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社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第1张

如果你发现你的社恐朋友,在最近的春招求职简历里写下“开朗乐观、易于相处”。

且出门之前,反复在镜子面前表演“hellohello你们好,哇我太开心了,想进入贵公司好久了”的热情打招呼话语。

那一刻,请不要打扰ta,也不要戳穿ta。

因为ta正在修炼每一位成熟社恐的必备技能——假装开朗

前两天,一个名为“为I做E”的词条突然涨到热搜榜第一,阅读量狂飙到两亿。

点进去一看,全是社恐人的满纸辛酸泪。

I和E,是MBTI心理测试里的一种性格分类,你可以将它粗暴地理解为I是内向社恐、E是外向社牛。

不爱社交的I人们内心更喜欢安静独处,可生活不让他们如愿。

总有那么一些时刻,I人必须逼自己一把。

哪怕内心已经在祈祷现在就来个小行星毁灭地球、顺便毁灭人类所有社交活动。

表面上依旧阳光开朗大E人,自我洗脑特长只有微笑。

01每个假装开朗的社恐都是半个影后影帝

I人们不得已假装开朗的瞬间,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而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假装外交熟练的I人,耗掉了多少演技。

UP主@累渠_前段时间一时兴起,举办了邀请陌生I人一起唱K的挑战活动。

本义是想观察一群内向的人在一起会怎样,想象中场面会窒息中带着一丝好笑。

他的想象没有错,这个活动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窒息而好笑的气息:

因为活动报名人数36,实到人数只有9。

每一个I人走进包厢时,都下意识地微微鞠躬说大家好,严肃地仿佛求职。

而落座后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完全没有话题可聊,只能彼此露出成年人的尴尬营业式微笑。

好不容易效仿英国人聊了一嘴天气:“今天好热啊。”

紧张到完全忘记那天的温度只有18℃,春天的小凉风刮得嗖嗖。

这期间有两个东北I人,大约是血脉的呼唤让他们无法人忍受ktv里的死寂氛围。

双双拿起了话筒,说要给大家热个场子。

社恐的性格底色却又让他们本能地彼此推脱,最后在谦让中开口唱歌。

如果你还不明白什么叫做“为I做E”,那这便是典型例子。

当一群I人已经冷场到极点时,总会有第一个无法忍受尴尬的I人尝试打破僵局、活跃气氛。

为了其他I人,这两位东北I人化身为E人。

哪怕自己也窘迫到无意识地扣手掐腿,也要唱完那首热场的民歌。

看完这个视频后我忍不住开始思考,东北地区的I人们会不会生活整体比其他地区I人困难些。

因为他们的东北老乡李雪琴似乎也经常陷入“为I做E”的困境。

她和毛不易一起主持交心谈话式节目《毛雪汪》,俩都是社恐I人,但李雪琴永远是负责找话题、打破冷场的那一个。

有一次节目嘉宾是龙丹妮,龙丹妮的聊天节奏快,到节目后半程话题似乎快聊没了。

这时候的李雪琴看起来有些疲惫,感觉已经是在单纯凭借东北本能,无意识地找话题继续聊下去、不让龙丹妮的话掉在地上。

说真的,我看这段节目的时候都很担心李雪琴累到睡着。

社恐的I人们也曾幻想过一种理想生活:

窝在自己的小家,只在想要时才和亲密的朋友家人聊聊天、出出门。

而所有不感兴趣的社交活动,都可以用“哎呀不好意思,我临时有事”来推掉。

via@叮叮猫但只要进入社会就将发现,这个幻想脆弱到只需招聘需求上有“擅长沟通”四个字就能轻易击碎。

I人也需要工作,I人只能微笑地对HR撒谎“我性格温和,善于处理同事关系、及时与同事沟通”。

然后在需要和陌生同事对接的时候,争取能线上就不线下。

线上沟通时还能用“哈哈哈哈哈”来假装自己开朗,线下就只能硬着头皮演戏祈祷邓超附体了。

人只要活在线下就免不了社交,哪怕你周末穿着T恤大裤衩随便出门散个步,也存在着遇上熟人的可能性。

俩人狭路相逢时I人只能强颜欢笑,但还是调动起全身肢体动作,努力去打了一个招呼。

打完后还得心虚地反思:“我刚刚表现的还行吧?没让人看出我其实不想打招呼吧?”

