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入藏的原因和意义

文成公主入藏的原因和意义,第1张

原因: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奉表求婚,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唐太宗没有同意。吐蕃特使返回吐蕃后,告诉松赞干布,因为吐谷浑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唐朝没有允许嫁公主。

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嫁公主,便率兵入侵唐朝。

唐太宗派侯君集为主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为辅佐,率唐军迎击吐蕃军。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还未出手,牛进达已经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

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大量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

意义:

文成公主进藏给唐朝和吐蕃带来了和平。随同文成公主一起入藏的,有许多侍女和工匠厨役,还有吐蕃所缺少的粮食、蔬菜、水果种子和药材、蚕种等,以及许多儒家经典和农业、医药、天文、历法、科技等方面的图书。

扩展资料:

影响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房间的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文成公主来的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协助松赞干布设计建造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

参考资料:

-文成公主入藏

不属于中央政权 具体关系如下:

中国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

李文实

一、唐蕃关系的渊源及其历史墓础

吐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是在公元七世纪初年。那个时期,正是松赞干布(《唐书》上称弃宗弄赞,盖译名之异)在位的年代。吐蕃在此以前,原是一个地方政权,与中国内地并无往来,因而也不见于汉文记载。只是有个东女国在隋时间与隋王朝通贡使,唐高祖武德中也向唐人贡。这个东女国,或即以为唐旄。在隋末庸初时,吐蕃先后统一了在那个地区的唐旄、羊同、苏毗、附国等由羌族或其它族组成的部落,逐步把现在青藏高原上分散居住着的一百几十个原始羌族部落和西域一些非羌族部落等合并在一起,这就是吐蕃。松赞干布在位的年代,正好与唐王朝第二个皇帝太宗李世民同时。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六三四年)松赞干布遣使来唐聘问,唐派使臣冯德遐前往逻安(今拉萨)通好。这是中国史上建立在中原地区的统一王朝与吐蕃建立往来关系的开始。看来当时双方之间都不够怎样了解:因此都在各自的史册上记载着“来朝”或“来贡”的字样。

通过冯德遐的回聘,松赞干布以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唐公主,因而也向唐请婚。随着唐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遂揭开了唐与吐蕃之间往来与争夺的序幕。中国立国虽然比吐蕃还要早两千多年,但与吐蕃建立正式往来关系,却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尽管如此,吐蕃先世与中华民族的渊源和与商、周、秦汉等王朝的间接关系,仍是一直不可分的,同时自唐初开始,正式成为组成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成员之一,更是有其深厚的民族、历史和地理各方面因素做基础的。若要说它是中途以新的成分加入中华民族的行列是不够全面的;至于民族渊源方面的西来说,则更是别有用心的不根之谈。

从民族渊源来说,根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今天西藏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属于蒙古人种。而1983年在横断山区首次发现第四纪脊椎动物化石和古文化遗物,更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有原始人在这一地区活动。至于中国西部最古老的民族羌族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则具见于甲骨、金文和古籍的记载。同时羌族中发羌、唐旄等部,在秦汉间就已由河源进入今藏北地区;汉武帝时,又传说有羌族的六牦牛部进入今西藏地区。在隋以前,活动于本地区的部落国有附国、吐谷浑;隋时则有女国、宝髻、苏毗、羊同、党项等部落,这些都是组成当时吐蕃的主要成员,其中最众多的氏族,还是以秦汉以来的羌族为主的。吐蕃的民族成分,可以说是融合了羌族多种部落和其他西部古民族而出现于史册的,而南来、西来两说,一出于印度佛教传入后的宗教性附会;一出于近代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东来后政治性煽惑,并无史实根据可言。

吐蕃族的形成,以中国西部古羌族为主体,这从今藏族的地区分布和语言渊源上也不难窥见一斑。说起羌族,它的先民在传说中是炎帝族。炎帝族很早就进入中原地区与黄帝族形成为后世汉族的最早祖先。所以现代中国汉人的老祖先,最先是通过黄炎联盟的形式,后来又经过姬、姜联姻等方式,才成为从汉以来被称为汉族的主体。汉以后虽然又有分有合,甚至成为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素质各异的共同体,但从族源来讲,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实质。除了黄炎联盟时期未进入中原或后来秦穆公、秦献公等在与西戎争霸时,又被驱入中国西部地区的羌戎,由于交通的阻隔和文化上的趋于落后,便仍然处于聚落游牧的社会阶段。等到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地区自秦汉魏晋以来一直分散不相统属的羌族各部落,而建成以羌族为主体的第一个统一王国时,它的奴隶社会性质和以游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仍未得到改变。但这种长期由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等所形成的社会状态,一旦在政治上得到了统一而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组织后,便在形势的促使下,原来那种落后的社会、经济而貌,必须急速地要加以改变了。

