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服务区属于哪里

宕昌服务区属于哪里,第1张

宕昌县。根据地图查询得知,宕昌服务区是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范围内,因此属于宕昌县。服务区是指专门为乘客和司机停留休息的场所,应提供停车场、公共厕所、加油站、车辆修理所、餐饮与小卖部等设施,平均间距约50千米。

神奇官鹅·兰渝铁路如意之旅

线路一:重庆/成都—四川南充、广元—武都(万象洞)—宕昌(官鹅沟、哈达铺)—岷县(狼渡滩草原)—漳县(贵清山)—渭源(渭河源)—兰州(5—7日游,总里程约900km)。

游程推荐:“华夏北方第一溶洞”武都万象洞,“西北九寨”宕昌官鹅沟,“红军长征加油站”哈达铺,“黄土高原的绿岛”贵清山等。

武都万象洞

宕昌官鹅沟

哈达铺

贵清山

线路二:重庆/成都—武都—文县—宕昌—康县—成县—西和—礼县—武山—天水—平凉—泾川—庆阳—陕西黄帝陵(5—7日游,总里程约1700km)。

游程推荐:中国四大天池文县天池,武都万象洞,宕昌官鹅沟,“陇上西双版纳”康县阳坝,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花桥村,成县西狭颂,西和晚霞湖,大秦帝国起源地——礼县秦文化博物馆,世界最大摩崖石刻——武山水帘洞石窟,陇上神泉——天水街子温泉、武山温泉,世界文化遗产天水麦积山石窟,华夏人文始祖宗祠天水伏羲庙,见证华夏文明八千年历史的秦安大地湾遗址,“道源圣地”平凉崆峒山,泾川大云寺、王母宫,泾川南石窟,华夏农耕文明发祥地庆阳周祖陵,庆阳北石窟。

线路三:重庆/成都—宕昌—兰州(4—5日游,总里程1100km)。

游程推荐:宕昌官鹅沟景区、大河坝森林公园、哈达铺长征纪念馆,甘肃省博物馆、百里黄河风情线(水车博览园、百年黄河铁桥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白塔山、兰州碑林。

线路四:重庆/成都—兰州—天水羲皇故里游—陕西西安(3—5日游,总里程约1500km)。

游程推荐:甘肃省博物馆、品尝兰州风味牛肉面、百里黄河风情线(水车博览园、黄河母亲雕像、中山铁桥、白塔山),武山水帘洞,甘谷大象山,天水麦积山、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秦安大地湾遗址。

小说原型

冯润,孝文幽皇后(469年-499年),名不详,野史上说其名为冯润,冯妙莲之名始见于90年代短篇小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第二任皇后,长乐信都(今河北省枣强县东北)人,谥号为幽皇后。

魏书北史

列传第一

孝文幽皇后,亦冯熙女。母曰常氏,本微贱,得幸于熙,熙元妃公主薨后,遂主家事。生后与北平公夙。文明太皇太后欲家世贵宠,乃简熙二女俱入掖庭,时年十四。其一早卒。后有姿媚,偏见爱幸。未几疾病,文明太后乃遣还家为尼。高祖犹留念焉。岁余而太后崩。高祖服终,颇存访之。又闻后素疹痊除,遣阉官双三念玺书劳问,遂迎赴洛阳。及至,宠爱过初,专寝当夕,宫人稀复进见。拜为左昭仪,后立为皇后。