via @徐洁儿意识到I人在生活中有多需要演戏时,瞬间就能理解为什么社恐梁朝伟能当影帝了。

生活中有过太多需要假装的时刻,演着演着就会了。

02每次假装开朗结束我都想给自己挖条地洞

倘若把假装开朗描述成一种灾难,它给社恐I人们带来的伤害,无疑是递进式的。

刚意识到自己需要进入社交模式时,I人们体会到的是慌乱、窘迫与无助。

正如毛不易描述自己上节目在后台休息时,如果遇到其他艺人给大家送礼物,他会在听到隔壁休息室有动静时就进入战备状态。

在脑海中开始构想对方走进自己房间的画面,思考自己要说多少句“谢谢”、鞠多少个躬。

无数普通社恐人也会在同事分发零食、特产时经历类似的体验,悄悄用余光观察着那位同事发到哪了、什么时候轮到自己。

之所以用余光观察,则是害怕太过关注的话,会显得仿佛自己很想要那个特产or零食。

这一步最难的,是要在明知道同事正在分发特产,却还要在接到特产时明知故问、假装惊喜:

“哇这是什么!谢谢谢谢!”

嘴角努力扯出一个开朗的懵懂笑容,祈祷着自己的反应足够礼貌与热情。

过了窘迫难堪这一关,社交灾难的的折磨还没有结束。

对内向I人而言,比假装开朗进行时更让人痛苦的,是事后的“创伤应激症”:

每次假装开朗一分钟后,I人们都将陷入至少10分钟的后悔、自责与烦躁。

且至少需要独处十小时,才能抚平内心深处的别扭与不安。

读者@袅袅投稿说,她曾经和好朋友一起去环球影城玩,在园区内走了一天的路巨累,可俩人还是想等到天黑后看灯光秀。

俩人找了一个长椅休息,万万没有想到朋友因为太累竟然在长椅上睡着了。

结果每一个路过的园区工作人员,还有部分游客,看到她们后都好心地走上前问是否需要帮助,因为担心长椅上四仰八叉的朋友是身体不适晕厥。

她现在已经忘了,那个傍晚,自己到底和多少人堆着笑解释朋友正在睡觉,也忘了具体的措辞。后期,她甚至因为担心吵醒朋友,看到有人朝自己走来,就主动迎上去假装社牛、尽可能用搞笑的语调说:“不用担心,她只是在睡觉”。

但她到现在依旧清晰地记得,后来看灯光秀时,自己整个人像宕机了一般,甚至没有举起手机拍照打卡。‍‍‍‍‍‍‍

脑子里一直在不断地质问自己,当时为什么要假装搞笑女呢、为什么自己会在被别人注意到时如此无措不安呢等等问题。

‍‍‍且回家后在家里啥也不干、躺了周末两天,才觉得自己恢复了一点社交活力。

一个残忍的、会长久折磨内向者的事实是,不论你假装开朗多少遍,事后依旧会或多或少感到烦躁与抵触。

因为对I人来说,社交基本是一个纯粹的消耗活力的过程,而自己往往只能从从独处与内心世界获得活力。

无数次地假装开朗,或许能让你把各种场面话练习地更流畅,更让人瞧不出破绽。

内心深处,却依旧不喜欢那些场合。

然而更残忍的事实是,只有小孩子能以内向社恐为理由,逃避走亲戚、认识新朋友等不喜欢的场合。

而成年人,总有各种理由押解着他们必须堆着笑去假装开朗。

03成年人的社交无关喜好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浅社交擅长者”。

讲的是一类人群只能够应付比较表层的人际关系,但不擅长处理更深一步的社交。

和同事们相处,可以做到工作间隙彼此开开玩笑、看似其乐融融,但没法真的把相处不错的同事处成朋友。

火车上能和热情的陌生人地天南海北地聊上一刻钟,但大学时同班同学坐在旁边,自己却不敢开口开启一段对话。

换个视角来看,这不就是社恐成年人们的假装开朗moment。

只是在机械性地发挥自己习得的社交技能,达成一定目的而已。

有时这个目的是照顾他人,比如出门吃饭时,在喧哗的餐厅中需要高声喊服务员催菜。

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I人们大概率会坐在位置上默默等待服务员经过,再叫住对方。

