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帮我写1000字的关于蒙古族婚礼习俗 谢谢 很急

请大家帮我写1000字的关于蒙古族婚礼习俗 谢谢 很急,第1张

《乌拉特婚礼》

乌拉特婚礼乌拉特婚礼大致分五个程序:

  第一个程序:求婚

  乌拉特部落的求婚一般是由父母包办。等儿女长大后,有儿的人家父母看中谁家姑娘,并了解其父母也有此意时,就找一个热心肠的人作“昭齐”(即媒人),尔后由“昭齐”再找1—3人,携带4个圆饼、白酒、哈达等礼品到女方家。到女方家后先将圆饼入盘摆在桌子上,接着给老人敬酒、献哈达,同时提出此行是为××家的孩子求婚的。如果女方家的人很愉快地接了哈达,就意味着同意了这门婚事。求婚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初步商定好订亲的日子。过去乌拉特部落台吉出身的男子是不娶台吉出身的姑娘的。

第二个程序:订亲

  乌拉特部落的订亲仪式要比求婚复杂的多。订亲时,男方家要携带整羊一只,白酒若干及圆饼、哈达等礼物。这一天,昭齐领着男方家的长辈、女婿以及亲戚若干人带着礼物到女方家商谈订亲的有关事宜。此行有二层内容:一是商谈彩礼,二是商定娶亲的日期。订亲时带的礼物,根据需要和贫富而定。富者可带全羊、哈达、白酒等。多数人带一套茶礼,即哈达、4块圆饼、2块砖茶、若干瓶白酒。茶礼是代表“全羊”的,属于重礼。砖茶代表羊背子。献礼时,圆油饼在下,砖茶在上,哈达横搭上面。还以冰糖、红枣作为辍物置于其上。

  男方将礼品摆在桌子上说明来意后,向女方父母敬献衣袍料子、绸缎和金钱,以酬养育之恩。接着,启开带来的酒瓶,向女方家父母的亲朋敬三杯。待一切见面礼节行完后,女方家便请亲朋贵客入席。彩礼的商谈是在宴席中慢慢进行的,蒙古族把这种宴席叫作“乃日”,意思是联谊。等亲朋贵客入席后,放“乌查”并诵祝颂词。词的大意是:

  吉祥如意!吉祥如意!

  向各位欢聚的贵客们,献上这神圣上等的美味佳肴。

  这是用四岁绵羊精心调制的食品,为各路贵宾摆好的厚礼!

  这是用两岁羔羊精心调制的食品,为八方宾客敬献的重礼!

  弯曲的羊角、肥大的羊尾、骠悍的个体,

  宽圆的尾巴、健壮的四肢、六节短粗的颈骨。

  十二节粗壮的胸椎,二十四节粗长的脊梁,四条膘肥的肋支。

  我们将雪白的肥羊煮熟调制好,向八方来的尊贵宾客,

  向尊敬的兄弟朋友们,敬献这上等的美味佳肴。

  这时女方家要敬酒,并且还要女方家请来的两名歌手站立在蒙古包的东南角唱歌,唱三支歌,大家喝三次酒。然后席间宾朋回敬一支歌,敬歌手一杯酒,接下来就是大家欢聚一堂,共祝皆大欢喜,彩礼就在此过程中商定。

  第三个程序:娶亲

  娶亲是乌拉特婚礼的高潮,蒙古民族早在八个世纪前,就习惯成亲时从远方聘娶,绝不允许近亲成亲,也不允许一个家族的人从同一个部落娶亲。但这个习惯因种种客观因素慢慢演变成现代蒙古民族成亲奔远方,娶亲在天亮的传统习惯。

  乌拉特部落婚礼,娶亲的日期在订亲时已经选定,但是为了避免出现差错,在娶亲前,还要互相通报情况,确定娶亲、送亲的人数和来去的具体时间,有时提前送彩礼。

  1、女方婚宴(聘姑娘):乌拉特部落婚礼的顺序是先聘后娶。因此娶亲的人们必须在商定的日子去女方家。娶亲人数必须是单数。娶亲的人,尤其是新郎要骑好马,连人带马打扮好,到达女方门口时,女方早已在门外铺一块毡子,摆一方桌,上置奶食、烙饼和白酒,由一名祝颂的人带领几名敬酒人,欢迎娶亲队伍。娶亲队伍到来后,双方问好请安,并为每一位迎亲人敬三杯拦门酒。在拦门时,双方祝颂人要展开一场舌战。女方人提问,男方人回答,形成一问一答,大意是:“祖籍为何地,何许人士,在这阳光明媚的早晨成群结队,神采奕奕,什么缘故,前来此地……”回答说:“祖籍为美丽的呼伦贝尔图奈曼查干、图门乌力吉,祖先为布尔海诺颜,为了美好的姻缘到此前来娶亲……”女方又提问:“既然如此,带来了什么样的礼物?”男方回答:“带来了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牛马驼羊。”就这样一问一答,一直说出九九八十一种礼品,方可进屋,否则就要被戏耍。进入蒙古包后,要向女方家长辈以及亲朋好友一一请安问好,礼毕入座。女方递烟、献茶,尔后敬酒,接着男方将带来的“乌查”和一套茶礼并排摆到桌上说:“亲家、亲家母、众亲戚请受礼。”男方斟酒人打开自己带来的酒向女方长辈、亲戚朋友及其每个人敬献三杯酒。男方敬完酒,女方出来一人将礼物微微挪向取亲一方,给男方每人敬一杯酒,歌手引吭高歌三首歌。主要唱的三首传统歌是:《永远之福》、《缔造之福》、《先辈之祝福》,通称“三福”。歌罢,稍事休息,重整盘碗,举行盛宴。

