示自己是不愿意离开父母的,是被情人“偷”了去的。咬得越使劲,表示对自己父母越有感情,对情人的感情也越深。如果被“偷”的姑娘不哭不喊或者哭了眼泪也不流下来,那么则说明姑娘是个没有感情的人。这正是有句俗诗里说的那样:“落弟举子笑是哭,出嫁新娘哭是笑”。

 “偷姑娘”

 “偷姑娘”一般是在月夜。女方父母都不是想抢下自己的女儿,而是趁机看看自己家的女婿长得健壮与否,是不是很有本事。再就是听听自己家的姑娘咬他的小男人使不使劲,从中知道出嫁的女儿是不是很伤心。

 男青年将姑娘“偷”回到自己家中后,就请媒人带着鸡蛋、鸡胸脯、糯米饭、酒等礼物到女方家里正式提亲了。姑娘的父母照例故意把前来求婚的人大骂一番,边骂边哭,最终还是同意这门亲事。 “偷姑娘”的婚俗一直沿袭至今,如今已成为当地一个旅游卖点,吸引游人无数。

 可爱的爱尼族姑娘

 走进“人神鬼”混居的山寨

 在一个爱尼人的村寨外,我碰到了第一道关卡,确切地说是一道门。这道门是人替神或鬼设置的,不知道是为了阻挡人还是为了阻挡鬼。那是用各种草编的门,门上挂着刀、斧、剑和奇形怪状的草人、图案,有的像太阳,有的像一幅抽象的画。总之这道门张牙舞爪,横眉竖目。但我相信,它肯定具有保护寨子的平安和驱除鬼邪的作用,而神存在的地方一定有鬼,否则神就失去了神的威严。

 如果说西方人更信奉科学的话,那么东方人更信奉神灵。在爱尼人这个古老的人群面前,我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禁忌。譬如在梭巴老妇人的吊角楼上,仿佛这幢房子里随处都可以冒犯神灵或冲撞了鬼魂似的,梭巴老妇人很小心地引导我绕过鬼魂,又绕过神灵,我的心充满了敬畏与恐惧。爱尼人似乎知道神在哪儿,鬼又在什么地方。

 我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听梭巴老妇人唱歌,据说她有特异功能,能用两种声音同时唱歌,一种声音是唱,另一种声音是伴奏。这位老妇人用鲜红的嘴巴唱歌,曲调忧伤,加上伴奏,可以说是美妙绝伦。据说包括北京的专家在内都来听过她的歌,可至今也没有人弄清楚她究竟是怎么发音的。就像神与鬼,它们是共生共灭的。

 过了一会儿,她的儿子来了,他自称会唱爱尼人的传说,他便跟他的母亲一起唱起来。爱尼人的歌谣十分复杂,有半音、装饰音、混声和自然合声,我简直听得入了迷。天下起了雨,云南的雨总是很温婉很缠绵,而加进了梭巴老妇人伴奏的歌,听起来有点像日本的民谣,多与情歌和祭祀有关。

 据说日本人已经来寻根认祖了,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这些民谣的曲调,简直就是一脉相承。就在这时,邻家忽然热闹起来,又唱又跳,一个男人被恭恭敬敬地迎进来。梭巴告诉我,那是在迎接阿舅。在爱尼人的观念里,阿舅比爸爸大。原来,邻家的女人正在“拜师娘”。

 “拜师娘”是个隆重而庄严的礼仪,即为学做巫师而行的大礼。一般都是女性之间传承,老巫师要把史诗一样的咒语亲口传给徒弟,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神秘的。我想去亲眼看看,可却被阻挡在外。因为拜师时的重要道具是男女生殖器,这是不允许外人看见的。

 这又是个禁忌。而把生殖器当成图腾的民族不止爱尼人,印度人就用巨大的阳具——湿婆琳伽来装饰神圣的庙宇,就连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也写过《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看来,爱尼人把生殖器也当神一样地膜拜,它与人类的繁衍息息相关,自然也是神圣的了。而那个新师娘经过口口相传成为巫师后,便有行使处方权的权力了,可以为人驱邪治病、祷告祈福。

 在人神鬼混居的这个山寨里,也许我缺少感受神灵的能力,所以对于爱尼人来说,我就是个可怜人。所有的科学都可以得到诠释,而灵魂却不能。

1、梦见勐海豆腐柴的预兆

基础安泰,长辈惠助,排除万难,而顺利成功及发展,繁荣隆昌,人缘殊胜,利荫六亲。大吉昌

吉凶指数:84(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梦见勐海豆腐柴的宜忌

「宜」宜夜宵,宜施舍,宜逛动物园。

「忌」忌替人受过,忌收红包,忌网购。

3、梦见勐海豆腐柴是什么意思

梦见豆腐,预示着自己财运上升,会发财。

梦见勐海豆腐柴,按周易五行分析,财位在正东方向,桃花位在西北方向,幸运数字是7,吉祥色彩是黑色,开运食物是木耳

怀孕的人梦见勐海豆腐柴,预示生女,冬占生男,要剖腹生产。

本命年的人梦见勐海豆腐柴,意味着心情未能安定,审进退而动,时机成熟进则有利。

恋爱中的人梦见勐海豆腐柴,说明不可急性,慢慢沟通、互相了解可成。

做生意的人梦见勐海豆腐柴,代表不能顺利经营,重新整顿之后再开始。

上学的人梦见勐海豆腐柴,意味着意外之收获,考试成绩不理想。

梦见勐海豆腐柴,阻碍你前进的幕後黑手的影子隐隐约约浮现。直接面对面的意见冲突这两天对你是绝对不利。一时在气头上的你很可能反而表现失常,让对方占了便宜。一杯温热的绿茶,让你消气又冷静。金钱方面则有些摸彩之类的小运气,不过金额倒是不用期待有多大就是了。

