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存不存在我不知道,不过女娲,黄帝和蚩尤确实是历史人物,只不过被后人神话了。
女娲是伏羲氏族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于壬寅年(公元前7759年)出生在凤州。她16岁时,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向她求婚,二人结成了夫妻。此后他们便住在了凤州,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长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
罗奉元年(前7724年)伏羲在榆中称帝,女娲仍留守凤州。
罗奉六年(前7719年)夏天,凤州发生了大洪水。当时伏羲、女娲都住在凤州,他们组织族人乘葫芦舟逃亡到秦岭的太白山下。后来,他们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又重建家园。
罗奉十二年(前7713年),她与伏羲带部分族人迁居于中原的王屋山(今河南济源市城区西北约90公里),在那里开辟新的领地。
罗奉十五年(前7710年),伏羲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市汝阳县),统领中州。
罗奉十八年(前7707年)伏羲去世,女娲被氏族联盟推举为帝,建都于汝阳,帝号女皇,以乙未年(前7706年)为女皇元年。这一年女娲53岁。
女娲即位后对执政的一些官员进行了部分调整。
封上相中央氏于沁水流域,居沁阳(今河南焦作市西南)。
封下相柏皇氏于王屋,居柏香(今河南济源市东南)。
命共工氏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
命朱襄氏为史官,居襄城(今河南许昌市西南),主造书契。
命昊英氏为历官,居伊水鸣皋(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主修甲历。
命栗陆氏居于西华及栗广之野(今河南夏邑县),负责水利建设。
命骊连氏于骊山(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葛天氏于长葛(今河南许昌长葛市)、阴康氏于太康(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共同主管农业生产。
命金提氏于桐柏太白顶(今河南南阳市桐柏县),主管化俗。
命乌明氏于东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主管建福。
命视默氏于犬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主管灾恶。
命纪通氏、仲起氏、阳侯氏、宿沙氏四族为中官土正。纪通氏居王屋(今河南济源市西),主管中表;仲起氏居嵎番(今山东日照市),主管海陆;阳侯氏居阳谷(今山东聊城市南),主管江湖;宿沙氏居东平(今山东泰安市西),主管海盐。
命春官羲仲为木正,居青丘(今河南沧州市青县)。夏官羲叔为火正,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秋官和仲为金正,居秦岭太白山(今陕西宝鸡市太白县东南);冬官和叔为水正,居龟蒙山(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东)。
另外封尊卢氏于鸿卢水(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混沌氏于昆吾屯留(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大庭氏于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有巢氏于朝城(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无怀氏于裴城(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
女皇二年(丙申,前7705年),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这是中国远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战争。
