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结婚都有那些习俗?

彝族人结婚都有那些习俗?,第1张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婚嫁习俗也异彩纷呈,特别是凉山彝族的婚礼习俗。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南及金沙江,东抵云南昭通,西接甘孜州;自治州辖17个县市,幅员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主体民族——彝族,自称“诺苏”、“尼苏”、“纳苏”、“倮倮”、“撒尼”等。它的婚礼习俗极其特别、有趣。

  订婚

  订婚,彝语叫做“吾让木”。是双方正式结缔婚姻的主要标志,彝族谚语云:“祖灵可戏,婚事不可戏”,一旦举行了定婚仪式,双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约了。定亲仪式要泼水、抹锅烟子、杀猪宰羊。当男方使者要来的时候,女方家便喊来邻居妇女,藏好了一桶桶、一盆盆的水,并在手上抹好了黑黑的锅烟子,等待客人的到来。当定亲的客人一来,四面八方的妇女们峰拥而来,向客人泼水、抹锅烟子,客人则须表现得勇猛、顽强,用衣服或擦尔瓦蒙着头,迎着“暴风骤雨”勇往直前,冲破姑娘们的一道道防线,猛冲进屋,姑娘们则会紧追不舍,尾随进屋乱泼,把客人泼得一个个像落汤鸡,一张张的白脸全变成了黑脸。泼水和抹锅烟子时,客人不能生气,客人和主人可以相互进攻。

  泼水、抹锅烟子过后,给客人敬酒、敬烧肉(彝话为“舍府则”)。主人用双手恭恭敬敬地把装有烧肉和酒杯的木盘端给客人中的一个,客人也伸出双手接受,先渴酒再尝烧肉。杯中的酒可以喝完,但盘中的肉不能吃完。因为能喝酒是好汉,能吃肉是狗熊。当客人喝了酒尝了烧肉后,从包里掏出钱放在木盘中。装在盘子中的钱,就是“吾让则”(定亲礼),一般都是单数,但更多的是“九”数,如九千九百元,一万九千九百元等。“九”在彝语中为“古”,“古”为久远、牢固的意思。所以,凉山彝族喜欢九这个数。此外彝族婚礼中也很喜欢被习惯认为是不吉利的“四”,比如彩礼是四万、定亲时四点钟去等,因为“四”在彝语中为“尔”。“尔”为要的意思,即男方是真的要女方,并且以后会好好对待她,一辈子都只要她。

  订婚仪式上,还要订下结婚的日子,结婚的日子一般地说都由男方测定,但要听女方的意见,主要看双方属相和不和,要请毕摩测算。

  婚前

  彝族以解手为羞,(尤其是异性之间),女人出嫁时结亲、送亲的是男人,且路途一般比较远,为避免路途中和婚礼上在父老兄弟众目睽睽之下有解手之要求,婚前几天,新娘要禁食,每天只吃一两个鸡蛋,喝几口水,或吃一小片荞饼,出嫁那天还要禁水。彝族的风俗中认为,新娘减食的时间越长,便越显得懂礼节,有毅力。此外部管你是真的想嫁还是不想嫁,都要表现出伤心难过得样子,一说到嫁期将至便哭哭啼啼更好。如果哪一位姑娘在出嫁前还显得欢天喜地、无忧无虑,不知节制饮食,那么她就会受到耻笑和非议。

  迎亲

  结婚前夜,男方家派两位聪明勇敢的人当“线木”,带去礼品及新娘婚服礼金到新娘家,陈明求婚之来意。女方村子里的姑娘们则贮水以待,到处设置障碍,向他们泼水、抹锅烟,直到把他们两个弄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才肯罢休。

  晚上,新娘的姐妹们都前来陪伴,新娘哭,女伴们也陪哭而歌,尤其是在与父母辞别时要诉女子嫁人之苦,哭号陈词,凄婉动人,依依难舍,由此衍生出来了《哭嫁歌》、《惹打》(留住)、《咒媒歌》等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