出行的人梦见勐海豆腐柴,建议延后一两天再出外。

梦见豆腐,预示着自己财运上升,会发财。

恋爱中的人梦见思茅豆腐柴,说明心甘情愿,有诚信相处婚姻可成。

恋爱中的人梦见云南豆腐柴,说明为了一点小事而吵开,应把误会解说清楚。

恋爱中的人梦见平滑豆腐柴,说明掌握时机求婚必有结果,婚姻可成。

出行的人梦见蒙自豆腐柴,建议不变动行程,如期外出,平安往返。

怀孕的人梦见平滑豆腐柴,预示生女,若是男胎,保不住。

梦见姜,吉兆,预示着会幸福快乐。

梦见平滑豆腐柴,与团体一起的休_娱乐中有著幸运的日子。其他人对你的支持与援助也颇值得期待的哟。当然自己如果能更勤快一点就更有幸运的加分作用了,_人厌恶、嫌麻烦的事情就是你争取幸运的机会了,像是加班留守啦、为_人跑跑腿啦,有付出就有代价喔。

恋爱中的人梦见蒙自豆腐柴,说明双方认识家境情况之后,年内婚姻可成。

梦见云南豆腐柴,按周易五行分析,财位在西北方向,桃花位在西南方向,幸运数字是0,吉祥色彩是紫色,开运食物是

本命年的人梦见豆腐柴属,意味着口舌是非,慎防官符或牢狱之灾。

上世纪80年代,李凤绪是与刘晓庆、张金玲、李秀明齐名的著名女星,主演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山道弯弯》《望穿秋水》《青春祭》《给咖啡加点糖》等众多经典影片,深受观众喜爱。

就在李凤绪最红的时候,她远赴美国留学,后因为爱情旅居加拿大。著名法国影星阿兰·德龙曾向李凤绪求婚,她为何拒绝?30多年间,李凤绪在干什么?她现在的生活状况怎样?

在接受采访时,李凤绪首先澄清了3个事实:一是多家门户网站李凤绪的词条上说她是河北人,还有很多自媒体也将她写成河北人。李凤绪认真地纠正:“我不是河北人,是西安人,是在西安出生长大的。”

二是网上都说李凤绪离异单身,对此李凤绪明确回应:“我不是单身女人,有婚姻。”

三是有人说李凤绪是加拿大国籍,李凤绪回答说:“我是中国人,没有加入加拿大国籍。”

李凤绪1962年出生于西安,父母从事与表演不相关的工作,她上面有个姐姐。上初中时,李凤绪出于好奇,经常去西安**制片厂看剧组拍**。

有一次,她刚从西影厂出来,就被西影厂演员剧团的一位老演员“盯”上了。他一直跟着李凤绪走了很长一段路。

李凤绪很害怕,以为遇到了坏人,老师这才向他说明原由。他说李凤绪条件很优秀,希望她报考西影厂演员剧团的学员班。

李凤绪的表演梦就这样开启了。回到家,李凤绪将想法告诉了父母,双亲坚决不同意,希望她考大学,将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第二天,李凤绪去学校跟班主任也说了这件事,老师也反对她考演员剧团。李凤绪的逆反心理上来了,她瞒着父母和老师去西影厂参加考试,结果被幸运地录取了。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老师只得妥协了。1976年,刚刚14岁的李凤绪,就成了西影厂演员剧团的一名学员。经过两年系统学习,李凤绪从学员班毕业了,成了一名正式演员。

1980年,北京**制片厂筹拍影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李凤绪幸运地在片中扮演九姑娘“许琴”。次年该片在全国公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20岁的李凤绪一举成名。

此后两年里,李凤绪又主演了《山道弯弯》《望穿秋水》两部影片,得到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1985年,李凤绪考入北京**学院表演专修班。求学期间,她接拍了著名女导演张暖忻执导的影片《青春祭》。

张暖忻祖籍辽宁铁岭,1940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后随父母定居北京。1962年,张暖忻从北京**学院导演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4年,张暖忻到上海**制片厂给名导桑弧、谢晋当助手。她才华横溢,创作的剧本《李四光》,拍成**后引起巨大的轰动。

早在1981年,张暖忻独立执导的**《沙鸥》风靡一时。张暖忻的丈夫是著名作家李陀,曾担任《北京文学》的副主编,两人育有两个女儿。1995年,张暖忻因癌症晚期在北京英年早逝,年仅55岁。妻子病逝后,李陀后来再婚了。

《青春祭》是张暖忻独立执导的第二部影片,根据著名女作家张曼菱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李凤绪在片中扮演女主角“李纯”。

这部影片总共投资才30万元,剧组在云南西双版纳拍摄了7个多月,条件相当艰苦。那时创作氛围很好,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无论吃多少苦都要将**拍好。

1986年,《青春祭》公映后,给李凤绪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她一连夺得3项大奖:法国妇女**节奖、香港华语影片奖、首届大学生最喜爱女演员奖,李凤绪因此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最红的女星之一。

1987年,李凤绪从北京**学院毕业,继续回西安**制片厂工作。

李凤绪身高166米,高鼻梁,嘴唇稍厚,体型健美,看上去很性感。她长相酷似美国的大嘴美女茱莉亚·罗伯茨,很多中国的观众不太欣赏李凤绪这种美,可她却是外国人眼中的大美人。

1987年12月,国际巨星、法国著名演员阿兰·德龙应邀来我国访问,相关部门在北京著名的马克西姆西餐厅为他举行欢迎会,李凤绪也在应邀之列。

当阿兰·德龙看到李凤绪后,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惊为天人。他当场向李凤绪求婚,要求她做自己的妻子。

返回法国后,阿兰·德龙还与李凤绪保持联系,并托我国相关部门给自己做媒。很多人认为,要是李凤绪与阿兰·德龙结婚,能促进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

李凤绪欣赏阿兰·德龙的帅气和才华,但她觉得自己一句法语也不会说,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与阿兰·德龙相差也很大,与他结婚幸福的几率不高,因此李凤绪坚决不给阿兰·德龙机会,对方只得将失落和遗憾埋在心底。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一些中外合资拍摄的影片开始找到李凤绪。1987年,意大利著名导演贝尔托卢奇筹拍影片《末代皇帝》,热情邀请李凤绪在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可李凤绪一句英语也不会说,担心拖剧组的后腿,只得忍痛放弃了。后来又有两部中外合拍片找到李凤绪,也因为她不会说英语,没有拍成。

