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问题

语文问题,第1张

虽然我们现在普遍的说法是仓颉造字,但据鲁迅的观点是:“全由众手,非一人所能。”集体的智慧,慢慢演变过来的,文字是这样,语言也是这样。中国是这样,别国也是这样。

文字

仓颉造字

佚名

仓颉也写作苍颉,是古代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人物。早在战国末年,已盛传“仓颉造字”的故事,《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称:“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西汉初又将仓颉说成黄帝的史官。《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史皇产而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许慎《说文解字·叙》也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在纬书《春秋元命苞》中,仓颉又被神化成一位超凡入圣的人物,他“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

“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仓颉造字的传说

有一次,黄帝军队与蚩尤军队交战,打得难分难解,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叫仓颉把作战图拿来,仓颉一摸,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回营。

黄帝对仓颉说:“你是我身边最聪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关头把作战地图丢失?这是多大的过错啊!”仓颉回答说:“黄帝,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已难以应付。若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问:“那该怎么办?”仓颉说:“要是有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按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边你就不要随军打仗了,专门留下来给咱们画图造字吧!”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图和字怎么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过去了,眼看已到冬天,仓颉还没有想出造字的办法来,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回去后就把他的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黄帝听后笑看说:“我说过,你是个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飞禽走兽,都按照象形造出字来,我再颁布天下。”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里写呢?写在石尖上拿不动,写在木板上太笨重,写在兽皮上也不合适,这又把仓颉难住了。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把龟细看了一遍,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子,便照龟的象形,造了个“龟”字。然后又把字刻在龟背上的方格子里,龟由于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时,爬进河里去了。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在另一个地方又被人捉住。人们告诉仓颉,刻在龟背字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掉,而且还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从此以后,仓颉就命人捉到龟把龟壳都取下来,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命人好好收藏,并给仓颉记了一大功。传说从这时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附录文字趣谈

一位搞文字研究的学者,告诉我说,仓颉太伟大了。他造的象形字几千年来涵义不变,古人和平人一看都能理解,就“好”字而言,男子和女子不仅相好,其中包含阴阳,异性相吸,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哲理。你看“喜”字造得多绝妙!从古到今,男女谈情说爱,除过拥抱,下来就是口对口,亲热一番。现代叫作接吻。仓颉先生大概根据这个象形原理,才造出了“喜”字。至于其他的就更多了,如二口为“吕”,三口为“品”,四口为“器”,三石为“磊”,二山为“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二木为“林”,三木为“森”,二火为“炎”,三金为“鑫”等。有一幅组字对联更为绝妙: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可是,后世人却说仓颉造了千万个象形字,却把两个字造错了。这便是“出”和“重”,理由是两座山叠起为“重”,从推理上讲,似乎还有些道理,岂不知最早的象形“出”字,并没有造错。规范后的“出”字只是后世人一种想象推理而言。

黄帝时期开始把贝壳作为商品交换的“钱”使用。后来发现金属最贵重,因而就把金银作为货币商品换钱使用。岂不知仓颉在造“钱”字费了多少心血!仓颉认为“钱”是国家的命根,必须严加看护,同时还要手持兵器看守。对抢劫金钱的人定要杀头。所以,仓颉在钱字右边造了两个“戈”(古代兵器)字,这便是繁写的“钱”字。他告诫人们不要贪钱财,更不要见利忘义,发不义之财,小心杀头。对于‘利”和“名”两个字造法,仓颉更加严格。他说,成熟了的禾苗,必须用刀去收割。为了保护禾苗,防止他人偷窃,必须手持铜刀看护。“利”字就这样造出来了。对于“名”字,仓颉认为一个人奋斗一生,待到有成果时,已经年老体弱,或者说已是久阳西下了。这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晚节。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定要记住“祸从口出”这句话。所以,仓颉就把“夕”和“口”字连在一起造了个“名”字。从此以后,有人就靠出名得了利,发了财;有人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采用一切不正当手段,结果丢了官,坐了牢杀了头。所谓“名扬四海”,“名声大振”,“名不虚传”,“名利双收”“臭名远扬”,“名不副实”等都是为了一个“名”字,落了个这样和那样的下场。

尽管仓颉为中华民族造了那么多的字,有一个字把仓颉难住了。这就是“�”“够”两个字。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仓颉若思冥想很长时间,伤脑筋没有想出来。仓颉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多余文章,哪怕是半句就够人呛!”仓颉一听恍然大悟,就把“�”和“够”两个字都留下。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一首诗中说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体现了黄帝思想。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在纂编“康熙字典”时,把‘�’和‘够’字一并收入字典内作为通用。沿续至今。

中国文字笔画繁,但它有一定道理,早在八百年前,汉字就进行过简化,那时简化的字很少,也很慎重。人们大都能接受。如台湾一位学者告诉我:大陆实行简化字,我双手赞成,但我不同意轻率简化,为了简化而简化。他举了四个字的例子说:“亲”字简去“见”字,再亲不得见;“爱”字简去“心”,再爱没心;“产”字简去“生”字,没有产品,工厂自然空的。这就形成“亲不见,爱没心,产不生,工厂空。”北京一位大学教授在一九九五年撰文说:他主张认繁体字,用简化字,学用兼备。得到人们赞同。

