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晚年诗作《遗嘱》,该诗以最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歌德的毕生经验。表现了人生广大精微的义谛,具有永恒的、普世的价值。
一
歌德《遗嘱》一诗写于1829年,时年歌德已80岁,正在走向生命的尽头。此时此刻,他要以诗的形式为世人留下什么样的遗嘱呢?此时的歌德,已是一个大智者,他的人生已经经历过很多很多,他的知识已经积累得很多很多。他的生活富足而平静。他依然日复一日地工作,会客待友,款款而谈,梳理他的思想,整理他的旧作,续写他尚未完成的毕生的杰作《浮士德》。他仍会外出郊游,登高远眺,放眼连绵无尽的青山,欣赏壮丽的日落日出。在这宁静和充实的暮年生活中,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首独立的诗作从他的胸中流淌出来了,这就是《遗嘱》,他要向人们、向后世吟咏他毕生的经验和感受。
二
歌德的遗嘱一诗共有七节,每节六行,计42行。在这短短的篇幅中,他俯仰天地,驰骋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思之所及,涉及他的自然观、道德观、人生观,他的愿望、他的理想、他的追求。诗的第一节写的是宇宙的创生与演化。宇宙和万物的演化,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自然界尽在其中。由于他对自然科学的深入研究和他的的洞察力,在他以后而发现的进化论、遗传信息理论等亦可从中窥出痕迹。而人是宇宙的产物,因此他也在吟咏宇宙中穿插着告诫人生,“你要在存在中把握你的幸福!”第二节继续写宇宙、自然,只是由大及小,由大宇宙到太阳系,写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自然科学家所发现的地球等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规律。自第三节开始则从宇宙、自然到人类、人生。正如康德所云,“人是宇宙的目的。”第三节表达了人本身也是一个中心,也是一个小宇宙,他也遵循宇宙的所有法则,同时也有人类自身的道德、良心法则。第四、第五两节则集中写了人生中感官与理智、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追求与节制等的关系及其正确把握。既要倾听感官和欲望的声音与追求,又要保持理智和清醒,“有节制地享受富足和幸福”,与理性同行,“在世界欣欣向荣的沃野上行进”、追求,这样,你就可以将瞬间变为永恒。第六、第七节主要吟咏完善和最高境界的人生所应当追求的目标和使命。第六节讲人生应当追求成功、追求收获,有无收获是检验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而要达此目标,则要遵循客观规律,要依靠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指引,要“亲近那少数的精英。”最后一节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最高追求,做伟大的“哲学家和诗人”,“作高贵的人们的先知”。可见,在整首诗里,歌德由宇宙而自然,由自然而人生,谈如何获得人生的幸福,如何实现人生的最大的成效和追求。人生要达到感性的快乐和理性的把握、节制的和谐统一。而他最大的使命是创造能够有益人类的精神财富。全诗如行云流水,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三
在这首诗中,歌德想要告诉人们哪些基本的体会和经验呢?概括起来,我觉得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宇宙、自然生生不息的演化有其内在的规律,人类社会、人的本性也是如此,人们应当努力地去探求规律、掌握规律。二是作为宇宙、自然的最高产物的人同样充满着内在的矛盾,人要把握好自身感性与理性、激情与理智、追求与节制等等的关系,才能有效地追求幸福和享受生命。三是人生应投入行动,勇于实践,做一个行动者,努力追求成功,有所收获。成功和收获才是检验价值和意义的标准。四是要取得收获和成功就要遵循规律,而规律首先由社会上的精英人物所首先发现和认识,因此要多亲近那些社会上的精英人物,多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理论。五是作一个哲学家和诗人,作一个先知是最值得企慕的使命。而这正是歌德本人的追求。歌德的这些体会和经验具有对自然和人性的最一般的认知,具有普适的指导意义。这些启示不是概念式的、说教式的说出来的,而是用诗的语言发自内心地娓娓道来的。这也正符合歌德对诗人和哲学家的追求。而他本人以其毕生的努力和追求,也实现了这一目标。正如后人评价他是“诗国中的哲人”。
四
这些经验是歌德一生丰富的阅历和对知识的广泛学习、积累的总结。歌德出生于1749年而逝世于1832年,享年83岁,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有着丰富的阅历。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城。家庭富足,因而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没有上过小学和中学,因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广泛的自学。16岁时应父命前往莱比锡大学就读法学。期间有一段患病返回故乡修养。以后又到斯特拉斯堡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1771年歌德回到故乡,在法兰克福做起了律师至1775年。1775年歌德应魏玛公国亲王邀请前往魏玛,并进而担任官职,有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从政。先后担任过魏玛公国的枢密院参事、顾问,开发矿山的领导工作、筑路大臣、军备大臣。他工作非常投入,干一行学一行。例如为了开好矿,管好矿山,他努力学习矿物学、化学和管理学。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曾谈到这段接触经济社会实体的经历使他茁壮成长。1786年歌德前往意大利,观光和学习艺术。1788年重返魏玛,专事文化方面的管理工作,涉及魏玛剧院、魏玛美术院和耶拿大学。其间1791年起至1817年一直担任魏玛剧院总监(院长)一职。1817年之后,歌德再也没有担任任何部门的任何行政工作了,他专事文学创作,直到1832年去世。