  翌日清晨,女家请一位子女多而且都健康的妇女为新娘梳头、打扮,梳毕头则戴上耳环、头饰、头罩,著新衣彩裙。鸡啼时,新娘被拥至房前的果树下坐着。她们手持树条和端着水盆,准备对前来摸亲的迎亲者进行一番痛打。这时男方派出的一名精灵的代表,在其他人的簇拥和掩护下,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委曲中想方设法摸亲。只要他们摸到新娘头上的彩罩,新娘便算是婆家的人了,这时停止了“保卫战”,大家簇拥着新娘开始上路。送亲的都是新娘的亲戚和邻居,少则十多个,多则几十上百。所地方言区送亲的全是男性,没有女性,自古以来都这样。什乍、依诺方言区,有少部分女性参与送亲。凉山彝族送亲一般都步行,只有新娘或送亲的老前辈才能骑马,可以说跋山涉水,一路风尘。沿途居住的新娘的侄女们如果知道新娘要路过,都要在路上接待,给新娘敬油炒饭,给送亲的人敬酒。这是一种礼节,一种祝愿,一种亲情。

  迎亲时很特别的是,还要演一出抢婚闹剧,但这次不是在女家,而是在途中。抢婚带有一种表演成分,它热闹、喜庆、祥和,是彝族人民娶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天,打扮一新的新娘,由娘家人将她送至半路,男方家则在半路抢亲,女方的家人和亲戚朋友则在后面象征性的追赶上来,此时,抢婚也就变成一种娶嫁的交接仪式。抢婚既是对女方的一种尊敬,也是彝族人民一种古老的娶嫁形式。

  婚宴

  送亲的队伍到达新郎家附近时便停下来休息,新郎这边男女老少都前来迎接。男方家便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带上少许钱和烟、酒、一点盐巴、一张羊皮,向客人请安、敬烟、敬酒,然后,送亲的队伍这边又派几个精壮小伙子前往新郎家“抢肉吃”,这些小伙子大摇大摆地来到新郎家门前,走到掌管分发肉食的人跟前站定,男方这边的姑娘们则虎视耽耽站列在对面,严阵以待 , 等负责分肉的刚把一篮子热气腾腾的肉递到小伙子手中,姑娘们便一拥而上,把小伙子们团团围住,拚命抢夺他们手里的肉,小伙子们则极力反抗,护住手里的肉,不让她们抢去 , 一时间他们混战一处,扭成一团,欢笑声、呐喊声、助威声交织在一起,惊天动地,气氛异常活跃。

  这一切结束后,新娘和迎亲的队伍才进屋。新娘进门后,由一位子孙兴旺的老妇人用酒和炒食给新娘祝福,然后将她披散着的头发梳成双辫,用红头绳扎起,盘在前额上方。然后婚宴开始,婚宴上都兴吃砣砣牛、羊、猪肉,喝碗碗酒,七八个人围成一圈,席地而座。新娘和背新娘的小伙子一起用餐,其他人不得与新娘一起用餐。晚饭后,主客一同喝酒、赛歌、对谚语、猜谜语等,往往闹个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夏尔巴人集居于喜马拉雅南侧,我国境内只有少量聚居于樟木口岸、定结陈塘、定日绒辖等边境山区地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夏尔,意为东方,夏尔巴即东方来的人。

  西藏和平解放前夏尔巴人主要从事背运和交换,后来农牧业生产有了发展,进而大力发展各种副业生产和商贸往来。农作物有玉米、土豆、鸡爪谷、荞麦和豆类。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山里有云杉、樟木等各种树木;林里有猴子、獐子、狗熊等动物;林下产虫草、贝母等多种药材,食用菌类丰富。

  夏尔巴男子穿羊毛织成的白色短袖外套,沿边镶有黑色羊毛,叫作“普都”。腰间插一把叫“果奔”的弯月形砍刀;女子穿色彩鲜艳的长袖衫,下身围一条花筒裙,外面罩一件手工制作的白羊毛坎肩,叫“帕多”,梳一根长长的带红穗的发辫,还喜欢戴金玉耳环。他们能歌善舞,音乐曲调悠扬而文雅,舞蹈动作与尼泊尔、巴基斯坦的一些民间舞蹈很相似。每逢节日或遇喜事,都要合家欢聚,一边饮酒,一边歌舞,常常通宵达旦。

  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夏尔巴人大都信奉藏传佛教,立新和陈塘各有一座寺庙,名字分别为贡巴萨巴和拉岗,绝多数人信奉萨迦派和噶举派,也有信奉格鲁派和宁玛派的。萨迦派和噶举派的信徒们可以居家结婚,不住在寺庙,耕种寺庙的土地,他们只是轮流去寺庙烧香、摆供和念经。他们以佛教教规作为行动准则,喇嘛在夏尔巴人中享有特殊地位。