始以疾归,颇有失德之闻。高祖频岁南征,后遂与中官高菩萨私乱。及高祖在汝南不豫,后便公然丑恣,中常侍双蒙等为其心腹。中常侍剧鹏谏而不从,愤惧致死。是时,彭城公主,宋王刘昶子妇也,年少嫠居。北平公冯夙,后之同母弟也,后求婚于高祖,高祖许之。公主志不愿,后欲强之。婚有日矣,公主密与侍婢及家僮十余人,乘轻车,冒霖雨,赴悬瓠奉谒高祖,自陈本意,因言后与菩萨乱状。高祖闻而骇愕,未之全信而秘匿之,惟彭城王侍疾左右,具知其事。此后,后渐忧惧,与母常氏求托女巫,祷厌无所不至,愿高祖疾不起,一旦得如文明太后辅少主称命者,赏报不赀。又取三牲宫中妖祠,假言祈福,专为左导。母常或自诣宫中,或遣侍婢与相报答。高祖自豫州北幸邺,后虑还见治检,弥怀危怖,骤令阉人托参起居,皆赐之衣裳,殷勤托寄,勿使漏泄。亦令双蒙充行,省其信不。然惟小黄门苏兴寿密陈委曲。高祖问其本末,敕以勿泄。至洛,执问菩萨、双蒙等六人,迭相证举,具得情状。高祖以疾卧含温室,夜引后,并列菩萨等于户外。后临入,令阉人搜衣中,稍有寸刃便斩。后顿首泣谢,乃赐坐东楹,去御筵二丈余。高祖令菩萨等陈状,又让后曰:“汝母有妖术,可具言之。”后乞屏左右,有所密启。高祖敕中侍悉出,唯令长秋卿白整在侧,取卫直刀柱之。后犹不言。高祖乃以绵坚塞整耳,自小语呼整再三,无所应,乃令后言。事隐,人莫知之。高祖乃唤彭城、北海二王令入坐,言:“昔是汝嫂,今乃他人,但入勿避。”二王固辞,不获命。及入,高祖云:“此老妪乃欲白刃插我肋上!可穷问本末,勿有所难。”高祖深自引过,致愧二王。又云:“冯家女不能复相废逐,且使在宫中空坐,有心乃能自死,汝等勿谓吾犹有情也。”高祖素至孝,犹以文明太后故,未便行废。良久,二王出,乃赐后辞死诀。再拜稽首,涕泣歔欷。令入东房。及入宫后,帝命阉人有所问于后。后骂曰:“天子妇,亲面对,岂令汝传也!”高祖怒,敕后母常入,示与后状,常挞之百余乃止。高祖寻南伐,后留京师。虽以罪失宠,而夫人嫔妾奉之如法。惟令世宗在东宫,无朝谒之事。高祖疾甚,谓彭城王勰曰:“后宫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为之所,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可赐自尽别宫,葬以后礼,庶掩冯门之大过。”高祖崩,梓宫达鲁阳,乃行遗诏。北海王详奉宣遗旨,长秋卿白整等入授后药。后走呼不肯引决,曰:“官岂有此也,是诸王辈杀我耳!”整等执持,强之,乃含椒而尽。殡以后礼。梓宫次洛南,咸阳王禧等知审死,相视曰:“若无遗诏,我兄弟亦当做计去之,岂可令失行妇人宰制天下,杀我辈也。”谥曰幽皇后,葬长陵茔内。

列传第五十二

尝以立冯昭仪,百官夕饮清徽后园,高祖举觞赐祚及崔光曰:「郭祚忧劳庶事,独不欺我;崔光温良博物,朝之儒秀。不劝此两人,当劝谁也?」其见知若此。

列传第七十九

高祖后知其能,及迁洛,稍加眷幸。体小不平,及所宠冯昭仪有疾,皆令处治。

列传第八十二

王遇,字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已来,恒为渠长。父守贵,为郡功曹,卒。遇既贵,追赠安西将军、秦州刺史、澄城公。

遇坐事腐刑,为中散,迁内行令、中曹给事中,加员外散骑常侍、右将军,赐爵富平子。迁散骑常侍、安西将军,进爵宕昌公。拜尚书,转吏部尚书,仍常侍。例降为侯。出为安西将军、华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幽后之前废也,遇颇言其过。及后进幸,高祖对李冲等申后无咎,而称遇谤议之罪。冲言:「果尔,遇合死也。」高祖曰:「遇旧人,未忍尽之,当止黜废耳。」遂遣御史驰驿免遇官,夺其爵,收衣冠,以民还私第。世宗初,兼将作大匠。未几,拜光禄大夫,复夺爵。