这让李凤绪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当时演艺圈盛行“出国热”,李凤绪决定赴美国留学。

1988年,李凤绪放弃国内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来到美国纽约留学。当时她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便去一所语言学校学了一年英语。

一年后,李凤绪的语言过关了,便开始在美国寻找拍戏机会。可美国是白人演员的天下,亚裔演员很少有拍戏的机会。

为了生活,李凤绪接拍了不少广告,偶尔也接拍一些港台片。当时很多外国男人追求李凤绪,其中有的有钱,有的有名。但李凤绪有自己的爱情底线,那就是不与外国男人恋爱结婚。

两年后,李凤绪恋爱了,男友是在加拿大打拼的中国人。为了爱情,她离开美国,来到加拿大旅居。

1993年,李凤绪接拍喜剧影片《我爱辣椒》,男一号是红极一时的歌星费翔。李凤绪是女一号,一人在戏中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在大陆山村的姐姐,另一个是在美国大都市的妹妹。

该片的导演是著名美籍亚裔导演王正方,剧组的外景地在四川。李凤绪回国拍戏,倍感亲切。此后,国内不少导演主动邀请李凤绪回国拍戏,她相继出演了《睡不着》《朗园》《别说再见》《我亲爱的祖国》《铁面无私》等众多影视剧。

让人感动的是,当年李凤绪接拍《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时,与著名演员张金玲结下了深厚情谊。

1996年,张金玲与前夫徐敏的儿子徐艺倍去加拿大留学,张金玲托李凤绪帮忙照顾自己的儿子。当时徐艺倍还不满13岁,李凤绪将他照顾得很好,张金玲心里很温暖。

这些年,李凤绪有时在加拿大住一段时间,有时回国生活。人到中年后,李凤绪很少演女一号,大多是出演婆婆妈妈之类的角色。

加上她低调,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因此观众对她的情况知之甚少。其实李凤绪不间断地在拍戏,相继出演了《李春天的春天》《幸福额度》《小夫妻时代》《搞定岳父大人》《岁月如金》《安家》等影视剧。

李凤绪性格开朗活泼,婚姻幸福美满,她喜欢健身,会保养,会调节生活,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小。

2021年,李凤绪59岁了,头发依然乌黑,身材很好,面部皮肤紧致,看上去顶多50出头。她有时在加拿大生活一段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国内拍戏,与丈夫住在国内,生活安慰幸福!

-END-

  布朗族

  民族简介

  [编辑本段]

  布朗族(bùlǎngzú)

  Bl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布朗族部分自称“布朗”、“帮”,部分自称“阿瓦”、“阿尔瓦”、“伊瓦”、“佤”和“翁拱”等。汉族或傣族称之为“濮满”、“蒲满”、“孟”等。

  民族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82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临沧、思茅地区。主要从事农业。有本民族语言,兼通傣语。多信奉小乘佛教。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民族历史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在西晋时,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现在的布朗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字连在孩子的名字之后。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布朗族地区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大体可分为两类地区:西双版纳勐海布朗山、西定和巴达一带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临沧和思茅地区受汉族和其他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民族的影响,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西双版纳布朗族村寨多数具有农村公社的特点,由几个至十余个不同血缘的家族组成。生产工具、房屋、牲畜等属个体家庭所有,土地所有制不同程度地保留家族公有、村社公有和私人占有3种类型。少数村寨保留有家族公社的特点。家族公社由同出于一个祖先(布朗语叫“戛滚”,即“氏族或氏族集团”的若干小家庭组成。在家族范围内的土地、森林、牧地均属“戛滚”全体成员公有。每年春播前由家族长主持按户分配一次土地,收获分别归各户所有。这类土地无论家庭或个人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离村寨较远的社有土地,由村社直接管理,凡村社成员均可自由耕种。近代以来,在家族公有和村社公有的土地内,已出现了土地私有制,个别村寨的耕地、宅地、茶园等通过买卖或变相掠夺等形式,转变为头人、富裕户所有。村社内的头人,一般是选举产生;村寨以上的头人“叭”则由傣族土司委封,定期为傣族领主收缴税贡,摊派劳役等。此地区的布朗族生产水平很低。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临仓地区和思茅地区,地主富农通过高利贷、典当、买卖、抵押和凭借政治特权,残酷剥削广大贫苦农民。国民党政府推行反动的保甲制度,并与当地的地主恶霸勾结在一起,横征暴敛,拉丁派款,更加深了布朗族人民的苦难。布朗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旱稻、玉米和豆类,还比较普遍地植茶、种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朗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党和政府从布朗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有步骤地对布朗族地区进行土地改革。1953年春完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土地改革,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于1956年秋采取和平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对还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地区,则通过帮助大力发展生产,开展互助合作,逐步消灭落后制度的残余。在党和兄弟民族的帮助下,他们逐步开垦水田,兴修水利,变刀耕火种为精耕细作,变垦新弃旧为固定轮作,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勐海布朗山一带的茶叶产量大幅度增长,成为中国出口“普洱茶”的主要基地之一。布朗族地区的商业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地区都建立了民族贸易公司,有的村寨建立了购销店,商品销售总值逐年增长。布朗族地区的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普遍建立了小学,设立了卫生所、医疗组,过去流行的痢疾、疟疾等病基本得到了控制,群众的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文化艺术

  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乐器。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舞”,舞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民族婚俗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民族服饰

  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

  民族饮食

  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蝉酱等。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民族建筑

  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住房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

  风俗习惯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用歌舞来欢度隆重的节日。并用各种乐器伴奏,同时还有武术、杂耍来助兴。

  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唱各种曲调,弹奏各种乐器。布朗族的乐曲曲调分为甩、宰、索、缀四种。其特点是甩调激扬抒情;宰调欢快活泼;索调适合唱习俗歌曲,以小三弦伴奏;缀调颂扬民族英雄人物,以及蓬勃向上的新生活,用于盛大歌会中的对唱。领唱者常根据场面即兴编增歌词内容。