仓颉墓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固堆坡村,始建于汉代。现存有康熙九年重修大殿一座,为三门出厦,明柱木雕装饰,座梁嵌檩,八砖扣顶。殿内塑有仓颉高大坐像,孔子拜坐身前。明柱上书“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师”,殿两端各设配房。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占地100亩,共规划有6个主功能区:伊尹祠、伊尹博物馆、伊尹墓园、花戏楼、民间艺术学校、烹饪医药学校。现对外开放的有伊尹祠、伊尹墓园、花戏楼3个景区。伊尹生于空桑(今洛阳),因居伊水,故名伊尹。原为有莘氏的做饭奴仆,后提为厨师兼有莘氏之女的教师。他勤奋求知,抱负远大,精于烹饪,并研创出以陶器煎服中药"汤液"。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商汤闻知,欲聘为已用,有莘氏留而不放。汤乃求婚,有莘氏遂嫁女于汤,以伊尹为陪嫁之臣。汤知伊尹精通治国之道,任以国政。伊尹佐商汤来夏桀,建立商朝,尊伊尹为阿衡(相当于宰相)。汤去世后,伊尹又先后辅佐了外丙、中住、太甲沃丁四信帝王,百岁卒,沃丁帝以天子礼将伊尹葬于此。后人称伊尹是我国烹饪界的鼻祖,是我国中药史上伟大的药剂学家,“汤液”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奴隶出身的宰相,也是商王朝开国的元勋,我国历史上的名臣。 伊尹墓园有唐植古柏近200株,苍劲挺拨,郁郁葱葱,最大株3人才能合抱。传说此柏林为程咬金带兵所载。程咬金和魏征(唐丞相)是结拜弟兄。魏征死后葬在伊尹墓400米处。程咬金带兵打仗行走到这里,听说大哥葬在此处,异常悲痛,领兵连夜载植柏林以示纪念,由于军情紧急,又是夜间,错把伊尹墓当成了魏征墓,将柏树载在了伊尹墓周围,县横竖不成行,疏密也不一样,很少有人能够数清。名柏有鸟柏渡江、相思柏、母子柏、龙柏、闯王柏、罗汉柏等。

“仓颉造字”的故事

仓颉也写作苍颉,是古代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人物。早在战国末年,已盛传“仓颉造字”的故事,《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称:“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西汉初又将仓颉说成黄帝的史官。《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史皇产而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许慎《说文解字·叙》也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在纬书《春秋元命苞》中,仓颉又被神化成一位超凡入圣的人物,他“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

“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仓颉造字的传说

有一次,黄帝军队与蚩尤军队交战,打得难分难解,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叫仓颉把作战图拿来,仓颉一摸,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回营。

黄帝对仓颉说:“你是我身边最聪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关头把作战地图丢失?这是多大的过错啊!”仓颉回答说:“黄帝,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已难以应付。若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问:“那该怎么办?”仓颉说:“要是有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按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边你就不要随军打仗了,专门留下来给咱们画图造字吧!”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图和字怎么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过去了,眼看已到冬天,仓颉还没有想出造字的办法来,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回去后就把他的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黄帝听后笑看说:“我说过,你是个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飞禽走兽,都按照象形造出字来,我再颁布天下。”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里写呢?写在石尖上拿不动,写在木板上太笨重,写在兽皮上也不合适,这又把仓颉难住了。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把龟细看了一遍,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子,便照龟的象形,造了个“龟”字。然后又把字刻在龟背上的方格子里,龟由于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时,爬进河里去了。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在另一个地方又被人捉住。人们告诉仓颉,刻在龟背字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掉,而且还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从此以后,仓颉就命人捉到龟把龟壳都取下来,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命人好好收藏,并给仓颉记了一大功。传说从这时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附录文字趣谈

一位搞文字研究的学者,告诉我说,仓颉太伟大了。他造的象形字几千年来涵义不变,古人和平人一看都能理解,就“好”字而言,男子和女子不仅相好,其中包含阴阳,异性相吸,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哲理。你看“喜”字造得多绝妙!从古到今,男女谈情说爱,除过拥抱,下来就是口对口,亲热一番。现代叫作接吻。仓颉先生大概根据这个象形原理,才造出了“喜”字。至于其他的就更多了,如二口为“吕”,三口为“品”,四口为“器”,三石为“磊”,二山为“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二木为“林”,三木为“森”,二火为“炎”,三金为“鑫”等。有一幅组字对联更为绝妙: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可是,后世人却说仓颉造了千万个象形字,却把两个字造错了。这便是“出”和“重”,理由是两座山叠起为“重”,从推理上讲,似乎还有些道理,岂不知最早的象形“出”字,并没有造错。规范后的“出”字只是后世人一种想象推理而言。

黄帝时期开始把贝壳作为商品交换的“钱”使用。后来发现金属最贵重,因而就把金银作为货币商品换钱使用。岂不知仓颉在造“钱”字费了多少心血!仓颉认为“钱”是国家的命根,必须严加看护,同时还要手持兵器看守。对抢劫金钱的人定要杀头。所以,仓颉在钱字右边造了两个“戈”(古代兵器)字,这便是繁写的“钱”字。他告诫人们不要贪钱财,更不要见利忘义,发不义之财,小心杀头。对于‘利”和“名”两个字造法,仓颉更加严格。他说,成熟了的禾苗,必须用刀去收割。为了保护禾苗,防止他人偷窃,必须手持铜刀看护。“利”字就这样造出来了。对于“名”字,仓颉认为一个人奋斗一生,待到有成果时,已经年老体弱,或者说已是久阳西下了。这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晚节。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定要记住“祸从口出”这句话。所以,仓颉就把“夕”和“口”字连在一起造了个“名”字。从此以后,有人就靠出名得了利,发了财;有人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采用一切不正当手段,结果丢了官,坐了牢杀了头。所谓“名扬四海”,“名声大振”,“名不虚传”,“名利双收”“臭名远扬”,“名不副实”等都是为了一个“名”字,落了个这样和那样的下场。

尽管仓颉为中华民族造了那么多的字,有一个字把仓颉难住了。这就是“�”“够”两个字。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仓颉若思冥想很长时间,伤脑筋没有想出来。仓颉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多余文章,哪怕是半句就够人呛!”仓颉一听恍然大悟,就把“�”和“够”两个字都留下。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一首诗中说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体现了黄帝思想。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在纂编“康熙字典”时,把‘�’和‘够’字一并收入字典内作为通用。沿续至今。

中国文字笔画繁,但它有一定道理,早在八百年前,汉字就进行过简化,那时简化的字很少,也很慎重。人们大都能接受。如台湾一位学者告诉我:大陆实行简化字,我双手赞成,但我不同意轻率简化,为了简化而简化。他举了四个字的例子说:“亲”字简去“见”字,再亲不得见;“爱”字简去“心”,再爱没心;“产”字简去“生”字,没有产品,工厂自然空的。这就形成“亲不见,爱没心,产不生,工厂空。”北京一位大学教授在一九九五年撰文说:他主张认繁体字,用简化字,学用兼备。得到人们赞同。