志第四 天象一之四

十八年四月甲寅,荧惑入轩辕,后妃之戒也。是时,左昭仪得幸,方谮诉冯后,上蛊而惑之。故天若言曰:夫肤受之微不可不察,亦自我天视而降鉴焉。至十九年三月,月犯轩辕;二十年七月辛巳,又掩填星。是月,冯后竟废,寻以忧死,而立左昭仪,是为幽后。次年,追废林贞后为庶人。二十二年正月,月又掩轩辕。十一月,又彗星起轩辕,历鬼南,及天汉。天又若曰:是固多稷德,宜其彗除矣。行历鬼,又强死之征。姊妹花明并姿丽,颛房宠独在昭仪。缘何菩萨开*戒,贞谨应惭练行尼。

出身名门

孝圣宪皇后的父亲是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钮钴禄·凌柱。康熙朝四大辅臣遏必隆是她的曾祖。而大清王朝的满洲开国五大臣之一、后金第一将巴图鲁额亦都是她的曾祖父。额亦都(1562年~1621年)自幼归附努尔哈赤,太祖建立八旗制度后,隶属满洲镶黄旗,在清初参加了讨尼堪外兰、取色克济等城、取巴尔达城、败萨克察人入扰、拿尼玛兰、章嘉、索尔瑚等城寨、击败叶赫九部联军、破扈伦四部等等重大战役,可谓是身经百战,累立战功,先后授一等大臣、总兵官等。额亦都的儿子是遏必隆,此人与康熙朝的 鳌拜、索尼、苏克萨哈同是四大辅臣,遏必隆一生没有自己的主见,属于墙头草的类型,但是他的官运最长,随着其他三大辅臣死后,他更是百官之首了。

而到了凌柱这里就没什么官位了,所以钮祜禄氏当时是被作为秀女指婚给当时的胤禛的,钮祜禄氏刚到藩府的时候地位不是很高,只是格格身份。但是钮祜禄氏为人贤惠勤劳,康熙对这个儿媳妇很是夸赞,到了后来她为雍正生了一个弘历这个皇孙之后更是专门召见了她。弘历深受康熙的宠爱,被接到了皇宫抚养,自此钮祜禄氏的地位也大为提升。 钮祜禄氏家族在大清朝可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钮祜禄,满语“狼”。

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满语“钮祜禄”汉译“狼”之意。“狼”是满族先世女真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明代称“钮祜禄氏”。满洲氏族“钮祜禄”氏,冠以汉字姓称“钮”姓,也有的冠以汉字姓称“郎”姓。“钮祜禄”氏是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氏族。详见《满族八大姓》。钮祜禄氏家族出了很多的人才,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大贪官和珅了。

嫁入贝勒府

钮祜禄氏在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被指婚给当时还是雍贝勒的胤禛时才11岁,由于其父亲凌柱身份官位不高,而当时胤禛的封爵是贝勒(仅次于王爵),所以当时钮祜禄氏得身份是为格格身份,这一身份直到弘历的降生才得以改变。

在《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诞弘历于雍和宫。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记载。

历史:

甘南历史悠久。

新石器时代在三河一江流域就有人类开发这块亘古荒原,甘南的羌部逐渐建立自己的部落联盟或依附中原王朝。

秦时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

西汉时,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

隋时的临洮郡、桴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

唐朝初年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

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宣慰司统领。

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

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

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

1949年9月~12月,临潭、卓尼、夏河、西固相继解放。

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

州府设在合作市,是甘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文化:

甘南藏族的风俗习惯是甘南藏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甘南藏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藏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藏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服饰:甘南藏族由于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高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喜欢穿用羊皮缝制的藏袍,藏袍宽大肥长、耐磨保暖,白天束带为衣,夜晚解带当被。