歌德所生活的时代,是个充满变革和风云激荡的时代。世界大事纷至沓来,封建制度和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相互交替。这期间发生了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独立。他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崛起直至拿破仑覆灭全过程的观察者。他经历了1814年至1830年的欧洲王政复辟时期、1830年法国推翻复辟王朝的七月革命等。
歌德的学习和研究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包括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等。在他之前以及和他同时代的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和科学成果他都努力学习和吸收。文艺复兴思潮、启蒙思潮、发展着的哲学、自然科学等成果都滋养着他、丰富着他。他著有《光学论文》、《论色彩学》、《植物变形记》、《动物变形记》等自然科学著作,是公认的进化论的前驱者之一。他在颜色学领域有独特的发现。他发现了人的颚间骨。这些成就,就是一个专门的自然科学家毕其一生也是很难取得的。《遗嘱》诗的第一节、第二节概括了他的自然观,就是他毕生孜孜不倦研究自然科学的心得的凝练。
歌德的爱情生活是亦是十分丰富的。大学时代与弗里德丽克的相爱。1772年歌德前去帝国法院所在地魏茨拉实习时认识夏绿蒂布甫,这段爱情经历成为他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重要素材。1775年与莉莉史温曼订婚,以后又解除婚约。到魏玛后结识史泰因夫人,与她长达十年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以后与乌尔庇尤丝的婚姻。晚年向乌莉克的求婚未果等。他的很多诗歌,都是由爱情所激发出来的。在这首诗的三、四、五节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这些爱情体验的凝结。
歌德与优秀人物、精英人物的交往亦是广泛的。这一方面是通过书本学习的神交,如荷马、但丁、莎士比亚;一方面是与他同时代的人物的交往。他与拿破仑、赫尔德尔、 席勒、贝多芬、黑格尔、斯塔尔夫人、 洪堡兄弟等著名人物都有交往。他的交往涉及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等各个方面的杰出人物。由此可以理解诗中所写道的“你要亲近那少数的精英”。
正是歌德这些丰富的学习、工作、爱情、交往的阅历,使歌德成为一个丰富的、生气贯注的主体,一个伟人。他一生有着丰富的角色。正如余匡复在所著《<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一书中所论述的,他是学习时代的歌德,他是恋爱中的歌德,他是从政的歌德,他是文学艺术家的歌德,他是思想家的歌德,等等。而在所有这些阅历和角色中,他都表现了永不满足的追求,表现了永不满足的探求精神,表现了感性和理性、扩张与节制的统一。他都能既倾听自己感性的呼声,又保持理智的清醒,“兴致勃勃,目明神清,沉着而又机智地,在世界欣欣向荣的沃野上行进。”而《遗嘱》,正是他一生中这些最重要经验的总结。
因为《遗嘱》一诗中浓缩了歌德的毕生经验。因而,理解了这首诗,对于理解歌德的其他一些作品,都有着相互引证的作用。如果没有读过歌德的一些作品,就很难深刻地理解《遗嘱》。而读了《遗嘱》以后,再去看歌德的其他作品,也会有助于加深理解的。如在歌德的很多诗作中,都可以看到《遗嘱》所抒发的一些观念。《遗嘱》也可以视为浓缩了的《浮士德》。浮士德中的一些精髓的观念,在《遗嘱》中也都可略见一斑。
正因为这些,《遗嘱》一诗中所抒发的一些观念,具有着永恒的、普世的价值。这也正如歌德的一些伟大的作品所具有的伟大的、永恒的、普世的价值一样。他表达的是整个人类的探索、追求与困惑。只要人类还存在,他就将千秋万世给人以教益和启迪。
德文版:
Ich denke dein, wenn mir der Sonne Schimmer
Vom Meere strahlt
Ich denke dein, wenn sich des Mondes Flimmer
In Quellen malt
Ich sehe dich, wenn auf dem fernen Wege
Der Staub sich hebt
In tiefer Nacht, wenn auf dem schmalen Stege
Der Wandrer bebt
Ich hoere dich, wenn dort mit dumpfem Rauschen
Die Welle steigt
Im stillen Haine geh' ich oft zu lauschen
Wenn alles schweigt
Ich bin bei dir; du seist auch noch so ferne
Du bist mir nah!
Die Sonne sinkt, bald leuchten mir die Sterne
I’, waerst du da!
歌得是德国人,还是看德文版吧~~
1、在这个世界上你会遇到很多很多人,遇到对的人真的是很难得,我很开心让我遇见了你,遇见你,我的心就只属于你一个人了。你一定是上帝派来给我的,我会好好珍惜你,嫁给我好吗
2、你这个傻瓜,你总是丢三落四,你总是会让我担心,你会不会迷路、会不会受委屈。我希望未来的日子有我来陪伴你,我想照顾你一辈子,,答应我好吗,我希望我的未来有你。
3、亲爱的,我不会说花言巧语的话,我只想你相信,我有一颗爱你心。我只知道你是我这一生的最爱,我愿意守护你,爱你,一生一世,嫁给我好吗
MAN LOVE求婚策划
4、在一起很简单,但是要能够在一起一辈子就很不容易了。我希望和你在一起一辈子,让我用心去爱你,我想和你好好的在一起,让我们一起慢慢变老。
5、牵手是我们浪漫的开始,我就想像现在一样,一直爱你、一直爱下去,爱到天荒地老,你愿意嫁给我吗让我一生一世的爱着你、照顾你。
6、也许我给你的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会把我的最好的给你,你是我生命的全部,你愿意嫁我吗
