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学会潮汕话

怎样快速学会潮汕话,第1张

潮州话,又作潮语、潮汕话、潮州方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潮汕片。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丰顺县),广义上包括海外东南亚为主的潮人聚集地。

英文称为Teochew dialect,源于“潮州”两字的音译。潮汕地区古时是移民城市,主要先民来自福建的中原人。“潮州话”一词自古沿用至今,受海内外潮州人普遍认同,近年来也通称作“潮汕话”。

潮州话音节包含声母、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除了韵腹和声调,其他音节的元素都并非必要。故此,韵腹只要配合声调,就可以自成音节。以下分析列出潮州话拼音、国际音标([ ]中者)和例字。

潮州话声母

正如其他闽南语方言,潮州话是少数有浊塞音(浊爆破音)的汉语方言。然而,潮州话与吴语和湘语不同,其浊塞音并非源自中古汉语的浊辅音,而是来自其鼻音。故此,浊塞音 [b] 和 [g] 其实分别是前鼻化辅音(Prenasalized consonant)[ᵐb] 和 [ᵑg]。潮州话和其他闽南语分支,都是少数保留浊塞音的汉语方言。潮州话特色之一,就是没有唇齿音。

除了声门塞音,所有下列图表列出的辅音都可以是声母。声门塞音只作入声韵尾之一,以 -h 表示。然而,有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也就是零声母。潮州话声母共十八个,包括零声母。

四呼当中,潮州话有开口、齐齿和合口呼,故此韵头(介音)有 [i] 和 [u],但并没有撮口呼。

韵腹是唯一必须存在的音节元素,故此也是音节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是元音、鼻化元音或成音节辅音。潮州话并没有韵尾[-n],下列拼音中以 n 为尾缀的韵母其实表示鼻化韵。元音韵腹有四个,分别是 [a]、[o]、[e] 和 [ɯ]。绝大部份音节以元音为韵腹,但有一些音节不含元音,而是成节辅音双唇鼻音[m] 和软腭鼻音[ŋ]。

元音韵尾共三个,分别是 [i]、[o] 和 [u]。辅音韵尾共五个,包括塞音 [-ʔ]、[-p̚] 和 [-k̚],以及鼻音 [m] 和 [ŋ]。

辅音音节:m [m̩] 唔,ng [ŋ̍] 黄。

潮州话中没有齿龈鼻音[-n] 之韵尾(小部分地区有此韵尾例外),故潮州话拼音方案以 n 附加于元音之后表示鼻化韵,读音与普通话的 an、en 等不同。注释:

潮州话有入声韵母以声门塞音[ʔ] 为韵尾,潮州话拼音方案以 -h 表示。

括号中之例字有辅音声母,在此只取其韵母。

韵母表只收潮州话较常用的韵母,有音无字或例字甚少的韵母不例,如 aon (好)、uên(横)、uin(畏)、oun(虎)、iun(幼)、uain(县)、aoh(乐)和 eg(乞)等。

“秧”韵有同位异音[ŋ̍] 和 [ɯ̃]。原潮州话拼音方案以 en [ɯ̃] 表示“秧”韵。如:秧 en [ɯ̃]、园 hen [hɯ̃]、夗 enh [ɯ̃ʔ];但同其他闽南语方言一样,潮州话中被认为是该韵的原位音的是 ng [ŋ̍]。如:秧 ng [ŋ̍]、园 hng [ŋ̊ŋ̍]、夗 ngh [ŋ̍ʔ]。后来使用该拼音方案的字典或书籍等,都以 ng [ŋ̍] 来表示该韵。[ŋ̍]、[ɯ̃] 属于同一音位,不区分语义。

声调不仅在现代汉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就连在古音中也一样,不过古汉语的声调到底有多少类,自来言人人殊,纷纭无定。可是,中国传统音韵学上一向所谓的“四声”,都是声调分为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这情形至少在五世纪前就已经存在了。

据《梁书·沈约传》记载说:“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奇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于是,“平、上、去、入”四声之名由是确定。

这种把语音的声调按照它的读法不同而为“平”、“上”、“去”、“入”四种,叫做“四声”。后来各地发语音大体上都还保留着这个中古时期的四声系统,不过,语言不论是语音、语词、语法都会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改变。

以声调来说,到了元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以后,北方语音的“平声”就已经分化为两类,就是“阴平”跟“阳平”。其演变的规律,大体上是:古音属于清声母的字,现代都念作“阴平”;古音属于浊声母的字,现代都念作“阳平”。这也就是北京话的“平声”所以分为“阴平”跟“阳平”的原因。至于“上、去、入”三声在其他各地也有些分化为阴阳二类的现象。