  布朗族舞蹈有喜庆舞蹈和佛礼舞蹈。舞蹈称呼各地不同,西双版纳称“跳摆”,施甸、镇康称“打歌”,云县、景东、墨江称“跳歌”。“跳歌”是又跳舞又唱歌之意。由于布朗族男子多喜好武术,因此,武术又常常和歌、舞融为一体。如长刀舞、甩棍舞、拳术舞等等,动作利索,刚劲健美。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象脚鼓舞》、《拍手舞》、《猴舞》、《采茶舞》等多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舞姿优美、欢快,生动逼真。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而年轻人特别喜欢跳“圆圈舞”。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领舞,伴随着铓锣、象脚鼓的节奏,姑娘们、小伙子们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起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动脚步。同时,一群小伙子在圈内有节奏的作虎步跳跃。时而分散到姑娘面前与姑娘轻声对歌,时而又聚拢,作虎跳状。如此循环反复,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

  民族节庆

  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布朗族其它的节日习俗,与傣族大同小异,如“过新年”,“进洼”、“出洼”等。在傣历一月十五这天“赕帕”(拜佛),八月十五日“赕坦”。“赕”为傣语,指世俗众生对僧侣或先祖亡人敬献物品,佛教俗称“布施”或“化缘”。布朗族传说,他们与傣族是兄弟关系,布朗族是哥哥,居山区种山地,傣族是弟弟,住坝子种水田。因此,布朗族每次“赕佛”都要请傣族佛爷上山,傣族“赕佛”时也请布朗族佛爷下山。

  过年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庭长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胎嘎滚”(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高嘎滚(家族长)。各户男家长都要脱下自己的包头巾,向作为整个“嘎滚”(家族)代表的家族长行拜年磕头礼。并且用水象征性地从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家族长也向人们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们,逢年过节来祈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古礼,不可忘记。旧的岁月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全体儿孙们来告辞拜年,你们都有福了。预祝你们庄稼茂盛,人畜兴旺。”祝毕,家族长为“胎嘎滚”(家族神)代袜么·代袜那神祈祷祭祀。村社以家庭为单位,再到日落方向,举行滴水仪式。

  关门节: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样叫“豪瓦沙”。这一天家族成员照例要给家族长送一朵鲜花、一对蜡条,去祭“胎嘎滚”,并跑着为家族长举行洗手、洗脚礼,表示祈福。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向房门,楼梯及家具杂物的鬼灵“苏玛”(磕头),分别奉两对蜡条作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宗教信仰

  布朗族大部分人过去信仰小乘佛教,崇拜祖先。节日期间有许多佛事活动。人们除了要举行迎接太阳的仪式,还要集体到佛寺举行“开门节”、“关门节”、“赕佛”、“堆沙”、“浴佛”、“泼水”等活动。

  天文历法

  布朗族的祖先经过长年累月的生产斗争实践,积累了不少天文、历法、天气变化规律的知识,并总结了原始的辨别方位、季节和气候的方法。

  布朗族人对于日月星辰都有其称谓,并根据日月星辰的升降、树木的向背来认识方位。一般,晚上以北斗星的方位来辨别方向和时辰。白天,以阳光照射的方位来辨别方向。阴天,则以植物生长状况辨别方向,如树皮阳光直射呈光滑的一面则是东方,背着阳光的树干呈淡绿色,还长些鲜苔的一面是西方。更有趣味的是布朗族还保留一些原始的辨别季节和气候变化的方法,如农谚说:“月亮带伞要下雨,太阳带伞要天干”;“久晴麂子叫,雨天要来到,久雨麂子叫,天要放晴了”;“河涧青蛙咯咯叫,天快要下雨”;“飞蚂蚁飞上天,天将要下大雨”等等。山里有一种鸟,布朗语叫“约”,雨天时隐居林中,阴天时若见这种鸟出林飞舞跳跃,则预示天将要放晴。

  拉祜族

  一,民族概述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41万余人。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其服饰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区。另外,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拉祜人居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因欠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拉祜族经济以锄耕农业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现在还建起了农机、制糖、制茶、采矿等地方工业。

  拉祜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是从青海、甘肃一带逐渐辗转南下,进入云南和中南半岛的。拉祜族自称“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史称、他称有“史宗”、“野古宗”、“苦聪”、“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统一定族名为“拉祜族”。

  二,生活习惯

  拉祜族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很多为人处事、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人与人之间互尊、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 拉祜人崇尚为人坦诚正直、光明磊落,不说假话、虚话,不随意恶语伤人。“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这是他们一贯奉行的信条。邻里、朋友之间偶有摩擦或误解,事后互递一支草烟、喝一杯水酒,也就和好如初。朋友之间因某事发生曲直之争,孰是孰非,难以定夺的话,来个摔跤定“输赢”,被摔倒者算无理,绝无二话可言。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小人是不受欢迎的。拉祜人常说:“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最先看到的;粮食谷米是最老的人最先栽种的;山花、野果是最老的人第一个找到的;世上的事情最老的人懂得最多。”因此,尊老、敬老、爱老是拉祜人普遍的道德准则。无论哪家,老人的床铺肯定设置在房屋里最暖和的火塘旁,饭桌上的席位安排,老人也是居中的;晚辈不能在老人坐卧的地方来回走动;老人讲话时,不能随便插话,更不能打断;每年新谷开镰前,第一个尝新的也一定是老人;新年初一背回的“新水”,也要先端给老人洗脸、洗脚。家庭内部如此,社会上也是一样。即便年轻的村寨头领,对老人也要礼让三分,否则,他就很难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拥护。

  “一家有事,全寨相帮”也是拉祜族的传统习俗和精神风尚。无论日常生产、生活,还是盖房搭屋、婚丧嫁娶,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拉祜人这种淳朴、厚道、豪爽与热情的民风。

  “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族地区盛产茶叶,是著名的茶叶之乡。拉祜人擅长种茶,也喜欢饮茶。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外出劳作之前,晚上回来之后,饮茶、品茶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更是一大乐趣。他们可以一日不进餐,但不可一日不饮茶,他们说:“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人的饮茶方法也很独特:把茶叶放入陶制小茶罐中,文火焙烤,待罐热茶香之时,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之后倒出饮用,谓之“烤茶”或“煨茶”。有客至,必以烤茶相待。但按习惯,头道茶一般不给客人,而是主人自己喝,以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饮用。第二道茶清香四溢,茶味正浓,这才捧献给客人品饮。