吐蕃社会要有突破和发展,首先是要和它周围的国家与地区相沟通。在这方面,它若向南方的泥婆罗、天竺地区发展,则显然要受气候、风上、民情等方面的限制,因为一旦从高寒地带进入湿热的高温地带,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它们只能是在文化、经济上有所往来,乘其新兴之势,顶风冒雪,盘马弯弓,以剽急强悍的骑兵部队进入地势与气候相适应的地带,并进而掠取生产与生活资料。这就是吐蕃当时东北进以并吞吐谷浑、党项,东进松州以掠取唐所羁縻的诸羌州,北进于阗以与唐争中西交通要道上的四镇的根本原因,也是吐蕃当时历史发展的形势。与这种形势相适应,吐蕃的东进、北进还有一个历史的因素,便是当时的天山南路和青海、甘肃、四川的西南地区,都是当时羌族、氏族及吐谷浑、鲜卑(秃发、乞伏、乙弗等)等非汉族而与吐蕃族在生产生活上相接近的诸族活动的地区,和它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这就更促成了吐蕃向这些地区进军和发展的必然策略和趋势。因此吐蕃在合并唐旄、苏毗后,使为向东北进攻吐谷浑铺平了道路;在征服羊同后,便为向北进攻于阗创造了条件。这样便在今青海、四川境内和在当时西域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地区与立国中原的唐王朝相冲突了。不仅是如此,它同时还与葱岭以西的波斯、大食和在它东南方的南诏也都相互形成了威胁的局面。在这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冲突与交涉的关系中,比较起来,唐与吐蕃之间关系,既有联合,又有争夺,而以和平往来与文化交流为历史发展中的主要趋势,也就是汉藏两民族在黄炎、姬姜、汉羌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凝结成的民族历史关系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说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建立过程中的新成果。

但是也必须指出,我这样看这个问题,却并不是在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与作用中,把唐与吐蕃等量齐观,无所区别的。从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或主要的趋势看,无疑地唐王朝在松赞干布的时代,不仅是与吐蕃比,同样地也是正处于它的兴盛期;而且在当时的东方和世界历史上看,唐王朝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深入到高丽、日本及天竺(今印度)、狮子(今斯里兰卡),而且还远及大食(今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同时唐代继汉之后所开辟的东西方陆路交通大道(今或称丝绸之路),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唐代版图的广阔,也是中国史上所仅有的。从声威方面来说,当时西域诸国都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称东西交通大道为朝天可汗道;而当时的唐首都长安,又是华夏文化与西域文明荟萃的中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吐蕃王国最初与唐王朝建立往来关系时,还只能居于藩属地位,这完全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吐蕃王朝崩溃后,终于在元初正式成为组成祖国统一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可说就是基于这种历史因素和因缘的,否则的话,不可能由于萨班·贡噶坚赞和他的侄子八思巴两人的努力,而使西藏地方的人民如水就下地归顺大元王朝的。西藏当时的顺时趋势,主要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相适应的。与此相反,元代虽然曾地跨欧亚两洲,而且蒙古骑兵的铁蹄,踏遍了中亚及东欧大地,但并没有促成翰罗思等国家和地区的归顺,即是显例。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言以蔽之:民族文化的因素不一致,而历史关系又无基础,只想用武力进行扩张是不行的。

唐与吐蕃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在同种同文的基础上,但在这种关系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是有一定曲折,这也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在唐太宗贞观以后,随着吐蕃势力的进一步壮大,唐便在陇右和西域方面受到了威胁,这样唐王朝便与吐蕃处于对峙或联盟的局势。联盟是为了加强内部经济、文化的往来和共同对付大食势力东来的威胁,而对峙则是双方势力消长的表现。等到安史乱起,唐在河陇的边防军相继东调守御潼关,吐蕃势力的发展,便逐步趋于优势。但双方之间仍以和好往来的联盟为基本关系。如公元七三○年,,唐玄宗李隆基遣使到吐蕃讲和,吐蕃赞普弃隶缩赞上表说: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进和同为一家。

又如公元八二三年的长安《唐蕃会盟碑》文中说,

商议叶同,务会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

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义一为此大和矣。……使其两界烟上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诸万代,赞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

这种在封建社会具体历史条件卞)两个不同民族的政权之间所建立的和好往来关系,对唐蕃双方都是有利的,特别是对广大人民的安居乐业是有利的。真的是“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吐蕃由于与唐之间先后持续了约二百来年的往来,吐蕃的文化、经济等方面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逐步扫除了氏族社会残余.但最终由于吐蕃社会奴隶制残余的作崇,贵族阶级的兼并土地和增收租税,宗教徒之间的互用残杀,更加上连年用兵,促使贵族内部各个集团分崩离析,当唐王朝趋于衰亡时,吐蕃也早一蹶不振了。宋代人修唐史时,对唐与吐蕃在历史上的关系,曾这样的评论:

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蹶其牙,犁其庭而后巳。唯吐蕃、回鹘号雄强,为中国患最久。赞普遂尽盗河湟。薄王畿为东境,犯京师,掠近辅,残馘华人,谋夫虓帅,环视共计,卒不得要领。晚节二姓自亡,而唐亦衰焉。

吐蕃和唐王朝的争夺,虽使它们同归于衰亡,但这主要是指统治者而言,而吐蕃地方和那个地方的广大人民,通过二百多年来和中原地区人民的往来与唐王朝政权的联系,遂使双方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从此便密不可分了。这种历史关系,从吐蕃来说,是祖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在发展中向内地的扩张和掠夺,这在把中国西部地区分散存在的以羌族为主的众多部落统一起来,从部落群体向单一的民族政权形式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从唐王朝来说,它与吐蕃的争夺,却并不是象近代有些帝国主义分子所说的那样具有扩张征服的历史因素,而是为了保障那时内地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免受破坏,并力争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方交通路线的畅通无阻。特别是和亲这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贯彻了唐王朝和平往来的意图。这同样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中,做出了与历史发展潮流相适应的贡献。这无疑是当时历史发展中的一支主流。曲解了这两点,便完全抹煞了当时历史发展的真象。