藏袍一般样式是领宽,腰肥、袖管长出手面1尺多,下襟长出脚面2—3寸,开右襟。

饮食:安多藏族人家每日3~4餐,有奶茶、油条、糌粑,还有酸奶、肉饺、肉包、面条和手抓羊肉等,调剂花样甚多,以肉食为主。

甘南藏族自治州建筑:甘南藏族的住室有两种。

牧民住的是帐房,农民住的是土木结构的平房。

帐房是牦牛毛加工而成的,均为黑色,结实耐用。

帐篷中间是长形土灶,左右两侧住宿,上席供奉佛像及经典,并陈设用铜、银制成的净水碗和酥油灯。

一般帐篷呈四方形,用8根立柱支撑着,有10数根牛毛绳的一端与篷顶拴结,牵另一端至帐外,拴在约一丈远的木橛上,使得帐篷平展、稳固。

帐篷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顶高17至18米。

顶部正中留一道宽一尺、长丈余可以开合的空隙,打开可以通风、排烟、散热,合盖则能防风雨、保温暖。

行路和运输:甘南藏族主要以牛马为交通工具。

马是 的翅膀,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在藏区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婚姻家庭:一般甘南藏族的未婚男女,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但是正式结婚要聘娶,要双方父母同意。

通婚范围,父系亲族严禁通婚;母系亲族经过几代以后方可通婚。

藏族婚姻恋爱,虽然也讲究门当户对,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一般说来,较为自由。

抢婚是又一种婚姻形式。

男女青年相爱,但女方父母不同意,男方便约好伙伴3—5人,夜间在女方的家门或帐篷柱上悄悄挂上一条哈达,瞒着女方家长把姑娘领走,第二天清晨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待女方父母应允后,再举行结婚仪式,这就叫抢婚。

招女婿也是甘南藏区常见的一种婚姻形式。

有一些家庭,在女儿相中对象后,便托媒说亲,经对方父母同意,招为女婿。

赘婿,不论在家庭和社会上,都受到尊重。

丧葬:甘南藏族认为人体是由土、水、火、气4种物质形成的,死后尸体仍要化为4种物质,所以甘南藏族的葬式分为土葬、水葬、火葬、风葬四种,最普遍的是风葬(也叫天葬)。

往来礼俗:甘南地区的藏族,重礼节、讲友谊、热情好客。

见面时伸出双手,掌心向上,笑脸相迎。

尊卑之间礼节极为严格,不能稍事疏忽。

遇婚丧和主要节日互送礼物。

春节前杀牛宰羊,按户分成份子,相互赠送,对贵客则用带羊尾的脊骨肉做成手抓款待,表示格外尊敬。

在家中同席饮酒、喝茶、吃饭,自觉地按年龄排序,长者上坐,如年长者迟到,则全体起立相迎。

禁忌:甘南藏族过去长期受到宗教的束缚,在生活上的禁忌特别多。

有的禁忌属于卫生范围,如禁忌用自己的茶缸、饭碗在水缸内舀水;忌讳对着人面咳嗽等。

有的属于礼貌等道德范畴,如禁忌背对着人,禁忌反手用勺添茶倒水等等。

有的禁忌反映出宗教的影响,认为与生死祸福息息相关,如不用刀宰杀牲畜,忌吃马、驴、骡等圆蹄牲畜的肉,禁食狗、猫、老鹰、麻雀、乌鸦等有爪子动物肉,也不得借用他人的工具、炊具宰杀和煮食这些肉类。

节日:甘南藏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六月会,四月佛月节,五月端午节和十月燃灯节等。

其中最热闹的是春节和六月会。

生产习惯:甘南农区的藏族背土、送粪、春耕、夏耘、秋获等,多由妇女操作。

解放前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较为原始。

对水、旱、虫、雹等灾害无能为力,一般求之于宗教,-进行念经,煨桑活动。

山地轮歇、作物倒茬等则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畜的适合当地情况的生产经验。

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都有自然形成的劳动组织形式,如“送粪组”、“耕种组”、“修渠组”、“收割组”等。

甘南可供开发利用的景区景点有7大类33种153处。

详见:甘南藏族自治州。

  1、历史没有甄嬛这个人,但是有历史原型。原型是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2、人物简介