  盛宴一开始,坐首席的长者引吭唱歌后,歌手们接连唱三首祝颂歌。其后,由首席的长者念着诵着颂词奖赏歌手。接着,上“乌查”热情款待。席间,女方的年轻姑娘、媳妇、小伙子频频敬酒,场面非常祥和热闹。尔后,伴娘把新娘领到宴席厅,男方祝颂人向女方一嫂子求问新娘姓名与属相,两人一问一答,巧与周旋,也很热闹。这席间,女方家姑娘,小伙子们为了考验新郎的智慧和力量,端来一个羊脖子,让新郎从中间掰卸开,因为有时在羊脖子中心故意插进一根红柳枝,而新郎感到非常紧张吃劲儿。趁这时,屋外亦有人将新郎的坐骑藏匿起来,使其难以成行。盛宴一直延续到第二天姑娘出嫁时的吉日良辰。第二天天还没有亮,新娘便在众姑娘的簇拥和帮助下,穿上鲜艳的服装,在送亲歌声中与家人依依惜别,出门上马。送亲歌的大意是:

  你像清泉那样流淌,

  你像春柳那样飘荡;

  姑娘出嫁远离家乡,

  送别时为你放声歌唱。

  你像金盅里的酒那样清澈。

  你像修剪过的树木那样修长;

  姑娘出嫁远离家乡,

  送别时为你放声唱。

  ……

  娶亲的人出门上马,女婿找不到坐骑,又要向女方家人求情说好话,献哈达方可找回坐骑。众人在马背上接受三次敬酒,便告辞起程。

  从女方家到男方家的途中,娶、送双方并不是只顾赶路,还有热闹的追逐戏逗场面。距男方家约5—6公里时,新郎跃马扬鞭,赶上走在前面的新娘,以镫击响新娘坐骑的镫梁,策马向前飞驰而去,娶亲的其他人则竭尽全力,保护新郎,不让送亲的靠近。送亲的亦策马扬鞭,设法追上新郎夺其帽子。这也是对新郎坐骑和新郎骑术的一次考验。你追我赶,你争我夺,气氛亲切而热烈,非常有趣。如果男方保护不力或因新郎坐骑不快而被抢走帽子时,大家笑他无能,说他坐骑是老牛,显得很不体面。而后新郎要手捧哈达献给抢帽子的人,说好话索回帽子。击镫、抢帽子是娶亲路上的一场极为热闹的场面。乌拉特部落人在喜庆宴上如果不戴帽子,被视为没有礼貌。

  2、男方婚宴(娶媳妇):当娶亲的队伍即将回来时,男方门外铺一块大白毡或地毯,同辈人出门迎接,长辈的在家依次入左侧坐定,饮酒取乐,等候娶亲的到来。新娘到达门前,未下鞍就要品尝盛在银碗内的鲜奶,随后在别人的搀扶下,同马鞍一起滑落在白毡或地毯上,因为新娘的脚是不能着土的。由伴娘或嫂子们簇拥着,脚踏白毡步入蒙古包。送亲的必须在迎亲桌前接三杯酒后,方可进屋。届时,男方歌手正在屋里引吭高歌,以示热烈欢迎。

  新娘进入蒙古包后,蒙着面纱,在蒙古包的东南角炉灶前磕头,而且这磕头也不是爬地磕头,只是新娘自己由伴娘或嫂子陪伴下被按着头表示磕头,新娘完礼后,在伴娘或嫂子的陪同下来到宴席厅,以辈数和年龄为序,逐个向长辈和众亲戚磕头,受礼者都赠送礼物,大至牛马驼羊,小至衣料银元,赠送牲畜时,必须赠送生产母畜,这是一种兴旺发达的美好祝愿。

  新娘磕完头就要退出(倒退出去)时,青年人们从外面将门堵住,不让新娘出门。新娘只好把平时绣好的手帕、烟荷包等送给他们才让出去。蒙古民族的习俗中耍笑新娘也只在这个时候耍笑,别的时候是不允许的。特别不允许闹洞房,不允许娶新耍旧,耍笑老人。