双方大战的结局是共工氏失败,率部族西奔,怒而袭击祭天圣地不周山(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共工率部族攻上山顶,砍倒了天齐建木,割断了八索准绳,定表向东南倾斜,表绳断绝,八维失准,象征王权的祭天中心遭到了严重破坏。女娲又命骊连氏率族人与祝融氏族联合攻打共工氏,将共工氏一族赶往祁连山以北。
由于天齐表木遭到破坏,天象观察和天气变化的预测都不能正常进行;结果这年夏天大洪水来临,人们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突然而来的洪水吞没,许多族人都葬身于大洪水中。
当时女娲等人居住在高地得以幸免。她立刻组织族人砍伐树木,绑制简易木排,下水迎救被困的人。他们奋战了三天三夜,救出了数百名青年男女,这些获救的青年都向她磕头致谢,尊称她为圣母。
女娲率族人与洪水搏斗的这段历史,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被神化了,被演绎成了神话故事。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1]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蚩尤,中国神话传说上古时代九黎氏族部落的首领,骁勇善战,被奉为兵主战神。相传蚩尤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和炎帝同属一个部落。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十指脚趾,个个本领非凡。约在5000多年以前,在炎帝被黄帝打败后,蚩尤率领氏族与炎帝黄帝在涿鹿进行了涿鹿之战,并在涿鹿之战中战死。其部众部分融入炎黄部族。
太上老君,上帝,释迦牟尼这些神啊佛啊都是历史上出现的人物,后人神话了他就成了神了。
有一些源自于想象,所以并不是所有神都是历史人物,这得多看书。
十月,录尚书事高阳王雍、尚书令李崇、侍中侯刚、尚书左仆射元钦、侍中元叉、侍中安丰王延明、吏部尚书元修义、尚书李彦、给事黄门侍郎元纂、给事黄门侍郎张烈、给事黄门侍序卢同等奏曰:"窃闻汉立南北单于,晋有东西之称,皆所以相维御难,为国藩篱。今臣等参议,以为怀朔镇北,土名无结山吐若奚泉,敦煌北西海郡,即汉、晋旧鄣,二处宽平,原野弥沃。阿那瑰宜置西吐若奚泉,婆罗门宜置西海郡。各令总率部落,收离聚散。其爵号及资给所须,唯恩裁处。彼臣下之官,任其旧俗。阿那瑰所居既是境外,宜少优遣,以示威刑。计沃野、怀朔、武川镇各差二百人,令当镇军主监率,给其粮仗,送至前所。仍于彼为其造构,功就听还。诸于北来在婆罗门前投化者,令州镇上佐,准程给粮,送诣怀朔阿那瑰,镇与使人,量给食禀;在京馆者,任其去留。阿那瑰草创,先无储积,请给朔州麻子乾饭二千斛,官驼运送。婆罗门居于四海,既是境内,资卫不得同之。阿那瑰等新造藩屏,宜各遣使持节驰驿,先诣慰喻,并委经略。"明帝从之。
十二月,诏安西将军、廷尉元洪超兼尚书行台,诣敦煌安置婆罗门。婆罗门寻与部众谋叛投嚈哒。嚈哒三妻,皆婆罗门姊妹也。仍为州军所讨,禽之。
三年十二月,阿那瑰上表,乞粟以为田种。诏给万石。四年,阿那瑰众大饥。入塞寇抄。明帝诏尚书左丞元孚兼行台尚书,持节喻之,孚见阿那瑰。为其所执。以孚自随,驱掠良口二千并公私驿马、牛羊数十万北遁,谢孚放还。诏骠骑大将军、尚书令李崇等率骑十万讨之,出塞三千余里,至瀚海,不及而还。俟匿伐至洛阳,明帝临西堂引见之。五年,婆罗门死于洛南之馆,诏赠使持节、镇西将军、秦州刺史、广牧公。
是岁,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反,诸镇相应。孝昌元年春,阿那瑰率众讨之。诏遣牒云具仁赍杂物劳赐。阿那瑰拜受诏命,勒众十万,从武川镇西向沃野,频战克捷。四月,明帝又遣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冯俊使阿那瑰,宣劳班赐有差。阿那瑰部落既和,土马稍盛,乃号敕连头兵伐可汗,魏言把揽也。十月,阿那瑰复遣郁久闾弥娥等朝贡。三年四月,阿那瑰遣人巩凤景等朝贡。及还,明帝诏之曰:"北镇群狄,为逆不息,蠕蠕主为国立忠,助加诛讨,言念诚心,无忘寝食。今知停在朔垂,与尔朱荣邻接,其严勒部曲,勿相暴掠。又近得蠕蠕主启,更欲为国东讨。但蠕蠕主世居北漠,不宜炎夏,今可且停,听待后敕。"盖朝廷虑其反覆也。此后频使朝贡。
建义初,孝庄诏曰:"夫勋高者赏重,德厚者名隆。蠕蠕主阿那瑰镇卫北藩,御侮朔表,遂使阴山息警,弱水无尘,刊迹狼山,铭名瀚海。至诚既笃,勋绪莫酬,故宜标以殊礼,何容格以恒式。自今以后,赞拜不言名,上书不称臣。"