  服饰特点:古代,拉祜族男女皆着袍服。近现代,男子普遍上穿黑色无领短衣,内套浅色或白色衬衣,下穿肥大的长裤,头缠长巾或戴瓜皮式小帽。妇女服饰各地不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头缠长巾,身着大襟袍式长衫,长衫两侧开衩很高。衣襟上嵌有银泡或银牌,襟边、袖口及衩口处镶饰彩色几何纹布条或各色布块,下穿长裤。有些地区的妇女还喜欢腰扎彩带。这一类型较多地保留了北方民族袍服的特点。另一种是典型的南方民族的装束,上着窄袖短衣,下穿筒裙,用黑布裹腿,头缠各色长巾。

  拉祜族崇尚黑色,以黑色为美。所以服装大都以黑布为底,用彩线或彩布条、布块镶绣各种花纹图案。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居住特点:拉祜族的传统住房,主要有落地式茅屋和干栏式桩上竹楼两种。茅屋结构简单,搭建容易。建造时,先在地基上立几根带杈的柱子,杈上放梁,梁上放椽子,椽子上铺盖茅草。柱子四周用竹笆或木板围栅作墙即成,颇具“构木为巢”的古风。干栏式竹楼房是在木桩之上搭建而成的双斜面竹楼。有大小之分。大型竹楼为母系大家庭居住,小型竹楼为个体小家庭居住。两种竹楼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大型的更长、占地面积更大而已,因此,通常也称“长房”。长房一般高约六七米,面积八九十平方米至二三百平方米不等,呈长方形。内部向阳的一侧留有宽大的走廊,另外一侧根据人口数量用木板隔成若干间,每个个体小家庭居住1至2间。走廊上设火塘若干,供各个家庭炊事、取暖之用。长房的居住形式,反映了拉祜族原始母系制婚姻家庭组织与观念的残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三,节庆习俗

  拉祜族的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端午节、尝新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另外拉祜族还有别有趣味的风情,它们是拉祜族文化延续,传播的主要载体,凝聚着拉祜族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传说过去只有大年,没有小年。年前男人们总是集体远行围猎,回来时常常误了年期。女人们为了慰劳远途而归的男人们,也总是一次次重新备办酒肉食品,给他们补过新年,后来竟逐渐沿袭成习。因为这是为男人而补过的年,因此,就被称为“小年”、“男人的年”。原来的年则称为“大年”、“女人的年”。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扰。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但为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沿成习,传承至今。

  “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抢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他们认为,新水是最圣洁的,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谁先接到新水,谁家的谷物、瓜果就会先熟,谁家就更有福气。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凌晨,听到雄鸡的报晓声,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芦,迅速奔向泉边,抢接新水。接回来的新水要先敬献祖先,然后给老人洗脸。

  扩塔节,是拉祜族人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欢乐的传统年节。又称为拉祜大年,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共九天。节前准备 除夕这天,家家户口把村寨内外收拾的焕然一新。人们杀猪、泡米,把舂好的粑粑放在犁杖、砍刀、锄头等农具上,表示它们辛苦了一年,应和主人分享节日的快乐,人们还为牛割草添美食,以示慰劳。

  “接新水“习俗 晚上,全家人沐浴洁身,各村寨鸣放三响火炮、火枪。新年的第一天凌晨,各村的青年男女争先恐后奔往山泉边“接新水”。拉祜人认为,一年之始,泉水最新最纯,谁最先抢到新水,谁就是最幸福的人,按拉祜的风俗,初一日不准外人入寨,初二日才能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贺喜。节日狂欢 节日期间,姑娘和小伙子们吹响葫芦笙,跳起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晚上,看热闹的人们纷纷离去,山坡上升起了一堆堆篝火。一对对青年情侣在一起谈情说爱,沉浸在幸福与欢乐之中。

  火把节 火把节也别具民族情趣,届时以松木为燎,火把齐燃,蔚为壮观,身穿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尽情欢歌,热烈异常。

  尝新节 尝新节是拉祜族人生庆祝收获的节日,尝新节期间,全寨杀猪煮酒,男女老幼休息两天。节前将谷米收割一部分回家,先祭祀祖先,然后再正式开镰收割。

  好客习俗 拉祜族是个十分热情好客的民族。逢年过节,都要邀请周围傣、哈尼、布朗等族人民一道来饮酒会餐,吃团结饭。这时,全寨大宰牲畜,各户都要分一节大肠和几勺鲜血,伴以盐巴、辣椒,剁细生吃。拉祜族认为,“剁生肉”是待客的最好菜肴。欢宴毕,主人还要用芭蕉叶包“份子肉”分送客人带回。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感觉莫名的紧张,因为这里是文学家沈从文的故里,写这里实在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但是又实在太喜欢了。只好写下。

沱江水从吊脚楼下缓缓流过,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也在潜滋暗长。这座位于湖南吉首和贵州铜仁交界的小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怀着对这座小城的向往,踏上了前往吉首的列车,从吉首到凤凰还需要在汽车站换乘汽车,车票大概10块,经过30分钟左右就到达凤凰的汽车站了。

出了汽车站,也是和其它地方一样,有“非法的”小三轮,摩托在等候你。在这里你能够充分感受到来自湖南人民的热情好客。这座小城虽然不大,但是要想徒步从汽车站走到古城的中心,还是要消耗很长时间的。最后,选择了一个朴实的小伙,并搭乘他的摩托“进城了”。

我预定的客栈在古城的中心,距离文学巨匠沈从文的故居只有几步之遥,这下我可以充分接受文化的熏陶了吧。在凤凰,最好的客栈不是在中心市区,而是在沱江边上。我去的时候是在五一的前夕,距离五一还有不到十天。但是这里江边上的房子早已经被预定一空。而且,通常江边的房子比其他地方贵上一倍左右。在那里住的好处是:在晚上可以欣赏静谧的古城伴随着江水缓缓流过,内心的疲惫也缓解了不少。