  新娘磕完头,进入洞房,傧嫂为新娘取掉蒙面红纱,开始举行分发仪式。先由婆婆用筷子去分,接着傧嫂们给新娘缠发鬓。尔后,在新娘头上套一下用绸袋装着的笼头,以示驯服新娘。接着穿上敖晶海和4个开叉的长坎肩,佩带上全套头饰。再交回到宴席厅,婚礼宴也开始了。

  盛宴(酒宴)开始时,必须先上茶,而后敬酒,跟着放“乌查”。敬酒时必须念祝酒词,放乌查时必须唱放乌查颂词,之后唱婚礼歌,即三福歌。在这期间,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或嫂子的陪同下,给来宾一一敬酒。主婚人和一些长辈每接一杯酒,还要祝颂一番。所有人的在几名特邀歌手的带领下,唱正统的歌,古老悠扬的乌拉特民歌此起彼伏,歌声、欢笑声伴着美酒佳肴使婚礼达到高潮。按习惯欢乐要持续到第二天,富贵人家的婚礼甚至更长一些。

  送亲人提出起行时,男方要向每个送亲的致以薄酬,并在门外较远处铺上毡,摆上方桌,搁两块圆饼和一只羊头,这时屋里唱起一首辞行歌——阿拉泰杭盖,由双方主婚人(亲家正代表)手捧银碗,敬上马三杯酒后告别。女方主婚人上马后,接住男方递来的羊头边扔向外手(右手),边飞驰而去。

  第四个程序:探望闺女

  是送亲的人到新房探望姑娘的一种仪式。有当时探望和几日后探望两种。探望姑娘程序非常简单,但也很重要。如果女方不探望姑娘,那么姑娘就不便回门了。

  第五个程序:回门

  乌拉特部落婚礼中回门仪式是由婆婆领着儿子、儿媳,带上乌查或一套茶礼,去儿媳父母家的一种礼仪。回门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是婚后的适当时候。回门虽不复杂,但也很重要,因为未回门,就意味着婚礼还未结束,两亲家也不便互相往来。回门时,女方家要设酒宴,款待亲家和女婿。

  这样,一个完整的乌拉特婚礼程序便告结束。

可以吗?虽然不是很好,但望采纳。。

有狼图腾、鹿图腾、熊图腾、鹰图腾、树木图腾等。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原始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图腾崇拜,比如中国人的图腾一般为龙,俄罗斯则有熊图腾的崇拜。

扩展资料

民族图腾

《蒙古秘史》开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狼和鹿。

此外,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蒙古民族也崇拜龙,还有的部族有树木图腾崇拜、牦牛图腾崇拜等等。各种图腾神话反映了蒙古民族特点及与北方各民族、特别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神话的许多共通之处,体现出他们之间相互交融的密切联系。 

-蒙古族

  迎宾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待客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华丽的民族服装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祝寿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祝寿开始时,先为85、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61、49的本年者祝寿。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草原宗教

  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地区,现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佛教和道教7种宗教。汉佛教在我区有悠久的历史,其它宗教从十七世纪后先后传入。

  锡盟的喇嘛教是属西藏佛教格鲁派,传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锡盟有喇嘛教寺庙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区的苏木。1960年庙宇减少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庙宇减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内乱期间,党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坏,喇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绝大多数寺庙被破坏,经书被焚毁;寺庙停止了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锡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众逐渐恢复他们的正常宗教活动,有的寺庙国家还拨给维修经费加以修缮,一些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喇嘛领取了生活补贴,自养事业有所发展。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

蒙古帝国由蒙古族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国号大蒙古国。据《蒙古秘史》记载,其创始于贝尔湖南岸,通常认为创建时间约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蒙古汗国建立后屡次对外扩张,成吉思汗在位时即先后与西夏、金朝、西辽、花剌子模等互相攻伐,其继承人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孛儿只斤蒙哥大汗去世前,已统治着包括蒙古高原、今中国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中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在内的广阔领土。

元朝时,后宫位号简单朴素,只设有皇后、妃、嫔三等,但人数不定。元朝初期以斡儿垛来区分后妃的地位,一座宫帐可同时住着数位皇后或嫔妃,而在众宫帐中,以第一宫帐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后期斡儿垛制度消失,位号仍只有皇后、妃、嫔三等,而元朝皇帝在后期尽量保持同时间只有一位皇后在位。汗妻称大皇后,贵妾也可称皇后。

成吉思汗时建斡耳朵宫帐制,设大斡耳朵及第二、第三、第四等四斡耳朵,分别属于四个皇后。相当于大皇后,二皇后,三皇后,四皇后。大汗的私人财富,分属四斡耳朵。大汗死后,由斡耳朵分别继承。元朝建立后,为四大斡耳朵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征收五户丝和江南户钞。元廷封宗王甘麻剌和他的子孙为晋王,镇守漠北,兼领四大斡耳朵,称为"守宫"。忽必烈也有四大斡耳朵,同样占有大量财富和私属人口。其他皇帝都各有斡耳朵,死后都由后纪继承守宫,并设专门官衙管理。

