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是怎样成为被信奉的海神的?

“妈祖”是怎样成为被信奉的海神的?,第1张

首先是船员、渔民和海商。妈祖既是一位公认的海神故凡与海有关系的人们,就必然是妈祖信仰的虔诚信徒,在科学不甚发达的当时,海上航行对神灵的寄托析祷,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故船员、渔民、海商足迹所至,就会建造更多的妈祖宫庙出现更多的妈祖信徒。如创建于元 泰定三年(1226年)的天津天妃宫,后来竟成为全国三大天后宫之一。明代以降,妈祖信仰更进一步向我国沿海地区,甚至海外各地传播 }7美国西太平洋的檀香山、旧金山也都建有妈祖宫庙。郑和下西洋、郑成功开发台湾,均有大批船员是妈祖信徒,这也就是对外传播的媒介。有清一代,地处海岛的台湾商人,在取得一定经济实力之后,也认为是海神保佑的结果,因之捐资兴建天后宫,遂成风气,越建越多,建筑也越来越壮观。

其次,封建王朝的褒封和上层人物的推祟,更是妈祖作为中国海神得以迅速推广的关键。从妈祖诞生的朱朝起,经元、明、清历代帝王的数十次褒封,如南宋王朝褒封妈祖尊号就达 14次之多。妈祖从“夫人”、“天妃”、“天后”,直到“天上圣母”,并列人国家祀典,如无封建统治者的这般极力推崇,显然也就难以推广的。正如台湾学者林明峪先生所说,“这种受帝王尊崇、r行下效的结果,使妈祖的信仰圈子更为扩展,造成更广大的香火气象,而无人不知不晓的局面的形成,实有赖于帝王的带动作用,’。

未解之谜王国

再次,华侨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媒介。众所周知,福建华侨人数众多,他们远涉重洋到国外经商谋生,均得冒生命危险,才能到达目的地,于是析求神灵保佑旅途一帆风顺,乃是大家的共同心理,妈祖自然会成为他们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华侨一旦经营发家致富,均认为是妈祖神助的结果,于是建庙祭祀自不待言,华侨无形中也就成为妈祖信仰向海外传 播的天然使者。如马来西亚,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天后宫 35座,时至今日,香火还很旺盛,尤其是1985年竣工的吉隆坡天后宫费时五年,其建筑之壮丽,堪为全马来西亚建筑之冠。再加上林氏宗族成员的积极传播,迁居台湾、日本及至东南亚,妈祖信仰更达到登峰造极。如台湾的妈祖庙共有500 多座,大多与林氏宗祠设在一起。日本鹿儿岛片浦的妈祖神像,相传也是明末莆人林北I I1从调洲妈祖庙请去的。特别是近儿年来我国台湾、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又再次掀起了“妈祖热”,纷纷不远万里上110洲岛朝圣行香、旅游观光,人数多达十万人次以上。加上明清以来,我国洽海北到京、津、鲁、江、浙、沪南到广东、海南所建的众多妈祖宫庙,遂使妈祖成为统领四海的最高海神,她的名字又伴随漂洋过海的侨胞传到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中国海神的象征。

最早史料记载于,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能预知人祸福……”又载: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这些足证明了历史中确有其人。

历史上真的有妈祖这个人。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林默。

最早史料记载于,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能预知人祸福……”又载: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这些足证明了历史中确有其人。

南唐清源军(含今莆田)莆田县湄洲人(今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湄洲岛),妈祖祖父莆田人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亲莆田人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朝夕焚香祝天,祈求,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生的异常奇特,也就倍加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唤她为默娘,人们尊称为林默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立志终生行善济人,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大家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不断为乡亲排难解纷,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世人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测吉凶,必会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羽化飞升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言看见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间[3]。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言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

妈祖乡人感其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 (道观)。祖庙于公元1023-1032年(天圣年间)扩建,日臻雄伟。1403年-1424年(明永乐年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至清康熙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群的“海上龙宫”。可惜,原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已废圯,现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规模较小。

因林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后屡显灵应于海上,渡海者皆祷之,被尊为“通灵神女”,庙宇遍海甸。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1000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和道教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不曾有过的。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的面越来越广。由莆邑一带走向五湖四海,达到无人不知,无神能替代的程度。