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写作、做官、恋爱。
事实上,正是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恋爱、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文学巨著。
歌德一生虽只有1位妻子,只生过1个孩子,却和无数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爱情生活为背景,且有亲笔所写的15卷日记可供索引。
周国平就曾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歌德。”
最新小说《恋爱中的歌德》
据媒体报道,2008年2月,80岁的德国老作家马丁·瓦尔泽出版了小说新作《恋爱中的男人》,赫然以大文豪歌德为主人公,写他在1823年,古稀74岁,戴着面具参加温泉城马里昂巴德的异装舞会时,对19岁姑娘、房东太太的长女乌尔丽克一见倾心。
她那一双湛蓝的迷人的大眼睛里,秋波无限。
“他看到她时,她早已捕获了他的目光。”她经常陪他散步,像一个女儿对待父亲那样搀扶着他,天真地向他谈论自己即兴想到的一切。
老翁少女眉目传情,歌德神魂颠倒,再也不能自拔,时间一久,爱的 在他心中荡漾起来,终于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
刚一听到林荫道上的笑声,这个古稀老翁简直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男,立即放下工作,不戴帽子也不拿手杖,就急匆匆跑下台阶,去迎接那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像一个少年、一个男子汉似地向她大献殷勤。
15年前他还曾爱慕过她的母亲,1年前他还只是用父辈的口吻昵称她。
可是现在喜爱突然变成了情欲,仿佛情感世界的火山爆发。
他先是百般勾引,继而发动连番情书攻势,欲娶少女入门。
孰料儿子妒意横生,从中作梗,坏了老诗人好事。
歌翁伤心作别,回到魏玛,终日郁郁寡欢,至1832年去世。
时光如梭,乌尔丽克亦成老妇,临终前将歌德的情书付之一炬,一段奇特的祖孙恋情就此深埋。
这段黄昏恋并非作家杜撰,而是大体上实有其事。
乌尔丽克·冯·莱维措(1804—1899年),据说才貌双全,年轻时一度与晚年歌德关系密切。
歌德曾动过娶她的念头,还因为她写了不少情诗,最有名的是《玛丽昂巴德悲歌》。
老瓦尔泽是当今德国国宝级作家。
老翁钟爱少女时的迷乱春心,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写德国史上头号文豪晚年春情上头,十分有趣——如果不是让老无所依的翁叟们略感心酸的话。
书中歌德裸身对镜自赏,验证是否雄风犹存,结论是:还行。
而少女乌尔丽克花枝招展,刁蛮可爱;一老一少,共谱恋曲,其音调必是古怪别致,妙趣横生。
出版商为《恋爱中的男人》打出广告词,称此乃“歌德最后一爱”。
评论界大举鼓噪,推动此书在市场上快马加鞭,于是大为畅销。
也有女读者就书中的情欲描写向瓦尔泽发问。
比如,他为啥反复使用“那话儿”(Iste)一词?瓦尔泽则说,他写的不是德语,而是个拉丁语词,且无具体词义。
的确,在拉丁语中,Iste是个阳性代词,译成中文“那话儿”,大抵不错。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书大唱赞歌。
评论家沃尔夫冈·弗吕瓦尔德便说:“这是瓦尔泽的歌德,不是我的。
至多是1823年的歌德。
……我心目中的歌德不会改变,但我心目中的瓦尔泽变了。”韦尔纳·弗里岑则认为,瓦尔泽写的不是歌德,而是维特;躲在面具后面的也不是歌德,而是瓦尔泽。
谁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年),不仅是迄今为止德国最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称为四大文豪。
同时,他还是画家、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并长年担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
他多才多艺,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但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尼采说:“歌德不仅善良伟大,而且自成一种文化,在德国人的历史上,他是一个后无来者的插曲。”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的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3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83岁)。
他在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诗剧《浮士德》(史诗巨著,创作时间长达60余年)、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学作品)、长诗《普罗米修斯》、历史剧《葛兹·冯·伯里欣根》、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等,以及大量抒情诗、评论文章、散文、自传。
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镇(今黑森州)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
父亲是法学博士,曾任皇家参议;母亲是市长女儿,精明活泼,善讲故事。