太昌元年六月,阿那瑰遣乌勾兰树升伐等朝贡,并为长子请尚公主。永熙二年四月,孝武诏以范阳王诲之长女琅琊公主许之,未及成婚,帝入关。东、西魏竞结阿那瑰为婚好。西魏文帝乃以孝武时舍人元翌女称为化政公主,妻阿那瑰兄弟塔寒,又自纳阿那瑰女为后,加以金帛诱之。阿那瑰遂留东魏使元整,不报信命。后遂率众度河,又废后为言,文帝不得已,遂敕废后自杀。
元象元年五月,阿那瑰掠幽州范阳,南至易水。九月,又掠肆州秀容,至于三推。又杀元整,转谋侵害。东魏乃囚阿那瑰使温豆拔等。祖武以阿那瑰凶狡,将抚怀之,乃遣其使人龙无驹北还,以通温豆拔等音问。始阿那瑰杀元整,亦谓温豆拔等不存,既见无驹,微怀感愧。兴和二年春,复遣龙无驹等朝贡东魏。然犹未款诚。
阿那瑰女妻文帝者遇疾死,齐神武因遣相府功曹参军张徽纂使于阿那瑰,间说之。云文帝及周文既害孝武,又杀阿那瑰之女,妄以疏属假公主之号,嫁彼为亲。又阿那瑰度河西讨时,周文烧草,使其马饥,不得南进,此其逆诈反覆难信之状。又论东魏正统所在,言其往者破亡归命,魏朝保护,得存其国,以大义示之。兼诈阿那瑰云:近有赤铺步落坚胡行于河西,为蠕蠕主所获。云蠕蠕主问之:"汝从高王为从黑獭"一人言从黑獭,蠕蠕主杀之;二人言从高王,蠕蠕主放遣。此即蠕蠕主存大国宿昔仁义。彼女既见害,欺诈相待,不仁不信,宜见讨伐。且守逆一方,未知归顺,朝廷亦欲加诛。彼若深念旧恩,以存和睦,当以天子懿亲公主结成姻媾,为遣兵将,伐彼叛臣,为蠕蠕主雪耻报恶。
徽纂既申齐神武意,阿那瑰乃召其大臣与议之,便归诚于东魏。遣其俟利、莫何莫缘游大力等朝贡,因为其子庵罗辰请婚。静帝诏兼散骑常侍太府卿罗念、兼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穆景相等使于阿那瑰。八月,阿那瑰遣莫何去折豆浑十升等朝贡,复因求婚。齐神武请遂其意,以招四远。诏以常山王骘妹乐安公主许之,改封为兰陵郡长公主。十二月,阿那瑰复遣折豆浑十升诣东魏请婚。三年四月,阿那瑰遣吐豆登郁久闾譬浑、俊利莫何折豆常侯烦等奉马千疋,以为聘礼,请迎公主。诏兼宗正卿元寿、兼太常卿孟韶等送公主自晋阳北迈,资用器物,齐神武亲自经纪,咸出丰氵屋。阿那瑰遣其吐豆登郁久闾匿伏、俊利阿夷普掘、蒱提弃之伏等迎公主于新城之南。六月,齐神武虑阿那瑰难信,又以国事加重,躬送公主于楼烦之北,接劳其使,每皆隆厚。阿那瑰大喜,自是朝贡东魏相寻。四年,阿那瑰请以其孙女号邻和公主妻齐神武第九子长广公湛,静帝诏为婚焉。阿那瑰遣其吐豆登郁久闾譬掘、俊利莫何游大刀送女于晋阳。武定四年,阿那瑰有爱女,号为公主,以齐神武威德日盛,又请致之,静帝闻而诏神武纳之。阿那瑰遣其吐豆发郁久闾汗拔姻姬等送女于晋阳。自此东魏边塞无事,至于武定末,使贡相寻。
始阿那瑰初复其国,尽礼朝廷。明帝之后,中原丧乱,未能外略,阿那瑰统率北方,颇为强盛,稍敢骄大,礼敬颇阙,遣使朝贡,不复称臣。天平以来,逾自踞慢。汝阳王暹之为秦州也,遣其典签齐人淳于覃使于阿那瑰。遂留之,亲宠任事。阿那瑰因入洛阳,心慕中国,立官号,僣拟王者,遂有侍中、黄门之属。以覃为秘书监、黄门郎,掌其文墨。覃教阿那瑰,转至不逊,每奉国书,邻敌抗礼。及齐受东魏禅,亦岁时往来不绝。
天保三年,阿那瑰为突厥所破,自杀。其太子庵罗辰及瑰从弟登注俟利、登注子库提,并拥众奔齐。其余众立注次子铁伐为主。四年,齐文宣送登注及子库提还北。铁伐寻为契丹所杀,其国人仍立登注为主。又为大人阿富提等所杀,其国人复立库提为主。是岁,复为突厥所攻,举国奔齐。文宣乃北讨突厥,迎纳蠕蠕,废其主库提,立阿那瑰子庵罗辰为主,致之马邑川,给其廪饩、缯帛。亲追突厥于朔方,突厥请降,许之而还。于是蠕蠕贡献不绝。
五年三月,庵罗辰叛,文宣亲讨,大破之。庵罗辰父子北遁。四月,寇肆州。帝自晋阳讨之,至恒州黄瓜堆,虏散走。时大军已还。帝麾下千余骑,遇蠕蠕别部数万,四面围逼。帝神色自若,指画形势,虏众披靡,遂纵兵溃围而出。虏退走,追击之,伏尸二十五里,获庵罗辰妻子及生口三万余人。五月,帝又北讨蠕蠕,大破之。六月,蠕蠕帅部众东徙,将南侵,帝帅轻骑于金川下邀击,蠕蠕闻而远遁。六年六月,文宣又亲讨蠕蠕。七月,帝顿白道,留辎重,亲率轻骑五千追蠕蠕,躬犯矢石,频大破之,遂至沃野,大获而还。
是时,蠕蠕既累为突厥所破,以西魏恭帝二年,遂率部千余家奔关中。突厥既恃兵强,又藉西魏和好,恐其遗类依凭大国,使驿相继,请尽杀以甘心。周文议许之,遂收缚蠕蠕主已下三千余人付突厥使,于青门外斩之。中男以下免,并配王公家。
匈奴宇文莫槐,出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之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人皆翦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妇女被长襦及足,而无裳焉。秋收乌头为毒药,以射禽兽。莫槐虐用其人,为部下所杀,更立其弟普拨为大人。盖拨死,子丘不勤立,尚平帝女。兵不勤死,子莫廆立。本名犯道武讳。莫廆遣弟屈云攻慕容廆,慕容廆击破之。又遣别部素延伐慕容廆于棘城,复为慕容廆所破,时莫廆部众强盛,自称单于,塞外诸部咸惮之。