仓颉墓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固堆坡村,始建于汉代。现存有康熙九年重修大殿一座,为三门出厦,明柱木雕装饰,座梁嵌檩,八砖扣顶。殿内塑有仓颉高大坐像,孔子拜坐身前。明柱上书“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师”,殿两端各设配房。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占地100亩,共规划有6个主功能区:伊尹祠、伊尹博物馆、伊尹墓园、花戏楼、民间艺术学校、烹饪医药学校。现对外开放的有伊尹祠、伊尹墓园、花戏楼3个景区。伊尹生于空桑(今洛阳),因居伊水,故名伊尹。原为有莘氏的做饭奴仆,后提为厨师兼有莘氏之女的教师。他勤奋求知,抱负远大,精于烹饪,并研创出以陶器煎服中药"汤液"。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商汤闻知,欲聘为已用,有莘氏留而不放。汤乃求婚,有莘氏遂嫁女于汤,以伊尹为陪嫁之臣。汤知伊尹精通治国之道,任以国政。伊尹佐商汤来夏桀,建立商朝,尊伊尹为阿衡(相当于宰相)。汤去世后,伊尹又先后辅佐了外丙、中住、太甲沃丁四信帝王,百岁卒,沃丁帝以天子礼将伊尹葬于此。后人称伊尹是我国烹饪界的鼻祖,是我国中药史上伟大的药剂学家,“汤液”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奴隶出身的宰相,也是商王朝开国的元勋,我国历史上的名臣。 伊尹墓园有唐植古柏近200株,苍劲挺拨,郁郁葱葱,最大株3人才能合抱。传说此柏林为程咬金带兵所载。程咬金和魏征(唐丞相)是结拜弟兄。魏征死后葬在伊尹墓400米处。程咬金带兵打仗行走到这里,听说大哥葬在此处,异常悲痛,领兵连夜载植柏林以示纪念,由于军情紧急,又是夜间,错把伊尹墓当成了魏征墓,将柏树载在了伊尹墓周围,县横竖不成行,疏密也不一样,很少有人能够数清。名柏有鸟柏渡江、相思柏、母子柏、龙柏、闯王柏、罗汉柏等。

  虽然我们现在普遍的说法是仓颉造字,但据鲁迅的观点是:“全由众手,非一人所能。”集体的智慧,慢慢演变过来的,文字是这样,语言也是这样。中国是这样,别国也是这样。

  文字

  仓颉造字

  佚名

  仓颉也写作苍颉,是古代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人物。早在战国末年,已盛传“仓颉造字”的故事,《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称:“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西汉初又将仓颉说成黄帝的史官。《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史皇产而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许慎《说文解字·叙》也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在纬书《春秋元命苞》中,仓颉又被神化成一位超凡入圣的人物,他“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

  “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仓颉造字的传说

  有一次,黄帝军队与蚩尤军队交战,打得难分难解,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叫仓颉把作战图拿来,仓颉一摸,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回营。

  黄帝对仓颉说:“你是我身边最聪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关头把作战地图丢失?这是多大的过错啊!”仓颉回答说:“黄帝,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已难以应付。若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问:“那该怎么办?”仓颉说:“要是有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按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边你就不要随军打仗了,专门留下来给咱们画图造字吧!”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图和字怎么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过去了,眼看已到冬天,仓颉还没有想出造字的办法来,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回去后就把他的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黄帝听后笑看说:“我说过,你是个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飞禽走兽,都按照象形造出字来,我再颁布天下。”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里写呢?写在石尖上拿不动,写在木板上太笨重,写在兽皮上也不合适,这又把仓颉难住了。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把龟细看了一遍,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子,便照龟的象形,造了个“龟”字。然后又把字刻在龟背上的方格子里,龟由于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时,爬进河里去了。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在另一个地方又被人捉住。人们告诉仓颉,刻在龟背字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掉,而且还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从此以后,仓颉就命人捉到龟把龟壳都取下来,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命人好好收藏,并给仓颉记了一大功。传说从这时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附录文字趣谈

  一位搞文字研究的学者,告诉我说,仓颉太伟大了。他造的象形字几千年来涵义不变,古人和平人一看都能理解,就“好”字而言,男子和女子不仅相好,其中包含阴阳,异性相吸,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哲理。你看“喜”字造得多绝妙!从古到今,男女谈情说爱,除过拥抱,下来就是口对口,亲热一番。现代叫作接吻。仓颉先生大概根据这个象形原理,才造出了“喜”字。至于其他的就更多了,如二口为“吕”,三口为“品”,四口为“器”,三石为“磊”,二山为“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二木为“林”,三木为“森”,二火为“炎”,三金为“鑫”等。有一幅组字对联更为绝妙: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可是,后世人却说仓颉造了千万个象形字,却把两个字造错了。这便是“出”和“重”,理由是两座山叠起为“重”,从推理上讲,似乎还有些道理,岂不知最早的象形“出”字,并没有造错。规范后的“出”字只是后世人一种想象推理而言。

  黄帝时期开始把贝壳作为商品交换的“钱”使用。后来发现金属最贵重,因而就把金银作为货币商品换钱使用。岂不知仓颉在造“钱”字费了多少心血!仓颉认为“钱”是国家的命根,必须严加看护,同时还要手持兵器看守。对抢劫金钱的人定要杀头。所以,仓颉在钱字右边造了两个“戈”(古代兵器)字,这便是繁写的“钱”字。他告诫人们不要贪钱财,更不要见利忘义,发不义之财,小心杀头。对于‘利”和“名”两个字造法,仓颉更加严格。他说,成熟了的禾苗,必须用刀去收割。为了保护禾苗,防止他人偷窃,必须手持铜刀看护。“利”字就这样造出来了。对于“名”字,仓颉认为一个人奋斗一生,待到有成果时,已经年老体弱,或者说已是久阳西下了。这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晚节。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定要记住“祸从口出”这句话。所以,仓颉就把“夕”和“口”字连在一起造了个“名”字。从此以后,有人就靠出名得了利,发了财;有人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采用一切不正当手段,结果丢了官,坐了牢杀了头。所谓“名扬四海”,“名声大振”,“名不虚传”,“名利双收”“臭名远扬”,“名不副实”等都是为了一个“名”字,落了个这样和那样的下场。