他1765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770年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深造,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71年在法兰克福任律师;年轻时想过当画家,但很快放弃;1772至1775年之间写出了大量作品,其中《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775年后积极进行地质学、矿物学、人体解剖学、植物学的研究,撰写出多种自然科学著作,以在人类胚胎中首次发现颌骨而闻名,并指出生物倾向于发展成螺旋形;1775~1786年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成就不大;1786年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1794年起同席勒交往,密切合作,促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晚年过着隐居生活,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终于完成煌煌巨著《浮士德》。
歌德去世时,留下了著名遗言:“多些光!”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24岁的歌德因公去威兹拉,在出席一次舞会的途中,偶然认识了一个叫夏绿蒂的美丽少女,一见钟情。
夏绿蒂是歌德朋友凯士特南的未婚妻,时年19岁,而凯士特南却31岁。
歌德对夏绿蒂十分倾倒,便不顾一切向她表白了爱情。
这使夏绿蒂惊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诉了未婚夫,凯士特南对此却表现得无所谓。
歌德知道这个情况后,感到十分震惊,为了自己,也为了夏绿蒂,他立即逃回法兰克福,斩断了这不合适的情丝。
几个月以后,他的另一个朋友叶尔查林,因为爱上别人的妻子,受不了社会舆论的指责,绝望自杀。
歌德知道这件事后,感触很深,使用叶尔查林作原型写了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在20世纪初由“中国的歌德”——多情大才子郭沫若翻译并介绍到中国,同样引起巨大反响,文首那句脍炙人口的“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几乎令亿万青年男女为之痴狂。
有研究学者评价,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写作、做官、恋爱。
事实上,正是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恋爱、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文学巨著。
歌德在《要素》一诗中提纲挈领地标明,要想作出一首真正的好诗来,“最要紧的乃是爱情”,其次是酒、“武器之声”和适当的“憎恨”。
这首诗写于1814年,诗人时年65岁,已经历过无数次爱情,写出了无数篇绚丽夺目的爱情诗篇。
歌德一生虽只有1位妻子,只生过1个孩子,却和无数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爱情生活为背景,且有亲笔所写的15卷日记可供索引。
其爱情之绚烂多彩,与作品之烟波浩淼相映成趣。
周国平就曾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歌德。”全世界研究歌德的学者不计其数,对于他背后的女人,却至多评说一句:“歌德一生不停地爱上新的女人,可又在每次情欲汹涌时逃开了。”
歌德一生至少爱过10几个女子。
在1788年39岁时与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同居前,他已经同至少7个女人有过恋爱关系。
青年时代的歌德性格活跃,感情丰富,遇见漂亮的女人便情不自禁要去追求。
尽管如此,他一想到要同某个女子结婚并长期生活在一起,便又有些胆怯,于是一次次退却和逃避。
“他在情场中总上演不辞而别的戏码”。
正因如此,他的前7次恋爱都以失败告终。
有人说,歌德是一个有魅力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人生的丰富性。
这表现在许多相互映衬的方面。
基本上每个这样的方面都被人研究了数十年之久,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一篇独立的传记。
两个特别的方面就是他和女人的关系和他的疾病,这两者也是对抗的:女人通常标志着歌德生活发展的开始——新的一页被打开,而一些严重的疾病则表示末尾、结束,也可能是逃避。
歌德漫长的情史
女人是歌德这部人生盛装大戏的主角,是他所有鲜活生动作品源头的那道清泉,也是点燃他写作 原子弹的那一小块高爆炸药。
女人,既是他的海水又是他的火焰。
到底歌德的女人有多少,她们都是谁,在歌德已去世逾170年的今天,在德国文学研究史上,还是歌德巴赫猜想。
1765年,16岁的歌德遵从父命,来到素有“小巴黎”美称的莱比锡学习法律。
大学刻板乏味的生活,使青春勃发的学子感到远离家乡的孤独和失望。
相貌堂堂、英俊潇洒的他常去一家餐馆就餐,不久便与餐馆老板的女儿、比他大3岁的安娜·卡塔琳娜·舍恩科普夫打得火热了。
一个是苗条可亲、聪明伶俐的怀春少女;一个是满怀抱负、才华横溢的大学才子,真可谓天合之缘。
这是歌德人生的初恋。
他对朋友莫尔斯说:“现在,我第一次享受到真正的爱……”这份爱激发他创作了洛可可风格的欢乐、轻快的抒情诗,其中之一就是《安内特之歌》。
1768年春季,这段一开始就遭受压力的爱情,因为歌德极度的嫉妒而结束。
两人常常在相爱中互相争吵,又在争吵中相爱着,但终于失去了耐心。
期间,歌德又创作了剧本《恋人的情绪》。
在这部恋爱剧中,当一个嫉妒的恋人意识到他也可能不忠实时,就摆脱了他的嫉妒心。
关系结束后,歌德临走前仍给安娜写了几封完全是彬彬有礼的信。
而她在1770年嫁给了受人尊敬的法学工作者卡纳博士,他后来成了莱比锡市的副市长。
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歌德认识了牧师的女儿弗里德里柯·布里翁,两人热恋,并把一些诗献给她,其中有《欢乐与别离》、《野蔷薇》等。
1772年歌德从法兰克福到威兹拉帝国法院实习。
在一次郊外的舞会上,他邂逅了19岁的夏绿蒂。
夏绿蒂是个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惊世美人。
歌德明知她已是别人(公使馆秘书)的未婚妻,罗敷被嫁,名花有主,仍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而夏绿蒂叹服的仅仅是歌德的才华,她很爱自己的未婚夫。
年少的歌德深受打击。
每到晚上,他都拿着一把短剑在胸膛上比比划划,体会剑锋投进胸腔,一了百了的痛快淋漓。
当然,歌德并没把剑刺进去。
他只是选择了逃离,且不辞而别。