可如果是与一个更内向的朋友一同聚餐,那么不少内向人最终会选择“为I做E”,拔高音调大声喊来远处的服务员。

强撑出一个成熟稳重、游刃有余的模样,进而不让朋友为难。

有时,这个目的是为了集体气氛。

向来被认为性格活泼的宋祖儿在节目中曾透露说,自己其实不是真的社牛。

她只是社恐到了极致、无法忍受尴尬氛围,最终选择了把自己最不堪的样子当谈资、当一个开篇笑话,让大家有事情可聊。

就像喜剧演员在台上卖丑一般,换得一个看似融洽的氛围。

更多时候,假装开朗的目的完全是生活所迫。

工作中有时需要外出学习,团建时需要表现得合群友善,租房买房时需要与中介斗智斗勇、刨根问底,售卖东西时需要主动吆喝……

生活中有数不清的社交场景,而大多数场景中,人们都会更偏爱一个处事游刃有余、待人主动热情的人。

久而久之,开朗也就无关性格与喜好,而变成了一种社交礼仪。

假装开朗,也就成为了I人的必修课程。

其实很多I人自己也能察觉到,自己假装开朗的状态是有些拙劣的。

经验老到的HR,一眼就能看出哪些人是假社牛、真社恐;日常相处中,大部分人也能感受到对方是真的健谈快乐,还是温和地迎合。

但这一切其实无伤大雅。

在面试中表演一个热情的应聘者,至少在社交礼仪层面能让对方感受到诚意与礼貌。

而在日常相处中表演一个努力找话题的聊天者,也至少能规避对方认为被厌恶的坏下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假装开朗就是I人回应外界的一种方式。

社交就和打字速度、剪视频、书法一样,是一种能力。

而恰巧,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不熟悉这份能力,因此无法轻松无负担地去应付千千万万、变化多端的社交场景。

于是学会了假装开朗,假装拥有了一份能受到喜爱与认同的能力。

或许随着经验越发丰富,每一个为假装开朗痛苦的I人,终将会与它和解。

社交时依旧会假装,事后依旧会有些烦躁不安。

但逐渐倾向于不认为那是自己的过错,只把它当做自己与世界相安无事的诀窍。

毕竟年龄越大、阅历越多,你就越发现比这更惨的事还多着呢。

装开朗算什么,社会还要逼着大家一起装孙子呢。

1、利用后备箱求婚

其实有一些女孩子做事比较低调,也不喜欢张扬的求婚,如果在后备箱买一些鲜花和小彩灯装饰一下也是可以的,将戒指和鲜花摆在最中间,低调但是又充满了仪式感,她看完也一定会很感动的。

2、在**院求婚

现在很多**院都是有这种形式的,就是可以选择找自己的一些朋友,选一个爱情**,然后把整个场次包下来,然后联系工作人员,在**结束后在屏幕上放映你们的一些感人的照片。

3、在家里求婚

因为现在很多的小情侣都已经同居住在一起了,两个人就差拿结婚证了,这个样子其实就比较好办了,可以将家里布置一下,给女朋友一个惊喜。

4、旅行求婚

可以带上女朋友一起两个人一起去一个都想去的地方旅游,然后在到了地方之后或者在那个城市的酒店里,就准备求婚,可以选择一个好的风景的地方。

5、在家宴上求婚

有的一部分女生,比较缺少安全感,因此需要男方家长的认可,所以男生可以准备的仔细一点,可以和家里人一起讲好,然后每一个家人都在旁边烘托气氛。

6、在一个比较浪漫的公园

可以提前找一个比较宽阔的公园,在人不多并且天气不错的情况下,提前布置一些有装扮的气球或者花瓣烟花之类的女孩子喜欢的,然后准备好了再带女孩子来这里。

7、把戒指放在书里

这是可以作为社恐的人的一个准备,可以买一本她喜欢的书,将戒指藏在书里,然后等她翻开书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戒指了,也算是一种小浪漫。