  尽管仓颉为中华民族造了那么多的字,有一个字把仓颉难住了。这就是“�”“够”两个字。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仓颉若思冥想很长时间,伤脑筋没有想出来。仓颉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多余文章,哪怕是半句就够人呛!”仓颉一听恍然大悟,就把“�”和“够”两个字都留下。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一首诗中说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体现了黄帝思想。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在纂编“康熙字典”时,把‘�’和‘够’字一并收入字典内作为通用。沿续至今。

  中国文字笔画繁,但它有一定道理,早在八百年前,汉字就进行过简化,那时简化的字很少,也很慎重。人们大都能接受。如台湾一位学者告诉我:大陆实行简化字,我双手赞成,但我不同意轻率简化,为了简化而简化。他举了四个字的例子说:“亲”字简去“见”字,再亲不得见;“爱”字简去“心”,再爱没心;“产”字简去“生”字,没有产品,工厂自然空的。这就形成“亲不见,爱没心,产不生,工厂空。”北京一位大学教授在一九九五年撰文说:他主张认繁体字,用简化字,学用兼备。得到人们赞同。

  仓颉墓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固堆坡村,始建于汉代。现存有康熙九年重修大殿一座,为三门出厦,明柱木雕装饰,座梁嵌檩,八砖扣顶。殿内塑有仓颉高大坐像,孔子拜坐身前。明柱上书“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师”,殿两端各设配房。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占地100亩,共规划有6个主功能区:伊尹祠、伊尹博物馆、伊尹墓园、花戏楼、民间艺术学校、烹饪医药学校。现对外开放的有伊尹祠、伊尹墓园、花戏楼3个景区。伊尹生于空桑(今洛阳),因居伊水,故名伊尹。原为有莘氏的做饭奴仆,后提为厨师兼有莘氏之女的教师。他勤奋求知,抱负远大,精于烹饪,并研创出以陶器煎服中药"汤液"。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商汤闻知,欲聘为已用,有莘氏留而不放。汤乃求婚,有莘氏遂嫁女于汤,以伊尹为陪嫁之臣。汤知伊尹精通治国之道,任以国政。伊尹佐商汤来夏桀,建立商朝,尊伊尹为阿衡(相当于宰相)。汤去世后,伊尹又先后辅佐了外丙、中住、太甲沃丁四信帝王,百岁卒,沃丁帝以天子礼将伊尹葬于此。后人称伊尹是我国烹饪界的鼻祖,是我国中药史上伟大的药剂学家,“汤液”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奴隶出身的宰相,也是商王朝开国的元勋,我国历史上的名臣。 伊尹墓园有唐植古柏近200株,苍劲挺拨,郁郁葱葱,最大株3人才能合抱。传说此柏林为程咬金带兵所载。程咬金和魏征(唐丞相)是结拜弟兄。魏征死后葬在伊尹墓400米处。程咬金带兵打仗行走到这里,听说大哥葬在此处,异常悲痛,领兵连夜载植柏林以示纪念,由于军情紧急,又是夜间,错把伊尹墓当成了魏征墓,将柏树载在了伊尹墓周围,县横竖不成行,疏密也不一样,很少有人能够数清。名柏有鸟柏渡江、相思柏、母子柏、龙柏、闯王柏、罗汉柏等。

  http://www55881com/Article/luyou/diangu/chuanshua/200502/1135html

  http://wwwhuaxiacom/wh/jdgs/shcs/00097838html

  仓颉造字

  佚名

  仓颉也写作苍颉,是古代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人物。早在战国末年,已盛传“仓颉造字”的故事,《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称:“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西汉初又将仓颉说成黄帝的史官。《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史皇产而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许慎《说文解字·叙》也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在纬书《春秋元命苞》中,仓颉又被神化成一位超凡入圣的人物,他“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

  “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仓颉造字的传说

  有一次,黄帝军队与蚩尤军队交战,打得难分难解,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叫仓颉把作战图拿来,仓颉一摸,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回营。

  黄帝对仓颉说:“你是我身边最聪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关头把作战地图丢失?这是多大的过错啊!”仓颉回答说:“黄帝,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已难以应付。若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问:“那该怎么办?”仓颉说:“要是有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按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边你就不要随军打仗了,专门留下来给咱们画图造字吧!”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图和字怎么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过去了,眼看已到冬天,仓颉还没有想出造字的办法来,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回去后就把他的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黄帝听后笑看说:“我说过,你是个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飞禽走兽,都按照象形造出字来,我再颁布天下。”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里写呢?写在石尖上拿不动,写在木板上太笨重,写在兽皮上也不合适,这又把仓颉难住了。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把龟细看了一遍,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子,便照龟的象形,造了个“龟”字。然后又把字刻在龟背上的方格子里,龟由于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时,爬进河里去了。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在另一个地方又被人捉住。人们告诉仓颉,刻在龟背字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掉,而且还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从此以后,仓颉就命人捉到龟把龟壳都取下来,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命人好好收藏,并给仓颉记了一大功。传说从这时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附录文字趣谈

  一位搞文字研究的学者,告诉我说,仓颉太伟大了。他造的象形字几千年来涵义不变,古人和平人一看都能理解,就“好”字而言,男子和女子不仅相好,其中包含阴阳,异性相吸,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哲理。你看“喜”字造得多绝妙!从古到今,男女谈情说爱,除过拥抱,下来就是口对口,亲热一番。现代叫作接吻。仓颉先生大概根据这个象形原理,才造出了“喜”字。至于其他的就更多了,如二口为“吕”,三口为“品”,四口为“器”,三石为“磊”,二山为“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二木为“林”,三木为“森”,二火为“炎”,三金为“鑫”等。有一幅组字对联更为绝妙: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可是,后世人却说仓颉造了千万个象形字,却把两个字造错了。这便是“出”和“重”,理由是两座山叠起为“重”,从推理上讲,似乎还有些道理,岂不知最早的象形“出”字,并没有造错。规范后的“出”字只是后世人一种想象推理而言。