潮州话中,古四声各分化成阴阳两类为“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八声。其演变的规律,大体上是:古音属于清声母的字,现代都念作阴声调;古音属于浊声母的字,现代都念作阳声调。

潮州话拼音方案中的声调以1至8表示;调值是指声调轮廓,˩ (1) 为最低,˥ (5) 为最高。

潮州话文法与南方汉语方言相若,尤其是客家话和粤语。潮州话语句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主,有时配合小词就可变为主宾谓结构。

潮州话的人称代词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没有格之分,例如“我(ua²)”是第一人称,“伊侬(i¹ nang⁷)”指第三人称“他们”等。闽南语正如南岛语系,“我们”一词分为包括性和排除性。如果听话者都包括在内,就要使用包括性代词“俺(nang²)”,否则就用“阮(uang²)”。其他南方方言如粤方言和客家方言并无如此区别。

潮州话不区分所有格代词和所有格形容词。一般规则是人称代词加上“个”,便组成所有格代词或形容词。

例句:本书是我个(bung² ze¹ si⁶ ua² gai⁵):这本书是我的。

不过,有时“个”字也可以略去,例如当代词后面是量词,例如:

我条裙(ua² diou⁵/diao⁵ gung⁵):我的裙子。

补充:有时所有格的“个”字也可以省略,例如:恁孥=恁囝(gian²)=你的儿子

数字如作序数,其前面加上“第(doi(n)⁶)”。习惯上,“一”用作序数词,读作(ig⁴),“蜀”用作基数词,读作(zêg⁸);“二”用作序数词,读作(ri⁶),“两”用作基数词,读作(no⁶)。大数不依此例。

动词短语

语态

潮州话的被动语态中,施事者短语“给某人”必须讲明,并以“乞(keh⁴/kêh⁴)”,或“分(bung¹)”作开端,即使这“某人”可能是不存在或不知是谁人。粤语也采用此句式,用“俾”表达。例如:

伊分人刣(治)掉。 i¹ bung¹ nang⁷ tai⁵ diou⁷/diao⁷

相对粤语:佢俾人杀咗。

普通话:他/她被(人给)杀了。

按照白话文,我们可以单用施事者介绍词“被”或者“给”,而不提及施事者;但在潮州话,下面这句在文法上是错的:(在汕头地区这种用法实际上已成为日常口语的一部分)

个杯分敲掉。gai⁵ buê¹ bung¹ ka³ diou⁷/diao⁷

普通话:杯子被打破了。

应该说成:

个杯分人敲掉。gai⁵ buê¹ bung¹ nang⁷ ka³ diou⁷/diao⁷

相对粤语:个(只)杯俾人打烂咗。

普通话:杯子被人打破了。

虽然不知谁人打破了杯子。

施事者短语“分人(bung¹ nang⁷)”永远都紧随主语,并非句子之末,也不像一些如德语和荷兰语的欧洲语言,在助动词和过去分词之间。

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多采用选择问的格式,原生语法没有是非问:

汝是唔是学生?le² si⁶ m⁶ si⁶ hag⁸ sêng¹ / 汝是学生阿咪?le² si⁶ hag⁸ sêng¹ a¹ mi⁶

普通话:你是不是学生?/ 你是学生吗?

除非表达反诘语气:

汝是学生耶?le² si⁶ hag⁸ sêng¹ ê

普通话:你是学生啊?(表达难以置信的语气)

但受其他方言影响,在书面化的语境中,也可以出现是非问,即使用“主谓短语+语气助词”构成疑问句,语气助词借自普通话或广州话。

比较句

两个或以上名词

潮州话的比较句结构是“X + 形容词 + 过 guê³+ Y”,被认为源自中古汉语的“X + 形容词 + 于 + Y”结构:

伊雅过汝。i¹ ngia² guê³ le²

普通话:他/她比你漂亮。

粤语使用同样的结构:

佢靓过你。keoi5 leng3 gwo3 nei5 [kʰɵy˩˧ leŋ˧˧ kʷɔ˧˧ nei˩˧]

普通话:她/他比你漂亮。

然而,由于普通话影响力愈来愈大,其结构“X比Y + 形容词”影响潮州话。于是,以上的例句可以变成:

伊比汝雅。i¹ bi² le² ngia²

普通话:他/她比你漂亮。

只有一个名词

包含“过”或“比”的结构,都需要两个或更多的名词以作比较。如果只提及一个名词,就会组成残缺的句子:

伊雅过(?)。

在此情况,需要使用“幺”,或者“愈”的结构:

伊幺雅。i¹ iou²/iao² ngia²(她比较漂亮。)

伊愈雅。i¹ ru² ngia²(她更漂亮。)

普通话和粤语的情况都一样。只提及一个用来比较的名词时,需要转用另一种句式。潮州话和普通话都使用前修饰语(形容词前),而粤语则使用后修饰语(形容词后):

普通话:她比较漂亮

粤语:佢靓啲 keoi5 leng3 di1 [kʰɵy˩˧ leŋ˧˧ ti˥˥]

潮州话中,有两个字本身有比较的意思,就是“赢(ian⁵)”和“输(su¹)”。它们可以独立使用,或者加上“过”字:

只领裙输(过)许领。zi² nian² gung⁵ su¹ guê he² nian²

普通话:这条裙子不够那条好。

我内个电脑赢伊个好济。ua² lai⁶ gai⁷ diêng⁶/diang⁶ nao² ian⁵ i¹ gai⁷ hoh⁴ zoi⁷

普通话:我(家里)那部电脑比他这部好很多。

如果表示更大的程度差别,可以在句末使用状语“好济(hoh⁴ zoi⁷)”。

相等

潮州话中,“平(bên⁵)”或者“平样(bên⁵ iên⁷/ion⁷)”用来表达相等的概念:

只本书佮许本平(样)重。zi² bung² ze¹ gah⁴ he² bung² bên⁵ dang⁶

普通话:这本书和那本书一样重。

伊两人平平样。i¹ no⁶ nang⁵ bên⁵ bên⁵ iên⁷/ion⁷

普通话:他们都一样(他们长相一样/他们一样那么好/坏)。

最级

潮州话以副词“上(siang⁶)”或“上等(siang⁶ dêng²)”表示最级。而且,“上等”通常带有褒义:

只间厝上等雅。zi² goin¹/gain¹ cu³ siang⁶ dêng² ngia²

普通话:这间房子最漂亮。

伊人对我上好。i¹ nang⁷ dui³ ua² siang⁶ ho²

普通话:他们对我最好。

民系概况 狭义表述

闽南人包括如下: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福建省管辖的泉州、漳州大部分、厦门这三个地级市,以及台北代为治理的金门县)等地。 福建龙巖市新罗区部分与漳平市部分的居民:两地也通行闽南语,偏向闽南语漳州腔。大部分人口构成由唐代开辟漳州的陈元光将军所率领的府兵的后裔组成,和漳州部分同源同宗。 台湾闽南人:大多明朝清朝时的祖籍在闽中南(泉州府、漳州府等地),在台湾日治时期前即居台湾,使用闽南语台湾话,台湾四大族群之一。

一般而言,台湾闽南人也包含被闽南化的客家人与台湾古闽越族后裔原住民平埔族。世界各地的闽南华人、华侨或是闽南语闽台片使用者:在东南亚、日本最多,新加坡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华人使用闽南语来沟通。

性格特点

闽南民系居民早期居住的福建及广东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很大,所以他们不断地出外谋生和并往外迁移,培养了较强的商品意识,他们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竞争力和内部凝聚力,善于适应环境、拼搏创业、精诚团结,他们性格刚强、精明、重乡情。

民系语言

闽南语是闽南人的母语,主要分布在福建闽南地区,南宋以来,随着闽籍先祖的几次大规模对外迁徙,逐渐分布于台湾、浙江、广东、海南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闽南语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原称"河洛语",闽南语曾是中国唐朝和北宋时期的官方语言。由于为了躲避中原的内乱战乱,中原人分别在唐朝中期及以后和北宋末年大规模南迁至福建南部,这样也就把河洛语带到福建,河洛话也因此俗称闽南话,闽南以外的闽南语则是后来闽南人向外迁徙形成的结果。

到了近代闽南语早已跨省跨国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福建南部一隅。在中国国内,成片的较大的通行区域,就包括传统上的福建闽南地区泉州、漳州大部分、厦门、龙巖市新罗区部分、漳平市部分地区、尤溪县小部分地方和大田县部分等地,以及台湾岛大部分。 还有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四川、江苏等地均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闽南方言岛。包含被闽南化的人。