  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1693年1月1日(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 十三岁时入侍雍和宫邸,号格格,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下皇四子弘历。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九年孝敬宪皇后去世后摄六宫事。雍正十三年儿子弘历(乾隆皇帝)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卒于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3、生平

  孝圣宪皇后最初在雍亲王府邸为妾,号格格,为低阶侍妾。十余年间皆号格格,也未生下其他皇子,看来并不受宠。直到弘历降生才得以改变。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庚午,生雍亲王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雍正即位初,封为熹妃,居景仁宫。地位次于乌拉那拉皇后、年贵妃、齐妃。但后来随着年妃、皇后相继逝世,齐妃之子弘时失帝意,地位日渐升高。八年(1730年),晋封为熹贵妃,为雍正朝后期后宫统摄者。

史宁,字永和,南北朝时期建康表氏人也。史宁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从他的曾祖父到父亲都只是朝廷里的低级官员。史宁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因功拜为别将。

北魏末年,荆州地区多暴乱,朝廷派贺拔胜出任荆州刺史,而史宁这时候是贺拔胜的军司,也率步骑一千随贺拔胜前往荆州赴任。在荆州,史宁平乱有功,没多久就拜为南郢州刺史。后来,贺拔胜出任大行台,又保荐史宁做大都督。史宁率步骑一万攻下南梁的下戍,朝廷论功行赏,封武平县伯,邑五百户。后来,史宁又攻下南梁的齐兴镇等九座城池,可是,这一次还没来得及论功行赏,北魏王朝就完蛋了。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不愿作受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随即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从洛阳迁都于邺,史称东魏。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杀孝武帝元修。第二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东魏迁都于邺后,高欢派后来把南梁闹得天翻地覆的侯景经略河南。侯景苦心经营,于534年率军进攻荆州,贺拔胜不敌,率军投奔南梁,史宁也随同贺拔胜一起投梁。

在南梁,梁武帝萧衍十分欣赏史宁,对他说:“观卿风表,终至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乡。” 史宁回答:“臣世荷魏恩,位为列将,天长丧乱,本朝倾覆,不能北面逆贼,幸得息肩有道。傥如明诏,欣幸实多。”史宁说着就声泪俱下,萧衍也为之动容。

在南梁过了三年,西魏大统二年(公元536年),史宁终于随贺拔胜一起回到了西魏,而且进爵为侯,增邑三百户。后来,又升车骑将军、行泾州事。在泾州任上,以莫折后炽为首的叛军时常骚扰百姓,史宁和行原州事李贤一起把这伙叛军给灭了。

再后来,史宁转通直散骑常侍、东义州刺史。东义州位于东西两魏的交界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西部,两国也交战的主战场就在附近。就在史宁出任东义州刺史的时候,东魏方面也委任胡梨苟为东义州刺史。史宁刚刚到任,胡梨苟也到了,史宁率军迎击,破之,斩东魏洛安郡守冯善道。由于东义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地的老百姓都离开家乡逃荒去了,史宁到任后,尽心安抚,东义州的老百姓又逐渐回到家乡。

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史宁转任凉州刺史。凉州位于西魏的西北部边境,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史宁还没有到任,前任凉州刺史宇文仲和就占据凉州城,犯上作乱。朝廷下诏,命独孤信率军和史宁一起讨伐宇文仲和,独孤信是八大柱国之一。史宁先一步到达凉州,对参与叛乱者阐明利害关系,城中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陆续归附到史宁的帐下,只有宇文仲和仍然占着城池不肯投降,不过宇文仲和已经众叛亲离,没多久就被史宁打败,凉州也回到了西魏。史宁因平定凉州叛乱有功,又加官进爵,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凉、西凉二州诸军事、散骑常侍、凉州刺史。

西魏大统十五年(公元549年),史宁再一次得到晋升的机会,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进爵为公。