古代蒙古人的衣着,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据《黑鞑事略》记载,“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革,新以贮丝金线,色用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男女都穿长袍,用腰带束腰。头戴各色扁帽,帽缘稍鼓起,帽后宽长,用两带结系于领下,带下复有带,任风飘动。妇女的帽子多用桦树皮或竹木制作,高二尺多,形如圆柱,顶部正方,外糊纸或皮,以彩绢金帛为饰。顶上插一根修长的羽毛,或饰以采帛的柳枝、铁杆等。这种帽子称作“故姑冠”,蒙古语称孛黑答。元朝时,一些贵族妇女仍保持这种头饰。据《草木子》载:“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带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带皮帽。姑姑高圆二尺许,用红色罗盖。”

古代蒙古人的发式与契丹人相似,盛行髡发。周围剃去一弯头发,留前发剪短,散垂折两旁,发编两髻,悬加左右衣袄上。《高丽史》云:“蒙古之俗,剃顶至额,方其形,留发其中,谓之怯仇儿。”蒙古语作“客古勒”,义为辫发。妇女“披发而椎髻”,即梳成辫子盘于头上,再戴上故姑冠,头饰华丽。

古代蒙古人信奉萨满教,崇拜至高无上的"长生天",特别重视祭天。成吉思汗经常举行祭天活动。1254年,蒙哥汗祭天于漠北日月山。忽必烈即位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在上都举行祭天仪式。

蒙古人特别重视祭祖。从窝阔台时起,开始祭祀成吉思汗。忽必烈即位后,在1266年建成太庙,基本上按着中国汉族传统礼制进行祭祀,但仍保留了浓厚的蒙古民族色彩。如祭祀的祝文用蒙古文书写,由蒙古巫师宣读。至于太庙大祭时的“割奠”也是采用蒙古的祭礼。祭祀时,由蒙古博儿赤跪割奠牲的肉,放在太仆官员托奉的供盘之上,洒上马奶酒,而后供祭。

元朝皇帝每年巡幸上都,在七月七日或九日,举行祭祖仪式。皇帝和皇后穿着素服,望祭北方陵园,以马奶酒为祭品。祭祖后,举行马奶子宴。

蒙古因袭契丹、女真风俗,有"烧饭"祭礼,蒙古语称为“亦捏鲁”。“烧饭”祭祀时,由萨满教的巫师主持,用蒙古语念祝词,马奶酒洒在祭祀的牲畜上,然后烧掉骨头,把肉分食给参加祭祀的人。这也是古代蒙古人祭祀祖先的一种习俗。

元朝的质孙宴(质孙,蒙古语,义为颜色)颇具特色。宴会开始时,要由一、二个大臣宣布成吉思汗的有关法令,然后宴会才能进行。宴会进行的时候,有"喝盏"之礼,设专人高呼“月脱”(意为“请用”),大家敬酒。宴会上有教坊女乐和角骶表演助兴。

质孙是蒙元特有的一色服。皇帝的质孙,冬服有十一等,夏服有十五等;百官的质孙,冬服有九等,夏服有十四等,衣冠上缀有许多珍宝,而且大量使用高级丝绸和域外的纳失失(金锦)、怯绵里(剪茸)、速夫(回回精制毛织品)等,穷极奢华。质孙的制作也有一定的规制,十分严格。出席质孙宴的人,都要穿质孙服。

象辇是元廷特有的乘舆,始制于1280年。象来自西南及域外缅、占城、安南诸国的进献。每年皇帝巡幸上都时,象辇是皇帝专用的交通工具。这种“象辇”,是架在四只大象背上的大木轿子,轿上插有旌旗,轿里衬着金丝作垫,外包狮子皮,每象有一名驭者。所以,象辇又称作“象轿”。

古代蒙古人议婚的风俗很普遍。父亲可以为儿子向女方求婚,若女方父亲同意,就饮“布浑察儿”。蒙古贵族与平民不通婚。贵族之间彼此嫁娶,称为“忽答”,即姻亲。"安答"之间也互相嫁娶,结成"安答--忽答",即义兄弟姻亲关系。

古代蒙古人实行一夫多妻制。居特权地位的汗、那颜贵族在婚姻上过着多妻生活。在多妻的情况下,长妻的地位最高,其所生子女的地位也随母而尊。但是,如果长妻没有生子,她的地位就可能低于她丈夫的其他生子的妻子。严禁与已婚之妇私通,犯者处死。当时实行一夫多妻制,是原始婚姻制度残余的反映。

古代蒙古人还实行收继婚制,也就是"父死则妻其从母,兄弟死则收其妻"。这种婚制,中国许多北方民族都曾实行。蒙古兴起时,和它邻近的女真、党项、畏兀儿等族也有这种习俗。因此,在当时蒙古人的观念中,这是顺理成章的。