8、录像带求婚

可以自己录制一段视频,然后整理剪辑好之后,发送给她,如果你不敢当面表白怕自己太过于紧张的话,这个方法是非常好的,可以提前准备,出错的话就多录几次。

9、用广告牌

可以在她回家的路上,或者是在她逛街的路上,联系一些工作人员把路上的灯牌换成你想求婚的,然后等到她很感动的时候就出场正式求婚。

10、利用收音机

如果你知道她会在每天的某一个时候收听那个节目,就可以在那个电台接收听众来电的时候把电话打过去,当着很多听众的面表白,也是很浪漫的。

如果你发现你的社恐朋友,在最近的春招求职简历里写下“开朗乐观、易于相处”。

且出门之前,反复在镜子面前表演“hellohello你们好,哇我太开心了,想进入贵公司好久了”的热情打招呼话语。

那一刻,请不要打扰ta,也不要戳穿ta。

因为ta正在修炼每一位成熟社恐的必备技能——假装开朗

前两天,一个名为“为I做E”的词条突然涨到热搜榜第一,阅读量狂飙到两亿。

点进去一看,全是社恐人的满纸辛酸泪。

I和E,是MBTI心理测试里的一种性格分类,你可以将它粗暴地理解为I是内向社恐、E是外向社牛。

不爱社交的I人们内心更喜欢安静独处,可生活不让他们如愿。

总有那么一些时刻,I人必须逼自己一把。

哪怕内心已经在祈祷现在就来个小行星毁灭地球、顺便毁灭人类所有社交活动。

表面上依旧阳光开朗大E人,自我洗脑特长只有微笑。

01每个假装开朗的社恐都是半个影后影帝

I人们不得已假装开朗的瞬间,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而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假装外交熟练的I人,耗掉了多少演技。

UP主@累渠_前段时间一时兴起,举办了邀请陌生I人一起唱K的挑战活动。

本义是想观察一群内向的人在一起会怎样,想象中场面会窒息中带着一丝好笑。

他的想象没有错,这个活动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窒息而好笑的气息:

因为活动报名人数36,实到人数只有9。

每一个I人走进包厢时,都下意识地微微鞠躬说大家好,严肃地仿佛求职。

而落座后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完全没有话题可聊,只能彼此露出成年人的尴尬营业式微笑。

好不容易效仿英国人聊了一嘴天气:“今天好热啊。”

紧张到完全忘记那天的温度只有18℃,春天的小凉风刮得嗖嗖。

这期间有两个东北I人,大约是血脉的呼唤让他们无法人忍受ktv里的死寂氛围。

双双拿起了话筒,说要给大家热个场子。

社恐的性格底色却又让他们本能地彼此推脱,最后在谦让中开口唱歌。

如果你还不明白什么叫做“为I做E”,那这便是典型例子。

当一群I人已经冷场到极点时,总会有第一个无法忍受尴尬的I人尝试打破僵局、活跃气氛。

为了其他I人,这两位东北I人化身为E人。

哪怕自己也窘迫到无意识地扣手掐腿,也要唱完那首热场的民歌。

看完这个视频后我忍不住开始思考,东北地区的I人们会不会生活整体比其他地区I人困难些。

因为他们的东北老乡李雪琴似乎也经常陷入“为I做E”的困境。

她和毛不易一起主持交心谈话式节目《毛雪汪》,俩都是社恐I人,但李雪琴永远是负责找话题、打破冷场的那一个。

有一次节目嘉宾是龙丹妮,龙丹妮的聊天节奏快,到节目后半程话题似乎快聊没了。

这时候的李雪琴看起来有些疲惫,感觉已经是在单纯凭借东北本能,无意识地找话题继续聊下去、不让龙丹妮的话掉在地上。

说真的,我看这段节目的时候都很担心李雪琴累到睡着。

社恐的I人们也曾幻想过一种理想生活:

窝在自己的小家,只在想要时才和亲密的朋友家人聊聊天、出出门。

而所有不感兴趣的社交活动,都可以用“哎呀不好意思,我临时有事”来推掉。

via@叮叮猫但只要进入社会就将发现,这个幻想脆弱到只需招聘需求上有“擅长沟通”四个字就能轻易击碎。

I人也需要工作,I人只能微笑地对HR撒谎“我性格温和,善于处理同事关系、及时与同事沟通”。

然后在需要和陌生同事对接的时候,争取能线上就不线下。

线上沟通时还能用“哈哈哈哈哈”来假装自己开朗,线下就只能硬着头皮演戏祈祷邓超附体了。

人只要活在线下就免不了社交,哪怕你周末穿着T恤大裤衩随便出门散个步,也存在着遇上熟人的可能性。

俩人狭路相逢时I人只能强颜欢笑,但还是调动起全身肢体动作,努力去打了一个招呼。

打完后还得心虚地反思:“我刚刚表现的还行吧?没让人看出我其实不想打招呼吧?”