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西魏边境上的宕昌羌族人獠甘叛乱,驱逐原先的羌族首领弥定,自立为王,并和周边的乞铁匆、郑五丑等叛乱势力相勾结。朝廷再一次命史宁和宇文贵、豆卢宁率军前去讨伐,而后两人都位列西魏的十二大将军。史宁向宕昌进军,沿途山路险阻,最窄的地方只能让单骑通过,獠甘派部将在沿途建营寨想守住这些险要地段,均被史宁一一攻克。獠甘率三万人进攻史宁,也被史宁率军打的大败,一路狂奔,逃回自己的大本营,史宁率军紧追不舍,直奔宕昌。獠甘没有办法,只能带着一百多骑兵投奔了生羌的巩廉玉。在西魏军的帮助下,弥定得以复位。但是,史宁并没有满足,他想抓到叛乱的罪魁祸首獠甘。史宁对外声称自己要班师回朝,獠甘一听说史宁要班师了,十分兴奋,召集旧党,准备进攻弥定,东山再起。眼看獠甘中计了,可是西魏军中的一些将领却不想打了,可能是出来的日子久了,上到将军下到士兵都想家了,他们觉得经过先前的战斗,现在的獠甘势力已经很弱,已经复位的弥定完全可以应付得了他。但是,史宁不同意班师,“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岂可舍将灭之寇,更烦再举。人臣之礼,知无不为。以此观诸君不足与计事也。如更沮众,宁岂不能斩诸君邪!”诸将不敢再反对,进军大败獠甘军,生擒獠甘,将其斩首,还抓到了收留獠甘的巩廉玉,将其送到朝廷。史宁在凉州刺史任上,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恩威并施,这些蛮族都很敬畏他,凉州的老百姓对他也是感恩戴德。

后来,史宁奉命率所部去镇守河阳。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史宁又出任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

东、西两魏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互相争斗,双方各有优势,几次大战也互有胜负,谁也没占着大便宜。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同时,双方也努力地寻求外援。他们都想争取北方草原上的柔然,谁也不想在两家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还要担心身后的柔然是不是会插上一脚。而一开始,柔然和西魏是保持着和亲关系的,但是后来,柔然渐渐地偏向了东魏。

事实上,这个时候,草原上的霸主柔然已经没落。草原上的新兴势力就是突厥。突厥源出于丁零、铁勒,原先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后来南迁到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公元五世纪中叶,突厥被柔然征服,被迫迁居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突厥人善于锻铁,成为柔然的奴隶后,为柔然奴隶主锻铁,被柔然称为“锻奴”。

后来,柔然多次被北魏太武帝领兵击败,很多敕勒高车等各部落纷纷脱离柔然统治,投向北魏一方。而随着柔然军事上的惨痛失利,其他尚未投靠北魏的草原部落都开始不断进行逃亡和反抗。突厥人也逐步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吞并了铁勒各部五万余落,于是有了自立的意思,阿史那土门柔然阿那瑰可汗求婚,阿那瑰大怒,侮辱突厥是柔然的“锻奴”。阿史那土门也怒了,杀了柔然的使者,转而遣使向西魏求婚,547年,西魏将长乐公主嫁与阿史那土门。

突厥想要取代柔然成为草原上新的霸主,而西魏也想报柔然背叛的一箭之仇,更重要的是要消灭自己竞争对手东魏的外援。于是,在对待柔然的问题上,西魏和新兴的突厥走到了一起,两家开始联合进攻柔然。两家联军,身为西魏北部边境的凉州刺史,史宁自然而然的成为西魏的主将。

西魏的大冢宰宇文泰对史宁也十分信任,一次,史宁的使者进京向宇文泰请示事情,宇文泰把自己的衣服、弓箭、盔甲赐给史宁,对史宁的使者说:“为我谢凉州,孤解衣以衣公,推心以委公,公其善始令终,无损功名也。”

公元552年,阿史那土门起兵东征,留其弟室点密守卫突厥故地。在怀荒镇以北击败阿那瑰,阿那瑰自杀,其子庵罗辰逃到北齐(公元550年,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柔然的残余势力只好立阿那瑰的叔父邓叔子为新主。于是,阿史那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与此同时,史宁也率兵进攻柔然,抓到了阿那瑰的儿子和孙子,还有一些部落的酋长。