二、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及其与吐蕃的关系

中国自周、秦以来,开始形成为东方的一个古文明大国。这个所谓大,便是指地大、众而言。古代的人类,(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交通条件等的限制,自始就存在着习性各异的多数族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不同族系的东西南北之人,由于互相接触,互相混合,便逐渐趋向于统一。这就是中国自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的历史因素。在中国这个国家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民族间的同化与融合和文化上的递嬗与演变,都在不断地相互产生着影响。前面已经提到黄、炎的联盟和姬、姜的联姻,先后孕育了仰韶(彩陶)、文化、龙山(黑陶)文化所汇合而成的华夏文化。在这种统一文化的基础上,才促成了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出现。这种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并不是出于那一个民族单独的创造,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的融合与同化的结果。其后又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代再一次民族与文比的汇流,便出现了隋唐大一统的新局面。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正由于是植基于中国境内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之后,因而他们的民族观念和立场,和秦汉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李唐这一族姓虽自称是陇西郡望,然其先世颇染少数民族血统。就李昞、李渊、李世民三代而言,其皇后如独孤、长孙、文德等,均属胡(胡字在其时的含义是泛指中中国北方各少数族)姓。而唐代汉族“胡”化,其事。又颇普遍。因此,唐人的种族观念,较前代为淡薄。有唐一代,蕃将最多,举凡突厥、高丽、回纥、沙陀及吐蕃诸族中的武士材官,很多是唐军的统帅或偏将。正因为隋唐是国家疆域最广阔的时代,为了要抵御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各民族骑兵的进犯和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长于骑射的蕃将,自然也就成为这一方面不可或缺的人材。用人不分畛域,也是大一统形势下必然的趋势;民族歧视和大汉族主义的观点,虽然还不可能全盘化除,但也必须相应地有所改变和克制。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一再说过:

目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还有一次,边将报告獠人反叛,请发兵征讨。他批驳说:

獠依山险,当拊以恩信,胁之以兵威,岂为人父母意耶?

这种对边地少数民族不加歧视的观点,看来并不完全出于策略性或一时权宜之计,也不仅是唐太宗一人为然,而基本上在整个唐代是一致的。因此,当时在这方面所采取和执行的政策,包括吐蕃在内,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和亲政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当不同民族的几个政权相互对立的情况下,以相互间的联姻关系.作为双方谋求并保证和平友好往来的纽带,这就是被后世称为和亲政策的来由和实质.若把它看成是屈辱或者欺骗,那是不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

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联姻形式和相互和平往来关系的建立,早在周代就已如此,其与后世所不同的只在于地域范围仍在中原地区而已。后来汉公生的远适异国,是在国家疆域有了大的开拓下才产生的。虽然公主琵琶,在后人的想象中别具哀怨,但汉代与乌孙、匈奴主室的联姻,确乎在相互往来和安定国防方面,起过巨大的作用,其历史贡献是不可低估的。无论是乌孙王或是匈奴单于,也都是向汉廷上书礼聘,却并没有要挟或威胁。而汉公主们也只是感到语言不通,习俗各异,最初颇不习惯,但到后来,还能在老王死后从其子辈“妻其后母”的国俗。这种联姻关系,只存在于双方王室之间,因此后世称为和亲政策。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局面形成之际,中原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关系比较突出。产生这种交往的方式,显然是为了适应当时新的形势所需要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必须先要得到充分的了解。

在唐开国之前,隋文帝杨坚即曾先后以宗室女大义、安义两公主嫁突厥可汗,又以光化公主妻吐谷浑夸吕可汗的儿子伏。同时伏也请以女备文帝后庭,为文帝所辞却。可见当时不同民族王室间婚姻往来,并不是一件稀奇事,也不仅汉公主出嫁少数民族。当唐开国之后,未待吐蕃请婚,唐公主已分别出嫁到突厥、吐谷浑等诸国去了。在初唐来说,吐谷浑尚不成为唐王朝的威胁力量,可见和亲只是当时一种和平缔交方式,是为了沟通双方在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促进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好,并不存在大国、小国,谁强谁弱以及什么相互利用欺骗等问题。