莫廆死,子逊昵延立,率众攻慕容廆于棘城。廆子翰先戍于外,逊昵延谓其众曰:"翰素果勇,必为人患,宜先取之,城不足忧也。"乃分骑数千袭翰,翰闻之,使人诈为段末波使者,逆谓逊昵延曰:"翰数为吾患,久思除之,今闻来讨,甚善。戒严相待,宜兼路早赴。"翰设伏待之。逊昵延以为信然。长驱不备,至于伏所,为翰所虏。翰驰使告,乘胜遂进,及晨而至。廆亦尽锐应之。逊昵延见而方严,率众逆击战,前锋始交,而翰已入其营,纵火燎之,众乃大溃,逊昵延单马奔还,悉俘其众。逊昵延父子世雄漠北,又先得玉玺三纽,自言为天所相,每自夸大。及此败也,乃卑辞厚币,遣使朝贡于昭帝,帝嘉之,以女妻焉。
逊昵延死,子乞得龟立。复伐慕容廆,廆拒之。惠帝三年,乞得龟屯保浇水,固垒不战,遣其兄悉跋堆袭廆子仁于柏林。仁逆击,斩悉跋堆。廆又攻乞得龟克之,乞得龟单骑夜奔,悉虏其众。乘胜长驱,入其固城,收资财亿计,徙部人数万户以归。先是,海出大龟,枯死于平郭,至是而乞得龟败。
电视剧《星汉灿烂》虽然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省略了小说中穿越的环节,但是不得不说制作还是比较精良的,该剧不仅云集了赵露思,吴磊、徐娇、余承恩等年轻演员,还有曾黎,保剑锋,郭涛等倾情加盟,故事主要围绕着女主三段定亲和退亲的故事展开的,在之前的剧情中,程少商为了大义选择和楼垚退亲,但是还没两天,凌不疑就在皇家宴席上,请皇帝代行父母之职,向程家四娘子提亲,这一幕除了皇帝很是开心,不仅吓坏了当时的一种女眷,还吓坏的有程始夫妇,为什么他们的反应会出乎所有人意料呢?
1首先从凌不疑的身份上来讲,凌不疑少年将军,军功无数,同时还是皇帝养在身边的养子,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反观程家,程家出身乡野,程始因为军功成为新晋武将在朝野除了万将军,在没有较好的关系了,程家三叔也就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丞,所以两家从身份和权势上来讲极为不对等,萧元漪害怕嫋嫋嫁过去,在这样的身份不对等下,遭受到欺负,所以毫不客气的当着众宾客的面说着少商的错处。
2程始夫妇还担心一点,在剧中程始夫妇并不知道凌不疑的隐藏身份,只知道凌不疑的父亲叫凌益,后母淳于氏本来就和汝阳王府关系密切,当年裕昌郡主更是非常喜欢凌不疑,在这样的婆母下,依照程少商的个性又怎么能不被欺负呢,所以程始夫妇会做出出人意料的事情。
3最后说道凌不疑本人,其实萧元漪之前问过少商和凌不疑的关系,但是少商只说了了数面,而且凌不疑给其他人的感觉一直是那种虽然帅气但是冷面无情,所以不希望女儿高攀。
彭城公主三十三岁左右,改嫁给三十七岁左右的“单身贵族”王肃。王肃本是名门望族琅琊王家的后裔,娶的是另一名门谢家的女儿,生有一儿二女。王肃化装成僧人只身“叛逃”到北魏,过了好几年,妻儿都无法接出来,渐渐失去了联系。王肃成了很受皇上器重的“单身汉”,在北魏人眼里,他应该“忘却过去,活在当下”。王肃接受了皇室的好意,娶了彭城公主。皇家给了王肃二十万钱和三千匹帛的厚赏。
幸福的二婚生活才过了一年多,远在南方的王肃原配谢夫人就带着三个儿女来到了北魏。这位谢夫人,不是寻常女子,是南朝大文学家和大官僚谢庄的女儿,她经过了几年无望的等待,便勇敢地带着三个儿女千里寻夫。这三个孩子,大的十五六岁,小的才八九岁,边境上查验很严,她也和丈夫当年一样,装扮成化缘的僧人,才到达北魏。
这次团聚,也许是错误的,因为王肃已经另有一位地位无法撼动的太太;也许是正确的,因为儿女们终于证实了自己对父亲的模糊印象,无论如何,孩子们是父母双全的人啦!
王肃觉得很对不起原配夫人,却无法安排她,就在府里建了个家庙,让谢夫人做了女尼。谢夫人本来是为了寻夫假扮尼姑,找到丈夫后,却成了真正的尼姑。
谢夫人以诗礼人家习惯的写双关诗的方式,给丈夫写了一封复婚申请:
“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
“丝”谐“思”音。表示自己对丈夫还是有感情的。王肃把这封信给公主看,大约是征求她的意见。公主虽然不像谢女那样会写诗,但什么“丝”不“丝”的,以她女性的警惕也不是看不懂意思。她代王肃回了一封信:
“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
语气很是不退让,意思是:你“丝”也白“丝”!针眼上已经有了新“丝”,你这旧“丝”来晚了一步。有了新“丝”自然要缝新褂子,哪能缝旧褂子!