后来夏绿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歌德也收到了请柬,却并没有参加婚礼。
他托人捎给夏绿蒂一封信:“我爱夏绿蒂。
我是幸福的。
您知道我的爱情是不会变的。”
在此前后,歌德其实又移爱上了罗蜜莲。
这位美丽的少女同样拒绝了歌德,听从父命嫁给一个比她大15岁、并有5个儿女的鳏夫银行家。
这是歌德在爱情上最后一次败给金钱,也是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次。
不久,歌德便以自己跟夏绿蒂5个月的交往为素材,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面世之后一炮而红,洛阳纸贵,成为德国第一部真正获得欧洲和世界声誉的作品。
然而,少年成名的歌德并没履行“永不变心”的誓言。
没过多久,他在《我的爱,我的新生活》一诗中写道:“爱情,爱情你放开我!”这个爱情的对象早不已是夏绿蒂,而换作另一位16岁的美丽姑娘莉莉·勋纳曼。
莉莉是法兰克福银行家的女儿,也是唯一与歌德订过婚的女人。
歌德十分依恋这位美女,但正是这种依恋使他恐惧,他深怕自己就此沉溺在她的浓情蜜意中,从而忘记远方地平线对自己灵魂的呼唤。
也可能是因为资产阶级**毛病太大吧,使歌德常限于痛苦的境地:离开她,便思念她;和她在一起,生活方式又不能苟同。
像歌德这样一个已把心灵交付给大自然、交付给情感和思想的人,怎能容忍在灯红酒绿的社交场合浪费生命?
于是,他借当时创作的剧本《斯台拉》表露心事:“这种环境会窒息我所有的力量,夺走我灵魂的全部勇气。
我必须离开。”为对付这种困惑,他甚至专门去瑞士旅游了一次,企图以此赢回清醒的头脑。
订婚不过半年,歌德就提出与莉莉解除婚约。
宣布时他未敢露面,而是逃离了法兰克福,再次不辞而别。
之后,他写下了《莉莉之歌》和《莉莉的公园》。
在歌德的众多逃离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为期2年、隐姓埋名的意大利之行。
歌德研究史称之为“歌德潜逃意大利”。
国内很多研究歌德的文章都会提及“潜逃”的结果:写就经典散文《意大利游记》,却对“潜逃”缘由含糊其辞。
潜逃意大利的歌德,除了厌倦“鄙俗的德意志”,厌倦“懦弱的资产阶级”,他还想逃开夏露笛·冯·施泰因。
这是歌德生命里不得不说的一个女人。
那是1775年,26岁的歌德在德国东部的魏玛。
夏露笛比歌德年长7岁,是典型的宫廷贵妇,风度优雅,具有迷人魅力。
33岁的她,正处于一个女人水丰草肥的成熟季节。
(但也有人说,夏露笛长得极一般,是个典型的“第二眼美女”,歌德并非对她一见钟情,而是第二年才主动追求她。
她再次证明了那句话:“女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她精通法语,喜好钢琴、绘画和诗歌。
然而,她的丈夫,一位整日侍弄宫廷马匹的掌马大臣,却对她的才华毫不在意。
就在这时,夏露笛遭遇了曾经沧海、经历丰富的歌德的狂热追求。
两人虽日日见面,而且是在魏玛那样一个弹丸小城里,可仍频频通信。
在他们交往的日子里,歌德给夏露笛写了1800封信,不乏华彩之章。
他写道:“我不想再说什么我与你永不分开,什么高山大川也不能让我却步。”“我陷入了命定的忧伤之中。
我真想大声嘲笑自己:每当我爱上一个女人时,她一定不爱我。”
在歌德如此炽热的情感炸弹与言词野火的进攻下,夏露笛却居然过了5年后才解除红装,投怀送抱,其坚固超过欧洲冷兵器战争史上任何一个被围攻的城堡。
她越拒绝,而他越热烈。
反过来说,用5年的生命去等候一个女人,在歌德而言也是绝无仅有。
当然,这也是值得的。
对于歌德来说,夏露笛是他的3个女人。
他后来说:“夏露笛渐渐代替了我的妈妈、姐姐和情人。
我们之间生成了一条纽带,那是大自然的纽带。”夏露笛堪称歌德的精神教母,歌德可说是踏着她的灵魂和肉体走出了“狂飙突进”的青年时期,继而登上千古不倒的古典主义文学神坛。
歌德研究者们认为,在结识夏露笛之后,他的文学风格开始向平和澄净发展,代表作有《汉斯·萨克斯的使命》、《哈尔茨山东游记》、《渔夫》、《魔王》等。
老年时,歌德虽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过,夏露笛对他的影响堪比莎士比亚诗歌,但他还是在与之相识后的第6年,秘而不宣地逃去了意大利。
原因是,这个像妈妈一样的情人,老母鸡一般时刻展翅圈围着他,开始让他喘不过气来了,而他又厌倦了她, 不再。
之后,歌德把他在意大利写给夏露笛的信一同编入了《意大利游记》中。
自然,像所有天才一样,歌德理所当然地忘记了自己不辞而别给夏露笛留下的深深伤害。
他甚至连一声“对不起”也没说。
歌德在意大利的情感生活同样多姿多彩。
遇上美丽的米兰女郎丽吉,并一直坚持到她解除婚约才离开。
另外,至少还有一个我们现在不知道名字的美女,歌德自己称她为“浮士德娜”。
他还认识了已婚美女画家卡安佳,并与她深入发展了旖妮奔放的友谊。
还有克里斯蒂安娜·弗里德里柯·威尔翰米娜·弗罗曼(即米娜·海尔茨利普),作家在其长篇小说《亲和力》中以“奥蒂莉”的形象为她树立了永恒的纪念碑。
歌德虽对大多女人无情,对妻子伍碧丝(即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她是23岁的打工妹,一头棕色卷发,芳华正好。
歌德说过,相对夏露笛的雍容华贵,水晶般透明的伍碧丝是“大自然的尤物”,未经雕琢,浑然天成。
当时她专程来找歌德,希望求枢密顾问给她的作家弟弟一个职位。
伍碧丝是个制花女工,出身低微,歌德则身处魏玛上流社会,两人的爱情一直受到贵族圈非议。
面对歧视,面对歌德时不时的感情出轨,伍碧丝始终忍耐,具有伟大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她让歌德明白:身边的情人随时在变,但真正能使之惦念的只有妻子一人。
他们于1788年开始同居,那时歌德已39岁了,接近不惑之年。
在共同生活了18载后,伍碧丝终于和歌德有了夫妻之名。
伍碧丝不但坚强,而且热爱生活,性格开朗。
她喜欢红酒、骑马、滑冰和跳舞,有一次甚至把舞鞋都跳穿了。
而她能成为唯一的“歌德夫人”,有人说,其4大法宝是:倾听、尊敬、宽容、厨艺。
当丈夫出外旅游后,她会托人把他酷爱的葡萄酒、烤羊肉和火鸡不远万里地送到异地他乡。
二人的结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那年,德法战争中,法军一度打进魏玛。
士兵们闯入歌德家中,欲行劫掠,险些将这位意图抵挡的大师打翻在地。
此时伍碧丝站出来高呼:“你们不能打他!他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她的勇敢保护了歌德和他们的家。