  黄帝时期开始把贝壳作为商品交换的“钱”使用。后来发现金属最贵重,因而就把金银作为货币商品换钱使用。岂不知仓颉在造“钱”字费了多少心血!仓颉认为“钱”是国家的命根,必须严加看护,同时还要手持兵器看守。对抢劫金钱的人定要杀头。所以,仓颉在钱字右边造了两个“戈”(古代兵器)字,这便是繁写的“钱”字。他告诫人们不要贪钱财,更不要见利忘义,发不义之财,小心杀头。对于‘利”和“名”两个字造法,仓颉更加严格。他说,成熟了的禾苗,必须用刀去收割。为了保护禾苗,防止他人偷窃,必须手持铜刀看护。“利”字就这样造出来了。对于“名”字,仓颉认为一个人奋斗一生,待到有成果时,已经年老体弱,或者说已是久阳西下了。这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晚节。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定要记住“祸从口出”这句话。所以,仓颉就把“夕”和“口”字连在一起造了个“名”字。从此以后,有人就靠出名得了利,发了财;有人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采用一切不正当手段,结果丢了官,坐了牢杀了头。所谓“名扬四海”,“名声大振”,“名不虚传”,“名利双收”“臭名远扬”,“名不副实”等都是为了一个“名”字,落了个这样和那样的下场。

  尽管仓颉为中华民族造了那么多的字,有一个字把仓颉难住了。这就是“�”“够”两个字。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仓颉若思冥想很长时间,伤脑筋没有想出来。仓颉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多余文章,哪怕是半句就够人呛!”仓颉一听恍然大悟,就把“�”和“够”两个字都留下。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一首诗中说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体现了黄帝思想。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在纂编“康熙字典”时,把‘�’和‘够’字一并收入字典内作为通用。沿续至今。

  中国文字笔画繁,但它有一定道理,早在八百年前,汉字就进行过简化,那时简化的字很少,也很慎重。人们大都能接受。如台湾一位学者告诉我:大陆实行简化字,我双手赞成,但我不同意轻率简化,为了简化而简化。他举了四个字的例子说:“亲”字简去“见”字,再亲不得见;“爱”字简去“心”,再爱没心;“产”字简去“生”字,没有产品,工厂自然空的。这就形成“亲不见,爱没心,产不生,工厂空。”北京一位大学教授在一九九五年撰文说:他主张认繁体字,用简化字,学用兼备。得到人们赞同。

  仓颉墓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固堆坡村,始建于汉代。现存有康熙九年重修大殿一座,为三门出厦,明柱木雕装饰,座梁嵌檩,八砖扣顶。殿内塑有仓颉高大坐像,孔子拜坐身前。明柱上书“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师”,殿两端各设配房。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占地100亩,共规划有6个主功能区:伊尹祠、伊尹博物馆、伊尹墓园、花戏楼、民间艺术学校、烹饪医药学校。现对外开放的有伊尹祠、伊尹墓园、花戏楼3个景区。伊尹生于空桑(今洛阳),因居伊水,故名伊尹。原为有莘氏的做饭奴仆,后提为厨师兼有莘氏之女的教师。他勤奋求知,抱负远大,精于烹饪,并研创出以陶器煎服中药"汤液"。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商汤闻知,欲聘为已用,有莘氏留而不放。汤乃求婚,有莘氏遂嫁女于汤,以伊尹为陪嫁之臣。汤知伊尹精通治国之道,任以国政。伊尹佐商汤来夏桀,建立商朝,尊伊尹为阿衡(相当于宰相)。汤去世后,伊尹又先后辅佐了外丙、中住、太甲沃丁四信帝王,百岁卒,沃丁帝以天子礼将伊尹葬于此。后人称伊尹是我国烹饪界的鼻祖,是我国中药史上伟大的药剂学家,“汤液”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奴隶出身的宰相,也是商王朝开国的元勋,我国历史上的名臣。 伊尹墓园有唐植古柏近200株,苍劲挺拨,郁郁葱葱,最大株3人才能合抱。传说此柏林为程咬金带兵所载。程咬金和魏征(唐丞相)是结拜弟兄。魏征死后葬在伊尹墓400米处。程咬金带兵打仗行走到这里,听说大哥葬在此处,异常悲痛,领兵连夜载植柏林以示纪念,由于军情紧急,又是夜间,错把伊尹墓当成了魏征墓,将柏树载在了伊尹墓周围,县横竖不成行,疏密也不一样,很少有人能够数清。名柏有鸟柏渡江、相思柏、母子柏、龙柏、闯王柏、罗汉柏等。

  ◆[2004-12-26]

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同盟会会员苗天雨、冯迪汉率团到辽阳市广德茶园(辽阳大观楼),演出话剧《波兰亡国惨》、《民国魂》等。话剧传入辽宁之后,各地爱好者纷纷组织话剧演出活动。民国5年(1916年),大连的陈非我发起组织话剧社,并任社长,社员大多是该市商绅及报馆、学校各界文化人士,演出的剧目有趣味剧《醉鬼捉奸》,正剧《青楼侠妓》、《湘江泪》、《猛回头》、《异母兄弟》等。民国11年(1922年),抚顺青年会附设小学于抚顺西戏楼演出《恶姻缘》、《逆伦案》等。

民国14年,欧阳予倩到大连、沈阳等地给当地戏剧界和爱好新剧的青年演讲平民艺术,传播现代话剧。沈阳中共党员地下工作者张光奇(女)和女师同学被吸收参加“奉天青年会”组织的话剧团,演出话剧《秋瑾和徐锡麟的故事》、《孔雀东南飞》、《谁之罪》、《求婚》等。欧阳予倩还与张光奇同台演出《少奶奶的扇子》、《回家之后》等。同年2月,欧阳予倩应大连中华青年会邀请,讲演《中国戏剧改革之途径》。辽宁各地均组织业余话剧团体,演出十分活跃。 1919年(民国8年),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戏剧,源自amateur=业余爱好者)的口号,先后成立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了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同年胡适发表了独幕剧《终身大事》为他们主张的代表。《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1922年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戏剧协社,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制。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 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剧的精神。

1926年(民国15年)2月,辽宁第一个较正规的话剧团体——爱美剧社于大连正式成立,社长为马殿元、副社长王权祥、导演部主任吕馥棠。1927年(民国16年)5月,爱美剧社应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之邀,为筹备平民教育基金,于基督教青年会大礼堂(在今民主广场)演出,上演反映家庭和社会矛盾的悲剧《千秋遗恨》等话剧。民国18年9月,车向忱组织“奉天学生平民服务团”,在奉天郊区大韩屯等地演出《改良医院》、《盲》等话剧。