当时,北魏的上层人士因为老婆的身份普遍太高,不敢娶妾,多一夫一妻。所以,王肃的新“丝”旧“丝”共同缝一件“衣服”,是不可能的事情。
两个女人对丈夫的争夺很快就结束了。因为王肃不久就死了。儿子后来继承了王肃的爵位,女儿后来做了皇妃。而彭城公主没有生养,再一次回到皇宫。
史载:
南北朝时代留下很多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作品,在南朝有〈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等,在北朝有一本书同样不能不提,而且经常被后世学者引用作为当时的史料,就是那本著名的〈洛阳伽蓝记〉。它以洛阳佛寺四十年的兴废为题,通过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由盛到衰的情况以及北魏同周边的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等等进行详尽的记述,生动地反映并再现了一个时期的一个王朝、一个京师乃至一种宗教的演变过程。它虽有五卷之数,却无繁琐之文;既有优美之文笔,更有丰富的内涵、珍稀的史料。有人用这样的话评价这本书,称“记述古城历史的最多,令人心醉心愧莫如洛阳伽蓝。”
在这里提到这本书,并不是为了谈论北朝都城洛阳千座寺院的盛景。却是要来谈谈记载于〈洛阳伽蓝记〉中的两首诗,这两首诗引出了北朝历史上一段很有名的典故,也因出了本篇的主角,这位陈留公主。
《赠王肃诗》
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络逐胜去。颇忆纆绵时。
——洛阳伽蓝记三。《诗纪》百九。
《代答诗》
针是贯绅物。目中常纟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
——洛阳伽蓝记三。《诗纪》百九。
伽蓝记曰:洛阳城南正觉寺。尚书令王肃所立也。肃在江南。娶谢氏女。及至京师。复尚公主。其后谢氏为尼来奔。作诗赠肃。公主亦代肃赠谢。肃闻之甚恨。遂造正觉寺以憩之。
这王肃,在北史里也是大大有名的人,却并不出身于在北朝兴盛的太原王氏一族,却出身于南朝第一高门琅琊王氏,其父王奂在萧齐内争中被杀,诸子大都被害,王肃于太和十七年(493)仓惶北奔入魏,时年三十,正当壮年。以王肃的门第和学养,当然立刻受到孝文帝的破格优遇。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对于王肃入魏后帮助北魏改革典章制度,给予高度评价,视为里程碑式的人物。王肃在江左原有妻室,但是北逃之时,匆匆不能相携,到北方就成了单身汉。据《建康实录》卷一六《魏虏传》:“肃初为道人奔虏。”就是说,王肃逃亡时是作僧人装扮的,大概南北边境上僧人出入比较自由。可是装扮僧人毕竟不是真正出家,王肃到北魏以后,自然就回归俗装,也就是要过世俗人的生活了。另外建立家庭,已是无可避免。
王肃留在江左的妻女,历经千辛万苦,也来到北方。《魏书》卷六三《王肃传》:“(王肃子)绍,肃前妻谢生也,肃临薨,谢始携二女及绍至寿春。” 谢氏是谢庄的女儿,出身高贵,夫家罹难,她没有灰心,而是立志要携带儿女,千里寻夫。《洛阳伽蓝记》卷三延贤里正觉寺条,述其事最详:“(王)肃在江南之日,聘谢氏女为妻。及至京师,复尚公主。其后谢氏入道为尼,亦来奔肃。”谢氏出家为尼,显然不是出于宗教情怀,而是借此寻得机会北逃,这和六七年前王肃假扮僧人一样。但是她在寿春见到的王肃,已经有了名分地位不可撼动的妻子。向往已久的夫妻欢聚,变成公事公办的拘谨见面。这对于王肃、谢氏和陈留公主三人来说,都是异常沉重的。根据《洛阳伽蓝记》,出自书香世家的谢氏决定向丈夫表白心迹,可能见面的机会已经很难得到,所以她就写了前面的那首《赠王肃》。“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这首诗很可能使用了南朝流行的形式和技巧,向丈夫传递怀旧的情绪及鸳梦重温的期盼。
王肃读到了这诗,陈留公主自然也读到了。陈留公主怎么办呢?她以王肃的名义,写了一首《代答诗》作为回答:“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
公主委婉地拒绝了谢氏重归家庭的要求。按理,谢氏即使不能再作嫡妻,屈身以奉公主,二女共事一夫,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没有实现。夹在中间的王肃,“甚有愧谢之色”,只好在自己居家所在的洛阳延贤里筑一座正觉寺,把谢氏安置其中。谢氏出家为尼,是为了北上寻夫,而找到丈夫之后,却被迫要真的出家了,这真是人生弄剧。
陈留公主的一生也非常坎坷,特别是在婚姻上。如果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遇人不淑,另人扼腕。但她在遇到真爱之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执着,却是让我这个现代人在读到她的故事都为之动容的。