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 ,是历、现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目前,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妈祖传说

妈祖传说是妈祖信俗有机组成部分,妈祖信仰传播重要文化载体,集中体现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已单独入选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和其他民间神灵的传说一样,妈祖的传说定型要晚于妈祖信仰产生的时间。

真正专载妈祖灵异事迹的书大约在明朝晚期才成型,而其关键则为明政府多次、大规模的海外活动。

在古代航行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妈祖传说》给航海人以精神力量,鼓舞着人们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从宋、元、明、清各个时代,文人笔记、地方史册都记载了大量的妈祖传说。

  落满山腰的祖庙建筑群, 早晚两遍荡涤尘心的肃穆鼓钟声, 缭绕山间的氤氲贡香, 加上受妈祖文化影响沾着仙气的路名、 村名和饭店名,

都容易让人把湄洲岛当成神仙岛,

神仙岛上自然不乏神仙事儿――

那些已融入岛民日常生活的祭拜、焚香、贡酒,

对前来的游客来说,仍充满谒神之乐。

驭海巡游的平民天后

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过去一个星期之后,我们三位同事前往湄洲岛作一些关于妈祖文化的采访。下午到达莆田文甲码头时,灰沉的天空行将落雨,于是一行人在候客厅等着开往湄洲岛的渡船,临开船,本来游客寥落的大厅突然涌进十几位素服花鬓的老阿婆。老人们彼此携扶,攀谈之间缓缓吐出的方言,我们听不太懂。

送我们到渡轮的肖姐是莆田本地人,她告诉我们,这样的老人在湄洲岛是常年得见的虔诚信徒,和我们一样都是为妈祖而来,从她们的言谈中得知,其中还有两三个是跨海而来的台湾香客。

中国的妈祖相当于古希腊神话体系中的波塞冬,是海上和平女神,在民间还有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敬称,莆田东南方向的湄洲岛,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华人妈祖信徒的朝圣地,地位堪当“东方麦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神诞日和九月初九羽化升天日,是各地信众纪念妈祖的两个大节庆,近至莆仙周边地区,远到台湾乃至东南亚,都会有成团结队的信众专程前来湄洲妈祖祖庙祭拜,可见妈祖信徒遍布之广和影响范围之大。

船上碰到的那几位台湾老人是零散香客,自发前来,刚好错过前几天妈祖升天纪念日隆重的海祭场面。据岛上祖庙的工作人员讲,为纪念今年九月初九妈祖升天1024周年,台湾组织了二十多个宫庙一百多位信众代表,来湄洲共襄两岸同祭妈祖盛事。云集各地上万信众的鹅尾山青浦澳口,人山人海,共着艳红华服,焚香贡酒,以具当地特色的民俗表演和放生海鱼等方式向妈祖献礼。

这种专门以妈祖为载体的娱人敬神活动每年会举办多次,除了民间组织的积极推动,官方对于宣传妈祖文化也是不遗余力。11月1日,国家旅游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将在湄洲岛开幕,活动中“两岸百团万人游湄洲”的环节,会迎来已成“常客”的台湾进香团。

台湾纯正而原始地继承了妈祖崇拜的信仰民俗。从1988年湄洲岛对台湾同胞开放以来,前往湄洲祖庙朝拜妈祖的台湾信众和游客络绎不绝,去年达到二三十万之多。至今,每年大陆举办有关妈祖的重大节庆活动,都不会缺少台湾信众的身影。而令人感慨的是,湄洲岛上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远道而来的台湾信徒相比本地信徒,至少在形式上更为虔诚,会虔谨地向妈祖行古时三拜九扣的庄严大礼。频赴湄洲的台湾进香团,多是抱台湾妈祖回湄洲娘家“省亲”,或是为请妈祖赴台另建新庙。

在追溯两地妈祖同源的历史中,郑成功应该第一个被提及。今年9月末,台南安平镇刚刚举办过纪念郑成功迎妈祖赴台350周年祭的庆典活动。据传当年郑成功率众攻打台湾,随船带了两尊神像,一尊是在白礁请来的闽南仁医保生大帝,以祈求涉海部下的身体健康,还有一尊即是湄洲岛上请来的妈祖像,以祈海事通畅。在抵达台南安平镇鹿耳门外围水域后,航道水浅,船舰无法登岸,得妈祖显灵,水涨船高,郑氏水军顺利登陆,打败了荷兰军。为表感恩之心,郑成功在鹿耳门登陆地点建妈祖庙一座。