松赞干布即位后,吐蕃势力方盛,他本人也正有志于四方,对唐王国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他听说突厥、吐谷浑都尚唐公主,便也奉表遣使向唐求婚。请婚自然是一项结好的表示。从当时情势看,除了这是一种带有传统性的和平缔交方式外,还有对中原地区先进文明羡慕与向往的时代因素,并不单纯是效法他人的时髦做法。因为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华夏文化的中心所在.东方诸国的观瞻所系,也是西域文明的荟萃之处。吐蕃当时歆慕上国文化,可从唐书记载中不难看得出来:这种记载,虽出自汉官,不无抑扬。但从文成公主人吐蕃时所带佛像、经书、工艺品,绸缎、农作物种于及乐器、工匠等情况,和随着派留学生来长安学习等史实,说明吐蕃不仅通过和亲自唐传人了佛教文化,也引进了汉族传统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边疆与内地之间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也繁荣了吐蕃的文化。后世有的藏文记载中把逻安建立佛寺、供奉神像的设计蓝图,完全归功于文成公主的星算术和地理风水,这自然是宗教语言,但以文成公主作为大唐文化的象征,是自有其历史脉络的。吐蕃最初向唐求婚的历史因缘,虽如上述,但其结成,却还费了一定的周折。唐与吐蕃初通使后,吐蕃向唐请婚.唐当时对吐蕃还可能缺乏了解,一时未能允如所请,加上吐蕃使者把唐廷的未允联姻归罪于吐谷浑的阻挠,于是松赞干布先出击附唐的吐谷浑,逼它退出湟水和浩门河流域。并迫白兰与党项东移。然后派大兵二十万攻松州,扬言唐若不许嫁公主,即将深入。和亲既是和平缔交方式,当然不能以兵威来强致。因此唐太宗在击退吐蕃军队的这次进犯后,当赞普再遣使来谢罪并请婚时,才允许以宗女文成公主妻松赞干布,吐蕃献黄金五千两和其它一些宝物作为聘礼。唐蕃联盟便从此开始。从此开始的唐蕃关系又和历史上的民族、地缘和文化上并不完全相同,是在既有历史关系上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历史标志,有如下三项:

1.甥舅关系的建立。文成公主入蕃,唐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特使护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黄河源柏海以子婿礼相见。其后赞普对唐帝均自称甥,此种关系,通过金城公主的再度入蕃更形加强。所谓“戎王子婿宠,汉国舅家慈”,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2.册封关系的建立。公元六四九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册封松赞千布为驸乌都尉(官职)、西海郡王(封爵)。他写信给唐宰相长孙无忌说:“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并以金琲十五种唐太宗昭陵。唐又加封他为賨王(或作宾主),并刻他与其他十三位少数民族王公将领的石像同列于昭陵。在此后一段很长的时期内,赞普死后一定向唐告哀。新任的赞普,也须经唐朝的册命才算合法。不论其后各个历史阶段内有若何曲折和变化,而吐蕃与祖国中央政权的蕃属关系,早在那时节已明确地建立了。甚至在接受唐的官职和封爵前,赞普就已上书太宗,贺他征辽获胜归来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既然是日月所照,无疑地也把吐蕃包括在内。接着,唐派王玄策出使天竺,途为中天竺所抄劫。王玄策向吐蕃请援,松赞干布即发精兵从王玄策讨破之,并献俘长安报捷。这些都是以从属地位(即现在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出现的。等到安史乱起后,情况有了急剧地变化,双方冲突争夺加甚,上述关系便又以会盟订约的形式出现,显然是相互对峙起来了。但总的趋向是仍以和平往来为主的,建立于公元八二三年的《唐蕃会盟碑》文,把这种社稷如一,各守分疆,友好往来的平等关系正式确定下来,直至吐蕃国内部贵族集团之间的纷争而解体为止。综计自唐贞观时双方通好,其间使臣来往共达一百九十多次,儿乎年年有使节往来。这为以后吐蕃与中央结为一体,建立了稳固的基础,也就是从此迈出了新的一步。

3.汉藏文化交流与吐蕃文化的形成。吐蕃从泥婆罗和唐引进了佛教文化,又从唐引进了汉族文化,这就是吐蕃文化的两大渊源。佛教影响于吐蕃的政治社会,非常深厚,而农工生产技术,历法医药以及音乐绘画,甚至是儒家经典,都成为吐蕃文化的构成部分。唐著的联姻与结盟,文化上相互影响,结为一体,而共同的民族心理状态,在以后对付英、俄等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过程中,表现得异常突出,这并不是偶然的。

以和亲政策为纽带,而产生这样直接与间接的成果,是为近代西方国家所难理解的,但它却正是象中国这样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形成过程中促使互相更加接近的成功方式。

唐王朝与在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无论是册封的蕃属或者是对立的敌体,都是在平等友好的地位上进行的。因此,除吐蕃以外,突厥、吐谷浑、回纥可汗,均曾尚唐公主;同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又娶泥婆罗公主,而赤德祖赞赞普为了结好唐属国小勃律,也曾把自已的女儿嫁给小勃律王,以联姻作为结盟的手段和方式。但是西方的有些藏学家和帝国主义的喉舌们,(却把唐与吐蕃的联姻关系,说成是唐王朝的欺骗与讹诈。他们以为文成公主是宗女,金城公主是雍王守礼的女儿,都不是皇后所生,都冒称公主入蕃。而唐中宗在送别金城公主时,又假意表演了一番怆别之情,以蒙骗吐蕃使者.甚至他们还指责唐太宗和唐中宗都借公主出嫁,索取黄金、珠宝和良马,大做其赚钱的买卖。这种违背历史事实而进行挑拨现代西藏与祖国关系的用心,实在是极端恶毒的。而所谓赚钱买卖云云,无疑是帝国主义面目的自我揭露。须知当时公主的身分,是由皇室出身与赐封决定的。这在前代就已如此,无论是乌孙、匈奴、突厥、吐谷泽、吐蕃、都未曾提出过异议。这个问题是在唐肃宗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回鹘骨咄禄毗伽厥可汗时,唐使者为了争执可汗以大礼迎接册命,便说这是大唐天子的真女,合有礼数。可汗也就以聘得真公主为莫大光荣。这说明唐王朝也并不是一定概以宗女嫁外藩,除此之外,唐代宗女儿咸安公主嫁回纥合骨咄禄毗伽可汗;唐宪宗女儿太和公主出嫁登罗羽录没蜜施句主毗伽可汗等,都是显例。至于一定要是皇后嫡出的才算公主,那恐怕只是现代某些西方学人别有用心的借口;因为依他们说来,唐与吐蕃和元以后中国与西藏的关系,只是大汉族主义的欺诈侵凌而巳。这完全是无视中国历史发展事实的谰言。