陈留公主最早的封号是彭城公主,彭城公主是孝文帝的第六妹。比照孝文帝的年龄,她大概出生在献文帝皇兴二年至五年之间(468-471),《魏书》卷五九《刘昶传》说:“昶适子承绪,主所生也。少而尫疾。尚高祖妹彭城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先昶卒,赠员外常侍。”这刘昶在北史有传,却也是从南朝亡命入北的前朝皇族。宋文帝义隆第九子。承绪先于刘昶而死(刘昶死于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死时最多不会超过三十岁。他什么时候与彭城公主结婚,史书没有记载。
《魏书》说刘承绪“少而尫疾”,古人解释尫疾是脊骨弯曲,可能主要由于发育不良,身体羸弱,不仅形象不佳,而且体质极差。孝文帝把妹妹嫁给这样一个男子,当然是出于政治考虑(当然,这桩婚事也可能是冯太后在世时所决定的)。刘承绪如果不早死,势必继承刘昶的“宋王”爵位,在北魏非宗室的王公大臣之中,地位相当隆显。更何况笼络刘昶的同时,在拓跋君主来看,刘昶为宋文帝之子,血统高贵,这门亲事也是风光的。可是,对于彭城公主来说,这个婚姻会有多少幸福呢?事实上刘承绪早死,彭城公主应当并无子女,可能就回到皇宫里居住了。
《魏书》卷六三《王肃传》:“诏肃尚陈留长公主,本刘昶子妇彭城公主也。”刘昶于太和二十一年死于彭城,这可能是公主避讳彭城而改称陈留的原因。
北朝的公主其性格自然有鲜卑那种直率还豪放的一面,而这些特质在陈留公主的身上表现更为突出。就在她遇到王肃之前的岁月里,就发生一件能够完全体现出她的这种敢爱敢反抗的性格。也就是著名的“拒婚废后”事件。
孝文帝的冯皇后希望她嫁给自己的弟弟冯夙,孝文帝也同意了,可是公主看不上冯夙。《魏书》卷一三《皇后传》:“是时,彭城公主,宋王刘昶子妇也,年少嫠居。北平公冯夙,后之同母弟也,后求婚于高祖,高祖许之。公主志不愿,后欲强之婚。”理论上说,既然孝文帝同意,冯皇后是可以强迫公主与冯夙成婚的。公主如果不采取非常举动,不能举出坚强的理由,就不得不嫁给自己绝不中意的郎君。被逼到绝境的彭城公主做出冒险举动,主动卷入到异常复杂的宫廷内争当中。“有日矣,公主密与侍婢及家僮十余人,乘轻车,冒霖雨,赴悬瓠奉谒高祖,自陈本意,因言后与菩萨乱状。高祖闻而骇愕,未之全信而秘匿之。”这是太和二十三年(499)春二月的事情。公主秘密离开洛阳,赶到孝文帝在悬瓠的大营,向皇帝哥哥检举皇后在宫中与人奸乱的事情,并“自陈”不愿嫁给冯夙的“本意”。恰好孝文帝又从别的渠道获得了冯皇后在宫内的情报,遂有废后之举。公主达到了目的,这门婚事自然无疾而终。而此时距离孝文帝之死,只有两个月了。
从史料时序看,王肃尚陈留公主,在宣武帝景明元年(500),这一年王肃三十七岁,陈留公主三十三岁左右。从王肃的位望才具看,陈留公主这次婚姻要远远好于她的第一次。然而,幸福的日子并不长久,不超过一年半。王肃在洛阳受到排挤,出掌对梁战事的东南前线,旋于景明二年(501)七月病死寿春。陈留公主似乎注定无法获得一个稳定的、长久的、幸福的婚姻。
王肃死后,他的一对子女并没有接受陈留公主这个后母,而是自己的回到了亲身母亲谢氏的身边。在王肃死后的王氏家庭生活中,陈留公主已经不再有什么影响了,也许,是她自己主动地淡出了这个突然出现的家庭。于是,陈留公主重新回到了过去的生命轨道:漂泊着,无所依归。
陈留公主再次寡居时,年龄不会超过三十五岁。这对于一些愿意攀附皇亲的人,还是有吸引力的。《魏书》卷六四《张彝传》,记录了陈留公主又一次谈婚论嫁的情况。张彝出身清河张氏,才望俱显,妻子病故,正要续弦。“时陈留公主寡居,(张)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你情我愿,再好不过。根据《资治通鉴》卷一四五,这是景明三年(502)的事。这一年,张彝四十一岁,公主约有三十四、五岁,寡居也差不多有一年了,正是组成半路夫妻的好时候。
可是斜次里杀出个高肇,也看上了陈留公主。高肇是宣武帝的舅舅,时任尚书左仆射,正是炙手可热的权臣。但是高肇虽然自称出自名门勃海高氏,但实际上来自辽东,很可能是高丽人。高肇本人粗劣无文,凭着与皇帝的亲戚关系成了暴发户,当时舆论,恐怕没有什么好说法。陈留公主先后所嫁,一为刘宋皇室后裔,一为琅琊王氏的名士,她还拒绝过另一位外戚贵人的求亲,对于高肇的求婚爽快地拒绝了。这一下激怒了高肇,就在政治上陷害张彝。这自然也阻挠了陈留公主的婚事。不久张彝中风偏瘫,不再见他与陈留公主之间还有什么联系。
人的人生历程不仅取决于她的意志和性格很多时候,无法预计的因素会改写她的人生,夺取她的梦想。陈留公主第一次嫁人时,全凭他人,自己没有发言的机会。后来她再嫁王肃,欲嫁张彝,两拒外戚求婚,个人意志捍卫了自己的利益。可是,王肃早死,张彝被谮,这些,就不是她可以驾驭的因素了。命运在更大程度上显示了超越于个人意志的力量。
附:
《魏书·王肃传》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司马衍丞相王导之后也。父奂,萧赜尚书左仆射。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是岁,太和十七年也。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自谓君臣之际犹玄德之遇孔明也。寻除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赐爵开阳伯;肃固辞伯爵,许之。