  他们还崇尚鬼怪,相信星算,凡有重大举动都先占卜而后作决定。

  丧葬:如果亲人去世,都要先请喇嘛念经,然后举行火葬和土葬。成人死后放在特制的木箱内,送到火葬的地方架柴火葬,葬后两三天取少许骨灰撒到江河里,其余部分用石头垒盖;孩童死后,把尸体捆绑成胎儿状,存放在山崖的石穴中或树洞里,时间一长就成了尸蜡。

  夏尔巴人的生活习俗受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与藏族相同之外,更多的是多姿多彩而又自具特色。

  食物:主食有玉米、大米、糌粑,其次有干扁米、土豆、面条、油饼等。夏尔巴喜爱喝酥油茶、甜茶、“巴鲁”(玉米酒)、青稞酒、酸奶和烧酒。他们喜熟食,不吃生肉,用炒菜佐食。菜类最爱食用土豆、荨麻(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上有细毛,皮肤接触时能引起刺痛,甚至肿胀,令人难忍)、鸡蛋、牛羊肉和一种类似蛤蟆的小动物。不吃鱼、狗和小牛肉,没有喂猪的习惯,但吃猪肉。他们不会杀牛,所食牛肉大都是摔死或病死后的肉,这种习惯可能与邻国尼泊尔人的习俗有关。玉米是普通的主食,一可做“公则”,就是半干的玉米糊糊;一可做“巴鲁”,就是玉米酒。过去吃饭时全家就着饭盆和菜锅用手抓食。现在境内有不少人已逐渐使用碗筷。炒菜很讲究佐料,用小茴香、辣椒、洋葱、大蒜和咖喱粉等,尤以辣椒、小茴香为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这些佐料大都是用木冲或石臼捣碎,蘸着菜或饭团吃。

  居住:平时住木房,放牧时住牧棚。房屋建筑形式特殊,一般都是人字形顶,上盖鱼鳞板(即用斧子劈成的木薄板)。四周用石块垒成厚墙,就在墙上架梁造楼。大都修建两层楼房,平均高度约6米左右,楼上一般分隔成三间,分作厨房、宿舍和储藏室,楼下堆放零星什物或圈牛羊。室内陈设简朴,厨房设在中间,有酥油桶、铝锅和各种炊具碗杯等,家家还有一个用石板砌垫而成的火炕,支架做饭,席地就食。他们注意卫生,室内清洁明亮。一般家庭都有厕所。

  礼节:夏尔巴人表示敬意的方式有二,一是敬献哈达,一是用头碰在对方的手上或膝盖上。旧时还有弯腰吐舌低头的习惯,这种现象至今也未完全消除。夏尔巴重馈赠——凡有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但还礼的数目必须多于馈赠之数,普遍都是加一倍,否则就认为是失礼,收礼的家庭进行登记,以便加倍回赠。他们很重视称谓——对长者一般不直呼其名,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一般都叫其第一个儿女或女儿的名字,后面加上阿爸或阿妈,对年纪较大的男性长辈称“明米”,即“爷”;对年纪较大的女性长辈统称“以米”,即“奶”;对有知识者称“格拉”(老师);对已婚女子叫“措姆”,即嫂子。

  节日与娱乐:娱乐活动除唱歌跳舞外,还有“擦嘎”、“科比”、扑克牌。察嘎是一种赌博,赌具为10个半边的干核桃,由一人坐庄,大家押宝,以抛出的核桃正反面计算胜负;科比似投壶,在前方放一个小筒,玩者用小硬币向筒内投掷,以进筒为胜。

  夏尔巴人节日有几个是固定的,境内夏尔巴以元旦最为隆重,藏历年次之。在元旦前20天,家家户户浸泡大米,煮熟后制成饼子,称为“科热”和“西捧”,还要准备牛羊肉、酥油、帕吉(即干扁米)、糌粑和土豆等。元旦清晨每人去沟旁溪边打一桶清洁的泉水,回到家中洗脸换衣,表示在新的一年内去污换净。在穿新衣之前,要在自己身上用手抚摸一遍,以示长寿不衰,然后着衣。家人聚集一室,向屋正中挂的神像敬献哈达。在神像下方置一块长木板,板子上供着大米、糌粑、饼子、油条、清水、桔子、干扁米等七种食物,食物周围撒上糌粑面和酥油花。在门前竖一根长1—15米的白色经幡,经幡的四周用各色细线缝边,颜色鲜艳夺目(据袁超俊《夏尔巴人概况》,载于《西藏研究》1989年1期)。