via @徐洁儿意识到I人在生活中有多需要演戏时,瞬间就能理解为什么社恐梁朝伟能当影帝了。

生活中有过太多需要假装的时刻,演着演着就会了。

02每次假装开朗结束我都想给自己挖条地洞

倘若把假装开朗描述成一种灾难,它给社恐I人们带来的伤害,无疑是递进式的。

刚意识到自己需要进入社交模式时,I人们体会到的是慌乱、窘迫与无助。

正如毛不易描述自己上节目在后台休息时,如果遇到其他艺人给大家送礼物,他会在听到隔壁休息室有动静时就进入战备状态。

在脑海中开始构想对方走进自己房间的画面,思考自己要说多少句“谢谢”、鞠多少个躬。

无数普通社恐人也会在同事分发零食、特产时经历类似的体验,悄悄用余光观察着那位同事发到哪了、什么时候轮到自己。

之所以用余光观察,则是害怕太过关注的话,会显得仿佛自己很想要那个特产or零食。

这一步最难的,是要在明知道同事正在分发特产,却还要在接到特产时明知故问、假装惊喜:

“哇这是什么!谢谢谢谢!”

嘴角努力扯出一个开朗的懵懂笑容,祈祷着自己的反应足够礼貌与热情。

过了窘迫难堪这一关,社交灾难的的折磨还没有结束。

对内向I人而言,比假装开朗进行时更让人痛苦的,是事后的“创伤应激症”:

每次假装开朗一分钟后,I人们都将陷入至少10分钟的后悔、自责与烦躁。

且至少需要独处十小时,才能抚平内心深处的别扭与不安。

读者@袅袅投稿说,她曾经和好朋友一起去环球影城玩,在园区内走了一天的路巨累,可俩人还是想等到天黑后看灯光秀。

俩人找了一个长椅休息,万万没有想到朋友因为太累竟然在长椅上睡着了。

结果每一个路过的园区工作人员,还有部分游客,看到她们后都好心地走上前问是否需要帮助,因为担心长椅上四仰八叉的朋友是身体不适晕厥。

她现在已经忘了,那个傍晚,自己到底和多少人堆着笑解释朋友正在睡觉,也忘了具体的措辞。后期,她甚至因为担心吵醒朋友,看到有人朝自己走来,就主动迎上去假装社牛、尽可能用搞笑的语调说:“不用担心,她只是在睡觉”。

但她到现在依旧清晰地记得,后来看灯光秀时,自己整个人像宕机了一般,甚至没有举起手机拍照打卡。‍‍‍‍‍‍‍

脑子里一直在不断地质问自己,当时为什么要假装搞笑女呢、为什么自己会在被别人注意到时如此无措不安呢等等问题。

‍‍‍且回家后在家里啥也不干、躺了周末两天,才觉得自己恢复了一点社交活力。

一个残忍的、会长久折磨内向者的事实是,不论你假装开朗多少遍,事后依旧会或多或少感到烦躁与抵触。

因为对I人来说,社交基本是一个纯粹的消耗活力的过程,而自己往往只能从从独处与内心世界获得活力。

无数次地假装开朗,或许能让你把各种场面话练习地更流畅,更让人瞧不出破绽。

内心深处,却依旧不喜欢那些场合。

然而更残忍的事实是,只有小孩子能以内向社恐为理由,逃避走亲戚、认识新朋友等不喜欢的场合。

而成年人,总有各种理由押解着他们必须堆着笑去假装开朗。

03成年人的社交无关喜好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浅社交擅长者”。

讲的是一类人群只能够应付比较表层的人际关系,但不擅长处理更深一步的社交。

和同事们相处,可以做到工作间隙彼此开开玩笑、看似其乐融融,但没法真的把相处不错的同事处成朋友。

火车上能和热情的陌生人地天南海北地聊上一刻钟,但大学时同班同学坐在旁边,自己却不敢开口开启一段对话。

换个视角来看,这不就是社恐成年人们的假装开朗moment。

只是在机械性地发挥自己习得的社交技能,达成一定目的而已。

有时这个目的是照顾他人,比如出门吃饭时,在喧哗的餐厅中需要高声喊服务员催菜。

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I人们大概率会坐在位置上默默等待服务员经过,再叫住对方。