元代丧葬各从本俗。蒙古族实行土葬,但无冢,富贵的人有棺,但形制与汉族不同。"中分为二,刳有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靴靺、系腰、盒钵,都用白粉皮制成。以车载棺,运至葬地,一路上由一蒙古巫师骑马前行,这匹马称为金灵马。到了陵地,开穴所起的土块排列有序,埋入棺后,又依次掩覆。这是皇帝的葬式。从成吉思汗起,这样葬入土中后,当即驱马践平,使如平地,待青草生,则已漫如平坡,无任何遗迹,无人得知。蒙古大汗和元朝历代皇帝均葬于起辇谷(约在今蒙古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这个地方,被宣布为大禁地。

古代蒙古人实行土葬时以死者生前的生活资料作为随葬品。普通的人,随葬品只有帐幕、马匹、武器等。贵族的随葬品有金银珍宝。

吉思汗建国时树起九游白旗,他死后在他的陵地搭起八个白帐供祭,质孙宴一律穿白色衣服。蒙古还崇尚九这个数字,祭祀时祭品一般常用九数或九的倍数,如每年在上都祭天,用马一羯羊八,彩段练绢各九匹,成吉思汗给获“答剌罕”称号的勋臣赐以“九次犯罪不罚”。蒙古尚右,“其位置,以中为尊,右次之,左为下。”元朝丞相两员,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在帐幕里,男子坐右边,妇女坐左边,接他人道来的肉要用右手等等。

在古代蒙古习俗中,还有不少禁忌。如进蒙古人的帐幕禁止用脚踩门槛,禁止用马鞭抽打马的头脸。由于害怕雷电,春夏两季,他们不在河中洗手汲水,甚至不在原野上晒凉洗过的衣服。有些禁忌与萨满教信仰有关,例如,禁止拿小刀插入火中,禁止用小刀在大锅里取肉,禁止在火旁拿斧头砍东西。触犯这些禁忌,被视为是罪恶,故意犯禁的人要被处死。蒙古人认为火可以净化万物和避灾祛邪,办法是烧起两堆火,从中间通过。

北元

一、残元政权的灭亡

1368年,享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了,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这得归功于从成吉思汗开始的近似于疯狂的扩张,使得蒙古帝国幅员辽阔,汗国、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图只算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于蒙古各大汗国和部落享有宗主权。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而蒙古帝国依然存在。

元顺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触汉文化较深的一个,大都陷落仓皇北归的打击,对于他来说是极大的,虽然依然还是蒙古各部的大汗,但也不能排解他“去国怀乡”的忧愁,尤其是明朝军队对于他的继续打击又接连不断,更使他惶惶不可终日。终于,1370年5月23日,他怀着悲愤和郁闷,在沙拉木伦河畔的应昌去世。

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便在哈拉和林继位,他将残元政权又维持了八年,并厉兵秣马盼望着有朝一日重登中国皇位。然而,他非但没有机会实现这一愿望,还面临着深入到蒙古地区的明朝军队的攻击。1372年,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向哈拉和林,这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大本营,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一旦被明军攻破,蒙古帝国将彻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徐达一路上势如破竹,爱猷识里达腊几乎到了绝望地边缘。所幸,明朝的大军由于战线过长,后援不继,受阻于土拉河畔。

1378年,爱猷识里达腊怀着满腔遗憾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位,这位第三任残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领土已经缩小到蒙古帝国最初兴起时的规模,恢复祖上的荣光更显得毫无可能了。

1388年,一支10万人的明朝军队在大将蓝玉的率领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鲁伦河之间、贝尔湖南岸大败脱古思的军队,残元诸王、平章以下官员三千多人及军士七万余人被俘,脱木思帖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缢杀。

这次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残元政权丧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脱离它而自立。1399年,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乞儿吉斯部首领贵力赤,否认了最后一任残元皇帝额勒伯克的宗主权,于1399年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至此,苟延残喘了29年的残元政权灭亡了,合法的蒙古帝国大汗不复存在了,蒙古各部又回到了争夺蒙古帝国大汗宝座的纷争当中。

二、群雄纷起争汗位

残元的灭亡,使明朝失去了政治上的敌人,蒙古已经成为了“边患”,而不再是前一王朝残余势力。因此,永乐皇帝对于贵力赤表示了极大的友好,承认了他对于蒙古各部的宗主权。但是,贵力赤也并没有保持汗位有多久,便在1400年被阿苏特部首领阿鲁台和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的联军打败。阿苏特部是蒙古化了的伊朗人,起源于高加索,因蒙古西征而进入中国,元朝军队中有一支由他们组成的军团。而卫拉特部是森林蒙古人中的一个强大的部落,在成吉思汗时代被称为“林木中百姓”,定居在贝加尔湖西岸。