无意考究这是不是台湾的第一座妈祖庙,但可以明确的是,因为有了郑成功的牵头,台湾民众对湄洲妈祖的信仰,开始在社会层面上从军到民自上而下的大面积蔓延传播。不过,妈祖助人不卖人情,1661年郑成功“得妈祖之力”拿下台湾,22年后,原郑成功部下降清将领施琅奉康熙帝命平定郑氏集团,收复台湾,在上奏清廷的奏折中,他也宣扬受过妈祖神力相助。

封建历朝对妈祖的褒封在施琅攻台后达到极限,为彰功绩,康熙皇帝慷慨地册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历经宋元明朝统治者册封的“夫人”、“妃”、“天妃”等嘉奖后,此时妈祖获得的天后之位,与天帝同级,也一锤定音地将妈祖从演屿神、通远王等一众司管海事的闽地民间神灵中拱托出来,赐予她独尊地位。现在湄洲妈祖祖庙前的山门,独特的五拱门格局就是按照皇城规格而造,顶上飞檐翘角,双龙飞跃,确是皇族气派。

按照现代研究妈祖的资料,妈祖出生于北宋时的湄洲屿,在生前是一位活跃于乡里的筮卜女巫,死后得乡民立庙供奉。1150年南宋特奏名进士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是现存记载妈祖事迹的最早文献,上书:“(神女)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

不过,湄洲岛民对妈祖身份的认知和上面有些许出入。我们在岛上的导游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湄洲女孩,继承着前辈认知妈祖的观念,她说妈祖其实是岛上一位心地善良的渔家姑娘。说起来,渔家姑娘确实比女巫更具平民性与亲和力,在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心中,自然也更容易从渔家姑娘的身份上获得认同感。

而守望众生的妈祖海神,也同样允以亲切的祭供方式给予信众方便。朝拜妈祖无需吃斋念佛诵经,诚心则灵。在祖庙的升天楼,跪拜完妈祖,庙祝还会热心地提示香客“摸摸妈祖手,好运跟你走”,看来妈祖也无意营造神人之间的距离感。而还有一个让我们看来特别感动的地方,则是湄洲整个妈祖祖庙建筑群,每个庙宇的门下都不设门槛,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为了方便那些年老信众的贴心之举。

这足见妈祖恤民之心。

低调女武侍走入神龛

湄洲的妈祖信仰在岛上处处落有痕迹,吃饭的地方叫海神食府,住宿的地方叫天宫大酒店,祖庙下的村子叫宫下村,网织全岛的路名则有朝宫街、朝圣路,行走路上,每个地方都在提示你,这里是妈祖的故乡。

妈祖的大名我经常听人提及,但在岛上不经意遇到的一位与妈祖颇有渊源的“张姨妈”,却不曾听说过。在湄洲的妈祖祖庙与新殿,我们不曾见过她的踪影,事后查遍网络,也几乎没有任何与这位神灵相关的文字或资料,后来得知,即便是湄洲岛“原住民”,也有不少人并不知道岛上还有张姨妈这样一位神灵的存在。

不过,在湄洲岛的采访中,我们无意间在老人高蔡春妹守护的神龛中,发现了这位低调的“张姨妈”。

已近77岁的高蔡春妹是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的顾问,长年梳着只有湄洲岛上才能得见的“妈祖头”,这种形如帆船扬波大海的头饰象征她是海的女儿,但梳妆起来很耗费功夫,也因此显得与众不同从而成为湄洲女的一个特征。在古时,因为出嫁后的湄洲女人都要梳“妈祖头”,它也可以用来区别岛上女性是否已经婚配。而现在的湄洲岛,除了老人,已经鲜见当地妇女梳这种头发,只有在每年几次的妈祖庆典活动中,才能以民俗的方式重现曾经处处都是“妈祖头”的盛况。