(二)羁縻政策

羁縻一词,初见于《汉书》。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联系的意思。后世对羁縻不够重视,只注意于直接管辖和统治。实际上羁縻政策的产生,自有其复杂和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应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看它的作用。汉代初通西域,那里原存在着鄯善、龟兹、于田等众多的各少数民族的大小王国,加上西迁的大月氏、大夏等国,种落十分复杂。而匈奴又时常出入抄掠,形势很不安定。汉通西域,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和确保与中亚、西亚交通路线的畅通。因此在西域设都护,以至屯田驻军,都为这个目的服务,并不征服和直接统治这一块广大地区。只要当地各属国相安无事,汉王朝只是与它们加强文化贸易等方面的联系,不要求同内地一样的划一管理。这就是羁縻的由来,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条件的。隋唐又是我国继汉之后的统一大帝国,当时对外交通,虽然初辟海道,但主要东西往来干线仍为自汉以来的西域通道,即外人所称丝绸之路。唐对西域的经营,较汉又进一步,即在高宗显庆二年(公元六五七年)破西突厥,分其地置蒙池、昆陵二都护府。并于龙朔元年(六六一年)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隶属安西大都护府。这只不过是在名义上置州府,实际上仍都保持其独立状态。但唐王朝的声威却从此远及西亚、中亚,其影响仍然是很大的。西域方面各羁縻州的设置,与吐蕃的安全,关系颇为重大,这只要看后来唐失四镇,大食东侵,吐蕃受到回纥、南诏和大食三方面的压力,便可了解吐蕃与康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次,关内道羁縻州中如陇右诸胡州、党项、吐谷浑诸府州,及剑南道诸羌州,则后来大都为吐蕃所合并或者内迁侨置。这类羁縻州的设置,是一种有步骤的过渡形式。通过这类形式和羁縻政策加强联系的作用。诸凡突厥、吐谷浑、党项、回纥、羌、契丹以及当时所称降胡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和外族的徙入内地者,均被自然地融合或同化。唐末张义潮以瓜沙十一州归唐,吐蕃族内附的也自木少。终唐之世,并未在吐蕃境内设立州县,但通过友好往来和互市,以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系,比一般设羁縻州显然更进了一步。在唐代的民族政策中,并无强迫同化的意图和措施,这只要看唐对突厥降人和吐谷浑、党项的移徒,即可明了。不强迫而终归自然同化,这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此种羁縻政策,在以后元、明、清三朝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应用,便基本上完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团结壮大的历史任务。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三)宗教政策

吐蕃与唐之间加强联系与往来的另一纽带,是对佛教的扶置与信仰。吐蕃是由唐和泥婆罗、天竺引进佛教的,中国佛教虽然也来自天竺,但到唐时它已通过改造,使之与中土情况相适应了。吐蕃从唐引进佛教,也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吐蕃的佛教文化,即是今天藏传佛教的前身。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入蕃时,所携礼品以释迦佛像为首,还有三百六个卷(佛教)经典。唐德宗时,汉僧良诱、文素二人还曾应邀赴吐蕃讲经;唐穆宗时,吐蕃使臣参观安国、慈恩等内地著名佛寺。吐蕃因慕中土佛教,并曾遣使来求五台山图,览观五台山佛寺的弘规。现在的《大藏经》中有几部经典,还是依汉文翻译成的。唐蕃在佛教信仰方面,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也是互相有影响的。后来吐蕃为文成公主修大昭寺。西藏僧俗在布达拉宫内塑文成公主像,把她与护法同等看待,可见这一方面影响的深远。

唐代虽然没有订立宗教信仰自由这样的规定,但当时由西亚传入的火袄教、景教、摩尼教和国教(伊斯兰教)等,都在中国内地流行,且在长安建有寺庙。这也密切了唐与西亚、中亚各国的联系。佛教虽曾一度被禁,但那也只限于其影响生产劳动和社会风气的一面,并未触及经典本身。宗教本身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得到封建贵族和农奴主阶级的利用与扶植下兴盛起来的,但借着宗教的传播,便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唐代长安是西域文明的博览馆,而各种宗教的流行,具体体现了唐人混同夷夏的胸怀与气魄,自然也更促进了与吐蕃团结友好的往来关系。