诏肃讨萧鸾义阳。听招募壮勇以为爪牙,其募士有功,赏加常募一等;其从肃行者,六品已下听先拟用,然后表闻;若投化之人,听五品已下先即优授。于是假肃节,行平南将军。肃至义阳,频破贼军,降者万余。高祖遣散骑侍郎劳之,以功进号平南将军,赐骏马一匹,除持节、都督豫囗东郢三州诸军事、本将军、豫州刺史、扬州大中正。肃善于抚接,治有声称。
寻征肃入朝,高祖手诏曰:“不见君子,中心如醉;一日三岁,我劳如何?饰馆华林,拂席相待,卿欲以何日发汝坟也?故复此敕。”又诏曰:“肃丁荼虣世,志等伍胥,自拔吴州,膺求魏县,躬操忘礼之本,而同无数之丧,誓雪怨耻,方展申复,穷谕再期,蔬缊不改。诚季世之高风,末代之孝节也。但圣人制礼,必均愚智;先王作则,理齐盈虚。过之者俯而就之,不及者企而行之。曾参居罚,宁其哀终;吴员处酷,岂闻四载?夫三年者,天下之达丧,古今之所一。其虽欲过礼,朕得不制之以礼乎?有司可依礼谕之,为裁练禫之制。”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之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但此月十日已来炎热焦酷,人物同悴,而连云数日,高风萧条。虽不食数朝,犹自无感,朕诚心未至之所致也。”肃曰:“臣闻圣人与凡同者五常,异者神明。昔姑射之神,不食五谷,臣常谓矫。今见陛下,始知其验。且陛下自辍膳以来,若天全无应,臣亦谓上天无知,陛下无感。一昨之前,外有滂泽,此有密云,臣即谓天有知,陛下有感矣。”高祖遣舍人答曰:“昨内外贵贱咸云四郊有雨,朕恐此辈皆勉劝之辞。三覆之慎,必欲使信而有征。比当遣人往行,若果雨也,便命大官欣然进膳。岂可以近郊之内而慷慨要天乎?若其无也,朕之无感,安用朕身以扰民庶!朕志确然,死而后已。”是夜澍雨大降。
以破萧鸾将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加都督豫、南兖、东荆、东豫四州诸军事,封汝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持节、中正、刺史如故。肃频表固让,不许,诏加鼓吹一部。二十二年,既平汉阳,诏肃曰:“夫知己贵义,君臣务恩,不能矜灾恤祸,恩义焉措?卿情同伍员,怀酷归朕,然未能翦一仇人,馘彼凶帅,何尝不兴言愤叹,羡吴闾而长息。比获萧鸾辅国将军黄瑶起,乃知是卿怨也。寻当相付,微望纾泄,使吾见卿之日,差得缓怀。”初,赜之收肃父奂也,司马黄瑶起攻奂杀之,故诏云然。
高祖之伐淮北,令肃讨义阳,未克,而萧鸾遣将裴叔业寇涡阳。刘藻等救之,为叔业所败。肃表求更遣军援涡阳。诏曰:“得表览之怃然。观卿意非专在水,当是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事往势难故也。朕若分兵,遣之非多,会无所制,多遣则禁旅难阙。今日之计,唯当作必克之举,不可为狐疑之师,徒失南兖也。卿便息意停彼,以图义阳之寇。宜止则止,还取义阳;宜下则下,镇军淮北。深量二途,勿致重爽。若孟表粮尽,军不及至,致失涡阳,卿之过也。”肃乃解义阳之围,以赴涡阳,叔业乃引师而退。肃坐刘藻等败,黜为平南将军,中正、刺史如故。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自鲁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诏肃尚陈留长公主,本刘昶子妇彭城公主也,赐钱二十万、帛三千匹。肃奏:“考以显能,陟由绩著,升明退暗,于是乎在。自百僚旷察,四稔于兹,请依旧式,考检能否。”从之。
裴叔业以寿春内附,拜肃使持节、都督江西诸军事、车骑将军,与骠骑大将军、彭城王勰率步骑十万以赴之。萧宝卷豫州刺史萧懿率众三万屯于小岘,交州刺史李叔献屯合肥,将图寿春。懿遣将胡松、李居士等领众万余屯据死虎。肃进师讨击,大破之,擒其将桥珉等,斩首数千。进讨合肥,生擒叔献,萧懿弃小岘南走。肃还京师,世宗临东堂引见劳之,又问江左有何息耗,肃曰:“如闻崔慧景已死。宝卷所仗,非邪即佞。天殆以此资陛下,廓定之期,势将不久。”以肃淮南累捷,赏帛四千七百五十匹,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封昌国县开国侯,食邑八百户,余如故。寻以肃为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持节,余官如故。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咸得其心。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为言。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世宗为举哀。诏曰:“肃奄至不救,痛惋兼怀,可遣中书侍郎贾思伯兼通直散骑常侍抚慰厥孤,给东园秘器、朝服一袭、钱三十万、帛一千匹、布五百匹、蜡三百斤,并问其卜迁远近,专遣侍御史一人监护丧事,务令优厚。”又诏曰:“死生动静,卑高有域,胜达所居,存亡崇显。故杜预之殁,窆于首阳;司空李冲,覆舟是托。顾瞻斯所,诚亦二代之九原也。故扬州刺史肃,诚义结于二世,英惠符于李杜,平生本意,愿终京陵,既有宿心,宜遂先志。其令葬于冲、预两坟之间,使之神游相得也。”赠侍中、司空公,本官如故。有司奏以肃忠心大度,宜谥匡公,诏谥宣简。肃宗初,诏为肃建碑铭。
