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黎族的结婚习俗有哪些

关于黎族的结婚习俗有哪些,第1张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各地的婚俗都呈现出很大的不同,众多绚丽多姿的婚俗习惯中,黎族婚俗礼仪构成了一道独特亮丽风景线。

琼中黎族自治县的黎族同胞,能歌善舞,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当属身着民族服装的八音队。在整个婚礼的过程当中,黎族传统乐器演奏的八音队,全程走在队伍最前面,新郎和伴郎跟随其后,最后是拿着彩礼的队伍。

黎族的彩礼一般是槟榔、烟草、山兰米、山兰酒以及猪肉等,随着新郎家庭条件而有所差别,到了女方家要把槟榔破开分给众人吃。过去黎族的接亲过程哪怕是翻山越岭、涉水过河,也是要靠步行的。而现如今虽然很多习俗都变了,接亲的过程也由乘车代替了步行,但是出村和进村的这段路,还是要下车走的,以示接亲的诚意。

而此时新娘一家已经备好碗筷,在家里等待着。新娘出嫁前三天要洁身,请人妆饰打扮,拔脸汗毛,修眉等。新娘身穿传统服饰,颈脖戴银项圈、玉珠圈,胸前挂银牌、银铃、珠链,腰系银链,银铃,手戴镯子、戒指,脚戴银圈。

随着新郎的队伍音乐的声音越来越大,新娘父亲点燃了鞭炮迎接。到达新娘家,由新娘的父母查看彩礼,合格了新郎才能进屋见到新娘。而这个过程中新郎要和伴郎等在屋外,等到时辰到了,才进去接新娘,一番等待之后,新郎终于见到了身着正装的新娘。

新郎接走新娘之前,要先在女方家里吃一顿饭,酒桌中,迎亲队伍与女方家眷饮酒对歌,气氛十分热闹。一位长辈会用箭杆与骨头穿钉起来,向众人展示,代表新娘就此许给新郎,不能再许给别家,也不允许其他人抢亲,这便是黎族穿骨折箭定亲。

吃完饭后,送新娘队伍要及时赶往男家的村口,举行迎亲仪式。八音队又重新吹奏起来,新郎新娘打着红伞走了出来,又没下雨为什么要打着伞呢?原来这是黎族的风俗习惯,为的就是图个吉利。象征着今日日子红红火火。

这时我们看到一位黎族老人,远远就拦在了入村的道路中间,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根据风俗,要由黎族村寨的一位长者,手持一把弓箭或镰刀,在进村路口中央铺一片芭蕉叶,放上一个鸡蛋,面向送新娘队伍,念祈平安词,大意是“今日两位成婚,希望未来吉祥如意,早生贵子”。祝福过新郎新娘之后,长者将鸡蛋打破,代表开吉、吉利的意思,认为这样会使一家得到平安。过去的新娘和送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基本是晚上了,所以新郎村寨的人,会在村寨前点亮火把,为到来的新娘,照亮回家的路。

名人故事50字及感悟

 短短的字句中,虽短却细腻。用最恰当的文字,记录名人童年最值得人们学习的小故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50字及感悟,欢迎阅读。

 名人故事50字及感悟

 一位女士对毛姆说:我和一位男士相处很久,可是不敢断定,我是不是爱上了他。这位名作家对恋爱的考验有非常独特的看法,他说: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测验你是否真正爱上他,你愿意不愿意用他的`牙刷刷牙。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有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无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看见他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奇的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

 居里夫人的一个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小女儿正在玩枚奖章,忙问:“你应该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她说:“我想让孩子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萧伯纳年轻时喜欢骑单车,有一次跌断腿骨,他的女同学很体贴的照料他,萧伯纳担心自己意志不坚,会向这位女同学求婚,他决定溜走。可是不小心从楼梯上跌到楼梯下,两条腿都跌坏了结果他果然问她肯不肯跟自己结婚。当女同学点头时,萧伯纳昏了过去。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怀素是杰出书法家,草书称为“狂草”,他自幼聪明好学 因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因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又在寺院附近的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树。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但远不及他写的快,后干脆不分黑白和天气在鲜芭蕉叶上写,终成大家。

;

苏幕遮(清 吴藻) 曲阑干,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 柳花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句。 品词应改先识人

