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寺要求什么?景山寺求官|求婚|求子功效?

景山寺要求什么?景山寺求官|求婚|求子功效?,第1张

景山寺是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感很强的寺庙。有着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它始终坚定地站在历史潮流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它已经成为许多好男人和女人喜欢参观的一个宝地。这里有一个祈福的详细指南。

1、径山寺求什么最灵?

景山寺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佛性十分灵验。在征婚、生子、求学、为自己和家人朋友祈福等方面都很灵验。但是,一切都是真诚的,精神的。只要你有平和的心态,就要努力争取一切外在的客观的东西,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真诚向往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你才能展现你的精神。

2、径山寺求官很灵吗?

这需要个人的学识、学历、人品作为基础,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才会有效。

3、径山寺求姻缘很灵吗?

在景山寺征婚真的很灵验。人人都可以拜观音。一切因缘都是缘分,自然会来的。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怀着一颗虔诚的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另一半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4、径山寺求子灵验吗?

景山寺求子也很灵验。可以拜观音。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所以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心态。

径山寺简介

景山寺建于唐天宝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也是佛教本土化后的最后一个高峰期。整个建筑的风格与近代日本保存下来的寺庙非常相似,也是日本禅宗的发源地。据说景山寺很灵验,想得到梦想的朋友都来景山寺看看。

相关攻略

景山寺交通指南:http://wwwtriptcn/trip/16486html

一、中秋节的习俗

1、赏月

据说在中秋之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得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在这一天一定要返回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据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大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2、观潮

观潮所看的河流,是有名的钱塘江。观潮的风俗最早兴起在汉代,唐宋时期,已经到达了顶峰。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3、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4、玩花灯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5、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二、中秋节的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翻译: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宋·苏轼《念奴娇·中秋》

翻译:在如此飒风微露里徘徊弄舞,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3、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唐代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翻译: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三、中秋节的传说

1、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月圆之时用面粉作丸如圆月形状。翌日,后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嫦娥果然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

2、吴刚伐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

3、玉兔捣药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中秋节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地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是苏东坡最感人的一首,自然之极,无修饰,是真情的流露。苏东坡是豪放派我不否认,但他也有儿女情长。感情的表达很细腻,也有一些婉约之作。

江 城 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苏东坡做了一个遇见亡妻的梦,醒来感慨系之,写这首词,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此词开了悼亡词之先河,被行家视作悼亡词中绝唱。)

不思量,自难忘

——浅析苏东坡婉约词《江城子》及苏子的创作心态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词自晚唐五代发展以来,词的风格一直是比较婉弱的,苏轼有意识的进行词体的革新,从词的内容、题材、格调方面改革,使词的创作有了「自是一家」的审美观点。也使词从纤细婉约走向阳刚豪放。苏轼的这些观点以及他本身的词作,虽引来时人认为苏轼「以诗为词」的评论,但无论如何,苏轼开拓词境之功不可没。

南宋俞文豹曾记载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吹剑续录》)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苏轼、柳永风格的不同,也说明两派词风的区别。苏轼曾自负地说过他的词“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书》)他的确是以提高意境和风格而“自是一家”的。然而读词人为苏子绝倒的,却绝非仅只“大江东去”或者“老夫聊发少年狂”,其《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世代传诵的佳作。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苏东坡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坐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由此成就了一阙悼妻怀思的传世之作。

实际上,在苏东坡一生中的三位女性中,最为苏东坡青睐,也为世人传为佳话的,并非王弗,而是叫做王朝云的妾。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朝云死后,苏东坡也曾提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字里行间看到的也是深切地怀念和叹惋。然而仔细地读来,苏东坡对王朝云的感怀更多的是一种“知音难觅,和者寥寥”伤感,而对于王弗则是痛彻心肺的悲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应该说,苏东坡再次得宠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这么个大词人,大文学家,被政治牵绊得头晕目眩,苏子的一生常常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段相对安稳适意的生活中,苏东坡的精神状态是轻松和愉悦的,但苏东坡也断断不能忘记王弗曾经陪伴着自己度过的那些艰难的时光。王弗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绝非一个主妇那么简单,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落笔:……苏东坡……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顽童”,这里林语堂先生固然是在一种嘉许的语气在点评苏东坡的自由性灵,然而苏东坡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呢?不谙世事,兴致所至,聪明有余而内敛不足。