(四)通商政策

自文成公主入蕃,唐蕃结成甥舅之盟后,文化与经济方面的联系便日益密切起来。除了文成公主带去大量蔬菜种子、手工艺品、纺织技术等以外,高宗时赞普又请给蚕种及制酒、碾硙、纸墨的工匠,唐朝政府都一一送去。吐蕃的商队,也从内地采购绸缎、缯帛以及军用的弓箭等。唐还大量地赠送给吐蕃以缯帛,有时多至万匹以上。如金城公主入吐蕃即随从大批技艺工匠并携带大批锦缎:

赐锦缯别数万,杂技诸工

感情戏的搞笑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第二幕里,主角宋浩与潘晓霜感情戏的搞笑与**整体风格并不是很搭,既突兀也割裂,比起第一幕和第三幕的沉稳和暗黑压抑,显得跳脱和突兀,消解了**本身的氛围,让原本一部严肃**变得有点不伦不类。

但瑕不掩瑜,无论是故事的现实性以及演员的精准呈现,再到失控和被改变的人生主题,任何一个横切面都能够被拿来探讨和研究。归根结底,《风平浪静》依然是一部具有独特气质的华语片。

影片评价

第二幕里,主角宋浩与潘晓霜感情戏的搞笑与**整体风格并不是很搭,既突兀也割裂,比起第一幕和第三幕的沉稳和暗黑压抑,显得跳脱和突兀,消解了**本身的氛围。

让原本一部严肃**变得有点不伦不类。但瑕不掩瑜,无论是故事的现实性以及演员的精准呈现,再到失控和被改变的人生主题,任何一个横切面都能够被拿来探讨和研究。归根结底,《风平浪静》依然是一部具有独特气质的华语片。

不多,比较分散。九集就有了,差不多到十六七集吧。

红拂女剧情第1集 隋朝大业年间,炀帝昏庸无道。大司空杨素趁机把持朝纲。元宵花灯之夜,五位绝色舞伎进入大将军李玥府内表演歌舞,为首一名叫红拂的舞伎杀死李玥。原来,他们是杨素派来刺杀李玥的暗人。 五人焚烧了李俯。洞房花烛夜,浑然不知情的红拂,怀着对独孤城的情意精心装扮自己。然而,出现地却是杨素,红拂绝望了。

红拂女剧情第2集 李靖从小嗜读兵书,心怀大志。李靖投奔李玥,不想李俯已遭灭门之祸。在焚毁的废墟上,他邂逅了红拂。李靖的善良本性打动了红拂。杨素举办了招贤大会,天真的李靖想趁此机会一展所长,却惹来杀身之祸,幸得红拂相救。杨素故意令红拂杀李靖。

红拂女剧情第3集 红拂奉命来杀李靖,李靖却对红拂的到来欢欣不已。红拂劝李靖离开长安。李靖半途被抱琴、绿羽,尺素拦截,红拂不得已现身护卫李靖,正式走上背离地下宫的不归路。杨素闻讯大怒,命独孤城和抱琴杀李靖,并且捉红拂回地宫。

红拂女剧情第4集 独孤城要红拂离开李靖。司空俯的门客梁朋怂恿杨玄杀死深得杨素重用的独孤城。红拂向李靖讲述自己和独孤城的复杂关系,此时抱琴和独孤城正听着…

红拂女剧情第5集 杨玄感听取梁朋谗言,打算弑父夺位。红拂李靖即将被独孤城杀死之际,杨玄感救下了他们俩,目的是为了让红拂在炀帝面前指控杨素。混乱之中,红拂和李靖逃离了杨素的势力范围。红拂偶遇李世民。 红拂女分集剧情第6集 在李靖的开导下,红拂彻底摆脱暗人阴影。忠臣胡斯政苦谏炀帝,言杨素日后恐会危及朝廷,未果。最终,胡斯政一命呜呼。杨玄感向炀帝告密,诬指父亲有意叛变。炀帝身边的福公公向杨素密告这个消息。福公公宣读圣旨,竟是赐死杨玄感。为了救儿子,杨素将毒酒倒在福公公的口中。

红拂女分集剧情第7集 杨素探望杨玄感,本望儿子能悔悟,可儿子并无悔意。杨素请求炀帝放了儿子。炀帝趁机逼杨素遣散暗人,并交出部分兵权。远在千里之外的红拂发现自己身上的毒性发作,明白时日无多,主动让李靖带着自己过平凡人的生活。杨玄感的执迷不悟令杨素无可奈何,只得带着儿子前往西山尼姑庵,向杨玄感的亲娘-慈云师太寻求解救之法。

红拂女分集剧情第8集 慈云苦劝儿子回头。杨玄感读了一夜佛经,发誓做一个无情无欲的人,替天行道杀死杨素。慈云圆寂身亡。李靖准备与红拂成亲。红拂激动,晕倒在婚堂。灵石镇上来了个侠义为怀的虬髯客,经过他的医治,红拂脱离了危险。李靖和红拂请虬髯作为两人的证婚人。

红拂女分集剧情第9集 作为两人的证婚人虬髯对红拂产生了特别的情素。山大王程咬金为了躲避大将军宇文化及儿子宇文成都地追捕,闯入灵石镇客栈,搅乱了正在举行的婚礼。宇文成都被虬髯杀死。未免累及无辜村民,三人离开灵石镇。关在地牢中的杨玄感宁愿做一个毫良知的战奴也不愿在做杨素的儿子。杨素痛下决心请阴世师将杨玄感练成战奴。