吴藻出嫁时已经二十二岁了,按当时的习惯已算是晚动婚姻了,娘家和婆家都是一

方富商,婚事自然办得红红火火,迎亲是十六人抬的大花轿,装饰得溢彩流金,鞭炮声、

锣鼓锁呐声响彻云霄,送亲的嫁妆排出了好几里地,场面煞是可观。

可新娘吴藻并不欣喜,不象一般的新娘子那样羞怯怯、娇滴滴,满怀着兴奋和憧憬;

她神情淡淡,心境也淡淡,似乎已把未来的生活猜透,一切都将是平平淡淡。

旁人看来,吴藻实在是个泡在蜜糖里生活的人了。父亲是富甲一方的丝绸商,把唯

一的宝贝女儿看得比眼珠还重,从小在父母浓厚的宠爱中长大,锦衣王食,无忧无虑;

虽说婚事是拖晚了点,可终究嫁的是个朱门大户,家财万贯,事事不愁,对新进门的媳

妇百般珍视,吴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可她偏偏觉得遗憾。并不是心中另有他人,也

不是父母强迫而成的婚姻,要说原因,只能怪吴藻一颗比天还高的心。

吴家住在仁和县城东的枫桥旁,与大词人厉鹗的旧居比邻。也许是出于对邻家名士

的景仰,吴藻的父亲虽是个地道的商人,却对书香风雅之事特别感兴趣。爱女吴藻自小

就显得颖慧异常,吴父对她十分看重,重金聘请了名师教她读书习字、作诗填词、弹琴

谱曲、绘图作画。吴藻果然没让父亲失望,方到及笄之年,诗书琴画样样精通,尤其是

在填词上别有造诣。在这种优越的家境里,吴藻的童年和少年不但甘甜如怡,而且充满

着情趣。月下抚琴,雪中赏梅,与花儿谈心,同燕子低语,那情景从她写的一阂“如梦

令”中便可看出一斑:

燕子未随春去,飞入绣帘深处,

软语多时,莫是要和依住?

延停,延停,含笑回他:“不许!”

燕回燕去,无忧无虑的小姑娘渐渐长大了,人大心也大,吴藻对自己生活的这个小

天地开始有几分不满了。从书中她了解到,很多文人才士都喜欢聚集在一起吟诗填词,

不但可以相互唱和,还可以相互指点品评。风清月明,薄酒香茗,三五好友,诗词互答,

她对那种生活十分向往;可是仁和这个小县城里,根本没有闺友组织的文会,一个大姑

娘抛头露面是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而她的家庭及亲友中又绝无能陪她谈诗论词的人,她

只能一个人独吟独赏她的才情,于是诗词中也不免染上了愁怅。那阂“苏幕遮”中就流

露了这样的情绪:

曲栏干,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

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

柳絮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

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处。

转眼到了婚嫁的年龄,吴藻不只是才高情浓,家庭优越,还长得风姿绰约,容貌清

秀,实在应该是“千家羡,百家求”的闺中宠儿。事实上到吴家来求亲的人也确实踏破

门坎,因为吴家是富商,人忙谈婚嫁的讲究门当户对,所以求亲的也多是纨绔子弟,吴

藻嫌他们胸无点墨,一一摇头拒绝了。仁和县城里才子本就有限,有的家境清贫,有的

埋头苦读,谁也没想到吴氏商贾之家还藏着个锦锈才情的大姑娘,就是想到了也会有不

敢高攀之虑,如此一来,才貌双全的吴藻竟然芳龄虚度,婚事磋舵,一直拖到了二十二

岁。

“女儿大了不中留”,吴家父母开始着急了,他们软磨硬劝,终于使吴藻勉强答应

了同城丝绸商黄家的求婚。其实,对这门婚事吴藻一点兴趣也没有,可自己已苦苦等了

这么多年,心中的白马王子无由降临,也许自己生就是商家妇的命,任凭怎样的心高,

也摆脱不了命运的限定,只好认命了吧,她的心已有些淡漠。

黄家是世代的丝绸商,富实足以与吴藻的娘家相媲美,可是却从未出过读书的种子。

吴藻的丈夫从少年开始经商,除了看帐本外,就不再摸别的书本;但对妻子的才情他特

别羡慕,对她百般宠爱,还特意为她布置了一个整洁宽敞的书房,让她独自在家中经营

出些书香气息来。

初见丈夫支持自己读书作文,吴藻还暗暗惊喜,以为丈夫也是个知解风雅的人,自

己错识了他。于是当丈夫忙完商务回家后,她喜盈盈的拿出自己的新诗新词读给丈夫听,

丈夫倚在床头,频频称好,待吴藻读完再看丈夫时,他己坐着睡着了。原来只是附庸风

雅,到底是个庸俗汉!吴藻的心又重新掉进了冰窟,一腔风情无人解,冰冷的泪珠无声

地从她眼中泌出。

丈夫虽然不懂她的诗词,对她的生活却关怀得无微不至,衣食住行,全不需吴藻操

心,她天天关在自己的书房中,一心一意编织她的闲愁。除了偶尔操琴舒泄外,她的愁

大都系在了词句中,琴无知音空自弹,词还留在纸上,今人不看后人看。看她的一阕

“祝英台近”词,便可窥见她婚后的心情:

曲栏低,深院锁,人晚倦梳裹;恨海茫茫,己觉此身堕那堪多事青灯,黄昏才到,

又添上影儿一个。最无那,纵然着意怜卿,卿不解怜我,怎又书窗依依伴行坐?算来驱

去应难,避时尚易,索掩却,绣伟推卧。

因恨丈夫的粗俗,她无意取媚讨欢,甚至懒于梳妆。丈夫整天忙于商务,深夜回家

也多半累得只能睡觉,没有心思对她轻怜蜜爱,怎不让感情细腻的她伤心难过。但要说

丈夫不爱护她可有些冤枉,只能说他不懂得怎样才能安慰得了她那颗孤高寂寞的心。

见妻子被闲愁折磨得日渐憔淬,丈夫十分心疼,自己没有时间陪,便劝她多交些朋

友,也好换换心境。吴藻确实觉得无聊,便接受了丈夫的建议,开始结交一些红粉闺友。

吴藻交友当然是选那些懂诗解词的,挑来选去,这种女子县城里只有那么几个,而且这

些人虽然粗通诗词,可在才情卓绝的吴藻面前,常常只有仰慕,赞叹的资格,很难有什

么唱和。

吴藻仍然不满足,但通过这些闺友,她慢慢结识了一些真正的文人才士,他们一般

是这些闺友的兄弟和丈夫。吴藻的词作传到文人才士手中,他们不由得击节称叹,一些

性情比较开放的人开始邀吴藻去参加一些文人们的诗文酒会,征得丈夫同意后,吴藻欣

然前往。

生活在那些情趣高雅,大吟诗词的文人中间,吴藻宛如鱼儿得水,顿时变得活跃、

开朗起来。吴藻的诗词在当地文人中间引起极大的轰动,他们称她是“当朝的柳永”,

词句似是信手拈来,却蕴含着深长的情意。吴藻与这些儒中长袍的书生一同登酒楼,上

画航,举杯畅饮,高声唱和,丝毫没有拘束。他们常常月夜泛舟湖波上,深更不归;春

日远游郊外,带醉而回。吴藻的这些行径实在是越出了妇人的常规,可是她丈夫并不干

涉,只要妻子高兴,他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因为他有他的理由:吴藻是个不同于一般

女人的女人,当然不能用常规来约束她。既然丈夫纵容,吴藻愈加无所顾忌了。与一群

须眉男子同行同止,虽是潇洒,但毕竟有不便之处,在一阀“金缕曲”中,她竟埋怨起

自己的女儿身来:

生木青莲界,自翻来几重愁案,替谁交代?愿掬银河三千丈,一洗女儿故态。收拾

起断脂零黛,莫学兰台愁秋语,但大言打破乾坤隘;拔长剑,倚天外。人间不少莺花海,

尽饶他旗亭画壁,双鬟低拜。酒散歌阑仍撒手,万事总归无奈!问昔日劫灰安在?识得

天之真道理,使神仙也被虚空碍;尘世事,复何怪!