五一前夕,还没到凤凰乃至江南的雨季,但是我到的那个下午。刚下来小摩的,就开始下了一会小雨,幸运的是,我带了伞。赶紧走进预定的“彼岸花开”客栈,这时一家很有情调的小客栈,老板也很热情,还有一只小猫咪。本来我预定的是一间大床房,但是后来老板告诉我,大床房被别人预定走了,给我换了标间。不知道哪个情侣或者小夫妻预定了,反正我一只单身狗也没关系,只不过让我住标间有点浪费了,毕竟要空一张床,难不成要找一个……

小憩了一会,就起来活动了。这时候才发现,夜幕已经开始慢慢降临了。这时候肚子也开始抗议了,毕竟经过了一夜的奔波,早就饿了。我和饥肠辘辘的肚子在大街上寻觅可以给他提供食物的地方。在来之前就听过很多关于凤凰的特产,血粑鸭,姜糖……但是这些都是一些小吃,并不能满足此刻如此饥渴的我。继续沿着大街往前走,发现一家小餐馆里面人气甚是旺,就顺势走了进去。进去一看,发现宾客落座几乎已满,就举步上了二楼,视线果然不错。这家小餐馆的布局也是极具特色的,木质的椅子和桌子,唯一的缺点就是价格有点小贵,碗筷也要钱。

极具特色的桌子和椅子

吃过晚饭之后,就想着今天先回去休息吧,白天实在是太累了。沿着我所住的那条街往前走,不远处就望见了一家酒肆。我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喝酒,看见这么具有特色的酒坊自然是不能错过。在老板的推荐下,买了糯米酒。装酒的是一个塑料葫芦,当然,也可以选择真的葫芦,不过那个是要收费的。走的时候老板还不忘叮嘱上一句:‘这酒别看是甜的,但是劲大,少喝点。’回去之后打开,喝了两口,实在是不要太好喝,有点甜,而且不失清爽。一时兴奋,就忘了老板的叮嘱,把买的一斤全喝下去了……

已经被我喝了很多的糯米酒,颇有些“莫笑农家腊酒浑”的感觉

结果就是第二天很晚才爬起来,就沿着湘江一路向前。趁着阳光,可以看见凤凰古城的主体雕塑——一只想要展翅飞翔的凤凰。

凤凰古城的雕塑,凤凰展翅欲飞

在一座座吊脚楼的下面,也流过凤凰母亲河——沱江。在凤凰的一座小桥上,清晰地可以看见清晨的阳光洒向大地。去很多地方旅行,很有乐趣的一件事情,就是一大早起来去看日出。旅行本来是件辛苦的事,需要早起,需要奔波,但是只要看见清晨的那一缕阳光,就能明白,这一切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从小桥上拍摄的阳光

离开了小桥,一路往前,就可以走到文学巨匠沈从文的故居。这里也成为了很多文艺青年和文学爱好者的必去目的地之一。当年的沈从文上小学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去逃学,去捉小虫子;也会见了心爱的姑娘害羞的说不出话,多亏了媒人从中牵线,才促成了他们的一段佳话。沈从文在北京病逝,去世之后,才将他的骨灰运回到故乡凤凰安葬的。他的英魂永远的安眠在了凤凰南面的小山上,山下沱江流过,渔民们有条不紊的打渔、经商。这位文学巨匠时刻可以看到家乡的亲人。穿过古街,就来到了他的墓地,在墓地的前方,黄永玉题写的一句“一个战士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概括了沈从文的一生,出生在边城凤凰,在北京成为一代大师,死后魂归故里。在沱江边上,有一处沈从文孙女沈红悼念爷爷的散文《湿湿的想念》,“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这句话也成了我想念凤凰时候经常能想到的一句。来到从文墓地,出于对死者的尊敬,就没有拍照,但是故居还是拍了几张。

沈从文故居游客络绎不绝

沱江的水,养育了凤凰人,也使得凤凰的美变得与众不同。兼具了古城和水的灵动。沱江的周围,有很多拍照的景点,还可以租借苗族的传统服饰,来到这里的很多姑娘都会穿上苗服拍照。也给青春留下美好的回忆。

穿着苗装拍照的姑娘们

沱江上面有很多桥,有大的凤凰一桥、二桥,也有小的木质桥,还有类似于梅花桩的立柱桥。从桥上走过,也能感受到沱江水日夜流淌带来的“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和美好的想像。沱江水养育了善良的凤凰人,湘西人。在这里,人们自食其力,就连老人和小朋友也都出来找点差事。在沱江的边上,就遇到了捡矿泉水瓶的祖孙。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份来源。

小姑娘十分漂亮,而且很可爱,看见我拍她,不好意思的转过去了

很多人说凤凰和其它古城一样,商业化严重。可是我想说的是,商业化有时候也未必不好,因为这样给游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她也并不耽误对于古城的感受,晚上或者早上,坐上沱江边上,看着沱江水,能引发无数遐想。畅游天下,凤凰行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有关人。凤凰给我带来了美好的邂逅,虽然最终没有在一起。但是那段鼓励我的日子,至今难忘。相信也会成为我一生的记忆。在我困难的时候给我鼓励,和我一起度过美好的下午。

站在沱江梅花桩一样的桥上看到沱江缓慢的流淌

一度,凤凰古城因为收费,被淹等原因被推上热点新闻。我也曾经担心这座百年小城会出现难以复原的灾害。今年还有关于湖南特大降雨的新闻。好在都挺了过来。感谢你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去。去到那个我们初次相遇的地方;去喝糯米酒;去在沱江边上住一宿……

1、梦见滇桂豆腐柴的预兆

境遇巩固有下属之助,地位财产,俱为安全,排除诸障碍,凡事如意,盛运隆昌荣誉,助者或共事者亦得一帆风顺而成功发展。(但若有凶数者,亦须提防火灾或烫伤之事)但人格数、地格数备全者,而他格有凶数者:很可能好*无节制。大吉昌