红拂女分集剧情第10集 杨素将宇文成都被杀的事推到李渊头上,挑拨君臣关系,并趁机拉拢宇文化及。李靖已看出虬髯客对红拂的特别情感。李靖等人路经关帝庙,三人结拜。独孤城与抱琴追来,见李靖和红拂彼此舍命相护,抱琴将李靖打下悬崖,红拂也奋不顾身地跳下悬崖。 红拂女分集剧情介绍第11集 虬髯客同独孤城搏命,不料,两人双双坠崖。红拂醒来见到独孤城,为他运功疗伤。抱琴将毒粉洒在红拂的眼中,并将她打入河中。李靖被平阳公主所救。平阳对李靖产生爱慕之意。而此时的红拂双目失明,行同废人。渔民不愿收留红拂,将她送往仁义为怀的天策俯医治。红拂离开天策俯时遇到李世民,李世民请大夫为其细心调治。杨素决定杀死炀帝。

红拂女分集剧情介绍第12集 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红拂心急李靖去向,运功疗伤,险些走火入魔。李世民再次救了她,为满足儿子欲望,也为给杨家留下血脉,杨素命阴世师选貌美的家伎侍奉玄感。李世民担心红拂是潜入附上的刺客,将红拂关押起来。红拂向李世民坦白自己曾经是杨素俯上地暗人,并教李世民一个迫使李渊造反称帝地方法。

红拂女分集剧情介绍第13集 李靖告诉平阳自己已有妻室。平阳恢复女儿装,希望打动李靖。虬髯客回到瓦岗寨。大寨主瞿让欲将位置传给虬髯客。虬髯客见到妻子花夫人,心存愧疚。平阳公主身着娇艳女装出现,父兄均感惊讶平阳言自己已经有了意中人李世民见双眼复明的红拂,心动平阳命人冒充李靖,骗红拂离开阴世师告诉杨素战奴是没有生育能力的平阳施计留住李靖一个小细节,让李靖和红拂知道彼此都活着

红拂女分集剧情介绍第14集 李靖与红拂终于重逢,并决定投奔虬髯客大寨主瞿让想让虬髯客接手瓦岗寨大寨主之位而李密也妄图成为大寨主,因而对瞿让与虬髯客起了杀心李密先将瞿让杀死,将虬髯客之妻囚禁红拂和李靖被李密骗上了瓦岗寨宇文化及要李密将红拂擒到后献给杨素于是,李密挟持了李靖,对红拂言虬髯客和李靖都在自己手中,让她乖乖听命

红拂女分集剧情介绍第15集 李密让红拂去杀李世民平阳私自领兵去瓦岗寨,不料被抓牢中平阳和李靖相遇红拂走入唐营,不明其意的李世民将她囚禁红拂将自己的来意告诉李世民,希望他配合行事,未果刘文静主张杀死红拂,世民却不忍下手得知红拂下手失败,李密大怒,欲杀李靖李密已平阳做人质,胁迫世民去接人世民希望与红拂一起救平阳 红拂女剧情简介第16集 虬髯客救走李靖和程咬金虬髯客将大寨主惨死的真相告诉瓦岗军兄弟李密极力讨好平阳,希望能娶她为妻杨素派独孤城抓回红拂虬髯客救走妻子,李密逃走虬髯客和李世民相见彼此互为欣赏暗中窥视的宇文化及见到虬髯客,想冲上前报杀子之仇,被杨素拦住独孤城突然晕倒

红拂女剧情简介第17集 独孤城无法上战场协助杨素交换人质日期将至,始终不见平阳暗处的样 杨素和宇文化及准备一举歼灭瓦岗寨和李世民的队伍眼见就要巢灭宇文化及军队时,突然战奴出现杨素父子即将丧命时,独孤城驾车赶到返回营帐的李世民发现李密

红拂女剧情简介第18集 为教战奴学会自我保护,尺素特意训练玄感,但未见效果尺素见玄感为了她无视自己的性命,使她心甘情愿地同玄感相守在一起阴世师发现独孤城重伤不愈的原因是体内的牛毛针,独孤城似乎已感觉是抱琴所为,但为责怪她虬髯客追杀王世充和窦建德,为瞿让报仇最后窦建德毙死,而王世充逃走

红拂女剧情简介第19集 虬髯客、红拂和李靖被称为"风尘三侠",瓦岗军日益壮大李靖的赤子之心令红拂动容和担忧,而虬髯客也担心李靖的妇人之心会让他面临危险程咬金独思平阳之际,突然,一个蒙面人闪过,咬金不敌黑衣人虬髯客认出咬金的伤是李密的火阴爪,原来李密同李建成定下夺取瓦岗寨,以陷害李世民

红拂女剧情简介第20集 平阳认为李唐不该用李密这种小人李建成为陷害李世民,让世民攻打瓦岗平阳私自欲调兵支援李世民李密为讨好平阳,拨出一队士兵跟平阳去瓦岗寨李建成手下尉迟恭想陷害世民,却不忍下手李靖帮世民抵抗尉迟恭刘文军被瓦岗军所抓,而平阳躲过此劫李密偷袭瓦岗寨,再此挟持花夫人李密点破虬蚺客对红拂有私情,花夫人半信半疑