夫人稳健,而丈夫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高兴了把酒言欢,不高兴了也要骂骂娘。麻烦的是丈夫有了旷世的才气,就不是骂骂娘这么简单了。苏东坡常常会在自己的诗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时宜”的论调,自找祸端。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这等人物将是何等的低才。倘若没有一个得体大度,端庄典雅的夫人为丈夫张罗这些“不入眼”俗事,怕苏先生不会有几天清闲。在密州,他们正过苦日子,苏东坡对新所得税至为愤怒,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晓晓不休。他说:“孩子们真傻!”苏夫人说:“你才傻。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好了。我给弄点儿酒喝吧。”在一首诗里记这件事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这时妻子洗杯子给他热酒。这当然使他很欢喜,他说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苏夫人也是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个性,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固执。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 她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是并非一个“士”。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正因为如此,苏东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一个这样的女人把握船舵的。只有在妻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苏东坡才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沐于沂,浴乎舞雩”。也正因为如此苏夫人也成为苏东坡最为信任依赖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苏东坡的心灵深处,别人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王弗给与苏东坡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 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无数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绝唱”这个词赠与了这首词,然而,时光流转了千年,我们又听到了一生相似的叹息,那叹息给予了我们有一篇值得反复玩味的美文,也让我们更深切地领会了苏子心中的创痛,两个文人千年的唱和,诉说着人世间最值得感念的深情。这就是巴金先生所写的《怀念肖珊》和《再忆肖珊》。不再过多的评说什么,我摘录了其中两个段落,作为本文的结尾,这是《江城子》最深沉的诠释,在这样一个滥情的年代,我们庆幸还有这样的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的祭奠: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她不断地给我安慰,对我表示信任,替我感到不平。……今天回想当时的情景,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历历在我眼前。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着车子的驶近,等待着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

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我应当振作起来,哪怕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作肥料。

春秋时期,北方狄人常常侵扰中原诸侯国,对诸国构成很大的威胁,中原大国也曾经对狄人进行打击,但狄人战斗力很强,骑兵部队更是彪悍,常常令诸国疲于应付,难以根除这个隐患,而作为北方狄人的近邻,中等诸侯国的卫国更是提心吊胆得严加防范。

当卫国传到第十八位国君——卫懿公的时候,他不修国政,国力衰败,北方狄人虎视眈眈,他依旧*乐奢侈,以养鹤为乐,整日与鹤为伴,对鹤封官进爵,有的被称为“鹤将军”,有的被誉为“鹤大夫”,均享受俸禄。君王有如此爱好,国人中的阿谀奉承之人趁机拍马屁,争相献鹤取宠。为了表示对这些“鹤将军”、“鹤大夫”的尊崇,外出游玩还让这些鹤乘着华丽的轩车招摇过市。

养鹤需要一笔很大的开支,这笔钱就摊到了卫国百姓身上,苛捐杂税让卫国百姓苦不堪言,谁让卫国摊上这么一位玩物丧志的主子呢?而这位一国之君甚至不如一个小姑娘懂事。这位小姑娘不是别人,正是卫懿公的堂妹,因后来嫁给许国国君,被称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姬姓,春秋时期卫国人,于公元前690年出生,是卫公子顽和宣姜的女儿。母亲宣姜是齐僖公的女儿,家境可谓显赫。她母亲宣姜是个大美女,许穆夫人更是才貌双全,擅长诗歌。自小许穆夫人就听到卫国遭狄人侵袭的事情,很是担心国家的安危。

到了成亲论嫁的年龄后,这样的美丽佳人更是不会让人放过,据说齐桓公和许穆公同时上门求婚,古代诸侯国之间联姻实际是有很强的政治动机的,是有着结盟的性质的。

不过齐桓公是否来提亲,正史上没有记载,倒是汉朝刘向《列女传·仁智篇》云:“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

但刘向的《列女传》实际上并不考究,一些地方记载失实,所以说齐桓公来卫国求婚并不可信。

按列女传里所说,许穆夫人要嫁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齐国。齐国是大国也是强国,还是自己的邻居。卫国面临戎、狄的威胁,一旦国家有难,齐国能很快做出反应,救援卫国。如果嫁到许国,就没这么便利了,许国是个小国还离卫国这么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帮不了卫国。

列女传里说得像真的,可问题是许穆夫人母亲宣姜和姜小白,也就是和齐桓公是同父异母的关系,父亲都是齐僖公。齐桓公论辈分还是他女儿的舅舅。

所以既然许穆夫人是齐桓公的外甥女,齐桓公想必也知道这个,为何还要来卫国向自己的外甥女求婚,难道堂堂一国之君找不到漂亮老婆了吗?于理于情都说不过去。刘向《列女传》初衷是好的,歌颂优秀的女性,不过不能乱点鸳鸯,违背伦理。齐桓公向许穆夫人求婚这样的大事,在正史上没有记载,本身就说明这个事不靠谱。

于是就不存在许穆夫人纠结该嫁给谁了,此刻她只有离开娘家去遥远许国的感伤。离开故乡的许穆夫人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通过抒写诗歌表达她的思乡村爱国之情。《竹竿》表现的是刚出嫁时的思乡之情,而嫁到许国一段时间后对故乡的思念仍然难以释怀,这时许穆夫人在30岁左右,《泉水》这首诗歌表现出此刻他对故乡的思念和爱国情绪日益强烈。当国家出现危难之时,她的《载驰》一诗更是将爱国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载驰》这首诗作是在卫国几乎被灭国的背景下创作的,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回到卫国。

前660冬,北方狄人2万铁骑攻卫,玩鹤丧志的卫懿公惶恐万分,下令招兵迎战。他的“鹤将军”,“鹤大夫”此刻一言不发,既不能打仗也无法出谋划策。大臣们奚落他,百姓们指责他横征暴敛,不肯从军打仗。卫懿公只好到处抓壮丁,收编入伍开往前线。