吉凶指数:84(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梦见滇桂豆腐柴的宜忌

「宜」宜收红包,宜添置新家当,宜做家务。

「忌」忌装病,忌出行,忌读书。

3、梦见滇桂豆腐柴是什么意思

梦见滇桂豆腐柴,犹豫不决的性格在这两天表现得相当明显。许多需要你拿主意的关键时刻,你总是拖拖拉拉,让旁人看了着急。这两天还是做协助性质的工作/学业比较合适,或者在背后为别人出谋划策的工作/学业也是不错的。

梦见豆腐,预示着自己财运上升,会发财。

梦见滇桂豆腐柴,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财位在西南方向,桃花位在正北方向,幸运数字是7,开运食物是葡萄

出行的人梦见滇桂豆腐柴,建议遇雨天延期外出。

怀孕的人梦见滇桂豆腐柴,预示生女,春占为男,水土不服反胃,忌动土。

本命年的人梦见滇桂豆腐柴,意味着运势欠佳,少变动为佳,少说话免灾。

恋爱中的人梦见滇桂豆腐柴,说明双方个性保守固执,宜互相了解。

做生意的人梦见滇桂豆腐柴,代表经营走下坡,必须重新整理再开业。

梦见勐海豆腐柴,阻碍你前进的幕後黑手的影子隐隐约约浮现。直接面对面的意见冲突这两天对你是绝对不利。一时在气头上的你很可能反而表现失常,让对方占了便宜。一杯温热的绿茶,让你消气又冷静。金钱方面则有些摸彩之类的小运气,不过金额倒是不用期待有多大就是了。

恋爱中的人梦见澜沧豆腐柴,说明掌握时机求婚必有结果,婚姻可成。

梦见豆腐,预示着自己财运上升,会发财。

恋爱中的人梦见小叶豆腐柴,说明为了一点小事而吵开,应把误会解说清楚。

梦见云、雾飘游,做事十分顺利。

本命年的人梦见勐海豆腐柴,意味着心情未能安定,审进退而动,时机成熟进则有利。

梦见云南柴桂,与之前还算关系维持顺利的人物或许会有小摩擦出现的可能。不过这应该只是一时低落的现象,既然是一时现象那就不难化解了。一点小礼物等物质攻势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啦。当然用在情人身上也是这样,就算没有吵架的情侣,意外送对方一个小礼物让他惊喜一下,甜蜜约会当然OK啦。

怀孕的人梦见云南豆腐柴,预示生男,八月生女,母子平安。

出行的人梦见澜沧豆腐柴,建议遇风雨则改变出行日期。

本命年的人梦见平滑豆腐柴,意味着慎防财物损失,朋友之事少管,防官符。

梦见平滑豆腐柴,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财位在西南方向,桃花位在正北方向,幸运数字是3,开运食物是茶叶蛋

梦见藤,预示梦者获得成功后所带来的快乐。

  

 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时间(哪怕只有几天)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庙)不过是他们暂时的学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朴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朴哨(谈恋爱)的!

 在傣家山寨,你常会看到披红挂绿的小男孩在喜气洋洋的家人和一大帮花枝招展的小朴哨簇拥下,敲锣打鼓地去奘房剃度——既可以抬高身份又不需要崭断情丝,这样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美事,在云南这片旖旎的风光和轻松愉悦的民风中成了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

 在傣族,每年农历的三、四月分,便是傣族姑娘选郎、傣族小伙子求婚的季节。这个时候,傣族姑娘会把自己亲自做好的黄焖鸡摆到寨子的街头,之后,她们就坐下来静静地等候爱情的降临了。奇怪的是,这时的傣族姑娘在自己长长的裙子下面还藏着一只袖珍小木凳,这便是傣族姑娘为什么穿长裙的一个原因了。

 山寨里若有小伙子看上了某一个卖黄焖鸡的姑娘,他就会前来真诚地蹲在姑娘的面前,竭尽全力来赞美姑娘的黄焖鸡,并试探着询问这黄焖鸡是否已经有人预定了。若姑娘看不上眼前的小伙子,便会借口说已经有人预定了,但还是可以卖给小伙子,意思是要小伙子出钱把黄焖鸡买走,而实际上此时的小伙子便会知趣地离开。若姑娘看上了眼前的小伙子,姑娘便会微笑着说:我的黄焖鸡做的并不好,但却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要把它送给我最喜欢的人。惟有这个时候,姑娘才会从自己的长裙里把那个藏掖着的小木凳拿出来,让小伙子坐下来继续交谈。待到了一定的程度,姑娘会说:这里人多,咱们到后面的竹林里去吧。这时,姑娘和小伙子便会双双进入竹林开始了自己的恋爱过程。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但是,在傣族,又是很重视男孩教育的。傣族是一个信封佛教的民族,男孩子很小就被送进佛寺当和尚,在这里学文化,但他们学习写的文字却是傣文,而女孩子是进学校,学汉语。这就有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经过这样的教育方式的傣族青年,男孩子会写傣文而不会写汉字;而女孩子会写汉字却不会写傣文。

 傣族是个崇尚知识的民族,特别是傣族少女非常仰慕有文化的男孩。若谁家的男孩子没有进过佛寺,学不到文化,是不会赢得姑娘的青睐的。

 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在我们去打洛的路上,在有些乡镇的街头,就看到有好些很小的男孩子,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它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在这地处群山深处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和尚学生的生活

 地点: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镇,勐遮街。

 历史:缅寺和学校面对面地站了近半个世纪

 在校门口一眼就能望见缅寺。下午放学了。橘红色的袈裟顺着自行车流从学校飘了出来,四散开去,一眨眼就飘进了缅寺。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代代建缅寺。出生、结婚、死亡等各个人生阶段,都离不开缅寺。傣族文化传男不传女,按老规矩,每个傣族小男孩在一生中最少要当和尚3个月,脱离家庭,正式在佛寺内出家修行。随年龄增长,从小和尚成为大和尚。到了20周岁还不还俗就当佛爷,或者还俗后蓄发娶妻。没有当过和尚的男子被认为是“生人”,没有取得做人的资格,被人看不起,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

 1949年以后,政府推行学校教育。男女都可以入学校读书了。曼勐养村的嘎拱学校在1949年后才有。背靠着曼广寨的缅寺有500年历史了。文革期间,缅寺被毁,和尚还俗。1979年以后又恢复了。