1928年洪深创造性地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区别已陈腐的“新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1929至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于当年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壮阔的大普及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

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 目诞生。1939年(民国28年)夏,金山龙、杨若朱、王宗仁等人创立沈阳业余话剧团,上演丁西林的旬幕话剧《无妻之累》。该团后与奉天话剧团合并,改名为国际剧团,先后在南市国际剧场(今辽艺剧场)演出由李乔、金山龙任编导的《屠户》、《塞上烽火》、《夜深沉》、《生命线》等话剧。之后,庄河县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演出《和睦家庭》和《家》,本溪徐殿林自编自演话剧《爱情三部曲》,鞍山进步作家阎力夫组织了众声话剧团,演出他创作的话剧《警惕》等。

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型展览与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工团、宣传队活跃在农村、部队,《流寇队长》(王震之)、《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等)、《李国瑞》(杜烽)等剧目,突出表现了中国话剧的战斗传统。

这一时期,伪政权组建三大御用剧团“大同剧团”(长春)、“剧团哈尔滨”、“奉天协和剧团”,均隶属伪协和会。“奉天协和剧团”建于民国27年9月,全团百余人,“负有完成协和会文化方面的重大使命”。主持人原笃(伪满洲国剧团协和会委员长)、瑞山进、安田均系日本人。是年11月举行小公演,剧目为《除夜歌声》。民国28年6月,举行首次大公演,剧目为《东宫大佐》、《在牧场》;同年12月举行巡回大专演,剧目为《从军伍》、《血轨》等。这些剧目都是为日本侵略者歌功颂德的。截至民国30年,该团共创作演出了20多个剧目。从民国30—32年间,该团在东北各大城市演出《雷雨》、《萌芽》、《欲魔》等。民国31年(1942年)在奉天演出苏联名剧《怒吼吧,中国》,内容是揭露英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日本演出此剧的本意是想宣扬英美列强蚕食中国的罪恶,激起中国人民对美、英帝国主义的仇恨。但事与愿违,反倒激起了广大观众对侵华日军的无比仇恨,群众争相观看,上座空前。这使日伪统治者大为惊恐,立即勒令停演。此外,日伪还在辽宁各大城市组织剧团,为日本侵略者服务,如协和剧团(大连)、协和馆剧团(安东)等。这些剧团在“八·一五”东北光复后相继解体。 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清明前后》(茅盾)、《升官图》(陈白尘)、《丽人行》(田汉)的上演是这时期的重要收获。

解放战争初期,中国***抽调了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来东北,在辽宁地区组建一些文工团。这些文艺工作团每到一处,都边演出文艺节目,边做群众工作,并帮助各地积极建立文工团、队。编演了大批活报剧、小话剧等,为东北、为辽宁地区新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沈阳、大连、安东等地还组成了一些民间话剧团体,他们是自筹资金、自愿结合的民间私营职业剧团,如大连的东艺剧团、光复剧团、中华青年剧团、辽东剧团、大连剧团、中苏友好剧团等,演出了话《夜未央》、《血债》、《秋海棠》、《气壮山河》等。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所属的“政工队”及一些国民党操作的话剧团,曾一度把持辽宁各地特别是各大城市的话剧舞台,他们在沈阳、大连、安东等地演出一些反动话剧,如《天字第一号》、《野玫瑰》等,同时,也演出过《雷雨》、《日出》。 1949年7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话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重视话剧事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以及各省、自治区、大军区的专业话剧院、团。

1949年底,老舍从美国回来,看到新中国的新北京处处是新的面貌,他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由衷地产生一种天翻地覆之感。于是,他写了《龙须沟》。它透过北京城内一条有名的臭沟——龙须沟的变化,以及住在沟旁的一个小杂院内三户人家在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的鲜明对比,表现了***给北京人带来的新生活,写出了北京人的新的精神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龙须沟》、《茶馆》(老舍) 、《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陈其通)、《马兰花》(任德耀)等优秀剧目大量涌现;焦菊隐导演的《蔡文姬》、《茶馆》显示了话剧的民族化追求,黄佐临导演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介绍了布莱希特的演剧思想;文化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50年代后也出现维吾尔、蒙古、朝鲜、藏语的话剧演出,扩展了话剧艺术领域。随着文艺界“双百”方针的讨论与贯彻,1962年后出现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年青的一代》(陈耘)等优秀剧目。

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解放的欢乐和当家作主的幸福感。尽管,在文化思想战线上,曾有过“左”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人毕竟赢得了百年来的国家的统一、生活的安宁和生活的改善,这些,使得文艺,包括话剧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到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话剧发展达到一个高潮。几十年来,话剧发展较快,培养出一批省内外较有声誉的演员队伍。

中国人民荡涤了封建主义的污泥浊水,扫荡了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灾难,一旦当家作主,便焕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使新中国如快马加鞭,数年间,便是一片新的面貌,一片新的天地。话剧,以其对时代的敏感,及时地创作出一些反映这种新面貌的剧本。如《刘莲英》、《六号门》、《龙须沟》、《考验》、《春风吹过诺敏河》等。这些剧多表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表现他们对新时代的感受,有些剧的作者就来自生产第一线。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话剧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在突破旧舞台局限、革新戏剧观念、丰富话剧艺术表现力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戏剧创作上的无场次结构、意念化形象塑造、时空跳跃情节、模糊主题等尝试,舞台艺术上的运用面具、中性服装、几何图形布景道具, 激光灯光以及打破第四堵墙,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四面观众等形式革新,引起戏剧理论界的关注,出现了一场戏剧观念与形式革新的讨论,对中国话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新时期话剧对外开放与交流也更为宽广,自 1986年后成功地举办了莎士比亚戏剧节、奥尼尔戏剧节。北京人艺的《茶馆》多次在欧、美、日等地演出,中央戏剧学院的《俄狄浦斯王》出访希腊, 均获得很大成功,是中国话剧走向世界的良好开端。

◆仓颉造字

仓颉也写作苍颉,是古代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人物。早在战国末年,已盛传“仓颉造字”的故事,《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称:“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西汉初又将仓颉说成黄帝的史官。《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史皇产而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许慎《说文解字·叙》也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在纬书《春秋元命苞》中,仓颉又被神化成一位超凡入圣的人物,他“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