阿鲁台和马哈木都不想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他们最为希望的还是自己的部族独立于蒙古人之外而获得承认,因此,在打败贵力赤后,便向明朝效忠,表示自己不同于其他争夺蒙古帝国汗位的部族。这样的臣服是明朝求之不得的,给了他们极大的支持的支持。依靠这种支持,卫拉特部将其霸权扩张到从贝加尔湖西岸到额尔齐斯河上游的整个西蒙古地区。

然而,阿苏特部和卫拉特部对于蒙古中部和东部控制都没能长久,贵力赤之子额色库重新崛起,要与阿鲁台和马哈木争夺大汗宝座,双方进行了十几年的战争,直到额色库于1425年病死。

在额色库不停的与阿鲁台和马哈木争夺最高宗主权的同时,在1403年,残元末代皇帝额勒伯克之子本雅失里复辟了自己的汗位,宣布自己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作为黄金家族的后代,本雅失里无疑要比阿苏特部和卫拉特部具有号召力,不久,包括阿鲁台在内的各蒙古部落聚集在这位正统代表者一边。而好不容易盼到忽必烈家族衰亡的明朝,对这位新一任蒙古大汗的敌视是不言而喻的,永乐皇帝下旨要本雅失里作出臣属的明确表态。但希图重现祖上功业的本雅失里怎么会向推翻自己家族在中国皇位的朱氏家族表示臣服呢?于是,永乐皇帝亲自率军进入蒙古,直抵成吉思汗故地——鄂嫩河上游平原,于1410-1411年击溃了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的军队。这次失败对本雅失里来说是致命的,因为这使他丧失了作为大汗的权威。1412年,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乘机将他击败,夺取了汗位。

在此之前,马哈木一直与明朝永乐皇帝保持着友好关系,但这时,他已经真正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了。于是毫不犹豫地与明朝皇帝断交。这引得永乐皇帝再次亲征蒙古,虽然马哈木的抵抗使明朝军队遭到严重损失,但为了保存实力,他率军撤退到土拉河以西休养生息。马哈木的威信由于这次入侵暂时受损,因为他也未能阻止明朝军队进入蒙古草原。

哈斯木逃走后,大汗宝座又悬空了下来,这时,居住在兴安岭以东、满洲边境的嫩江附近的科尔沁部首领阿台在1425年率部众占领了蒙古中东部地区。那个见风使舵的阿苏特部首领阿鲁台,这回又支持阿台杀死了本雅失里,拥立阿台为蒙古帝国大汗。科尔沁人是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儿的后裔,也属于黄金家族。虽然永乐皇帝对于卫拉特的背叛不能容忍,但为了消灭在蒙古人中具有崇高威望的黄金家族,又开始支持卫拉特部。自然,对于这支持,卫拉特部也是欣然接受的。

三、定鼎卫拉特

永乐皇帝所贯彻的为了打倒黄金家族而扶持卫拉特势力的政策,在他死后才发生了效力。在1434至1438年间,卫拉特首领、马哈木之子脱欢率军攻进蒙古东部,杀死了帝国大汗阿台和他的重要辅臣阿鲁台,夺得了大汗宝座。虽然,黄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一个王子、额勒伯克之子、本雅失里的兄弟阿占在此时被拥护正统的首领们宣布为大汗,但在事实上,蒙古的帝国已经从黄金家族——忽必烈家族转到了卫拉特——绰罗斯家族入手中。

对于明朝皇帝来说,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已经完结了,草原的这些新君主是一支没有显赫历史的民族,他们在蒙古帝国的历史上既不显赫也不重要,他们不可能如黄金家族那样具有无上的威望和号召力。那么,蒙古人对于中原的威胁就应该自此结束了。

但是,卫拉特人并没有忘记他们继承的是蒙古帝国的汗位,虽然在表面上,他们把自己和其他蒙古人尤其是黄金家族的距离拉得很远,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恢复蒙古帝国原来的疆域。

当然,在明帝国还很强大的时候,卫拉特人是不会随便捋虎须的,他们还记得祖上马哈木的教训。因此,恢复帝国的第一刀他们向东南地区的察合台汗国砍去。脱欢的儿子额森(也先)击败了察合台汗国的卫思汗,强娶了他的妹妹哈尼木公主,因为卫思汗是黄金家族,所以这一联姻,使得卫拉特人有了足以号召所有蒙古人的血统。

额森继承其父脱欢的汗位时,蒙古帝国的疆域从巴尔喀什湖延伸到贝加尔湖,又从贝加尔湖延伸到长城附近地区,象征正统的都城哈拉和林也是帝国的领土之一。1449年,他向中国公主求婚遭到悔婚,于是,额森蹂躏了山西北部、大同附近的中国边境。明朝英宗皇帝及太监王振前往迎战。在土木堡展开战斗。额森给明军灾难性的打击,歼灭明军10余万,俘英宗皇帝。然而,因不善围攻战,额森无法攻陷该地的设防城市大同和宣化,于是,带着俘虏英宗皇帝帝返回蒙古。