据说,就是这一刻感动了歌德,使他下定决心迎娶伍碧丝。
而这也就成了伍碧丝正式成为歌德夫人的仪式。
当时参加婚礼的,还有他们已年满17岁的儿子奥古斯特。
那是1806年,歌德好友席勒已去世1年多了。
此后,夫妻俩又在一起生活了10年。
伍碧丝因身患尿毒症,于1816年去世。
伍碧丝去世带给歌德的痛苦无法形诸笔墨。
她去世当天,歌德的日记写道:“我太太的终点将近。
生命尽头可怕的挣扎。
近午时分,她去了。
我的体内,和体外,一片空虚和死静。”
歌德遇见舞蹈演员魏玛娜,是在伍碧丝去世前的1814年。
相比夏露笛和伍碧丝,他俩的爱情就是昙花一现,但那也有昙花一现的耀眼夺目。
65岁的歌德对30岁的魏玛娜一见钟情,而魏玛娜也深为歌德的成熟睿智和妙语连珠所吸引。
他俩灯前起舞,月下漫步,彻夜长谈,度过了美妙的时光。
两个小邻居,一男一女,都出身大户人家,年龄也相当,很可能有朝一日结成一对儿好夫妻。两人在一块儿渐渐长大起来,双方的家长都为日后的结合而满心欢喜。谁知道,没过多久,做父母的便发现自己的希望看来要落空了,因为在两个可爱的小人儿之间,产生了某种特殊的敌意。也许是两人的天性太接近了吧。他俩都有着内向的性格,意志倔强而自信,各自都受着小伙伴的喜爱和尊敬。对待其他人,他们总是和和气气,温柔可爱;可只要两个碰到一块儿,就老成为对头,老互相捣蛋,互相竞争,说不出来是为了什么目的,却又老是这么争来斗去,因此谁对谁都没好气儿,恰似一对天生的冤家。
这种奇怪的关系,在做游戏时就已表现出来,随着年龄增加而越来越严重。记得有一回,孩子们玩打仗游戏,分成了敌对的双方,倔强勇敢的小姑娘当一方的首领,向另一方发起了猛烈无情的攻击,眼看另一方已给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若不是她那小对头一个人奋力抵抗,反败为胜,最后解除了敌人武装,并使她成了俘虏的话。可就这样,她仍拼命挣扎,使他不得不解下自己的绸围巾来反缚住她的手,既保护自己的眼睛不被她抓着,也免得他的俘虏受到伤害。
然而,这却使小姑娘永远也不能原谅他,是的,她甚至作出各种努力,想要给他伤害。双方父母注意到了这种反常的情绪,便商量决定把两个小冤家分开,就此打消了那个美好的希望。
男孩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立刻显得出类拔萃,门门功课都一学便会。根据保护人的意愿和他自身的爱好,他成了一名军人。无论去到哪儿,他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敬重。他那落落大方的风度,似乎使与他相处的人无不感到心情舒畅、愉快。离开了大自然安排给他的那个唯一的仇敌,他心里觉得非常幸福,虽说并不清楚知道原因在哪里。
小女孩却相反,对情况的改变颇觉突然。她年岁大了,受的教育也有所增加,内心里渐渐萌生出了某种新的情绪,过去常和一般男孩玩的那种激烈游戏也不再参加了。总之,她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她的周围,似乎再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她去仇视,更别提有什么人能使她觉得可爱了。
这当儿,来了一位年青人,年龄比她过去那个邻居和对头稍长一些,颇有地位、钱财和权势,是社交场中的风头人物,女士们崇拜的偶像,可对她却一片痴情。有生以来,姑娘这是第一次受到一个男朋友,一个情人,一个奴仆的侍奉。年青人撇开那许多年纪比她大、教养比她高、容貌更娇艳、要求也更多的女人而单单钟情于她,使她心中很得意。他对姑娘既一往情深,又不冒昧唐突。在她每次遇到这样那样的讨厌事儿时,他总是忠心耿耿、挺身相助。他虽已明白地向姑娘的父母提出求婚,却又只是满怀希望地安安静静等着,他说:姑娘还很年轻。——所有这一切,都使姑娘对他产生好感,加之习惯成自然,他与她经常待在一块儿,一来二去,他俩的结合便被大伙儿看成了心照不宣的事。别人常常称她为年青人的未婚妻,她久而久之也觉得自己就是了。因此,等到后来她与这个早已被当成她未婚夫的人交换戒指时,她自己也好,其他人也好,谁都想不到对这件事还需要作什么考虑。
订婚后,事情也并未加快发展,双方仍一如既往,快快活活地相处在一起,以便在开始日后的严肃生活之前,尽情享受这春天一般的婚前的光阴。
这期间,在外乡的男孩已长成一位十分英俊的青年,并晋升到了一个荣耀的职位,目下也休假还乡,看望父母来了。他重新出现在自己美丽的邻女面前,态度泰然自若,却又有一些异样。最近一段时期,姑娘怀着一个做未婚妻的女子的喜悦和恬静心情,变得似乎与周围的一切都融洽无间了;她相信自己是幸福的,而在一定意义上讲也确实如此。可是这会儿呢,在过了很久以后她面前又出现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她曾经恨过,现在却再也恨不起来;而且,过去那孩子气的仇恨,原不过是对对方价值的暗中承认罢了,它如今已表现为重逢的惊喜,愉快的注视,友善的问候,以及相互间既情愿又不情愿的必然的接近。所有这些感情在双方同样存在。而长久的分别又促成长久的倾谈,就连儿时那些淘气的事儿,如今也已成了愉快的回忆。如今,他俩似乎都感到有必要友好相处,殷勤相待,以抵消昔日的彼此仇恨;有必要相互表示倾慕,以代替过去的敌意。
在男孩方面,一切尚还理智而有分寸。他的地位,他的处境,他的抱负,他的自尊心,这一切都时时提醒他,让他只以一种欣慰的心情,去接受别人美丽未婚妻的友谊,把这友谊只看成一种值得感谢的馈赠,而不因此存任何把自己牵连进去的非分之想,也不对姑娘有了未婚夫表示惋惜,何况他和她的未婚夫还相处得非常融洽哩。
说到姑娘方面,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她恍如大梦初醒。当初,她跟自己的小邻居作对,正是自己初衷的流露;就说那些激烈争斗吧,也不过是以对抗形式出现的、同样激烈的倾慕之情而已。细细回忆起来,她只能承认自己从来就是爱他的。想到自己手执武器四处搜寻他的那副神气,她微笑了;回味着自己被他解除武装时的感受,她心里不无快意;她想象着,在他把她的手反缚起来的当儿,她是何等地幸福啊;在她现在看来,她当初想伤害他和令他难堪的一切举动,都不过是要引起他注意自己的稚气手段罢啦。如今,她惋惜他俩的分离,她恼恨自己的懵懂,她诅咒那使人如在梦中一般失却自主能力的习惯;由于这种习惯,她才会有那么一个不足道的未婚夫啊。她变了,在双重意义上变了,既向前变得成熟,又向后变成了过去的她,谁爱怎么看都可以。