如今的蔡阿婆配合祖庙工作,在家打点一些与妈祖相关的事务。在她自家厅堂简单搭建的神龛中,供奉着好几位神明,居中是一张喜庆的财神爷画像,紧贴画像的上方,则在一张略大于A3规格的红纸上从右到左依次正楷写着:鲁班先师、观音大士、天上圣母、齐天大圣、福德正神,初看一眼,不免觉得几位神灵排在一块,稍显拥挤。而值得留意的是,天上圣母被排在了正中,齐天大圣和信众遍及宇内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还要分列左右。

在蔡阿婆家中稍待片刻之后,她带我们去了她家正对面的一座小庙,原以为里面供奉的是妈祖,等到推门进去,却发现门右边的神龛上赫然一条“张姨妈宝帐”的横幅,龛内张姨妈金身由两位女侍相护,帐前的供桌上摆满各色新鲜的花果贡酒,再前方的两艘贴了金箔纸的龙船,则满载金银。

庙前贡品的丰盛暗示着岛民生活条件的提高。湄洲岛有句老话,叫做“虔诚有钱财,孝顺有东西”,语带世俗之味,说的无非就是要证明自己的诚心,就得拿出一点实质性的“诚意”。以前穷困时,岛上的人对妈祖祭以简单的粥果,现在除了出资修建妈祖新殿,神像前的贡品越来越多,每逢元宵等节庆,还会将好吃的饭菜端到祖庙祭过妈祖了才拿回家吃。他们对待妈祖,毫不含糊。

可是老人为什么会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张姨妈设宝帐呢?

仔细留意一下,不难发现张姨妈是一位女武神,在她一身京剧装扮的服装后面,背着戏台上武旦常见的三面旌旗。蔡阿婆解释说,张姨妈是陪伴妈祖巡游大海的最得力武将,妈祖有什么事,都会交代她去做。在湄洲岛鹅尾山临海的地方,有一处沟堑样子的逼仄“海门”,据说妈祖每次神魂出海庇民,都是从这里出发,而张姨妈也是要随身护驾的。

根据蔡阿婆的说法,湄洲祖庙得以修建完缮,张姨妈也是功不可没。五十多年前,蔡阿婆得这位自称“张姨妈”的神灵托梦,让她发动岛上信奉妈祖的信徒,为妈祖建庙,重续香火。但是当时的湄洲岛凋敝不堪,物质条件落后,只有光秃秃的山岩和环岛的大海。而张姨妈似乎因此“大为光火”,继续托梦给她,持续了七年之久。七年之间,老人一直生病,梦语不断,这种状况直到重修庙宇之后,才渐渐好转。于是,“完成使命”后的老人,为张姨妈单独设一宝帐。

听起来虚实幻意难以琢磨,但却让我们从中隐约见到一位普通民间神灵的诞生过程。因为张姨妈,蔡阿婆成了全湄洲岛第一个发动为妈祖建庙的人;因为蔡阿婆,张姨妈得以走上烛火相继的神龛。这种神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多少能道出几分世俗中维系神明信仰得以传续的因由。

不过,同我们一起入庙的还有一位莆田人,两位湄洲本地人,她们都诧异之前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位神灵的存在。看来,张姨妈并没有广泛的信众根基。而守护宝帐的高蔡春妹,经营它的方式也十足像是对待一个家族宗祠,现在,每月初一、十五,岛上的高家人都会入帐祭拜,俨然张姨妈已并入高家先祖一列。

妈祖在宋朝时即已入庙,岛上零散分布的其他庙宇,诸如金山寺、土地庙,里面的神灵也都多有年头,从时间上来推算,张姨妈入帐才几十年,若要论资排辈,她当真算是岛上最年轻的神灵了。不过,虽然年轻,但等岛上在建的天妃故里博物馆建成后,张姨妈金身也将随妈祖一同被请进馆里,载入名册。

在追溯两地妈祖同源的历史中,郑成功应该第一个被提及。今年9月末,台南安平镇刚刚举办过纪念郑成功迎妈祖赴台350周年祭的庆典活动。据传当年郑成功率众攻打台湾,随船带了两尊神像,一尊是在白礁请来的闽南仁医保生大帝,以祈求涉海部下的身体健康,还有一尊即是湄洲岛上请来的妈祖像,以祈海事通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192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