闽南语歌曲代表作

同名单曲《闽南人》,是由全栖艺人张云卉潜心作词作曲并演唱的。这首歌作为新时代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在很多地方都优胜于传统,在创作上融合了Funk Rock(朋克摇滚)和Smooth Jazz(丝滑爵士)的节奏韵律,较为轻快跳跃,充满律动感。而相对于传统闽南语歌曲,《闽南人》唱作者地道的闽南人身份让整首歌听起来不显得那么"台腔",不管是填词、作曲、还是演唱,均根植闽南文化的角度,不同于那些基于台湾文化的歌曲,是真正意义上的闽南语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新型曲风,是闽南语歌曲和西方电声乐器的有效结合,并同当代流行音乐充分互动后的音乐产物,更具感染力,为今后闽南语歌多元化创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良好的借鉴形式。

闽南人 历史

北宋时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继设立了掌管外贸的市舶司,使泉州发展成当时国际上的著名商港,对外海线交通十分方便。在这以后,闽南等地区便有不少人民,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台湾),也因此带去了他们的母语 --- 闽南语。明末时,闽南发生大旱,郑芝龙曾招数千人到台湾垦殖,他们大多数便在台湾定居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开始进行各种殖民海外的计画。西元1624年起,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南、北台湾,尤其荷兰人统治台湾将近40年,实施王田制,召募福建沿海人前开垦台湾。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莆田泉州,在长期与平埔族杂处和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所带来的闽南语也渗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功抗清失败后,便率大军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郑家出身福建南安,郑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 陈永华,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数是泉州人。因此,此时台湾的闽南语,是以泉州音占大多数的。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只能从三个口岸渡台,泉州莆田人从泉州港 渡台,漳州厦门人从厦门渡台,福州人从马尾渡台,还有大量人从福建沿海直接到台湾,有登记的人数只占福建人渡台总人数的很小比例,这在漳州莆田泉州厦门等地的自渡台湾的情况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过官渡而是自己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闽南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南语为优势。雍乾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00余年间 ,闽人来台人数激增,移民的语言随其足迹而传播到台湾各地。日后由于交通开始便利,人口逐渐增多,先后来台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口音逐渐融合成一种不同以往的口音,民间将其称之为"漳泉滥"(漳泉混合的意思),莆田话和台湾话不可以互通。 台湾的闽南语特色是多种不同闽南地方口音融合,总而言之,台湾北部偏泉州腔,南部偏漳州腔。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日本语)政策,日本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在民间使用的台语难免受其影响,一直到今天,由于日本语是在中国南北朝时到清朝前期从中国带到日本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中国国民 收复台湾地区;战后国民党再次发动内战,在经过 人和正义人士的艰苦努力, 国民党 战败,带着几十万军队和人民从大陆"转进"台湾,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国语"(这次是北京语)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语料。 由于古代越南、福建、广东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汉族迁徙南下后使用的古汉语受到了很多越语的影响,古代越南从中国的西汉到唐朝是中国的领土,即使从中国分离出去后,还是和中国南方保持密切关系,越南还是中国的五代到清朝藩属国,古代越南使用古汉语和古越语的融合的古越语时间有1000多年。近代现代之研究已也显示侗台语系(TAI-KADAI)亦与原始汉藏语系以及上古汉语有极密切之关系 。侗台语系和闽南话有某些共同的古越语,侗台语系包括了中国境内的侗族、壮族、傣族,与及东南亚的泰国语、缅甸禅邦语,所以东南亚人有学习闽南语的优势。更由于闽南人的迁徙传统,闽南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相应的,闽南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从元朝开始,泉州成为为东方第一大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从此闽南一带和中东、西亚、东南亚的来往更加频繁,大量的阿拉伯商人定居在泉州,出洋的华侨把外乡的语言带到闽南,时间久了,有的外来语的语词进入闽南语,成为闽南语的一部分。例如sat-bûn(soap,雪文,闽南语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刹)、chi- ku-lat(朱古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铁板手)、bak-thâu(商标)、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计程车,台湾地区现多以闽南语发音称"计程车")、pa-sū(bus,巴士车,台湾地区对于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共汽车"的趋势)、má-tih(死亡)、gō-kha-kī(骑楼过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

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最早在晋朝时有中原一带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但是汉人大规模迁徙到闽南则在唐朝五代时期,带来了8世纪到10世纪中原的语言口音。在闽南人从明朝后期至清朝移民时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几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大部分。