彭城公主,宋王刘昶子妇也,年少嫠居。北平公冯夙,后之周母弟也。后求婚于孝文,孝文许之。公主志不愿,后欲强之,婚有日矣。公主密与侍婢及僮从十余人,乘轻车,冒霖雨,赴悬瓠,奉谒孝文,自陈本意。因言后与菩萨乱状。 ——《北史·列传后妃》
电视剧《星汉灿烂》作为最近的热播剧,其实一上线还是非常受欢迎的,大家纷纷期待的剧情,它终于来了,就是楼垚和程少商退婚,然后凌不疑借此机会,赶紧请求文帝代行父母之职,向程家四娘子提亲,看见这一幕很多观众都露出了姨母笑,程始本身在好友万将军的提点下答应了这门亲事,但是萧元漪却赶紧跪上前来,拼死拒婚,这是为什么呢?
1其实在程家,我们能看到萧元漪一直是那个非常有主见且很聪明的人,她拼死拒婚,我觉得是因为她看清了实际的情形,程家本出身乡野,现在才是新晋武将,在朝野上无权无势,家中除了程始始将军,三叔是县丞之外,还和万将军交好,朝中再无他人,而凌不疑为什么被大家叫十一郎,是因为他是文帝养子,本就养在跟前,所以大家都叫他十一郎,这样的门楣,萧元漪一看这样的话,女儿嫁过去必不受待见,所以害怕少商委屈的她,才拼死拒婚。
2凌不疑虽是文帝养子,但是在外面大家都知道凌不疑的父亲是凌益,后母淳于氏,先不说凌益好不好相处,光说淳于氏就不是好相处的,淳于氏还和汝阳王府关系匪浅,而汝阳王府的裕昌郡主一直心仪凌不疑,这样的环境下,少商如果嫁过去,必会受到婆母的欺负,再加上程家无权无势,这样的情况如果发生,程家根本帮不上忙
3萧元漪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不清楚凌不疑对程少商到底是什么感情,之前萧元漪问过程少商,和凌不疑是什么关系,但是少商说只是见过几面而已,这样的少商如果嫁过去,没有任何依仗,所以作为母亲萧元漪才会拼死相护。
1、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流落至幽州涿郡。期间结识刘备,并与刘备、张飞结成兄弟,感情好到连睡觉也要睡在一起。刘备担任平原相时,任命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2、阵斩颜良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却被刘备击败,曹操于是亲提大军出征,刘备败逃投奔袁绍,关羽战败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
3、镇守荆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备南逃,另遣关羽乘数百艘船驶向江陵(今湖北荆州)会合,但刘备于途中当阳(今湖北宜昌)长坂坡被曹操军追至,幸而关羽驶至汉津(今湖北荆门),一同乘船至夏口(今湖北武汉)。
4、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但不久事情败露,几人被曹操所杀。曹操于是召曹仁为征南将军,讨伐关羽。曹仁屯樊期间,大肆征调徭役,南阳郡一带军民苦不堪言。
5、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曹操以为汉献帝在许,与关羽军相近,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用答应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出兵攻击关羽。同时曹操派遣徐晃、赵俨等率军救援樊城,更准备亲自征讨关羽。
扩展资料:
后世地位:
民间信仰
民间所供奉的“关公”又被台湾信徒称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东南亚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域,关公的信仰也都相当盛行,华侨在国外从商者很多,因此对于作为武财神的关公也多加崇祀。
文化信仰
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释教对关云长的信仰只是限于供奉,并无祈祷、赞颂以及供奉仪轨,而在藏传佛教中,有多位大师著有供赞仪轨,如章嘉大师、土观大师以及这世大宝法王、亚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识仁波切也曾著有关云长简略供赞。
-关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