公元553年,阿史那土门病逝,其子阿史那科罗继位,就是突厥乙息记可汗,不过他仅在位一年就病逝了。死后传位给他的弟弟阿史那俟斤,就是突厥的木杆可汗,这个木杆可汗可是在突厥崛起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俟斤又名燕都,史书上称其“状貌奇异,面广尺余,其色赤甚,眼若琉璃,刚暴,勇而多知,务于征伐。”阿史那俟斤率兵击败邓叔子,邓叔子只好率残兵败将投奔西魏(后来,在阿史那俟斤的要求下,西魏杀了邓叔子)。阿史那俟斤又西破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这时候的突厥,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灭了柔然以后,突厥和西魏又想到联合对付草原上的另一个对手――吐谷浑。这一次,西魏方面的主将仍然是史宁。

公元554年,突厥木杆可汗借道西魏凉州进攻吐谷浑,宇文泰命令史宁率军随从木杆可汗一起征讨。突厥、西魏联军原本打算偷袭,但是行军没有多久,吐谷浑就得到了消息,于是吐谷浑退到南山。木杆可汗原本打算分兵去追,然后诸军会师于青海。史宁建议:“树墩和贺真两城是吐谷浑的根基,如果能够攻下这两座城池,吐谷浑的其它领地就不攻自破。” 木杆可汗同意了这个策略,于是突厥军沿北道进军贺真,而西魏军则攻打南方的树墩城。

一路上,史宁率军击杀吐谷浑的娑周王,乘胜进逼树敦城。树墩城是吐谷浑的旧都,此时,吐谷浑国主夸吕已经到了贺真,守卫树敦城的是吐谷浑的征南王。西魏军攻城的过程中,史宁率军假装败退,征南王中计,出城追击,史宁回军奋战,城门都没来得及关闭,西魏军就已经攻入树墩城,生擒吐谷浑征南王。吐谷浑的贺罗拔王又占据险要、依山建栅,打算阻止西魏军。史宁率军攻栅,大破吐谷浑军,俘虏、斩杀万余人,获牲畜数万头。此时,木杆可汗也攻破了贺真,俘获吐谷浑国主的妻子。

史宁与木杆可汗会师于青海。木杆可汗对史宁大加赞赏,将自己所骑的宝马送给史宁,让他在自己的汗帐前骑乘,而自己则亲自步送史宁。突厥人觉得史宁每战必胜,对他很忌惮,都称他为:“此中国神智人也。”史宁班师的时候,木杆可汗又给他奴婢一百口,马五百匹、羊一万头。

读到这里,忽然想起了两宋的末年,历史尽有如此的相似之处。北宋联合北方新兴的女真人进攻辽国,女真人打的顺风顺水,占了辽国的大片领土。辽军虽然被女真打得大败,但是,宋军仍然没办法攻克这些残兵败将把守的城池。最后,还是靠着女真人的吹枯拉朽,灭了辽国,俘虏辽天祚帝。也就是这次两家的联合作战,让女真人彻底看清了北宋的软弱无能。因此,没过两年,“靖康之耻”就发生了,北宋被灭。一百多年后,南宋也几乎是重演了北宋的结局,联合蒙古灭金,后来又被蒙古灭了。这样看来,如果没有史宁在和突厥的联合作战中的强悍表现,“靖康之耻”也许也就会提前发生在西魏的末年。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死了,长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次年,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孝闵帝),国号周,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史称北周。史宁被拜为小司徒,出任荆襄淅郢等五十二州及江陵镇防诸军事、荆州刺史。史宁到了荆州任上,可能是老糊涂了,一改往日作风,骄奢*逸、 、不遵法纪,名声大损,甚至都传到了凉州,可谓晚节不保。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史宁死在荆州任上,死后谥为烈。

史宁深谙兵法之道,临阵指挥也很有法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在凉州刺史任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堪称当时的名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 https://hunlipic.com/jiehun/1989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 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