卫懿公命大夫石祁子、宁庄子守卫都城,自率中军开赴荧泽迎战狄人。作为游牧民族的狄人野蛮彪悍,而且全是骑兵部队,战斗力极强。别说是卫国,就算是齐国等大国遇到狄人也是非常谨慎,不敢大意。卫国军队本就缺乏训练,人心不齐,遇到强敌很快溃不成军,卫懿公死于乱军之中。就算死了野蛮的狄人也没有放过他,居然分食了他,吃得只剩下肝脏。

卫懿公死得很惨,但死不足惜,但卫国的百姓却遭了大难,狄人铁骑冲进城中,来不及逃避的卫国百姓惨遭杀戮,财物被洗劫一空,城中尸骨累累。

卫国公子申带领幸存700多个百姓,在其姐夫宋桓公的接应护送下,逃到漕城,宋桓公又从共、滕两地移来五千移民,拥立公子申为卫君,是为卫戴公。卫戴公本就体弱多病,经不起这一通折腾,不久就病故了,卫国人又拥公子毁为卫文公。

此时远离故国的许穆夫人听闻自己祖国遭受狄人入侵,君王阵亡、百姓惨死、流离失所的消息后,悲恸万分。他要夫君许穆公出兵帮助收复被占的国土。许穆公认为自己国力微小,恐怕会招惹狄人对许国不利,拒绝出兵,只派了使者去卫国吊唁。许穆公的考虑不无道理,当时狄人确实凶残,此前北狄已经攻破了邢、卫两国,此两国都是中等诸侯国,尚且如此,许国更无法阻止北狄。后来齐、郑、宋及曹、许等中小诸侯联合进剿都未能将狄人制服。

不过就算是这样,作为盟友和联姻之邦就应该履行联盟义务和承诺,在自己盟国,自己的朋友亲人面临灭顶之灾时,道义决不可丢。否则等你有难时谁又来帮你呢,许国君臣的考虑显得极为短视,许穆公完全推卸了责任和义务,毫无夫妻之情,友邦之义。

看到自己的丈夫是这副怂样,许穆夫人失望至极。她决定独自返回卫国,与自己的祖国共患难。

然而就是这个愿望也遭到许国君臣上下的阻挠,讥笑他是女流之辈,回去也没有什么用处;有的说她已经是许国的人,回到卫国会将北狄人引到许国来;还有的说她不为自己考虑,也该考虑下你的夫君和儿女们的安危。

面对一大堆唾沫星的狂轰滥炸,夫人怒道:“都到这个时候了,你们不帮卫国也就罢了,还阻止我回国,我是卫国人,祖国危难之时,我能袖手旁观吗,我意已决,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许国君臣被说得面红耳赤,无奈地回去了。

许穆夫人归心似箭,归国途中写下流芳千古的诗歌《载驰》,抒发爱国情怀和排除万难回国的决心。全文如下: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首诗情真意切,令无数人动容,在当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在各诸侯国间传颂。《左传》就记载:“郑子家赋《载驰》”、“穆叔见叔向赋《载驰》”。许穆夫人知道单凭自己和卫国的力量,不足以收复故土。必须有外援的强力支持,她向近邻齐国求援。

齐桓公深为她的爱国情操所感动,《载驰》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齐桓公可谓尽心竭力,据《左传 闵公二年》记载:(卫)及败……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齐桓公不仅让自己的儿子亲率3000人,三百乘战车,帮助卫国守卫漕城,还送了大批的物资救急。齐桓公又号召宋、郑等大国倾力相助,帮卫国重建都城,修筑城防,修造宫室。齐桓公为了表达自己对许穆夫人的敬重,还厚赠许穆夫人华美的车子和上等锦缎30匹。

《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归(馈)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匹)。”,两者都是非常贵重的礼品。齐卫本就有着极深的联系,齐桓公还是许穆夫人的舅舅,也算是对她的关怀吧,这些举动同时也彰显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和雄厚国力。

外援不可少,自己也得争气。许穆夫人回到卫国后,不顾长途劳累,立即下车救助平民百姓,将带来的物品帮助难民度过难关,帮助百姓寻找营生自救。哥哥卫戴公即位不久就死了,她和卫国臣民立即将流落齐国的公子毁接回即位,这就是比较有作为的卫文公。

卫国的军队在与狄人的战争中伤亡殆尽,她就号召动员卫国百姓入伍,组建军队自卫,一下组织起来4000人的军队保卫国家。

许穆夫人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女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女中豪杰,在卫国国家危难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奔走呼号,抒写诗歌《载驰》,产生了深远影响。卫国能从被灭国的绝境中走出来,许穆夫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加上卫国新君卫文公励精图治,与邻国修好,卫国终于得以复兴,国运延续了400多年。许穆夫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冲破重重险阻回国,受到卫国人民的欢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卫国军民的爱戴,英名万古流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162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