● “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仓颉造字的传说

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叫仓颉把作战图拿来,仓颉一摸,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回营。

黄帝对仓颉说:“你是我身边最聪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关头把作战地图丢失?这是多么大的过错啊!”仓颉回答说:“黄帝,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实在难以应付。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问:“那该怎么办?”仓颉说:“只有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边你就不要随军打仗了,专门留下来给咱们画图造字吧!”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图和字怎么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过去了,眼看已到冬天,仓颉还没有想出造字的办法来,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回去后就把他的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黄帝听后笑看说:“我说过,你是个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飞禽走兽,都按照象形造出字来,我再颁布天下。”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里写呢?写在石尖上拿不动,写在木板上太笨重,写在兽皮上也不合适,这又把仓颉难住了。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把龟细看了一遍,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子,便照龟的象形,造了个“龟”字。然后又把字刻在龟背上的方格子里,龟由于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时,爬进河里去了。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在另一个地方又被人捉住。人们告诉仓颉,刻在龟背字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掉,而且还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从此以后,仓颉就命人捉到龟把龟壳都取下来,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命人好好收藏,并给仓颉记了一大功。传说从这时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附录文字趣谈

一位搞文字研究的学者说,仓颉太伟大了。他造的象形字几千年来涵义不变,古人和平人一看都能理解,就“好”字而言,男子和女子不仅相好,其中包含阴阳,异性相吸,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哲理。你看“喜”字造得多绝妙!从古到今,男女谈情说爱,除过拥抱,下来就是口对口,亲热一番。现代叫作接吻。仓颉先生大概根据这个象形原理,才造出了“喜”字。至于其他的就更多了,如二口为“吕”,三口为“品”,四口为“器”,三石为“磊”,二山为“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二木为“林”,三木为“森”,二火为“炎”,三金为“鑫”等。有一幅组字对联更为绝妙: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可是,后世人却说仓颉造了千万个象形字,却把两个字造错了。这便是“出”和“重”,理由是两座山叠起为“重”,从推理上讲,似乎还有些道理,岂不知最早的象形“出”字,并没有造错。规范后的“出”字只是后世人一种想象推理而言。

黄帝时期开始把贝壳作为商品交换的“钱”使用。后来发现金属最贵重,因而就把金银作为货币商品换钱使用。岂不知仓颉在造“钱”字费了多少心血!仓颉认为“钱”是国家的命根,必须严加看护,同时还要手持兵器看守。对抢劫金钱的人定要杀头。所以,仓颉在钱字右边造了两个“戈”(古代兵器)字,这便是繁写的“钱”字。他告诫人们不要贪钱财,更不要见利忘义,发不义之财,小心杀头。对于‘利”和“名”两个字造法,仓颉更加严格。他说,成熟了的禾苗,必须用刀去收割。为了保护禾苗,防止他人偷窃,必须手持铜刀看护。“利”字就这样造出来了。对于“名”字,仓颉认为一个人奋斗一生,待到有成果时,已经年老体弱,或者说已是久阳西下了。这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晚节。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定要记住“祸从口出”这句话。所以,仓颉就把“夕”和“口”字连在一起造了个“名”字。从此以后,有人就靠出名得了利,发了财;有人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采用一切不正当手段,结果丢了官,坐了牢杀了头。所谓“名扬四海”,“名声大振”,“名不虚传”,“名利双收”“臭名远扬”,“名不副实”等都是为了一个“名”字,落了个这样和那样的下场。

尽管仓颉为中华民族造了那么多的字,有一个字把仓颉难住了。这就是“�”“够”两个字。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仓颉若思冥想很长时间,伤脑筋没有想出来。仓颉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多余文章,哪怕是半句就够人呛!”仓颉一听恍然大悟,就把“�”和“够”两个字都留下。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一首诗中说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体现了黄帝思想。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在纂编“康熙字典”时,把‘�’和‘够’字一并收入字典内作为通用。沿续至今。

中国文字笔画繁,但它有一定道理,早在八百年前,汉字就进行过简化,那时简化的字很少,也很慎重。人们大都能接受。如台湾一位学者告诉我:大陆实行简化字,我双手赞成,但我不同意轻率简化,为了简化而简化。他举了四个字的例子说:“亲”字简去“见”字,再亲不得见;“爱”字简去“心”,再爱没心;“产”字简去“生”字,没有产品,工厂自然空的。这就形成“亲不见,爱没心,产不生,工厂空。”北京一位大学教授在一九九五年撰文说:他主张认繁体字,用简化字,学用兼备。得到人们赞同。

仓颉墓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固堆坡村,始建于汉代。现存有康熙九年重修大殿一座,为三门出厦,明柱木雕装饰,座梁嵌檩,八砖扣顶。殿内塑有仓颉高大坐像,孔子拜坐身前。明柱上书“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师”,殿两端各设配房。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占地100亩,共规划有6个主功能区:伊尹祠、伊尹博物馆、伊尹墓园、花戏楼、民间艺术学校、烹饪医药学校。现对外开放的有伊尹祠、伊尹墓园、花戏楼3个景区。伊尹生于空桑(今洛阳),因居伊水,故名伊尹。原为有莘氏的做饭奴仆,后提为厨师兼有莘氏之女的教师。他勤奋求知,抱负远大,精于烹饪,并研创出以陶器煎服中药"汤液"。

商汤闻知,欲聘为已用,有莘氏留而不放。汤乃求婚,有莘氏遂嫁女于汤,以伊尹为陪嫁之臣。汤知伊尹精通治国之道,任以国政。伊尹佐商汤来夏桀,建立商朝,尊伊尹为阿衡(相当于宰相)。汤去世后,伊尹又先后辅佐了外丙、中住、太甲沃丁四信帝王,百岁卒,沃丁帝以天子礼将伊尹葬于此。后人称伊尹是我国烹饪界的鼻祖,是我国中药史上伟大的药剂学家,“汤液”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奴隶出身的宰相,也是商王朝开国的元勋,我国历史上的名臣。 伊尹墓园有唐植古柏近200株,苍劲挺拨,郁郁葱葱,最大株3人才能合抱。传说此柏林为程咬金带兵所载。程咬金和魏征(唐丞相)是结拜弟兄。魏征死后葬在伊尹墓400米处。程咬金带兵打仗行走到这里,听说大哥葬在此处,异常悲痛,领兵连夜载植柏林以示纪念,由于军情紧急,又是夜间,错把伊尹墓当成了魏征墓,将柏树载在了伊尹墓周围,县横竖不成行,疏密也不一样,很少有人能够数清。名柏有鸟柏渡江、相思柏、母子柏、龙柏、闯王柏、罗汉柏等。

http://wwwnewdidaicom/book/jiaoan/info/5874htm

 话剧的起源

 话剧艺术,一般是指以话和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在欧洲各国,话剧被通俗称为戏剧。戏剧的英文为drama、theatre,这源于希腊的剧场--theaton,意即“观看的场所”。

