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蓬江区江北路68号太阳城酒廊蓬江区西区大道20-24号大世界酒廊江门市蓬江区港口路154号地下开放酒吧蓬江区港口路28号兰桂坊酒吧江门市蓬江区江华一路110号忘情吧江门市蓬江区江华路德兴里42号育德酒廊江门市蓬江区丰乐城丰乐路13号地下大时代卡拉OK江门新会市TOP KTV江门市千帆碧湾酒店夜总会江门市台山大洋州KTV江门恩平加州红自助式KTV江门市银晶娱乐城江门金百福卡拉OK城江门市新会区金色卡拉0k城台山市丽景娱乐城开平市金田娱乐城江门市新会区KK的士高工人文化宫三楼巴黎娱乐城河南江翠路113号太阳城酒廊江门市蓬江区西区大道20-24号(西区商业城内)
瑶族是我国南方山区的一个古老民族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瑶族人口最多的县,占全省瑶族总人口的38%,占全县总人口的62%根据居住地和经济生活,可将江华县瑶族分为高山瑶、过山瑶和平地瑶,其中高山瑶主要集中在明渚岭及其以东的高山区,主要经济活动为林业生产"招郎入赘"是江华高山瑶十分流行的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嫁模式下,形成了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生育文化
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县”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其瑶家婚俗独具风韵,令人神往。
恋爱 赶歌圩、会歌堂,是瑶家姑娘小伙恋爱的独特方式。
江华歌崽多又多,出门三步歌绊脚。瑶家姑娘小伙都是在歌里浸泡出来的。每年的二月初一歌鸟节、三月三日瑶歌会、四月八耍春牛,五月五端阳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十六盘王节,各村寨都会举行歌会。
届时,姑娘小伙都要打扮一番赶歌圩。小伙子会主动把山歌抛过去:“山高岭陡弯弯多,看见小妹想唱歌。歌唱不好不怕笑,就怕小妹连别个”,以试探虚实。若姑娘有意会马上把山歌接住:“你要连妹就唱歌,你要撑船就下河。半心半意不会唱,唱就唱到心窝窝。”至此,小伙更会扯开喉咙尽情唱:“我要连妹才唱歌,我要下河才解脚,连妹就要真心连,哪个骗人四个脚。”这样,一唱一和,就撞出了爱的火花,情到深处就会互相赠物留念,播下爱情的种子。
“会歌堂”是瑶家姑娘小伙子谈情说爱的另一种途径。“会歌堂”又分几种:客来歌堂——外村青年到村上做客,村中青年相邀客人对歌;路遇歌堂——在赶集路上几个男女青年相遇对歌;婚嫁歌堂——是姑娘出嫁前在家里特设的歌堂,唯独小伙子们不请自到。
订婚 求婚、看家、送日子,是瑶家姑娘小伙结婚的前奏曲。
小伙子求婚时,媒人会拿一包竹叶包扎好的4只鸡蛋到女方说亲。女方收下了表示应允,媒人立即将喜讯告之男方。媒人第二次去时,带酒肉各两斤、少许糖食果品,与男青年一起到女方相亲,双方愿意,则求婚成功。接着,女方在姑嫂姐妹的陪同下到男方“看家”,了解基本情况。女方满意时,男方则选择“好日子”举行订婚仪式。订婚的当天上午,男方请一位诚实稳重的同辈人相陪,挑60斤酒、60斤猪肉到女方。女方把姑娘的出生年月日写在大红纸上,做成“龙凤帖”,郑重地交给男方。姑娘家里将男方送的60个半圆形约两斤重的油炸粑粑分赠给亲戚的家族,传播喜讯,表示姑娘“名花有主”。
姑娘出嫁前,男方要办“过礼茶”,备米酒80斤、猪肉60斤、衣物若干、首饰一套,送至女家。之后便是送“日子”。
男方择定结婚的良辰吉日,用大红纸修成“吉日书”,再备60个糍粑,放在柜中堆成宝塔形状,两人抬送到女方。女方虔诚地收下“吉日书”并珍藏好,等待喜庆的日子到来。
结婚 坐离娘月、吃鞋子饭、哭嫁,结婚是瑶家姑娘与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难舍难分的日子。
姑娘见男方送来了“日子”,依恋之情油然而生,便开始“坐离娘月”。临近出阁的一个月 ,不下地干活,只在家做针线嫁妆。同时还要“吃鞋子饭”,即女方亲朋好友在这个月内相继 请姑娘作客惜别。姑娘 要给亲戚朋友送一双亲手做的布鞋,表示感谢与纪念。
出嫁前两天,新娘开始“哭嫁”,遍接至亲朋友及村寨里姐妹来家里聚会,连续两晚,头晚茶点相待,哭家人。先哭父母,除叙离别之情,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外,对父母不顾死活把自己推入火坑的作法和内心的怨恨一一哭数出来;后哭哥嫂,即数感激之外也历数哥嫂的“错处”,不容己,将自己推入他人家里受苦受罪;再哭姊妹,姊妹对哭时,心心相印,同病相怜,感情丰富,生动感人,似有生离死别的痛苦,依次大小哭完为止。次晚设酒宴,宴后齐集歌屋“坐歌堂”。
天亮后,鼓乐齐奏,鞭炮齐鸣接新娘下座,同时,欢送男歌手出门,坐歌堂到此结束。