虽然掬起银河小,要想把女儿身洗成须眉汉,也是虚设妄想;但是脱下女儿装,扮

成男儿模样倒是不难啊!吴藻灵机一动,来了主张,从此出门参加文友聚会时,她就换

上儒巾长袍,配上她高挑的个头,俨然一个翩翩美少年。有了这样的打扮,她的行动方

便多了,不但出入酒楼茶馆,甚至还随大家到妓院,寻欢作乐。因为经常到“风月楼”

喝花酒,那里一个姓林的歌妓竟对她情有独钟了,反正是书生公子打扮,吴藻也干脆逢

场作戏,与林姑娘眉目传情,轻言蜜语,恰恰一副情人模样。林姑娘表示要以身相许,

她还装模作样地答应下来,一本正经地赠了一阀“洞仙歌”以明心意:

珊珊琐骨,似碧城仙侣,一笑相逢淡忘语。镇拈花倚竹,翠袖生寒,空谷里,想见

个依幽绪。兰针低照影,赌酒评诗,便唱江南断肠句。一样扫眉才,偏我清狂,要消受

玉人心许。正漠漠烟波五湖春,待买个红船,载卿同去。

在林姑娘那里,吴藻似乎找到了一种柔情和浪漫,聊以慰藉自己干渴的心田,竟还

幻想着“买个红船”,效当年范疆载西施,一同归隐烟波浩渺中。有人说吴藻简直是心

理变态,几乎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同性恋”;但说透了,吴藻并不是痴恋一个实实在

在的林姑娘,她只是找个幻影寄托自己的深情,为的是填补她婚姻的感情空缺。若是移

情于其他男子,势必招至世人的非议,和她自己的伦理准则也相悻逆;索性找个幻影,

别人顶多是一笑置之,她也勉强能望梅止渴。

但幻影毕竟是幻影,吴藻的内心深处终究还是寂寞愁怅的,白天在“风月楼”中装

情卖痴,漫漫长夜,守着的仍是凄凉,于是有了这样的一阕“行香子”:

长夜迢迢,落叶萧萧,纸窗儿不诅敲。茶温烟冷,炉暗香销,正小庭空,双扉掩,

一灯挑。愁也难抛,梦也难招,拥寒食睡也无聊。凄凉境况,齐作今宵,有漏声沉,铃

声苦,雁声高。

生活在堆金砌银,锦衣玉食的环境里,丈夫对她又是百般爱慕和纵容,吴藻的内心

深处却日日绕愁萦恨,这种滋味有谁能相信?然而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吴藻怨自己

的命苦,苦就苦在自己的才高,苦就苦在自己的心高。锦衣玉食填不满她的心,她渴望

着她没能得到的那份浪漫之情。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真人雅士,诗词

唱和,琴瑟相谐,月夜泛舟,花下品茗,这才是她理想中的夫妻生活,而命运偏偏给她

安排了一个专心务实的俗丈夫。

日子便在她吟诗作词,寻愁觅愁和放浪形骸中度过,她不爱丈夫,也没有为他生下

一男半女,她的心高高浮在生活之上。十年过去了,她仍然是她,丈夫却因一场病,骤

然离开了人世。丈夫死时,她并没有多大的悲痛,有的也只是一种怜悯和伤感,她向来

不以为丈夫在她的生活里有什么必要性。

没有丈夫的日子,她依然象从前一样生活,可渐渐地,她发现孤单和无助更紧迫地

向她袭来,把她压得喘不过气。丈夫在世时,寂寞是无形的,只是隐隐约约在她心头徘

徊;丈夫走了,寂寞则实实在在地围住庄她的前后左右。没有了丈夫关切的问寒问暖

(过去她认为那是婆婆妈妈的啰嗦)没有了丈夫归来的脚步声(过去她认为那是多么烦

人)没有了丈夫沉睡时粗重的鼻鼾声(过去她认为那是十足的粗俗)……一切过去以为

多余的东西,她现在却发现竟还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感觉,失去之后,才发现它们的可贵。

她的词中出现了丈夫的身影,比如这阕“南乡子”:

门外水粼粼,春色三分已二分;旧雨不来同听雨,黄昏,剪烛西窗少个人。小病自

温存,薄暮飞来一朵云;若问湖山消领未,琴样樽,不上兰舟只待君。

这种情绪放在过去是绝对不可能的,现在偏偏成了她铭心刻骨的一种愁,这种愁教

她成熟,教她认清了生活的真谛:在自己身边的东西,才是最值得爱,最值得珍惜的。

可一切她都已错过,虽然她还只有三十二岁,但她觉得已走到了生命的深秋,接下

来,一切都应该归于平静,归于那种青灯古佛的境界。欲哭已无泪,强笑不成颜,她索

性独身移居到人迹稀疏的南湖僻静处,守着一大片雪白的梅花,慢慢翻着古书,过着这

样的生活:

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芭蕉叶上几秋声!欲哭不成还强笑,讳然

无奈学忘情,误人在自说聪明。

这是她在此时写的一阕“烷溪沙”,在宁静空灵的环境中,她的心也越来越平静,

就象她屋前的那一树梅花,静开无声,洁白无华,只有一缕清香暗自吐露,无期无盼,

无牵无挂。

在南湖幽居中,她将自己的词作一一整理出来,编成了两本集子,一是花帘词,

收集的是三十岁以前的词作;一是香南雪北词,在道光二十四年刊成,汇入了她三

十岁以后的作品。因了这两本词集的刊行,吴藻的词名远振大江南北,而她自己仍静静

地守着南湖,不再让心高飞。

※※窝罗节

  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咪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开始举行的“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前,阿昌人精心搭设起“窝罗台坊”,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立着左右两块牌坊,顶端以一张昂挺耸立的巨大木刻满弦弓箭连接。这是阿昌族的神箭,象征着人类始祖遮帕麻智胜魔王,射落毒焰灼人的假太阳,恢复大地秩序,唤回万物生机。左牌坊顶部描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制着蓝天皎月图;太阳图案之下是一幅男子的盛装彩图,皎月图案下面则绘有女子盛装彩图,分别表征着天公地母—人类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节日那天,远近村寨的阿昌族纷涌而来,汇集于庆典中央窝罗台坊四周,欢歌起舞,庆贺节日。

  ※※泼水节

  泼水节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火把节

  阿昌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主要是居住在云南省境内,是云南境内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主要是依靠农业,她的手工业也是很发达的,尤其是擅长打制长刀。阿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歌谣、古时、传说等都非常丰富,也有众多传统节日。阿昌族火把节也是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在六月二十四日,阿昌族的家家户户都要做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享,晚上点燃火把在村寨中游动。提到火把节,就不得不说火了,火把节就是一种古老的火崇拜,是人们对于炎帝和火的记忆,在中国的历法中有一种叫做火历的记录方法,现在中国的北方还有一些地区采用这种历法,这是一种十月历的记录。实际上我们发现,火把节的庆祝都有一个这样的特点,就是会杀猪宰羊、斗牛,每到会把人人们都会回忆刀耕火种时期的农耕状况,都是对于五谷丰登的一种美好的祝愿。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

  一、食俗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如果盖上焖肉,(火+巴)肉、鸡丝等配料,可做成各式不同的饵丝;米线除同饵丝一样热食外,还可凉拌,或在米线里加一勺热稀豆粉(豌豆面与水合煮),再加油辣椒、蒜姜泥、味精等调料,做成稀豆粉汁米线,辛辣滑嫩,是阿昌族入夏之后经常食用的小吃。

  典型食品主要有:凉拌芹菜糁、冷冻、酸(火+巴)菜、过手米线。

  糯米粑粑和过手米线是阿昌族的两种风味食品。糯米粑粑是把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泡半天左右,捞取放入甑中蒸熟成糯米饭后,放到木碓中舂细,即可食用。糯米粑粑柔软细嫩,口感极好。多余的粑粑则摊天芭蕉叶上,边凉边吃,或炸或烤,或煮或烧,都香脆可口,令人百吃不厌。“过手米线”是陇川户撒一带阿昌族的风味食品,用户撒产地上等米压榨成米线,用火烧猪肉、猪肝、猪脑、粉肠、花生米面、芝麻、大蒜、辣椒、芫荽、盐巴、味精等,另加豆粉、酸醋搅拌均匀做成调料。吃时,洗净手,先将米线拿在手中,然后浇上调料,用筷子搅拌后,送到嘴里,一吸而过。过手米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回味无穷。

  二、饮食

  ※※饮食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豆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三、服饰

  ※※服饰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03公尺,包头顶端左侧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每逢外出,妇女们都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还在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走起路来银光闪闪,风采耀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70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