龙巖话区:龙巖市新罗区部分、漳平市部分。

大田话区:大田县部分、尤溪县的小部分。

海陆丰区:广东海陆丰(汕尾市、 陆丰市 、海丰县)

潮州话区:广东潮汕(揭阳市、潮州市、汕头市、丰顺县的汤南镇、汤坑镇、留隍镇)

雷州话区:广东雷州半岛(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等)

海南话区:海南岛东北沿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一带。

分布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大规模迁移是在1 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总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分布范围 广义表述

包括狭义闽南人和 浙南温州平阳、苍南等地的一些居民:不少当地居民是在明清时由闽南迁入浙江,使用的语言是受吴语温州话影响的浙南闽语。也包含被闽南化的客家人等地的人与台湾古闽越族后裔原住民平埔族,被闽南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南靖、诏安、平和、云霄等县西部。还有数量庞大的被闽南化的马来人: 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开始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中南部。巴巴娘惹也包刮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一般上巴巴娘惹都是指古代中国移民后裔。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巴巴),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巴巴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ra),巴巴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巴巴娘惹是马来独特的文化,专指中国人和马来人的后裔。据说最早是由郑和下西洋时的中国人和当地的马来女子结合产生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巴巴娘惹文化---传统华人文化

这些巴巴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巴巴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对于华人的一些传统节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视,过春节,作为子孙或年幼的一辈,得跪着磕头、敬茶及祝安。逢春节、清明、农历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讲究,要摆三牲及饭菜等,要摆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肴上供。

海外

海外华人大约有3000万,主要以东南亚为大宗,美加也有些,其余则零星分布数量不多,美加是传统的粤语人口移民之地,但就东南亚来说即使以漳州泉州两府移民人口数来说也远较广府人多,很多人常常以为广府人多,实乃假象,不否认粤语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但助媒体的影响力)。粤语拜的香港所赐,而闽南语则靠广泛分布,印尼语(马来语)中至少有511个汉语借词,其中闽南方言借词456个,占895%。可见闽南方言影响之大,海外华人第一方言母语为闽南语。

民系分支

根据闽南人所处的省份,又分为福建闽南民系,广东闽南民系,广西闽南民系,东南亚闽南民系(内以国家再分),台湾闽南民系,海外闽南民系(内以国家再分)等。潮汕、雷州、海南以及海陆丰2千多万,福建地区2千万,新加坡、东南亚、欧美以及全世界海外4千万(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浙南五省闽系华侨总和),台湾1千多万,还有其余地区,总共超过1亿。

福建闽南人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中国统治的泉州、漳州、厦门,及福建龙巖市新罗区与漳平市、福建中部的莆田、仙游的居民:该地莆仙话本属闽南语系,只因地近福州,受到福州话较多影响,莆仙话与其他地方的闽南话仍有许多相通的辞汇,而且莆田是许多福建移民的原乡,莆田湄洲岛也是闽、台著名海神妈祖的故乡。

因为闽南人与福州人同处于福建省,闽东闽南两地亦有人口往来,福州人即闽东人亦有部份闽南民系的成份,但进入福州的闽南人则被人数较多的福州人同化,闽东民系与闽南民系的关系仍然非常亲密,古代没有民系之说,而南移政权的人口多在淅江以及福建,福州为福建政治中心,闽东一带的闽民系受南迁吴越民系影响,影响到语言有些不同,但闽东闽南关系,姓氏,来源仍然非常亲密。

台湾闽南人

台湾闽南人是台湾最大的族群,泛指以台语(台湾特色的闽南语)作为母语的人,其四分之三为中国福建的漳州与泉州移民后裔,少数为广东潮汕移民之后。一般认知为汉族闽南民系之分支,台湾潮州人因使用闽南语,族群认同由潮州民系转为闽南民系。

广东闽南人

广东闽南人是由福建移居广东的闽南人,包括明代、清代及以后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粤东、及粤西的闽南人,潮汕地区的原居民和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粤东的人亦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所以潮汕人就是广东闽南民系。

明朝中期实施海禁,但广州仍能作有限度的通商,使在宋元明初的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港的经营贸易的闽南人南下广州以及广东沿海,明朝福建闽南地区移民广州、粤西沿海以及潮汕,但亦被附近主要为广府地区的广府话又称广州话(即标准粤语)同化,在广东粤西粤东沿海亦有大量福建闽南移民,不少和当地人通婚,影响了当地的民系。明清时期,闽南人口大量南下广东,特别是莆田,使福州人南下莆田,至今莆田话变成闽南福州话夹杂的方言。此外,梅州亦有由莆田南下的闽南人,如 。