早饭后,新娘梳妆打扮一番,头戴花冠,髻插银钗,两耳垂吊银环,手戴银钏,胸束崭新围裙,腰上系着耀眼银链,脚穿绣花尖头鞋,在一片鼓乐声中上轿出嫁,被颤悠颤悠地抬着前行,进村庄,拜堂、入室、进洞房。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补充:
婚恋习俗
婚前交友: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在生产劳动,赶圩作客,节日聚会中,多以歌声为媒介,表达爱恋之情。一经双方同意,即可互相往来,父母不加干涉。这种行为,男方称为“交客姑”,女方称为“带后生”。到正式结婚时,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则必须备一篮子礼物(糖食及梳妆用品),送给女友,名曰“拿篮子”。女方备一包袱,内装云头鞋、带子等,作为回赠,叫做“丢包袱”。
在大山区,盘、赵两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为异姓通婚。但瑶汉一般不许通婚,民国时期,稍有松动。解放后,民族交往日多,团结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开。
婚姻形式:主要是“赘婿”(即招郎),瑶语叫“纠千”。男到女家落户,通常要写“赘书”,内容为赘后男子的义务和权利、子女承祀、财产继承等条款。入赘者一般要改名换姓,按女家排辈,也有少数夫妻换姓的。赘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种叫“两边走”,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承父姓,以此类推;另一种叫“明招暗讨”,这种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里无劳力,一旦上述条件改变,男则携妇归家,所生子女随父姓。女嫁男家的,主要在平地瑶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随父姓。
结婚仪式:男到女家入赘的,婚事由女家操办,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乐半路相迎,晚间举行拜堂仪式,并遍接亲友(有的不请自来),“坐歌堂”通宵达旦。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负出门,然后,本村姑娘陪送打伞步行到男家,举行拜堂仪式,接受亲友祝贺。
离婚与再嫁(赘):岭东高山瑶,妇女地位较高,婚后双方共同劳动,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离婚。一般请村寨老人“喝茶”,提出离婚原因,经调解无效,就“判”离婚。夫妻拿一节竹筒到山上,一刀劈为两半,各执一半,相背而行,就此分手。入赘男子,如违反“赘书”条约,女即可“休夫”,财产全部归女方。寡妇再嫁不受限制,但严禁兄终弟继、姐去妹继的婚姻结合。解放后,瑶族人民按“婚姻法”规定办理手续。
哭嫁:姑娘出嫁前,遍接至亲好友及村中姐妹,来家聚会,连续两晚,头晚茶点相待,夜晚设酒宴。宴后齐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语逗乐,“坐歌堂”。新娘则按辈份依次向亲友“哭嫁”,亲友赠送“红包”。
打新郎:婚后三日,新郎回门到岳家,女方村中妇女,相约而至,争打新郎,以示今后不可虐待新妇。有的村寨,则是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锣打鼓(有时还要耍龙舞狮),向新郎祝贺,新郎则回赠“红包”,这也叫打新郎。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妇女小孩索取“喜彩”钱,否则,便不罢休,有时弄得新郎大为尴尬。
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同姓通婚不忌讳。蓝靛瑶上门入赘较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婚,网氏族五代以外即可结婚。婚姻有的由父母包办,也有自由恋爱结合的。由父母包办婚姻者,往往幼小就被父母许配他人,假如父母已经死亡,便由兄嫂、叔伯作主。自由选择配偶的主要方式是对歌。
对歌一般在春节和外寨青年男女来本寨踩歌时进行,也有本寨青年男子相互邀约到友邻村寨对歌。对歌地点一般选择在村寨附近,届时男女各为一方,以彼问此答方式进行对唱。山歌曲调简单,但歌词复杂,视男女对歌感情深度而变化。经过集体对歌的观察、比较、考虑后,若某一小伙子对某一小姑娘发生好感,便可与小姑娘单独对唱,但地点只能在众人所能见到的地方,双方有了一定了解后,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见,如双方情投意合,便可相互赠送小件饰物作为信物。在部分地区的瑶族中,互赠信物时小姑娘要咬小伙子的胳膊,倘若小伙子的胳膊被咬而积浓,则表示有缘,否则婚姻难成。