  夏尔巴人的婚姻和试婚楼

  境内夏尔巴人社会的种姓制与尼泊尔种姓制,在过去是一脉相承的。据说立新的夏尔巴人,在当地居住已有260余年,他们的祖先是从尼泊尔夏尔孔布地区迁来的,也有人说是从四川甘孜迁来的。他们见面如果互相不认识,都要问一声姓(即种姓)什么,若是同种姓,就不能开玩笑,也不能通婚。过去夏尔巴人与藏族和其他民族也不通婚。可他们与异种姓的尼泊尔境内的夏尔巴人,则不受国籍和地域的限制,互相通婚。他们的婚姻形式有几种,一是男方请别人一起去女方家说亲、送酒、献哈达,女方家如果老少都同意,就请其吃饭,即可结婚。二是男方求婚时,女方父母同意,女方本人不同意,就采取抢婚的形式。三是男女双方同意,而女方父母不同意,就将女方抢到山上藏起来,再找女方父母求情,直至同意后才将女方领回家。结婚前,男方也有要向女方家行彩礼的习俗。

  夏尔巴人还有两兄弟同妻的婚姻形式。妻子有自己的住房,并设有大床,两兄弟丈夫各有自己的住房,谁与妻同宿,或由两夫决定,或由妻子决定。如果有弟兄4人,那么,他们习惯老大与老二同一妻,老三与老四另同一妻。婚礼是两个新郎与新娘3人一起举行,这与藏族、门巴族又有所不同。

  在夏尔巴人的舍尔巴种姓中,还有一种试婚的形式。从定日到尼泊尔的索卢和昆布有一条传统的“珠穆朗玛商道”。索卢和昆布是美国当代人类学家阿吉兹的根据地,她曾以西藏逃亡在那里的人为对象,从几千人次的调查数据中整理出《藏边人家》一书。就是在这索卢和昆布地区,现在还有许多舍尔巴人的试婚小木楼。舍尔巴的女孩长到14岁时,父母就让她出门自由结交,同时分一间小屋给她,有钱人家还单独为女儿修建一座小木楼,让她晚上一个人住在那里。她选中了男朋友,可以引导他暗地里到小木楼来夜宿,父母即便知道也不干涉,而且还要向小姑娘讲解两性接触和两性生活的知识。住了一段时间,他们双方如果满意,便由男方托媒向女方父母送几钵米酒,就算正式订婚。订婚后,未婚夫就可以公开地住在姑娘的小木楼里。如果任何一方感到不满意,招呼一声就算解除婚约,男方得立即离开小木楼居住。不过,多数男女能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即生孩子。有了孩子之后,男女双方才宣布互相为从属关系,于是男方正式向女方及其父母求婚,通过一定仪式,正式确定夫妻关系。如果两口之间还出现感情危机,通过协商,丈夫付给妻子一笔孩子的抚育费,便可离开女方,或者把孩子带走。如果能继续和睦相亲,那么可以确立终身伴侣关系,女方带着孩子移居夫家,再举行隆重的婚礼。据一个夏尔巴人舍尔巴种姓的青年向导普尔巴说:“一般说来,女的14岁,男的16岁就可以同居,但要经过一次、二次、再次的感情确定,才能组成家庭,这需要3年至10年的时间。”据索卢和昆布地方的一个正在为女儿的未婚夫上门求婚作庆典食品准备的舍尔巴老阿妈桑珠玛解释道:“这道理很简单:青年男女之间的了解和通达,再没有比在一床睡觉更好的方式了。即便一床睡觉,一时也难以了解和沟通,所以试婚期要长,长到生了孩子,长到经得起承担共同责任所带来的信任和考验。”

最佳答案第一站北京(去内蒙),从这去海拉尔或锡林浩特。或第一站乌鲁木齐,从这出发去新疆的2个草原。

二、还有就是去海边(大连或青岛或威海或獐子岛)游泳晒太阳。

三、内蒙的阿尔山,避暑胜地,非常凉爽。

四\再有,去四川的甘孜草原稻城亚丁,]