三个月以后,他卷土重来,进军至北京西北郊,但是,他遇到明朝名将于谦的抵抗,发动的各次进攻都被打退,不久明朝的各路援军赶来。由于受到优势兵力的威胁,他沿居庸关撤退。1450年,额森决定释放英宗帝,并于1453年与中国议和,并宣布自己是中国的属臣,这一行动表明他抛弃了蒙古帝国的宗主权,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可汗。这样做无疑并不明智,原本已经臣服于他的各黄金家族的部落和汗国又重新自立。

1455年,额森被暗杀。额森之子阿马桑赤台吉继其父汗位,在1456入侵察合台汗国,在伊犁河附近打败了在位的羽奴思汗。而在这时,皇后哈尼木(察合台汗国卫思汗妹妹)在后方制造混乱,她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两兄弟对阿马桑赤发动叛乱,却没有成功。但经过这次内乱,卫拉特的实力严重的被削弱了。

四、黄金家族的复辟

在卫拉特人实力削弱的时候,成吉思汗后裔们并未立即组织反攻,因为他们正在家族战争中互相残杀。

1467年,成吉思汗的第27代继承人满都古勒大汗在讨伐他的侄孙和继承人博勒呼济农的一次战争中去世。而博勒呼济农在他能够称汗之前的1470年也被暗杀。一度人丁兴旺的黄金家族中,现在仅剩下一个5岁的男孩、博勒呼济农之子达延。

达延的命运及其不幸,家族的长辈都在内讧中死去,小小的孩子孤苦无依,连他的母亲都抛下他改嫁了,这简直比成吉思汗年幼时的遭遇还要悲凉。所幸,满都古勒汗的年轻遗孀满都海赛音可敦把他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满都海赛音可敦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她不但抚养了达延,还在1470年宣布他为大汗。最为难得的是,满都海赛音可教作为女人率领军队打败了卫拉特人,将他们彻底赶出了蒙古中东部地区。为达延汗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达延汗是蒙古帝国统治时间最长的大汗,从1470年到1543年整整73年。在1481年亲政之后,达延汗镇压了右翼土默特人、兀良哈人的叛乱。并从1497年到1505年间,他对从辽东到甘肃的明朝边境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攻击,使得明朝无法与卫拉特人联系。

1543年达延汗去世之后,他的孙子博迪继承了汗位。虽然广大的领土被达延汗的众多子孙瓜分,但从1544年到1634年蒙古帝国的汗位一直稳固的在达延汗的长支后裔察哈尔部中传承,历经博迪汗(1544-1548年)、库登汗(1548-1557年)、图们札萨克图汗(1557-1593年)、彻辰汗(1593-1604年)和林丹汗(1604-1634年)。

五、蒙古帝国的灭亡

虽然达延汗的长期统治稳定了蒙古帝国汗位传承,但并没有克服蒙古民族的最大弱点——实行瓜分家族遗产的习惯法。当帝国的创建者死后,帝国便成了一种类似联邦式的家族国家,国内的各级首领,都是兄弟或堂兄弟,他们虽然承认察哈尔部的最高权利,但处于相当的独立状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察哈尔部的汗位继承者们逐渐失去了足以统治整个蒙古的力量,西方的卫拉特人和东方兴起的通古斯人(满人)都是他们可怕的敌人。但这个时候,卫拉特人正在对付哈萨克汗国、沙皇俄国以及内部的绰罗斯家族与和硕特家族的权力争夺,因此,结束蒙古帝国历史的,只能是通古斯人建立的后金帝国了。

1604年,林丹继承汗位,接受黄教沙尔巴呼图克图的灌顶戒教,称林丹库图克图汗。林丹汗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可汗,他早已看出后金帝国对于蒙古的野心,因此上从继位始,便开始从新统一各部,自称“统领四十万众蒙古国巴图鲁青吉斯汗”。1627年派兵收服右翼鄂尔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与喀尔喀部却图汗结为联盟,声威大振,所辖地域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但是,次年,朵颜兀良哈的苏布台、喀喇沁的达来台吉、土默特和布石图汗、额尔多斯的额仁沁济农以及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喀尔喀等部联合组成大军十万,在土默特的召城一战中,消耗了林丹汗精锐兵力四万余人,这使得林丹汗的实力大为削弱,而他的敌人是综合了蒙古人的彪悍和汉人的谋略的后金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就注定只有勇猛而少计谋的他只能失败。