对歌是长期流行在瑶族社会中的一种自由婚姻形式,因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如同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对欲,老人在场不能对歌;自己家中的人更不能对歌;男女二人不得单独或在僻静地方对歌等。瑶族婚姻盛行说媒,即使是通过对歌选择的情侣,也要通过说媒订婚。说媒时通常由男家选派媒人向女家递送烟叶,以示求婚,此即调之“问烟”,女方父母收下烟叶,则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烟叶,则表示拒绝。也有通过对歌选择,然后说媒而结婚者。
瑶族婚姻中,舅父享有优先娶外甥女为儿媳之权,只有舅父无子时才能嫁与别人。家中有长女出嫁,要由舅父舅母为之主持婚礼,次女出嫁便由大姐和姐夫主持婚礼,并由大姐为之梳头。家无男嗣者,普遍实行招赘上门。寡妇一般受到社会同情,且可以改嫁,如系缺顾者,财产由原夫兄弟平分,寡妇可以带走属于本人的私房物。维持瑶族家庭婚姻生活的准绳是习惯法。未婚男女私通,如被发现,须请“瑶目”杀鸡为之“洗脸”认错,如女方怀孕生子,一般即结为大妻。有妇之夫与未婚女于通奸怀孕,男方可纳为妾,反之,男子则要受罚。有妇之夫与有夫之妇通奸,被本夫发现,便由“瑶目”罚通奸之夫五元半开(解放前云南通行的一种货预),归之本夫;继续与人通奸,则受重罚。离婚被瑶族视为严重的事情,双方实在不能和解时,须由“瑶目”断处,否则会受到寨民的谴责。双方自愿离婚者,离婚时,当事双方各携砍柴刀一把,竹简一节(或蒲木片一节),远成材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两半,各执一半,立即向相反的方向走开,表示各走各的路,永不回头;或以丝线一节,用刀裁断,各执一截,表示一刀两断。若一方主动提出离婚,另一方不同意,主动提出离婚一方须退赔另一方结婚时的部分礼金。
瑶族是我国南方山区的一个古老民族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瑶族人口最多的县,占全省瑶族总人口的38%,占全县总人口的62%根据居住地和经济生活,可将江华县瑶族分为高山瑶、过山瑶和平地瑶,其中高山瑶主要集中在明渚岭及其以东的高山区,主要经济活动为林业生产"招郎入赘"是江华高山瑶十分流行的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嫁模式下,形成了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生育文化
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县”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其瑶家婚俗独具风韵,令人神往。
恋爱 赶歌圩、会歌堂,是瑶家姑娘小伙恋爱的独特方式。
江华歌崽多又多,出门三步歌绊脚。瑶家姑娘小伙都是在歌里浸泡出来的。每年的二月初一歌鸟节、三月三日瑶歌会、四月八耍春牛,五月五端阳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十六盘王节,各村寨都会举行歌会。
届时,姑娘小伙都要打扮一番赶歌圩。小伙子会主动把山歌抛过去:“山高岭陡弯弯多,看见小妹想唱歌。歌唱不好不怕笑,就怕小妹连别个”,以试探虚实。若姑娘有意会马上把山歌接住:“你要连妹就唱歌,你要撑船就下河。半心半意不会唱,唱就唱到心窝窝。”至此,小伙更会扯开喉咙尽情唱:“我要连妹才唱歌,我要下河才解脚,连妹就要真心连,哪个骗人四个脚。”这样,一唱一和,就撞出了爱的火花,情到深处就会互相赠物留念,播下爱情的种子。
“会歌堂”是瑶家姑娘小伙子谈情说爱的另一种途径。“会歌堂”又分几种:客来歌堂——外村青年到村上做客,村中青年相邀客人对歌;路遇歌堂——在赶集路上几个男女青年相遇对歌;婚嫁歌堂——是姑娘出嫁前在家里特设的歌堂,唯独小伙子们不请自到。
订婚 求婚、看家、送日子,是瑶家姑娘小伙结婚的前奏曲。
小伙子求婚时,媒人会拿一包竹叶包扎好的4只鸡蛋到女方说亲。女方收下了表示应允,媒人立即将喜讯告之男方。媒人第二次去时,带酒肉各两斤、少许糖食果品,与男青年一起到女方相亲,双方愿意,则求婚成功。接着,女方在姑嫂姐妹的陪同下到男方“看家”,了解基本情况。女方满意时,男方则选择“好日子”举行订婚仪式。订婚的当天上午,男方请一位诚实稳重的同辈人相陪,挑60斤酒、60斤猪肉到女方。女方把姑娘的出生年月日写在大红纸上,做成“龙凤帖”,郑重地交给男方。姑娘家里将男方送的60个半圆形约两斤重的油炸粑粑分赠给亲戚的家族,传播喜讯,表示姑娘“名花有主”。
姑娘出嫁前,男方要办“过礼茶”,备米酒80斤、猪肉60斤、衣物若干、首饰一套,送至女家。之后便是送“日子”。
男方择定结婚的良辰吉日,用大红纸修成“吉日书”,再备60个糍粑,放在柜中堆成宝塔形状,两人抬送到女方。女方虔诚地收下“吉日书”并珍藏好,等待喜庆的日子到来。
结婚 坐离娘月、吃鞋子饭、哭嫁,结婚是瑶家姑娘与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难舍难分的日子。