谁要是能洞悉和体验她这些讳莫如深的感情,他是绝不会责怪她的;要知道,她那未婚夫只要和她这邻居站在一起,就自然而然地相形见绌了呵。如果说,前者也还能引起你某种好感的话,后者就会使你一见倾心;如果说,你愿意前者做你朋友的话,你就希望后者成为你的伴侣;设若出现意外不幸,需要他们为你作出牺牲,那么,你对前者可能还有所怀疑,对后者却可以一百个放心。妇女们判别这类的差异,天生有一种特殊的禀赋,而且,她们也确有必要和机会,去锻炼这种禀赋。
美丽的未婚妻一直暗暗进行着这种种考虑,加之又没有人为她未婚夫说几句好话,开导开导她,劝她遵守礼法,履行职责,没有人对她讲,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想挽回是挽回不了的,她那一颗美丽的心便越加偏激起来。在她这方面,深感自己受到了社会、家庭、未婚夫以及自己诺言的束缚;那个积极上进的青年,则坦然地把自己的想法、计划和抱负都告诉她,待她恰如一位真诚的兄长,连亲切也说不上。这当儿,他已提到即将动身离开的事,姑娘小时候的倔脾气似乎一下子便发作起来,而且来得更乖张,更狂暴,因此也更危险,更可怕;好像是她人长了脾气也长了似的。她决心一死了之,以惩罚这个从前她恨过、如今又热恋着的人,惩罚他的无动于衷;即便自己占有不了他,她也要与他的惆怅悔恨相伴终生,让他永远忘不掉她死时的情景,永远感到内疚,当初竟没有了解她的心思,洞悉她的心思,并且珍视它们。
这样一个狂乱的念头,到处追逐着她。她千方百计地掩饰着,虽然也有人发觉她显得异样,却没有谁细心而且聪明,能够揭示出她心中的真正原因。
在那段时间,亲戚朋友们都正为欢度几个节日而忙得不亦乐乎,差不多没有一天不安排异想天开的新奇娱乐。周围一带地方都装饰起来,准备迎候快乐的宾客。我们年青的游子,也想在离家前请一次客,便邀请年青的未婚夫妇和不多的几个自家人一起,去作一次水上旅行。众人登上一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大游船,船上有一个小客厅和几间舱房,舒适方便真可与陆上相比。
在一片悠扬乐声中,游船顺流驶去。由于中午天热,大伙儿都退进舱房,在房里以猜谜和斗牌自娱。年青的主人却闲不住,便去代替老船家把舵。不多一会儿,老船家已在他旁边进入了梦乡。恰巧这时,船行到了一处地方:两座小岛使河面变得很窄,平缓的卵石滩又不规则地突出在江心,水势险急,舵手必须十分小心才行。青年聚精会神,两眼直视前方,有几次已打算唤醒船家,但到底还是鼓起勇气,向峡口驶去。正好这当儿,他美丽的女友发间戴着一个花环,出现在了船面上。她取下花环,抛给把舵的青年。
“留下作个纪念吧!”她喊道。
“快别打扰我!”青年回答,却也接住了花环,“我必须全神贯注,把所有力气都使上啊。”
“我不会再来打扰你啦!”说毕,姑娘便快步走向船头,纵身跳入水中。
“救人呐!救人呐!她跳水了!”几个人同时叫起来。
青年左右为难。喊声惊醒了船家,他准备去接青年手中的舵。可这会儿哪是换舵手的时候,结果船搁浅了。青年急忙扔掉碍事的衣服,一头栽进江中,追着他美丽的女友游去。
水这种元素,对于熟悉和掌握它的习性的人来说,是非常温和的。它托负着你,听凭你的摆布。不一会儿,青年便游到了已冲得老远的美女身边,抓住她,把她托出了水面。急流将两人猛地向前冲去,把小岛和搁浅的人远远丢在了后边。到了河面又开阔起来的地方,水流也变得平缓了。至此,青年才控制住自己,从慌乱中镇定下来,不再是机械地、无意识地行动。他抬头环顾四周,然后便拼命划动手臂,向一处长着小树丛的平坦幽静的河岸游去。到了岸边,他把美人儿抱上去;她可是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啊。在绝望之中,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条小径穿过树丛。他又抱起那高贵的躯体来,顺路走去,很快便看见了一所孤零零的小屋。到了屋前,他找着两个好心的人,一对年青夫妇。他们遭到的不幸和眼下的困境,不说就已清楚。所以他想怎么要求,人家便都有求必应。升起了火堆,床上铺了垫褥,皮袄、毛毯和一切保暖的东西,统统搬了出来。因为救人心切,一切其他的考虑,全被置之度外。凡能使用的方法无不用上了,以使那几乎冻僵了的 着的美丽躯体复苏转来。成功了!她睁开眼睛,一见自己的情人,便伸出仙女般的手臂来搂住他的脖子。她久久地搂着他,泪水从眼眶里簌簌落下,完全清醒过来了。
“我又找到了你,可你还离开我吗?”她大声问。
“不,永不离开!”他响亮地回答,“永不离开!”可他并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和做什么。“好好保重吧!”他继续说,“好好保重,为了你自己,也为了我!”
这一讲,她才想到了自己,发觉她目前的狼狈处境。在自己的心上人和救命星面前,她不用害羞;但尽管如此,她还是打发他离开,以便他也去关照关照自己,他到这时周身的衣服还是湿淋淋的哩。
年青夫妇商量了几句,便把自己原样挂着的结婚服装取了下来,丈夫的借给青年,妻子的借给美人,让他俩从头到脚、里里外外穿戴一新。不一会儿工夫,两位脱险者便穿戴齐楚,而且打扮好了。他们再聚到一块儿时,容貌都更加动人,不禁相互呆视着,为对方变成了现在的模样而微微一笑,便热烈地紧紧拥抱。片刻,他们已充分恢复了青春的活力和爱情的欢愉,只可惜没有音乐,不然他俩真要跳起舞来了。
从水中回到陆地上,从死神手里回到生活的怀抱中,从家庭的圈子来到野外,从绝望变为欣喜,从冷漠变成倾慕、热恋——这一切一切,都发生在转瞬之间,突然一下塞进他们的脑子,使脑子几乎炸开,或者说,他们完全地晕头转向了。要承受如此突如其来的巨变,就只能求助于健全的心灵。
两人完全沉湎在相互的爱慕之中。过了好半天才想起留在船上的人,想到他们会是怎样地担惊受怕,同时也想到还要和他们见面,心中又不免顾虑重重。
“我们该逃走呢,还是藏起来呢?”青年问。
“咱们就一块儿待着。”姑娘搂着他脖子说。
农民听他们讲了船搁浅的情况后,也没多问,便跑到岸边去了。幸好船已经开得动了,虽然大伙儿花了老大力气,才把它从滩上拉下水来。船上的人盲目地往前行驶,希望找到落水者。农民朝他们又是叫,又是招手,并且先跑到了一个适合停船的地方,终于引起了他们注意,便将船驶了过来。大伙儿一上岸,接下去便出现了精彩场面!男女双方的父母争先恐后奔过去,那位一心爱着姑娘的未婚夫差点儿神经没失常。农民正在讲,他们心爱的孩子还活着,两人便从树丛中走了出来,穿着一身奇特的服装。一直等他俩走到跟前,大伙儿才认出他们来。
“我说这是谁呀?”母亲们惊呼。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两位父亲喊着。
两个死里逃生者双双跪到他们面前。
“你们的孩儿!一对爱人!”他俩同声回答。
“原谅我们吧!”姑娘高声请求。
“给我们祝福吧!”青年喊道。
“给我们祝福吧!”两人又一起喊,因为在场的所有人都吃惊得发不出一点声音。
“祝福我们啊!”两人第三次恳求;在这种情况下,谁又能拒绝他们呢?