可如果是与一个更内向的朋友一同聚餐,那么不少内向人最终会选择“为I做E”,拔高音调大声喊来远处的服务员。

强撑出一个成熟稳重、游刃有余的模样,进而不让朋友为难。

有时,这个目的是为了集体气氛。

向来被认为性格活泼的宋祖儿在节目中曾透露说,自己其实不是真的社牛。

她只是社恐到了极致、无法忍受尴尬氛围,最终选择了把自己最不堪的样子当谈资、当一个开篇笑话,让大家有事情可聊。

就像喜剧演员在台上卖丑一般,换得一个看似融洽的氛围。

更多时候,假装开朗的目的完全是生活所迫。

工作中有时需要外出学习,团建时需要表现得合群友善,租房买房时需要与中介斗智斗勇、刨根问底,售卖东西时需要主动吆喝……

生活中有数不清的社交场景,而大多数场景中,人们都会更偏爱一个处事游刃有余、待人主动热情的人。

久而久之,开朗也就无关性格与喜好,而变成了一种社交礼仪。

假装开朗,也就成为了I人的必修课程。

其实很多I人自己也能察觉到,自己假装开朗的状态是有些拙劣的。

经验老到的HR,一眼就能看出哪些人是假社牛、真社恐;日常相处中,大部分人也能感受到对方是真的健谈快乐,还是温和地迎合。

但这一切其实无伤大雅。

在面试中表演一个热情的应聘者,至少在社交礼仪层面能让对方感受到诚意与礼貌。

而在日常相处中表演一个努力找话题的聊天者,也至少能规避对方认为被厌恶的坏下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假装开朗就是I人回应外界的一种方式。

社交就和打字速度、剪视频、书法一样,是一种能力。

而恰巧,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不熟悉这份能力,因此无法轻松无负担地去应付千千万万、变化多端的社交场景。

于是学会了假装开朗,假装拥有了一份能受到喜爱与认同的能力。

或许随着经验越发丰富,每一个为假装开朗痛苦的I人,终将会与它和解。

社交时依旧会假装,事后依旧会有些烦躁不安。

但逐渐倾向于不认为那是自己的过错,只把它当做自己与世界相安无事的诀窍。

毕竟年龄越大、阅历越多,你就越发现比这更惨的事还多着呢。

装开朗算什么,社会还要逼着大家一起装孙子呢。

一个方法拯救你的废柴口语

如何能够快速掌握一门语言

语言学家Chris Lonsdale提到学习语言是一项体力劳动。必须通过大量身体力行的模仿,形成肌肉记忆,才能练好英语。他特别提出要模仿口型。同时他也强调了,如果没有及时的反馈和纠正,口语也很难得到进步。

跟读模仿,录音纠正

跟读模仿最大限度模仿native speaker发音语调而录音后对照检查提供及时的反馈对自己不足的地方及时纠正。这样练习口语进步神速。特别适合一个人练习,对没有英语环境和社恐人士非常友好。用微信语音功能录音非常简单容易操作。随时随地可以练习并且检查自己的练习成果。

VOA慢速英语

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分级,特别适合用来模仿跟读,练习听力也不错。尤其每段内容都有对应的文本,原新闻的口语速度都比较慢,录音并对照以及纠正都相对容易。

番茄英语

整个学习都是Vlog风格,场景真实,口语地道包括住宿,餐厅,搭乘交通工具。旅行等等特别实用的口语。每季都有不同老师带着你暴走城市,越学越上瘾。

看的过程中会提示重点词汇和语句。要仔细看,课后题都会考到,让理解和记忆都更深刻。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安排的特别科学。尤其是天量课后题帮助巩固词汇句式和发音技巧。

复述练习

这个模仿录音的功能简直太好用了,系统还会对你口语进行评分。并且还可以用颜色标记那些词发音不够标准,让你对自己的优缺点一目了然。

适合练习口语英语博主

Speak English with Vanessa 

她们的视频涉及生活,学习和工作各方面内容简单实用很适合跟着练习口语。

mmmEnglish

这两位博主都有专门,教发音的系列视频。

TED官网

TED本来就是演讲,是很好的练习听力和口语的资源。ions of Early Ch具有一定听力水平的宝子可以尝试用TED练习。点击视频下方的Transcript 选项,就可以看到视频的文本可以对照文本,进行口语练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400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