 勐遮全镇有87座缅寺。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有和尚621名(受不定期还俗影响,和尚的数目不固定),在学校里读书的小和尚有347个。他们既是和尚又是学生,学校称他们为“和尚生”。嘎拱学校有13个初中班669人,其中有和尚生84人。

 近几年普及义务教育,州教育部门出台了规定,小孩读完小学才有资格升和尚(傣族称当和尚为“升”)。七八岁披着袈裟的小和尚生,以前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现在少有了。

 和尚生们过着缅寺和学校的双重生活。每天除了在学校上课,还要服侍佛爷,随佛爷诵经、清扫佛寺,轮流到寨子里去化缘。学校活动和佛事活动经常产生冲突,“缅寺一有活动,小和尚就要请假,期间落下的课等还俗后也很难补回来了。”这时候只能由校领导和缅寺的佛爷商量解决,在学校复习考试期间向学校这边靠拢。重要的佛事活动期间小和尚回缅寺。“有的人为了不耽误学习,就在暑假期间去当和尚,正好过关门节(关门节从每年的7月到9月),开学不久就可以还俗啦。”

 

 升和尚升佛爷仪式

 播帕即升和尚。虔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傣语称为“播帕”的佛事活动,将适龄出家修行的男童送入佛寺,在佛主像前诵经受戒,正式出家修行。

 俗人出家升为和尚,要举行隆重的出家仪式。准备出家当和尚的男童,要预先到佛寺内当一段时间“科永”(预备和尚),学习佛教礼仪,接受修行前的教育。在正式出家前夕,聘请一位傣语称为“波卧”的教父,由教父为其置办一套黄布袈裟,一顶小圆帽和出家修行必需的用具。至全寨举行播帕佛事活动之日,“波卧”便把“鲁皎”(意为宝贝儿子,即准备出家的男童)接到家中,举行家宴,对其表示祝贺,将所置的袈裟,圆帽等礼品送给“鲁皎”,将“鲁皎”打扮一新。让“鲁皎”骑上高头大马,或背上“鲁皎”(近代有坐拖拉机或摩托车者),由亲戚、长辈簇拥着送进佛寺,集体在佛祖像前诵经受戒,升为小和尚,正式出家修行。

 小和尚在佛寺内一边学习傣文,一边接受教规、教义教育。当学会傣文,能熟练诵念《爹特》经时,由寺内佛爷为其诵经晋升为大和尚。大和尚除自己钻研、抄写佛经外,还要教小和尚傣文,指导小和尚诵经。年满二十岁以后,如果不违犯教规、戒律,对佛教佛经钻研较有成效,经本寺大佛爷认可,可晋升为小佛爷。小佛爷要认真学习有关佛爷的修养、戒律和佛经,熟读佛教理论,按佛教理论认真修行,等待晋升机遇,至本寺大佛爷空缺时,经中心佛寺主持祜巴认可,可升为大佛爷。大佛爷年过四十岁,德行高、精通佛教经典者,经信徒推荐,当地召勐(土司)认可后,可以晋升为祜巴。祜巴之上还有沙弥、桑卡拉扎、松溜、阿嘎牟尼、帕召祜等可逐级晋升。

 从大和尚晋升佛爷,必须在中心佛寺的“波苏”内诵经,举行晋升仪式,将黄布袈裟更换成长方七块,横方九块拼缝的袈裟,这种袈裟,傣语称为“帕拉纳”。每次晋升都要举行晋升仪式,更换不同规格的袈裟,食具、用具,信徒还要向晋升者朝拜,从佛爷晋升为祜巴,袈裟应更换为长十一块,宽九块的大袈裟,晋升的等级越高,仪式越隆重。

     重要的是看发展的如何、彼此是否真心相爱,我觉得别的都其次。都什么年代了,还忌讳这些、等关系好了,你可以试着去慢慢问她、、

爱尼族

          爱尼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西双版纳洲分布面广,大部分在勐海县的一些乡镇。每年的1月2---4日,是西双版纳爱尼族群众一年一度的嘎汤帕节,节日是爱尼人思念祖先,弃旧迎新,家人团圆的喜庆节日,节日期间,男女青年穿上最漂亮的盛装,欢歌载舞,或相约上山采鲜花,摘野果,射弩,打陀螺等。

爱尼人

       属   性                                                分   布

哈尼族的一个支系                                   西双版纳洲

      

简介

爱尼族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西双版纳一带自称爱尼。

爱尼人

现仅将一组爱尼族舞蹈和装饰提供各位影友参阅。摄影地点:西双版纳勐腊县。

公 房

爱尼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每个村寨都有专供青年们聚会和谈情说爱的“公房”。未婚男女夜晚可以到“公房”里去唱歌,跳舞、玩乐、相互倾诉爱意与恋情。

情人经过多方了解之后,就会秘密约定一个“偷姑娘”的时间。在他们俩约定的时间里,男青年在伙伴的帮助下,把自己所爱的姑娘“偷”到家里。在“偷姑娘”时,作为女方要故意做出哭哭喊喊的样子,还要咬男青年的手,以表示自己是不愿意离开父母的,是被情人“偷”了去的。咬得越使劲,表示对自己父母越有感情,对情人的感情也越深。如果被“偷”的姑娘不哭不喊或者哭了眼泪也不流下来,那么则说明姑娘是个没有感情的人。这正是有句俗诗里说的那样:“落弟举子笑是哭,出嫁新娘哭是笑”。

爱尼人

          偷 姑 娘

   “偷姑娘”一般是在月夜。女方父母都不是想抢下自己的女儿,而是趁机看看自己家的女婿长得健壮与否,是不是很有本事。再就是听听自己家的姑娘咬他的小男人使不使劲,从中知道出嫁的女儿是不是很伤心。

男青年将姑娘“偷”回到自己家中后,就请媒人带着鸡蛋、鸡胸脯、糯米饭、酒等礼物到女方家里正式提亲了。姑娘的父母照例故意把前来求婚的人大骂一番,边骂边哭,最终还是同意这门亲事。

   “偷姑娘”的婚俗一直沿袭至今,如今已成为当地一个旅游卖点,吸引游人无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794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