(杨武能 译)
赏析
我们倾听歌德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关于一对青梅竹马的小邻居的故事。他们一波三折的浪漫爱情,他们传奇般的悲欢离合,洋溢着明丽的阳光和青春气息。
故事中这个姑娘是所有女性的化身。女孩子在自己内心深处掩藏的那点情感上的小秘密,不是一般人能够明白的。男孩子的豁达和豪爽,常常使他们忽略了女孩子细腻的心思。女性的细腻心思有时把自己也迷惑了,其实她儿时那些孩子气的敌视和对抗的行为,不过是内心朦胧的爱恋情感在作祟,它以另一种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女孩子也有虚荣心,正是这虚荣心使她在男孩子远离她的世界之时,接纳了别人的追求,似乎一切都是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有时候人的自我欺骗就如同乌贼放出的烟幕,的确成功地保护了自己,但往往也把自己的眼睛遮蔽了。那表面看似完美和谐的状况,实际上正是埋葬爱情的无情坟墓。
男孩的归来让女孩开始正视躲避多年的内心秘密,她最后终于明白,真正的情感寄托实际上就是自己的青梅竹马,是性格相投的另一个自我。男性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待重逢之后的感情的,而女性却纯粹从感情的角度来面对自己的回忆和判断。无疑,女孩经历了内心的矛盾挣扎和煎熬之后,无法做到直截了当地向对方表白感情,更无法向那大家早已认定的未婚夫袒露心扉。激烈的情感风暴让她做出了可怕的决定,她要以死来重新占有这位青梅竹马的年轻人的心。她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爱情,尽管是以那么极端的方式——从船上跳入湍急的河水中,以个人牺牲来最大可能地成就两个人的结合。
水,是纯洁的,清澈的,也是冰凉的。如同教堂神父主持的洗礼,他们所经历的是一场更圣洁、更自然的洗礼。在可怕的慌乱和勇敢的解救中,两个年轻人成功地抛弃了遮盖着爱情的理智幕布,恢复了早在儿时就已深深扎根的爱恋。他们最终获得了祝福,所有人的祝福。
多么美好、浪漫的故事。歌德以轻松欢快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蕴涵着人生悲喜剧的爱情故事,他以平常而博大的胸怀告诉我们,人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情感,真正的爱情应当顺其自然,而不应屈从于表面的和谐美好。在歌德看来,精神是高尚的,肉体所代表的世俗生活也并非低劣。世人往往将两者对立起来,为了精神而摒弃肉体的欢娱,刻意隐藏自己的欲望,这完全是褊狭之见。从这篇散文中可以看到,在歌德心中,精神与肉体可以融合得那样完美。
(石梅芳)
今日周六闲来无事,无意中翻到**《少年维特的烦恼》,维特也就是所说的歌德。
故事讲的是少年歌德出生在一个家教很严格的家庭,他的父亲希望他学习法律,所以他就去了一个法律学院去学习,整段故事就是发生在他学习法律期间。他在学习法律的地方,因为一个酒会偶遇到了女主夏洛特,一个聪明机智漂亮的女生,俩人一见钟情,同时都对文学感兴趣。和歌德在一起学习的有一位同学威廉俩人关系很是要好。有一天俩人出去游玩,骑马游泳,顺便去了女主家里拜访,女主的母亲一年前去世了,家里有大概5~6个弟弟妹妹,最小的还在襁褓中,都需要女主照顾。他们去的时候正好女主在烤面包,男主顺便帮忙,两人相谈甚欢,他们直到晚上才离开。
离开后,男女主都在等对方的来信(即情书),但是最后谁都没有给对方写。这期间**镜头切换,男女主都在想着对方,做事情都心不在焉的。其中有个插曲,男主在理发,突然通过橱窗看到街上有个背影很像女主,他立马顶着减了一半的头发跑出去,最后发现认错了,他一旁的同学也跟着跑出去,但是却对那个被认错的女士一见钟情(该女士明显年龄稍大于他们),但是该女士已结婚。最终歌德实在受不了相思之苦,骑马来到女孩家,知道到女孩和他心思一样,正好也去找她了,所以完美错过,不过还好他们在回来的路上相遇了。其实我最喜欢这段,这段的景色以及人物的表现都特别的唯美,把两个互生好感的年轻人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慕表现的很完美。这也是整个**最甜美的部分了。
此次见面之后,俩人感情进一步加深,歌德回去准备手动做了一个女主最喜欢的剧场小模型。然而此时女主的父亲却想的是让女主与前途一片光明且富有的律师先生凯斯特纳结合,正好律师也很喜欢女主,但是律师感觉有些木讷不怎么会讨女孩子欢心,俩人见面时也是尬聊感觉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尴尬,女主对文学作品很感兴趣,但是律师却一点也不感冒。这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兴趣爱好不一样,完全聊不到一块去。所以律师就借着打猎的名义去邀请歌德顺便向他请教怎么向女孩子求婚该怎么说话等,歌德就告诉他怎样说。最后律师确实这样说了,女孩子满面泪痕的答应了,其实女主很无奈,他们家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除了嫁给律师她别无选择,此时**有个很好的特写镜头,一面是女主泪流满面,一面是一大家子弟弟妹妹们的满怀期待,由不得她不答应。
后续就不多说了,女主最终嫁给了律师。歌德郁郁寡欢,从律师学习学校退学,跟随父亲回家了,在回家 的途中发现自己的写作内容被出版成书,而且很受欢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青春记忆,美好也罢,遗憾也罢,总之都是要向前看,向前走的。
《歌德传》的作者彼谢斯基,在书中生动、具体而精彩地描摹了歌德复杂而多层面的性格世界:"------这个人,平常非常温柔忍耐的,竟有时愤怒至于咬牙跺脚。他能闲静,又能活泼,愉快时犹如登天,苦闷时如堕地狱。他有坚强的自信,他又常有自若的怀疑,他能自觉为超人,去毁灭一个世界,但又觉得懦弱无能,不能移动道途中一块小石。"歌德的性格是复杂矛盾的。,性格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是完整的、和谐统一的。但客观现实是多变的、矛盾的,现实对人的要求有时也是多样的、矛盾的。处在充满矛盾的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其性格结构都积淀着正与反、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等对立的性格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