五、新疆的喀什和喀纳斯,前者民族风情浓郁,有很多民族特产,后者风光旖旎,被称作东方的瑞士。新疆现在也是瓜果飘香的季节。

只是不要去南疆的和田等地,那里还是有些不稳

六:长白山

六个地方都不错。

下为甘孜草原稻城亚丁行程:

第一天:成都-都江堰-巴朗山-四姑娘山 宿:四姑娘山(海拨3000米左右)

(由于四姑娘山封闭修路,现在第一天行程改为:早上成都出发,经过,乘车经过雅安。曾是西康省省会的雨城雅安,以“雅雨、雅女、雅鱼”三绝而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就是川藏、滇藏的咽喉,也是古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沿途观赏川西田园风光、重走红军当年的足迹。翻越夹金山。于下午抵达四姑娘山。当晚宿四姑娘山日隆镇。)

(早晨8点左右乘车出发,沿高速公路经过都江堰前往四姑娘山,沿途经过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如果愿意,可以自费游览,门票30元/人)翻越海拨4600多米的巴郎山,先在猫鼻梁处观赏四姑娘山的风光,这里同时也是拍摄四姑娘山峰最佳摄影地之一,经过四姑娘山所在地日隆镇,直接游览四姑娘山最精华的双桥沟双桥沟全长348公里,面积2166平方公里。景区内有阴阳谷、五色山、日月宝镜、人参果坪、沙棘林栈道、撵鱼坝、猎人峰、牛棚子、牛心山、阿妣山、野人峰等许多景点。全程约260多公理,途中风景优美,乘车约需6小时以上,路面是柏油路面。晚宿交通酒店或圣山大酒店、豪华等宿国际大酒店或同级)

第二天:四姑娘山-丹巴 100公里 宿:丹巴

餐后乘景区观光车(车费40元自理)前往长坪沟的喇嘛寺,此沟仅供骑马(骑马费用:根据您骑马的距离来收费,从喇嘛庙到二道坪50元,到下甘海子100元,到二河口150元,如果还要想往前直,则可与马夫讨价还价,以上价格均是往返价)或徒步旅游,让您亲自体验骑马穿越原始森林、穿过小溪、遥望雪山,当然比较艰苦,在此沟内可以看到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及四姑娘山,另可观赏到枯树滩、唐蕃古道、擂鼓岩、头道坪、二道坪、藏族村寨,午餐只能路餐。出沟后乘车经过小金县,进入峡谷地带,水流非常湍急,形成了很多小瀑布,约1小时后,进入“千雕之国”丹巴。仿佛回到冷兵器时代,到了县城,你会感觉到丹巴藏族姑娘和其他地方藏族姑娘的区别—漂亮。夜宿丹巴县城。 标准团住美人谷或同级;豪华等宿古堡大酒店

第三天:丹巴—新都桥 107公里 宿:新都桥

早餐后前往参观丹巴藏寨及碉楼,午餐后驶入绵延几十公理被前中央主席胡跃邦称为“天然盆景”的东谷天然盆景风景区及八美(原乾宁县)的草原牧区风光,一定会让您陶醉,之后向八美草原、八美石林,塔公草原,塔公金塔(金子做成)进发,可以游览有“小布大拉宫”的塔公寺,之后进入被摄影家称为“摄影家天地”的新都桥,“塞外江南”—新都桥,风景非常美丽,在夕阳下,更为妖娆。全程220公里,全程柏油路面,有2-3处地方在雨季容易塌方。标准等宿百家乐朴间,豪华等宿标间(百家乐为新都桥最的宾馆)

第四天:新都桥—雅江-理塘-稻城 380公里 宿:稻城

早餐后乘车前往稻城,翻越翻越海拨4000多米的高尔士山,抵达山下的雅江县城,海拨4000多米的剪子湾山、卡子拉山抵达理塘后穿越理塘大草原、稻城大草原,翻越著名的海子山风景区,抵达稻城,沿途观赏剪子湾山风光、卡子拉山风光、领略千里川藏线的雄伟,参观理塘大草原、世界第一高城--理塘县观赏海子山风光,领略巨大的古冰川遗迹。新都桥到稻城全程约380公理,除了新都桥到雅江有约40公理因重车碾压,路面约有不平,其余全为柏油路,行车时间约8小时。晚宿稻城县阳光大酒店或同级,豪华等宿稻城最好的亚丁大酒店