努尔哈赤时,科尔沁部、扎鲁特部便在联姻之下归附了后金。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为了避免林丹汗的报复,也投奔了后金。1625年,林丹汗出兵嫩江,攻打科尔沁部。后金出兵援助科尔沁,林丹汗退走。皇太极即位后,把林丹汗做为主要的敌人。1628年,派遣贝勒阿济格与老哈河上游受林丹汗统治的喀喇沁部会盟,共击林丹汗。9月,皇太极亲率大兵至绰洛郭尔,宴会察哈尔部控制下的敖汉、奈曼、喀尔喀、札鲁特和喀喇沁等部领兵前来的诸首领。林丹汗空有大汗之名,但已经陷入了孤立,被迫退出西拉木伦河流域,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1632年4月,皇太极再率大军西进,多尔衮从征。至西拉木伦河畔,会集蒙古诸部兵,共击林丹汗。面对势力远胜自己的敌军,林丹汗无奈自归化城驱人畜十万渡黄河西逃。但面对已经大势已去的大汗,部众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林丹汗逃奔青海,两年后在青海打草滩病死,他临死前,也许会和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一样,哀叹“朕不是亡国之君!”,他们都努力过了,但是他们的才能都无法使他们重现祖上的荣耀。明帝国和蒙古帝国争斗了两百多年,谁也没能消灭对方,最后,在相差不到10年时间内,先后被满清所灭。

1635年,多尔衮与岳托等领兵万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众于额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儿子归降,交出可汗印信,整个漠南蒙古完全纳入了后金帝国的版图,蒙古帝国的汗位至此断绝,而蒙古帝国,也永远的消失了。

在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上,无数游牧民族王朝兴起与衰落,鄂尔浑河流域的核心草原多次易主。在众多的北方游牧王朝中,柔然人的存在十分独特,它从公元五世纪初见于北魏史料当中,到公元六世纪中期消失在历史中。他的兴起与消亡都有着巨大的谜团,柔然的来源,今天的史学界大部分认为是蒙古族系的鲜卑人后裔,其中混合了匈奴人的血统。然而,柔然的突然消失却依旧迷雾重重。

亡国倏忽

公元552年,崛起于阿尔泰山的突厥人土门可汗因为求婚柔然不成而与高车联合发兵攻击柔然,柔然可汗阿那瓌兵败身亡。随后,柔然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柔然为北齐所灭,余者基本南降汉家,西部柔然首领则为突厥与北周所逼杀,余部辗转西迁,遂不见于史记之中。然而,在同一时期的西方,历史发生了惊人的重合。

阿瓦尔人

在同一时期的西方,一支神秘的阿瓦尔人突然从出现在了欧亚草原的深处。他们首先与高加索北部的阿兰人(Alans)发生冲突。公元558年,阿瓦尔人的使节来到拜占廷首都觐见皇帝,受到老迈的查士丁尼亲自接见,这一时间与柔然人为突厥击败的时间相差无几。当时的查士丁尼与阿尔瓦人签订了一份攻守同盟协议,阿瓦尔人开始进入欧洲的朋友圈。

图/阿瓦尔人

当他们很快抵达帝国边界地区,并按照协议征服斯克拉文尼人、安特人、库特里格斯人和乌提格尔人以后,并未按照协议离开巴尔干半岛,而是从多瑙河下游地区转向南方。561年,首批阿瓦尔人侵入多瑙河河口的多布罗加地区,次年又进军色雷斯地区,并明确拒绝查士丁尼为其提供的潘诺尼亚定居区的建议,双方正式决裂,兵戎相向。公元6世纪后期,阿瓦尔人一度占据了整个巴尔干半岛北部,成为了威胁拜占庭的最大势力。

到公元9世纪,阿瓦尔人在法兰克帝国与保加尔人的夹击下逐渐衰落,最终同化于匈牙利地区的马扎尔人之中。

满都海原名叫做满都海斯琴,生于1448年,是蒙古汪古部人,父亲铁木尔是蒙古的丞相。自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汪古部就与黄金家族建立了姻亲关系,这一习俗被长期保存了下来,满都海成年之后,嫁给了蒙古大汗满都鲁,为小哈屯(第二夫人),与满都鲁生有二女。满都鲁汗死后,由于没有继承人,满都海果断挑起重担,宣布暂时由自己监国,管辖蒙古,直到选出新的大汗为止。蒙古历来有继承人收取死者妻室的习俗。由于满都鲁无嗣,不论谁做了大汗都可以娶前任大汗的妻妾。按照正常程序,应当是先推举出新的大汗。然后大汗接收前任大汗的妻子部众、财物牛羊。可由于满都海聪明能干,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她嫁给谁,谁就将是蒙古大汗。于是,当时蒙古各部落首领争先恐后地向满都海求婚。满都海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为了维护黄金家族的正统地位,断然拒绝了乌讷博罗特的请求,嫁给了年仅7岁的黄金家族嫡系子孙巴图蒙克。满都海的这一决定当时出人意料,满都海当时已经32岁,而巴图蒙克年仅7岁,两人相差25岁,并且从辈分上来讲,满都海是巴图孟克的曾叔祖母辈。但是巴图蒙克在当时从继承顺序来讲是黄金家族最合适的人选,并且嫁给巴图蒙克这样一个无权无势的孩子还能让窥伺权位的权臣们放松警惕,满都海的这一决定真可谓明智之举。来源:大科技·百科新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191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