海南闽南人

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以及闽南沿海的天灾、人口过剩,几十万的闽南莆田、泉州、漳州、广东潮州人移民到现在的海南岛,现海南汉族绝大部分人均为闽南后裔,操闽南方言海南话。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闽南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服饰习俗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建筑习俗

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仪式后,用丰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等习俗。

结婚习俗

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其中,特别注重"迎娶"这一道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做客"、"归字"。"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

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长寿了。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旁挂寿联,寿星著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孙的拜祝。寿宴是做寿的重要内容。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民间禁忌

禁忌是民间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是一种传统的风俗。闽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关于饮食、衣着、起居、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因为旧时只有乞丐才敲著空碗乞讨。亦不可将筷子插在饭碗的米饭中,这与民俗中"拜脚尾饭"的丧俗有关。忌用扫帚打人,否则被打者会倒霉,因为人们把扫帚认为是有灵性之物。忌在庭院内种植香蕉树和榕树,传说因香蕉无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树被视为神树(因它树龄最长),种在家庭小院是对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饮食文化

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及周边地区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泉州人下南洋后,由于交往的频繁,对外交流扩大,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磨合融会也更加密切,这样,闽南菜的风味不但影响漳州、厦门、潮汕、台海等地区还输出到广大东南亚地区。许多到东南亚旅游的人会惊讶地发现,吃的饭菜正是家乡的味道,街头的小吃摊也能吃到海蛎煎、花卷、肉粽。一些侨胞也回到故乡开起了饮食店,闽南人上街就能吃到地道的印尼菜、越南菜、缅甸菜、新加坡菜。

闽南民居

闽南民居是闽南民系的传统建筑。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商帮

作为中国五大新商帮之一,闽南商帮的起步主要是在厦门、泉州、漳州等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闽南人特有的"拼"劲不仅造就了闽南地区几十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大批知名企业家,而且这些闽南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在地域上不断扩张--在福建的周边省份、华东地区,以及其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闽南商帮在外来投资经商者中占著主导者的地位。在北京,在上海,以及许多边陲小镇,闽南商帮正产生著越来越大的影响,让世人刮目相看。

"在北京,凡是大盘的房地产,大多数是闽南人在操作。"庄永章介绍说,曾文仲是沿海绿色家园集团董事局主席,近几年来,该集团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和实力背景,在内地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品楼盘,现已具备每年上百万平方米的地产开发能力。北京丰润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陈水波兄弟,不仅在北京进行房地产开发行业,而且还介入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等行业。北京英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英将"英才国际村"住宅项目选定在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富人区和北京房地产市场上消费、投资的热点地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上海,闽南商帮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获得快速发展,在造船、房产、食品、建材、钢材、木材、医疗等行业涌现许多让人刮目相看的风云人物,成为一支了不起的生力军。比如,提起水暖、大理石材和卫浴设施,业内人士都会想起南安商人,在上海各大建材市场,由南安人曾水獭创办的金永裕建材有限公司的相关产品,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

在天津,苏国川创办了华北建材陶瓷批发市场,阮志雄所在的金雄集团则成为天津印刷行业的排头兵。在东北黑土地上,尽管与闽南远隔千山万水,然而,辽、吉、黑三省却处处出现闽南商人创业致富的身影;在华北地区,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内蒙古,也有不少闽南的有识之士抓住了南北经济互补性这一有利商机,毅然前往从商。在新疆,庄永顺任董事长的恒顺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几乎承接了当地主要重大项目的消防工程;在四川,陈扬水的成都清华紫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进入西部城市高科技领域的企业之一。

潮汕话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

潮州话是潮汕人的母语,是唐代以前可以追朔至先秦的中国古代汉语的遗存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官方语言之一。潮州话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扩展资料

潮汕地区

潮汕地区,是指广东潮汕语系地区,主体是潮汕四市(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又称粤东四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地带。前身是管辖潮汕地区的潮州府、汕头市,1983-1991年汕头市分治为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个地级市。

“潮州”名称起源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以原义安郡地设置的潮州。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潮汕在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初历代名称潮州,今港澳台和海外仍称潮汕为潮州。

“潮汕”名称起源自中国近代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1904 年的兴建,广为人知自1907年孙中山领导的潮汕黄冈起义,广为使用是在1983-1991年原汕头市(专区)分治为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之后。

参考资料来源;-潮汕话

参考资料来源;-潮汕地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741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