姑娘见男方送来了“日子”,依恋之情油然而生,便开始“坐离娘月”。临近出阁的一个月 ,不下地干活,只在家做针线嫁妆。同时还要“吃鞋子饭”,即女方亲朋好友在这个月内相继 请姑娘作客惜别。姑娘 要给亲戚朋友送一双亲手做的布鞋,表示感谢与纪念。
出嫁前两天,新娘开始“哭嫁”,遍接至亲朋友及村寨里姐妹来家里聚会,连续两晚,头晚茶点相待,哭家人。先哭父母,除叙离别之情,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外,对父母不顾死活把自己推入火坑的作法和内心的怨恨一一哭数出来;后哭哥嫂,即数感激之外也历数哥嫂的“错处”,不容己,将自己推入他人家里受苦受罪;再哭姊妹,姊妹对哭时,心心相印,同病相怜,感情丰富,生动感人,似有生离死别的痛苦,依次大小哭完为止。次晚设酒宴,宴后齐集歌屋“坐歌堂”。
天亮后,鼓乐齐奏,鞭炮齐鸣接新娘下座,同时,欢送男歌手出门,坐歌堂到此结束。
早饭后,新娘梳妆打扮一番,头戴花冠,髻插银钗,两耳垂吊银环,手戴银钏,胸束崭新围裙,腰上系着耀眼银链,脚穿绣花尖头鞋,在一片鼓乐声中上轿出嫁,被颤悠颤悠地抬着前行,进村庄,拜堂、入室、进洞房。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补充:
婚恋习俗
婚前交友: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在生产劳动,赶圩作客,节日聚会中,多以歌声为媒介,表达爱恋之情。一经双方同意,即可互相往来,父母不加干涉。这种行为,男方称为“交客姑”,女方称为“带后生”。到正式结婚时,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则必须备一篮子礼物(糖食及梳妆用品),送给女友,名曰“拿篮子”。女方备一包袱,内装云头鞋、带子等,作为回赠,叫做“丢包袱”。
在大山区,盘、赵两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为异姓通婚。但瑶汉一般不许通婚,民国时期,稍有松动。解放后,民族交往日多,团结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开。
婚姻形式:主要是“赘婿”(即招郎),瑶语叫“纠千”。男到女家落户,通常要写“赘书”,内容为赘后男子的义务和权利、子女承祀、财产继承等条款。入赘者一般要改名换姓,按女家排辈,也有少数夫妻换姓的。赘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种叫“两边走”,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承父姓,以此类推;另一种叫“明招暗讨”,这种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里无劳力,一旦上述条件改变,男则携妇归家,所生子女随父姓。女嫁男家的,主要在平地瑶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随父姓。
结婚仪式:男到女家入赘的,婚事由女家操办,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乐半路相迎,晚间举行拜堂仪式,并遍接亲友(有的不请自来),“坐歌堂”通宵达旦。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负出门,然后,本村姑娘陪送打伞步行到男家,举行拜堂仪式,接受亲友祝贺。
离婚与再嫁(赘):岭东高山瑶,妇女地位较高,婚后双方共同劳动,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离婚。一般请村寨老人“喝茶”,提出离婚原因,经调解无效,就“判”离婚。夫妻拿一节竹筒到山上,一刀劈为两半,各执一半,相背而行,就此分手。入赘男子,如违反“赘书”条约,女即可“休夫”,财产全部归女方。寡妇再嫁不受限制,但严禁兄终弟继、姐去妹继的婚姻结合。解放后,瑶族人民按“婚姻法”规定办理手续。
哭嫁:姑娘出嫁前,遍接至亲好友及村中姐妹,来家聚会,连续两晚,头晚茶点相待,夜晚设酒宴。宴后齐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语逗乐,“坐歌堂”。新娘则按辈份依次向亲友“哭嫁”,亲友赠送“红包”。
打新郎:婚后三日,新郎回门到岳家,女方村中妇女,相约而至,争打新郎,以示今后不可虐待新妇。有的村寨,则是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锣打鼓(有时还要耍龙舞狮),向新郎祝贺,新郎则回赠“红包”,这也叫打新郎。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妇女小孩索取“喜彩”钱,否则,便不罢休,有时弄得新郎大为尴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