第五天:稻城-日瓦--冲古寺-洛绒牛场 宿:帐篷或民居

早餐后乘车前往亚丁,稻城到亚丁约110公理,全程碎石路,但路基很平整,行驶时间约一个半小时抵达亚丁入口,之后骑马(或徒步)上山直接抵达冲古寺,观赏冲古寺风光及神山仙乃日风光,然后继续骑马(或步行)前往前往洛绒牛场,参观神山央迈勇及夏洛多吉、洛绒牛场风光(全程马费往返130元自理,五一期间马费有可能以较大幅度上涨),晚宿亚丁帐篷或民居,此日住宿条件及用餐条件都很差。风景区内用餐只能由外面带路餐及干粮进去。(可在成都及稻城时作相应准备)。

第六天:亚丁-稻城-雅江 宿:雅江(海拨2700米左右)

乘车经稻城、理塘到雅江,晚宿雅江

第七天:雅江-新都桥-康定 宿:康定

早餐后乘车返回,途中经过新都桥到达康定县,游览跑马山,全程200余公理,标准团宿交通或同级;豪华等晚宿康定卡拉卡尔酒店或同级

第八天:康定—木格措—海螺沟 100公里 宿:海螺沟

早餐后前往木格措参观,游览美若天仙,有小九寨沟之称的木格措、野人海风光,回康定午餐,驱车前往海螺沟,途中游览沿大渡河而下前往泸定,观泸定铁索桥,到磨西经过门票站抵达一号营地。住宿为:标准一号营地普通标准间 豪华为豪华标准间,沐浴著名的海螺沟温情(费用已含)。

第九天:海螺沟内游览-二营地-磨西 宿:海螺沟

早餐后乘当地观光车至三号营地(海拔3000M),之后游客可选择三种方式去观赏冰川:

1)乘索道上四号营地看冰川。

2)步行上冰川:从三号营地先乘观光车到索道购票处,再沿观光路步行上到观景台,单程步行约需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途中穿越原始森林,景色非常漂亮。到观景台后,还可下行到冰川底部,近距离观赏冰川。如果比较累,可以乘坐滑竿,可以讨还价格

第十天:海螺沟—成都 300公里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离开磨西,体验当年红军困苦艰险与豪迈,然后哼着溜溜的《康定情歌》惜别蜀山之王——贡嘎山,再次穿越雄姿英发的态二郎山,回到休闲之都—成都

长白山属于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且天气变化无常,春季多风,秋季多雾。年平均气温在-7℃至3℃ 之间,年降水量在700-1400毫米之间。其中山上的降雨量较多,较山下多一倍,山上的溶雪期则比山下迟两个月。山区的冬季长达七个月。

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长白山最佳的旅游季节为6月——9月下旬,想登西坡观赏灿烂的高山花园的游客,则最好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前往。由于夏天长白山气候温和,若想看五花山的游客,最好选择在9月中下旬。

夏季长白山,山下呈现出夏季的林海景象。莽莽林海,绿涛滚滚。七八月是赏花、观鸟、看天池的黄金季节,七月份在高山强紫外线照射下,苔原上花朵开得格外鲜艳。山下还是夏季的景象;半山腰却仿佛正在春秋之季;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岳桦林带是秋天的感觉,而海拔在2400米以上的长白山顶,仍然保留着大部分冬天的痕迹,夏季里最高温度才达到7℃~8℃。夏日游长白山,可体验四季的温度变化,观望四季植物的生长,也是一种奇特的旅游方式。

特别提醒:长白山上路崎岖,天气变幻无常,忽阴忽晴、忽雨忽雾,莫测难防。有关资料介绍,长白山一年中有300天下雨下雪,只有60多天是好天气,旅游者最好穿防滑的胶底鞋,带上必备的防雨工具如雨衣、雨披等。由于秋季多雾,所以这时来长白山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以免看不到天池的风采。长白山的冬季虽然千里冰封,风光无限,是滑雪的好季节。但此时最低气温可达-40℃,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暖。必备物品包括:羽绒服、帽子、围巾、手套、太阳镜、雪地鞋等。在雪地里行走,一定不要选小路,而应走大路,最好有当地人作向导。此外,由于长白山周围的山峰都有海拔2500米以上,可能会有轻微的高山反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93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