红拂女分集剧情第21集 李靖和李世民返回瓦岗寨,途中却被王世充的大将秦琼所俘独孤城将体内的牛毛针逼出,离开地宫去找红拂独孤城决定用生命仅剩的7天时间,带给红拂新的人生花夫人看出虬蚺客与红拂绝非兄妹之情红拂告诉虬蚺客两人只有兄妹之情王世充要杀李靖和李世民,被手下谋臣魏征劝阻李靖和李世民建立了生死交情红拂不告而别,却在三山下和独孤城相遇被其虏走李密强暴了平阳

红拂女分集剧情第22集 见妹妹受到如此的侮辱,李世民发誓定要夺得权利红拂的离开使虬蚺客清醒了他率兵营救李靖,杀死王世充花夫人为救虬蚺客,死去牢观之役损失惨重,唯一的收获是使得李靖 虬蚺客李世民三人成为并肩战友世民邀李靖协助自己打天下,而李靖要先去找红拂魏征和秦琼投奔世民门下花夫人的死令虬蚺客万念俱灰,将瓦岗军中事务交给李靖处理,致使军中事务一团乱程咬金催促虬蚺客出面给三十六路烟尘一个交代

红拂女分集剧情第23集 独孤城给红拂吃了一中药物,使其记忆回到天真无邪的童年红拂失忆,跟随独孤城返回家乡独孤城向红拂讲述自己的过往天真的红拂认为独孤城是自己的爱人李靖思念红拂,夜不能寐三十六路烟尘与个路好汉齐集瓦岗寨在众人的拥护下,虬蚺客硬着头皮接受了盟主之职虬蚺客将瓦岗军的大权交给李靖,打算带着花夫人的遗体,返回故乡安葬

红拂女分集剧情第24集 三十六路烟尘打算拥戴虬蚺客称帝,未果李靖对义军绝望虬蚺客也看出李靖无法在瓦岗施展抱负,让他投奔李世民李靖点头红拂越来越依赖独孤城而时日不多的独孤城开始担心红拂的未来该怎么办虬蚺客执意退隐江湖,临走前将一张藏宝图交给李靖,并让李靖转告李世民,他会杀了杨素,助世民平定天下李密施计重新夺权李靖和程咬金性命危机,李靖和程咬金逃出瓦岗后,与平阳不期而遇

红拂女分集剧情第25集 世民劝李靖暂放下私情,助自己平定江山平阳无法摆脱李密带给她的耻辱,痛苦不堪自从杨素兵败,司空俯家仆纷纷携财离去暗人们将牛毛针打入阴世师体内,胁迫他交出解药可阴世师使毒与暗人们同归于尽程咬金和李靖找到虬蚺客留下的宝藏世民提出将平阳许配给李靖李建成派兵围攻少林士,世民带领众人奋起抵抗李建成送信给杨素,让他派兵围攻世民杨素断然拒绝,并将儿子玄感托付给尺素程咬金向平阳告白,并言要向世民提亲李靖想出破敌妙计

红拂女大结局第26集 李靖引李密和建成入密林,让他们相互攻打李靖运筹帷幄,站在山头祈祷红拂保佑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的红拂似有感应,隐隐不安程咬金一人独自去追赶李密不料,程咬金却被李密制住虬蚺客救下咬金虬蚺客将李密击毙后,飘然离去程咬金告诉平阳李密并非自己所杀,不配和公主在一起,黯然离开独孤城向红拂求婚,红拂欣然应允虬蚺客来到司空府,杀死了杨素与其儿子独孤城七日之命走到尽头,他最后教红拂一套剑法,在红拂怀中吐血而亡他留了封信,让红拂去找李靖

红拂女大结局第27集 世民将李密杀死李渊命世民为帅,平定四方李靖跟随世民坐下,抱负终于得以施展李靖打算走遍天涯,寻找红拂太子建成和元吉派刺客暗杀世民,未果已成为将军的程咬金忽见红拂,然而红拂已不认得他建成和元吉誓要处掉世民程咬金将红拂带到秦王俯红拂以为世民就是李靖红拂将李靖推开,言自己不认识他

红拂女大结局第28集 世民认为红拂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应该让她有重新选择的机会红拂告诉李靖,即使他确实是独孤城所言的李靖,但现在对他也没有感觉了红拂和世民在游玩中,想起了失明前的一些片段,她投入了世民的怀抱李靖再也无法忍受,冲上前和世民扭打起来

红拂女大结局第29集 程咬金发誓会努力成为一个大将军,风风光光的娶平阳李靖带红拂来到第一次见面的李钥俯,向她讲述他们相爱的经过红拂终于想起了一切红拂告诉李世民自己依然爱的是李靖病重的李渊决定将皇位传给世民建成决定除掉李世民,夺取皇位平阳为保护哥哥,被刺客暗器所杀建成和元吉以红拂为要挟,让世民放手江山 -

红拂女大结局第30集 为夺皇位,建成和元吉等人欲直抵禁宫,斩杀世民,夺取皇位可没想到世民等秦王俯的战士早已设下埋伏建成和元吉兵败身死,史称玄武门之变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史称"唐太宗"李靖将一封信递给世民代交红拂,言自己会在城外五里坡等她,如果红拂不来,便知道他的选择…红拂在五里坡默默等待着李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577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