 戏剧艺术最初是由古代人的祭典和巫术仪式等活动演化而来。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文学、表演、导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其一般通过人物、情节、场面、冲突等表现一定的立意或主题,展现艺术魅力。

 中国早期话剧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中国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至今,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1928年,这种新剧由中国早期戏剧活动家洪深定名为话剧。

 话剧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游戏", 已融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游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中国话剧的第一个繁荣期是五四前后的十年。这一时期中国话剧受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多种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观。但总的看,现实主义是其主调。由于西方新浪漫主义的浸染和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手法的吸收,五四时期话剧的现实主义又是富于诗意特色的诗画现实主义。

 话剧团遍布全国,这样的发展更增加了话剧的影响力,在当时,几乎每一场政 治运动,都有一批话剧来响应。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之下,进剧场看话剧成为主流文化消费。就这样,话剧艺术轰轰烈烈地进入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大舞台。在那个变革精神旺盛的年代,"看戏即是消闲"的时代已经过去,话剧成为推动社会使之前进的一个"轮子",与此同时也涌现了大批的艺术家,老舍、田汉、曹禺、郭沫若等等,而作品《雷雨》、《茶馆》、《于无声处》等,无一不成为话剧改变一个时代的经典标注。

 经典话剧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剧本,经由中国著名导演焦菊隐指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加参与演出。多年以来,这出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已成为中国当代话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80年代初期,《茶馆》曾赴联邦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演出,强烈反响,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茶馆》以旧北京一家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时间跨度50年,出场人物70个,确实展示了民族历史变迁的恢宏画卷。该剧的结尾处,几位被世道摧垮、被命运捉弄的老人聚在一起,他们抓出街上拾来的纸钱,带着无奈的苦笑,为尚且活着的自己举行祭奠。这一场面的出现,把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面貌刻画得深刻细腻,也从中透示出这样的时代必将结束,而新的时代必将到来的信息。《茶馆》演出的成功,既显示了老舍戏剧创作的雄健笔力,也凝聚着导演焦菊隐舞台处理的超人才华。

 怎样看话剧

 看话剧,欣赏台词是一个重点,一部好话剧的台词一定是话里有话,跟人们习惯看的影视剧有前奏不同,话剧演出常常在你不知不觉汇总拉起大幕,人物在台上走来走去,用一种夸张的与其说着平常生活中的话,就像拉着大嗓门在聊天。这就是话剧中的“话”,它主要用语言来作为表现手段,通过语言向观众讲述故事、介绍情节、交代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看话剧,第二个欣赏角度是看有没有戏,这个戏是指戏剧性。我们判断一个戏好不好看,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戏剧性强不强。这个要求其实对所有的戏剧都一样,只不过因为话剧独特的表现形式要求它更具有戏剧性。所谓戏剧性,也就是强烈的戏剧动作和尖锐的矛盾冲突。

 发展阶段

 社会背景

 话剧是一种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形式,中国话剧由于社会变革需求应运而生。话剧原本是西方舶来品,英语名为Drama,最初中文译名曾用过新剧、文明戏等名称。

 1920年,以上海新舞台上演萧伯纳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和民众戏剧社的成立为标记,话剧正式走上中国舞台。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戏剧”这个称谓基本等同于后来的“话剧”。

 1928年,导演洪深提议将其定名为话剧,以统一有关这个新的艺术形式的多种不同称谓,并使其区别于中国传统戏曲,以独立的艺术品格和崭新姿态屹立于中国艺坛。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欧洲各国通称戏剧。中国早期话剧产生于1907年,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但新剧于辛亥革命之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白话剧”或“真新剧”,1928年由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话剧”。著名话剧有《威尼斯商人》等。

 晚清新剧时期

 1906年冬,受日本“新派”剧启示,中国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息霜)等于东京组织建立一个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春柳社。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谢抗白、陆镜若等人。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奠基和发端。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1910年(清宣统二年),新剧传入辽宁,同盟会员刘艺舟(木铎)由关内来到辽阳,演出了新剧《哀江南》和《大陆春秋》。同年5月到奉天,与戏曲艺人丁香花、杜云卿等人联合,先后在鸣盛茶园演出抨击封建专制的新剧《国会血》,日本领事馆为此提出抗议,奉天市政当局屈于压力,下令禁演这一剧目。1907以后至1917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民国新剧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同盟会会员苗天雨、冯迪汉率团到辽阳市广德茶园(辽阳大观楼),演出话剧《波兰亡国惨》《民国魂》等。话剧传入辽宁之后,各地爱好者纷纷组织话剧演出活动。民国5年(1916年),大连的陈非我发起组织话剧社,并任社长,社员大多是该市商绅及报馆、学校各界文化人士,演出的剧目有趣味剧《醉鬼捉奸》,正剧《青楼侠妓》《湘江泪》《猛回头》《异母兄弟》等。民国11年(1922年),抚顺青年会附设小学于抚顺西戏楼演出《恶姻缘》《逆伦案》等。

 民国14年,欧阳予倩到大连、沈阳等地给当地戏剧界和爱好新剧的青年演讲平民艺术,传播现代话剧。沈阳中共党员地下工作者张光奇(女)和女师同学被吸收参加“奉天青年会”组织的话剧团,演出话剧《秋瑾和徐锡麟的故事》《孔雀东南飞》《谁之罪》《求婚》等。欧阳予倩还与张光奇同台演出《少奶奶的扇子》《回家之后》等。同年2月,欧阳予倩应大连中华青年会邀请,讲演《中国戏剧改革之途径》。辽宁各地均组织业余话剧团体,演出十分活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249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